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主要包括浙江小将-北漳地区侵入岩(花岗岩与岩脉)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微量元素、原位Hf同位素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以及矿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数据来自国内外权威实验室分析测试,且数据质量符合标准。利用该数据限定了燕山晚期花岗岩成因、中酸性岩浆中富铁和富镁的具体机制,并结合东南沿海白垩纪岩浆岩的现有研究数据,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具体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为燕山晚期古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式转变提供重要的岩石学证据。
刘亮
本数据通过GIPL1.0冻土空间分布模型,结合已有基础数据,包括气候变化,土壤类型,以及植被数据,对川藏线的多年冻土以及季节冻土特性进行了模拟,数据结果为500m空间分辨率栅格,包括了多年冻土区最大化深度以及季节冻土区最大冻结深度。该结果通过了钻孔数据验证。数据日期为2001-2019,2041-2060,2081-2100(20年平均值),其中水体以及冰川区域通过掩膜排除在计算范围以外(空值)。气候数据为月均值,其他数据在模拟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空间分辨率都为500m。数据来源与“WoeldClim:https://www.worldclim.org/,DEM以及植被土壤:https://data.tpdc.ac.cn/zh-hans/”根据不同数据源的特点对原始资料进行真实性、一致性的检查及规范化处理;利用冻土模型对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进行计算模拟,输出结果为地温和活动层(最大冻深),模拟结果与钻孔地温进行验证。最终空间数据集通过ArcGIS成图。制定数字加工操作规范。加工过程中,规定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同时由专人负责质量审查。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边精度、现势性均符合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数据可为后期开展川藏工程走廊冻结(融化)深度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尹国安
该数据集包含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矮拉山附近(98°29′16″E, 31°36′36″N)冻融滑坡及融冻泥流浅层地温、水分及现场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基于Hobo温度、水分及小型气象站通过现场监测获得。观测时间在2019年8月31日-2020年7月14日之间。通过一个完整冻融周期的现场监测,下载现场传感器自动获取的地温、水分及气象要素监测数据,通过一定的质量控制包括剔除传感器未完全适应土壤环境时的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地温、水分观测时间间隔4小时,地温的观测深度为10cm, 20cm, 40cm, 60cm,80cm,100cm,150cm及200cm,共8层,水分的观测深度为20cm,50cm,100cm及200cm共4层。气象观测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雨量、风速、风向及太阳辐射等,观测的时间间隔为30分钟(注:太阳辐射传感器最大量程为1276.8 W/m2,实际太阳辐射值大于最大量程时显示为1276.9 W/m2;风速传感器的最小启动风速为0.5m/s,当实际风速小于启动风速时,显示值为0。因此该数据无法体现超太阳常数现象和低于0.5m/s的风速)。质量控制包括剔除传感器未完全适应土壤环境时的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经过矫正的最终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获取的现场数据经多人复查审核,数据完整性和准确度达到95%以上。监测数据可为后期开展藏东南地区冻融滑坡和融冻泥流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牛富俊
本数据为火山岩锆石U-Pb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锆石Hf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泽当地区桑耶寺附近拉萨地体南部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英安岩。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二次离子探针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的。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的。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的。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限定区域内岩浆作用的时代、成因和形成背景。
张亮亮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来自安徽省南部东源钨矿和竹溪岭钨矿两个矿区中白钨矿矿化花岗闪长斑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石英斑晶以及石英脉体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等,地球化学主量数据利用XRF测试,微量元素由ICPMS测试获得,精度分别可达2%和5%。流体包裹体测温是由Linkam显微测温台获取,温度测试精度在零度以下好于0.5℃,而高于零度时好于1℃。这些数据对于解释白钨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尤其是热液过程的演化以及伴随的白钨矿沉淀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显示斜长石的蚀变分解是该地区白钨矿床的主要成因机制。
王洋洋
This file contains the datasets used in a manuscript published in JGR Biogeosciences (Nieberding, F., Wille, C., Ma, Y., Wang, Y., Maurischat, P., Lehnert, L., and Sachs, T.: Winter daytime warming and shift in summer monsoon increase plant cover and net CO2 uptake in a central Tibetan alpine steppe ecosyste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126, e2021JG006441, doi:10.1029/2021JG006441, 2021.). The manuscript contains all the details on how the data was generated and proce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de was published in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
Felix Nieberding, 马耀明, Christian Wille, Lukas Lehnert, Yuyang Wang, Philipp Maurischat, Weiqiang Ma, Torsten Sachs
青藏高原城镇化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集主要包括青海湖流域水鸟多样性调查数据集和植被多样性调查数据集。主要于2020年7-8月,在环青海湖区域设置了24个水鸟观测样地,分布于甘子河湿地、布哈河口等地区,利用望远镜、无人机等手段,记录水鸟种类和种群数量。依据环青海湖区域植被类型设置28个1m×1m样地,主要调查植被类型、频度、生物量。本数据集将为青藏高原重点城镇化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体系研究提供支持。
陈克龙, 陈治荣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城镇化地区(湟水流域、黑河流域及青藏高原主要城镇)主要植被类型的光合作用相关参数与叶面积指数数据集。 1) 测量目的 生态调查数据可以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地区生态水文模型研究的参数化与验证工作。 2) 测量仪器 LI-68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仪,LAI2200冠层分析仪。 3) 测量时间与地点 2019年7-8月在黑河流域测量,2020年7-8月在湟水流域及青藏高原重点城镇地区测量。 4) 测量参数与数据处理 根据生态水文模型实际需要,我们从Li-6800与LAI-2200测量的原始数据中筛选出E:蒸腾速率(mol m⁻² s⁻¹),A:净光合速率(µmol m⁻² s⁻¹), Ci:胞间CO2浓度(µmol mol⁻¹)等12个主要指标。 5)数据存储 数据集采用Excel格式进行存储,配套数据包括测量样地的经纬度、主要植被类型等。
何春阳, 刘志锋, 陈奔新
为评估构建农牧昆虫DNA条形码快速鉴定体系,并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利用建议,2019年至2020年,本课题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农牧区的半翅目昆虫、蜜蜂类传粉昆虫、鳞翅目昆虫、寄生蜂等膜翅目天敌、象甲和膜翅目以外类群的天敌昆虫等进行常规DNA提取、使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获得相关DNA条形码序列2000条。数据以fas文件存储。样品物种、采集地等信息汇总至《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标本组织样品信息(2020)》。
乔格侠
在暴露于地面的石头制品的密集区域中,布置了五个大小不同(约2×2.3 m)的四方体(T1-T5)。使用技术类型学对石材进行了收集和详细分析。此外,具有1.2的四方体选择×0.5 m的土壤并去除10 cm的表层土壤,以2 cm的间隔通过湿筛筛选这些10–50 cm的土壤样品,并对每层中发现的残留物进行计数,同时十个炉床测量并挖掘了(1-10号)裸露并散布在研究区域地面上的DJCN 3-2-2剖面。该剖面是从该站点东南约2 m处的当地沉积地层收集的。剖面约100厘米厚,根据沉积物的岩性和颜色,确定了两个主要的地层单元。在0至90厘米之间,地层由浅黄色黄土组成,在该处有两个埋藏的富含木炭的文化层。分别为24–28厘米和30–32厘米;而在d的较低层90-100厘米的深处是蓝灰色湖相沉积物。沿断面以2 cm的间隔收集了45个样品,分别用于测量颗粒大小,磁化率,花粉,木炭和真菌孢子;从田间的炉膛和烧过的土壤中,采集了三个木炭样品(DJCN 3-2-2 C1,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Beta Analytic公司进行的AMS14C测年收集了分别来自烧过的土壤(分别为5号和8号炉台)的DJCN 3-2-2 C2和DJCN 3-2-2 C3。 。通过使用Calib REV 7.0.2程序(Stuiver andReimer,1993)的IntCal 13校准曲线(Reimeret等,2013)将AMS14C日期进一步转换为日历年值。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光谱仪(ICP-MS)。未暴露的中间部分用于测量等效剂量(De)。我们还使用自动RisøTL / OSL-DA-20-C / Dreader获得了OSL测量值。实验室辐射使用90Sr / 90Y beta光源。样品制备包括分别用HCl(10%)和H2O2(30%)处理以去除有机物质和碳酸盐。通过湿筛分选择38至63 µm的颗粒,并用H2SiF6处理约2周。用水含量10±5%来计算年龄(Stauch等人,2012)。在青海师范学院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粒度和磁化率的测定。粒度分析采用标准工艺,包括用HCl处理(10%)和H2O2(10%)分别去除碳酸盐和有机物质,以及用10 mL的10%(NaPO3)6处理分散剂并用超声波清洗机摇动以使颗粒充分分散(Lu and An,1997)。易感性是用英国Bartington生产的MS2双频磁化率仪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三个低频磁化率平均值与两个背景值的平均值之差获得低频磁化率值。对真菌孢子,木炭和花粉样品进行氢氟酸(HF)处理处理方法(Faegri和Iversen,1989; Moore等,1991)。将样品分别在10%HCl和10%KOH中煮沸以溶解钙质矿物质和腐殖质组分。然后将样品通过200 µm筛网过筛,并用40%HF处理以消解细小的二氧化硅。接下来,将样品过7 µm筛网以除去粘土大小的颗粒。最后,将样品储存并固定在甘油冻中。在400倍和1000倍的放大倍数下鉴定出花粉和真菌孢子。真菌孢子形态型的鉴定是基于与Van Geel(1978),Van Geel等人的描述和插图的比较。 (1989年,2003年,2011年),记录了每个样品的Van.300花粉和真菌孢子,并表示为总含量的百分比。花粉和真菌最初通过向样品中添加石蒜孢子片(27637±563孢子)来计算孢子浓度值,然后使用Tilia和Tilia-Graph软件制作图表(Grimm,2011年)。对木炭进行了计数,并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20–100 µm和> 100 µm。
候光良
我们于2017年6月在青海湖盆地野外调查时发现尖嘴遗址(36.95°N,99.61°E;海拔3350m),并在地表选取1m×1.5m的样方,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在深约为130cm的剖面中发现较丰富的动物碎骨、炭屑、石器及陶片等文化遗物。根据其结构特征可将其大致分为4层:第1层(0~30cm),为现代表土层,发育有现代高寒草甸土壤;第2层(30~85cm),为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层,该层中夹杂着大量炭屑,出土有陶片、兽骨、石器等文化遗物,其中骨头多为被敲碎的碎块,部分疑似为骨器;陶器与骨头(部分)有明显的火烧痕迹,石器为打制石器,技术较为粗糙,其岩性与就近的出露基岩一致,说明为就地取材;第3层(85~130cm),为砂黄土,土质较为疏松,其底部发育一薄层(约2~3cm厚)的浅红色古土壤,属原生沉积地层,人类活动干扰小;第4层(130cm以下),为基岩,未见文化遗物。本研究在整理鉴定时,参照的标本主要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现生和古代动物标本,参阅《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动物骨骼图谱》等骨骼图谱。在动物骨骼、炭屑等文化遗物鉴定和采集完毕后,分别从剖面地层的45cm、75cm、75cm和87cm这4处层位依次选取了骨头、炭屑、骨头和炭屑4个测年样品(分别是A45B、A75C、A75B和A87C,见表1),送至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mass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获得的14C年代应用CalibREV702年代校正软件中的IntCali13树轮校正曲线将其校正为日历年。
候光良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本文从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中搜集高原地层孢粉序列,遴选可靠记录,以期探讨该区的人类活动信息。选取原则为:(1)孢粉序列时间需涵盖中晚全新世(6.0kaBP.以来);(2)具有较好年代控制,序列以日历年或14C年时间体系定量表达;(3)具有较高的分辨率;(4)序列地域分布需覆盖整个高原及其各分区。根据上述原则,选取了本区28条地层化石孢粉序列。年代校正:28条序列中有些为日历年有些为碳14测年,因此对其进行校正成日历年。数据获取:对序列进行定量化,读取序列的孢粉含量数值与对应年代,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优先选取拐点数据,序列分辨不足100年的时段,选取该时段平均的孢粉含量数据。从28条序列中共获取568条伴人孢粉记录。利用青藏高原28处地点的地层化石孢粉数据,提取计算并合成本区中晚全新世以来(6.0~2.0kaB.P.)的伴人孢粉记录。对从28处地层化石孢粉序列中提取的原始伴人孢粉记录,以序列为单位,运用离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在于消除不同孢粉类型间的量纲差异,相互间可以进行对比,经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化数值。然后计算每个分区每条记录的平均值,从而合成本区伴人孢粉记录,本文称其为伴人指数,其含义为指数愈高人类活动强度愈强,愈低则愈弱。
候光良
数据是根据已发表的甘青地区考古材料,统计了研究区内涵盖7个文化序列21处遗址点的发掘报告,其中甘肃遗址12处,青海遗址9处。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罐、钵、盆、壶、尊、瓮、豆、碗、盘、杯、鬲、瓶、缸及甑等多种器物的数量、高度及组合进行了梳理。针对部分遗址存在多种文化遗存的情况,本文采用文化期重复统计的方法,最终确定某一文化类型的器物数据。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整理所得的器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绘制变化趋势图来分析和判读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对某一器物在所属文化序列中的数量比例、组合两项内容进行了计算和归纳,以此确保三者间的交叉验证,进一步揭示其变化特征,展示其变化规律。文章主要探讨这四种常用器型的演变状况,并结合甘青地区及其周边的古气候环境记录、考古资料等,分析可能影响陶器演变的因素。
候光良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 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数据〔12〕;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 http: / /www. gscloud. cn) 中的 90 m ×90 m 空间分辨率的 DEM 数据产品; 遗址数据主要基于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结果, 并结合相关省份文物地图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首先确定遗址的具体位置,经纬度不详的遗址结合谷歌卫星地图加以判读; 其次, 参考中国文物普查认定标准进行分类、确定年代( 剔除年代不详的点) , 少量跨年代遗址重复计算,最后按照考古学、历史学、年代学体系的特点, 将研究区遗址按文化类型和历史学的综合划分法统计。GIS 和 RS 等在聚落和区域考古研究的应用也渐趋成熟。利用 GIS 方法中最短路径模拟出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根据输入的要素数据集计算整个区域的数据聚集状况, 从而产生一个连续的密度表面。能直观地表现研究对象的分布概率, 核密度值的大小代表遗址点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程度, 核密度估计值越大, 遗址点的分布密度越密。在通过平均最邻近指数测量每个要素的质心与其最近要素质心位置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有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 并将其与假设随机分布中的平均距离进行比较,从 而判断研究要素是否为聚集分布。对属性在整个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 用于判断研究区域某一要素或现象在空间是否具有聚集特性存在本文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来测度青藏高原遗址点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
候光良
本数据集中表土孢粉数据来源于东亚孢粉数据库(http://eapd.sysu.edu.cn/database/及青藏高原东北缘表土孢粉数据。表土孢粉点的降水数据取自青 藏 高 原 及 周 边(新疆、甘肃、四川部分地区)126个气 象站点1950-1980年 器 测 的 逐 年 年 平均降水数据(数据来自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www.data.ac.cn/xiazai/)由于 地形对气候变化影响很大,因此在 ArcGIS中将分布不均匀的气象台站年均降水数据运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转变成青藏高原面上的栅格数据,表土孢粉点所在的降水栅格数据即可以认为是该点的降水实际数据。利用转换函数法选取代表性表土孢粉类型,建立它们与现代气候的线性回归,将化石孢粉组合代入回归关系式,即求得古气候参数。再利用现代类比法(MAT),假设过去植被类型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将指示植被类型的地层孢粉谱与现代表土孢粉谱对比,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再将其与对应点的现代降水数据进行矩阵运算,就能类比得到地层孢粉所对应的降水数据。
候光良
本文的数据有:(1)影响因子数据:90m分辨率DEM数据、中国1∶250000一级、三级、四级和五级河流分级数据集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http://www.gscloud.cn);中国1∶1000000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1971-2000年)、青海省1∶500000地质图、中国1∶4000000地貌图及青海省各级道路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多年平均降雨量数据(1971—2000年)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www.data.ac.cn);断层数据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来源于董治平等(1992)研究成果。(2)地质灾害数据:历史地质灾害数据(1∶100000)来源于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来源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http://zrzyt.qinghai.gov.cn)。(3)基础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青海省1:250000分县数字化行政区划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www.ngcc.cn)。本文结合信息量模型与熵值法,分别计算河湟谷地崩塌、滑坡、泥石流及综合易发性指数,从而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区划。采用信息量模型确定崩滑流地灾的易发性指数,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信息量模型将灾害点作为评价对象,而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则是模型的评价指标,通过计算各因子易发性贡献度来评价其与研究对象的密切程度,信息量越高,则认为易发系数越高。
候光良
本数据集的遗址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11 年编著出版的《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地图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http://www.geodata.cn/),包括:中国 90 m 分辨率 DEM;中国 1 ∶ 250000 一级、三级、四级和五级河流分级数据集;中国 1 ∶ 4000000 植被数据集;中国 1 ∶ 100000 现状沙漠数据集。通过整理河西走廊考古调查资料,应用文化分布界值文化重心等方法综合分析该区古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应用 GIS技术提取相应遗址点现今的环境(高程、河流、植被和沙地)信息,结合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测该区古今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该区域古文化演变的驱动机制。本数据集可直接为河西走廊地区遗址的古今演化提供一定的规律支撑。
候光良
青藏高原3km分辨率逐月平均风速格点数据是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为长年代时间序列中尺度数值模拟气象要素库研发的,水平分辨率3 km×3 km,时间分辨率1小时,时间长度1995⁓2016年。数据库的建立采用WRF中尺度模式的二重嵌套数值模拟方法,外重网格格距9 km,范围覆盖多半个欧亚大陆;内重网格共有4个,格距3 km,覆盖全国陆地和海域,其中第4个计算区域覆盖青藏高原(图1)。WRF模式顶高度为10 hPa,垂直方向共36层,地面至200 m高度划分9层。模式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包括:Thompson(外重网格)和WSM6 ( 内重网格)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外重网格设置K-F积云参数化方案,第二重不设置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RRTM(Rapid RadiativeTransfer Model)长波辐射参数化方案;Dudhia短波辐射参数化方案;ACM2边界层参数化方案;Noah陆面参数化方案。数值模拟采用四维资料同化技术融入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格点再分析资料(CFSv2)、OISST海表面温度资料、全国2400多地面气象站和160多探空气象站的定时观测资料。 2009年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包括400座测风塔的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其中70 m测风塔329座,100 m测风塔68座,120 m测风塔3座,在2008~2009年期间逐步建成,主要分布与中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课题组采用测风塔70 m高度上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一个完整年的逐小时风向风速观测数据对相同时段中尺度WRF模式逐小时输出的风速模拟结果(水平分辨率3 km×3 km)进行误差检验,剔除观测资料完整率小于90%和年平均风速小于3.8 m/s的测风塔,实际用于误差检验的测风塔共有354座,每座塔的样本数8700小时左右。测风塔实测风速与数值模拟风速的相对误差检验分析表明:49%的测风塔检验得到相对误差小于5%;28%的测风塔检验得到相对误差为5~10%;14.4%测风塔的相对误差为10~15%;5.6%测风塔的相对误差为15~20%;3%测风塔的相对误差大于20%。相对误差较大的测风塔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形复杂的山区和沿海山地。此外,全国范围内逐小时风速对比的相关系数为0.6,按照16方位分别进行平均的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8,超过99.9%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说明数值模拟的风速时空变化特征与实测风速的变化一致。西藏没有测风塔,青海省共13座测风塔,其中6座塔的相对误差小于5%,3座塔相对误差5~10%,3座塔相对误差10~15%,1座塔15~20%。
朱蓉, 孙朝阳
本数据集是2017年7月,课题组在河南县和泽库县开展了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和放牧家畜粪便样品采集工作。随机采集100 m×100 m区域内的同一种放牧家畜未风化的粪便5~10块,并混合为一个样品密封保存。共采集放牧家畜粪便样品49个,其中牦牛(Bosgrunniens)粪样品 30 个,马(Equus ferus caballus)粪样品11个,羊(Ovis aries)粪样品8个,对每个样点进行GPS定位,并记录取样点范围内植被群落和主要植被类型。每个样品取干重 2 g,样品处理前,每个样品加入 1 粒石松孢子片(27637±563 粒·片- 1)用以计算孢粉浓度。用10%的HCl除去钙质胶结,过200μm筛网除去较大粒径的植物残体,10%的 KOH 在 70 ℃下水浴除去有机质;再加入适量 40%的 HF 除去硅酸盐,最后在超声波振荡器中用7 μm的尼龙筛网富集孢粉,洗净后加甘油保存、制片。孢粉鉴定在400倍光学生物显微镜下进行并参考孢粉形态图谱和文献。应用 Tilia 软件绘制孢粉百分含量图。应用 Canoco5.0 软件对孢粉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本数据为评估青藏高原放牧家畜采食习性以及畜牧活动对区域植被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也为今后在青藏高原开展考古遗址中保存的粪样品花粉分析,据此重建古植被群落和古人类生产活动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过程依据和借鉴资料。
候光良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10-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30米分辨率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和物理机理模型反演得到的年最大合成叶面积指数产品。3)数据质量描述: 利用模拟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产品的root-mean-square error(RMSE)约为1.16。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叶面积指数高度综合了植被的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是植被冠层的重要结构参数,该数据集可为陆面过程模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产品支撑。
张兆明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