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年代学数据集,横断山区花岗岩类侵入活动频繁,分布广泛,时代从前寒武纪晋宁期直到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从东到西依次为康滇古陆、哀牢山-金沙江、临沧-左贡和潞西-腾冲等四条岩带,时代由老逐渐变新。以上各条岩带的花岗岩类同位素地质年龄研究,主要采用钾-氩稀释法和对部分岩体进行了全岩铆-锶等时线年龄测定。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一书,本数据集对于研究横断山区花岗岩年代提供了数据,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张玉泉, 谢应雯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化学成分数据集,研究花岗岩类的元素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对探讨花岗岩的成因演化、物质来源和成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数据集中包括许多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成分、分布和含量数据,以及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区花岗岩类中21种微量元素,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极谱法、分光比色法、光谱定量法、原子吸收法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本数据集对花岗岩类元素的种类、平均信号、平均含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
张玉泉, 谢应雯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集,研究了横断山区的康滇古陆、哀牢山-金沙江、临沧-左贡和潞西-腾冲四条岩带花岗岩类岩石稀土总量和分量。重点讨论稀土元素丰度、变化规律和各类岩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并对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作了初步探讨。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采用锶、钕同位素体系示踪法,它有助于对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的深入了解。为此对区内四条岩带的花岗岩类出现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碱长石正长岩等,进行了锶和锶、钕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对研究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相关方面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张玉泉, 谢应雯
1)数据内容: 古地磁数据能够建立花土沟剖面古地磁年代框架,粒度、磁学指标以及地球化学指标能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数据来源为实验数据。 古地磁数据:采用小型汽油钻钻取2x2x2厘米的圆柱形样品,在磁屏蔽室内用低温超导磁力仪进行测量。 磁学数据:将野外采集样品用研钵磨成细颗粒装入2x2x2无磁塑料盒内,用卡帕桥磁化率仪、脉冲磁力仪和旋转磁力仪进行测试。 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分析分解的样品。在分析前,按照兰州大学的标准程序,用热过氧化氢去除有机物,然后用盐酸去除碳酸盐。 地球化学数据:取少量样品用玛瑙研钵进行捣碎并研磨成粉末状,后用20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以保证样品达到测试标准。待完成所有样品研磨过筛后,将样品轻放在载玻片的凹槽中并进行刮平至与载玻片周围齐平,用PANalytical X’Pert Pro MPD 多晶 X 射线衍射仪作为测试仪器。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1篇为Ni文章。
聂军胜
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的构造演化历史、认识高原风化剥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厘清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思茅盆地、剑川盆地和曲靖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基于磁性地层学、辅以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或生物地层学的系统年代学研究,据此完善或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其南北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精确限定: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年代为~8.1-3.7 Ma;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1.8-21.5 Ma;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河湖相沉积地层为~42.7-3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7-36 Ma;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年代为>112-63 Ma。以上年代学结果的相关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古地磁实验在磁屏蔽室中利用热退磁仪和超导岩石磁力仪完成;碎屑锆石及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完成。本数据集为后续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支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理论成果。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本数据集的样品主要采集自2013-2019年,以及零星的2001-2013年的河流沉积物样品,数据集共包含40个干流样品和107个支流样品的采样地点信息,62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碎屑组分数据,145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数据,以及55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碎屑组分统计方法为Gazzi-Dickinson方法,选取的组分粒径为63-2000μm;重矿物则是利用重液(2.90 g/cm3)和液氮冷却法从32-500μm的沉积物中提取而来,并利用光学性质及拉曼光谱辅助鉴定统计各重矿物组分,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对象为<2000μm的砂质沉积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组分数据分别在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实验室完成,地球化学数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完成,结果真实可靠。本数据集系统反应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支流、不同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拉萨地块等)的沉积物组分,据此可明确藏南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内不同岩性/河流产出的沉积物组分分布特征,为深时的物源分析对比提供参照;同时结合正演混合模型计算,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砂质沉积物主要来自北侧的拉萨地块,其贡献量了流域内~80%的砂质沉积物,是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贡献量的5倍,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仅提供了不到5%的砂质沉积物。
胡修棉, 姚文生
本数据集为南帕米尔高原阿里秋地区白垩纪花岗岩锆石原位Hf-O同位素数据。分析的样品类型包括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Hf-O测试采用Cameca IMS 1280HR二次离子质谱(SIMS)分析,测试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8O/16O比值单次分析的内精度一般优于0.2‰(1σ)。采用蓬莱标准品重复分析重复性测定的外部精密度为0.10‰,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数据来自正在审稿阶段文章。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帕米尔高原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唐功建, 但卫
该数据集主要包括藏南山南市曲松县罗布萨镇正嘎花岗岩和阿里地区革吉县亚热乡赛力普钾质岩的B-Mo非传统同位素数据,该数据主要用来研究岩浆演化过程中B-Mo同位素分馏机制以及印度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对示踪岩浆岩成因及碰撞带壳幔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岩石主要来自藏南桑日及赛力普地区的花岗岩和钾质岩。其中Mo测试样品为51件,B测试数量为24件,不包括重复样品检测。B-Mo同位素分析采用MC-ICP-MS,溶液的B和Mo含量分别才用那个ICP-AES和MC-ICP-MS。测试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该数据来自未接收的文章,数据真实可靠。可以应用于非传统同位素分馏研究以及岩浆岩石成因。
范晶晶, 王强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南帕米尔高原穆尔加布地块到霍罗格地块71件中生代岩浆岩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岩石样品岩性包括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长英质岩脉以及少量闪长质包体等。数据主要来自正在审稿阶段文章。Sr-Nd同位素测试方法采样MC-ICP-MS,测试单位为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未来可以应用于研究帕米尔高原中生代岩浆岩成因以及构造演化。
唐功建, 但卫
锆石的分选采用重液和磁选方法在河北省地质队实验室完成。运用阴极发光图像来观测锆石颗粒的内部结构并选取合适的点位用以分析研究。U、Th、Pb 的测定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LA⁃ICP⁃MS进行,详细分析方法见Li et al(. 2009)。锆石标样与锆石样品以1∶3 比例交替测定。U⁃Th⁃Pb 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337 Ma,Sláma et al.,2008)校正获得,以标准样品Qinghu(159.5 Ma,Li et al.,2009)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数据结果处理采用ISOPLOT 软件(Ludwig,2001)。在锆石U⁃Pb定年的基础上,选择谐和度较好的年龄点,在与年龄点环带趋势一致的微区圈定Hf同位素点位。锆石Hf 同位素分析利用Neptune Plusma II 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和 NWR193UC 193 nm激光取样系统上进行,仪器详细步骤参见 Liu et al(. 2008)。激光剥蚀斑束直径一般为60 μm,每一测点包含有10 s 预剥蚀,45 s 剥蚀和30 s 的清洗时间。样品测试过程中以91500 作为标样,其176Hf/177Hf = 0.282 286±12(2σ,n = 21)。
王世锋
我们对碧土地区北澜沧江构造内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展开花岗岩岩石构造属性研究,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其中主量元素采用PW4400型X荧光仪全岩分析,测定10种元素氧化物含量;微量元素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进行测试,ICP-MS由日本东京安捷伦公司制造,型号为Agilent 7700x,分析方法同张鑫等。根据对标准样品GBPC-1de分析结果,分析误差<5%。同位素测试实验采用型号为Neptune Plus的MC-ICP-MS双聚焦磁式质谱仪。实验检测依据为GB/T 17672—1999。
王世锋
原位微区S同位素分析采用单点模式,为了解决分析过程中硫同位素比值的Down Hole分馏效应(Fu et al., 2016),选择采用大束斑(44 μm)和低频率(2 Hz)的激光条件,单次分析约剥蚀100个激光脉冲。同时配备了信号平滑装置(Hu et al., 2015),确保在低频率条件下获得稳定的信号。激光能量密度固定5.0 J/cm2。氮气被引入等离子体降低多原子离子干扰。硫同位素质量分馏采用SSB方法校正。为避免基体效应,黄铁矿采用黄铁矿参考物质PPP-1校正;黄铜矿样品采用国家黄铜矿标准物质GBW07268的粉末压片校正;以上样品δ34Sv-CDT推荐值请参考(Fu et al., 2016)。测试过程中,实验室内部磁黄铁矿参考物质SP-Po-01(δ34Sv-CDT=1.4±0.4 ‰),黄铜矿参考物质SP-CP-01(δ34Sv-CDT=5.5±0.3 ‰)和国际硫化银标准物质IAEA-S-2(δ34Sv-CDT=22.58±0.39 ‰)和IAEA-S-3(δ34Sv-CDT =-32.18±0.45 ‰)作为质量监控样品被重复分析,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载金黄铁矿的原位δ34S值为1.06‰~ 2.41‰,板岩中不载金黄铁矿的δ34S值为8.19‰~ 15.86‰,表明与成矿相关的硫来自深源,而不是围岩地层。
张林奎
云母Ar-Ar测年技术将选取的白云母样品粉碎、过筛、手工淘洗、重液分离、磁力分选和显微镜检查等获取白云母单矿物,选纯的矿物(纯度>99%)用超声波清洗。清洗后的样品被封进石英瓶中送核反应堆中接受中子照射。照射工作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游泳池堆”中进行的,使用B4孔道,中子流密度约为2.65×1013n cm-2S-1。照射总时间为1440分钟,积分中子通量为2.30×1018n cm-2;同期接受中子照射的还有用做监控样的标准样:ZBH-25黑云母标样,其标准年龄为132.7±1.2Ma,K含量为7.6%。样品的阶段升温加热使用石墨炉,每一个阶段加热10分钟,净化20分钟。质谱分析是在多接收稀有气体质谱仪Helix MC上进行的,每个峰值均采集20组数据。所有的数据在回归到时间零点值后再进行质量歧视校正、大气氩校正、空白校正和干扰元素同位素校正。中子照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同位素校正系数通过分析照射过的K2SO4 和CaF2来获得,其值为:(36Ar/37Aro)Ca =0.0002398,(40Ar/39Ar)K=0.004782,(39Ar/37Aro)Ca =0.000806。37Ar经过放射性衰变校正;40K衰变常数λ=5.543×10-10年-1;计算的J值为0.003283。主成矿期热液载金绢云母40Ar-39Ar年龄为16.03±0.31 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中新世,明显不同于特提斯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中主要金矿床(形成于始新世)。
张林奎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和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体(GHC)顶部,一般受滑脱断层控制。这些前构造、同构造和后构造淡色花岗岩的年龄可用于限制分离结构(如藏南分离系统,STDS)的活动。对喜马拉雅东部STDS活动时间的研究比较稀少。在这项研究中,测量了在中国西藏山南市洛扎、库局、肖战和错那洞四个地区,受STDS和NHGD影响的同构造和后构造淡色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结果表明,受STDS影响的洛扎地区最古老的同构造的二云母花岗岩为24 -25 Ma,因此STDS活动的时间在或略早于25 Ma。最年轻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含地区石榴石的白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 18.4 Ma。最古老的未变形后构造淡色花岗岩(不受 STDS 影响)是肖站白云母花岗岩,其年龄为 17.4 Ma 。因此,STDS活动的结束可以限制在18.4-17.4 Ma。 STDS包括三种形式:NHGD(STDS的北延伸)中的滑脱断层,GHC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序列之间的内部STDS,以及同形klippes底部的外部STDS。本文对上述三种滑脱带的活动时限进行了综合总结。基于这项工作,该地区STDS向北延伸(塑性变形)时间被认为是28-17 Ma。 GHC的折返主要受顺序剪切控制。第一,GHC顶部的藏南逆冲断层系统(STDS的前身)在45-28 Ma向南逆冲;然后,GHC 中部的高喜马拉雅断层在 28-17 Ma 形成向南延伸的韧性逆冲断层;最后,GHC底部的主中逆冲断层在17-9 Ma向南逆冲。
张林奎
锆石和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微量元素含量利用LA-ICP-MS同时分析完成。GeolasPro激光剥蚀系统由COMPexPro 102 ArF 193 nm准分子激光器和MicroLas光学系统组成,ICP-MS型号为Agilent 7700e。激光剥蚀过程中采用氦气作载气、氩气为补偿气以调节灵敏度,二者在进入ICP之前通过一个T型接头混合,激光剥蚀系统配置有信号平滑装置(Hu et al., 2015)。每个时间分辨分析数据包括大约20-30 s空白信号和50 s样品信号。锆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24 µm和频率为5Hz,激光能量为80 mJ。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91500 (1062±4 Ma, (Wiedenbeck et al., 2004)) 作为外标同位素校正,采用GJ-1 (608.5±0.4 Ma, (Jackson et al., 2004)) 和Plešovice (337.1±0.4 Ma, (Sláma et al., 2008))作为监控样品。独居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16 µm和频率为2 Hz,激光能量为80 mJ。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44069 (424.9±0.4 Ma, (Aleinikoff et al., 2006))作为外标进行同位素校正,采用Trebilcock (272±4 Ma, (Tomascak et al., 1996))作为监控样品。锆石和独居石微量元素含量处理均采用玻璃标准物质NIST610作为外标进行分馏校正。测试值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仪器稳定,数据准确可靠。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ICPMSDataCal (Liu et al., 2010)完成。锆石样品的U-Pb年龄谐和图绘制和年龄加权平均计算采用Isoplot/Ex_ver3.75(Ludwig, 2012)完成。结果表明,受藏南拆离系(STDS)影响的洛扎地区,最古老的同构造二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4~25 Ma,因此STDS活动的时间处于或略早于25 Ma。最年轻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地区含石榴石的白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 18.4 Ma。最古老的未变形后构造无色花岗岩(不受 STDS 影响)是 17.4 Ma 的肖站白云母花岗岩。因此,STDS 活动的结束时间可以限制在 18.4-17.4 Ma。 STDS包括三种形式:NHGD(STDS的北延伸)中的滑脱断层,GHC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序列之间的内部STDS,以及同形走断裂底部的外部STDS。
张林奎
数据主要为开展昆仑山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岩浆型矿床和伟晶岩矿床研究。斑岩型矿床,重点厘定成矿的深部过程和前部响应,进而明确成因模式和成矿规律;矽卡岩型矿床,重点确定热液流体的运移及演化过程与成矿之间的联系;铜镍硫化物矿床,重点查明岩浆同化混染地壳的位置和方式,进而揭示硫化物的熔离过程;伟晶岩型矿床,重点阐明岩浆-热液转换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行为,进而揭示伟晶岩中Li、Be、Nb、Ta等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本次获取的实验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实地的科考样品的采集,分别在夏日哈木、肯德科克、大红柳滩等矿区针对采集的矿石岩石样品进行元素、同位素和年代学的测试。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碳循环受全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各储库碳通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地质历史中重要转折期,海相碳酸盐岩δ13C常出现大幅度的偏移,碳同位素的正向偏移与有机碳大规模埋藏或初级生产力提高有关。国内奥陶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时, 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中奥陶世大坪期Tha Manao组共采集100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碳循环过程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100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李文杰, 陈中阳, 李超, 方翔
华南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重建海洋碳循环之前, 尚需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阿里地区双点达坂剖面月牙湖组共采集201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北羌塘/松潘甘孜地块石炭纪早期的碳循环过程(TICE 事件)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201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陈吉涛
本项目已产生的数据如下所述: 1、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数据; 2、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 3、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主微量数据; 4、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绿泥石、绿帘石原位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5、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矿物电子探针数据; 6、 项目组野外测试的短波红外光谱和X荧光元素分析数据; 7、 项目组野外实测音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和宽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 以上数据采集地点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其中物探数据包括朱诺矿区及周边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和朱诺矿集区及周边区域宽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以及由这些数据反演获得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这些数据采集于2019年7月~10月,采集地点为朱诺矿区及其周边的冈底斯中段区域。本次大地电磁测深法(MT)利用频率成分丰富的天然交变电磁场作为场源,探测近地表到地下数百公里的深度范围的地球电性结构与深部过程。宽频及音频MT数据质量按照《DZT 0305-2017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执行。宽频及音频MT数据采集皆采用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MTU-5A系列大地电磁测深仪。其中,宽频MT数据采集频率范围为320~0.001 Hz,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不少于20 h,音频MT数据采集频率范围为10000Hz~1s,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不少于1 h。全部测点的野外布极方式均为真北方向。野外采集到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文件,首先采用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域信号,然后再利用Robust估计或者远参考道技术计算电磁场的互功率谱,最后经编辑得到满足要求的阻抗张量及其视电阻率、相位等信息。在进行反演之前,MT阻抗数据需要进行详细的维性和构造走向分析。三维反演使用所有测点的未旋转的阻抗张量的对角和反对角的元素,即Zxx & Zyy 和 Zxy & Zyx,分别设置7.5%-10%的误差门限。 短波红外光谱和X荧光元素分析数据均采自朱诺矿集区的北姆朗、次玛班硕矿床。红外光谱数据使用美国ASD公司TerraSpec® Halo全光谱范围红外矿物分析仪获得。X荧光数据使用美国赛默飞(Thermo Scientific Niton)新一代NITON XL3t 950便携式XRF元素分析仪获得。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综合研究的绿泥石、绿帘石、岩体样品等均采自冈底斯中段的北姆朗、次玛班硕、日木巨错、落布岗木、芽瓦夹格等矿床。综合研究获得的绿泥石、绿帘石微量元素数据、岩体主微量和Sr-Nd-Pb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数据、锆石Hf同位素数据、矿物电子探针数据均是在国内外具有相关资质的实验室完成,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塔斯玛利亚大学国家矿床研究中心(CODES)、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武汉上谱分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荟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数据质量可靠。使用的仪器包括AnlyitikJena PQMS Elite型 ICP-MS及与之配套的ESI NWR 193 nm 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激光剥蚀多接收杯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仪、ICP-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ISOPROBE-T热电离质谱仪(TIMS)、EPMA-1600。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冈底斯中段斑岩成矿系统深部预测评价与找矿示范数据集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冈底斯斑岩铜矿成因机制和勘查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在指导冈底斯中段找矿突破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郑有业, 吴松, 尹曜田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