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大陆岩石圈存在广泛的非均一性,但它们对大陆裂谷的作用很不明确。研究了岩石圈非均一性对大陆裂谷模式的影响,使用二维热-力学模拟。非均一性主要表现在横向上的不均匀大陆岩石圈,它有一个冷的西部 (CW) 和一个热的东部 (HE)岩石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了岩石圈热状态、弱区和伸展速度对大陆裂谷的影响。主要结果及启示:(1) 在 HE 侧,CWH-E 岩石圈的拉伸总是导致形成宽裂谷,而 CW 侧基本未变形; (2) CW中存在弱区岩石圈可导致东侧形成宽裂谷,同时在西侧形成深而窄的裂谷; (3) 岩石圈热状态强烈影响裂谷类型和岩石圈变形模式。当地壳极热时(TMoho = 900 ℃),HE 侧首先出现宽裂谷,随后在 CW 侧形成窄裂谷。伸展速度主要影响裂谷形成的时间,但对裂谷类型没有显着影响。早新生代以来的华北克拉通(NCC)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响应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华北克拉通东部以宽裂谷为主,华北克拉通西部以窄裂谷为主。这两种类型的裂谷在华北克拉通共存是横向岩石圈非均一性的结果,其中包括先前存在的岩石圈弱区。
陈林
本数据为岩浆岩的全岩化学数据及其捕掳体的矿物主微量数据、矿物温压估算数据。样品吉林辽源地区中生代玄武岩和其中的异剥橄榄岩捕掳体。玄武岩主微量元素数据是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矿物的主量元素测试是通过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尖晶石、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及玻璃质获得。矿物微量元素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单斜辉石、磷灰石、长石、玻璃质获得。矿物温压数据通过已有分配系数利用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的组分计算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揭示地幔橄榄岩的性质及交代过程,指示了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对交代熔流体运移的重要作用。
林阿兵
本数据为下地壳变质岩岩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矿物同位素组成数据以及岩石地震波速数据。样品采集自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安徽女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以及其中携带的长英质麻粒岩、中性麻粒岩及基性麻粒岩捕掳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矿物同位素组成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Hf同位素获得。岩石地震波数据通过双目镜估算矿物含量并通过经验公式计算获得。获得的数据重建了华北东南缘地区下地壳的精细结构和演化过程。
平先权
本数据集为变质岩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矿物微量元素数据,矿物同位素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样品采集自河南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不含石榴子石的长英质麻粒岩石捕掳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矿物同位素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Hf同位素获得,矿物微量元素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冥古宙古老地壳的存在,并且指示了古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的复杂改造事件。
平先权
本数据为下地壳岩石捕掳体(角闪石岩、基性麻粒岩、含石榴子石中性麻粒岩)矿物测年数据,矿物同位素数据,矿物主量元素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全岩同位素数据。矿物测年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矿物同位素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锆石Hf同位素获得,矿物主量元素数据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分别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同位素数据通过热电离质谱仪分析岩石的Sr、Nd同位素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限定了区域深部地壳的年龄及化学组成,同时对下地壳结构进行了重建。
苏玉平
主微量元素数据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ICP-MS完成测定。锆石微量均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由LA-ICP-MS完成测定。同批次测定的国际标样和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全流程空白低,数据质量准确可靠。云蒙山和房山岩体的二氧化硅含量显示较宽的范围52%至75%,从中性岩到花岗岩。并且显示了较高的Fe3+/ΣFe比值,分布在0.3至0.6之间。基于原位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计算得出云蒙山和房山锆石Ce4+/Ce3+ = (100 - 1000),(Eu/Eu*)N = (0.5 - 0.1),与智利和德兴斑岩铜矿类似,显示了较高的氧逸度。而来自利国和房山岩体的2.5 Ga继承锆石Ce4+/Ce3+ = (10 - 200),(Eu/Eu*)N = (0.1 - 0.4),显示了较低的氧逸度。通过搜集数据发现,高氧逸度的岩体广泛分布在华北。这些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熔融和地幔楔的熔融相混合,而高氧逸度特征主要继承于氧化的地幔楔,主要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大量氧化性流体、物质带入地幔楔所造成。
张哲坤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