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作为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其土地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水热限制和环境限制。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的潜力,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至关重要。本数据集面向中亚五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旱作农业、灌溉农业、林业、草牧业为土地利用目标,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角度开展了土地利用和农业生态的潜力评价。多目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因子包括:气候(热量、水资源)、地形、灌溉及取水条件、土壤条件等多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大于10℃积温,一月平均温度,七月平均温度,降水,降水变差系数,高程,坡度,取水距离,地下水位,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其中降水变差系数基于降水转换而得,坡度信息从高程数据中提取。可变的气候要素包括未来月尺度的降水、平均温度、最大和最小气温、湿度,均来源于经过偏差校正和降尺度的CMIP6的ACCESS-CM2, BCC-CSM2-MR, CanESM5, CAS-ESM2–0, CESM2-WACCM, EC-Earth3, GFDL-ESM4, KACE-1–0-G多模式集合平均数据,其实验均为r1i1p1f1。该数据可为中亚五国未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姚林林, 周宏飞
面向中亚五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为目标,开展了未来气候变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以耕地为目标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因子包括: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降水、人均GDP、人均谷物产量、农业经济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以2015年为基准年,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条件下,采用CMIP6中五种气候模式(BBC-CSM2-MR、CanESM5、IPSL-CM6A-LR、MIROC6和MRI-ESM2-0)的集合平均降水以及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土地覆盖资料,预估了未来不同情景下(SSP1-2.6、SSP2-4.5和SSP5-8.5)的中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数据提供了三种未来情景下2030s(2021-2040)和2050s(2041-2060)时间段的中亚五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空间分辨率为0.5°×0.5°。数据集可为中亚五国未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黄法融, 李兰海
面向中亚五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为目标,开展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以耕地为目标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因子包括:地形因子(高程、坡度)、降水、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人均GDP、人均谷物产量、农业经济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将上述指标进行无量纲的归一化处理,基于粮食生产与各因子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确定了各指标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的权重。数据提供了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五个时间段的中亚五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空间分辨率为0.5°×0.5°。数据集可为中亚五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李兰海, 黄法融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20年我们对266个全球家鸡血液、组织等DNA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后建库并做全基因组测序,同时下载已公布家鸡基因组数据一共863个家鸡基因组开展群体分析,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家鸡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本数据集相关文章已发表,本数据集内所有数据提供fastq,bam,vcf,snp文件在线下载。
彭旻晟
中亚咸海流域农业水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潜力数据集采用分布式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耦合模拟手段,分别计算中亚主要流域子流域尺度的降水量和径流深,预估未来中亚农业水资源供给量。研究区域涉及额尔齐斯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三个主要流域,占中亚地区总面积的36%,共划分1100个子流域,构建考虑冰川积雪冻融过程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HEQM模型。模型历史气象数据驱动采用基于压缩感知在傅里叶系数域的气象数据融合方法,实现NECP和ECMWF数据融合,生产高时空分辨率(0.45度)的1901~2014年长序列日降水和气温数据;并利用全球径流数据库(GRDC)中年径流数据序列(含22个站点1940-2000年)对HEQM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实现对研究区水资源变化的准确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5个GCM模式日降雨和气温数据序列的中位数,构建未来气候序列并驱动率定好的HEQM模型,实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流域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预估。数据提供了历史三个时间段2000s(2000-2004)、2010s(2005-2009)和2015s(2010-2014)、以及未来RCP4.5和RCP8.5两个排放情景两个时间段2040s(2040-2070)和2070s(2071-2099),空间分辨率为0.5°乘以0.5°。数据集可为中亚主要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水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张永勇, 刘玉, 杨鹏
城市建成区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情况,因此对建成区变化过程的信息提取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前提。该数据集包含1985 年至 2018 年关键节点建成区表面积的年变化信息,分辨率为 30m。 使用监督分类和时间一致性检查的组合方法,以汉班托塔、仰光和达卡三个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确定从非建成区到建成区的变化。 建成区像素定义为 50% 以上不透水。 发生转变的年份(从非建成区到建成区)可以从像素值中识别,范围从34(年份:1985)到1(年份:2018)。 例如,1990 年的建成区可以显示为像素值大于 29。 在从非建成区到建成区单调转换之后,该数据集在时间上是一致的。
刘林志, 凌峰
遥感为大范围地表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得益于Landsat TM、ETM+、和OLI/TIRS丰富的时序影像数据和高性能的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大尺度地表覆盖制图成为了可能。本数据以仰光、汉班托塔、达卡三个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借助 Google Earth Engine 平台,利用现有多套全球土地覆盖产品、Landsat卫星系列影像,结合多数据融合、时序变化检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研制了一套高时空一致性的2000–2020年30 m分辨率逐年土地覆盖变化数据集。
刘林志, 凌峰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新生代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图(1张)及泛第三极新生代气候古地理图(3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我们对15个番鸭大脑、肺、肝等组织,10个珍珠鸡大脑、心、肾等组织,12个猪肝组织,8个猪肌肉组织,45个狗脑、肝、脾等组织提取总RNA,利用illumina 2000平台开展双端测序,获得转录组重测序数据。本数据集包含1个数据信息表(excel)和90个转录组原始数据(fastq)。数据信息表记录样本采集时间、采集地、测序时间等基本信息。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主要家养动物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环境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彭旻晟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我们对采集自中国广东省、海南省、浙江省、湖南省、贵州省的50个番鸭血液提取总DNA,利用illumina 2000平台开展双端测序,获得50个番鸭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本数据集包含1个数据信息表(excel)和50个基因组原始数据(fastq)。数据信息表记录样本采集时间、采集地、测序时间等基本信息。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番鸭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环境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彭旻晟
泛第三极土壤可蚀性因子(K)数据集,基于国际土壤信息参比中心(International Soil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Centre, ISRIC)网站(https://files.isric.org/soilgrids/latest/data/)下载的7.5弧秒分辨率土壤属性数据计算,所用数据包括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g/kg)、土壤质地类型。利用Wischmeier(1978)在USLE手册第二版中提出的土壤可蚀性因子算法、本项目研发的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工具(K_Tool),计算得到与输入数据分辨率(30弧秒,尺度地区约1000m)相同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因子图。泛第三极土壤可蚀性因子数据,是基于CSLE进行土壤侵蚀速率计算的必备数据,同时也是分析泛第三极土壤特征的基础数据。
杨勤科
泛第三极(LS)数据集,基于公开的1弧秒分辨率SRTM数字高程数据(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SRTM;http://srtm.csi.cgiar.org),经过去接边、去除伪条纹等和滤波除噪等预处理,利用CSLE模型中的坡度坡长因子算法和本项目研发的坡度坡长因子计算工具(LS_Tool),计算得到30弧秒分辨率坡度坡长因子图。泛第三极65国坡度坡长因子数据,是基于CSLE进行土壤侵蚀速率计算的必备数据,同时分析泛第三极265国侵蚀地形特征(如高程、坡度、坡度等宏观分布和微观格局)的基础数据,对于该地区地貌特征、地质灾害特征的分析,也具有参考价值。
杨勤科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白垩纪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早、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图(2张)及泛第三极早、晚白垩世气候古地理图(2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面向中亚五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为目标,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角度开展了土地资源脆弱性评价。以耕地为目标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因子包括: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因子包括:人均GDP、人均谷物产量、农业经济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将上述指标中直接代表土地资源属性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作为土地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基于指标加权平均获取了土地资源脆弱性,并将土地资源脆弱性评价作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的一部分,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估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土地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提供了1995s (1992-1996), 2000s (1997-2001), 2005s (2002-2006), 2010s (2007-2011), 2015s (2012-2017)和1995-2015六个时间段的中亚五国土地资源脆弱性,空间分辨率为0.5°×0.5°。数据集可为中亚五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李兰海, 黄法融
1)沙尘、硫酸盐、有机碳、黑碳和海盐气溶胶以及总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垂直质量浓度和消光系数; 2)数据来源:数值模拟,加工方法:基于CALIPSO卫星垂直观测和全球气溶胶模式,通过四维局地集合转换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法产生; 3)数据质量良好; 4)该气溶胶同化数据时空覆盖完整,可用于泛第三极地区气溶胶及其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还可用于气溶胶-云互馈对降水和水汽输送及其辐射、气候以及环境效应研究。
戴铁, 程越茗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是气候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的第五阶段实验,提供了一个多气候模式环境,可用于预估“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区域未来气候变化,以应对关键节点区域的环境气候问题。本数据集以“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对CMIP5的43个气候模式对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能力进行评估,以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标准,分别选取RCP4.5及RCP8.5情景下模拟能力最优的气候模式,对研究区进行气候模拟,得到研究区2006至2065年降雨量、气温的未来预估数据,并使用统计降尺度方法使数据集空间分辨率达到10km,时间分辨率为每月。每一期数据具有三个波段,分别是气温最大值、气温最小值和降雨量。本数据集中,降雨量单位为kg/(m^2*s),气温单位为K。本数据集为应对关键节点区域的环境气候问题提供数据基础。
李炘妍, 凌峰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疾病情况,调查青藏高原主要家养动物的疫病情况,对各主要家养动物的主要流行疾病进行抗病和易感个体的遗传样本及肠道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工作。本数据集包含新疆伊犁地区褐牛样品48个,青海海东蒙古羊样品39个,青海马样品32个,云南香格里拉黄牛样品20个,山羊样品20个。所有样品都为新鲜粪便,提取DNA后进行的微生物16S测序的测序结果。所有数据均为下机原始数据未进行任何分析。检测这些样品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泛第三极区域不同家养动物肠道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
段子渊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19年12月集中在重庆、山东、江苏、海南地区共采集重庆大足黑山羊、鲁北白山羊、海南黑山羊、徐州苏白山羊、沂蒙黑山羊共5个地方品种共254只山羊共1208份血液或组织样品,其中9只山羊心肝脾肺肾等新鲜组织RNA样品。本数据集包含样品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本数据集还包含品种代表个体外观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彭旻晟
为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群体演化历史和局部适应遗传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种质遗传资源库。我们对截止2018年底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采集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236份马属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包括藏马、藏家驴、平原家驴、家马平原地方品种。并对75份样本(包括73份驴的样本和两份马的样本)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以及D-loop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基因组学数据,为追溯该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马属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李艳
为研究蔓菁的扩散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来自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德国,日本等地的蔓菁品种进行重测序,同时对基因家族进行聚类,以及特有、共有基因和基因家族统计,此外还将进行基因家族扩张收缩分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等分析。目的是解析人类活动和区域气候环境双重压力下,高原各地的传统蔓菁品种适应高原的分子基础。因此这项研究有助于揭示蔓菁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以及在进化过程中人工驯化和人类选择对其遗传分化的影响。
段元文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