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人员详细测量了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民卓茶卡北岸的系列剖面,并采集和研究了其中的各门类化石(包括牙形类、蜓类、小有孔虫类)。牙形类以Sweetognathus, Mesogondolella等分子组成,蜓类主要有Neoschwagerina, Pseudodoliolina, Mesoschubertella等,小有孔虫类主要有Pachyphloia, Langella, Palaeotextularia, Tetrataxis等组成。从牙形来看,该牙形动物群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从蜓类来看,它的时代是Murgabian期。因此,从年代地层上来看,国际地层标准空谷晚期相当于特提斯标准的Murgabian底界。从古生物地理上来看,当前剖面中的蜓类和牙形类都是以暖水动物群为主,但此时拉萨地块上的空谷期地层中都是以凉水动物群为主。因此,这些动物群的发现表明南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在空谷期时古生物地理完全不同。
张以春
此数据集包括云南腾冲保山地块中生代沉积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同位素数据。采样时间为2018年,地区为云南腾冲保山地区的腊勐镇附近,岩石样品包括8件沉积岩样品。该数据为认识腾冲保山之间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提供关键信息,将中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间限制在晚侏罗世,对探讨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岩石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分别使用荧光光谱仪(XRF)和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试,锆石U-Pb定年使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测试单位包括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该数据集关联文章已发表在刊物《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张九园
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的构造演化历史、认识高原风化剥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厘清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思茅盆地、剑川盆地和曲靖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基于磁性地层学、辅以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或生物地层学的系统年代学研究,据此完善或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其南北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精确限定: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年代为~8.1-3.7 Ma;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1.8-21.5 Ma;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河湖相沉积地层为~42.7-3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7-36 Ma;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年代为>112-63 Ma。以上年代学结果的相关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古地磁实验在磁屏蔽室中利用热退磁仪和超导岩石磁力仪完成;碎屑锆石及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完成。本数据集为后续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支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理论成果。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新生代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构造、环境、气候等信息,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历史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剑川盆地、曲靖盆地和思茅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野外地质考察,确定了一些出露发育良好的研究剖面。依靠GPS、地质罗盘等工具,对相关研究剖面进行了构造、地貌、岩性等方面的调查测量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图件的绘制,具体涉及: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本数据集为后续开展相关地层年代学、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乌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脉南麓,南邻雅鲁藏布江,是研究青藏高原南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历史的理想地区。乌郁盆地由下向上依次出露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渐新世日贡拉组火山岩、中新世芒乡组湖相地层和来庆组火山岩、晚中新世-上新世乌郁组和更新世达孜组。利用LA-ICP-MS共测得5件乌郁盆地芒乡组、乌郁组和达孜组地层砂岩和1件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结果显示芒乡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在45-80 Ma范围,乌郁组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70 Ma的次要年龄区间,达孜组呈现三个主要年龄区间:45-65 Ma、105-150 Ma和167-238 Ma,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65 Ma的次要年龄区间(图1)。所有样品中的晚白垩世-早始新世锆石年龄与冈底斯岩基主要岩浆活动时间一致,乌郁组和现代河流样品中出现的8-15 Ma与来庆组火山岩形成时间一致,达孜组中出现的三叠纪-侏罗纪锆石与盆地北部中拉萨地体岩浆活动时间一致。碎屑锆石年龄谱结果和沉积相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1)古近纪林子宗-日贡拉组火山岩;(2)15 Ma构造-岩浆活动结束盆地芒乡组湖相沉积,并形成来庆组火山岩;(3)8 Ma 构造活动造成来庆组火山岩成为盆地主要物源;(4)2.5 Ma盆地发育辫状河,接受北部中拉萨地体物源。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南部地貌格局逐渐形成。
孟庆泉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基于对青藏高原GPS、应力数据的搜集,对青藏高原移动速率和应力变形系统梳理,通过MAPGIS软件展现各点的方向和大小,然后叠加在松潘-甘孜复理石带、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南羌塘-保山地块和冈底斯-拉萨地块几个主要的构造单元上。力图反映在青藏高原整体的应力下各块体具体的变形方式的异同,进一步限定各局部地区具体的变形样式与变形状态。这对深刻理解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指导各地防灾救灾、工程建设有重大指示意义。
王世锋
基于对藏东地区1:25万地质图,1:100万西藏区域地质志的综合分析,搜集三江地区已有地层、岩石和构造研究最新进展,特别是对金沙江缝合带、碧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系统研究,将本区划分成松潘-甘孜复理石带、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南羌塘-保山地块和冈底斯-拉萨地块几个主要的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松潘-甘孜地块进一步分成巴颜喀拉地块,甘孜-理塘湖盆体系和中咱地块三个亚单元;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细分为:金沙江古特提斯带,昌都地体,兰坪思茅地体,临沧火山岩带及碧土古特提斯带五个单元;南羌塘-保山构造系则被细分为南羌塘地块、保山地块、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带三个构造单元。新的构造单元划分为地震防灾、工程地质、羌塘油气勘探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世锋
基于对藏东地区1:25万地质图,1:100万西藏区域地质志的综合分析,搜集三江地区已有地层、岩石和构造研究最新进展,特别是对金沙江缝合带、碧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系统研究,将本区划分成松潘-甘孜复理石带、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南羌塘-保山地块和冈底斯-拉萨地块几个主要的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松潘-甘孜地块进一步分成巴颜喀拉地块,甘孜-理塘湖盆体系和中咱地块三个亚单元;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细分为:金沙江古特提斯带,昌都地体,兰坪思茅地体,临沧火山岩带及碧土古特提斯带五个单元;南羌塘-保山构造系则被细分为南羌塘地块、保山地块、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带三个构造单元。新的构造单元划分为地震防灾、工程地质、羌塘油气勘探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世锋
我们对碧土地区北澜沧江构造内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展开花岗岩岩石构造属性研究,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其中主量元素采用PW4400型X荧光仪全岩分析,测定10种元素氧化物含量;微量元素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进行测试,ICP-MS由日本东京安捷伦公司制造,型号为Agilent 7700x,分析方法同张鑫等。根据对标准样品GBPC-1de分析结果,分析误差<5%。同位素测试实验采用型号为Neptune Plus的MC-ICP-MS双聚焦磁式质谱仪。实验检测依据为GB/T 17672—1999。
王世锋
在对扎西康矿床精细结构解剖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地球物理探测及解译,结合浅表地球化学特征,运用扎西康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模型和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矿产预测工作,圈定扎西康54线附近的深部找矿靶区1处。青木竹深部靶区位于错那洞祥林地区北西部。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信息,在青木竹地区深部圈定了一处铍-锡-钨多金属找矿靶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在青木竹一带具有较高的铅、锌、锑、银衬值累加异常,显示该地区具有铅锌等低温元素异常。同时,地质填图工作在青木竹地表发现了数条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宽度1-5m不等,充填石英、铁锰碳酸盐及金属硫化物,表明青木竹存在着受断裂控制的脉状铅锌锑多金属矿化体,与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具有相似的成矿特征。根据错那洞穹窿伸展带向北西向延伸正好可以到达青木竹深部。
张林奎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3 部分组成。 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夕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后期侵入有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 祥林铍锡多金属矿位于错那洞穹隆北部,矿区内发育多条南北向、北东向张性断裂。 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和断层破碎带内新发现了铍锡多金属工业矿体。 通过错那洞穹隆北部祥林矿区的构造与蚀变填图,矿化类型可初步划分为夕卡岩型、 锡石 石英脉型、 锡石 硫化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 夕卡岩型矿体赋存在穹隆幔部的夕卡岩化大理岩内,矿化以铍、锡、钨为主,锡品位变化较大。 锡石-石英脉型矿体受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矿化以锡、铍、 钨为主, 矿石品位相对较富。 锡石-硫化物型矿体受大理岩内的层间滑脱构造控制,富锡,而铍、 钨相对较贫。结合矿体特征研究和矿床类型总结,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找矿标志和方向,即锡石-硫化物型铍锡多金属矿和锡石-石英脉型铍锡多金属矿铍、锡、钨品位相对较富,为今后主攻的矿床类型。
张林奎
数据主要为开展昆仑山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岩浆型矿床和伟晶岩矿床研究。斑岩型矿床,重点厘定成矿的深部过程和前部响应,进而明确成因模式和成矿规律;矽卡岩型矿床,重点确定热液流体的运移及演化过程与成矿之间的联系;铜镍硫化物矿床,重点查明岩浆同化混染地壳的位置和方式,进而揭示硫化物的熔离过程;伟晶岩型矿床,重点阐明岩浆-热液转换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行为,进而揭示伟晶岩中Li、Be、Nb、Ta等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本次获取的实验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实地的科考样品的采集,分别在夏日哈木、肯德科克、大红柳滩等矿区针对采集的矿石岩石样品进行元素、同位素和年代学的测试。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藏南地区的古近系海相地层发育较好,含丰富的有孔虫和其他海相生物化石。基于对西特提斯域内(主要为地中海地区)大有孔虫分类学和地层学的研究,西方学者们在1998年建立了古新统—始新统大有孔虫生物地层。与位于东特提斯域内西藏相比,地中海地区古新世的大有孔虫发育相对较差。因而,基于西特提斯大有孔虫建立的生物地层精度较低。本次研究对藏南古汝地区下古近系碳酸盐岩沉积地层进行详细的剖面测量和高密度样品采集,在大有孔虫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藏南地区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在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结合碳同位素地层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 本次研究共实测7条剖面,剖面位置处于东经89°11′~89°13′,北纬28°3′~28°7′之间;高程范围为4643~5380 m。经实验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对所测地层时代进行了初步判断。P2剖面为覆于晚白垩系地层之上的灰岩层序,代表了研究区最早古新世的沉积;P1剖面为一套下古新统巨厚灰岩沉积;E2剖面为古新统顶部,接近古新统/始新统界线;E1、E3、E3s和E4剖面的时代大致为始新世早期;E4剖面顶部的灰绿色泥灰岩和红色泥页岩代表了研究区最晚的海相地层。 我们计划对这些剖面中的有孔虫进行详细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研究,建立高分辨率的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同时,我们还要分析大有孔虫组分和丰度上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有孔虫在早古近纪的演化过程。对于剖面中的砂岩地层,我们要进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所获得的年龄与生物地层学数据相互印证,并进一步探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影响下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张清海
本次研究首次报道了采自聂拉木县亚来西II号剖面(GPS坐标:28°24′3.52″N, 86°5′55.08″ E)志留系普鲁组和申扎县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GPS坐标:31°4′ 11″N, 88°41′08″E)中的介形类动物群。介形类化石通过“热酸解法”获取,其中聂拉木亚来西II号剖面和申扎县查果罗马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分布获得1050和2460枚介形类壳体。聂拉木亚来西II号剖面志留系普鲁组中产介形类19属32种,生物组合面貌揭示出普鲁组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至普里道利世。申扎地区查果罗马组层型剖面顶部产介形类19属,其中包括一个新种Bairdiacypris xainzaensis n. sp.,生物组合特征揭示出其形成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生物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单。
宋俊俊
生物地层是古生代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泰国西部地区在早古生代位于滇缅马地体之上,古地理亲缘关系与我国的滇西保山以及西藏羌塘地体非常密切。而在此之前此地区的奥陶纪重要生物门类的生物地层序列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早古生代标准化石的收集和识别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滇缅马地块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盆地演化进程,并和我国青藏地区进行对比。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Tha Manao组(滇缅马地块,奥陶系大坪阶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GPS坐标:14°25′57″ N, 99°7′23″ E)采集和鉴定了大量的古生代化石,主要包括牙形类Drepanoistodus pitjanti、Erraticodon patu、Protopanderodus nogamii、头足类Wutinoceras sp.、Armenoceras sp.、Wadema sp.。据此Tha Manao组的时代可以确定为弗洛晚期到达瑞威尔早期。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单。
陈中阳, 李文杰, 李超, 方翔
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自类乌齐县向东至江达县一线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较好。前人对这一地区泥盆-石炭系地层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地层学研究。作为依据的腕足类、珊瑚等大化石虽然较为丰富,但分辨率和精度较低。以妥坝乡和乌青纳村附近地层为例,包括泥盆系上部的卓戈洞组以及石炭系下部的乌青纳组等。本次科考对昌都市卡若区妥坝乡诺玛村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和沉积、地化采样工作,这段地层据内部地质调查资料属于泥盆系至石炭系跨界线地层,这项研究对于提高这一地区生物地层对比精度以及全球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研究具有潜在意义。目前仅提供基于野外描述的剖面地层柱状图和照片,根据牙形刺生物地层资料,大致可将泥盆-石炭系界线确定在该剖面141m至188m之间。
王秋来
泰国西部的古生代地层出露完整,但是研究程度较为薄弱。研究区奥陶系古生物学和地层研究进展异常缓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框架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Tha Manao组(滇缅马地块,奥陶系大坪阶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GPS坐标:14°25′57″ N, 99°7′23″ E)采集和鉴定了大量的古生代化石,主要包括头足类和牙形类等,初步的建立的生物组合限定了该组的时代为大坪期,并可以于华南的红花园组进行对比。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柱状图和野外剖面照片。
陈中阳, 李文杰, 李超, 方翔
碳循环受全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各储库碳通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地质历史中重要转折期,海相碳酸盐岩δ13C常出现大幅度的偏移,碳同位素的正向偏移与有机碳大规模埋藏或初级生产力提高有关。国内奥陶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时, 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中奥陶世大坪期Tha Manao组共采集100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碳循环过程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100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李文杰, 陈中阳, 李超, 方翔
华南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重建海洋碳循环之前, 尚需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阿里地区双点达坂剖面月牙湖组共采集201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北羌塘/松潘甘孜地块石炭纪早期的碳循环过程(TICE 事件)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201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陈吉涛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