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温室气体(GHG)总量减排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温室气体(GHG)总量减排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温室气体(GHG)总量减排恢复力越强。温室气体(GHG)总量减排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2000—2020年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EDGAR),利用200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逐年数据,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温室气体(GHG)总量减排恢复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温室气体(GHG)总量减排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温室气体(GHG)总量减排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的CO2减排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单位GDP的CO2减排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单位GDP的CO2减排恢复力越强。单位GDP的CO2减排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2000—2020年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EDGAR),利用200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的CO2排放量的逐年数据,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单位GDP的CO2减排恢复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的CO2减排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单位GDP的CO2减排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CO2总量减排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CO2总量减排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CO2总量减排恢复力越强。CO2总量减排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2000—2020年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EDGAR),利用200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CO2排放总量的逐年数据,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CO2总量减排恢复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CO2总量减排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CO2总量减排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建立生物-气候-地理数据库是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原因的前提。在项目组提供的本区域7千余种植物分布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数据(来源于NCEP Reanalysis Products,https://psl.noaa.gov/data/gridded/data.ncep.reanalysis.surface.html, 1950-2020年平均值),建立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库。生物数据包括动植物科属种名称、采集地经纬度信息等,地理数据包含海拔和坡度,气候数据包括降雨量和气温在内的24个指标。本数据库对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现状、形成机制和保育网络规划等提供支撑。
何洪鸣, 赵宏飞, 黄先寒
为研究藏族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我们采集了阿里(n=211)、昌都(n=119)和林芝(n=117)的男性藏族个体共447个。首先,通过SNP分型的方法,确定了每个样本的单倍群归属。其次,采用ABI 3130XL,用荧光标记引物对8个STR位点进行检测,以进一步研究该人群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的藏族人群以D类群为主(阿里54.50%、林芝64.10%、昌都67.23%),其中D-P47的频率最高(阿里29.39%、林芝51.28%、昌都55.46%),D-N1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昌都10.92%、林芝11.97%、阿里21.33%。其次是O-M117(平均频率25.28%),其中阿里最高(29.86%)、其次是林芝(26.50%)和昌都(15.97%)。此外,相比于其他两个群体,阿里藏族群体中还有着较多的欧亚西部组分,如R-M17(1.42%)、R-M343(1.42%)、以及J类群,这反映了欧亚西部人群对藏族人群的遗传影响。本数据及和去年发布的拉萨藏族Y染色体数据相整合,能够实现不同藏族人群的遗传结构的比较,进而通过系统发育以及溯祖分析,能够揭示不同藏族人群的群体历史。
孔庆鹏
温湿指数(THI)1973年由奥利弗(J.E.Oliver)提出,其物理意义是湿度订正以后的温度。它考虑了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综合影响,是衡量区域气候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参考已有关于生理气候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面向青藏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需求,研制了青藏高原(3000米以上)温湿指数及其适宜性分区结果(包括不适宜、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与高度适宜)。
封志明, 李鹏, 林裕梅
本植被含水量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地面同步观测,包括:(1)70 km×12 km 典型试验区(南北航线)的17个样区;(2)165 km×5 km复杂试验区(东北—西南航线)的8个样区;(3)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6个样区。地物类型包括草地、玉米、土豆、莜麦和胡萝卜。数据测量时间为2018年9月13日到2018年9月26日。植被含水量的测量方法为收获法,行播作物按照长度进行收获,草地按照面积进行收获。本数据集经过称重、烘干和植被含水量计算等步骤处理得到。
郑兴明, 姜涛
该数据集记录了青海省互助县观测站2011年5月-2013年2月国家农村空气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月报情况,数据整理自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官方网站。数据集包含7个word文档,6个txt文件,9个pdf文档。数据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总监测天数、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占总监测天数百分比、空气质量与上月相比空气质量状况比较,监测因子主要包含:SO2、NOx、NO2、NO、PM10,数据单位为:百分比(%),等级(Ⅰ、Ⅱ、Ⅲ、Ⅳ、Ⅴ等)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
青藏高原基础地理基本情况数据集主要包含青藏高原215个县域尺度的基础地理基本情况参数。数据时间范围为2000-2015,时间分辨率为5年。主要统计指标为降雨量、温度、湿度、人口和地类面积,涉及县域有乃东区、桑珠孜区、噶尔县、吉隆县、玛多县、曲麻莱县等地区,县域名称数据集主要基于“1:25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2015版”的数据,数据来源为气象站点数据、地区统计年鉴等,通过Excel表达。本数据为掌握青藏高原县域尺度自然地理本底条件提供参考。
冯晓明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是气候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的第五阶段实验,提供了一个多气候模式环境,可用于预估“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区域未来气候变化,以应对关键节点区域的环境气候问题。本数据集以“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对CMIP5的43个气候模式对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能力进行评估,以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标准,分别选取RCP4.5及RCP8.5情景下模拟能力最优的气候模式,对研究区进行气候模拟,得到研究区2006至2065年降雨量、气温的未来预估数据,并使用统计降尺度方法使数据集空间分辨率达到10km,时间分辨率为每月。每一期数据具有三个波段,分别是气温最大值、气温最小值和降雨量。本数据集中,降雨量单位为kg/(m^2*s),气温单位为K。本数据集为应对关键节点区域的环境气候问题提供数据基础。
李炘妍, 凌峰
参考奥利弗(J.E.Oliver)于1973年提出的温湿指数计算公式,基于年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得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温湿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评价。在对温湿指数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气温以及相对湿度的区域特征及差异,参考温湿指数生理气候评价标准,可以将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程度分为不适宜、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和高度适宜5类。
封志明, 林裕梅
采用温湿指数开展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气候适宜性评价。相对湿度是计算温湿指数的基础参数之一。在参考唐焰等(2008)计算温湿指数公式的基础上,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1-2017年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计算各站点相对湿度的多年平均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克里格方法对分布在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气象站点多年平均数据进行插值,得到1km×1km的栅格数据集。该数据集空间分辨率高,基于该数据集计算得到的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更能凸显区域差异。
封志明
采用温湿指数开展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气候适宜性评价。温度是计算温湿指数的基础参数之一。在参考唐焰等(2008)计算温湿指数公式的基础上,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1-2017年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计算各站点温度的多年平均数据。基于GIS技术,在考虑海拔、经纬度要素对温度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克里格方法对分布在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气象站点多年平均数据进行插值,得到1km×1km的栅格数据集。该数据集空间分辨率高,基于该数据集计算得到的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更能凸显区域差异。
林裕梅
该数据集为中亚五国59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包括以下要素:*每日最高温度、*每日最低温度、*观察时的温度、*降水(即下雨,融化的雪),涵盖日期包括:1980年-1986年;1996年-2005年;2010年;2014年;2015年 数据来源于GHCN-D-一个包含全球陆地区域日观测数据的数据集,GHCN-Daily综合了气候记录。 数据为直接测量表面温度,无需插值或模型假设,包含许多长期的站点记录。缺点是空间覆盖不均,由于观察时间,站点位置和使用的温度计类型的变化,记录包含许多不均匀性。 有关此数据集的详细信息,可参考https://www.ncdc.noaa.gov/ghcnd-data-access
张弛
疏勒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的明显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疏勒河流域在未来气候情境下径流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以及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疏勒河流域边界为范围切割自“中国1:10万沙漠沙地数据集”,以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进行解译、提取、修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1:10万比例尺成图要求,对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进行专题制图。数据属性表:area(面积)、perimeter(周长)、ashm_(序列码)、class(沙漠编码)、ashm_id(沙漠编码)其中沙漠编码如下:流动沙地 2341010、半流动沙地 2341020、半固定沙地 2341030、戈壁 2342000、盐碱地 2343000。 收集整理疏勒河流域基础、气象、地形地貌,专题数据等,为疏勒河流域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