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人员详细测量了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民卓茶卡北岸的系列剖面,并采集和研究了其中的各门类化石(包括牙形类、蜓类、小有孔虫类)。牙形类以Sweetognathus, Mesogondolella等分子组成,蜓类主要有Neoschwagerina, Pseudodoliolina, Mesoschubertella等,小有孔虫类主要有Pachyphloia, Langella, Palaeotextularia, Tetrataxis等组成。从牙形来看,该牙形动物群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从蜓类来看,它的时代是Murgabian期。因此,从年代地层上来看,国际地层标准空谷晚期相当于特提斯标准的Murgabian底界。从古生物地理上来看,当前剖面中的蜓类和牙形类都是以暖水动物群为主,但此时拉萨地块上的空谷期地层中都是以凉水动物群为主。因此,这些动物群的发现表明南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在空谷期时古生物地理完全不同。
张以春
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派镇-墨脱跨喜马拉雅造山带GPS活动变形重复测量原始数据。该数据为2021年一期测量结果,包括18个台站数据,数据质量良好。通过这些测点的观测数据,可以揭示印度大陆向北汇聚的应变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关键部位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认识喜马拉雅造山带现今隆升状态,与水平运动的关联;结合活动断层运动位错理论,研究震间应变的定量分配,震间的应变累积特征、断层闭锁范围、断层闭锁程度,为评价研究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约束。
何建坤
通过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基于ArcGIS平台,广泛收集南亚地区最新的活动断裂和地震构造研究资料,编制了南亚地区地震构造图和地震区划图。图件范围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地震构造图中标绘了发震断层(活动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和断层名称,以及1960年至2021年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区划图中以未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加速率峰值(PGA)为指标,进行地震危险性分区。这些图件可用于南亚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研究,为南亚地区的大型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程理
青藏高原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其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及高原内部变形。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北纬20-40度,东经70-105度)有史料记载以来至2021年12月共发生M≥5.0级地震5030次,其中M≥8级地震20次,M=7.0-7.9级地震154次, M=6.0-6.9级地震913次, M=5.0-5.9级地震3943次。地震主要沿青藏高原周边及高原内部的大型断裂带发生。
王继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在帕米尔高原,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盆地交汇区布设的2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选址严格,记录周期是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该数据集为P波初至前50 s和之后150 s的波形数据,事件震级大于等于6.0,震中距范围为30-95度。数据可被用于走时成像,剪切波分裂和接收函数等地震学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典型间断面的深度和各向异性特征,为阐明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下的陆内变形机制提供重要约束。
徐强
数据为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大化石数据名录。包括叶片、种子、果。内容包括科属种的拉丁名和中文名、时代、产地、形态描述、讨论、标本和参考文献。物种名参照原始文献。对于有后人修订的化石记录,以修订后的记录为准;产地(化石点)年代以该化石产地的最新文献结果为准。叶形态描述的术语和描述范式以《叶结构手册》为准;描述中涉及的长度、角度等测量数据以原始文献的数据和图片为准。文档的化石记录按科、属拉丁名首字母升序排序。数据可为研究新生代青藏高原环境气候演变与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周浙昆, 刘佳, 陈琳琳, Robert A. Spicer, 李树峰, 黄健, 张世涛, 黄永江, 贾林波, 胡瑾瑾, 苏涛
该数据集为利用GPS速度场及震源机制解进行约束获得的川滇地区岩石圈三维应力场模型数据。利用川滇地区岩石圈结构断裂信息,构建了区域岩石圈变形3D有限元模型,融合已有文献发表的区域GPS速度和项目组最新观测资料给出模型速度边界约束,同时利用项目组给出的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幔对流作用对模型应力场进行约束,构建了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变形和应力场模拟综合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熊熊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S波径向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及IRIS网站申请共享地震波形数据,以及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按天截取背景噪声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川滇地区S波径向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三江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按天截取背景噪声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三江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按天截取背景噪声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川滇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Pn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上地幔顶部Pn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Pn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Pn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Pn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上地幔顶部Pn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XKS分裂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XKS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XKS波分裂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岩石圈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Pms接收函数各向异性反演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全地壳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Pms接收函数各向异性反演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地壳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全地壳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S波分裂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S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S波分裂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上地壳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双差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鲜水河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P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提取P波走时信息,最后利用双差成像方法对P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获得鲜水河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钮凤林
该数据集为在四川西部大凉山地区布设的一条线状台站信息。观测时间自2018年12月起至2020年10月,测线近NE-SW走向,最东端进入四川盆地到达宜宾地区,最西端到达大凉山地区盐源盆地。每个台站使用Trillium PostHole/Horizon 120型号宽频带地震计及Centaur型号数据采集器,共计布设了40个地震台站,平均台间距仅为10km。该批宽频带地震仪用来采集和记录高质量的地震波形,每三个月进行仪器维护和数据采集。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及远震面波方法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台站下方频散曲线结果。首先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对于每个台站按每天截取,并在去均值、去趋势、去仪器响应及滤波后,基于背景噪声与远震面波通过时频分析计算频散曲线,并采用快速行进法反演,获得川滇地区台站下方频散曲线结果。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堆叠背景噪声成像、远震面波层析成像及远震体波波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界面结构模型。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在去均值、去趋势、去仪器响应及滤波后,基于背景噪声及远震面波提取频散曲线,并与远震体波波形联合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沉积层、地壳及岩石圈厚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堆叠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对于每个台站按每天截取,并在去均值、去趋势、去仪器响应及滤波后,基于堆叠背景噪声计算互相关函数并基于射线理论层析成像,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基于全波形的伴随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上地幔速度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最后利用波形伴随成像方法进行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上地幔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育机理、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杨顶辉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