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在帕米尔高原,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盆地交汇区布设的2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选址严格,记录周期是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该数据集为P波初至前50 s和之后150 s的波形数据,事件震级大于等于6.0,震中距范围为30-95度。数据可被用于走时成像,剪切波分裂和接收函数等地震学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典型间断面的深度和各向异性特征,为阐明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下的陆内变形机制提供重要约束。
徐强
该数据集为利用GPS速度场及震源机制解进行约束获得的川滇地区岩石圈三维应力场模型数据。利用川滇地区岩石圈结构断裂信息,构建了区域岩石圈变形3D有限元模型,融合已有文献发表的区域GPS速度和项目组最新观测资料给出模型速度边界约束,同时利用项目组给出的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幔对流作用对模型应力场进行约束,构建了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变形和应力场模拟综合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熊熊
此数据集包括云南腾冲保山地块中生代沉积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同位素数据。采样时间为2018年,地区为云南腾冲保山地区的腊勐镇附近,岩石样品包括8件沉积岩样品。该数据为认识腾冲保山之间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提供关键信息,将中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间限制在晚侏罗世,对探讨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岩石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分别使用荧光光谱仪(XRF)和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试,锆石U-Pb定年使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测试单位包括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该数据集关联文章已发表在刊物《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张九园
该数据集为项目组在西藏当雄县羊易地热田采集的大地电磁法(MT)原始观测数据,数据格式为EDI,共包含36个文件。该数据集共包含3条MT剖面,测线间距大约为1 km,测点间距约 500 米。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采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新型SEP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在每个 MT 测点,使用不极化电极测量电场的两个水平分量Ex(南北向),Ey(东西向),使用磁传感器测量磁场的三个分量Hx(南北向)、Hy(东西向)、Hz(铅锤向)。每个测点观测时间均超过10小时,有效频率范围320 Hz~0.001 Hz。通过对该数据集的预处理及反演,可获羊易地热田深部10千米深度范围的电性结构,为调查区内深部热源以及控热、导热构造的位置及规模提供依据。
陈卫营
该数据集为项目组在西藏当雄县羊八井地热田采集的大地电磁法(MT)原始观测数据,数据格式为EDI,共包含53个文件。该数据集共包含4条MT剖面,测线间距大约为1 km,测点间距约 500 米。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采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新型SEP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在每个 MT 测点,使用不极化电极测量电场的两个水平分量Ex(南北向),Ey(东西向),使用磁传感器测量磁场的三个分量Hx(南北向)、Hy(东西向)、Hz(铅锤向)。每个测点观测时间均超过10小时,有效频率范围320 Hz~0.001 Hz。通过对该数据集的预处理及反演,可获羊八井地热田深部10千米深度范围的电性结构,为调查区内深部热源以及控热、导热构造的位置及规模提供依据。
陈卫营
本数据集是中巴经济走廊及天山山脉活动断裂带(2013),其中获取的地质图是1:250万地质图,覆盖范围为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天山山脉。地质构造图可以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数字化空间平台,为国家和省级各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调查、找矿勘查、宏观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获取的地质图数据源是首先将纸质版地图扫描,然后在ArcGIS 10.5 平台进行地理配准,然后矢量化获得,存储格式为矢量数据,空间粒度是分区域划分的。
朱亚茹
乌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脉南麓,南邻雅鲁藏布江,是研究青藏高原南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历史的理想地区。乌郁盆地由下向上依次出露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渐新世日贡拉组火山岩、中新世芒乡组湖相地层和来庆组火山岩、晚中新世-上新世乌郁组和更新世达孜组。利用LA-ICP-MS共测得5件乌郁盆地芒乡组、乌郁组和达孜组地层砂岩和1件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结果显示芒乡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在45-80 Ma范围,乌郁组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70 Ma的次要年龄区间,达孜组呈现三个主要年龄区间:45-65 Ma、105-150 Ma和167-238 Ma,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65 Ma的次要年龄区间(图1)。所有样品中的晚白垩世-早始新世锆石年龄与冈底斯岩基主要岩浆活动时间一致,乌郁组和现代河流样品中出现的8-15 Ma与来庆组火山岩形成时间一致,达孜组中出现的三叠纪-侏罗纪锆石与盆地北部中拉萨地体岩浆活动时间一致。碎屑锆石年龄谱结果和沉积相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1)古近纪林子宗-日贡拉组火山岩;(2)15 Ma构造-岩浆活动结束盆地芒乡组湖相沉积,并形成来庆组火山岩;(3)8 Ma 构造活动造成来庆组火山岩成为盆地主要物源;(4)2.5 Ma盆地发育辫状河,接受北部中拉萨地体物源。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南部地貌格局逐渐形成。
孟庆泉
深反射地震剖面测线沿线构造地质剖面(多格错仁-鲸鱼湖段,全长约200 km)(比例尺1:10万)。该段剖面的主要绘制依据是反射剖面测线沿线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线所在区域的1:25万区域地质图,结合野外产状数据以及1:25万区域地质图数据用CorelDraw等软件绘制了该构造地质剖面。以1:10万的比例尺绘制的地质构造剖面可以大致反应出反射剖面沿线的地质结构、构造特征。地质构造剖面获得的几何结构信息可为后期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构造解译和平衡剖面制作提供浅层的结构约束。
郭晓玉
基于对青藏高原GPS、应力数据的搜集,对青藏高原移动速率和应力变形系统梳理,通过MAPGIS软件展现各点的方向和大小,然后叠加在松潘-甘孜复理石带、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南羌塘-保山地块和冈底斯-拉萨地块几个主要的构造单元上。力图反映在青藏高原整体的应力下各块体具体的变形方式的异同,进一步限定各局部地区具体的变形样式与变形状态。这对深刻理解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指导各地防灾救灾、工程建设有重大指示意义。
王世锋
基于对藏东地区1:25万地质图,1:100万西藏区域地质志的综合分析,搜集三江地区已有地层、岩石和构造研究最新进展,特别是对金沙江缝合带、碧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系统研究,将本区划分成松潘-甘孜复理石带、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南羌塘-保山地块和冈底斯-拉萨地块几个主要的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松潘-甘孜地块进一步分成巴颜喀拉地块,甘孜-理塘湖盆体系和中咱地块三个亚单元;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细分为:金沙江古特提斯带,昌都地体,兰坪思茅地体,临沧火山岩带及碧土古特提斯带五个单元;南羌塘-保山构造系则被细分为南羌塘地块、保山地块、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带三个构造单元。新的构造单元划分为地震防灾、工程地质、羌塘油气勘探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世锋
基于对藏东地区1:25万地质图,1:100万西藏区域地质志的综合分析,搜集三江地区已有地层、岩石和构造研究最新进展,特别是对金沙江缝合带、碧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系统研究,将本区划分成松潘-甘孜复理石带、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南羌塘-保山地块和冈底斯-拉萨地块几个主要的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松潘-甘孜地块进一步分成巴颜喀拉地块,甘孜-理塘湖盆体系和中咱地块三个亚单元;北羌塘-昌都-思茅板块细分为:金沙江古特提斯带,昌都地体,兰坪思茅地体,临沧火山岩带及碧土古特提斯带五个单元;南羌塘-保山构造系则被细分为南羌塘地块、保山地块、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带三个构造单元。新的构造单元划分为地震防灾、工程地质、羌塘油气勘探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世锋
野外调查发现左贡碧土地区的基性岩、超基性岩及其它混杂岩的岩石组合,表明构造混杂堆积的存在。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其中主量元素采用PW4400型X荧光仪全岩分析,测定10种元素氧化物含量;微量元素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进行测试,ICP-MS由日本东京安捷伦公司制造,型号为Agilent 7700x,分析方法同张鑫等。根据对标准样品GBPC-1de分析结果,分析误差<5%。实验检测依据为GB/T 17672—1999。
王世锋
锆石的分选采用重液和磁选方法在河北省地质队实验室完成。运用阴极发光图像来观测锆石颗粒的内部结构并选取合适的点位用以分析研究。U、Th、Pb 的测定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LA⁃ICP⁃MS进行,详细分析方法见Li et al(. 2009)。锆石标样与锆石样品以1∶3 比例交替测定。U⁃Th⁃Pb 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337 Ma,Sláma et al.,2008)校正获得,以标准样品Qinghu(159.5 Ma,Li et al.,2009)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数据结果处理采用ISOPLOT 软件(Ludwig,2001)。在锆石U⁃Pb定年的基础上,选择谐和度较好的年龄点,在与年龄点环带趋势一致的微区圈定Hf同位素点位。锆石Hf 同位素分析利用Neptune Plusma II 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和 NWR193UC 193 nm激光取样系统上进行,仪器详细步骤参见 Liu et al(. 2008)。激光剥蚀斑束直径一般为60 μm,每一测点包含有10 s 预剥蚀,45 s 剥蚀和30 s 的清洗时间。样品测试过程中以91500 作为标样,其176Hf/177Hf = 0.282 286±12(2σ,n = 21)。
王世锋
我们对碧土地区北澜沧江构造内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展开花岗岩岩石构造属性研究,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其中主量元素采用PW4400型X荧光仪全岩分析,测定10种元素氧化物含量;微量元素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进行测试,ICP-MS由日本东京安捷伦公司制造,型号为Agilent 7700x,分析方法同张鑫等。根据对标准样品GBPC-1de分析结果,分析误差<5%。同位素测试实验采用型号为Neptune Plus的MC-ICP-MS双聚焦磁式质谱仪。实验检测依据为GB/T 17672—1999。
王世锋
在对扎西康矿床精细结构解剖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地球物理探测及解译,结合浅表地球化学特征,运用扎西康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模型和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矿产预测工作,圈定扎西康54线附近的深部找矿靶区1处。青木竹深部靶区位于错那洞祥林地区北西部。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信息,在青木竹地区深部圈定了一处铍-锡-钨多金属找矿靶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在青木竹一带具有较高的铅、锌、锑、银衬值累加异常,显示该地区具有铅锌等低温元素异常。同时,地质填图工作在青木竹地表发现了数条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宽度1-5m不等,充填石英、铁锰碳酸盐及金属硫化物,表明青木竹存在着受断裂控制的脉状铅锌锑多金属矿化体,与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具有相似的成矿特征。根据错那洞穹窿伸展带向北西向延伸正好可以到达青木竹深部。
张林奎
错那洞Sn-W-Be矿床位于藏南地区,是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首例与中新世淡色花岗岩有关的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白云母和锡石-硫化物脉中金云母Ar-Ar年龄分别为15.4Ma和15.0Ma,矽卡岩中的锡石U-Pb年龄为14.3Ma。含锡淡色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14.9Ma和15.3Ma。上述成岩和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锡钨成矿在成因上与中新世淡色花岗岩有关。矽卡岩型W-Sn-Be的主要成矿机制是水岩反应,锡石-石英脉和锡石-硫化物脉成矿的机制是氧逸度升高、降温和降压引起的流体沸腾,萤石-石英脉沉淀机制是岩浆热液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流体混合和稀释作用。错那洞穹隆石榴石片岩独居石U-Pb年龄表明在38-26 Ma时发生折返和退变质,并形成少量的伟晶岩脉(34Ma)。错那洞穹隆主要形成于21-18 Ma,是STDS伸展拆离和第二期淡色花岗岩(21Ma)岩浆底辟的共同作用。18-16 Ma,南北向裂谷导致高喜马拉雅的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最晚期的含锡淡色花岗岩(16Ma)和控矿断裂系统。含锡淡色花岗岩的高分异演化、流体出熔和岩浆热液流体的共同作用形成错那洞锡多金属矿床。喜马拉雅地区有大量的与错那洞相似的穹隆构造和中新世高分异含锡淡色花岗岩,这个地区有望成为一条新的锡钨稀有金属成矿带。
张林奎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3 部分组成。 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夕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后期侵入有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 祥林铍锡多金属矿位于错那洞穹隆北部,矿区内发育多条南北向、北东向张性断裂。 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和断层破碎带内新发现了铍锡多金属工业矿体。 通过错那洞穹隆北部祥林矿区的构造与蚀变填图,矿化类型可初步划分为夕卡岩型、 锡石 石英脉型、 锡石 硫化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 夕卡岩型矿体赋存在穹隆幔部的夕卡岩化大理岩内,矿化以铍、锡、钨为主,锡品位变化较大。 锡石-石英脉型矿体受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矿化以锡、铍、 钨为主, 矿石品位相对较富。 锡石-硫化物型矿体受大理岩内的层间滑脱构造控制,富锡,而铍、 钨相对较贫。结合矿体特征研究和矿床类型总结,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找矿标志和方向,即锡石-硫化物型铍锡多金属矿和锡石-石英脉型铍锡多金属矿铍、锡、钨品位相对较富,为今后主攻的矿床类型。
张林奎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和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体(GHC)顶部,一般受滑脱断层控制。这些前构造、同构造和后构造淡色花岗岩的年龄可用于限制分离结构(如藏南分离系统,STDS)的活动。对喜马拉雅东部STDS活动时间的研究比较稀少。在这项研究中,测量了在中国西藏山南市洛扎、库局、肖战和错那洞四个地区,受STDS和NHGD影响的同构造和后构造淡色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结果表明,受STDS影响的洛扎地区最古老的同构造的二云母花岗岩为24 -25 Ma,因此STDS活动的时间在或略早于25 Ma。最年轻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含地区石榴石的白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 18.4 Ma。最古老的未变形后构造淡色花岗岩(不受 STDS 影响)是肖站白云母花岗岩,其年龄为 17.4 Ma 。因此,STDS活动的结束可以限制在18.4-17.4 Ma。 STDS包括三种形式:NHGD(STDS的北延伸)中的滑脱断层,GHC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序列之间的内部STDS,以及同形klippes底部的外部STDS。本文对上述三种滑脱带的活动时限进行了综合总结。基于这项工作,该地区STDS向北延伸(塑性变形)时间被认为是28-17 Ma。 GHC的折返主要受顺序剪切控制。第一,GHC顶部的藏南逆冲断层系统(STDS的前身)在45-28 Ma向南逆冲;然后,GHC 中部的高喜马拉雅断层在 28-17 Ma 形成向南延伸的韧性逆冲断层;最后,GHC底部的主中逆冲断层在17-9 Ma向南逆冲。
张林奎
锆石和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微量元素含量利用LA-ICP-MS同时分析完成。GeolasPro激光剥蚀系统由COMPexPro 102 ArF 193 nm准分子激光器和MicroLas光学系统组成,ICP-MS型号为Agilent 7700e。激光剥蚀过程中采用氦气作载气、氩气为补偿气以调节灵敏度,二者在进入ICP之前通过一个T型接头混合,激光剥蚀系统配置有信号平滑装置(Hu et al., 2015)。每个时间分辨分析数据包括大约20-30 s空白信号和50 s样品信号。锆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24 µm和频率为5Hz,激光能量为80 mJ。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91500 (1062±4 Ma, (Wiedenbeck et al., 2004)) 作为外标同位素校正,采用GJ-1 (608.5±0.4 Ma, (Jackson et al., 2004)) 和Plešovice (337.1±0.4 Ma, (Sláma et al., 2008))作为监控样品。独居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16 µm和频率为2 Hz,激光能量为80 mJ。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44069 (424.9±0.4 Ma, (Aleinikoff et al., 2006))作为外标进行同位素校正,采用Trebilcock (272±4 Ma, (Tomascak et al., 1996))作为监控样品。锆石和独居石微量元素含量处理均采用玻璃标准物质NIST610作为外标进行分馏校正。测试值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仪器稳定,数据准确可靠。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ICPMSDataCal (Liu et al., 2010)完成。锆石样品的U-Pb年龄谐和图绘制和年龄加权平均计算采用Isoplot/Ex_ver3.75(Ludwig, 2012)完成。结果表明,受藏南拆离系(STDS)影响的洛扎地区,最古老的同构造二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4~25 Ma,因此STDS活动的时间处于或略早于25 Ma。最年轻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地区含石榴石的白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 18.4 Ma。最古老的未变形后构造无色花岗岩(不受 STDS 影响)是 17.4 Ma 的肖站白云母花岗岩。因此,STDS 活动的结束时间可以限制在 18.4-17.4 Ma。 STDS包括三种形式:NHGD(STDS的北延伸)中的滑脱断层,GHC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序列之间的内部STDS,以及同形走断裂底部的外部STDS。
张林奎
北祁连黑山-宽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22个,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20%。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22.3±2.6Ma至175±18Ma,裂变径迹长度范围为11.17±2.26μm至13.63±1.93μm。基于该数据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黑山-宽滩山地区经历了5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包括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中中新世。其中,新生代之前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可能与中生代亚洲大陆南缘汇聚事件的远程效应有关,表明北祁连地区是新生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构造薄弱带;新生代早期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对应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新生代早期就已经影响到现今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暗示了先存构造薄弱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下会快速复活;中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北祁连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碎屑锆石U-Pb数据8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这些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潜在源区北山-黑山-宽滩山和北祁连地区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红柳峡剖面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物源来自于北部的北山-黑山-宽滩山地区,疏勒河组物源来自于南部的北祁连地区。该结果表明北祁连地区在中中新世显著抬升,暗示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林秀斌
附表S1--S14为巴基斯坦纳兰榴辉岩的实验数据。表S1-S3和表S12-S13是使用JEOL JXA8230电子微探针仪器在薄片上分析矿物的主要元素成分。我们使用在线原子吸收荧光(ZAF型)校正并采用以下标准:硬玉(Na、Al)、橄榄石(Mg)、透辉石(Si、Ca)、正长石(K)、金红石(Ti)、蔷薇辉石(Mn)、赤铁矿(Fe)、萤石(F)和NaCl(Cl)。Cl的分析精度为± 0.01wt%其他元素的分析精度为0.01-0.2wt%。使用程序AX(Holland 和Powell 等人,1998)软件根据化学计量约束计算Fe3+的量。对于表S4,金红石中的Zr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分析,使用的是CAMECA SXFive EPMA,ACC 电压为 20kv,Ti的射束电流为 50nA,Zr和其他微量元素为300nA,以及Ti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0s,而Zr等微量元素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20s。Zr的检测限(3sigma)为70 ppm。同时测量了LA-ICP-MS检测的R10b的参考金红石,EPMA误差小于10%。对于表S5-S6和表S9-S10,U-Pb测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Cameca IMS-1280 SIMS进行。操作和数据处理程序是根据李等(2009年)完成的。我们使用20 × 30 μm 的椭圆形光斑尺寸并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和91500的U-Th-Pb比值和绝对丰度。206Pb/238U标准锆石的长期测量误差1.5%(1RSD)会传播(Li et al., 2010),尽管单次测量的206Pb/238U误差通常为1%(1RSD)或更少。假设普通Pb的来源主要是表面污染,我们使用测量的204Pb和当前平均Pb成分对普通 Pb 进行了校正(Stacey和Kramers,1975年)。单独分析和汇总分析的数据分别以一个标准偏差(1σ)和两个标准偏差 (2σ)的形式展示。使用Isoplot/Ex v. 3.23 (Ludwig, 2003) 程序进行数据缩减。对于表 S7-S8,地质年代学数据和REE 成分是通过 LA-ICPMAS 测量得到的。标样GJ-1(校准标样)和 Plesovice(第二标样)用作U-Pb 定年校准的外部标样。Plesovice(校准标样)和 NIST 612(第二标样)用作微量元素含量校准的外部标样。对于表S9-S10,金红石 U-Pb 测年是在 Cameca IMS-1280 SIMS上获得的。我们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 和 91500的U-Th-Pb 比值和绝对丰度。标准锆石的206Pb/238U长期测量误差1.5%(1 RSD)会传播,尽管测量的206Pb/238U单个误差为1%(1 RSD)或更少。对于表 S11,提供了基于上述结果的代表性 Naran 榴辉岩样品的共生组合汇总。对于表 S14。PT条件是由地质温压计计算得到了。 附图 SF1。(a)粒径小的 Pl、Bt、Amp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大颗粒Grt的核部,样品SN07。(b)粒径小的Dol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Grt的核部,B-B'代表大颗粒石榴石的化学成分剖面,样品SN07。(c)绿辉石斑晶被Cpx + Pl后成合晶取代。(d)绿辉石斑晶被Bt +Amp + Pl的交生结构取代。
张丁丁, 丁林
本数据包含国内青藏高原范围内的1:400万精度的断裂数据,属性表字段包括断裂名称、断裂长度、走向、倾向、断层性质、古地震等。该数据来源于地震局,后来通过大量查阅断裂相关的文献,又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添加了断裂的活动年代这一属性。原始数据资料精度可靠,并有专人负责质量审查;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均符合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该断裂数据可为青藏高原区域的一些断裂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祁生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岩浆岩单矿物电子探针数据集主要以吉隆地区岩石单矿物主量数据为主,单矿物测试点大于200。岩石为淡色花岗岩。测试的单矿物以长石、石榴子石、白云母和黑云母为主。单矿物电子探针使用Cameca SXFiveFE electronmicroprobe等。数据还未发表,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主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淡色花岗岩熔体的岩石成因。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喜马拉雅造山带翁波地区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定年数据集主要以翁波地区锆石定年为主,锆石定年样品为28件。岩石主要为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锆石定年测试方法为LA-ICPMS。数据来自正在接受阶段的文章。数据发表的文章均为SCI或NI期刊,包括《Geology》、《BSA Bulletin》以及《Journal of Petrology》等,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主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测试分析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形成时代。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新生代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图(1张)及泛第三极新生代气候古地理图(3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数据包含14块位于帕米尔-天山碰撞带内铁热克萨孜剖面白垩纪-上新世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年代数据,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指示了沉积盆地的沉积过程与周缘造山带剥蚀过程间的耦合,是目前针对沉积盆地物源示踪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反应造山带的隆升过程。标准的提纯锆石样品过程包括碎样、震荡、磁选和重液分离,分离后的锆石经过制片与抛光后用于LA-ICP-MS测试,利用阴极发光照片选取不少于120个靶区测试样品铀铅同位素含量,样品通过Agilent 7500a Q-ICP-MS 和 a 193 nm COMPex Pro laser测试,并在DensityPlotter程序中进行年代的统计与处理。通过铁热克萨孜剖面的铀铅年代数据,得到了剖面内白垩纪-上新世地层的年代,铁热克萨孜地处狭窄的帕米尔和天山碰撞带,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物源分别来自帕米尔和天山的剥蚀,给物源示踪分析提供了条件。通过此项数据,我们可以重建帕米尔北部与西南天山白垩系-上新世的构造演化过程。
付碧宏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剥露过程的时间约束能为高原隆升过程及该区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供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较低(~100℃),能够记录地壳浅部发生的剥露过程。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红柳沟剖面新生代路乐河组-狮子沟组地层采集了26个沉积岩屑样品,并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外探测器法进行裂变径迹测年。这些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在36.4 ± 2.0 Ma到78.0 ± 2.8 Ma。多数样品未通过卡方检验,指示多个冷却年龄岩体混合的碎屑源区。使用二项式拟合法分解每个样品的混合单颗粒年龄,获得55个年龄组分,拟合组分年龄在21.2 ± 2.9 Ma到102.8 ± 9.0 Ma。结合封闭径迹长度和拟合组分年龄,认为剖面2500m以上样品未发生沉积后埋藏退火作用,2500m以下样品沉积后裂变径迹部分退火。未退火裂变径迹年龄在~60-50 Ma和40-36 Ma分别表现为“静态峰”,指示碎屑物源区祁连山在这两时期分别发生显著岩石剥露。本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开始于早新生代,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几乎同步,指示祁连山在早新生代即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
宋春晖, 何鹏举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班戈南部新吉乡地区闪长岩-花岗岩和安山岩-英安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数据结果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研究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洋大洋闭合过程及随后的拉萨-羌塘地块碰撞过程岩浆作用、中北部拉萨地块白垩纪地壳新生和再造过程。同时本数据还附带提供所有样品锆石CL图像及透反射照片,锆石选点位置,方便参照对比,也为研究区域同时期岩浆岩年代学、锆石成因等提供依据。 锆石U-Pb年龄仪器:laser-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获得,锆石Hf同位素仪器:Neptune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MC–ICP–MS), connected by a Geolas-193 laser ablation system,全岩主微量元素由国家实验中心(地科院)测得,其中主量元素:(XRF; AXIOS–PW4400),微量元素:ICP-MS; PerkinElmer NexION 300D。
王伟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金云母40Ar/39Ar定年数据,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东部然巴穹窿边部。金云母氩同位素使用阶段加热方法,利用ArArCALC软件计算坪年龄及等时线年龄;全岩主量元素采用X荧光光谱(XRF)进行分析;全岩微量元素采用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进行测试;采用MC-ICP-MS获得Sr-Nd同位素组成。获得的数据表明,金云母坪年龄为13.1±0.18Ma,与反等时线年龄一致;超钾质熔融物来自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来源深度较浅,应为尖晶石稳定区。
刘志超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昆仑-帕米尔地区的4个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限定岩浆源区分别为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与新生地壳物质的混合,变质火成岩与变质沉积岩的混合,以及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为进一步理解区域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
尹继元
羌塘盆地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构造带与班公错-怒江构造带之间,是我国青藏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在中生界发育了多套烃源岩。盆地三叠系地层分布较为广泛,上三叠统沉积厚度大,被认为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然而对其分布、生烃潜力以及主控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论文以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研究较少的北羌塘雀莫错地区进行重点采样,依据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烃源岩评价,通过其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烃源岩的物源输入及沉积环境。结合前人对整个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的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烃潜力和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北羌塘雀莫错地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及巴贡烃源岩分析结果表明,波里拉组灰岩TOC范围为0.03%0.53%,平均值为0.20%,巴贡组泥岩TOC范围为0.57%1.78%,平均值为1.04%,均达到有效烃源岩级别,波里拉组烃源岩达到中等烃源岩级别,巴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要高于波里拉组,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级别,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Ⅱ1型有机质,Tmax值均大于455℃,所有样品RO值均在1.3%2.0%之间,达到高成熟阶段。烃源岩的母源既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同时也有高等陆源植物的输入,为混合来源。烃源岩沉积环境应该为还原环境,水体盐度可能为咸水环境。结合前人成果对于整个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进行评价,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级别,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则为差烃源岩级别。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个别样品表现为Ⅰ型;泥质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另外有少量Ⅱ1型烃源岩。烃源岩成熟度表现为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少量地区表现为成熟阶段。泥质烃源岩在南北羌塘坳陷分布于土门-色哇一带、藏夏河-岗盖日和沃若山-各拉丹冬地区。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南羌塘坳陷内。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羌塘盆地主要烃源层在其埋藏过程中应发生了两次油气生成的过程,上三叠统肖查卡组在早侏罗世末期至中侏罗世初期,进入第一次生油期;渐新世末-中新世早期,进入第二次生烃阶段。
韩中鹏
东昆仑山诺木洪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数据。测试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的仪器为Alphachron惰性气体质谱仪和Agilent 7900四极杆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数据质量较好,同一样品磷灰石单颗粒He年龄重现性较好。我们以诺木洪地区山顶残留的低起伏地貌侵蚀面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水平参考面,把新的和已发表的磷灰石(U-Th)/He样品与侵蚀面的垂直距离作为古深度,建立了年龄-古深度曲线。新的磷灰石(U-Th)/He年龄-古深度曲线揭示了晚渐新世(~25 Ma)快速剥露历史,被解释为东昆仑山北缘逆冲作用开始活动的时间。
李朝鹏, 郑德文
此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南羌塘地体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以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白垩世Hauterivian-Albian地层砂岩碎屑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图像)。采样及拍摄时间为2018年-2019年。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中砂岩的采样地区为南羌塘地体Jiaco和Ritu地区,早白垩世Hauterivian-Albian地层中砂岩的采样地区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aerqiong、Mabujiaco、Duochang和Kama地区,CL图像拍摄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完成。这些数据为认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打开与闭合提供了关键限定,将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限定在300-279Ma,闭合时间限定在110-100Ma,对探讨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数据集关联文章已发表在知名刊物《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Tectonics》和《Geoscience Frontiers》上,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范建军
敦煌盆地晚更新世湖相泥岩沉积和酒西盆地中新世以来部分层位的13C和18O同位素测试结果。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物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使用的仪器为MAT 253型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数据质量较好,在误差范围内。敦煌盆地的13C和18O同位素数据指示了敦煌盆地湖相沉积所处的晚更新世时期整体为干旱气候。酒西盆地的13C和18O同位素数据指示了酒泉盆地中新世以来不同地区虽略有差异,但气候条件状况大体相同,长期处于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而全新世剖面因时间范围较短,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可能指示全新世以来气候发生较大波动。
张波
此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中部仁错蛇绿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数据(CL图像)和年代学数据集。样品的岩性包括辉长岩、辉绿岩和斜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60-150Ma左右,采样及拍摄时间为2019年-2020年。 锆石的分选在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完成,采用常规的重液和磁选方法进行分选,最后在双目显微镜下挑纯。样品靶的制备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完成,制成的样品靶直径为25 mm。 锆石的阴极荧光图像分析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阴极荧光分析系统(HITACH S-3000N型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和Gatan公司Chroma阴极荧光谱仪)上完成。锆石U-Pb定年数据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SHRIMP II型离子探针获得,测试过程中数据精度为~0.5-1Ma。 这些数据为认识青藏高原中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提供了关键限定,同时对于研究大洋成因锆石具有对比意义。该数据关联结果已经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数据结果得到同行评审,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唐跃
数据内容:然巴穹隆发育大量变形强烈的石英脉,记录了伸展构造中的流体活动信息。对STDS上下盘的石英脉进行包裹体拉曼分析,表明包裹体主要液相成分为H2O,气相成分为CO2、CH4。CO2和CH4的存在代表了深部来源流体的贡献,主要来源与然巴穹隆区域和接触变质作用有关,该数据集所在文章已发表在《Geological Journal》上。 数据来源与加工方法:该实验工作主要使用WITec GmbH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成像系统(alpha300R)进行研究,拉曼实验数据分析在WITec北京演示中心实验室完成,使用532 nm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拉曼光谱数据采用WITec Project Five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质量:扫描区域面积为8 µm×7 µm,包含504个像素点,每个像素点积分时间为1s,空间分辨率350 nm,数据质量高,可信度强。 数据应用成果与前景:通过包裹体矿物相分析,我们观察然巴穹隆石英脉包裹体中气液相不同成分的空间分布、关联及化学差异性。该实验方法是基于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快速拉曼成像技术为地质领域解决了众多测试难点痛点,同时WITec拉曼系统以其开放性的结构为广大科研工作站提供优异的扩展性能,使各种高低温、高压、反应过程等原位实验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
李晓蓉, 张波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安多地区寒武纪和成冰纪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以及前寒武纪超大陆的古地理重建。主要使用分析仪器包括:锆石U-Pb年龄由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锆石Hf同位素由a NWR 213 nm laser-ablation microprobe attached to a multicollector ICP–MS(Neptune plus)获得,全岩主微量元素由X-ray fluorescence(SHIMADZU XRF-1800)和Analyticjena PQMS elite ICP–MS获得。
唐跃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寒武纪岩浆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研究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以及前寒武纪超大陆的古地理重建,也可以用于全球古板块重建和古地理恢复。这为认识青藏高原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锆石U-Pb定年数据由SHRIMP II离子探针获得,锆石Hf同位素由Neptune multicollector (MC) ICP-MS equipped with a GeoLas 200 M ArF excimer 193 nm laser-ablation system获得。
唐跃
数据内容:本数据集为泰斯肯综合矿物相分析系统获得的然巴片麻岩穹隆构造岩定量化综合矿物相分析数据,数据包含然巴穹隆构造岩内全矿物相种类、含量、结构特征、分布特征以及全谱元素种类、丰度、主要赋存矿物相信息。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该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Tesc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搭载的四台高空间、时间分辨率EDAX能谱仪获取。矿物表面某一测点的原子核外电子经过高能电子束轰击,在不同能级间发生跃迁或被激发逃逸成为自由电子,同时释放带有固定能量的光子,通过能谱探测器不同能量通道捕捉到的信号可以精确标定该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进而在具有近5000中矿物相的数据库中进行自动比对和匹配从而实现矿物相的精确测定以及元素丰度面分布测量。测试电压为25kV,工作距离15mm,束斑100nm 数据质量描述:样品为27mm x 47mm标准薄片,扫描区域为全片扫描,扫描模式为High-Resolution,步长设置1 μm。由于搭载四台能谱探测器,因此数据获取时间短、精度高、对样品表明形貌要求低且检出限低,数据质量高,可信度强。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通过矿物相数据分析,我们明确了然巴片麻岩穹隆各构造层矿物组合特征,完成了变质级别和变质相分带工作,提出了然巴片麻岩穹隆构造热演化模型。TIMA在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地质年代学以及矿物分选、冶金、金属加工制造等学科和行业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陈思雨
本数据包含2019-2021年测定的北祁连造山带西北部前寒武纪陆壳残块中变质岩以及玄武岩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矿物主微量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使用的仪器分别为Aglient 7500a ICP-MS、X-ray fluorescence (XRF)、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Thermo Finnigan Trit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 (TIMS)、Neptune MC-ICPMS以及电子探针(EMPA)。标准物质的测试值和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表明我们的数据是可靠的。数据厘定了前寒武纪陆壳残块可分为三期,古元古代晚期(1.7 Ga)、中元古代早期(1.6 Ga)以及中元古代中期(1.5-1.2 Ga),分别形成于陆缘弧、陆内裂谷以及初始洋盆环境,并揭示了祁连地块位于哥伦比亚超大陆西南边缘。
刘懿馨
剑川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最主要的新生代盆地之一,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水系和构造时空演化的关键区域。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从下至上依次出露宝相寺组、双河组和剑川组。双河组整合覆盖在宝相寺组之上,而与上覆剑川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利用LA-ICP-MS共测得12件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宝相寺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200-320Ma、390-490Ma、690-920Ma、920-1120Ma和1700-2000Ma多个年龄峰值区间(与上覆地层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双河组几乎全部集中于35-45Ma和200-280Ma,剑川组相对双河组增加了720-900Ma年龄峰值区间,表明剑川盆地宝相寺组与上覆地层之间(41Ma左右)发生了重大物源变化。宝相寺组物源来自可可西里板块、松潘-甘孜板块、北羌塘板块、义敦地体和扬子板块西缘,双河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剑川组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西缘、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在宝相寺组沉积期间可能存在一个连接青藏高原与红河的古水系,但该水系于41Ma左右瓦解。物源和水系的重大改变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抬升和始新世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
冯盈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地区新生代剥蚀过程的时间约束能为高原隆升过程及该区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供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较低(~100℃),能够记录地壳浅部发生的剥露过程。在藏南乌郁盆地及周边地区采集了14个岩体和沉积物样品,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外探测器法进行裂变径迹测年。获得的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在44.8-11.7Ma,且都通过卡方检验。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组分年龄在36-13.4Ma。综合研究发现岩体、岩屑的裂变径迹年龄都主要集中于早-中中新世(23-12 Ma),指示该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了显著的岩石剥露事件。推测该剥露事件由同时期的强烈侵蚀、剥蚀造成,可能与高原中部拉萨-羌塘块体的强烈隆升或者藏南气候的急剧湿润有关。本研究主要发现为藏南乌郁地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强烈剥蚀。
何鹏举
本数据为华北板块西南缘中晚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碎屑锆石数据,该数据为实验数据。野外采集超过5kg砂岩标本,采用重液和磁性分离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锆石并制靶,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单颗粒锆石 LA-ICP-MS 微区定年测试分析。样品采集、前处理以及实验过程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结果显示锆石年龄范围在254-2700Ma之间,主峰值年龄分别为~320Ma、~1765Ma和~2495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沉积学数据认为~320Ma的峰值年龄可能源自华北板块北缘;这也暗示在上石盒子组时期古地形为北高南低。华北板块西南缘中-晚二叠世碎屑锆石数据反映的物源信息能够为重建华北板块当时的古地理提供数据支撑。
梁积伟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年轻的褶皱山系。始新世以前,喜马拉雅地区处于长期下沉的浅海环境,在极其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才从沧海中升起。至第三纪末,它已上升到平均高度3,000米以上的高山。因此,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珠穆朗玛峰地区经历了几次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从而遗留下来各种与冰川作用有关的沉积物及间冰期沉积。1960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和1964年中国希夏邦马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曾对这两个高峰及其邻近地区的冰川和其他第四纪沉积物进行过较详细的考察。在此次1966-1968年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科学考察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作为本区特色的第四纪冰川沉积,而且加强了对间冰期与冰后期各种沉积的研究,从而发现了若干较完整、较典型的第四纪地层剖面。 本数据集来源于本书科考队的野外考察。概略地介绍第四纪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点,着重记述几个主要的第四纪地层剖面,并初步建立本区第四纪地层的顺序和讨论地层的时代。为深入探讨本区第四纪冰期、古气候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等问题打下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
基于12.5m DEM以及遥感影像解译可以清晰地识别红河断裂、南汀河断裂以及澜沧耿马断裂沿线发育陡坎、错断的河流、闸门脊、挤压脊等构造地貌,为野外进一步核查提供了基本数据。通过对断裂沿线错断地貌的分析以及对第四纪断层露头的精细构造解析,以确定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水系的偏折以及错断的地质、地貌单元指示红河断裂右旋位错量为几十米至~50 km。南汀河断裂沿线发育一系列大型冲沟的左旋位错、断层槽谷、断层三角面,陡坎等构造地貌。澜沧-耿马断裂沿线以右旋走滑为主。
王洋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形演化历史对于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和理解高原隆升过程十分重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怀头他拉剖面进行了综合物源分析。物源分析结果显示,在13-8 Ma期间,碳酸质岩屑比例显著增加 (由< 7 %增加到> 20 %),Al2O3/SiO2比值逐步上升(由20 %上升到29 %),显著的εNd值下降 (由-9.9下降到-12.4),前寒武纪(>550 Ma)的碎屑锆石的比例显著增加 (由24 %增加到60 %)。通过与周缘潜在物源区的对比,新的数据指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物源区在13-8 Ma期间由东昆仑山转变为祁连山。于是,我们推断祁连山南部在中-晚中新世经历了显著的地形生长。综合遍布祁连山的中-晚中新世构造变形记录和同时期周缘盆地的沉积环境、物源区和气候指标的转变,本研究认为祁连山与周缘盆地之间高起伏地形形成于中-晚中新世。
李朝鹏, 郑德文
数据覆盖区域为川藏交通廊道,为矢量线数据。数据定义了其活动时期,并对其进行了命名。描述了断层走向、性质、活动时期、出露情况。但内容有所缺失,次级断裂带没有命名。此数据集川藏交通廊道范围内共有590条线状要素,但有部分线状要素为同一断裂带的多部分要素。活动断裂带往往是不同板块、不同地块的结合带,是地壳的相对薄弱带,易诱发极为严重的地震灾害,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集中发育带。对断裂带位置及性质的判断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地质灾害的关键因子。
王俪璇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盆地和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的古地磁数据,这套数据是用以重建这两个盆地的磁性地层,进而结合其它年代学手段,建立两盆地高精度年代学标尺。所有数据均为热退磁数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可可西里盆地顶部1000米左右地层的古地磁数据;二是四川盆地底部地层的古地磁数据。数据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测试完成。初步的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梁文天
本数据属于燕山构造带侏罗纪地层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UPb- Geochronology dataof Early Mesozoic strata in Yanshan tectonic belt (230-225Ma).docx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离子探针实验室使用Cameca IMS-1280HR完成。U-Th-Pb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校正获得,U含量采用标准锆石91500校正获得,以长期监测标准样品获得的标准偏差和单点测试内部精度共同传递得到样品单点误差,以标准样品Qinghu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普通Pb校正采用实测 204Pb值。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年代学数据结果发表在Tectonophysics,数据质量可靠,对于确定燕山构造带中侏罗世地层时代和构造变形时代具有关键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武国利
本数据属于燕山构造带早中生代地层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UPb- Geochronology dataof Early Mesozoic strata in Yanshan tectonic belt (230-225Ma).docx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离子探针实验室使用Cameca IMS-1280HR完成。U-Th-Pb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校正获得,U含量采用标准锆石91500 校正获得,以长期监测标准样品获得的标准偏差和单点测试内部精度共同传递得到样品单点误差,以标准样品Qinghu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普通Pb校正采用实测 204Pb值。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年代学数据结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数据质量可靠,对于建立燕山构造带早生代年代学格架及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作用,对进一步分析中生代盆地演化历史奠定了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武国利
该数据集包括50个连续及流动GPS台站记录的2015年Mw7.8尼泊尔地震震后5年累积三维形变量。数据来自已发表文章:Zhang, J., Zhao, B., Wang, D., Yu, J., and Tan, K. (2021), Dynamic modeling of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following the 2015 Mw 7.8 Gorkha earthquake, Nepal, J. Asian Earth Sci., 215,104781, doi: 10.1016/j.jseaes.2021.104781. 震后形变数据处理过程如下:首先处理原始观测数据得到ITRF参考系下的时间序列;然后矫正和尼泊尔地震无关的其他影响,例如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板块效应等;再次,通过对数函数拟合震后时间序列曲线;最后,通过拟合曲线计算任意时间段震后形变量。震后5年累积形变高达近13.8厘米。水平方向精度不低于0.6厘米,垂直方向不低于2.0厘米。
胡岩
该数据集包括93个连续及流动GPS台站记录的2008年Mw7.9汶川地震震后10年累积三维形变量。GPS日采样时间序列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地震局网站(http://www.cgps.ac.cn/)和已发表文章:Diao, F., Wang, R., Wang, Y., Xiong, X., Walter, T.R. (2018), Fault behavior and lower crustal rheology inferred from the first seven years of postseismic GPS data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 Planet. Sci. Lett., 495, 202-212, doi: 10.1016/j.epsl.2018.05.020. 我们处理震后形变数据如下:首先矫正和汶川地震无关的其他影响,例如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板块效应等;再次,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拟合震后时间序列曲线;最后,通过拟合曲线计算任意时间段震后形变量。震后10年累积形变高达近21厘米。水平方向精度不低于1.7厘米,垂直方向不低于4厘米。
胡岩
本数据是昆仑山地区红珊瑚地层柱状图,包括地层厚度和岩性变化等特征要素,是基于详实的野外测量和室内分析绘制而成的图件。具体加工方法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得地层岩性组成,地层厚度,构造特征等素材,手绘地层柱状图草稿。回到室内,通过薄片鉴定等确认岩石岩性,再通过Coreldraw软件使柱状图电子化。本图件大约4Mb大小,分辨率较高,可用于昆仑山地区地层考察,岩性分析,昆仑山最高海相层,古生物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清海
1)本文报道了一个新的侏罗纪道虎沟化石层顶部新层位的华翅蝉化石组合,总结了道虎沟生物群沫蝉类昆虫的分布、演化,揭示了背后的古生态意义。 2)化石材料来自道虎沟化石层顶部层位,化石经镜下修复处理,拍照使用v16体式显微镜,使用ps软件制作图版数据,使用cdr软件绘制线条图和地图。 3)共12块华翅蝉化石,化石保存良好,保存于灰白色薄层凝灰质页岩中,照片数据清晰。 4)本文总结了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中从底到顶不同层位中沫蝉类化石组合特征,分析沫蝉化石的分布和演化意义和古生态意义。
付衍哲
本数据是昆仑山地区泉水湖地层柱状图,包括地层厚度和岩性变化等特征要素,是基于详实的野外测量和室内分析绘制而成的图件。具体加工方法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得地层岩性组成,地层厚度,构造特征等素材,手绘地层柱状图草稿。回到室内,通过薄片鉴定等确认岩石岩性,再通过Coreldraw软件使柱状图电子化。本图件大约4Mb大小,分辨率较高,可用于昆仑山地区地层考察,岩性分析,昆仑山最高海相层,古生物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清海
本数据属于中国东部地区海拉尔盆地的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CM-MS实验室完成,采用(GeoLas-HD, 193nm波长)和四极ICP-MS(Agilent 7900)的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了锆石的U-Pb定年。激光频率为5Hz, 光束尺寸为30μm。使用国际标样91500作为年龄计算的外部校准标准. 使用GJ-1,SA01进行同位素比值监测. 用Glitter计算了U-Pb同位素比值, 并用ComPb Corr#3-18校正了普通Pb年龄小于1000mA的颗粒的年龄是基于其206Pb/208U比值。排除了>10%或<–5%不一致的分析。分析可接受的不一致性和精度列于。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平均年龄的不确定性为2σ,个体分析报告为1σ。数据已经发表在Geilogical Journal,数据真实可靠。年代学数据结果对于海拉尔盆地中生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该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和盆地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朱吉昌
本数据属于华北克拉通内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地层的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武汉上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第二套升级版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GeoLas-HD, 193nm波长)和四极ICP-MS(Agilent 7900)的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了锆石的U-Pb定年。 激光频率为5Hz,光束尺寸为30μm。使用国际标样91500作为年龄计算的外部校准标准. 使用NIST610进行铀、钍、铅的浓度计算, 使用GJ-1进行同位素比值监测。用ICPMSDATACAL10.8计算了U-Pb同位素比值,并用ComPb Corr#3-18校正了普通Pb。年龄小于1000mA的颗粒的年龄是基于其206Pb/208U比值。排除了>10%或<–5%不一致的分析。分析可接受的不一致性和精度列于。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平均年龄的不确定性为2σ,个体分析报告为1σ。年代学数据结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数据质量可靠,对于被新生代覆盖渤海湾盆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该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和盆地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朱吉昌
主要内容:大陆岩石圈存在广泛的非均一性,但它们对大陆裂谷的作用很不明确。研究了岩石圈非均一性对大陆裂谷模式的影响,使用二维热-力学模拟。非均一性主要表现在横向上的不均匀大陆岩石圈,它有一个冷的西部 (CW) 和一个热的东部 (HE)岩石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了岩石圈热状态、弱区和伸展速度对大陆裂谷的影响。主要结果及启示:(1) 在 HE 侧,CWH-E 岩石圈的拉伸总是导致形成宽裂谷,而 CW 侧基本未变形; (2) CW中存在弱区岩石圈可导致东侧形成宽裂谷,同时在西侧形成深而窄的裂谷; (3) 岩石圈热状态强烈影响裂谷类型和岩石圈变形模式。当地壳极热时(TMoho = 900 ℃),HE 侧首先出现宽裂谷,随后在 CW 侧形成窄裂谷。伸展速度主要影响裂谷形成的时间,但对裂谷类型没有显着影响。早新生代以来的华北克拉通(NCC)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响应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华北克拉通东部以宽裂谷为主,华北克拉通西部以窄裂谷为主。这两种类型的裂谷在华北克拉通共存是横向岩石圈非均一性的结果,其中包括先前存在的岩石圈弱区。
陈林
主要内容:洋-陆俯冲的动力学过程不仅依赖于俯冲大洋板块的性质,还取决于上覆大陆板块的性质和状态。已有数值模型多关注于俯冲大洋岩石圈,对上覆大陆岩石圈性质和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大陆岩石圈热状态变化对俯冲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了解甚少。利用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热状态的大陆岩石圈在洋-陆俯冲过程中的表现,系统测试了上覆大陆热状态、俯冲洋块年龄和洋-陆会聚相对速率对俯冲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主要结果及启示:(1) 当上覆大陆陆壳地温梯度较低(10~15℃ km−1)时,大洋板块开始以低角度俯冲,而后在自身负浮力的驱动下,俯冲角度逐渐增大并发生快速后撤,形成宽600~1100km不等的洋盆,导致大陆与大洋板块最终解耦。伴随海沟不断后撤,上覆大陆板块内的水平偏应力在区域上发生正、负交替,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俯冲带附近,且地表发生明显伸展沉降。(2) 当上覆大陆陆壳地温梯度较高(大于15℃ km−1)时,大洋板块的后撤促使上覆大陆板块强烈伸展,海沟后撤的距离减小,形成洋盆的宽度也随之减小100~1000km。上覆大陆板块内的水平偏应力表现为整体先挤压后拉张,导致地表也发生先隆升后缓慢沉降。(3) 增加大洋岩石圈的年龄会加快海沟的后撤过程, 促进上覆大陆岩石圈的减薄. (4) 上覆大陆板块向海沟的运动会减缓海沟的后撤. 当地壳地温梯度大于17.5℃ km−1时, 热的大陆地壳会发生重力垮塌和向俯冲大洋岩石圈逆冲, 这一过程同样将减缓海沟的后撤. 早白垩世古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它们可能对东亚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 认为阿穆尔超级地体早白垩世宽裂谷盆地体系的发育与海沟缓慢后撤和热地壳垮塌相关; 相对较冷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因大洋海沟快速后撤, 导致大陆边缘被动裂谷盆地的发育.
唐嘉萱, 陈林
内容包括:古老克拉通与相邻的年轻活动带之间通常存在着岩石圈厚度的突变,二者之间温度和密度的横向差异能引发小尺度地幔对流(边界驱动对流)。利用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克拉通与活动带之间的岩石圈台阶引发的边界对流及其在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及启示:在同等初始条件下,边界对流对克拉通的改造作用取决于克拉通岩石圈自身的性质及其与周缘物质的物性差异。当克拉通岩石圈密度相对较大时,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抵御边界驱动对流的能力强,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仅局限于边缘,而低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抵御边界驱动对流的能力弱,克拉通岩石圈在下降流的作用下被逐渐侵蚀,从而造成了克拉通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当克拉通岩石圈的密度相对较小时,无论克拉通岩石圈的强度高低,低密度的克拉通岩石圈都很好的抑制了边界驱动对流的影响,上升流驱使克拉通岩石圈边缘流向活动带岩石圈的底部,岩石圈减薄仅发生在边缘。太古代的华北克拉通被显生宙的活动带所围限,其岩石圈减薄最早发生在北缘和东缘,且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认为边界驱动对流可能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岩石圈减薄的启动过程中,但不排除其他多元机制的共同作用。
陈林
内容包括北京云蒙山地区花岗质-闪长质糜棱岩样品的矿物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数据和镜下照片。矿物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数据在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JOEL JXA8230型电子探针仪上完成。实验条件为加速电压15kV,测试电流20nA,电子束斑直径一般为5μm,较小的颗粒采用3μm束斑。数据检测时间为10~20s,实验误差为±2%。使用天然矿物作为标样。共计测试了5个岩石样品。每1个样品中的每一种基质矿物(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至少测试3个颗粒,每个矿物颗粒一般测试3~4个探针点。对每个样品中代表性斜长石、钾长石残斑,也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剖面分析。代表性矿物的化学成分数据列于表格中。 此数据可为北京云蒙山糜棱岩韧性变形的具体温度条件以及变化规律提供数据支持。
张慧
本数据主要包含藏北湖区仁错(申扎县-班戈县境内)蛇绿岩中基性岩的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数据分析测试在武汉上谱分析测试公司完成,前处理在配备100级操作台的千级超净室完成;同位素分析采用德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的MC-ICP-MS(Neptune Plus),数据采集由8个blocks组成,每个block含10个cycles,每个cycle为4.194秒。 通过该项分析,旨在明确蛇绿岩中基性岩单元岩浆地幔源区特征,为进一步约束蛇绿岩成因,明确其类型提供关键证据。本套数据样品均符合分析要求,分析精度高,可用于进一步约束中特提斯造山带内蛇绿岩成因及其构造归属划分。
翟庆国
表格内容包括朝鲜半岛地区的糜棱岩样品的40Ar/39Ar定年信息。首先将样品经过碎样→水漂→过筛 →磁选→比重液分离等步骤分选出黑云母、角闪石和白云母等单矿物定年样品,最后在双目镜下手工挑纯。实验方法是40Ar/39Ar定年法。样品经过前处理后进行照射,照射工作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游泳池堆”中进行的,接着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气体多接收稀有气体质谱仪 Helix MC进行阶段升温加热,最后使用ISOPLOT 程序计算坪年龄及正、反等时线。此数据可为了解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方式提供数据支持。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储存。
武昱东
本数据为藏北湖区仁错蛇绿岩中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和部分斜长花岗岩)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主量采用XRF荧光法分析获得,分析精度优于5%。微量元素采用ICP-MS质谱分析获得,分析精度优于0.05ppm。主微量元素能够有效用于样品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包括元素组成、稀土和微量元素分配特征。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岩石单元地化特征,进而约束其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同时,不同样品的差异对比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蛇绿岩形成过程中的壳幔演化过程。
翟庆国
本数据包括青藏高原藏北湖区仁错地区蛇绿岩中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数据表包括锆石U-Th-Pb比值和校正后的数据结果。数据测试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科荟测试有限公司完成,采用SHRIMP IIe离子探针和LA-ICP-MS多接收等离子质谱完成。SHRIMP IIe剥蚀束斑直径为25um左右。激光剥蚀系统为ESI NWR 193nm,ICP-MS为Analytikjena PlasmaQuant MS Elite ICP-MS。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Th-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ICPMSDataCal完成。
翟庆国
本数据集包含锡林浩特地区石炭-二叠纪镁铁质侵入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和锆石U-Pb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数据由XRF测试得来,全岩微量元素数据由ICP-MS测试分析获得,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测试分析获得。本套数据已发表至地学SCI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之上,数据真实可信。通过对该套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约束岩浆源区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王珂, 李益龙
数据包括内蒙古中部地区(贺根山-锡林浩特-林西一线)的志留纪徐尼乌苏组、泥盆纪锡林郭勒杂岩和二叠纪哲斯组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和锆石U-Pb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XRF分析得来,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ICP-MS测试得来,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测试得来。该套数据已在地学SCI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上发表,数据质量可靠,真实可信。通过该套数据,可以有效约束区域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李益龙
样品采自盆地北缘岗盖日地区藏夏河组细粒岩屑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样品的后期处理和元素地球化学(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分析工作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完成。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物源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藏夏河组是分布于羌塘盆地北缘的一套砂泥不等厚互层的地层,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是古特提斯洋消亡阶段的沉积产物,其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对晚三叠世羌塘盆地演化过程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岗盖日地区藏夏河组碎屑岩开展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通过碎屑岩物源属性及其构造背景研究,探讨晚三叠世羌塘盆地的演化过程及性质。研究区藏夏河组砂岩样品具有低—中等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 55. 0~ 65. 9、化学风化指数CIW= 60. 6~ 74. 3 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 56. 1~ 70. 6,反映物源区总体发生了弱的化学风化作用。Al2O3 / TiO2 、TiO2 / Zr、Cr/ Th、Sc / Th、Co / Th、La / Sc 值和显著的Eu负异常,表明藏夏河组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同时可能含有少量安山质物源。多重构造判别图解表明物源区主要来自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少量来自于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区。 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笔者认为晚三叠世早期羌塘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特征,而藏夏河组形成于同造山期或者造山后。
王忠伟
样品为羌科-1井、羌地-17井和羌资-16井。分析测试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氩氩、铀—钍—氦年代学实验室完成,测试方法见吴林等(2016)。取得成果如下: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三个钻孔岩芯中9件样品的锆石(U—Th)/He年龄,除始新统两件样品的锆石(U—Th)/He热史信息尚未重置外,其余样品年龄均集中在白垩纪,且年龄值随高程变化较小,指示存在白垩纪剥蚀—冷却。 羌塘地块西部 QD-17 井记录了早白垩世(约127~114Ma)的剥蚀—冷却,东部QZ-16井记录了晚白垩世(约92~64Ma)的剥蚀—冷却。 白垩纪剥蚀—冷却得到区域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和构造—沉积事件的响应。 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高原内部)广泛分布白垩纪—早始新世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拉萨地块南部至喜马拉雅地块(高原南缘)则广泛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这种年龄分布格局暗示高原内部和南缘经历了明显不同的剥蚀—冷却历史。参考高原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冷却过程,推测高原内部也存在白垩纪快速剥蚀—冷却事件。 拉萨地块北部、羌塘地块及其以北区域广发出现早白垩世沉积间断及沉积不整合,也指示白垩纪期间的快速剥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该白垩纪剥蚀—冷却可能是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关闭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的结果,指示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高原内部的地壳可能已经存在明显的缩短、加厚变形以及相应的剥蚀—冷却。
郑波
西昆仑铁克里克山基岩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6个、锆石裂变径迹数据2个,采用外探测器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该结果显示西昆仑北部铁克里克山在中新世以来经历快速剥露。西昆仑山前克里阳剖面与喀什塔什剖面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共17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谐和度均<10%;这些结果显示山前沉积物早期物源来自于松潘-甘孜和南昆仑地块,自阿图什组之后南昆仑、北昆仑地块向山前提供物源。这些结果表明西昆仑新生代隆升经历了逐渐向北生长的过程。帕米尔造山带内部塔什库尔干正断层上、下盘基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4个,采用外探测器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5%;该结果显示塔什库尔干正断层约8.5Ma开始活动,正断层下盘表现为倾向西的掀斜,这可能暗示了东帕米尔地区有先前的南北向挤压造山向晚新生代东西向垮塌伸展的构造体制的转换。
林秀斌
本数据集包含东海和荣成地区榴辉岩的石榴石、辉石、角闪石、白云母、黝帘石和绿帘石等单矿物地球化学数据和全岩主量数据。整套数据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测试得来,其中单矿物地球化学数据使用JEOL8800M电子探针分析所获得,全岩主量元素通过XRF分析所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期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之上,数据真实可信。通过对该套数据的分析,可有效约束区域变质作用过程,解析地体的俯冲-剥蚀历史。
李卓阳, 李益龙
本数据集包含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角闪岩和绿帘角闪岩的全岩主微量数据,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化学数据,锆石U-Pb-Hf同位素数据和角闪石Ar-Ar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数据由XRF分析获得,微量元素数据由ICP-MS分析获得,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化学数据由EPMS分析测试得来,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测试获得,锆石Hf同位素数据由MC-LA-ICP-MS测试获得,角闪石Ar-Ar同位素数据由GV-5400质谱仪测试获得。以上数据于2017年测试获得,已发表至国际顶级地学期刊GSAB上,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该套数据可以解析岩浆源区特征,了解区域变质作用事件,完善中亚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格架。
李益龙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错那洞穹隆就位大量含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对于电气石淡色花岗岩中电气石主量元素分析,采用对单颗粒核部到边部的主量元素丰度探测,探测方法为电子探针。 数据来源与加工:电子探针EPMA测试,测试实验室:北京大学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探针实验室;探针薄片中电气石矿物元素丰度测试; 数据质量:元素丰度误差<0.1%. 数据应用于前景:分析淡色花岗岩源区及其差异,以及探讨流体作用的改造。
张进江
主微量元素数据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ICP-MS完成测定。锆石微量均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由LA-ICP-MS完成测定。同批次测定的国际标样和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全流程空白低,数据质量准确可靠。云蒙山和房山岩体的二氧化硅含量显示较宽的范围52%至75%,从中性岩到花岗岩。并且显示了较高的Fe3+/ΣFe比值,分布在0.3至0.6之间。基于原位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计算得出云蒙山和房山锆石Ce4+/Ce3+ = (100 - 1000),(Eu/Eu*)N = (0.5 - 0.1),与智利和德兴斑岩铜矿类似,显示了较高的氧逸度。而来自利国和房山岩体的2.5 Ga继承锆石Ce4+/Ce3+ = (10 - 200),(Eu/Eu*)N = (0.1 - 0.4),显示了较低的氧逸度。通过搜集数据发现,高氧逸度的岩体广泛分布在华北。这些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熔融和地幔楔的熔融相混合,而高氧逸度特征主要继承于氧化的地幔楔,主要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大量氧化性流体、物质带入地幔楔所造成。
张哲坤
数据为2019年7月-8月专题组在雅江下游河谷、尼洋河流域获取的典型景观、地貌和沉积地层照片,以及黄土、河流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主要包括:(1)尼洋河下游14C样品采样及年代;(2)尼洋河下游OSL年代学结果;(3)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XRF;(4)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磁化率 ;(5)尼洋河下游浪欧黄土粒度;(6)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和尼洋河流域元素。照片主要展示了冰川、河流、湖泊等景观,以及滑坡面、冰川剪切面、沉积相等。
曹泊, 高红山
青藏高原的生长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问题,其对于评价不同的生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于“原西藏高原”是否存在及其范围。沉积学证据和物源分析表明,地形生长最早于白垩纪出现于羌塘地体和北拉萨地体。然而,古生物学和古高程证据则显示高原中部接近现今状态的地形高度特征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争论,我们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体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由于地壳增厚通常导致地形抬升和地势起伏变化,从而加速剥蚀,因此裂变径迹记录的冷却事件往往是地壳增厚的有力间接证据。中生代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为40.1±2.6至129±6.3 Ma,其峰值年龄为~45 Ma和100-120 Ma;始新世花岗岩裂变径迹年龄为38.3±1.3 Ma和27.4±1.6 Ma。未校正封闭径迹长度为9.26±0.39至14.11±0.24 μm,其与年龄的对应关系呈现典型的“boomerang”趋势,揭示区域性冷却时间早于100 Ma。HeFTy热历史反演结果揭示了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早白垩世(140-100 Ma)冷却过程揭示了高原中部地壳增厚,可能由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平俯冲导致,此时在羌塘地体中部和南部形成了高原雏形;第二阶段,始新世—渐新世高原中部逐渐形成了接近现今高度的原西藏高原。高原中部新生代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其无明显的东西向变化,因此下地壳流模型可能难以解释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相反,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离散均匀分布模式符合陆壳俯冲和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型。结合区域变形特征,原西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包括上地壳短缩、陆壳俯冲和深部地幔拆沉。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羌塘盆地的沉降史和折返史以及它们对青藏高原早期演化的贡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作者选取11个复合地层剖面重建了羌塘盆地中生代的沉降史,并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对第一阶段冷却进行了约束。综合相分析、生物地层学、古环境解释和古水深估算,建立了11个贯穿盆地的复合剖面。回溯沉降计算结合前人对沉积物源和变形时间的研究,表明中生代羌塘盆地的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北羌塘为后前陆盆地。南羌塘为碰撞前陆盆地。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来自金沙江缝合带的冲断带负荷推动了后前陆复合盆地的发育。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晚期(120.9~84.1 Ma)和古近纪-始新世(65.4~40.1 Ma)。热历史模拟结果记录了早白垩世的快速降温,中生代羌塘盆地沉降的终止和折返的开始,表明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2)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随后的构造演化过程被认为是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之前青藏高原的最重要的事件。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对羌塘地体安多地区的晚白垩世花岗岩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对处布日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主微量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两个样品的锆石U-Pb结果显示形成时代为73-74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浆岩具有高的SiO2,K2O,Na2O,Al2O3和全碱含量,属于高钾钙碱性的花岗岩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图和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图显示岩浆岩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的富集,以及明显的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高场强元素的亏损特征。通过对岩石学、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处布日岩浆岩的岩石成因为幔源岩浆和下地壳来源的熔体的不同程度混合熔体,然后经历了明显的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处布日岩浆岩的产生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后的岩石圈的拆沉有关
贺海洋
南羌塘地体晚中生代岩浆弧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长期俯冲以及随后的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有关,然而从大洋岩石圈俯冲到陆陆碰撞的地质演化过程并不清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对南羌塘地体木地姜雅地区的火山岩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青藏高原中部双湖县木地姜雅地区的两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数据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14 Ma,阿布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76-75 Ma。(2)去申拉组火山岩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被地壳物质混染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与向北俯冲的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的板片回转有关。(3)阿布山组火山岩原始岩浆可能为地壳熔体和软流圈地幔的混合熔体,与拉萨-羌塘碰撞区域的岩石圈拆沉有关。
贺海洋, 李亚林
羌塘地体保存了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生长发育的重要记录,但对其变形和冷却历史仍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中羌塘地体东段的鄂斯玛地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并对该地区的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段在120~110 Ma和55~38 Ma期间经历了构造变形和快速冷却。结合前人对西段变形和冷却历史的研究,重建了中羌塘地体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来的早期时空地质演化。西段150~130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与班公湖-怒江大洋板块向北的平板俯冲有关。东段(120~110 Ma)和西段(110~70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受拉萨-羌塘斜向会聚的控制。东段和西段55~38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与印度欧亚碰撞导致羌塘地体向北俯冲有关。
毕文军, 韩中鹏, 李亚林
内容为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要求完成的图件成果, 包括“中国东部前燕山期大地构造格局图”、“中国东部燕山期大地构造格局图”和“华北燕山期构造纲要图”。其中“中国东部前燕山期大地构造格局图”和“中国东部燕山期大地构造格局图”的底图修改自1:500万亚洲地质图。“华北燕山期构造纲要图“底图由华北东部1:25万地质图拼接而成。图件中的构造及年代学的数据来源于该项目执行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前人对中国东部进行的研究工作。图件经过项目组专家讨论一致通过。
林伟
数据包括辽东长山列岛上发育岩株的SIMS锆石年龄。锆SIMS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CAMECA IMS-1280二次离子质谱仪上进行。针对锆石U-Pb 定年,仪器采用O2-作为一次离子束,以高斯模式或平行光模式聚焦20-30μm直径束斑以轰击固体样品表面,提取样品中的ZrO+、UO2+、UO+、U+、Pb+、THO+等离子。U-Pb同位素定年中采用锆石标准样品Qinghu作为内标,Plese作外标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数据的处理采用isoplot软件绘制年龄谐和图。数据已经发表在Tectonophysics,数据真实可靠。
林伟
数据包括法国科西嘉岛Balagne和Piedmont浊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及其Hf同位素。锆石原位 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LA-ICPS实验室开展,使用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完成。U-Pb同位素定年中采用锆石标准91500作外标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数据处理采用glitter软件完成,选取谐和度≥90%的样品点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ensity plotter软件绘制年龄分布频谱图并计算加权平均年龄,以及利用excel完成Hf同位素的投图。数据已经发表在Tectonophysics,数据真实可靠。
林伟
数据为彭灌杂岩的磁化率各项异性(AMS)的数据 。我们用便携式汽油钻机在每个采样点钻取5-7个岩芯柱,间隔1 m 到2 m,每个岩芯柱长约3-6 cm。每个岩芯柱都用磁罗盘和太阳罗盘定向,并都进行了磁偏角(7°)的校正。为了避免岩芯几何形态对磁组构的干扰,每个岩芯柱都切割呈标准的直径2.5 cm和长度2.2 cm的柱体。涉及的AMS测试工作均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的AGICO Kappabridge (MFK1) 低场条件下完成。AMS的统计分析主要借助ANISOFT 4.2完成。数据已经正式发表在Tectonics,质量真实可靠。
薛振华
数据包含两部分,分别为大云山—幕阜山岩体的磁化率各项异性(AMS)数据,及岩体南缘的花岗质糜棱岩和围岩云母片岩中的黑云母、角闪石和白云母的40Ar-39Ar的年龄。在野外使用便携式汽油钻机采集岩芯柱,然后在室内将样品切割成标准的直径2.5 cm,高2.2 cm的柱体。最终的测试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古地磁实验室完成。矿物的40Ar-39Ar的年龄的测试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骤。先对岩石样品进行清洗和粉碎,然后在双筒显微镜下手工挑选黑云母颗粒。在为定年做准备之前,重新检查了黑云母,选择了新鲜、透明、没有夹杂物的晶体。实验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在40Ar/39Ar和U-Th/He实验室完成。使用MM5400质谱仪高分辨率进行40Ar/39Ar的测量。然后利用excel的软件的插件ArArCALC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该数据为大云山-幕阜山岩体侵位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的解释提供年代学的支持。 以上数据已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数据真实可靠
冀文斌
数据为华南雪峰山中苗儿山穹隆的黑云母的40Ar-39Ar的年龄。在野外采集云母片岩,然后对岩石样品进行清洗和粉碎,然后在双筒显微镜下手工挑选黑云母颗粒。实验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中的40Ar/39Ar和U-Th/He实验室完成。先对使用MM5400质谱仪高分辨率进行40Ar/39Ar的测量,然后利用excel的软件的插件ArArCALC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该数据为雪峰山三叠纪高原的垮塌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解释提供年代学的支持。 以上数据已发表在Tectonophysics,数据真实可靠。
褚杨
数据为华南越城岭穹隆中花岗质糜棱岩和片麻状花岗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的年龄。先对岩石样品进行清洗和粉碎,然后在双筒显微镜下手工挑选黑云母颗粒。在为定年做准备之前,重新检查了黑云母,选择了新鲜、透明、没有夹杂物的晶体。实验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在40Ar/39Ar和U-Th/He实验室完成。使用MM5400质谱仪高分辨率进行40Ar/39Ar的测量。然后利用excel的软件的插件ArArCALC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该数据为越城岭穹隆的形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的解释提供年代学的支持。 以上数据已发表在Tectonics,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存储。
褚杨
本数据集为华南雪峰山构造带的构造数据,包括地层产状,变质岩的面理和线理,褶皱轴方向。数据来源于华南雪峰山构造带野外实测,利用地质罗盘对雪峰山构造带内各个构造单元的岩石的变形数据进行详细的测量,并在室内利用excel完成应变参数的计算,并最终完成每个测点应变椭球体的求解。此数据可为华南雪峰山构造带内的应变的不均一性和造山带弧形构造的形成提供构造地质的支持。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储存。
褚杨
内容包括: 湘东北黄金洞矿床模型挤压10%后地层的变形以及剪应变的变化情况平面模型图;湘东北黄金洞矿床模型拉伸2%后地层的变形以及剪应变变化情况平面模型图;湘东北黄金洞矿床模型拉伸2%后地层的变形以及体应变变化情况平面模型图;湘东北黄金洞矿床模型挤压1%后地层的变形以及剪应变变化情况剖面模型图;湘东北黄金洞矿床挤压1%后地层的变形以及体应变变化情况剖面模型图;湘东北黄金洞矿床模型拉伸1%后地层的变形以及剪应变变化情况剖面模型图;湘东北黄金洞矿床模型拉伸1%后地层的变形以及体应变变化情况剖面模型图。共7张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热-流体数值模拟图件。 平面及剖面图模型建立过程:设置剖面模型顶面为地下3km,构建的几何模型长633 m,宽20 m,高512 m,模型中地层岩性基本为砂岩与板岩互层,并被一条断层切穿。设置平面模型宽15.3km,高12.5km。模型包括砂岩、硅质板岩、两种含石英板岩,其间穿插四条断层。研究区的地层与岩体定义为弹塑性材料,并基于此采用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开展相应的模拟计算。采用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各地质单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主要根据湘东北地区不同地质单元的已有实测参数,而力学参数主要来自于FLAC3D手册或相似岩性的测试数据。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和矿区的实际地质特征,设置变形和流体流动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同时根据流体运移方式和方向,给整个模型赋予流体通量。在初始状态时,岩石中的所有孔隙的初始状态都是水饱和,即饱和度为1。根据有关浅成岩体成矿流体压力的理论模式,对于地层中的初始孔隙压力设为静水压力,并固定模型顶面的孔隙压力。模型地表为透水边界,其他边界设为不透水边界,随后进行初始地应力平衡得到平衡状态。然后对模型设置力学边界条件,结合湘东北矿床形成于先挤压后拉张的构造环境下的特征,研究采用两个模型互为对照,在其中一个模型的左右两个边界施加对称的初始挤压速度(2.425×10-9m/s)来模拟构造挤压的过程,而对另一个模型左右两个边界施加对称的初始引张速度(2.425×10-9m/s)来模拟构造拉伸的过程。 主要结论及启示: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黄金洞金矿成矿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在构造挤压和构造拉张的作用下,断层附近板岩层中出现了大的扩容区,扩容空间的形成可为矿质的沉淀以及交代作用提供有利的成矿空间,并为成矿流体的汇聚提供有利场所,而通过模拟看到的扩容位置,与已知发现的矿体也基本对应。也表明湘东北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与力学作用密切相关。同时,对于湘东北其它金矿床或其它类型的金矿床,本次模拟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即通过获取相关成矿地质特征(构造应力环境、岩石力学参数等),研究矿体赋存部位的岩体性质、地层形变特征以及成矿流体的运移规律,可以较为清晰的展现成矿的物理过程,完善已有的成矿模式,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以上数据暂未发表,成果预期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jpg形式储存。
李增华
广东河台金矿糜棱岩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数据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将选好锆石制靶用于LA-ICP-MS的实验数据采集,仪器为Neptune Plus多吸收ICP-MS和RESOlution M-50激光剥蚀系统。激光参数斑束45 μm,重复率8 Hz,能量80 mJ。He作为载气并加入少量氮气以提高样品信号。Penglai锆石作为标样用于测试中。分析点与U-Pb定年分析点为同一位置或者同一颗锆石的附近位置。
焦骞骞
数据集主要展示在文章https://doi.org/10.1016/j.pepi.2019.04.003的研究中。该研究基于布设在华夏地区的地震台站选取了19个反演点,在浅表P波速度的约束下,开展了P波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的联合反演得到的台站下方S波速度结构。 数据集包含格式为dat的文件一共19个:例如Cathaysia01.velocity.dat。 该数据集主要可用来展示华夏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透视该区域地表大量花岗岩出露所对应的深部机理。
邓阳凡
数据集主要展示在文章https://doi.org/10.1016/j.pepi.2020.106617的研究中,包含了利用布设在江西大湖塘矿区附近的42个台站P波接收函数与群速度频散联合反演得到的台站下方S波速度结构。 数据集包含格式为dat的文件一共42个:例如Dahutang.JX46.velocity.dat。 该数据集主要可用来展示大湖塘矿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透视大湖塘多金属成矿的深部机理。
邓阳凡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2017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副片麻岩的全岩主微量、锆石U-Pb-Hf同位素数据和黑云母Ar-Ar年代学数据。样品采自锡林郭勒杂岩,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母斜长片麻岩和绢云斜长片麻岩。全岩主量元素由XRF分析获得,微量元素由ICP-MS分析所得,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测试分析获得,锆石Hf同位素数据由MC-ICPMS分析获得,黑云母Ar-Ar数据由GV-5400质谱仪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经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Gondwana Research上,数据真实可信。通过该套数据,有效识别出南蒙微陆块的弧前沉积盆地系统,约束了岩石形成时代和物质来源,指示了南蒙微陆块的构造亲缘性。
李益龙
本数据集为采集自西藏尼玛县南部戈芒错-孜桂错地区白垩纪中期噶金花岗岩地球化学数据。 其中包括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所得全岩主量元素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获得的微量元素含量数据; 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得的岩石Nd同位素数据; 激光剥蚀联合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所得锆石Hf同位素数据; 激光剥蚀联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得的锆石U-Pb同位素数据与锆石微量元素数据。 这些数据与区域岩浆岩时空分布资料共同限定了拉萨与羌塘地块碰撞最晚时限。
YANG Zong-Yong, 王强
本数据为Payangazu杂岩体放射性同位素U-Pb测年数据,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样品采集自缅甸中部曼德勒地区Payangazu杂岩体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揭示Payangazu杂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李凯旋
本数据为高Ba-Sr侵入体放射性同位素U -Pb测年数据,矿物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样品采集自北秦岭地块高Ba-Sr侵入体的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和矿物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揭示不同高Ba-Sr侵入体岩石成因,限定相应构造背景形成时限。
任龙
数据内容包括:(1)(a) 中国构造示意图;(b)中国东部铜陵成矿区地质示意图 (2)凤凰山矿田地质图,显示了新五里花岗岩侵入体和相关的铜(金)矿床. (3)凤凰山矿田铁山头至宝山头剖面图 (4)宝山岛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地质剖面,显示石英二长闪长岩与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接触带矽卡岩成矿作用。缩写:Grt:石榴石;Di:透辉石;Py:黄铁矿;Ccp:黄铜矿;Cal:方解石 (5)凤凰山地区矽卡岩矿床的矽卡岩、矿石和花岗闪长岩矿物显微照片。(a) 石榴石矽卡岩;(b)和(c)中粗粒黄铁矿和脉状黄铜矿与石英共存,石英硫化物阶段的异面体磁铁矿颗粒被石英或黄铜矿充填;(d)新五里花岗闪长岩。缩写:Grt:石榴石;Chl:绿泥石;Mga:磁性磁铁矿;Py:黄铁矿;Ccp:黄铜矿;QZ:石英;Kfs:钾长石;Hbl:角闪石;Bi:黑云母
谢建成
本数据为成矿斑岩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全岩主微量和同位素数据以及矿物微量和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钦杭带园珠顶斑岩Cu-Mo矿床成矿花岗斑岩。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别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和热电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辉钼矿Re-Os同位素获得,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矿物微量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结合钦杭带其他斑岩矿床的数据,可以限定岩浆源区特征,从而揭示在厚“内陆”地壳,不同程度壳-幔物质的参与,可形成不同的成矿类型。
任龙
数据内容包括:对池州地区铜钼多金属花岗闪长岩(斑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式简述。图中分别画出150Ma之前及150Ma之后在池州地区地质构造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成矿模式的影响方式变化。池州地区150 Ma时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倒转的影响,形成无海洋沉积物的弧内裂谷环境。板块释放的流体使地幔楔体物质熔融,产生了高氧逸度环境,形成了富氯流体和混合的幔壳岩浆,促进了金属的提取和运移,最终形成了池州地区的铜钼多金属矿床。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jpg格式储存。
谢建成
本数据为宝鸡花岗岩体放射性同位素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以及矿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样品采集自秦岭造山带宝鸡地区宝鸡花岗岩体,包括黑云母正长岩、粗粒、斑状和细粒正长岩、碱性长石花岗岩和镁质二长闪长岩。放射性U-Pb年代学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获得,放射性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表明中三叠-早侏罗斜大陆碰撞控制产出了同碰撞A型花岗岩体,意味着A型花岗岩也可形成于同碰撞环境。
任龙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