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的构造演化历史、认识高原风化剥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厘清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思茅盆地、剑川盆地和曲靖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基于磁性地层学、辅以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或生物地层学的系统年代学研究,据此完善或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其南北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精确限定: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年代为~8.1-3.7 Ma;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1.8-21.5 Ma;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河湖相沉积地层为~42.7-3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7-36 Ma;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年代为>112-63 Ma。以上年代学结果的相关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古地磁实验在磁屏蔽室中利用热退磁仪和超导岩石磁力仪完成;碎屑锆石及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完成。本数据集为后续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支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理论成果。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新生代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构造、环境、气候等信息,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历史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剑川盆地、曲靖盆地和思茅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野外地质考察,确定了一些出露发育良好的研究剖面。依靠GPS、地质罗盘等工具,对相关研究剖面进行了构造、地貌、岩性等方面的调查测量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图件的绘制,具体涉及: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本数据集为后续开展相关地层年代学、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白云岩”问题一直备受沉积学界的关注。但在目前实验室条件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仍然无法自然形成低温原生白云石,因此关于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疑。微生物诱导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原生白云石的形成,但是关于其控制机制仍然不清楚,同时大量的微生物诱导原生白云石的例证集中在现代环境与实验室条件下,关于深时地层中的相关报道非常有限。本次研究以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旺1井钻孔中获取到的晚中新世牛堡组中纹层状白云岩层为研究对象,纹层状白云岩的岩相学特征来自薄片观察,古水体特征分析来自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微观尺度的白云石形态学,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来自扫描电镜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来自矿物学,成岩特征与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石为原生沉积,因而保留了大量原始沉积特征。白云石氧同位素值介于-3.2 to -1.76 ‰之间,碳同位素值介于-2.62 to -3.78 ‰之间,重建的古水体氧同位素平均值为-3.87‰,整体表明其形成于强蒸发环境。纹层状白云岩由富有机质层与硅酸盐碎屑层互层组成,白云石呈现纳米球粒状特征,直径约为80-100nm,空间上可见其特定的吸附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并可见明显的聚集与形态生长特征。这可能表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对低温白云石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这与现今在实验室中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为揭示原生白云石在深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详细的研究案例。
文一雄, 李亚林, 韩中鹏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发育了厚层、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为我们研究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古高度、剥蚀与沉积历史以及古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伦坡拉盆地中部的连续湖相沉积的伦坡日剖面作为研究剖面。基于剖面底部已有火山灰锆石年龄以及顶部犀牛化石,我们用古地磁方法限定了伦坡日剖面年龄为~21.2-15 Ma。进一步,我们选择一些对环境变化的指标(如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等)建立了高分辨的磁学记录来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其中,磁化率数据主要通过卡帕桥仪器测得,而饱和等温剩磁则是由小磁力旋转仪和脉冲磁力仪获得。 结果表明磁化率在深湖-半深湖阶段磁化率逐渐增大;而在浅湖阶段,磁化率降低。结合砂岩发育层位往往出现磁化率极大值以及饱和磁化强度未表现与磁化率相关的变化趋势,初步认为区域的碎屑供给可能影响了磁化率的变化。另外考虑到岩性,孢粉以及化石记录,认为暖湿的环境在此阶段盛行。
谭梦琪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Su, T. et al. (2019). No high tibetan plateau until the Neogene. Science Advances, 5(3), eaav2189. doi:10.1126/sciadv.aav2189 数据为该论文的补充数据,主要包含研究人员搜集的棕榈化石记录,与伦坡拉盆地棕榈化石相近的棕榈属的气候范围数据,以及伦坡拉盆地化石与现代棕榈属化石的形态比较数据。 2016年,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32.033°N, 89.767°E)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棕榈化石,将其与已有的棕榈化石进行了比较,发现它和已有的棕榈化石形态都不相同,因此,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新种——西藏似沙巴棕(<em>Sabalites tibensis</em> T. Su et Z.K. Zhou)。研究人员利用棕榈化石结合古气候模型重建了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程,得出结论:新近纪之前青藏高原还没有出现。 数据中包含的表格如下: (1)Table S1. Fossil records of palms around the world(世界范围内的棕榈化石记录) (2)Table S2.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fossils from Lunpola Basin and modern palm genera(伦坡拉盆地化石与现代棕榈属化石的形态比较数据) (3)Table S3. Climate ranges of 12 living genera that show the closest morphological similarity to S. tibetensis T. Su et Z.K. Zhou sp. nov.(与新发现的西藏似沙巴棕化石(<em>S. tibetensis</em> T. Su et Z.K. Zhou sp. nov)形态最接近的12个现存棕榈属的气候范围) 数据也包含论文补充数据中的图形数据。
苏涛
粘土矿物是母岩在特定气候下经一系列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产物,是用来重建区域古化学风化历史的常用指标。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伦坡拉盆地的伦坡日剖面(21-15 Ma)的76个沉积物开展了系统的粘土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剖剖面伊蒙混层、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最常见的几种粘土矿物类型。在整个剖面中,伊蒙混层矿物和伊利石含量最多,总含量可占粘土总量的80-90%;而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相对较低,约占粘土矿物总量的10-20%。而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伦坡日剖面各类粘土矿物含量的变化相对稳定,从而揭示出区域的化学风化强度在该时段变化较小。
叶程程
本数据集为近几年依据地质考察成果绘制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尼玛盆地和伦坡拉盆地等地点的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采用方法为人工测量各个不同地层的厚度,由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者鉴定各个不同地层的岩性,回到室内后将所获得的地层数据资料和岩性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使用绘图软件进行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地貌图使用相关地区的卫星观测图,使用绘图软件进行图片截取,添加文字说明。各图的描绘非常细致全面,对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地点,尼玛盆地和伦坡拉盆地的地质地貌研究,尤其是古高度和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