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内容: 古地磁数据能够建立花土沟剖面古地磁年代框架,粒度、磁学指标以及地球化学指标能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数据来源为实验数据。 古地磁数据:采用小型汽油钻钻取2x2x2厘米的圆柱形样品,在磁屏蔽室内用低温超导磁力仪进行测量。 磁学数据:将野外采集样品用研钵磨成细颗粒装入2x2x2无磁塑料盒内,用卡帕桥磁化率仪、脉冲磁力仪和旋转磁力仪进行测试。 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分析分解的样品。在分析前,按照兰州大学的标准程序,用热过氧化氢去除有机物,然后用盐酸去除碳酸盐。 地球化学数据:取少量样品用玛瑙研钵进行捣碎并研磨成粉末状,后用20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以保证样品达到测试标准。待完成所有样品研磨过筛后,将样品轻放在载玻片的凹槽中并进行刮平至与载玻片周围齐平,用PANalytical X’Pert Pro MPD 多晶 X 射线衍射仪作为测试仪器。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1篇为Ni文章。
聂军胜
1)数据内容: 表中包含了大红沟剖面20-5Ma期间的重矿物数据结果以及样品的岩性、采样地层位置和GPS点。重矿物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部大红沟剖面在~19 Ma、11 Ma 和 8 Ma 发生三次阶段性的物源变化,为理解柴达木盆地北部中新世以来物源变化历史提供重矿物数据支撑。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重矿物提取和测试:先将50g样品运用静水沉降法去除细粒(<5 μm)轻矿物,然后运用重液-三溴甲烷通过离心、冷冻和提取三个过程进一步提取出重矿物,最后运用QEMSCAN矿物鉴定技术进行定量鉴定。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1篇。
聂军胜
1)数据内容: 古地磁数据能够建立古地磁年代框架,磁学指标以及地球化学指标能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重矿物分析可以用于追踪物源。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数据来源为实验数据。 磁学数据:将野外采集样品用研钵磨成细颗粒装入2x2x2无磁塑料盒内,用卡帕桥磁化率仪、脉冲磁力仪和旋转磁力仪进行测试。 碳同位素数据: 样品在40℃下干燥,之后研末至两百目以下,在气源同位质谱仪中与100%磷酸反应,释放CO2气体。 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分析分解的样品。 在分析前,按照兰州大学的标准程序,用热过氧化氢去除有机物,然后用盐酸去除碳酸盐。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1篇,为Ni文章。
聂军胜
取自青藏高原周边区域的新生代陆相化学风化记录对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化学风化-全球变冷”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对取自柴达木盆地红柳沟剖面(54-26 Ma)、西宁盆地谢家剖面(52-2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46.6-36 Ma)的早新生代沉积物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分析的结果,由此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缘早新生代(54-26 Ma)综合的化学风化历史。其中,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仪(布鲁克 D8+)对红柳沟剖面315件、谢家剖面131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30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分析的工作;利用Labs 公司 Prodigy-H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以及美国 Thermo-elemental公司 X-7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ICP-MS)对红柳沟剖面310件、谢家剖面120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01件粘土矿物样品开展了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工作;利用普析通用 TU1901 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红柳沟剖面835件样品进行了赤铁矿含量的测试工作。通过粘土矿物组合(即(伊蒙混层+蒙脱石)/伊利石)、元素地球化学结果(如CIA)和赤铁矿含量重建的区域化学风化强度呈现出长期的降低趋势,与同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类似,从而表明全球温度是区域早新生代化学风化的主控因素。
方小敏, 韩文霞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和动物演化历史的一个关键区域。为了适应上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环境的干旱化,化石裂腹鱼类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演化出了异常粗大的骨骼。然而,人们对于这种骨骼增粗现象(pachyostosis)的性质仍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特征及其生理学机制,对伍氏献文鱼进行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学工作,并识别出了一些新的信息:脑腔前部分叉的嗅束通道、韦伯氏器上发达的第3髓上骨、第5尾前椎支持众多尾鳍短鳍条以及第2尾前椎上一个附加的髓弓(棘)。此外,发现献文鱼骨骼的增粗存在差异性:该现象仅见于内骨骼,外骨骼(膜质骨)一般未见增粗;在成组增粗的内骨骼(如肌间骨:上髓弓小骨和上肋小骨)中,腹侧骨骼较背侧增粗更为明显。伍氏献文鱼匙骨后缘有一个显著而独特的位于胸鳍上方的“肩突”(humeral process), 对比现生鲤科鱼类咀嚼活动中相关肌肉和骨骼的联动关系,认为这个“肩突”的出现与伍氏献文鱼咽颌骨骼(第五角鳃骨)增粗以及研磨坚硬的食物有关。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吴飞翔
1)数据内容:柴达木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包含纲、目、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拉丁名、种中文名、国家、省、市县、镇乡等分布地;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07至2021年间对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区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3)数据质量描述:标本的调查、采集和鉴定人员均为专业人员,样品的采集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数据,可以为西北荒漠区及亚洲中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编目提供重要资料,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郭宪光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具代表性的沉积盆地之一,盆地内发育红色的第三系砂岩、侏罗系煤层和白垩系砾岩,其沉积地层厚度较大,所记录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信息对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演化历史意义重大。对柴达木盆地野外地层的勘察,不仅有利于中生代陆地系统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重建,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青藏地区煤、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对于青藏地区科学考察大有裨益,同时也有望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出贡献。本次考察对柴达木盆地内多个剖面进行了实地勘探采样,详细记录了剖面地层情况,并提供了野外照片,所有数据均来自野外实测。
王博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形演化历史对于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和理解高原隆升过程十分重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怀头他拉剖面进行了综合物源分析。物源分析结果显示,在13-8 Ma期间,碳酸质岩屑比例显著增加 (由< 7 %增加到> 20 %),Al2O3/SiO2比值逐步上升(由20 %上升到29 %),显著的εNd值下降 (由-9.9下降到-12.4),前寒武纪(>550 Ma)的碎屑锆石的比例显著增加 (由24 %增加到60 %)。通过与周缘潜在物源区的对比,新的数据指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物源区在13-8 Ma期间由东昆仑山转变为祁连山。于是,我们推断祁连山南部在中-晚中新世经历了显著的地形生长。综合遍布祁连山的中-晚中新世构造变形记录和同时期周缘盆地的沉积环境、物源区和气候指标的转变,本研究认为祁连山与周缘盆地之间高起伏地形形成于中-晚中新世。
李朝鹏, 郑德文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1月27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苏干湖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苏干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4.125°E,38.992N,海拔2798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10cm、20cm、4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10cm、Ms_20cm、Ms_4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0cm、Ts_20cm、Ts_4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0cm,SWP_20cm、SWP_4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0cm,EC_20cm、EC_4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1月至8月。在柴达木盆地南部沿着主风向自西向东共设置了8个采样点,选择的范围内两点间最远距离约为400公里,分别为小灶火气象站(XZH)、河西八连(HXB)、新华村(XHC)、格尔木市气象局(GEM)、宝库村(BKC)、诺木洪气象站(NMH)、巴隆乡(BLX)、都兰县气象站(DLX)。对收集的降尘中盐类矿物和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得到了柴达木盆地降尘可溶性矿物和水溶性离子含量数据。
张西营
1)数据内容: 古地磁数据、磁学指标数据、常量元素百分比数据、化学风化指数,能够建立大红沟剖面古地磁年代框架,恢复地质历史时期降水变化和化学风化历史。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数据来源为实验数据。 古地磁数据:采用小型汽油钻钻取2x2x2厘米的圆柱形样品,在磁屏蔽室内用低温超导磁力仪进行测量。 磁学数据:将野外采集样品用研钵磨成细颗粒装入2x2x2无磁塑料盒内,用卡帕桥磁化率仪、脉冲磁力仪和旋转磁力仪进行测试。 全样和分粒级常量元素质量百分含量和化学风化指数数据:先将全样和分粒级样品用醋酸和双氧水进行碳酸盐和有机质去除前处理过程,后用压力器将其压成直径约4cm,厚约8mm的圆饼状,最后进行XRF荧光测试分析。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一篇为Ni文章。
聂军胜
数据包含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剖面~4000米新生代沉积物的孢粉和微体炭屑数据。沉积物中的孢粉和炭屑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植被组合变化和野火演化等信息,是目前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气候代用指标。花土沟沉积物样品经破碎和孢粉提取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按照孢粉统计标准和炭屑的粒径形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孢粉分析,发现早期为相对湿润的环境,到了中后期随着全球变冷,该地区气候变得相对干冷,植被中耐旱类型增多,植被类型变得简单。通过对花土沟剖面的高分辨率微体炭屑的数据,可以重建柴达木盆地早渐新世以来的古火演化及其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
苗运法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