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的构造演化历史、认识高原风化剥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厘清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思茅盆地、剑川盆地和曲靖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基于磁性地层学、辅以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或生物地层学的系统年代学研究,据此完善或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其南北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精确限定: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年代为~8.1-3.7 Ma;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1.8-21.5 Ma;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河湖相沉积地层为~42.7-3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7-36 Ma;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年代为>112-63 Ma。以上年代学结果的相关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古地磁实验在磁屏蔽室中利用热退磁仪和超导岩石磁力仪完成;碎屑锆石及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完成。本数据集为后续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支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理论成果。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数据内容包含塔西南地区阿尔塔什剖面古地磁样品天然剩磁、热退磁和磁化率各向异性,该数据主要用于阿尔塔什剖面磁性地层学工作。结合同位素测年的结果,根据地磁场极性倒转在岩石或沉积物中的记录与标准极性柱对比建立阿尔塔什剖面年代框架。课题组成员在2020年-2021年主要采用钻机以1 m为间隔在剖面上钻取古地磁定向样品(回到实验室加工成2 cm圆柱体),个别地区采集定向手标本样品(回到实验室加工成2 cm*2 cm*2 cm的立方体)。古地磁实验测试仪器包括两部分:1.岩石超导磁力仪,用于测量古地磁样品的剩磁及岩石磁性参数;2.MFK卡帕桥,用于测量地质样品的磁化率及磁化率各向异性。以10 m间隔选取样品首先完成测试,共298件,其中221件获得稳定剩磁,成功率为74%。根据初步古地磁学结果建立塔西南地区阿尔塔什剖面的年代框架;全部古地磁学结果完全测试后,结合准确的同位素年代,将建立塔西南地区高精度磁性地层序列。
郑洪波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盆地和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的古地磁数据,这套数据是用以重建这两个盆地的磁性地层,进而结合其它年代学手段,建立两盆地高精度年代学标尺。所有数据均为热退磁数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可可西里盆地顶部1000米左右地层的古地磁数据;二是四川盆地底部地层的古地磁数据。数据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测试完成。初步的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梁文天
数据集主要展示不同半径对应的磁异常优选方位。磁异常优选方位通过对磁异常数据做拉东变换后得到,可以用于探测底图中更细节的独立异常,并可以与其他各向异性数据进行对比。 数据集包含格式为dat的文件一共1个:magnetic_lineament.dat。 该数据集主要可用来展示徐淮及其邻近区域的观测磁异常数据不同半径的磁异常优选方位。依据该结果结合其他地球物理以及地质学观测,可以进一步探讨徐淮弧的变形机制。
邓阳凡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白垩纪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早、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图(2张)及泛第三极早、晚白垩世气候古地理图(2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喜马拉雅山南麓在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影响下其沉积特征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海-陆相沉积记录了大陆碰撞最前缘的构造变形和环境演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喜马拉雅山南缘的变形机制与约束陆陆碰撞的年龄,我们选取了尼泊尔西部晚白垩世至中始新世地层的出露良好的天然剖面并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学研究。目前,已对Butwal剖面315米厚的样品开展了高精度的古地磁学测试,初步获得了交变磁场退磁(AFD)的磁偏角和磁倾角数据。
张伟林
古地磁学在认识"原青藏高原"中生代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展示了来自北羌塘东部东部雁石坪地区中上侏罗统五个沉积序列的最新古磁数据( 共99个采点,1,702个样品),揭示雀莫错组的古磁极为79.1°N/306.9°E (dp=3.9°, dm=6.3°) 、布曲组为68.9°N/313.8°E (dp=2.1°, dm=3.7°)、夏里组为66.1°N/332.1°E (dp=2.7°, dm=4.6°)、索瓦组为72.4°N/318.6°E (dp=3.9°, dm=6.7°)和雪山组为76.9°N/301.1°E (dp=7.9°, dm=13.2°);这些结果表明,雁石坪在171.2-<157.5 Ma期间位于北纬〜24.5°-〜22.0º,伴随着〜171.2-161.7 Ma间〜19.8±9.4º逆时针旋转在〜161.7和<157.2 Ma之间〜15.4±13.4º顺时针旋转。这个旋转变形的调整可能指示拉萨和羌塘地块在~161Ma剪刀式碰撞引起的。结合拉萨、羌塘和塔里木地块其他已有古地磁数据,以及诸如构造相关的沉积序列,火山作用和HP变质作用等其他地质证据,我们提出了包括南-北羌塘地块、羌塘-松潘甘孜地块和拉萨羌塘地块3次陆陆碰撞和碰后拉张环境在内的中生代羌塘和特提斯洋新的演化模型。
颜茂都
思茅盆地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属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三江构造域。在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早新生代地层,因而是恢复该区域和高原东南侧的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思茅盆地出露最完整的早新生代地层位于景谷县小景谷镇,主要包括勐野井组、等黑组和勐腊组的沉积地层。前人对思茅盆地沉积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钾盐的勐野井组,但现阶段各位学者对该组的沉积时间尚存在重大争议。而勐野井组中下部因植被覆盖以及村落建设无法获取完整的剖面。通过对获取的361.86米厚的、囊括整个勐野井组地层的岩芯进行系统热退磁分析工作,初步获得了本区域白垩纪-古新世的高分辨率磁性年代学结果。
颜茂都
曲靖盆地位于云南省东部,盆地整体呈南北走向,为狭长型的断陷盆地。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小屯组、蔡家冲组以及茨营组。这些沉积物是用来探讨该地区早新生代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东南向逃逸和变形及印度季风形成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此前该区域地层的宏观年代框架主要由生物化石所限定,而高分辨、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年代学工作并未开展,从而限制了对云南始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厚约300 m的曲靖盆地渐新世地层钻孔进行古地磁测试,结合蔡家冲组顶部火山凝灰岩锆石U-Pb年代(35.49±0.78 Ma)测试分析结果,初步获得了曲靖盆地渐新世以来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率磁性年代学结果。
颜茂都
云南地区沉积的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是用来探讨该地区早新生代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东南向逃逸和变形及印度季风形成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精细年代控制,使得云南地区早新生地层划分混乱、地层年代并不清楚。位于云南省北部的曲靖盆地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小屯组、蔡家冲组以及茨营组。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钻孔岩芯相结合的方式,本研究小组在曲靖盆地获得了总厚度达251米的小屯组和蔡家冲组拼接地层,通过顶部火山凝灰岩层U-Pb年代学(35.49 ±0.78 Ma)和蔡家冲哺乳动物化石群(晚始新世)的年龄控制,磁性地层学揭示出小屯组底部的年龄为46.2 Ma,蔡家冲组顶部应< 36.2 Ma,两组地层的年代界线为41.2 Ma。但因蔡家冲盆地整体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较弱,地层变形程度小,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平坦,导致无法获取连续的蔡家冲组的顶部以及上覆茨营组的地层样品。通过在盆地中心开展的连续钻探任务,共取得320.1米岩芯,首次获得了贯穿整个茨营组与蔡家冲组的沉积序列。其中,茨营组(0-216.3 m)岩芯整体岩性为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并夹有数层煤层;而下部的蔡家冲组(216.3-305.5 m)则以灰白、灰绿色泥灰岩为主;小屯组(305.5-320.1 m)的岩性则以红色泥岩为主。
颜茂都
思茅盆地出露最完整的早新生代地层位于景谷县小景谷镇,主要包括勐野井组、等黑组和勐腊组的沉积地层。由于新生代晚期周边地区山体隆升俯冲产生向斜构造导致勐野井组顶部、等黑组以及勐腊组暴露于地表,但勐野井组中下部因植被覆盖以及村落建设无法获取完整的剖面;而前人对思茅盆地沉积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钾盐的勐野井组,但现阶段各位学者对该组的沉积时间尚存在重大争议。通过对该组段开展的连续钻探任务获取了连续且完整的勐野井组地层高分辨序列,并获得了361.86米岩芯。其中,勐野井组(0-353.3 m)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泥质粉沙岩、泥岩组合,而下覆的曼岗组(353.3-361.86 m)则为一套灰白色砂岩。
颜茂都
本数据集包含黑河中游明海附近一个深钻古地磁年代数据。钻孔位置东经99.432、北纬39.463,钻孔深度550米。对钻孔地层以10-50 cm间隔采取了古地磁年代样品,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古地磁测试,经交变退磁和热退磁方法得到样品的原生剩磁,利用各个样品的原生剩磁方向得到整个地层磁性地层,再通过与标准极性柱的对比得到地层的沉积年代。结果显示明海钻孔地层年代底界约为7Ma,顶界为0Ma。
胡小飞, 潘保田
本数据集包含黑河中游黑泉附近两个浅钻数据:分别为140米和68.2米深。对两个钻孔地层以10-50 cm间隔采取了古地磁年代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测试得到了两个钻孔地层的磁性地层序列。
胡小飞, 潘保田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