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格隆南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的多龙斑岩区。矿化主要由侏罗纪沉积砂岩和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斑岩脉的几个阶段组成,侵入时间为123至116 Ma。热液蚀变以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叠加石英-白云母-黄铁矿和黑云母蚀变带为特征。斑岩-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1期)矿化与黑云母蚀变有关。斑岩-黄铜矿-斑铜矿(阶段2)和铜绿石(阶段3)矿化与约121 Ma形成的石英-白云母-黄铁矿蚀变有关。浅成热液成矿作用由黄铁矿明矾石(阶段4)、黄铜矿-斑铜矿-二长岩(阶段5)和田南特-钠玄岩(阶段6)组成,在~116 Ma和~112 Ma处由明矾石-高岭石角砾岩和矿脉组成。流体成分与白云母有关,平均δ18O为8.9‰,δD为−56‰,表明岩浆水来源。与石英脉平衡的流体δ18O组成从6.7‰下降到2.3‰,这可能是水-岩同位素交换的结果。石英流体包裹体δD值介于−50到−84‰部分低于白云母蚀变液中获得的值,这可能是流体包裹体破裂过程中H分馏的结果。超热阶段流体成分平衡与明矾石产率δ18O−1.2至2.7‰,δD−71至−51‰,n=11,与δ18O介于−2.5和2.9‰,δD介于−72和−51‰. 这表明明矾石和Ⅰ型高岭石是岩浆和高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晚期Ⅱ型和Ⅱ型III高岭石(填充明矾石和石英脉)流体δ18O和δD值沿着岩浆和低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之间的混合线绘制,可能是在侵蚀和高原沉降之后。斑岩矿化硫化物1期黄铜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5.8和0.9‰,平均流体δ34SH2S=−2.5‰(n=10),而第2阶段黄铜矿从−8.7至−3‰,平均δ34SH2S=−5.6‰(n=5)。硫化物阶段2的流体δ34SH2S值低于阶段1,表明黄铜矿-斑铜矿矿化形成于比黄铜矿-黄铁矿矿化更高的氧化条件下。明矾石的δ34S值在11到18.3‰(n=8)之间,伴生硫化物4级黄铁矿的δ34S值在−32.2至5.4‰。明矾石-黄铁矿对中的S同位素不平衡可能是由于后期硫化物侵位过程中的快速冷却和逆行S同位素交换。浅成热液矿化硫化物阶段4 S平衡黄铁矿(−14.9至−9.5‰),第5阶段黄铜矿(−11.6至−8.2‰)和第6阶段(−5.4至−2.6‰)显示δ34S值增加,表明超热流体成分向更多还原条件演化。 实验委托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女王同位素研究中心、加拿大纪念大学微量分析实验室完成,实验数据质量良好。从东西剖面和几个其他钻孔中采集代表性岩芯样本。分离黑云母(n=1)、白云母(n=5)、石英(n=13)、明矾石(n=10)和高岭石(n=12)进行O和H同位素分析,分离明矾石(n=10)、黄铁矿(n=5)和硫砷铜矿(n=4)进行常规矿物S同位素分析;制备了八个抛光薄片,用于黄铁矿(n=16)和黄铜矿(n=10)的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杨超, 王立强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班戈南部新吉乡地区闪长岩-花岗岩和安山岩-英安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数据结果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研究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洋大洋闭合过程及随后的拉萨-羌塘地块碰撞过程岩浆作用、中北部拉萨地块白垩纪地壳新生和再造过程。同时本数据还附带提供所有样品锆石CL图像及透反射照片,锆石选点位置,方便参照对比,也为研究区域同时期岩浆岩年代学、锆石成因等提供依据。 锆石U-Pb年龄仪器:laser-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获得,锆石Hf同位素仪器:Neptune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MC–ICP–MS), connected by a Geolas-193 laser ablation system,全岩主微量元素由国家实验中心(地科院)测得,其中主量元素:(XRF; AXIOS–PW4400),微量元素:ICP-MS; PerkinElmer NexION 300D。
王伟
此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南羌塘地体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以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白垩世Hauterivian-Albian地层砂岩碎屑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图像)。采样及拍摄时间为2018年-2019年。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中砂岩的采样地区为南羌塘地体Jiaco和Ritu地区,早白垩世Hauterivian-Albian地层中砂岩的采样地区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aerqiong、Mabujiaco、Duochang和Kama地区,CL图像拍摄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完成。这些数据为认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打开与闭合提供了关键限定,将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限定在300-279Ma,闭合时间限定在110-100Ma,对探讨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数据集关联文章已发表在知名刊物《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Tectonics》和《Geoscience Frontiers》上,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范建军
此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中部仁错蛇绿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数据(CL图像)和年代学数据集。样品的岩性包括辉长岩、辉绿岩和斜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60-150Ma左右,采样及拍摄时间为2019年-2020年。 锆石的分选在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完成,采用常规的重液和磁选方法进行分选,最后在双目显微镜下挑纯。样品靶的制备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完成,制成的样品靶直径为25 mm。 锆石的阴极荧光图像分析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阴极荧光分析系统(HITACH S-3000N型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和Gatan公司Chroma阴极荧光谱仪)上完成。锆石U-Pb定年数据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SHRIMP II型离子探针获得,测试过程中数据精度为~0.5-1Ma。 这些数据为认识青藏高原中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提供了关键限定,同时对于研究大洋成因锆石具有对比意义。该数据关联结果已经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数据结果得到同行评审,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唐跃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