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已有的262个雨量筒逐月降水数据、WRF和ERA5降水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学习算法重建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及7个子流域1951–2020年10km分辨率的逐日降水数据。该数据经过了站点单点验证,在年和季节变化方面表现较好。并且该数据经过了水文模型反向评估,利用该数据驱动VIC水文模型模拟了雅江流域及各子流域径流变化,并利用实测径流、MODIS及冰川编目数据进行验证。该数据在原有第一版基础上考虑了降水空间分配特征,能更好描述高山区降水特征。
孙赫
基于我国高分一号及二号数据,采用深度学习分类方法,结合人工目视解译修正,生产出青藏工程走廊冻融灾害分布数据。数据地理范围为青藏公路西大滩至安多段沿线40km范围。数据包括热融湖塘分布数据及热融滑坡分布数据。该数据集可为青藏工程走廊冻融灾害的研究工作及工程防灾减灾提供数据基础。青藏公路西大滩至安多段沿线40km范围冻融灾害空间分布基于国产高分二号影像数据自制。首先,利用深度学习方法从高分二号数据中提取泥流阶地区块;然后,利用ArcGIS进行人工编辑,将数据解译后合在一张图上可现实。
牛富俊, 罗京
青藏高原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观测数据集采用Cimel 318太阳光度计连续观测获得,涉及珠峰站和纳木错站共两个站点。这些产品是经过云检测之后的结果。数据覆盖时间从2021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逐日。太阳光度计在可见光至近红外设有8个观测通道,中心波长分别为:340、380、440、500、670、870、940和1120 nm。仪器的视场角为1.2°,太阳跟踪精度为0.1°。根据太阳直接辐射可获得6个波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精度估计为0.01-0.02。最终采用AERONET统一反演算法,获得气溶胶光学厚度、Ångström指数、粒度谱、单次散射反照率、相函数、复折射指数和不对称因子等。
丛志远
CMIP6是世界气候研究项目(WCRP)组织的第六次气候模式比较计划。原始数据来源于https://www.wcrp-climate.org/wgcm-cmip/wgcm-cmip6。该数据集包含了CMIP6中情景模式比较子计划(ScenarioMIP)的4种SSP情景组合。(1) SSP126:在SSP1(低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2.6情景的升级(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2.6W/m2)。(2)SSP245:在SSP2(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4.5情景的升级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4.5 W/m2)。(3)SSP370:在SSP3(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新增的RCP7.0排放路径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7.0 W/m2)。(4)SSP585:在SSP5(高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8.5情景的升级(SSP585是唯一能使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8.5 W/m2的SSP场景)。 利用GRU数据对原始CMIP数据进行后处理偏差校正得到2046-2065年月尺度降水(pr)和气温(tas)预估后处理数据集, 参考期为1985-2014年。
叶爱中
青藏高原作为强大的热源,影响到亚洲季风的爆发与进退,西风带和季风带的相互作用。为了研究高原热力作用的变化及其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需要高原热源相关的基础数据。 本数据集由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得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逐月热源基础数据构成,变量包括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热源、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等,其水平范围覆盖为40°E-180°,20°S-80°N。空间分辨率为2.5°x2.5°,主要包括ERA5和NCEP/NCAR两种再分析资料数据。
李清泉
三极气溶胶类型数据产品是综合利用MEERA 2同化资料和主动卫星CALIPSO产品经过一系列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等过程而融合得出的气溶胶类型结果。该气溶胶类型融合算法的关键是对CALIPSO气溶胶类型的判断。气溶胶类型数据融合时根据CALIPSO气溶胶类型的种类和质控,并参考MERRA 2气溶胶类型得到最终的三极地区气溶胶类型数据(共12种)和质量控制结果。该数据产品充分考虑了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以及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0.625°×0.5°)和时间分辨率(月)。
赵传峰
基准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黑河上、中、下游土地利用与覆被模拟结果,时间范围:2015-2030,空间分辨率:1km。upper黑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模拟,空间分辨率是1km;Middle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模拟,空间分辨率是1km;Down黑河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模拟,空间分辨率是1km。Basic 基准情景下土地利用数据模拟;Ecology 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数据模拟,主要是侧重林草地保护,控制经济发展速度;Economic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数据模拟,主要是注重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草地保护被忽视。 数据基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利用DLS模型模拟获得。
吴锋
青藏高原地区是除南北极和格陵兰之外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富集区,固态水体冰川与液态水体湖泊、河流共同组成了亚洲水塔。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及其变率是高原影响亚洲季风与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研究青藏高原本身的热力性质以及反馈作用,需要利用气候模式,开展青藏高原与周围地区的百年历史检验和未来百年的预估(温度、降水、辐射等)。 本数据集由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格点温度、降水、辐射等数据构成,其水平范围覆盖为40°E-180°,20°S-80°N,时间分辨率包括年、季平均。数据采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国国家气候中心BCC-CSM2-MR模式试验结果,包括historical,SSP126,SSP245,SSP370,SSP585试验的百年历史模拟与未来预估数据,根据双线性插值方法,统一插值到1°x1°分辨率水平。该数据可以为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时段提供区域气候和水循环变化的基本信息,为外场考察结果提供参考,研究可能的变化机理。
李清泉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冻圈是气候变化最敏感圈层之一。冰冻圈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冰冻圈的变化对于地气系统能量交换、水资源、生态、灾害过程等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探究冰冻圈变化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再分析数据、观测资料,集合冰冻圈各要素于一体,构建了1979-2016年全球尺度冰冻圈范围及物候数据集。其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冰冻圈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以及对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等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彭小清
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派镇-墨脱跨喜马拉雅造山带GPS活动变形重复测量原始数据。该数据为2021年一期测量结果,包括18个台站数据,数据质量良好。通过这些测点的观测数据,可以揭示印度大陆向北汇聚的应变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关键部位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认识喜马拉雅造山带现今隆升状态,与水平运动的关联;结合活动断层运动位错理论,研究震间应变的定量分配,震间的应变累积特征、断层闭锁范围、断层闭锁程度,为评价研究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约束。
何建坤
青藏工程走廊北起格尔木,南至拉萨,其穿越青藏高原核心区域、是连通内地与西藏的重要通道。活动层厚度不仅是研究多年冻土区地面热状态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冻土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关键因子。GIPL1.0的核心是Kudryavtesv方法,该模型考虑了雪盖、植被和不同土层的热物理性质,但尹国安等发现相比Kudryavtesv方法,引入TTOP模型后精度更高,因此结合冻结/融化指数对模型做了改进,通过实地监测数据验证发现:活动层厚度模拟误差小于50cm。因此利用改进后的GIPL1.0 模型模拟了青藏工程走廊的活动层厚度,并预测了SSP2-4.5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活动层的厚度。
牛富俊
水体覆盖是水循环、能量平衡的基本参数之一。本数据集以1982-2020年AVHRR逐日反射率时间序列为基础,生产了青藏高原39年超长期逐日水体制图产品(包含水体结冰信息)。本数据集包含39个文件夹,以年份命名(从1982年到2020年),每个文件夹包含365/366个GeoTiff文件,每个文件包含两个波段:(1)水体制图波段(WaterLayer);(2)质量控制信息波段(QC)。本产品为青藏高原水体遥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计璐艳
数据集是基于CESM2.1.3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数据集。数据集为全球多情景逐月气候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9x2.5度,时间为2015年1月-2100年12月(里面还包含了历史数据1850-2014),数据为NetCDF格式。 数据集包括1850-2014年的历史数据(简称为Hist)以及SSP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其中每个情景包含三组(默认排放数据CMIP6(简称为CMIP6)、中国区域CO2排放实现碳中情景(简称为CNCN)和中国区域实现碳中和情景下,且CH4和N2O的伴随着碳中和情景下的变化(简称为CNCNext),数据集地理空间范围:90°N–90°S,180°E–180°W。
李龙辉
(1)数据内容:1500-2000年年平均的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和南半球环状模指数;(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该数据由作者自主生产,基于PAGES2k代用资料数据集,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极端随机树、轻量梯度提升机、CatBoost)重建而产生。(3)数据质量描述:该数据集与多个器测数据在器测时段内有较高的一致性,重建效果更好。数据可用于研究多时间尺度(年际、年代际、多年代际)上南北半球主要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及机理。
杨佼
青藏工程走廊北起格尔木,南至拉萨,其穿越青藏高原核心区域、是连通内地与西藏的重要通道。地表温度作为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主要参数,表征了地气间能量和水分交换的程度,广泛应用于气候学、水文学和生态学等的研究中。本文利用Aqua和Terra星白天和晚上的四次观测值求得了年平均地表温度。先下载了分辨率为1公里的8天地表温度合成产品MOD11A2、MYD11A2,再通过MRT(MODIS Reprojection Tool)对两景数据进行了批量拼接和投影转化,最后使用IDL计算得到了2010年以后的年平均MODIS地表温度数据。
牛富俊
本数据集为2022年出版的西藏毛唇蚁甲亚族分类学专著《The Batrisini of Tibet: unveiling an enigmatic ant-loving beetle diversity at Earth’s “Third Pole”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Pselaphinae)》中100个图版的原始TIFF文件,包含各个物种的整体图、鉴定特征图、分布地图和采集环境图等。
殷子为
中国区域354座城市通用热舒适度指数白天和夜晚的月均值数据。该数据时间范围包括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间分辨率为逐月,空间分辨率为1km。 该数据主要是基于MODIS数据集提供的MYD07大气廓线数据和MYD11地表温度数据,并融合了ERA5再分析数据提供的风速数据,最终计算得的了中国区域范围内354座城市的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 UTCI)数据值。其中城市边界采用Global Urban Boundary-GUB提供的2018年城市边界数据进行划定,为保持空间分辨率的统一,所有数据空间分辨率全部重采样至1km。 在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该数据有利于研究城市热舒适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关分析。
王晨光, 占文凤
青藏高原六大外流河(黄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平滩流量条件下河流表面SHP矢量数据,以1km为步长的平滩流量下河宽和面积的SHP矢量和XLS表格数据。 基于现场实测水文和大断面数据(1967-2020年),结合洪水频率分析,确定六大水系沿程的平滩流量、日期和河宽;采用MNDWI指数分别从Sentinel-2(2017-2020年)和Landsat5/7/8(1984-2020年)影像中提取平滩流量下河流表面矢量。 该数据库可作为全球水文数据集的补充,为研究青藏高原河床演变、河流生态、水文模拟、河流水-气界面物质交换等提供基础数据。
李丹, 薛源, 覃超, 吴保生, 陈博伟, 汪舸
本数据集基于《西藏统计年鉴》以及《青海统计年鉴》(2020),两本书籍收录了201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主要从1951至2020年对农业方面进行摘取,从农村和农业基本情况、农村基本情况、乡村从业人员、分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以及耕地面积等方面,以及和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主要统计数据,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青藏高原、认识青藏高原的重要统计资料。
唐亚伟
本数据来自2020年7月-8月期间在西藏一江两河区、藏东南、川西藏东横断山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该数据集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利用数据(秸秆利用途径和畜禽废物利用途径),秸秆利用途径主要包括还田、燃料、饲料和堆肥,畜禽粪便利用途径主要为燃料和肥料。被访人员主要以熟悉家庭情况的成年人为主,有部分村以小组计算产量。问卷设计以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典型性、具体性为原则,面向以上区域设计了《入户调查表》。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信度和效度,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存在问题。在问卷调查正式开始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的讲解和调查技能培训。
宋大刚
根据 CMIP5 3 个未来情景(RCP2.6、RCP4.5、RCP8.5)资料,获得了 2006-2100 世纪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经分析发现在 RCP2.6 情景下,年平均气温呈现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介于 0.0 °C/decade 至 0.2 °C/decade 之间(P<0.05),其中,高纬度地区增长较快,介于 0.1 °C/decade 至 0.2 °C/decade之间。综合 21 世纪全球年平均气温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年平均气温在不同的气候情景下都呈现出变暖的趋势,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更加敏感和快速的增长。
牛富俊
对于泛北极或北半球,通常使用冻融指数来预测多年冻土分布,活动层厚度及气候变化信息等。因此,结合加拿大气象中心提供的分辨率为25km月平均雪深数据,该数据基于CRUNCEP冻融指数利用雪深修正后的冻结数模型预测了泛北极多年冻土分布范围。考虑到雪深数据始于1998年而冻融指数止于2015年。所以模拟了2000-2015年的冻土分布状况。尽管国际雪冰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泛北极多年冻土图也可以反映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但不能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2000年之后的多年冻土分布状况。通过模拟得到的2000 – 2015年泛北极多年冻土面积为19.96×106 km2。和已有国际雪冰数据中心提供的多年冻土分布图不一致的地方主要位于岛状多年冻土区。
牛富俊
我们提出利用U-net网络进行冰裂隙识别探测的算法,可以实现格陵兰冰盖典型冰川冰裂隙的自动化探测。基于Sentinel-1 IW每年7、8月的数据,为了抑制SAR图像的相干斑噪声,选择Probabilistic Patch-Based Weights (PPB)算法进行滤波,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输入U-net网络进行模型训练,根据训练的模型进行冰裂隙的预测。以格陵兰2个典型冰川(Jakobshavn、Kangerdlussuaq)为例分类结果的平均准确率可达94.5%,其中裂隙区域的局部准确率可达78.6%,召回率为89.4%。
李新武, 梁爽, 杨博锦, 赵京京
我们提出利用U-net网络进行冰裂隙识别探测的算法,可以实现南极冰裂隙的自动化探测。基于Sentinel-1 EW 1月、2月的数据,为了抑制SAR图像的相干斑噪声,选择Probabilistic Patch-Based Weights(PPB)算法进行滤波,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输入U-net网络进行模型训练,根据训练的模型进行冰裂隙的预测。以南极5个典型冰架(Amery、Fimbul、Nickerson、Shackleton、Thwaiters)为例分类结果的平均准确率可达94.5%,其中裂隙区域的局部准确率可达78.6%,召回率为89.4%。
李新武, 梁爽, 杨博锦, 赵京京
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主要农作物青稞和小麦的产量历史数据,包括要素为播种面积和产量,涵盖年份包括1988年-2018年,涵盖区域包括青藏高原范围内部分州市及区县。数据来源于《西藏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局,精度同数据摘取的统计年鉴。青稞和小麦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作物,该数据集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潘志芬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表示植被地面垂直投影面积与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气候、生态和土壤侵蚀等领域。FVC不仅是反映植被生产能力的理想参数,而且在评估地形差异、气候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本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两套GLASS FVC数据进行后处理,通过数据融合、剔除异常值和剪裁后给出较为可靠的2013年和2018年的环北极圈(范围为北纬66°以北)和青藏高原(范围为北纬26°到39.85°,东经73.45°到104.65°)的植被覆盖度情况。
叶爱中
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雪、枯叶、粗糙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是反映农作物长势和营养信息的重要参数之一。根据该参数,可以知道不同季节的农作物对氮的需求量, 对合理施用氮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植被修正指数Correct NDVI (C-NDVI) 是剔除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对NDVI的影响后的NDVI的值。以降水为例,降水对植被生长影响的滞后效应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由于植被组成和土壤类型的差异,降水影响的滞后时间不同。本研究工作主要是对MODIS NDVI数据进行后处理,首先将当月NDVI值与本月的降水量、本月与上月的降水量的平均值、本月与上两个月的降水量的平均值等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确定最优的滞后时间。将NDVI与降水和气温做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的系数,然后通过MODIS NDVI与气候因子回归的NDVI的差值计算出校正的NDVI值。我们利用气候数据对NDVI进行修正后给出可靠的2013年和2018年的环北极圈(范围为北纬66°以北)和青藏高原(范围为北纬26°到39.85°,东经73.45°到104.65°)的植被修正指数。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5度,时间分辨率为月度值。
叶爱中
数据为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大化石数据名录。包括叶片、种子、果。内容包括科属种的拉丁名和中文名、时代、产地、形态描述、讨论、标本和参考文献。物种名参照原始文献。对于有后人修订的化石记录,以修订后的记录为准;产地(化石点)年代以该化石产地的最新文献结果为准。叶形态描述的术语和描述范式以《叶结构手册》为准;描述中涉及的长度、角度等测量数据以原始文献的数据和图片为准。文档的化石记录按科、属拉丁名首字母升序排序。数据可为研究新生代青藏高原环境气候演变与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周浙昆, 刘佳, 陈琳琳, Robert A. Spicer, 李树峰, 黄健, 张世涛, 黄永江, 贾林波, 胡瑾瑾, 苏涛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提供的径流作为重要的、易获取的水资源,维系着周边数十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支撑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准确估算青藏高原的径流,揭示径流的变化规律,有利于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规避。青藏高原五大河源区冰川径流分割数据集覆盖时间从1971年到2015年,时间分辨率为逐年,覆盖范围为青藏高原五条大江大河源区(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怒江源,雅鲁藏布江源),空间分辨率为流域,以多源遥感和实测数据为基础使用耦合了冰川模块的分布式水文模型VIC-CAS模拟获得,使用站点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其所有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
王世金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东南亚众多河流的源区,其提供的径流作为重要的、易获取的水资源,维系着周边数十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支撑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青藏高原五大河源区冰川径流数据集覆盖时间从2005年到2010年,时间分辨率为每5年一期,覆盖范围为青藏高原五条大江大河源区(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怒江源,雅鲁藏布江源),空间分辨率为1km,以多源遥感、模拟、统计和实测数据为基础,使用GIS方法和生态经济学方法结合,量化了江河源区冰冻圈水资源服务的价值,其所有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
王世金
本产品提供了基于陆面模式VIC预估的未来2018-2065年的北极主要大河流域的月径流、蒸散发以及土壤水。空间精度为10km。北极主要大河流域包括Lena、Yenisey、Ob、Kolyma、Yukon和Mackenzie流域。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CMIP5中IPSL-CM5A-LR模式提供的RCP2.6(低排放强度)和RCP8.5(高排放强度)情景结果,通过统计降尺度获取的适用于北极地区0.1°的未来气候情景驱动数据。应用在全球尺度校准后的陆面水文模型VIC,基于0.1°的未来气候情景驱动数据,预估获得未来气候变化下本世纪中叶北极大河流域径流、土壤水及蒸散发的月尺度时间序列。
唐寅, 汤秋鸿, 王宁练, 吴玉伟
198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集是基于中科院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经过裁剪、拼接等操作得到的矢量数据集。2000-2020年的3个数据集是基于GlobeLand30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经过掩膜提取等操作得到的3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集。所有数据集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森林、灌木林、草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表面、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这10个一级类型。数据产品可以检测大多数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表覆盖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此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历史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年雁云
1)数据内容: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数据包括祁连山典型小流域不同深度苔藓层体积密度、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石砾体积密度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在祁连山典型小流域采集苔藓层和苔藓覆盖下深度为30 cm的原状土柱,利用工业X射线三维显微镜对苔藓层和原状土柱进行扫描;3)数据质量描述:苔藓层分辨率40 μm,原状土柱分辨率68 μm;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对于祁连山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均有着重要意义,可为阐述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功能及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胡霞
《中国数字山地图》的数据从宏观尺度刻画中国山地空间格局和复杂形态特征,其中包含我国山地分布、山地分类、形态要素与山地面积比例等信息,是山地区划、山地成因分类及资源环境关联分析的基础数据。 山地承载着巨大的自然资源供给、生态服务与调节功能,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前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李爱农研究员等,在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山地起伏度计算尺度分析及地形自适应算法、山地综合制图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数字山地图”数据集,具体包括: (1)中国山地空间范围数据,(2)中国山地类型数据,(3)山脉数据(山脉走向、等级与山脊形态),(4)山峰数据,(5)山地面积按一级行政区统计表,(6)中国地势等高面数据,(7)山地形成类型分区数据,(8)中国山地分区数据,(9)主要山峰列表。山地空间界定范围与分类的原始DEM空间分辨率约90m,数据边界已套合中高分辨遥感影像做必要的修订,与山地地形晕渲图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山脉走向与山地散列要素的制图综合精度为1∶100万,为定性的辅助数据。该数据集将山地从地貌制图中单独列出,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针对性,可为山地环境及山地灾害地带性研究、山区国土空间分析等提供可靠的本底数据,服务于我国面向山区的宏观决策。
南希, 李爱农, 邓伟
2021年5月21日,5小时内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发生了漾濞6.4级和玛多7.4级强烈地震,表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汇聚作用下青藏高原持续和频繁的剧烈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本研究利用地震记录和空间对地观测同震位移资料(InSAR)联合反演获得了这两次强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结果显示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漾濞地震为Mw6.1级右旋走滑破裂,具有单侧破裂特征,破裂持续约8秒;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玛多地震为Mw7.5级左旋走滑破裂,破裂沿断层向两侧扩展并存在超剪切现象,持续约36秒。两次强震的破裂性质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不同部位的形变特征,同时也造成周边活动断裂库仑应力的增加。研究结果揭示的构造运动特征为青藏高原形变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和约束,为抗震减灾、地震危险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王卫民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于2020 年8 月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源和河流段采集干支流水样。现场用100ml聚乙烯(PE)塑料瓶采集河水并使用多参水质监测仪(YSI-EX02,USA)原位测定采样点的pH值(±0.2)、溶解氧(DO)(±1%)等基本理化参数,并用0.025mol/L的HCl滴定HCO3-浓度。在实验室内采用离子色谱仪(盛瀚CIC-D160型,中国)分析测定Na+、K+、Ca2+、Mg2+、SO42-、NO3-、Cl-离子浓度。采用Gibbs模型、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雅江上游干支流主要离子浓度变化、河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并对离子来源进行了解析,旨在揭示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并为高原地区典型河流的水源解析及变化趋势预估提供基础支撑。
牛凤霞
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9月,2021年6月,2021年9月测量得到的3幅廓琼岗日冰川高精度表面地形数据及对应的正射影像图。该数据集的生成使用了大疆精灵4 RTK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数据,经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计算生成了相关产品,数据空间分辨率达到了0.15米。该数据是对目前低分辨率开源地形数据的补充,能够反映2020年-2021年间廓琼岗日冰川的表面形态变化,有助于精确研究气候变化下廓琼岗日冰川的消融过程。
刘金涛
1)青海省湟水流域典型工业园土壤环境质量数据,为区域工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污染管控提供基础支撑; 2)数据来源为湟水流域典型区域土壤样品,样品采集后迅速放入-4℃冰箱保存送尽快至实验室,经前处理后完成相关参数的检测; 3)样品采集、转运过程符合规范,实验检测过程遵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结果,因土壤环境各因素的变化,该结果仅针对本次调查结果; 4)该数据可用于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重金属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分析;
王凌青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Z016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所有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AC006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91科200余属600余种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我们提供了中国范围内1km高质量的土壤湿度数据集-SMCI1.0(Soil Moisture of China by in situ data, version 1.0),SMCI1.0是包含2000-2020年、日尺度、以10厘米为间隔10层深度(10-100cm)的高时空分辨率土壤湿度。该数据集是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648个站点观测10层土壤湿度作为基准,使用ERA5_Land时间序列数据、叶面积指数(LAI)、土地覆盖类型(Landtypes)、地形(DEM)和土壤特性(Soil properties)作为协变量,通过机器学习方式获得。我们进行了两组实验以验证SMCI1.0的精度,时间尺度上:ubRMSE为0.041-0.052,R为0.883-0.919;空间尺度上:ubRMSE为0.045-0.051,R为0.866-0.893。 由于SMCI1.0是基于实地观测的土壤湿度,它可以作为现有基于模型和卫星数据集的有效补充。该数据产品可用于各种水文、气象、生态分析和建模,尤其在需要高质量、高分辨率土壤湿度的应用上至关重要。有关数据集的引用及详细描述,请阅读说明文档。为便于使用,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版本:30 秒(~1km)和0.1度(~9km)。
上官微, 李清亮, 石高松
该数据集包含2016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青藏高原采集的15条冰川共269个冰雪样品微生物扩增子测序数据,包括24K冰川(24K)、冬克玛底冰川(DKMD)、敦德冰川(DD)、杰玛央宗冰川(JMYZ)、廓琼岗日冰川(KQGR)、来古冰川(LG)、帕隆4号冰川(PL4)、羌塘1号冰川(QT)、枪勇冰川(QY)、曲玛冰川(QM)、唐古拉龙匣宰陇巴冰川(TGL)、夏岗江冰川(XGJ)、雅拉冰川(YA)、泽普沟冰川(ZPG)、珠峰东绒布冰川(ZF)。采样区域经纬度范围为28.020°N到38.100°N和86.28°E到95.651°E。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515F/907R(或515F/806R)引物对16s rRNA基因的V4-V5区(或V4区)片段进行扩增,并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测序获得原始数据。所选引物序列分别为:“515F_GTGCCAGCMGCCGCGGTAA; 907R_CCGTCAATTCMTTTRAGTTT”“515F_GTGCCAGCMGCCGCGG, 806R_GGACTACHVGGGTWTCTAAT”。上传的数据包括:样品编号,样品描述,采样时间,经纬度坐标,样品类型,测序目标,测序片段,测序引物,测序平台,数据格式等基础信息,测序数据以序列文件数据格式正向 *.1.fq.gz和反向 *.2.fq.gz压缩文件储存。
刘勇勤
1. 总编号为测量年的统一编号,如:17-001(2017年的第一个测点),野外编号为单次野外编号。 2. 时间:测量时的北京时间,如: 2017/08/01 13:25(2017年8月1日13时25分)。 3. 地理位置:测量点的经纬度,如: 29.6584,101.0884(北纬29.6584°,东经101.0884°),野外由Garmin 63sc型GPS测定。 4. 海拔:测量点的绝对海拔高程,如4500m (海拔4500米),野外由Garmin 63sc型GPS测定,精度为1 m。 5. 实测植被盖度(%):在野外用样方(1000 m*1000 m)测得。 6. 大气压:野外用DPH-103型智能数字温湿度大气压计测得,如651.7kPa,精度:0.1 kPa。 7. 气温:野外用DPH-103型智能数字温湿度大气压计测得,如15.61℃,精度:0.01℃。 8. 相对湿度:野外用DPH-103型智能数字温湿度大气压计测得,如79.1%,精度:0.1%。 9. 相对氧含量:野外用TD400-Sh-O2便携式氧气检测仪测得,如20.16%,精度:0.01%。 其中,17-001至17-065采样点的海拔通过Garmin Oregon 450型GPS测定, 精度为1 m;大气压通过卡西欧prg-130gc型气压计测定, 精度为5 hPa;氧气相对含量利用CY-12C型数字测氧仪测得,0-50.0%量程,分辨率为0.1%,精度为±1%。
史培军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YB013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大量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AB005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较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科考数据最多的网格发生了变化,可能有受到疫情或者环境的影响。
邓涛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新生代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构造、环境、气候等信息,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历史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剑川盆地、曲靖盆地和思茅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野外地质考察,确定了一些出露发育良好的研究剖面。依靠GPS、地质罗盘等工具,对相关研究剖面进行了构造、地貌、岩性等方面的调查测量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图件的绘制,具体涉及: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本数据集为后续开展相关地层年代学、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乌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脉南麓,南邻雅鲁藏布江,是研究青藏高原南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历史的理想地区。乌郁盆地由下向上依次出露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渐新世日贡拉组火山岩、中新世芒乡组湖相地层和来庆组火山岩、晚中新世-上新世乌郁组和更新世达孜组。利用LA-ICP-MS共测得5件乌郁盆地芒乡组、乌郁组和达孜组地层砂岩和1件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结果显示芒乡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在45-80 Ma范围,乌郁组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70 Ma的次要年龄区间,达孜组呈现三个主要年龄区间:45-65 Ma、105-150 Ma和167-238 Ma,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65 Ma的次要年龄区间(图1)。所有样品中的晚白垩世-早始新世锆石年龄与冈底斯岩基主要岩浆活动时间一致,乌郁组和现代河流样品中出现的8-15 Ma与来庆组火山岩形成时间一致,达孜组中出现的三叠纪-侏罗纪锆石与盆地北部中拉萨地体岩浆活动时间一致。碎屑锆石年龄谱结果和沉积相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1)古近纪林子宗-日贡拉组火山岩;(2)15 Ma构造-岩浆活动结束盆地芒乡组湖相沉积,并形成来庆组火山岩;(3)8 Ma 构造活动造成来庆组火山岩成为盆地主要物源;(4)2.5 Ma盆地发育辫状河,接受北部中拉萨地体物源。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南部地貌格局逐渐形成。
孟庆泉
为全面贯彻《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中针对“政府预算资金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应当按照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科学数据资源目录,有关目录和数据应及时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面向社会和相关部门开放共享,畅通科学数据军民共享渠道”的精神,依据相关汇交标准规范的有关要求,现面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建立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九项目组。
杨雅萍
日志、影像是野外科考特有的、重要的一手资料,也是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的考察日志、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入库汇交,确保考察日志、影像资料入库的可操作性、条理性、规范性,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考察日志、影像资料收集整理的程序、方法,包括工作准备、野外调查、资料整理等要求,以期能更好的为考察数据资料入库服务。 本规范适用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组织的野外考察调查的日志、影像资料的整理入库,其他野外科考形成的相关资料也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杨雅萍
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主要河流的源头,为亿万人口提供生活必需的水源,被称为“亚洲水塔”。亚洲水塔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其中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降水系统之一。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观测资料匮乏,对高原低涡的气候和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和变化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数据集利用多套再分析资料和高原低涡的客观识别方法,得到了一套长时间序列高原低涡数据集,包括高原低涡的位置、半径、强度、生命史和移动路径等特征,本数据集可用于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分析、高原低涡对降水影响、高原低涡生成发展和移出机制研究等。数据集使用的再分析数据有:NCEP1(NCEP/NCAR),NCEP2(NCEP/DOE),ERA-Interim,ERA-40,ERA-5,CFSR,MERRA2,JRA55,NCEP FNL,CRA40等共10套再分析数据,其中NCEP1和NCEP2的分辨率较低,得到的高原低涡不适用作为气候特征分析。
林志强, 郭维栋
本数据集包括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区1982-2015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2000-2020年最大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以及2001-2019年土地覆被利用变化数据(LUCC)。其中,NDVI数据提取自GIMMS卫星数据,分辨率为8km;EVI和LUCC数据提取自MODIS卫星数据(MOD13A3和MCD12C1),分辨率分别为1km和5km。数据集过滤了MODIS卫星数据中原本存在的异常值或缺测值,相比源数据质量更高。其中,使用最大值提取法处理NDVI和EVI数据,得到年最大NDVI和EVI,可以更好地反应研究区的植被分布及变化情况。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植被和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张雪芹
为整合泛第三极家鸡数据,建设“全球家鸡基因组数据库(Chicken2K)”,为国际家鸡起源驯化选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家鸡新品种选育改良提供科学指导。2022年本子课题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种质资源库)合作,申请使用库内近年采集保藏的东南亚地区家养动物遗传样本,挑选代表性个体开展遗传多样性评估。本数据集包含动物种质资源库馆藏的东南亚国家(老挝、泰国、缅甸、越南)家鸡及红原鸡血液、组织样品信息共224份。本数据集包含样品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彭旻晟
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以荒漠、山地和高原等地形为主,平均海拔为1000m左右,气候极度干旱,荒漠分布面积大,生态脆弱,干热季可持续时间久,可长达7个月,年平均降雨量最多也仅有150mm。区内自然环境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在区域差异化的构造、地震、气象、水文、生态等的复合驱动作用下,走廊范围内泥石流滑坡广泛分布。以遥感影像为基础,解译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统计显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共发育滑坡303处,泥石流灾害2159处,泥石流主要包括冻融型泥石流、冰水型泥石流、暴雨型泥石流3种类型。
邹强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20年我们对266个全球家鸡血液、组织等DNA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后建库并做全基因组测序,同时下载已公布家鸡基因组数据一共863个家鸡基因组开展群体分析,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家鸡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本数据集相关文章已发表,本数据集内所有数据提供fastq,bam,vcf,snp文件在线下载。
彭旻晟
Sugita (2007)提出的 REVEALS 模型,通过引入不同种属花粉产量,考量不同花粉类型的传播能力,以及不同沉积类型和沉积盆地大小对花粉源区的影响,将花粉组合定量转化为植被盖度,使得基于花粉的REVEALS植被重建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植被盖度。本文利用REVEALS 模型,基于94个高质量的湖泊/泥炭化石花粉数据,定量重建了我国温带和北亚热带区域的1˚x1˚空间分辨率的全新世植被覆盖变化。11.7 - 0.7 ka 时段,重建结果的分辨率为500年;0.7 ka至今,重建结果分辨率依次提高为350年(0.7˗0.35 ka),250年(0.35˗0.1 ka)和100年(0.1 ka 至今)。 研究区涵盖了75个1˚x1˚栅格范围,基于REVEALS的植被重建数据包含25个时间窗口内27个种属,两种植被功能型合并方式:6个植被功能型和10个植被功能型,以及3种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盖度数据及误差。元数据文件包含了重建样点名称、现代植被类型、年代个数、经纬度及海拔、沉积盆地的大小和类型等信息。本数据可被耦合到古气候模拟的模型中,也可用于评价和校正古植被模拟及土地利用模型。
李芙蓉
本数据集包含:(1)基于测高卫星提取的北半球16个大型湖泊水库冰厚数据,时间跨度为1992-2019年,时间分辨率10天,文件名为Altimetric LIT for 16 large lakes.xlsx;(2)基于遥感湖冰模型的北半球1,313个面积50km^2以上湖泊的逐日湖冰厚度和湖泊表面积雪深度数据,时间跨度为2003-2018年,文件格式为nc格式;(3)未来湖冰厚度变化的预测情况,时间跨度2071-2099年,文件为table S1.xlsx;(4)一个用于查找湖泊的对照表,包含湖泊ID,名称,地理坐标和面积等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全球湖冰和湖面积雪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便于深入理解在变化环境下湖冰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湖泊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李兴东, 龙笛, 黄琦, 赵凡玉
华北平原(NCP)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除了从黄河取地表水进行渠灌,华北平原还开采大量地下水用于灌溉。高时空分辨率且连续完整的逐日蒸散(ET)估算,将极大提高我们对整个NCP农业用水消耗的认识,服务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基于双源能量平衡模型(TSEB)和数据融合,本研究在华北平原生成1 km空间分辨率和日尺度,且时间跨度为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蒸散数据集。该数据集时空连续完整,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相较于其他产品,该数据集具有可靠的精度,甚至好于已发表的结果。此外,该数据集和相关方法对NCP以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区的多尺度变化和趋势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张才金, 龙笛
“亚洲水塔”青藏高原(TP)的降水在区域水和能源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下游国家的水资源供应有重要影响。气象站点所获取的降水信息通常被认为是最准确的,但在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中,气象站数据却十分有限。卫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可以为地面测量提供补充信息,特别是在大面积测量不足的区域。在这里,我们通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 (ANN) 和环境变量(包括海拔、地表压力和风速)确定各种数据源的权重来最优地融合站点、卫星和再分析数据。在 1998-2017 年期间,以每日时间尺度和 0.1° 的空间分辨率生成了一个多源降水 (MSP) 数据集横跨青藏高原。与其他四颗卫星产品相比,MSP与标准观测的日降水相关系数(CC)最高(0.74),均方根误差第二低,表明MSP的质量和数据合并的有效性方法。我们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一步评估了青藏高原长江和黄河源头测量不佳的不同降水产品的水文效用。在 2004-2014 年期间,MSP 实现了每日流量模拟的最佳 Nash-Sutcliffe 效率系数(超过 0.8)和 CC(超过 0.9)。此外,基于多重搭配评估,MSP 在未测量的西部 TP 上表现最好。该合并方法可应用于全球其他数据稀缺地区,为水文研究提供高质量的降水数据。整个 TP 的左下角的经纬度、行数和列数以及网格单元信息都包含在每个 ASCII 文件中。
洪仲坤, 龙笛
研究设计了一种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将其埋入抗滑桩中,进行四点弯加载试验。使用声发射设备进行采集,并与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进行对比,验证了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本试验制备了四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并在压电陶瓷传感器相近位置处各布置一个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将两种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共有四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一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和一个相近位置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的数据。试验表明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在准静态荷载下工作,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破裂的监测具有主要意义。
姜清辉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该指标是基于“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恢复力数据集是全面反应各国人类发展恢复力的指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恢复力数据集是利用200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类发展指数这一指标的逐年数据,在进行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基础上,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的人类发展恢复力指标数据。数据集制备方法请参考说明文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人类发展的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顶布置1个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速度峰值与台面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坡顶在地震作用下速度反应的增强程度。
郭明珠
位移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选取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软、硬岩性界面上6个加速度传感器和坡表上3个加速度传感器作为研究样本。对研究样本加速度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再进行二次积分和零线回调,计算振幅为0.3g~0.8g茂县波下峰值位移,得到顺倾岩质模型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位移数据集;软、硬岩性界面上的两组数据可以反映地震作用下软岩层对顺倾岩质斜坡位移的影响;坡表上的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坡表上各个位置的位移关系;
郭明珠
对四种不同结构的抗滑桩进行了四点弯破坏试验(纯钢筋抗滑桩抗弯破坏,抗剪破坏;预应力抗滑桩抗弯破坏,抗剪破坏),对破坏全过程进行了声发射监测。监测设备为德国八通道Vallen声发射监测仪,布置了7个传感器对桩的破坏进行全域监测。采集到的声发射数据主要包括幅值,能量,振铃计数,频率等关键声发射指标。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特点,可以得出抗滑桩在不同阶段不同破坏形式的声发射特性,建立损伤模型,对结构破坏的预测预警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姜清辉
位移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脚、坡中、坡肩和坡顶各布置1个位移测点,每隔1分钟采集1次位移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修正,删除各个测点末尾异常数据,得到反倾岩质模型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位移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位移数据集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坡脚、坡中、坡肩和坡顶的位移关系,模型斜坡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数据集可以反映随着地震作用的累积,反倾岩质斜坡的破坏机制。
郭明珠
本次数据主要是对坡体内部岩石破裂或错位时产生的微地震波信号进行现场监测和采集。数据的采集是现场布置的4个三分量检波器(G1-G4)将拾取到的信号传输到采集器,采集器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同时通过4G无线网络将采集的微震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再利用波形处理软件Trace和Vantage对采集的微地震波信号进行解译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微地震事件发生的位置、震级、数量以及能量释放等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得到微震事件的空间分布与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历史参数变化规律,揭示不同时段下的岩体宏观破裂状态,为白格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陈菲
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顶布置1个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速度峰值与台面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坡顶在地震作用下速度反应的增强程度。
郭明珠
加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面、岩性界面和坡内布置14个加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加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加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加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加速度峰值与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各个位置在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反应是增强还是衰减。
郭明珠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环境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环境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环境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变形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变形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变形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应力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应力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应力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加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面、岩性界面和坡内布置22个加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加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加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加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加速度峰值与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各个位置在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反应是增强还是衰减。
郭明珠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深部位移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深部位移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试验共采用两种类型的地震波作为动力输入,一类为人工合成波,包括正弦波和不同超越概率的人工合成波;另一类为天然波,采用汶川卧龙波和汶川茂县波。正弦波幅值和频率是唯一的,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天然波选取的为汶川地震发生时卧龙台站记录的土层地震波和茂县台站记录的基岩地震波,旨在通过对比两种地震波作用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探明不同类型地震波的输入对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每次加载完成后都进行白噪声扫描,用于分析斜坡的自振特性。每次加载完成后停留10分钟用于拍照和观察斜坡的破坏情况。
郭明珠
试验共采用两种类型的地震波作为动力输入,一类为正弦波;另一类为天然波,天然波采用汶川茂县波。正弦波幅值和频率是唯一的,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频率和幅值正弦波作用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探明输入地震波的参数对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天然波选取的为茂县台站记录的基岩地震波。地震波输入采用逐级加载的方式,首先加载低幅值的正弦波,再按0.1g增幅加载汶川茂县波,每次加载完成后都进行白噪声扫描,用于分析斜坡的自振特性。每次加载完成后停留10分钟用于拍照和观察斜坡的破坏情况。
郭明珠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流域的下归哇滑坡,重建下归哇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以下归哇滑坡滑前顺倾斜坡作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参考,以此设计顺倾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与传感器布设图,模型斜坡中设置了软弱夹层,布设的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所测方向为斜坡倾向方向;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郭明珠利用CAD软件绘制完成。3)本数据为后续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提供参考。
郭明珠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流域的雪隆囊滑坡,重建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以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作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参考,以此设计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与传感器布设图,在物理模型斜坡中设置了一个特殊节理,布设的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所测方向为斜坡倾向方向;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郭明珠利用CAD软件绘制完成。3)本数据为后续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提供参考。
郭明珠
本数据是金沙江白格滑坡测斜监测数据,主要考虑滑坡深部变形监测。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布置了三个监测剖面,共7个钻孔,总共600多米,钻孔竖向分布。采用现场人工监测方法,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表明,部分钻孔已形成剪切带。结合现场宏观变形和地质钻口柱状图分析,形成的剪切带的位置跟现场地质情况吻合,证明了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对剪切带位移进一步分析,变形未收敛。通过对该数据的分析确定白格滑坡裂缝区深度范围和监测预警,同时为滑坡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陈菲
针对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的17.9万km2的区域,通过Sentinel-1升降轨,以及Palsar-1升轨三种SAR数据进行InSAR变形观测,根据获取的InSAR变形图像,结合地貌和光学影像特征进行综合解译。共识别得到海拔4000m以下的活动性滑坡949处。需要注意的是,因不同SAR数据的观测角度、敏感度和观测时相的差异,同一滑坡用不同数据解译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滑坡的范围、边界方面需要借助地面和光学影像进行修正。滑坡InSAR识别比例尺的概念与传统空间分辨率不同,主要依靠变形强度,因此一些规模较小,但与背景相比变形特征突出,整体性强,与地物具有逻辑空间关系的滑坡也能得以解译(配合SAR的强度图、地形阴影图、光学遥感影像为地物参照)。本次最小解译区域可达几个像素,如参考怒江沿江公路解译了一处只有4个像素的公路边坡滑坡。
姚鑫
通过不同层次的旅游点、旅游线和旅游区的考察,形成景点、景区、廊道和重要的旅游交通节点、旅游村、旅游城镇等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等的照片、视频数据,记录旅游发展状况,发现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并形成相应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思路;数据来源为无人机、行车记录仪和摄像机、手机、GPS,并按照景区、数据类别分成不同文件夹;数据资料经过多次核对,确保真实无误;本数据可为青藏高原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可追溯的依据。
时珊珊
数据采集于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的碎屑流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在该试验系统的基础上,预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仪、激光位移传感器、冲击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微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摄像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
张仕林
该数据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平台搭建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基坑处理、滑槽施工、支撑液压安装以及主体结构施工,该试验平台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
张仕林
通过自行研制泥石流冲击试验装置(南非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21/05607),开展泥石流冲击试验,获得泥石流冲击试验数据。数据主要在枣庄学院完成,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利用该科学装置建造汶川强震区七盘沟泥石流,系统实施了泥石流冲击模型试验,获得了约27万个测试数据,为深入开展七盘沟泥石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数据包括了泥石流冲击拦挡墙试验数据、泥石流冲击时程变化特性数据、泥石流冲击信号变化特征数据。 数据可以用于分析泥石流在不同条件(如浆体粘度、固相比、碎石级配等)对冲击特性的影响,主要分析了
焦朋朋
1)数据内容 室内堰塞体失稳模型实验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省汶川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地。主要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含水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试验水槽等。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 2)数据来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加工方法:实验土样根据堰塞体的实际颗粒组成情况,用筛析机 筛分出不同粒径的试验土,然后按重量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按预定尺寸堆积,并在固定位置埋设传感器。打开阀门至恒定流量 0.25 L/s,与此同时开 启含水率传感器和两台高速摄像机进行观测,直到 坝体破坏,剩余坝体稳定为止。实验结束后,对全部实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数据进行室内实验,采用相关分析仪器采集得到,真实可靠。 4)可为揭示强震区宽缓和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提供数据支持;获得的冲刷最大深度、冲击力、磨蚀力和冲淤体积等数据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余斌
在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拦截泥石流灾害后,对灾害坡面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借助地形重构软件如Context Capture 建立坡面三维模型后,对防护过程进行显式瞬态动力反演计算分析,通过LS-DYNA计算软件计算获得结构的各个部件的力学响应历程,从而获取钢丝绳拉力、钢柱内力、系统缓冲距离、系统残余防护高度、消能器变形量、钢柱变形等数据,为防护系统性能评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为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齐欣
本数据为关于四川省北川地区、云南省鲁甸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影像信息数据,可用于构建山体震裂崩塌遥感影像的解译识别标志,揭示山体震裂崩塌形成的一般形式,评估具体山体震裂崩塌的危险等级;数据可结合DEM数据用于挖掘山体震裂崩塌的发育机制等。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研究山体震裂崩塌的智能识别理论及形成机制,为寻找其他相似类型震裂崩塌物源提供指示意义。本项目部分原始数据可用于全面了解鲁甸区域山体震裂崩塌危险性等。
韩征
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样机研制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天魔沟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工作,示范应用中的测试报警数据及应用报警数据信息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数据给出的是测试和应用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由于泥石流微波雷达为结果导向型监测,即其监测结果直接给出是否发生了泥石流,而不是发生泥石流的相关条件,因此本数据主要用于对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研发过程中对目标识别能力的判定。 数据可用于泥石流微波雷达研制参考。
段江年
泥石流监测预警通信与管理用多模通信单元样机研制中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测试工作,测试中的传感器状态信息、通信终端状态信息、产品上线离线信息以及报警信息等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记录给出的是测试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相关数据包含测试地的4g网络信号,可用于对通信网络数据的判断;其它数据可为泥石流监测通信设备研制作参考。
段江年
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样机研制过程中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测试工作,测试中的报警数据信息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数据给出的是测试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由于泥石流微波雷达为结果导向型监测,即其监测结果直接给出是否发生了泥石流,而不是发生泥石流的相关条件,因此本数据主要用于对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研发过程中对目标识别能力的判定。 数据可用于泥石流微波雷达研制参考。
段江年
砂垫层常用于布置在棚洞结构顶部保护公路铁路不受落石灾害的威胁。为了提高冲击能常使用较厚的垫层,这使得施工成本增加。本研究将土工格栅作为加筋材料,在不增加砂层厚度的同时提高砂垫层的抗冲击性能。为了研究不同的格栅加筋位置和层数对冲击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室内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在合适位置的土工格栅能够降低冲击力,分散砂层中的冲击应力,降低板的振动同时增加冲击时间。本试验中,砂垫层距离底部三分之一的位置为最优的加筋位置。同时,格栅距离砂层顶面要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一定的能量吸收能力。当砂垫层的厚度较薄时,多层土工格栅加筋砂垫层要谨慎使用。数据内容包括:落石冲击力、砂垫层底部的冲击应力、砂垫层底板板的变形。冲击力由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加速度与质量相乘所得;冲击应力由力传感器获得;板的变形由板底加速度传感器获得。
姜清辉
藏南地区的古近系海相地层发育较好,含丰富的有孔虫和其他海相生物化石。基于对西特提斯域内(主要为地中海地区)大有孔虫分类学和地层学的研究,西方学者们在1998年建立了古新统—始新统大有孔虫生物地层。与位于东特提斯域内西藏相比,地中海地区古新世的大有孔虫发育相对较差。因而,基于西特提斯大有孔虫建立的生物地层精度较低。本次研究对藏南古汝地区下古近系碳酸盐岩沉积地层进行详细的剖面测量和高密度样品采集,在大有孔虫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藏南地区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在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结合碳同位素地层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 本次研究共实测7条剖面,剖面位置处于东经89°11′~89°13′,北纬28°3′~28°7′之间;高程范围为4643~5380 m。经实验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对所测地层时代进行了初步判断。P2剖面为覆于晚白垩系地层之上的灰岩层序,代表了研究区最早古新世的沉积;P1剖面为一套下古新统巨厚灰岩沉积;E2剖面为古新统顶部,接近古新统/始新统界线;E1、E3、E3s和E4剖面的时代大致为始新世早期;E4剖面顶部的灰绿色泥灰岩和红色泥页岩代表了研究区最晚的海相地层。 我们计划对这些剖面中的有孔虫进行详细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研究,建立高分辨率的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同时,我们还要分析大有孔虫组分和丰度上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有孔虫在早古近纪的演化过程。对于剖面中的砂岩地层,我们要进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所获得的年龄与生物地层学数据相互印证,并进一步探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影响下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张清海
本次数据主要是对抗滑桩结构的力学性能的数据采集,包括承载力、位移、钢筋与钢绞线的应变、以及预应力的监测,并用此来分析此结构的抗弯以及抗剪各项性能指标,优化结构设计;本次实验主要是对抗滑桩构件进行缩尺,并用MTS机器对其进行四点弯曲加载来完成的,数据是依托力传感器、位移计、应变片、光纤监测以及锚索测力计通过静态应变采集仪进行采集得到的,其中由于端头铁块对预应力传递分散的作用,尚未完整地监测出在加载全过程预应力的变化情况,其余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得出相应规律。该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得出相应规律,对于这种预应力钢绞线抗滑桩应用提供了一些设计上的依据。
姜清辉
本参数集在野外科考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区及横断山区重要公路沿线观察到的泥石流灾害链、滑坡灾害链对线路工作的影响参数进行了集成。区域范围涉及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波密、八宿、日喀则、阿里等地区,以及中印通道亚东裂谷区域。数据生产来源与方式为根据野外科考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加工而成。本参数集主要根据野外现场调查确定灾害及灾害链发生的位置、类型、重大公路工程破坏情况等信息,再整理成表格和shp文件。希望本数据能够为青藏高原道路工程防灾减灾提供帮助。
邓宏艳
本数据集在卫星影像识别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区及其周边区域观察到的泥石流灾害链、滑坡灾害链进行编目、拍照;并填写数据表格、科考日志文件及分布图。本数据集学科范围: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信息技术系统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本数据主要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灾害及灾害链发生的位置、类型等信息,再整理成表格与生成矢量数据、科考日志等原始数据。野外科考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波密、八宿、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南亚通道亚东、聂拉木、陈塘村、吉隆、普兰等南北向裂谷区域。
邓宏艳
该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160个湖泊(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1978-2017年的连续日尺度湖面温度(MOD11A1的日间湖温、MOD11A1的夜间湖温、基于MOD11A1日均湖面温度、基于模型的湖面温度)。数据集生产过程首先改进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半物理湖表水温模型(air2water)以实现冰期与非冰期连续模拟,并以MOD11A1产品提取的全湖平均表面温度作为模型的率定数据。数据集与4个湖泊的实测湖面温度相比相关性大于0.9,均方根误差小于2.5℃。该数据集为认知青藏高原湖泊水热平衡、水生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郭立男, 吴艳红, 郑红星, 张兵, 文梦宣
流域内的水量平衡可以通过单个湖泊的水位波动体现,而区域湖泊水位的一致性波动则可以反映区域有效水分的变化。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的多代用指标来重建过去的有效水分,缺少对区域有效水分变化的定量研究。青藏高原及东中亚地区典型湖泊区域全新世有效水分连续模拟结果数据集是基于湖泊能量平衡模型、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及瞬态气候演变模型,以构建的虚拟湖泊为载体,连续且定量地展示了青藏高原青海湖、沉错、班公错等以及东中亚地区青土湖、呼伦湖、岱海等湖泊区域全新世有效水分变化。模拟结果为探究千年尺度上湖泊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育
利用驱龙矿区完成的MT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处理获得的三维模型并综合MT全阻抗数据反演显示了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的5km以浅三维电性结构特征。驱龙矿区高阻体等值面显示以电阻率200Ω•m为界限,电阻率大于200Ω•m的高阻异常主要反映了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 ,小于200Ω•m低阻异常主要反映第四系沉积地层与叶巴组流纹岩、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利用了驱龙矿集区内的电阻率结构并结合收集到的部分钻井资料和物性资料,利用GOCAD软件构建了驱龙矿集区三维地球物理模型。与甲玛矿集区三维模型星相比,由于受到资料限制,驱龙矿集区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稍微差一些。但也是到目前为止提供的唯一个三维地球物理模型。该模型有助于驱龙矿集区的开发与利用。
贺日政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测深11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并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三维地质模型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构建的矽卡岩成矿模型,结合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和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结构,预测了甲玛矿区的层状矽卡岩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三维建模技术示范。
贺日政
密集短周期地震观测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且高密度空间采样的被动源地震观测手段,能获得矿集区下的速度与界面结构特征。采用 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主频1-2Hz ),分多次,在矿集区内部及周边布设观测,台站间距100m-200m-500m-1000m,观测约2个月,采用率100sps 或 200sps,连续记录。数据格式为miniseed,数据文件长度为1小时;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内置锂电池供电,需要采用人工交替替换布设方式工作。整体分为三次布设,时间分别在2019年6月-2019年7月、2019年9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2020年9月,采集到的数据量约800G,数据完备性达到86%。
贺日政
利用被动源地震学直接对矿集区系统地开展成矿背景探测研究,在甲玛-驱龙矿集区内布置了20个宽频带地震观测点。观测周期为12个月多。成面状布设的宽频带地震仪器为加拿大Nanomatrics Horizon 和英国CMG-3TDE一体宽频带地震仪。数据格式为miniseed。在开始实际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前,在江西省抚州市对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所用到的地震计、数字采集器、GPS天线、持续供电系统等进行了施工前检测测试,确保仪器在野外工作中能正常工作。台址大多选择在环境干扰尽可能小的地点,以尽可能地减小人为或自然界其它震动所带来的信号干扰,但是因在矿集区内开展观测,有些观测点无法避免。考虑到工区位于我国西藏地区,光照较强和干扰大等实际情况,为在减少仪器风险的基础上保障尽可能获得优质连续的波形记录,我们采用了挖坑建设台基的方法,为每一台仪器建立了规格统一的台基。首先,在拟布设台站的位置挖一个直径80-90 cm,深约80 cm的大坑,在挖坑前确保地下土质为原土而不是回填土,挖坑时以挖到基岩为最佳。其次,等坑挖好以后,布置一个已经预制好的厚约20cm和直径约30cm的水泥墩,然后准备一个容积为200 L的大塑料桶,对桶底进行挖孔,并最大限度地将挖孔后的桶底插入水泥墩中,然后在水泥墩的四周用水泥或原位土壤夯实,并在桶顶高出地面部分合适的位置打孔作为线缆出入口。当地震计放入大桶后,再用一个小桶倒置扣在地震计上,确保地震计与小桶孤立。最后,在倒置的小桶和正立的大桶间用高强度海绵填充,固执。好处有二:一是可以隔离地震计且确保内部的温压条件稳定;二是可以确保大桶内的环境稳定,降低背景噪声。在安装地震计前,首先应水泥墩表面干结,确保地震计支撑脚和安装面的良好接触。之后用地质罗盘进行精准定向,并用塑料尺子和记号笔等工具在水泥面上作好标记,画出指向线,指向线最好通过地震计将要摆放的中心位置。等确定好方位后,将地震计放于画好的方位刻度线上,转动地震计使其底部的铜指针与指向线一致(铜指针指向东)。需注意罗盘定向时易受铁磁质性物体影响,因此,定向时应将罗盘稍远离传感器、铁质工具等。再次,将相应的线连接在地震计上,并在水泥面上绕着仪器缠几周。最后,调节传感器脚螺丝,使气泡居中并锁死螺丝。本次宽频流动地震台站观测采用连续波形记录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样率为100sps,并采用GPS连续信号接收方式进行定位和授时校钟。
贺日政
铁格隆南矿床是中国西藏中西部羌塘地体南部多龙斑岩区内的一个大型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矿床以侵入侏罗纪砂岩的多期花岗闪长斑岩(GP)侵入体为中心。第1期和第2期GP与黑云母和绢云母蚀变有关,而第3期和第4期GP则出现在受绢云母和高级泥质蚀变影响的矿床中浅部(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叶蜡石)。绢云母蚀变普遍存在于矿床的深部,取代黑云母蚀变,并赋存斑岩期黄铜矿-硼镍黄铁矿±辉钼矿矿化。高级泥质蚀变与浅成热液阶段的高硫化(铁闪锌矿、铁闪锌矿、斑铜矿和二长岩)矿化有关,叠加了矿床浅部的绢云母和黑云母蚀变。铁龙南热液系统顶部风化有一层表生氧化富集带,被剥露,并被安山岩和砾石覆盖。从深层绢云母蚀变中取样的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20.9±0.8 Ma,这与之前报告的热液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21.1±0.6 Ma、辉钼矿Re-Os年龄为121.2±0.6 Ma和119.0±1.4 Ma,以及GP 1和2锆石U-Pb年龄为121.5±1.5、120.2±1.0 Ma(LAICP-MS结果)一致,和118.7±0.9 Ma(SIMS结果)。第3阶段GP 3得出的CA-ID-TIMS锆石U-Pb年龄为119.9±0.2 Ma,这限制了斑岩岩浆热液事件的年龄。斑岩系统随后被剥落、风化,并被高级泥质蚀变和高硫化矿化的离散阶段叠加。明矾石事件的两个脉冲产生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116.3±0.8 Ma和111.7±1.0 Ma,代表了铁龙南主要的浅成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第一次明矾石脉冲年龄与年轻斑岩(GP4)年龄116.2±0.4 Ma(锆石LA-ICP-MS年龄)一致。斑岩浅成热液矿床的风化和剥露一直持续到~110 Ma安山岩和安山岩后砾石覆盖。安山岩在108.7±0.7 Ma时受到较年轻的弱热液蚀变的影响,受白云母40Ar-39Ar年龄的限制。另一个贫瘠明矾石的40Ar-39Ar年龄为100.6±2.0 Ma,可能代表了最年轻的热液事件。铁龙南矿床在~120~100ma的长寿命离散热液活动与班公-怒江缝合带的长期构造岩浆事件相一致。铁格隆安离散的浅成热液成矿事件比斑岩成矿事件年轻,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浅成热液矿床类似。铁格隆安的~10 m.y剥露历史比低海拔热带气候区~1–2 m.y.斑岩矿床的典型和快速侵蚀历史要慢,并且在安第斯地区的特定突然抬升脉冲期间。铁龙南的缓慢剥露被认为是西藏中西部白垩纪干旱气候环境、相对平坦的地形和缓慢抬升条件的综合结果。 实验委托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惰性气体实验室完成;数据质量良好,样品在环磨机中粉碎,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干燥至-40+60目时过筛。从散装部分中挑选出合适的矿物颗粒。样品用铝箔包裹,并与类似老化的样品和中子通量监测器一起堆放在辐照舱中(Fish Canyon Tuff Sani din(FCs),28.201±0.046Ma)这些样品于2017年7月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核反应堆进行了辐照,辐照地点为8E中通量点的134 MWH。对16个中子通量监测器位置的分析(n=54)产生的J值误差小于0.5%。
杨超, 王立强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