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2015年7~9月葫芦沟小流域流域河水和地下水DOC、DIC值。采样频率两周一次。 二、采样地点: (1)河水采样点有两个。 河水取样点一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水文断面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 河水取样点二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Ⅱ号区出口,经纬度为99°52′58.40″E, 38°14′36.85″N。 (2)地下水分泉水和井水取样点。 泉水取样点位置为流域出口东侧20m处,经纬度99°52′50.9″E, 38°16′11.44″N。 井水取样点位置东西支沟交汇处附近,经纬度99°52′45.38″E, 38°15′21.27″N。 三、测试方法: 样品DOC、DIC值是利用OIAurora 1030W TOC 仪器测试,检测范围:2ppb C-30,000ppm C。
马瑞, 胡雅璐
一、数据描述 葫芦沟土壤温度监测深度分布为20cm、50cm、100cm、200cm、300cm。地下水温度监测深度为10m。观测频率为1小时/次。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6年5月17日~2016年9月18日。 二、采样地点 葫芦沟小流域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流域三角洲中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45.38″E, 38°15′21.27″N。
马瑞, 胡雅璐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2015年7~9月葫芦沟小流域降水、河水和地下水δ2H、δ18O,采样频率2周/次。 二、采样地点 (1)降水采样点位于中科院寒区与旱区研究所生态水文站内,经纬度为99°53′06.66″E, 38°16′18.35″N; (2)河水取样点一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流量堰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河水取样点二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Ⅱ号区出口,经纬度为99°52′58.40″E, 38°14′36.85″N。 (3)地下水分泉水和井水取样点。泉水取样点位置位于流域出口东侧20m处,经纬度99°52′50.9″E, 38°16′11.44″N; 井水取样点位于东西支沟交汇处附近,经纬度99°52′45.38″E, 38°15′21.27″N。 三、测试方法 样品δ2H、δ18O值是利用PICARRO L2130-i超高精度液体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测定,其结果用相对于国际标准物质V-SMOW的测试精度分别δ值表示,测定精度分别0.038‰、0.011‰。
马瑞, 邢文乐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2015年7~9月葫芦沟小流域流域河水和地下水阴阳离子样品,进行测试分析。采样频率两周一次。 二、采样地点: (1)河水采样点有两个,河水取样点一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流量堰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河水取样点二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Ⅱ号区出口,经纬度为99°52′58.40″E, 38°14′36.85″N。 (2)地下水分泉水和井水取样点,泉水取样点位置为流域出口东侧20m处,经纬度99°52′50.9″E, 38°16′11.44″N。井水取样点位置东西支沟交汇处附近,经纬度99°52′45.38″E, 38°15′21.27″N。 三、测试方法: 样品阳离子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进行测试,测试精度为0.05mg/L ,阴离子是采用离子色谱仪(ICS1100)进行测试,测试精度为0.002mg/L 。
马瑞, 胡雅璐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了2016年5月4日~2016年9月3日葫芦沟小流域二号集水区出口河水流量数据。 二、采样地点: 河水流量监测断面坐标位于二号集水区出口,红墙附近,坐标为99°52′58.40″E,38°14′36.85″N。
马瑞, 胡雅璐
数据包含黑河葫芦沟小流域河水和地下水(含泉水)水元素及同位素采集,采样评率两周一次。 采样地点: (1)河水采样点有两个,河水取样点一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流量堰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河水取样点二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Ⅱ号区出口,经纬度为99°52′58.40″E, 38°14′36.85″N。 (2)地下水分泉水和井水取样点,泉水取样点位置为流域出口东侧20m处,经纬度99°52′50.9″E, 38°16′11.44″N。井水取样点位置东西支沟交汇处附近,经纬度99°52′45.38″E, 38°15′21.27″N。 数据描述: 1、2014年7~9月葫芦沟小流域流域出口河水和地下水DOC、DIC值。样品DOC、DIC值是利用OIAurora 1030W TOC 仪器测试,检测范围:2ppb C-30,000ppm C。 2、2014年7~9月葫芦沟小流域降水、河水和地下水δD、δ18O值,样品δD、δ18O值是利用PICARRO L2130-i超高精度液体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测定,其结果用相对于国际标准物质V-SMOW的测试精度分别δ值表示,测定精度分别0.038‰、0.011‰。 3、2013年5月~9月葫芦沟小流域流域出口河水和土壤水DOC值,样品DOC值是利用analytikjena multi N/C 3100总氮总碳测试仪进行测定的。 4、2014年7~9月葫芦沟小流域流域出口河水和地下水DOC、DIC值,样品DOC、DIC值是利用OIAurora 1030W TOC 仪器测试,检测范围:2ppb C-30,000ppm C。
马瑞,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了2014年7月24日~2014年9月11日葫芦沟小流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观测数据,监测频率为1h/次。 二、采样地点: 地下水水位观测点位于三角洲山前冲洪积扇顶部,坐标为99°52'45.38"E,38°15'21.27"N。
马瑞
一、数据描述 红泥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分为七层,深度分布为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30cm。观测频率为1次/60分钟。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年8月25日~2014年5月1日。 二、采样地点 葫芦沟小流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红泥沟中下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25.98″E,38°15′36.11″N。 三、测试方法 采用HOBO Pendant® Temperature/Light Data Logger 64K - UA-002-64温度记录仪进行土壤温度观测。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数据内容包含2013年7月~2014年4月流域内融雪水、河水、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数据。 二、采样地点 融雪水采样点位于三号区中部,经纬度为99°53′28.004″E,38°13′25.781″N,采集次数为3次; 河水采样点位于葫芦沟流域出口,经纬度99°52′47.7″E,38°16′11″N,采样频率为每周一次; 土壤水采样点位于在红泥沟集水区中下部,采样深度为地下90cm和180cm,经纬度99°52′25.98″E,38°15′36.11″N 。 三、测试方法 采集样品采用L2130-i 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进行测试的。
常启昕, 孙自永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了2013年5月~2014年4月葫芦沟小流域融雪水和土壤水中二氧化硅含量值。 二、采样地点: 其中融雪水的采样点位于二号气象站下方600m附近,地面高程3514.45m,经纬度为99°53′20.655″E,38°14′14.987″N。土壤水的采样点位于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下部土壤剖面,经纬度为99°53′31.333″E,38°13′50.637″N。 三、测量方法: 样品二氧化硅含量的测试方法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进行测量。利用溶液中Si的值代替二氧化硅。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分别对流域内降雨、河水、土壤水进行采样分析。 二、采样地点: 降雨采样点位于中科院祁连站院内,经纬度99°52′39.4″E,38°15′47″N; 河水采样点位于葫芦沟流域出口,经纬度99°52′47.7″E,38°16′11″N,采样频率为每周一次; 土壤水采样点位于在红泥沟集水区中下部,采样深度为地下180cm,经纬度99°52′25.98″E,38°15′36.11″N,仅取一次样。 三、测试方法: 样品中2012年样品采用Thermo Fisher TM Flash 2000和MAT 253型气体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进行测样;2013年样品采用L2130-i 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进行测样。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了2012年7月葫芦沟小流域5口泉的泉流量观测数据。 二、采样地点 泉1采样点位置为西支沟大泉,经纬度99°51′23″E,38°14′33″N; 泉2采样点位置点为流域出口东侧20米,经纬度99°52′50.9″E,38°16′11.44″N; 泉3采样点位置为流域出口东侧80米,经纬度99°52′52.8″E,38°16′11.24″N; 泉4采样点位置为流域出口东侧120米,经纬度99°52′55.9″E,38°16′11.4″N; 泉5采样点位置流域出口东侧150米,经纬度99°52′55.9″E,38°16′11.5″N。 三、测试方法 通过估算泉水流速和泉眼截面积来估计泉流量大小。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2013年5月~2014年7月葫芦沟小流域东支沟流量观测数据,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采用Solinst Levelloger 自动水位计观测河水水位,通过水位-流量曲线计算流量数据,流量实际观测为通过自制流量堰(见缩略图)手动观测。由于手动观测数据量有限,需要进一步补充观测,完善水位-流量曲线。 二、采样地点: 位于冲积三角洲沟谷出口汇水处,南侧为灌木区。建有小型流量堰。 观测点坐标(99°52′58″E,38°14′36″N)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红泥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分为七层,深度分布为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观测频率为1次/30分钟。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年5月7日~2013年8月25日。 二、采样地点 葫芦沟小流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红泥沟中下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25.3″E,38°15′37.97″N。 三、测试方法 采用HOBO Pendant® Temperature/Light Data Logger 64K - UA-002-64温度记录仪进行土壤温度观测。
常启昕, 孙自永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了2014年7月10日~2014年9月10日葫芦沟小流域02号泉水和08号泉水泉流量数据,数据频率15天/次。 二、采样地点: 其中02号泉水点位于总流域出口东侧30m出,经纬度坐标38°16′11.44″N,99°52′50.9″E。08号泉水点位于东西支沟交汇出靠近东支沟一侧,经纬度坐标38°15'27.76"N,99°52'46.41"E。
马瑞
1、数据概述: 此数据取样时间为2013年5月9日~2014年3月29日。采样频率为一周一次。 河水取样点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流量堰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 土壤水取样位置为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下部土壤剖面,经纬度为99°53′31.333″E,38°13′50.637″N。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包含流域出口河水及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处土壤水的阴阳离子值。 数据获取手段—— 阴离子值是利用瑞士万通型号761/813型离子色谱仪测定的;阳离子是利用型号为美国热电IRIS Intrepid Ⅱ XSPICP-AES测定的。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了2014年7月~2014年9月葫芦沟小流域二号集水区河流断面和东西支沟交汇处河流断面河水温度。 二、采样地点: 二号集水区河流断面坐标为99°52′58.40″E,38°14′36.85″N。 东西支沟交汇处河流断面坐标为99°52'45"E,38°15'26.60"N。
马瑞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2012年5月~2013年6月黑河上游祁连站内降雨和葫芦沟小流域土壤水二氧化硅含量。 二、采样地点 降雨的采样点样地点为葫芦沟小流域中科院寒旱所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院内,经纬度为99°53′06.66″E,38°16′18.35″N 。 土壤水取样点中科院二号气象站上方约300m处。取样点经纬度为99°53′31.333″E,38°13′50.637″N。 三、测试方法 样品测试方法是采用哈希DR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从雨量筒中取得的雨水及采样点采集的土壤水测试取得的。
常启昕, 孙自永
数据包含了2014/2015年7月24~9月11日葫芦沟小流域二号集水区出口河水流量数据。 采样地点:河水流量监测断面坐标位于二号集水区出口,红墙附近,坐标为99°52′58.40″E,38°14′36.85″N。 葫芦沟土壤温度监测深度分布为20cm、50cm、100cm、200cm、300cm。地下水温度监测深度为10m。观测频率为1次/1小时。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5年5月13日~2015年9月5日。 采样地点:葫芦沟小流域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流域三角洲中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45.38″E, 38°15′21.27″N。
马瑞
一、数据概述 葫芦沟小流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红泥沟中下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25.3″E,38°15′37.97″N。 采用HOBO Pendant® Temperature/Light Data Logger 64K - UA-002-64温度记录仪进行土壤温度观测。 二、数据内容 红泥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分为七层,深度分布为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2年9月7日~2013年5月6日。
孙自永, 常启昕
葫芦沟小流域2012年1:50000地质图草图,葫芦沟流域由第四系松散地层和前新生界基岩地层组成。基岩地层的空隙以裂隙为主,上覆薄层残坡积物。山前平原以上更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Q3al+pl)为主。冰川前缘的松散地层为全新统冰碛砂砾石层(Q4gl),分布在现代冰斗及其下方,形成侧碛和终碛堤(垅岗)。
孙自永, 常启昕
本数据集为2012年度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高寒灌丛降水截留数据中降水特征数据。观测日期从2011年10月2日至2012年9月24日。观测内容有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与穿透雨发生次数。观测数据有自记雨量计结合人工雨量计记录。
宋耀选, 刘章文
1、数据概述: 此数据取样时间为2012年6月21日~2012年8月25日。采样频率为一周一次。 取样点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流量堰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包含流域出口河水的氨氮值、DOC值以及阴阳离子值。 数据获取手段——氨氮值是利用哈希DR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的;DOC值是利用analytikjena multi N/C 3100总氮总碳测试仪测定的;阴离子值是利用瑞士万通型号761/813型离子色谱仪测定的;阳离子是利用型号为美国热电IRIS Intrepid Ⅱ XSPICP-AES测定的。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取样时段为2012年6月17日~2012年8月13日。取样地点为葫芦沟小流域中科院寒旱所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院内。取样点经纬度为99°53′06.66″E,38°16′18.35″N 。 二、数据内容 此数据是利用哈希DR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从雨量筒中取得的雨水测试取得的。此数据包含三个降雨时段的二氧化硅值。
常启昕, 孙自永
一、数据概述: 采用Solinst Leveloger 自动水位计观测河水水位,通过水位-流量曲线计算流量数据,流量实际观测为通过自制流量堰(见缩略图)手动观测。由于手动观测数据量有限,需要进一步补充观测,完善水位-流量曲线。 二、数据内容: 我们手动观测两个断面的水位流量数据。 第一个断面: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Ⅲ号区出口,寒漠带与寒甸带分界点,该点沟谷深切,可见基岩出露。 观测点坐标(99°53′37″E,38°13′34″N)。观测时段2012.7.21-2013.5.6。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2012.7.21-7.25为1次/30分钟。2012.7.25-2013.5.6为1次/15分钟。该观测点在2012年9月15日后自动监测数据发生错误,原因可能为河道流量变小,探头暴露在空气中,水位计无法正确反应河道流量变化,同时9月份后气温降低,至冬季河道冻结,这段时间无自动监测流量数据。 第二个断面: 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Ⅱ号区出口,地形平缓,位于冲积三角洲沟谷出口汇水处,南侧为灌木区。建有小型流量堰。 观测点坐标(99°52′58″E,38°14′36″N),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观测时段2012.7.21-2013.5.6。观测点在进入9月份后,河道流量逐渐变小,出现了河道无水的情况。此时水位计读数已经无法正确反应河道流量变化。同时我们野外经验得知,在9月份到来年的5月份,观测点处基本上处于无水状态。
孙自永, 于立南
葫芦沟小流域2012.7.21-9.2冰川前沿融雪水温度及近地表温度观测数据,HOBO自动温度记录仪观测,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近地表温度记录仪距地表20cm。 01观测点为冰湖,由湖南坡永久性积雪补给形成,湖泊近似呈三角形,长边走向与坡脚平行,坐标为99°53′11″E,38°13′6″N。观测时段2012.7.21-2012.9.2。 02号观测点位于冰湖下方,葫芦沟东支流上游发源处,永久性积雪坡脚处,融雪下缘。坐标为99°53′12″E,38°13′6″N。观测时段2012.7.21-2012.9.2。 两点距离较近,近地表温度为统一的温度,为01号点近地表温度。
常启昕
采用HOBO自动温度记录仪观测,观测频率为1次/30分钟。 编号01:观测点位于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Ⅲ号区出口,寒漠带与寒甸带分界点,观测点坐标(99°53′37″E,38°13′34″N)空气中温度记录仪距地表100cm。观测时段2012.7.28-9.2。 编号02:观测点位于中科院划分Ⅱ号区出口,该处地形平缓,位于冲积三角洲沟谷出口汇水处,无其它支流汇入。观测点坐标(99°52′58″E,38°14′36″N)空气中温度记录仪距地表120cm。观测时段2012.7.4-2012.9.6.
孙自永, 常启昕
采用Solinst Levelloger 自动水位计观测河水水位,通过水位-流量曲线计算流量数据,流量实际观测为通过自制流量堰(见缩略图)手动观测。由于手动观测数据量有限,需要进一步补充观测,完善水位-流量曲线。 01号点: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Ⅲ号区出口,寒漠带与寒甸带分界点,该点沟谷深切,可见基岩出露。 坐标(99°53′37″E,38°13′34″N)观测时段2012.6.28-2012.9.2。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6.28-7.25为1次/30分钟。7.25-9.2为1次/15分钟。 02号点: 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Ⅱ号区出口,地形平缓,位于冲积三角洲沟谷出口汇水处,南侧为灌木区。建有小型流量堰。 观测点坐标(99°52′58″E,38°14′36″N)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观测时段2012.7.21-2012.9.6
孙自永, 常启昕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