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食性小型兽类,主要栖居于开阔的海拔2800-5000米的高寒草甸、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子课题(2019QZKK05010212)拟选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恒温小型兽类——高原鼠兔为代表,通过野外调查比较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不同海拔鼠兔种群的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的差异。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在青海,2021年在西藏自治区玛多县调查高原鼠兔并拍摄的个体照、生境照、工作照,包括高原鼠兔洞穴照片10余张、鼠兔活动视频1个。
张学英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关键物种,是伴随青藏高原隆升而形成的土著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独特的生活史策略适应高原极端环境。子课题(2019QZKK05010410)调查高原鼠兔的分布区域,分析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种群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高原鼠兔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意义。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贵南县,果洛州玛沁县采集的213份高原鼢鼠组织样品信息表,记录包括物种、采集地、采集时间、采集人、样品类型等信息。信息表以子课题编号-年度-类群命名,用excel打开
曲家鹏
为摸清西藏牦牛现阶段资源数量、分布以及利用现状,为西藏牦牛多样性保护及利用奠定基础,子课题(2019QZKK05010705)2021-2022年期间在西藏自治区调查牦牛遗传资源并采集组织样品,包括查吾拉牦牛(20头)、江达牦牛(21头)、类乌齐牦牛(65头)、帕里牦牛(20头)、斯布牦牛(20头)、西藏高山牦牛(20头)。本数据集包含6个组织样品信息表和照片视频。信息表记录包含性别、年龄、体重、体高、采样地等信息,照片包含个体外观照,生境照,工作视频。
信金伟
为完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藏系绵羊资源调查,掌握藏系绵羊资源现状,2020年度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夏河县开展藏系绵羊种质资源调查,采集500份血液及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含1个组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采集地、采集时间、样品类型等信息,以excel格式存储。拍摄个体照片100张,生境照10张,工作照9张,视频2个。照片以jpg格式存储,视频以mp4格式存储。对每个个体产生50000个基因型数据,共计500个个体的SNP基因组分型数据,数据以“ped”和“map”格式存储。
李孟华
为描述青藏高原重要畜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2年集中在四川省九龙县、红原县、乡城县开展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调查,采集484份绵羊、牦牛、山羊、家犬、家猪、黄牛血液及组织样品,绵羊粪便样品40份,2只藏鸡各组织RNA样品,3只藏猪各组织RNA样品。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和个体照片685张,工作照片12张,生境照5张,工作视频12个。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视频以MP4格式存储。
彭旻晟
本数据集为2022年出版的西藏毛唇蚁甲亚族分类学专著《The Batrisini of Tibet: unveiling an enigmatic ant-loving beetle diversity at Earth’s “Third Pole”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Pselaphinae)》中100个图版的原始TIFF文件,包含各个物种的整体图、鉴定特征图、分布地图和采集环境图等。
殷子为
本数据包括青藏高原中部的25个湖泊的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序列数据,样品采集时间为2015年7月-8月,使用2.5升采样器对地表水进行了三次重复采样。样品采集后立即带回北京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实验室,所取盐湖的盐度梯度为0.14 ~ 118.07 g/L。本数据为扩增子测序结果。将湖水在0.6 atm过滤压力下浓缩到至0.22μm膜上,然后通过FastDNA SPIN Kit 提试剂盒提取DNA,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引物为515F (5'-GTGCCAGCMGCCGCGGTAA-3') and 909r (5'-GGACTACHVGGGTWTCTAAT-3')。使用Illumina MiSeq PE250测序仪进行对端测序,原始数据通过Mothur软件进行分析,序列与Silva128数据库进行比对并以97%的同源性将序列划分为操作分类单元(OTU)。本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孔维栋
本数据包括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土壤细菌分布数据,可用来探索围栏和放牧对纳木错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季节性影响,样品采集时间为2015年5月至9月,土壤样品用冰袋保存,运回北京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实验室;本数据为扩增子测序结果,使用MoBio Powersoil™DNA分离试剂盒提取土壤DNA,引物为515F (5'-GTGCCAGCMGCCGCGGTAA-3')和806R (5'GGACTACNVGGGTWTCTAAT-3'),扩增后的片段通过Illumina Miseq PE250方式测序。原始数据通过Qiime软件进行分析,之后计算序列之间相似度,并在相似度在97%以上的序列聚类为一个OTU。采用Greengenes参考文库进行序列比对,去除了只在数据库中出现一次的序列。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由土壤温湿度计测得,土壤pH值用pH计测定(Sartorius PB-10, Germany),用2 M KCl(土壤/溶液,1:5)提取土壤硝态氮(NO3−)和铵态氮(NH4+)浓度,并用Smartchem200离散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本数据集对研究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孔维栋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细菌多样性数据。样品采集时间为2017年7月至8月,包含高寒草甸,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生态系统共计120个样品。土壤表层样品采集后用冰袋保存,运回北京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实验室,通过MO BIO PowerSoil DNA试剂盒提取土壤DNA,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引物为515F (5'-GTGCCAGCMGCCGCGGTAA-3') and 806R (5´GGACTACNVGGGTWTCTAAT-3´),扩增后的片段通过Illumina Miseq PE250方式测序。原始数据通过Qiime软件分析,序列分类依据Silva128数据库,将相似度在97%以上的序列聚类为一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本数据系统地比较了青藏高原样带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细菌多样性,对研究微生物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孔维栋
《2015年第三极部分湖泊水体细菌后处理产品和常规水质参数》数据集收集了2015年期间青藏高原地区部分湖泊水体采样细菌分析结果和常规水质参数。通过整理归纳汇总得到2015年第三极部分湖泊水体细菌后处理产品,数据格式为excel,方便用户查看。样品由计慕侃老师采集于2015年7月1日至7月15日,包含28个湖泊(巴木错,白马纳木错,班戈错(盐湖), 班公错,崩错,别若则错,错鄂(申扎),错鄂(那曲),达瓦错,当穹错,当惹雍错,洞错,鄂雅错,公珠错,果根错,甲热布错,玛旁雍错,纳木错,聂尔错(盐湖),诺尔玛错,朋彦错(盐湖),蓬错,枪勇错,色林错,吴如错,物玛错,扎日南木错,扎西错),共计138个样品。其中湖泊水体细菌DNA提取方法如下:湖水过滤到0.45膜上,然后通过MO BIO PowerSoil DNA试剂盒提取DNA。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引物为515F (5'-GTGCCAGCMGCCGCGGTAA-3') and 909r (5'-GGACTACHVGGGTWTCTAAT-3')。测序方式为Illumina MiSeq PE250,原始数据通过Mothur软件分析,包括quality filtering, chimera removal,序列分类依据Silva109数据库,古菌、真核和未知来源序列已被移除。OTU以97%相似度分类,然后移除仅在数据库中出现一次的序列。常规水质检测参数包括:溶解氧、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盐度、氧化还原电位、不挥发有机碳、总氮等。其中,溶解氧采用电极极谱法;电导率采用电导率仪;盐度采用盐度计;溶解性总固体采用TDS测试仪;氧化还原电位采用ORP在线分析仪;不挥发有机碳采用TOC分析仪;总氮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得到水质参数结果供参考。
叶爱中
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法获取地栖大中型野生动物的出现数据。2021年布设红外相机262台,获得野生动物照片12391张,记录到大中型哺乳动物41种。小型兽类数据包含物种、多度、体重等性状数据、环境梯度数据等,可为理解环境梯度-物种多度-物种性状间的关联及垂直梯度哺乳动物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提供数据支撑。红外相机数据主要收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出现数据,可补充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同时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及保护关键区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李学友
为描述青藏高原重要畜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19-2022年期间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采集2167份、1056份、516份当地藏羊和细毛羊组织样品,记录2074份、1548份产羔记录。本数据集包含3个组织样品信息表,2个产羔记录信息表。组织样品信息表记录品种、采集地、采集时间、样品类型等信息。产羔记录信息表记录品种、详细采样地、性别、出生日期、初生重等信息。信息表以excel表形式存储。
赵凯
为完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藏系绵羊资源调查,掌握藏系绵羊资源现状,2021-2022年度对青海、甘肃、青海、贵州、陕西、云南、新疆、四川开展藏系绵羊种质资源调查,采集1021份血液及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含1个组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采集地、采集时间、样品类型等信息,以excel格式存储。拍摄个体照片230张,生境照61张,工作照22张,视频6个。照片以jpg格式存储,视频以mp4格式存储。对每个个体产生50000个基因型数据,共计1000个个体的SNP基因组分型数据,数据以“ped”和“map”格式存储。
李孟华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三“高原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3)第一、二年度共计开展30余次野外科学考察,足迹覆盖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包括对藏东南、羌塘高原、可可西里、喜马拉雅区等区域冰川(如枪勇冰川、唐古拉冰川、珠峰东绒布冰川、杰马央宗冰川、帕隆4号冰川等)、湖泊(昂仁金错、错果、托素湖等)、河流(雅鲁藏布江等)、溪流、土壤、真菌地衣、动物多圈层微生物的考察。该数据集包含本专题第一、二年度野外考察收集的生境照、工作照、科考影像等电子数据,共计6,471个照片视频(其中照片6,124张)。
刘勇勤
2021年仍采用样点法对岗日嘎布山沿海拔梯度的鸟类进行调查,按400米海拔跨度对考察区域分别设置海拔带,北坡从波密县通麦镇至嘎隆寺,由低到高设置了5个海拔带,南坡从墨脱县背崩乡解放大桥至嘎隆拉,由低到高设置了8个海拔带,获取岗日嘎布西北段南北坡鸟类多样性和分布数据,以期对理解这一区域鸟类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策略、物种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保护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
王洁
该数据集包含2016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青藏高原采集的15条冰川共269个冰雪样品微生物扩增子测序数据,包括24K冰川(24K)、冬克玛底冰川(DKMD)、敦德冰川(DD)、杰玛央宗冰川(JMYZ)、廓琼岗日冰川(KQGR)、来古冰川(LG)、帕隆4号冰川(PL4)、羌塘1号冰川(QT)、枪勇冰川(QY)、曲玛冰川(QM)、唐古拉龙匣宰陇巴冰川(TGL)、夏岗江冰川(XGJ)、雅拉冰川(YA)、泽普沟冰川(ZPG)、珠峰东绒布冰川(ZF)。采样区域经纬度范围为28.020°N到38.100°N和86.28°E到95.651°E。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515F/907R(或515F/806R)引物对16s rRNA基因的V4-V5区(或V4区)片段进行扩增,并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测序获得原始数据。所选引物序列分别为:“515F_GTGCCAGCMGCCGCGGTAA; 907R_CCGTCAATTCMTTTRAGTTT”“515F_GTGCCAGCMGCCGCGG, 806R_GGACTACHVGGGTWTCTAAT”。上传的数据包括:样品编号,样品描述,采样时间,经纬度坐标,样品类型,测序目标,测序片段,测序引物,测序平台,数据格式等基础信息,测序数据以序列文件数据格式正向 *.1.fq.gz和反向 *.2.fq.gz压缩文件储存。
刘勇勤
通过2019和2020年度的科考工作,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3课题4地衣科考分队(2019QZKK05030400)对青藏高原地区大量的地衣采集空白区域进行了补充采集。2019年度科考首次深入对藏北阿里地区进行地衣生物多样性深度考察,2020年度对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地衣考察空白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这些考察工作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区地衣组成的神秘面纱,填补了国内对该地区馆藏的空白。 本数据集包含自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采集的10,283号地衣标本信息,其中包括采集生境、采集时间、采集人、经纬度、海拔、拉丁学名等信息。包含标本照片4,328张,其中2019年815号地衣标本的2,425张照片,2020年543号标本的1,903张照片。实体标本储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标本采集信息和野外生态照片等均在Biotracks数据库和KUN标本数据库等各个数据库之间实现了同步,便于相关人员后期研究、整理和查询。标本目前在KUN标本馆内按时间、地区、属名排序并单独存放,便于后续研究,并且都保存了相应的分子材料或获得了分子序列,为后续标本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材料基础。目前也正在开展各类群的DNA提取和系统分类学研究工作。
王欣宇
为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群体演化历史和局部适应遗传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种质遗传资源库。我们对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采集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马属样本进行测序:包括藏家驴、平原家驴等品种。测序包括denove和重测序数据,为追溯该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马属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同时,对家驴各组织进行测序,测序包括HIFI基因组数据、HiC基因组数据,为组装完整的驴的基因组做准备,便于后续分析。
李艳
为描述青藏高原重要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410)集中在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果洛州、海南州开展高原鼠兔调查,共采集200份高原鼠兔样品,实体样品为脾、肺组织。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和生境照、工作照、工作视频。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性别、详细采样地、海拔、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曲家鹏
为描述青藏高原高原鼠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子课题(2019QZKK05010209)集中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沟里乡;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不同海拔区域采集93份高原鼠兔种质资源,实体样品包括血液或、组织、粪便等。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张良志
为整合泛第三极家鸡数据,建设“全球家鸡基因组数据库(Chicken2K)”,为国际家鸡起源驯化选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家鸡新品种选育改良提供科学指导。2022年本子课题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种质资源库)合作,申请使用库内近年采集保藏的东南亚地区家养动物遗传样本,挑选代表性个体开展遗传多样性评估。本数据集包含动物种质资源库馆藏的东南亚国家(老挝、泰国、缅甸、越南)家鸡及红原鸡血液、组织样品信息共224份。本数据集包含样品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彭旻晟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表现在生命系统的各个组织水平上,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境质量越高,生物栖息地环境越好,生物多样性越高,在部分研究中采用生境质量指数来表征生物多样性(肖强 et al. 2014)。生境质量指数(Habitat Quality,HQ)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境适宜性和生境退化程度状况进行评价的一个无量纲综合性指标,以耕地、道路、城镇和河流作为生境胁迫因子,打分形成敏感性参数。针对生物多样性产品生产,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了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建模研究。InVEST模型具有输入数据量少、导出数据量大、对抽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等优点,是当前生物多样性评估的重要手段。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选取水田、旱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这5种人类活动影响极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威胁因子。将土地利用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变量,基于参数化模型实现对青藏高原2000-2020年1km分辨率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估算。
王晓峰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20年我们对266个全球家鸡血液、组织等DNA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后建库并做全基因组测序,同时下载已公布家鸡基因组数据一共863个家鸡基因组开展群体分析,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家鸡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本数据集相关文章已发表,本数据集内所有数据提供fastq,bam,vcf,snp文件在线下载。
彭旻晟
裸大麦,西藏称青稞,它是西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其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种植上限最高。就全自治区而言,常年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占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海拔4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30—50%。在海拔4200—4500米的高寒农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70—90%。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农业点,裸大麦几乎是唯一的农作物。西藏裸大麦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性,适应高原气候条件,自海拔1000多米至4500米左右广大的农区、农牧交错区都有分布,目前种植的上限达到4750米,是西藏作物分布的最高上限。1974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四川进藏,沿途进行了线路考察。在昌都地区察雅县吉塘区调查野生大麦时,藏族社员提供了半野生小麦的情况,它是一种在形态上很象小麦,而在成熟时穗轴断裂的一种小麦,一般是做为田间杂草混杂在青稞与小麦田间。采集了植株标本和种子。当考察队到达西藏自治区农科所时,得知自治区农科所程天庆、董玉鳌同志1962年曾在山南地区隆子县三安曲林采集到一种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它和我们在西藏其它地区采集到的材料同属于一个类型。随后,在日喀则地区农科所,谭昌华同志讲他在仁布县也看到过这种在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除了上述地区,这一年的考察中,还在山南加查县、贡嘎县、隆子县附近发现了这种野生小麦。目前已知的分布地区包括了澜沧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隆子河流域。
路季梅
西藏的农业集中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河谷农区的耕地面积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75%,粮食产量占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小麦、裸大麦(西藏称青稞)是西藏自治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积的80%以上,而河谷农区的小麦、裸大麦,又占全自治区小麦、裸大麦播种面积的75%和总产的82%。河谷农区处于北纬28-31°之间,海拔在2700—4100米范围内,属于高原温带气候,土壤、水利条件较好,作物产量较高。但是解放前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亩产仅百余斤。解放后,特别是1972年以来,在河谷农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促进了耕作制度的变革,粮食产量显著上升。1975年全区粮食总产比1965年增长50%以上,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长1.5倍以上。1977年全区冬麦播种面积近70万亩,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冬小麦种植范围已由原来的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扩展到海拔41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西藏高原已由历史上的春麦区,发展成为春麦、冬麦兼种区。1977年河谷农区冬小麦的平均亩产超过了400斤,裸大麦、春小麦的平均亩产亦达300斤,各地还出现了一批小麦、棵大麦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最高亩产量达到1673斤。
路季梅
一定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条件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西藏高原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极为复杂,高原气候与土壤产生明显的空间变化,因而耕地与作物分布具有很大的地区性。西藏境内有着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高大山脉,构成高原的基本骨架。高山之间分布着辽阔的高原,并有许多低山、丘陵、湖盆与河谷镶嵌其间,全区总的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拾升,东南部的海拔较低,西部、北部的海拔较高。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矗立在南部和西部的中印、中尼、中锡、中不、中巴边界上,全长2400公里,山体宽200-30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构成了青藏高原南部的天然屏障。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气侯温暖湿润,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气候温凉干燥,南坡、北麓形成两个不同的气侯区域。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河流深切,为高山峡谷地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下,气候暖热、湿润。土壤类型丰富,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等,土壤呈酸性至中性反应,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含氮量较高,质地较粗,通透性好。地表径流丰富,水利灌溉条件较优。但由于地形限制,土地大多因坡度大于25度而不能利用,多为森林所覆盖。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沿河谷地上,面积很有限。
路季梅
为系统调查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昆虫物种,分析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101)在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使用陷阱法、网扫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等方法采集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代表性昆虫类群,录入昆虫标本信息,拍摄昆虫图片和视频资料。本数据集包含自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西藏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林芝市、米林县地区采集的11272份昆虫标本信息。其中包括采集地、采集时间、经纬度、海拔、分类学名称等信息,实体标本保存于国家动物博物馆。
梁红斌
平原人群入藏后往往出现高原反应。为深入解析高原反应及高原习服过程中的基因组表达谱变化模式。基于mRNA转录组测序方法,我们目前已获得46个个体入藏前(采集地:重庆)的转录组测序数据。 我们首先采集46名平原汉族个体的外周血样本,并用红细胞裂解液(Tiangen)处理外周血,4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提取白细胞,使用TRIzol法提取每个样本的总RNA,然后使用Poly(A)捕获法构建了46个文库。Poly(A)+ mRNA文库用oligo(dT)珠从每个样本的1 g总RNA中分离。RNA-seq文库的构建按照TruSeq RNA文库制备方案进行,并使用Novaseq平台对46个RNA文库进行双端测序,测序结果为150-bp reads的fastq文件,每个样本数据量均超过6.0 Gbp。 平原人群入藏前的转录组数据,可作为入藏后的基线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平原人群入藏前后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入藏前后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注释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的生物学功能,可深入解析高原反应及高原习服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及功能调控网络机制。
孔庆鹏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二年度(2020年底至2021年)采集的动物标本、组织样本、DNA条码样品等实体样品信息。所有数据按课题、子课题整理,文件夹按课题号、子课题号命名。每个文件夹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或多个标本信息表,1个或多个组织样品信息表。每个信息表包含子课题编号、物种、采集地、采集时间、采集人、样品类型、保存方式等信息。
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共享平台
“西南高山峡谷哺乳动物物种与分布数据库”包含横断山区哺乳动物名录、物种保护信息和国内分布信息。名录包含科名、属名、物种名;保护信息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021)、CITES附录(2019)、IUCN红色名录(2021)、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21);分布信息包括是否为中国特有种和物种在国内分布的省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项目执行期采集的标本、拍摄的红外相机照片、文献等。数据质量可靠。该数据库可为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哺乳动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李权
本数据库为西南高山峡谷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包括本区域近300种两栖爬行动物的9544条分布记录。本数据库的物种分布信息主要获取自野外第一手数据及国内外著名动物网站,如物种2000。此数据主要涉及本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名、目科属名、省市县、小地名、经纬度、海拔等信息。此数据可用于探讨西南高山峡谷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区划,亦为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建平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建立生物-气候-地理数据库是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原因的前提。在项目组提供的本区域7千余种植物分布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数据(来源于NCEP Reanalysis Products,https://psl.noaa.gov/data/gridded/data.ncep.reanalysis.surface.html, 1950-2020年平均值),建立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库。生物数据包括动植物科属种名称、采集地经纬度信息等,地理数据包含海拔和坡度,气候数据包括降雨量和气温在内的24个指标。本数据库对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现状、形成机制和保育网络规划等提供支撑。
何洪鸣, 赵宏飞, 黄先寒
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来乌藏布等支流区域展开调查,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江孜、亚东、吉隆、萨嘎、仲巴等县。在以往人类活动的空白区如错戳龙湖、多庆湖、仲珠谷、罗垄沟等多个地点发现新的人类活动遗迹点,在30余处地点采集到人类活动的重要石器证据,材质包括黑曜石、碧玉岩、水晶等。后续将通过类型学对这些石器的工艺和来源进行进一步分析,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时空变化及与周边文化技术交流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杨晓燕, 高玉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我们于2021年在云南省采集了大额牛(独龙牛)血液、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肌肉、脂肪、大肠、小肠、胃、睾丸组织17个个体共267份酒精、RNAlater保存或液氮冻存样品。本数据集包含样品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性别、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及个体照片。实体样品保存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种质资源库。
李艳
1)数据内容:面对未来气候变化青藏高原10种两栖类爬行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青藏高原10种两栖爬行类条形码数据,结合SDM、MPTP approach等软件构建未来2050年、2070年、2090年等时期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布情况。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质量经过核查,分析数据人员经过实验室严格培训。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发现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两栖爬行类需要在保护上给与更多的关注。
沈文菁
利用野外调查和文献调研收集到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分布点,结合五个来自于WorldClim数据库的气候因子,分别将当前(1960-1990年)和未来(2061-2080年)的气候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物种分布模型,对当前和未来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青海沙蜥在气候变化下将会丧失大量原有栖息地,针对青海沙蜥的保护措施应重点关注青藏高原东缘,柴达木盆地北部和东部这些地区。模型也预测在气候变化后,新的适宜栖息地将在原本不适宜青海沙蜥生存的地区出现。然而,由于爬行动物的扩散能力非常有限(文献记录的最大年扩散距离不足500m),新出现的适宜栖息地不一定能被青海沙蜥利用。同时,通过野外工作收集三个海拔种群青海沙蜥的生理、生活史、行为及形态数据并结合微气候数据,利用机制生态位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在当前适宜分布区对青海沙蜥造成的生理后果。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无论在SSP245还是SSP585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沙蜥的活动时间在当前适宜分布区的大部分范围(> 93%)内都会增加,热安全阈在当前适宜分布区的所有地点都会减少。高海拔种群的活动时间增幅小于低海拔种群,而其热安全阈减少的幅度却大于低海拔种群。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可能对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蜥蜴种群造成更大影响。
曾治高
1)数据内容:柴达木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包含纲、目、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拉丁名、种中文名、国家、省、市县、镇乡等分布地;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07至2021年间对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区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3)数据质量描述:标本的调查、采集和鉴定人员均为专业人员,样品的采集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数据,可以为西北荒漠区及亚洲中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编目提供重要资料,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郭宪光
1) 数据内容:2021年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泛第三极钩虾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567条遗传数据运用BEAST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基于青藏高原3180条分布数据,包括经纬度、海拔,运用ArcView、Maxent软件构建LGM、Mid-Holocene、现在、和未来时期的预测分布图;3) 数据质量描述:样品的采集和经纬度、海拔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分析人员均进过实验室的严格培训;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发现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包括丰富的钩虾物种多样性,但大多数物种还没有正式描记和发表,有待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该研究为西藏地区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侯仲娥
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是亚洲中部的高大山脉。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是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的分水岭。研究该区域人群的遗传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人群的扩散历史和适应高原环境的遗传基础。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分布于兴都库什山脉的5个群体的213个个体进行了母系遗传结构的研究。采用线粒体基因组捕获建库和二代测序(Illumina HiSeq X Ten platform)的方法,获得了213个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平均深度>1000x)。基于系统发育思想,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没有样本污染等质量问题。以修订后的剑桥标准序列参考,进行突变位点的输出。根据世界范围内的人群的线粒体DNA系统发育树(PhyloTree.org),对每个样本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综合以往发表的现代人群和古代样本的mtDNA数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人群的起源和扩散历史。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印欧语系人群的主要母系遗传组分来源于欧亚西部。单倍群W3a1a和J1b1a1等类群可能与印欧语系人群的迁徙有关,说明印欧语系向南亚的扩散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扩张,也伴随着一部分的人群迁徙。此外,研究还表明,巴基斯坦北部可能在印欧语系向南亚的扩散中起着重要的通道作用。
孔庆鹏
本数据集包含三台部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陆生脊椎动物红外相机及环境参量观测数据集。本设备部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两个地点,时间跨度(2020.8-2021.6)。由于设备维护,光照不足等,部分数据不连续,但三台设备的数据可互为补充,可重建出2020.8-2021.6虎豹国家公园内观测点的全部信息。 三台设备中,有两台设备配备了红外相机,分别采集到216张照片及1239张照片,可与上述传感器照片相互匹配后,获得拍照前后的生态因子信息。 1. 虎豹国家公园林区出没的野生动物以及温度、湿度、光照、压强以及网络信号强度信息。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传感器数据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温度精度正负0.1度,湿度精度正负0.5%,照片数据分为触发和定时两种,触发数据一般由出没在红外相机视野内的野生动物触发;定时拍照数据根据电池电量情况动态调节,采集间隔在1-12小时之间;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保护区内的环境温度,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可用于分析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共存分析以及分布的限制因子等。
乔慧捷
本数据集包含两台部署在祁连山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红外相机及环境参量数据集。本设备部署在祁连山保护区寺大隆附近,时间跨度(2020.8-2021.10)。由于设备维护,光照不足等,部分数据不连续,但两台设备的数据可互为补充,可以重建出2020.8-2021.10祁连山保护区内观测点的全部信息。 两台设备有一台设备配备了红外相机,采集到4994张照片,可与上述传感器照片相互匹配后,或者拍照前后的生态因子信息。由于单个压缩文件较大,故采用分卷压缩,需要将三个压缩文件都下载后方可解压缩。 1. 祁连山保护区内出没的野生动物以及温度、湿度、光照、压强以及网络信号强度信息。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传感器数据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温度精度正负0.1度,湿度精度正负0.5%,照片数据分为触发和定时两种,触发数据一般由出没在红外相机视野内的野生动物触发;定时拍照数据根据电池电量情况动态调节,采集间隔在1-12小时之间;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保护区内的环境温度,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可用于分析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共存分析以及分布的限制因子等。
乔慧捷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5月子子课题3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开展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本次科考共采集当地滩羊耳组织156份、山羊耳组织44份、藏羊耳组织25份,共计225份。同时记录了个体的体长、体高、体重、出生日期、采集日期、年龄、性别等信息,拍摄了个体照片,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饲养方式、饲养食物情况等信息。
田菲
西藏自治区生态资源消耗数据集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三个尺度的2000-2019年生态资源消耗数据,根据西藏自治区实际情况,生态资源消耗主要指农牧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生态资源量。生态资源消耗量计算是基于粮食产量数据、牲畜存栏量数据和畜产品产量数据,结合人类占用净初级生产力(HANPP)的评估方法,将生物量数据转换为碳含量数据,进而测算出生态资源消耗量。生态资源消耗量数据是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直接揭示人类农牧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
闫慧敏
为收集青藏高原特殊种质资源,并挖掘影响特殊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依据遗传标记信息,选择具有优异位点的个体绵羊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扩繁和世代选育,培育特殊种质资源的家系。2021年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704)在青海海北广泛收集青海藏羊和青海细毛羊样品,在乐都农业试验站及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继续组建并扩充第一、二核心群。本数据集包含1050份组织样本基本信息,包括品种、采集地、采集时间、性别、组织类型、保存方法等。
赵凯
为解析大额牛基因组特征、驯化以及种群历史、种群遗传多样性特征、种群分化特征,以及大额牛优秀肉质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2021年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703)在云南省昆明市、文山苗族自治州调查独龙牛、高峰牛遗传资源,采集心肝脾肺肾各脏器组织样品。为大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参考,促进我国高端肉牛产业的发展。 本数据集包含个体照片、组织样品信息表,信息表记录品种、采集地、采集时间、样品类型、取样部位等基本信息。
李艳
为掌握高原农牧象虫以及相关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及寄主信息,建立高原农牧天敌昆虫的DNA条形码快速鉴定体系,评估天敌资源现状,提出天敌昆虫可持续利用建议。子课题2019QZKK05010606在青藏高原开展重点农牧区、大宗作物相关象虫以及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天敌昆虫物种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天敌资源现状评估和可持续利用评估。2020年期间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农牧交错区、农林交错区,农区与牧区腹地,开展农牧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关键类群调查,进行标本采集、样品采集,生物学信息与生态环境信息收集等,按照标准和规范系统整理天敌昆虫标本,并有效保藏,开展物种形态鉴定并获取DNA条形码信息,整合物种地理分布、寄主信息、生态图片等信息,构建天敌物种多样性信息库;对天敌资源现状进行评估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刘宁
为掌握高原农牧象虫以及相关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及寄主信息,建立高原农牧天敌昆虫的DNA条形码快速鉴定体系,评估天敌资源现状,提出天敌昆虫可持续利用建议。子课题2019QZKK05010601在青藏高原开展重点农牧区、大宗作物相关象虫以及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天敌昆虫物种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天敌资源现状评估和可持续利用评估。2020年期间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农牧交错区、农林交错区,农区与牧区腹地,开展农牧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关键类群调查,进行标本采集、样品采集,生物学信息与生态环境信息收集等,按照标准和规范系统整理天敌昆虫标本,并有效保藏,开展物种形态鉴定并获取DNA条形码信息,整合物种地理分布、寄主信息、生态图片等信息,构建天敌物种多样性信息库;对天敌资源现状进行评估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乔格侠
子课题(2019QZKK05010411)以野牦牛、藏羚和棕熊种群调查监测为核心内容,开展系统而持续的野外考察工作,查清它们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等,开展适宜栖息地评估。分别选取其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根据生境类型、气候、海拔等因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分别采用总体计数法、可变距离样线法或固定宽度样线法进行考察。同时针对棕熊的极低遇见率,结合访谈法进行。考察区域主要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其他州县该三种动物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以期掌握青海省境内的野牦牛、藏羚、棕熊分布和五年的种群动态情况。本数据集包含2021年在青海调查牦牛、藏羚和棕熊拍摄的照片和视频。
陈振宁
为描述青藏高原重要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分析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种群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高原鼠兔对鸟类的影响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意义,为探讨高原物种的适应与进化机制、构建种群暴发预测预警体系,正确认识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及时有效的种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子课题(2019QZKK05010410)2021年集中在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果洛州、海南州调查高原鼠兔,共采集200份高原鼠兔脾、肺等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照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曲家鹏
利用卫星追踪技术,子课题(2019QZKK05010409)对黑颈鹤中部越冬种群开展追踪工作。通过脚扣法捕捉黑颈鹤后,我们采取脚环式方法固定追踪器,大大提高了追踪的成果率以及获取的数据量。电量理想的情况下,采样频率可以加快到半个小时一个点。获取更精细的追踪数据。相关结果,显示黑颈鹤对越冬地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初步的分析发现黑颈鹤的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具有强连接线,但也存在着幼体在不同度夏地活动的特征。强的迁徙连接性,预示着黑颈鹤更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伤害。本数据集包含黑颈鹤生境照200张、黑颈鹤幼鸟活动数据1276条。黑颈鹤幼年个体卫星追踪数据信息表记录经纬度、日期、高度、速度、温度等信息。
伍和启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平原地区的特有种和关键物种,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样化的物种形成。这些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同时,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是很好的研究高原适应和适应性进化的材料,比较高原与其他低海拔平原近缘种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学的分析,能够帮助解析高原适应的机制,初步探索表观修饰在高原适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2021年集中在青海省共采集16个动物的组织样本共计112份。本数据集包含一个样品信息表,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为探讨高原旗舰物种的高原适应性进化问题,对青海玛多县和拉脊山地区16个高原鼢鼠、鼠兔个体开展ChIP-seq测序转录组测序,每个个体产生15Gb数据,共600Gb。数据以fastq格式存储。
吕雪梅
为评估家栖鼠类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评估后续潜在生态影响和风险,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控和生态保护措施提供全新的依据。子课题(2019QZKK05010303)2021年在西藏拉萨、青海海西州、四川成都调查高原境内家栖鼠类物种组成、种群特征、分布范围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并采集家栖鼠类样品。共采集80份大家鼠、小家鼠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含1个组织样品信息表,记录采集地、采集时间、物种、样品类型等信息。
靖美东
为描述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和外来动物造成的危害,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子课题(2019QZKK05010302)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及周边共采集30份美洲牛蛙、泽陆蛙、多疣狭口蛙种质资源。本数据集包含1个标本信息表、1个组织样品信息表、生境照、标本照。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李义明
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217)拟选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外温脊椎动物——青海沙蜥为代表,通过野外调查,比较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不同海拔青海沙蜥种群的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的差异,分析青海沙蜥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结合物种分布模型(SDM)和机制模型预测青海沙蜥未来的受胁程度,提出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青海沙蜥多样性的保护对策,为环境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数据包含青海省共和县、海晏县、玛多县青海沙蜥生态照、生境照等照片。
杜卫国
为分析西藏地区不同种群的沙蜥对环境变化的表型与遗传适应,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216)选择依据高原内海拔梯度垂直带为主线,在红尾沙蜥分布区全境采集标本,比较该种不同种群的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的差异,分析其对环境变化的表型与遗传适应,结合物种分布模型和机制模型预测红尾沙蜥未来的受胁程度,提出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沙蜥的保护对策,为环境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年在甘肃省酒泉、青海省德令哈等地区采集沙蜥样品资源。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计翔
为了确定高原林蛙在青海沿纬度梯度的分布点以及生境类型,2021年集中在青海海东市民和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以及果洛州玛沁县等地区共采集高原林蛙分布点数据8个,海拔覆盖2000-3800m。本数据集包含1个坐标信息表和57张生境照片。坐标信息表包含编号、记录日期、时间、天气、坐标经纬度、海拔样、生境类型及代表生境照片编号等信息。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未来青藏高原高原林蛙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热生理学指标和环境有效温度等数据计算不同地理种群高原林蛙热安全阈度(thermal safety margin),评估不同地理种群高原林蛙受气候变暖受胁程度。本数据集包括高原林蛙四个海拔种群野外活动体温、静息代谢率、环境温度和形态数据,补充了2000m海拔种群的选择体温、耐受温度和温度校正数据。数据以excel格式存储。为研究不同海拔高原林蛙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基于4个线粒体基因 (12S rRNA、16S rRNA、COI和Cytb) 序列,对采自青藏高原4个海拔梯度 (2000 m、2600 m、3200 m和3800 m)高原林蛙共计100个样本进行测序分析,以期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数据包括高原林蛙三个海拔种群12S rRNA、16S rRNA、COI和Cytb四个基因测序所得序列数据,补充了2000m海拔种群的四个基因序列数据。
张永普
为描述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对其时空分布影响,利用统计学模型,以及用分子技术手段明确不同海拔梯度小型哺乳动物种类。2021年在青海省的西海镇、刚察县、德令哈市等8个地区共采集105份高原鼠兔、子午沙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青海松田鼠等小型哺乳动物资源,实体样品包括动物实体标本和肌肉、心、肝、脾、肺、肾、胰、膀胱、睾丸、卵巢。本数据集包含1个标本信息表、1个组织样品信息表和对应每个标本的1张照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侯祥
为了解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两栖类和鱼类的分布及其多样性,掌握区域两栖类和鱼类资源的基础数据。子课题(2019QZKK05010202)通过野外调查和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卫片的解析探明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对纳木错流域脊椎动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2021年集中在西藏自治区纳木错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和200张照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赵天
为探讨青藏高原与横断山地区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与分布格局,厘清其分类与进化地位,以及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整理出2020-2021年采集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50份、组织样本100份。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1个标本信息表和300张照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详细采样地、经纬度、海拔、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李家堂
子课题(2019QZKK05010121)通过对祁连山嘉峪关-酒泉-玉门-金塔地区进行系统性考察,查清4县(区)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地理分布、干扰状况及保护现状,建立该区域物种多样性数据库,撰写祁连山物种名录和野生动物考察报告。评估关键物种适宜栖息地,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物种多样性差异以及祁连山野生动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物种多样性关键影响因素,为以后该地的生态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陈家瑞
为全面掌握祁连山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搜集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及栖息环境的相关数据,揭示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和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子课题(2019QZKK05010120)对祁连山海晏-刚察-门源进行系统考察,详细调查这3个县(区)内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地理分布情况、生境信息、保护现状以及受威胁因素等进行,建立该区域物种多样性数据库,撰写该区域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报告。并进一步评估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自然性、科研价值等方面,揭示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和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提出策略、建议和措施。
王喜凤
通过对民、乐都、互助、大通实地考察,掌握青海祁连山4县(区)野生动物的种类、相对数量、分布区域、干扰状况及保护现状,编制祁连山4县(区)域物种名录和野生动物实地考察报告。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评估濒危保护物种适宜栖息地、濒危保护物种受威胁及干扰现状,揭示物种多样性关键影响因素,为该地区今后的生态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子课题2019QZKK05010114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样点法对民和、乐都、互助、大通4县(区)野生动物进行了第二年度调查,共计记录野生动物255种,隶属于22目59科172属。其中,两栖类4种,爬行类2种,鸟类220种,哺乳类29种。
刘伟
为解析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格局,并建立相应的兽类标本数据库。子课题2019QZKK05010113 2021年集中在新疆西天山共采集200份当地野生动物普通田鼠、乌拉尔姬鼠等标本及组织样本,实体样品包括动物个体、皮张、组织等200个标本样品信息表和500张照片。本数据集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标本信息表、1个组织样本信息表。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蒋学龙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欧亚大陆腹地。天山在中国新疆境内从西向东绵延1700公里,占地57万多平方公里。学者们通常将新疆境内的天山分成西天山、中天山和东天山三个部分。西天山以位于巩留县库尔德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区域,拥有天山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天山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111)以大中型兽类和两栖爬行类为科考对象,通过调查摸清大中型兽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空间分布,采集代表性物种标本及组织样本并拍摄照片。为研究西天山大中型兽类两栖爬行类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更替海拔分布格局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影响上述两类动物多样性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提供基础数据。
汪沐阳
为解析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格局,并建立相应的兽类标本数据库。子课题2019QZKK05010110 2021年集中在四川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共采集200份当地野生动物中华姬鼠、社鼠等标本及组织样品,实体样品包括动物个体、皮张、组织等。本数据集包含200个样品信息表和374张照片。本数据集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标本信息表、1个组织样本信息表。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陈中正
为解析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格局,并建立相应的兽类标本数据库。2021年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109)集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共采集271份当地野生动物中华姬鼠、社鼠等标本,实体样品包括动物个体、皮张、组织等。本数据集包含1个标本信息表(271份)、1个组织样本信息表(271份)、西藏察隅墨脱红外相机拍摄照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李学友
为调查西藏鸟类分布情况,子课题子课题2019QZKK05010108 2021年在墨脱县背崩乡进行了鸟类本底资源的重要考察,尤其是在靠近非法印控区的西让村、地东村以及格林村等地的林下鸟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鸟类调查,分析了中低海拔林下鸟类群落的组成情况。共计采集鸟类标本717号,共计鸟种73种,其中结果显示在调查海拔范围内(600~1500m,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主要的优势种为黑头穗鹛 Stachyris nigriceps、黄喉雀鹛 Schoeniparus cinereus、金头穗鹛 Cyanoderma chrysaeum、白眶雀鹛 Alcippe nipalensis 等4种)。另有大长嘴地鸫 Zoothera monticola等偶见种。本数据集包含标本照、生境照、工作照,标本信息表、组织样本信息表。
吴飞
本子课题旨在对青藏高原薄弱和关键地区,即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的两栖动物类群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获取区域动物多样性本底数据,采集一批标本,收集所见物种标本和环境照片,分析研究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2021年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采集500份当地两栖类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括1个组织样品表,1个标本样品表,900张照片。样品信息表包括物种、品种、详细采集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袁智勇
为摸清藏南区域爬行动物多样性现状、种群数量、生境类型,掌握其分布的时空特点,同时建立该区域爬行动物资源种质资源库。2021年主要在西藏自治区藏南地区(察隅县、墨脱县、芒康县、林芝县等地区)共采集200份爬行动物组织样品和50份标本。本数据集包含2个样品信息表和400张照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郭鹏
为解析青藏高原鱼类多样性格局,评估青藏高原鱼类多样性保护现状。子课题2019QZKK05010102 2021年在甘肃武威市、金昌市、酒泉市、张掖市野外调查并采集鱼类标本及组织样本1200份。采集标本剪取的胸鳍组织样本信息,包括组织样本的编号、物种分类地位,地理坐标、海拔、栖息生境、保存方式等信息,以为excel表记录保存。本数据集还包括鱼类标本照片、生境照、工作照共计1600张,工作视频82个。
何德奎
为系统调查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昆虫物种,分析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101)在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使用陷阱法、网扫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等方法采集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代表性昆虫类群,录入昆虫标本信息,拍摄昆虫图片和视频资料。本数据集包含自2020年至2021年在西藏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林芝市、米林县地区拍摄昆虫生境照片和工作照片。实体标本保存于国家动物博物馆。
梁红斌
该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阿木错(AMC)、班戈错(BGC)、帕隆4号冰川(PL4)、玉珠峰冰芯(YZF)的可培养细菌菌落图片,可以体现菌落的颜色、透明度等基本信息。附有一个表格信息,包括菌落来源地的经纬度,水深及颜色等。 这些细菌从青藏高原冰雪、湖水等生境中分离得到,菌落表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可能与细菌适应青藏高原强辐射、低温、寡营养的环境有关,通过不同的色素产能等来适应恶劣环境。菌落是通过湖水平板涂布,在低温(4℃)培养(培养基为R2A等)分离,确定无污染、为单菌落之后获得。得到的单菌落后续会进行16S rRNA全长测序,通过97%的相似度确定其是否为新的种;如果该序列与最相似菌株的序列相似度低于97%,会进行全基因组测区,确定该菌株在相应的属、科甚至门类中的系统发育关系,确定该菌株是否具有新的发育地位,补充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多样性。
刘勇勤
本植被含水量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地面同步观测,包括:(1)70 km×12 km 典型试验区(南北航线)的17个样区;(2)165 km×5 km复杂试验区(东北—西南航线)的8个样区;(3)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6个样区。地物类型包括草地、玉米、土豆、莜麦和胡萝卜。数据测量时间为2018年9月13日到2018年9月26日。植被含水量的测量方法为收获法,行播作物按照长度进行收获,草地按照面积进行收获。本数据集经过称重、烘干和植被含水量计算等步骤处理得到。
郑兴明, 姜涛
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药用真菌,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周边高海拔地区的高寒草甸生境中,在该物种的传统产区,虫草收入是农牧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该物种是也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数据根据已发表的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以冬虫夏草干燥品腺苷含量为其质量标准,建立了一个综合生态位模型来模拟基准气候条件以及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4个时间段的冬虫夏草潜在分布区变化以及高质量虫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郭彦龙
该数据为2019年西藏色林错和纳木错周边23个湖泊61个点位浮游植物数据,采样时间为2019年8-9月,采样方式为常规浮游植物采样方式,样品采集过程中采集水体样品1升,后经鲁哥氏液固定,静止沉淀后虹吸浓缩后,利用倒置显微镜镜检结果。数据包括硅藻、绿藻、蓝藻、甲藻、裸藻和隐藻等6个门类,共计92种不同浮游植物的密度数据。该数据为原始数据,未经过处理,单位为个/L。该数据可以用于表征这些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的组成、丰度,也可用于计算这些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张民
数据内容:新种秦皇锦蛇Elpphe xiphodonta 的论文插图原始数据, 新种秦皇锦蛇系发现于秦岭地区的锦蛇属基干物种,与分布在四川若尔盖的若尔盖锦蛇共同构成狭义锦蛇属的最基干支系。 插图包括标本照、头骨CT扫描图,牙齿细节图,头部鳞片绘图,生境照片,采集地图以及系统发育关系图。 来源:作者直接拍摄或绘制,以Photoshop/ArcGIS软件加工生成 该数据可供后续研究中在标明作者版权的前提下直接引用。
史静耸
本数据包含了2019年度,在色林错和纳木错周遭地区,共21个湖泊的底栖动物数据,采样主要在沿岸带使用底拖网和深水区使用Ekman采集器,将两种途径获取的材料整合之后,给出了各个湖泊底栖动物数据相对丰度,主要湖泊底栖种类分别为湖沼钩虾、水龟虫和摇蚊幼虫,但是螺类以及介形类出现频率较低,可能与采样点设置有关。该数据进一步将不同类型的底栖划分为21个分类单元,提高了识别精度和认知范围,将为高原湖泊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唐红渠
数据包含:浮游动物物种名录;浮游动物密度;显微镜镜检;高通量测序;数据完善;为青藏高原湖泊构建原始数据集,浮游动物是湖泊水生态调查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系统调查和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的群里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对于认知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尤为重要,此外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变化可以指示环境压力的强度和变化幅度。
李芸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维系人类及异养有机体生命的基础资源,是衡量生态系统结构特征与承载能力的基础指标。本数据采用基于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VPM)研制的2015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数据,通过自养呼吸比率计算得到NPP数据。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植被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格局,对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闫慧敏
青藏高原城镇化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集主要包括青海湖流域水鸟多样性调查数据集和植被多样性调查数据集。主要于2020年7-8月,在环青海湖区域设置了24个水鸟观测样地,分布于甘子河湿地、布哈河口等地区,利用望远镜、无人机等手段,记录水鸟种类和种群数量。依据环青海湖区域植被类型设置28个1m×1m样地,主要调查植被类型、频度、生物量。本数据集将为青藏高原重点城镇化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体系研究提供支持。
陈克龙, 陈治荣
为评估构建农牧昆虫DNA条形码快速鉴定体系,并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利用建议,2019年至2020年,本课题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农牧区的半翅目昆虫、蜜蜂类传粉昆虫、鳞翅目昆虫、寄生蜂等膜翅目天敌、象甲和膜翅目以外类群的天敌昆虫等进行常规DNA提取、使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获得相关DNA条形码序列2000条。数据以fas文件存储。样品物种、采集地等信息汇总至《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标本组织样品信息(2020)》。
乔格侠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动物资源及其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数据来源于1990年5月-8月开展的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随着本世纪人口的激增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的强度愈来愈大,资源已经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日益枯竭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尚处于完全天然状态的,在地球上已为数不多,而可可西里地区的大部迄今仍为无人区,它保留着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同时又是许多珍稀特有资源动物的避难所,所以它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少有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一块宝地。 由于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以及交通运输极度困难,长期以来动物学工作者一直未能涉足本区。1990年5-8月,国家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动物组有幸深入本区进行资源调查,对这里的资源本底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而填补了本区有关动物资源方面的科学空白。
冯祚建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高原医学与人体生理研究,数据来源于1990年5月-8月开展的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随着人类向高原地区的进军,一门环境医学的主支——高原医学悄然崛起。尽管迄今高原医学研究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WestJB1987),但许多机理仍悬而未决。医学家曾多次专门组织学术登山进行高山医学考察(WestJB,1982;WuT,Y,1992),惜多限于通过攀登高山的激烈运动来观察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在高原的日常生活与劳动相距甚远。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山都被人类征服以后,仍有少数高原腹地未被涉足,可可西里就是这样一块地球上仅存无几的“无人区”。神奇的色彩,冒险的生涯,正吸引着勇敢的探险者,其中高原低氧、低温、低湿及强紫外线等对人体的影响,是应用生理学中最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
冯祚建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青藏公路以西的青海省西南部地区。1990年5-8月,由国家科委、中科院、青海省政府和国家环保局共同组织的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在青海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本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调查,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世界各国的生物学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对一些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尚较稳定或尚未灭绝之前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最为关键,因为,如果我们未能正确地认识某一地区的物种及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就将严重地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之大部迄今尚属无人区,有关该区生物多样性及资源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几乎空白,故此次科考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冯祚建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鸟类,数据来源于1990年5月-8月开展的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在鸟类组成中,全为古北界成分,其中青藏区的组成占很大比例,达18种之多,可可西里与整个大高原无论地质构造或自然地理条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鸟类组成也反映了相关性。一方面是青藏区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又表现在他的特殊位置而形成的局部生境极度干旱化,使得青藏区成分很难伸入它的腹地;又因高亢形成寒冷使得蒙新区的成分很难适应,无论鸟类的种类或种群数量都极低,形成青藏高原鸟类种类、分布和种群数量极为“简单的地带”,而不同于高原的其它地区,可可西里地区一直是无人涉足的地区,动物学资料极缺,数据有利于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研究。
冯祚建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数据来源于1990年5月-8月开展的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中心地带为可可西里地区,由于地势高亢植被稀疏,气温低,雨量少,其昆虫区系极为独特是一个典型的高寒昆虫区系。可可西里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气压低又缺少淡水、没有道路、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从1990年5月下句至同年8月下句,历时3个多月,共采获标本4000余件,其中包括昆虫纲:弹尾目、蜉蝣目、祯翅目、食毛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和蚤目等十个目,还包括其他无脊椎动物3个纲,如鳃足纲 Branchiopoda、唇足纲 Chilopoda和蛛形纲Arachnida。昆虫纲以双翅目最多,其次为鞘翅目和膜翅目。为后面研究提供参照。
冯祚建
本数据包括北极Barrow地区不同年龄冻土土壤细菌物种组成数据,可用来探索土壤微生物对冻土消融的响应及不同年龄冻土的土壤细菌差异;本数据为扩增子测序结果,引物为Earth Microbiome Project 标准引物 515F–806R,扩增范围为V4区,测序平台为Illumina Hiseq PE250; 数据通过质量控制,至少达到Q30水平;本数据用于发表于Cryospshere文章Permafrost thawing exhibit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bacterial richne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permafrost age in Arctic permafrost soils. The Cryosphere, 2020, 14, 3907–3916, https://doi.org/10.5194/tc-14-3907-2020。本数据还可用于三极土壤微生物比较分析研究
孔维栋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本科考队于2018至2019年集中在云南大理、云南香格里拉、西藏芒康、甘肃碌曲、西藏察隅、西藏阿里那曲昌都、新疆和田、新疆伊犁地区采集当地家养动物血液或组织样品,同时拍摄样品对应个体照片。每个文件夹包含1套当地家养动物照片和1个样品信息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信息表记录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尹婷婷, 彭旻晟
为收集青藏高原特色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并挖掘影响种质资源品质的分子标记,任务五子课题2019QZKK05010704科考队于2019-2020年在青海海北、海西等地广泛收集青海藏羊和青海细毛羊样品,在乐都农业试验站及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组建第一、二核心群。本数据集包含一个产羔信息表,记录了2074只绵羊产羔记录,信息表包括性别、产羔时间、初生重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保存。个体照片以JPG格式保存,由专题汇总提交至“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照片视频(2020)”数据集中。本数据集可与实体样品结合使用,依据遗传标记信息,筛选具有优异位点的个体绵羊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扩繁和世代选育,培育特殊种质资源的家系。
赵凯
为调查青藏高原外来鱼类的种类、扩散地点、对于当地土著鱼类的生态影响,任务五动物专题子课题2019QZKK05010304科考队于2019年-2020年调查了拉萨河下游和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本数据集包含一个样品信息表,样品信息表包括鱼类物种、样点信息、采样时间、采集人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保存。一个元数据说明文档,以Excel表形式保存。160张照片以JPG格式保存,由专题汇总提交至“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照片视频(2020)”数据集中。
熊文
高山兀鹫是我国鹰形目猛禽中一个独特物种,分布区不广,种群数量不大且呈下降趋势。我国对高山兀鹫的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和保护情况迄今尚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调查,资源状况模糊不清。为查明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栖息地和保护状况,深入研究该物种对青藏高原独特生境的行为适应特征,从而为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支持。本科考队在西藏自治区采用机动车样线调查法在一定的时间和距离内计数见到的个体数量,结合徒步调查法观察远离公路进入各类代表性生境。本数据集包含2019年在西藏野外观测路线15条,2020年在西藏野外观测路线25条。观察以高山兀鹫为主,同时也记录观察到的藏狐、岩羊、狼、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情况。数据包含样线号、日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起点、终点、天气以及观察到动物名称、数量、距离、行为、生境信息。
马强
雪鸡作为青藏高原珍稀濒危动物,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具有重要价值。为阐明两种雪鸡(藏雪鸡和喜马拉雅雪鸡)种群动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基于3S(GPS、GIS 和RS)理论的样线调查技术,本子课题于2020年7月在祁连山地区记录收集两种雪鸡分布信息,采用最大熵、随机森林等统计模型推断物种分布。完成祁连山-阿尔金山区两种雪鸡遗传资源采集、种群调查和栖息地评估。本数据集包含物种、学名、经纬度、调查区域、调查人、调查日期信息。
张立勋
利用卫星追踪技术,我们对黑颈鹤中部分越冬种群开展追踪工作。通过脚扣法捕捉黑颈鹤后,我们采取背包式方法固定追踪器,追踪器加绑绳,总重量在45克,占黑颈鹤体重不到1%。放飞后,我们以每小时获取1个活动点的采样评论,获取黑颈鹤的追踪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绘制在地图上,从而获得黑颈鹤越冬期间的活动轨迹情况。相关结果显示,黑颈鹤对越冬地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初步的分析发现黑颈鹤的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具有强连接线。强的迁徙连接性,预示着黑颈鹤更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伤害。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加强越冬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对黑颈鹤的种群健康和动态开展监测。本数据集包含物种名、地点、时间、经纬度、海拔、速度、温度等信息。
伍和启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鼹形鼠科、鼢鼠属的动物,长期生活于地下黑暗封闭洞穴中,不冬眠,主要采食植物的地下根系,1年繁殖1次,每胎产仔数1-6只,主要栖息于高寒草甸、草甸化草原、草原化草甸、高寒灌丛、高原农田、荒坡等比较湿润的河岸阶地、山间盆地、滩地和山麓缓坡,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和西北部,海拔2800-4500米。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高原鼢鼠不仅面临着地下洞穴的低氧胁迫,还面临着高原低氧的双重压力。长期的低氧生活除了在基因组序列上积累适应性突变,也会在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上体现适应性调控改变,通过分析不同海拔的高原鼢鼠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数据,可以尝试解析高原鼢鼠在表观调控和基因表达水平的适应性进化和调控机制。
吕雪梅
2020年9月5日至9月26日,由子课题负责人张德志等8人组成的中科院动物所鸟类科考分队分别对喜马拉雅地区的日喀则市亚东县亚东沟、定结县陈塘沟和聂拉木县樟木沟进行了考察,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野外科考。该观测数据由鸟类物种名称、观测地点和观测时间组成,既包括了考察的目标区域喜马拉雅地区,同时也含有少量的考察途经地点。采集的鸟类物种数据同时并入了该数据集。相应照片视频汇总至动物专题《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照片视频(2020)》数据集。
张德志
为了揭示鸟类多样性分布空间格局,探讨喜马拉雅鸟类群落的构建机制。2020年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和墨脱县共采集775个鸟类调查样点信息。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点信息表,样点信息表包含4029条鸟类观测数据,每条信息包含物种名、拉丁名、采样地、调查时间、调查人、海拔、生境类型、距离中点距离等基本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相应照片视频汇总至动物专题《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照片视频(2020)》数据集。
吴飞
采用全球陆表特征参量(叶面积指数LAI)产品,空间分辨率为5 km。该产品使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方法,由AVHRR地表反射率数据反演LAI。本研究下载了1981–2017年中亚5国、蒙古国和中国北方每年6-8月的12期LAI数据产品,来源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用ArcGIS软件对这些影像进行裁剪,并计算最大值,由此获得最大LAI的时空数据集。其中,中亚5国包括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北方指中国长江以北地区。
张娜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