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附表S1--S14为巴基斯坦纳兰榴辉岩的实验数据。表S1-S3和表S12-S13是使用JEOL JXA8230电子微探针仪器在薄片上分析矿物的主要元素成分。我们使用在线原子吸收荧光(ZAF型)校正并采用以下标准:硬玉(Na、Al)、橄榄石(Mg)、透辉石(Si、Ca)、正长石(K)、金红石(Ti)、蔷薇辉石(Mn)、赤铁矿(Fe)、萤石(F)和NaCl(Cl)。Cl的分析精度为± 0.01wt%其他元素的分析精度为0.01-0.2wt%。使用程序AX(Holland 和Powell 等人,1998)软件根据化学计量约束计算Fe3+的量。对于表S4,金红石中的Zr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分析,使用的是CAMECA SXFive EPMA,ACC 电压为 20kv,Ti的射束电流为 50nA,Zr和其他微量元素为300nA,以及Ti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0s,而Zr等微量元素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20s。Zr的检测限(3sigma)为70 ppm。同时测量了LA-ICP-MS检测的R10b的参考金红石,EPMA误差小于10%。对于表S5-S6和表S9-S10,U-Pb测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Cameca IMS-1280 SIMS进行。操作和数据处理程序是根据李等(2009年)完成的。我们使用20 × 30 μm 的椭圆形光斑尺寸并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和91500的U-Th-Pb比值和绝对丰度。206Pb/238U标准锆石的长期测量误差1.5%(1RSD)会传播(Li et al., 2010),尽管单次测量的206Pb/238U误差通常为1%(1RSD)或更少。假设普通Pb的来源主要是表面污染,我们使用测量的204Pb和当前平均Pb成分对普通 Pb 进行了校正(Stacey和Kramers,1975年)。单独分析和汇总分析的数据分别以一个标准偏差(1σ)和两个标准偏差 (2σ)的形式展示。使用Isoplot/Ex v. 3.23 (Ludwig, 2003) 程序进行数据缩减。对于表 S7-S8,地质年代学数据和REE 成分是通过 LA-ICPMAS 测量得到的。标样GJ-1(校准标样)和 Plesovice(第二标样)用作U-Pb 定年校准的外部标样。Plesovice(校准标样)和 NIST 612(第二标样)用作微量元素含量校准的外部标样。对于表S9-S10,金红石 U-Pb 测年是在 Cameca IMS-1280 SIMS上获得的。我们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 和 91500的U-Th-Pb 比值和绝对丰度。标准锆石的206Pb/238U长期测量误差1.5%(1 RSD)会传播,尽管测量的206Pb/238U单个误差为1%(1 RSD)或更少。对于表 S11,提供了基于上述结果的代表性 Naran 榴辉岩样品的共生组合汇总。对于表 S14。PT条件是由地质温压计计算得到了。 附图 SF1。(a)粒径小的 Pl、Bt、Amp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大颗粒Grt的核部,样品SN07。(b)粒径小的Dol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Grt的核部,B-B'代表大颗粒石榴石的化学成分剖面,样品SN07。(c)绿辉石斑晶被Cpx + Pl后成合晶取代。(d)绿辉石斑晶被Bt +Amp + Pl的交生结构取代。
张丁丁, 丁林
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是亚洲中部的高大山脉。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是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的分水岭。研究该区域人群的遗传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人群的扩散历史和适应高原环境的遗传基础。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分布于兴都库什山脉的5个群体的213个个体进行了母系遗传结构的研究。采用线粒体基因组捕获建库和二代测序(Illumina HiSeq X Ten platform)的方法,获得了213个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平均深度>1000x)。基于系统发育思想,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没有样本污染等质量问题。以修订后的剑桥标准序列参考,进行突变位点的输出。根据世界范围内的人群的线粒体DNA系统发育树(PhyloTree.org),对每个样本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综合以往发表的现代人群和古代样本的mtDNA数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人群的起源和扩散历史。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印欧语系人群的主要母系遗传组分来源于欧亚西部。单倍群W3a1a和J1b1a1等类群可能与印欧语系人群的迁徙有关,说明印欧语系向南亚的扩散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扩张,也伴随着一部分的人群迁徙。此外,研究还表明,巴基斯坦北部可能在印欧语系向南亚的扩散中起着重要的通道作用。
孔庆鹏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前寒武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前寒武纪与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Panjal Khairabaddu Thrust东西两侧的Hazara盆地几个重点剖面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经室内分析对上述各个剖面的岩石地层单元进行了梳理,并做了横向的上的对比,完成一幅各个剖面间的地层对比柱状图。总体上,东Harara盆地的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Tanakki、Abbottabad Height以及Sobangali剖面与西Harara盆地的Neelor Village与Pindkhan Khel剖面的岩石地层单元可以对比,自下而上依次为Hazara组(东Harara盆地)与Tanawa组(西Harara盆地)、埃迪卡拉纪的Tanakki冰碛岩、盖帽碳酸盐岩、Kakul组(碎屑岩为主)及Abbottabad组(白云岩为主)、寒武纪的Hazira组(磷块岩、白云岩与碎屑岩)以及侏罗纪的Samana Suk组(生物碎屑灰岩)。其中,Tanakki组冰碛岩平行不整合于下伏Hazara组(东Harara盆地)与Tanawa组(西Harara盆地)之上;Abbottabad组与下伏Kakul组和上覆Hazira组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侏罗纪Samana Suk组直接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纪Hazira组之上。目前,埃迪卡拉系的盖帽碳酸盐岩仅在西Harara盆地的Pindkhand Khel剖面有发现,为首次在小喜马拉雅地区发现。同时根据此盖帽碳酸盐岩推测下伏Tanakki冰碛岩可能也属于埃迪卡拉纪。本次仅在东Harara盆地的Tarnawai Village与Tanakki剖面有发现有确切的寒武系地层Hazira组,其中产有丰富的小壳化石。
潘兵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骨骼化石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和寒武纪早期的突然出现和快速辐射演化见证了地质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演化事件,即寒武纪大爆发。这些骨骼化石因其通常都是矿化的且个体微小,又被笼统地称作“小壳化石”。小壳化石是最早的后生动物代表之一,因而对研究许多动物门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尤为关键。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有广泛的全球性分布,并且演化较为快速,因此也被当做寒武纪早期地层划分与对比和古地理重建的重要工具。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虽然前人在Hazara盆地东部的寒武纪早期地层Hazira组中发现了一些小壳化石,但研究程度还显得尤为不足且存有问题,因此急需重新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这些化石的属种组成,为生物地层工作奠定基础。本次研究,对Hazara盆地东部的Salhad剖面Hazira组进行了系统的化石采样和室内处理分析工作,共计鉴定出小壳化石24属18种2相似种3未定种,时代上属于寒武纪第二期。
潘兵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