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过去40年黄河源和祁连山区水量平衡(降水、蒸散发、径流、土壤液态含水量)、能量平衡(短波辐射、感热、潜热和表层土壤温度)数据集。初始数据源为ERA5-Land月平均数据,通过时间聚合累积/平均到年尺度。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81-2020年,空间范围为88.5°E – 104.5°E、32°N - 43°N,空间分辨率0.1°。数据集可进一步用于黄河源区与祁连山区生态-水文过程相关研究,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优化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郑东海
项目基于Landsat_TM30m遥感数据通过人工解译和机器学习算法完成了1990-2015年祁连山地区森林、农田、草地、湿地、聚落城市、荒漠六大类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分布信息提取,该套数据可以服务于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演变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与效果评估。生态系统宏观格局演变是气候-社会经济耦合驱动的自然过程演变的宏观反应,也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直接反映,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估的重要数据基础。研究可为祁连山地区绿色发展指数评估提供数据基础。
吴锋
基于非调查法,参照祁连山地区的省级投入产出表和县级统计数据,项目编制了2017年祁连山地区投入出表。该表为分析区域经济生产与消费,以及其产品或服务包含的虚拟水资源提供了数据基础。该投入产出表利用了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的201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祁连山区所包含的区县的产业生产、居民消费、区域间贸易信息构建了祁连山区域投入产出表。该投入产出表是区域宏观经济结构的刻画,也是区域产品或服务水平的表征。
吴锋
祁连山地区实体水-虚拟水时空变化数据集:运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方法,结合祁连山地区2012年度投入产出表,开发了实体水-虚拟水转换模型,探究了2012年祁连山地区不同部门间虚拟水流动规律,为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优化配置研究提供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基础。经验证,本套数据实现了祁连山地区2012年度各部门的实体水消耗和虚拟水总量的平衡,说明该数据具有可靠性。该数据可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基础。
刘俊国
本数据集为2021年的祁连山区域的人类活动参数,包括祁连山区域2021年的30m耕地产品和祁连山区域2021年的30m建设用地分布产品。该产品来源于祁连山区域2021年30m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该产品以2020年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为基础,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Landsat系列数据和强大地数据处理能力,利用变化检测的思想和方法生产得到,总体精度优于85%。该产品是1985-2020年土地覆盖分类产品的延续。1985-2020年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也可在本网站下载得到。其中,1985-2015年的土地利用产品为5年1期,2015-2021年的土地利用产品为1年1期。
杨爱霞, 仲波
本数据集以 4 种比例的燕麦草与祁连山高寒草甸天然牧草混合日粮,研究了夏季不同比例的燕麦草与天然牧草混合饲喂对放牧藏羊消化代谢的影响。包含放牧藏羊的干物质(dry matter, DM)、有机物质(organic matter, OM)、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采食量和消化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夏季全天然牧草可以满足藏羊的生长代谢,且不宜对其饲喂燕麦草。
彭泽晨
198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集是基于中科院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经过裁剪、拼接等操作得到的矢量数据集。2000-2020年的3个数据集是基于GlobeLand30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经过掩膜提取等操作得到的3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集。所有数据集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森林、灌木林、草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表面、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这10个一级类型。数据产品可以检测大多数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表覆盖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此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历史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年雁云
1)数据内容: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数据包括祁连山典型小流域不同深度苔藓层体积密度、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石砾体积密度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在祁连山典型小流域采集苔藓层和苔藓覆盖下深度为30 cm的原状土柱,利用工业X射线三维显微镜对苔藓层和原状土柱进行扫描;3)数据质量描述:苔藓层分辨率40 μm,原状土柱分辨率68 μm;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对于祁连山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均有着重要意义,可为阐述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功能及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胡霞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2021年日值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采用耦合小波分析的随机森林优化降尺度模型(RF-OWCM),通过对SMAP L3级被动微波36km地表土壤水分产品(SMAP L3 Radiometer Global Daily 36 km EASE-Grid Soil Moisture, V8)进行降尺度,得到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参与降尺度模型的数据包括GLASS Albedo,MUSES LAI/FVC,中国西部逐日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TRIMS LST-TP;2000-2021)V2,以及经/纬度等信息。
柴琳娜, 朱忠礼, 刘绍民
本数据集为2021年祁连山重点区域人类活动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2m。本数据集以祁连山重点区域矿山开采、城市扩展、耕地开发、水电建设、旅游开发为重点监测内容,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比统计前后变化图斑。对祁连山地区地类发生变化的图斑,逐块调查核实;对判图可疑的地块,重新判读验证;对影像无法反映的地类,实地核实地类,采集相关数据,核对并修正位置。同时进一步核对2021年祁连山重点区域监测内容属性信息,统一进行图斑及其属性的录入和编辑,形成2021年祁连山地区人类活动数据集,实现祁连山地区生态治理的现势性和时效性,为祁连山重点区域人类活动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祁元, 张金龙, 周圣明, 袁晶, 王宏伟
1)数据内容: 生物标志物数据能够用于重建古气候,本套数据除了重建气候外,还尝试用于重建古海拔,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生物标志物分析:样品经过超声萃取后,通过柱层析分离从而获得甲醇洗脱组分,定容后在LC-MS上机测试分析,得到GDGT数据(数据表述为无纲量的峰面积)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1篇(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聂军胜
本数据集为祁连山区域2021年的30m土地覆盖分类产品。该产品以2021年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为基础,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Landsat系列数据和强大地数据处理能力,利用变化检测的思想和方法生产得到,总体精度优于85%。该产品是1985-2020年土地覆盖分类产品的延续。1985-2020年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也可在本网站下载得到。其中,1985-2015年的土地利用产品为5年1期,2015-2021年的土地利用产品为1年1期。
杨爱霞, 仲波, 角坤升, 吴俊君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2020年日值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采用耦合小波分析的随机森林优化降尺度模型(RF-OWCM),通过对SMAP L3级被动微波36km地表土壤水分产品(SMAP L3 Radiometer Global Daily 36 km EASE-Grid Soil Moisture, V8)进行降尺度,得到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参与降尺度模型的数据包括GLASS Albedo,MUSES LAI/FVC,中国西部逐日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TRIMS LST-TP;2000-2021)V2,以及经/纬度等信息。
柴琳娜, 朱忠礼, 刘绍民
北祁连黑山-宽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22个,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20%。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22.3±2.6Ma至175±18Ma,裂变径迹长度范围为11.17±2.26μm至13.63±1.93μm。基于该数据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黑山-宽滩山地区经历了5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包括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中中新世。其中,新生代之前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可能与中生代亚洲大陆南缘汇聚事件的远程效应有关,表明北祁连地区是新生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构造薄弱带;新生代早期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对应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新生代早期就已经影响到现今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暗示了先存构造薄弱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下会快速复活;中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北祁连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碎屑锆石U-Pb数据8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这些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潜在源区北山-黑山-宽滩山和北祁连地区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红柳峡剖面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物源来自于北部的北山-黑山-宽滩山地区,疏勒河组物源来自于南部的北祁连地区。该结果表明北祁连地区在中中新世显著抬升,暗示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林秀斌
该数据集是实测数据,通过2019-2021年三年的野外调查获得,共59个样点,590个样方。包含了祁连山地区14个典型县(阿克塞、大柴旦、德令哈市、都兰县、刚察县、高台县、格尔木市、皇城镇、茫崖市、门源县、祁连县、山丹县、肃南县、乌兰县)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地生长状况,指标有物种多样性,优势物种,可食牧草、毒杂草、可食牧草干重和毒杂草的干重,该数据集将可食牧草和毒杂草分开调查可为计算有效的载畜量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彭泽晨
数据包含了1979年之后的生态政策文件,涉及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关于生态治理、生态管护的法律法规、条款方案等。数据梳理了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演变过程,以及建立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环境策略。课题组于2018-2021年每年在政府官网、地方年鉴等收集生态政策的各类文件.为确保资料的相对完整性和针对性,本研究按照以下原则对政策文本进行整理和遴选: ① 政策主要来源是政府官网及其下属部门; ② 符合生态政策的文件;③ 选取法律法规、规划、意见、办法、细则、条例、公告、通知、决议等体现生态环境政策的文件。 对所研究的政策文件进行类目构建,即确定分析政策文本的角度,并对主、次类目进行定义,以便主编码员和副编码员能统一认知; ② 依据主类目拟定编码表后对政策进行逐一编码,即在认真阅读政策内容后,若其内容符合类目构建表需要的分析维度,将其代码填入编码表; ③进行政策分析. 本研究数据是基于官网和实地政策调研,对政策文本中涉及类目的内容能够进行有效的判别,因此本研究的内容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水平. 政策的革新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政策对环境脆弱地区的指导和影响更为明显,若能全面掌握生态政策动态变化的过程,了解生态政策的演变规律,方能制定有益于改善环境的生态政策.因此,本研究从生态政策演进的视角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法对1979年以来颁布的有关祁连山生态政策的演进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祁连山生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丁文广, 谢顺涛
本数据集为未来50年黄河源和祁连山区水量平衡数据集(径流、降水、蒸散发、土壤液态含水量),采用基于地貌的生态水文模型GBEHM模拟获取,数据集变量包含月径流、月降水、月蒸散发、月均5cm土壤液态含水量以及月均50cm土壤液态含水量,数据时间范围为2020-2070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模型输入数据包含气象驱动、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气象驱动采用38个CMIP6模型SSP2-4.5情景下的集合平均结果,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反映黄河源区与祁连山区水文变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数据集可进一步用于黄河源区与祁连山区生态-水文过程相关研究,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优化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王泰华, 杨大文
本数据集为过去40年黄河源和祁连山区水量平衡数据集(径流、降水、蒸散发、土壤液态含水量),采用基于地貌的生态水文模型GBEHM模拟获取,数据集变量包含月径流、月降水、月蒸散发、月均5cm土壤液态含水量以及月均50cm土壤液态含水量,数据时间范围为1980-2019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模型输入数据包含气象驱动、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反映黄河源区与祁连山区水文变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数据集可进一步用于黄河源区与祁连山区生态-水文过程相关研究,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优化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王泰华, 杨大文
此数据集是基于中科院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经过裁剪、拼接等操作得到的198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数据生产制作是利用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得到的矢量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森林、灌木林、草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表面、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这10个一级类型。可以分析祁连山区域历史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年雁云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具代表性的沉积盆地之一,盆地内发育红色的第三系砂岩、侏罗系煤层和白垩系砾岩,其沉积地层厚度较大,所记录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信息对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演化历史意义重大。对柴达木盆地野外地层的勘察,不仅有利于中生代陆地系统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重建,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青藏地区煤、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对于青藏地区科学考察大有裨益,同时也有望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出贡献。本次考察对柴达木盆地内多个剖面进行了实地勘探采样,详细记录了剖面地层情况,并提供了野外照片,所有数据均来自野外实测。
王博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