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广域而复杂的地理空间区域,甚至一个完整的流域自动划分为可重复、地貌学上具有一致性的地形单元,这项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概念阶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巨大的挑战。地形单元是地形地貌的进一步细分,能够保证斜坡单元内部地貌特征具有最大均一性和不同单元之间的最大异质性,适用于地貌或水文建模、遥感图像中的滑坡检测、滑坡敏感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2)斜坡单元是重要的地形单元类型,斜坡单元定义为分水线和汇水线围成的区域,而实际上分水线和汇水线围成的区域往往为多个斜坡甚至一个小流域。理论上,每个斜坡单元需要确保内部最大均质性和不同单元之间的最大异质性,斜坡单元是一块与邻近区域具有明显不同地形特征的区域,这些地形特征差异可以依据汇水或排水分界线、坡度和坡向等特征,例如山脊线、山谷线、台地边界、谷底边界等地貌分界线。依据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可以手动绘制规模和质量适宜的斜坡单元,但是手动绘制的方法既费时又容易出错,划分的斜坡单元质量依赖于专家的主观经验,适用于小范围区域,不具有广域、普遍应用价值。我们针对该领域在实际操作中的空白,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建模软件系统,实现斜坡单元的最佳划分。3)基于汇流分析和坡向分割的斜坡单元自动划分系统V1.0,基于Python编程语言编写,作为GRASS GIS内插模块进行运行和计算,在给定数字高程数据和一组预先定义的参数实现斜坡单元的自动划分。4)基于 Python编程语言,代码具有灵活可变性,适用于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科学人员进行大范围的自定义和个性化定制。此外,该软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斜坡单元划分结果,反映区域主要地貌特征,为精细化滑坡灾害评价和预报提供基于的评价单元。可服务于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极端诱发事件(地震或降雨等)下的灾害应急,以及对滑坡监测设备的遴选和预警网络的合理有效布置和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滑坡发育严重的地区都可以推广应用。
杨仲康
1)在山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背景条件,在降雨、融雪、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界因子触发下,极易发生滑坡,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了满足工程场地建设的安全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和灾害减缓的迫切性需求,需要展开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当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得到多个不同评价结果时,如何有效的将这些结果进行组合以得到最优的预测是当前仍未很难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在确定某个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的最优策略和最佳方法的操作执行方面仍然十分欠缺。2)利用传统经典的多元分类技术,通过对模型结果评估和误差量化,将最优评价模型进行组合,快速实现区域滑坡敏感性高质量评价。源代码基于R语言软件平台编写,用户需要单独准备一个本地文件夹,用来读取和储存软件运行结果,用户需要记住文件夹储存路径并在软件源代码中进行相应的设置。3)源代码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模式来展示模型运行结果,以文本和图形格式的标准格式分析结果输出和需要空间数据并以标准地理格式展示的地理空间模式,4)适用于所有对滑坡风险评价工作感兴趣的人群。该软件能够为大专院校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高效使用,也可以被国土环境规划、管理领域的政府人员和公益组织方便快捷、正确可靠的获取滑坡敏感性分级结果。可服务于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极端诱发事件(地震或降雨等)下的灾害应急,以及对滑坡监测设备的遴选和预警网络的合理有效布置和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滑坡发育严重的地区都可以推广应用
杨仲康
喜马拉雅地区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全球范围内的七级以上地震波形数据(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数据包括台站名称、位置,地震事件目录(地震目录来自USGS)筛选出的各个事件到达10个台站的清晰地震波形。波形数据裁剪为P波到达前100S-后300S,格式为SAC格式,头段中含有台站信息,事件信息及方位角等信息。以“台网.台站名.通道.分量.D.年份.儒略日-时分.000000.event”形式命名。
白玲
基于12.5m DEM以及遥感影像解译可以清晰地识别红河断裂、南汀河断裂以及澜沧耿马断裂沿线发育陡坎、错断的河流、闸门脊、挤压脊等构造地貌,为野外进一步核查提供了基本数据。通过对断裂沿线错断地貌的分析以及对第四纪断层露头的精细构造解析,以确定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水系的偏折以及错断的地质、地貌单元指示红河断裂右旋位错量为几十米至~50 km。南汀河断裂沿线发育一系列大型冲沟的左旋位错、断层槽谷、断层三角面,陡坎等构造地貌。澜沧-耿马断裂沿线以右旋走滑为主。
王洋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Tang, H. et al. (2020). Early Olig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southwestern China inferred from palynology.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60, 109988. doi:10.1016/j.palaeo.2020.109988 数据中包含论文中的补充数据,主要包括:(1)利用采集的孢粉样品统计计算得到的孢粉百分比;(2)重建的早渐新世文山、吕合,晚始新世剑川三处古植物群的植被功能类型。 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省吕合镇发现了一个含化石的剖面,根据火山凝灰岩的铀-铅同位素测得其年代为早渐新世(~33-32 Ma)。剖面总厚度约为18米,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剖面上采集了55份孢粉样品,每个样品为2-2.5 g,后用 KOH (10%)、 HCl (10%)和 HF (39%)处理,然后在超声槽中用5μm 尼龙网过滤样品,保留残余物。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孢子和花粉进行了鉴定。用毛细管采集单个孢粉粒,转移到铜质扫描电镜样品台上,后镀金,用 Zeiss EVO LS10扫描电镜对单个孢粉粒进行观察。在4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孢粉统计,每个样品至少计300粒,之后计算不同类群孢粉的百分比。 随后,研究人员按照Prentice et al. (1996),Prentice and Jolly (2000) 和Ni et al. (2010)的方法重建了古植被。根据已发表的数据(Ni et al. 2010),通过古植物群与现代植物功能类型的相似性比较,重建了古生物群面貌。利用欧几里德距离(Prentice et al., 1996)和Jaccard指数系数(Pound and Salzmann, 2017)研究了古植物群与现代植物群的相似性,采用 R 包“ clusteval”中的“ Jaccard 指数系数”计算了相似度。古植物群落被划分为相似性得分最高的生物群落,同时考虑到了优势类群或关键类群。
唐赫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Deng, W. et al. (2020). Sharp changes in plant diversity and plant-herbivore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on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94, 103293. doi:10.1016/j.gloplacha.2020.103293 数据主要包含青藏高原东南部芒康县卡均植物群在始新世晚期与早渐新世早期由草食动物损坏后的植物叶片化石记录数据。 叶片化石上食草动物的损害类型对探索古环境变化下的动植物相互作用发展和更好的理解土壤生态系统进化历史十分重要。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EOT)是一个古气候剧烈变化的时期,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人员对青藏高原东南部芒康县卡均植物群的分类组成进行了鉴定,对始新世晚期(MK-3,~ 34.6 Ma)与早渐新世早期(MK-1,~ 33.4 Ma)两个时期植物化石叶片上保存完好的草食动物造成的破坏进行了研究。 本数据中包含了研究中的植物化石叶片记录数据,数据表中包含字段如下: Basic Code(基础编号); Database RFID(数据库编号); Family code(家族编码); Genera code(基因编码); Species code(种类编码); Marks(标记); Plant-herbivore(植食性破坏); Leaves for damage(损害叶片数量); FFGs & DTs(昆虫损害类型); Code marks(损害类型标记); Hole feeding(虫洞取食); Margin feeding(边缘取食); Skeletonization(留脉取食); Surface feeding(表面取食); Piercing & Sucking(刺吸式); Oviposition(产卵式); Mining(潜叶式); Galling(虫瘿式); Fungal(真菌式); Incertae Sedis(地位未定式); Boring(钻孔式); Undefined(未定义) 数据中也包含论文中部分图形数据。
邓炜煜东, 苏涛
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西北部)258个样本进行线粒体DNA高变区测序。基于系统发育思想,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没有样本污染等质量问题。以修订后的剑桥标准序列参考,进行突变位点的输出。根据世界范围内的人群的线粒体DNA系统发育树(PhyloTree.org),对每个样本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结合已发表的欧亚大陆其他人群的测序数据,系统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人群中有着大量的古老世系,可能代表了早期迁徙到达东亚南部的人群遗传印记。此外,该地区人群中还包含有大量的东亚,尤其是东亚北部组分,可能与粟黍农业人群的迁徙和扩散有关。
孔庆鹏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