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准确地监测绿洲的时空格局和动态变化对干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2020年共计9期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采用OSTU阈值法和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1986~2020年河西走廊绿洲分布数据,并结合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和实地验证数据基于混淆矩阵的方法建立随机样点验证绿洲提取结果的准确性。河西走廊绿洲数据的总体精度超过94%,Kappa系数超过0.88。本数据集可以为河西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颉耀文, 张学渊, 刘怡阳, 黄晓君, 李汝嫣, 宗乐丽, 肖敏, 秦梦瑶
青藏高原六大外流河(黄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平滩流量条件下河流表面SHP矢量数据,以1km为步长的平滩流量下河宽和面积的SHP矢量和XLS表格数据。 基于现场实测水文和大断面数据(1967-2020年),结合洪水频率分析,确定六大水系沿程的平滩流量、日期和河宽;采用MNDWI指数分别从Sentinel-2(2017-2020年)和Landsat5/7/8(1984-2020年)影像中提取平滩流量下河流表面矢量。 该数据库可作为全球水文数据集的补充,为研究青藏高原河床演变、河流生态、水文模拟、河流水-气界面物质交换等提供基础数据。
李丹, 薛源, 覃超, 吴保生, 陈博伟, 汪舸
数据集包含西藏纳木错地区大气气溶胶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数据以及环境空气温湿度,以及离线采样的气溶胶样品。在线观测仪器为多角度吸收光度计(Multi-Angle Absorption Photometer,简称MAAP)、积分浊度计(Integrating Nephelometer),观测时间为2020年8月5日至2020年9月11日,在线仪器的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0秒,仪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已经剔除。离线采样为47小时的TSP样品。本数据集为研究高原中部地区大气粉尘气溶胶物理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和来源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二(2019QZKK0602)。
黄建平, 张镭, 田鹏飞, 史晋森
(1)数据内容:全球气候-生态格局演变产品。时间范围包括历史时期1981-2020,空间分辨率0.5°,未来时期2021-2100(未来时期包含四个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空间分辨率1°,每20年1期。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历史时期选用GLOBMAP 的叶面积指数数据为基础,未来时期融合三个CMIP6模式(ACCESS-ESM1-5,CanESM5,UKESM1-0-LL)的叶面积指数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构建温度、降水和辐射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提取相应的系数来表征各气候变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RGB映射图来表征叶面积指数的气候因素的影响系数。 (3)数据质量描述:全球20年1期,历史时期2期(1981-2000;2001-2020),未来时期共包含四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每个路径下4期(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数据可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和生态系统演变相关研究。
何斌
1)数据内容为慕士塔格峰周围冰川在全新世留下的冰碛物宇宙成因核素10Be的暴露年代,包括采样地点、10Be浓度、计算结果等。2)10Be浓度数据来源于发表的文献,参考全球最新的10Be产率,使用三种不同的产率校正方法来计算冰碛物样品的暴露年代。3)相比于原始发表文献的年代数据,此数据更为精确,而且三种方法给出的年代结果可以相互对比,误差范围内集中度较好。4)该数据可用于认识帕米尔地区冰川全新世变化规律,为高原西北部冰川演化的年代学对比提供数据支撑。
许向科, 徐柏青
1)数据包含了1900-2011年以来年尺度的冰芯氧同位素和积累量记录,它们分别反映了研究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变化;2)分析时,首先使用PICARRO测量冰芯样品 δ18O,并按照 δ18O的季节变化特征对冰芯定年;冰芯积累量根据冰芯密度、每年冰芯长度,并结合冰川流动模型计算生成;3)专业实验员和一线科研人员操作、维护仪器,确保分析数据可靠;4)该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典型西风区一百余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并能用于探讨这一时期的冰川演变,为预测将来冰川演变、水文水资源的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徐柏青
冰川表面反照率是冰川质量和能量平衡过程的一个关键参数。该数据内容包括亚洲高山区2000-2020消融期内(6月-8月)每年的年平均冰川表面反照率和年最小冰川表面反照率。基于MODIS 500m分辨率的每日积雪反照率产品(包括MOD10A1和MYD10A1),首先对上午星数据MOD10A1和下午星数据MYD10A1采用均值合成,其次采用±2天窗口内的数据采用均值滤波进行插值和空值填补,最后基于最小和平均值方法得到亚洲高山区冰川的年平均反照率和年最小反照率。相比较原始数据,数据的精度和覆盖程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可为研究冰川反照率与物质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相关冰川模型提供冰面反照率输入数据。
肖瑶
东南亚国家及澜湄流域水资源模拟数据(1980-2019)是使用WRF模式输出的气象数据作为驱动数据,并通过WAYS模型模拟的结果。数据包含东南亚陆地区域1980-2019年的蒸散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总径流、地下水、下渗、土壤湿度数据,时间分辨率为每日,空间分辨率为3km。数据情况整体良好,但由于模型的局限性,少部分变量模拟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不推荐对数据精度有较高要求的研究使用。数据能一定程度上反应东南亚地区水资源情况,对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刘俊国
本数据集基于2020年对西藏一江两河区、藏东南、川西藏东横断山区农田生产经营管理实地调查的数据。样本选择对西藏一江两河区、藏东南、川西藏东横断山区, 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县、样本镇、样本村; 然后根据农户的基本情况,在每个县抽取1个样本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个样本村,最后,运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样本村随机抽取1个农户。该数据集访问记录了调查地块的基本信息,受访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信息,农业种植面积等。该数据集为实地调查、访问获得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农业种植基本情况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政府扶持政策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唐亚伟
本数据集基于《西藏统计年鉴》以及《青海统计年鉴》(2020),两本书籍收录了201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主要从1951至2020年对农业方面进行摘取,从农村和农业基本情况、农村基本情况、乡村从业人员、分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以及耕地面积等方面,以及和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主要统计数据,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青藏高原、认识青藏高原的重要统计资料。
唐亚伟
本数据来自2020年7月-8月期间在西藏一江两河区、藏东南、川西藏东横断山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该数据集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利用数据(秸秆利用途径和畜禽废物利用途径),秸秆利用途径主要包括还田、燃料、饲料和堆肥,畜禽粪便利用途径主要为燃料和肥料。被访人员主要以熟悉家庭情况的成年人为主,有部分村以小组计算产量。问卷设计以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典型性、具体性为原则,面向以上区域设计了《入户调查表》。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信度和效度,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存在问题。在问卷调查正式开始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的讲解和调查技能培训。
宋大刚
多年冻土退化通过降低基底强度、增加物质运移和热融活动频率等方式威胁基础设施的安全,导致其维护成本增加、使用寿命缩短,造成现实的经济损害。 该数据集是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2,3,238.doi: 10.1038/s43247-022-00568-6)关于青藏高原未来多年冻土退化经济损害的论文数据。该数据集包括了预测的青藏高原空间分辨率为1km的未来多年冻土危险等级数据和论文中图2、3、4的原始数据。
冉有华, 程国栋, 董元宏, 李新
近年来,随着南极冰盖消融的加速,冰盖2000-2019表面形成大量冰面融水。深入理解南极冰盖冰面融水的时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基于2000-2019年30m空间分辨率Landsat7和Landsat8影像,利用归一化水体指数、Gabor滤波和形态学路径开操作,生成冰面融水栅格数据集,在ARCGIS中将栅格水体掩膜转换为矢量数据。本数据集是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的2000-2019年南极冰盖消融区(南极半岛亚历山大岛)250m冰面融水数据集。时间集中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夏季)
杨康
根据 CMIP5 3 个未来情景(RCP2.6、RCP4.5、RCP8.5)资料,获得了 2006-2100 世纪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经分析发现在 RCP2.6 情景下,年平均气温呈现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介于 0.0 °C/decade 至 0.2 °C/decade 之间(P<0.05),其中,高纬度地区增长较快,介于 0.1 °C/decade 至 0.2 °C/decade之间。综合 21 世纪全球年平均气温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年平均气温在不同的气候情景下都呈现出变暖的趋势,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更加敏感和快速的增长。
牛富俊
根据泛北极潜在热融灾害(主要为热融滑坡)诱发因素,包括:气温(冻融环境)、降雨、积雪、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及地下含冰量等,基于地球大数据资源库提供的基础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逻辑回归、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以目前已有解译北半球热融滑坡为训练样本,最终获得了泛北极的热融灾害易发性(发生概率)区划图。根据驱动因素敏感性发现气候因素(气温与降雨)对热融灾害的发生于分布贡献度最大,坡度因素贡献度次之,含冰量与辐射也具有较高的贡献。
牛富俊
对于泛北极或北半球,通常使用冻融指数来预测多年冻土分布,活动层厚度及气候变化信息等。因此,结合加拿大气象中心提供的分辨率为25km月平均雪深数据,该数据基于CRUNCEP冻融指数利用雪深修正后的冻结数模型预测了泛北极多年冻土分布范围。考虑到雪深数据始于1998年而冻融指数止于2015年。所以模拟了2000-2015年的冻土分布状况。尽管国际雪冰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泛北极多年冻土图也可以反映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但不能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2000年之后的多年冻土分布状况。通过模拟得到的2000 – 2015年泛北极多年冻土面积为19.96×106 km2。和已有国际雪冰数据中心提供的多年冻土分布图不一致的地方主要位于岛状多年冻土区。
牛富俊
1990-2020年全球高分辨率模拟近海洋表层气温-降水-海温数据集来源于最新CMIP6计划。CMIP6是世界气候研究项目(WCRP)组织的第六次气候模式比较计划。原始数据来源于https://www.wcrp-climate.org/wgcm-cmip/wgcm-cmip6。该数据集中包含了全球近海洋表层气温(tmp)、降水(pr)和海温(tos)数据。其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包含CMIP6中情景模式比较子计划(ScenarioMIP)的4种不同实验场景的共享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 SSP)与辐射强迫(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的矩形组合。(1) SSP126: 在SSP1(低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2.6情景的升级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2.6W/m2)。(2) SSP245: 在SSP2(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4.5情景的升级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4.5 W/m2)。(3) SSP370: 在SSP3(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新增的RCP7.0排放路径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7.0 W/m2)。(4) SSP585: 在SSP5(高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8.5情景的升级(SSP585是唯一能使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8.5 W/m2的SSP场景)。海温数据提供SSP126情景数据。
叶爱中
光合作用是连接碳和水循环的关键过程,卫星检索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SIF) 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有价值的代理。Copernicus Sentinel-5P 任务上的TROPOspheric Monitoring Instrument (TROPOMI) 能够显着改进提供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 SIF 观测,但数据记录的短时间覆盖限制了其在长期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使用机器学习在具有高时空分辨率(0.05°,8 天)的晴朗天空条件下重建 2001-2020 年期间的 TROPOMI SIF (RTSIF)。我们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上表现良好(R^2 = 0.907, regression slope = 1.001)。RTSIF 数据集针对 TROPOMI SIF 和基于塔的 SIF 进行了验证,并与其他卫星衍生的 SIF(GOME-2 SIF 和 OCO-2 SIF)进行了比较。 RTSIF 与总初级生产 (GPP) 的比较说明了 RTSIF 在估算碳通量方面的潜力。这个数据集将在评估长期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和全球碳水通量方面有重要价值。
陈星安, 黄跃飞, 聂冲, 张硕, 王光谦, 陈世鎏, 陈志超
通过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水文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收集了水文气象及、土地利用及DEM等基础数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 Distributed Time—Variant Gain Hydrological Model)进行建模,以100平方千米阈值将青藏高原划分成10937个子流域。在黑河、雅鲁藏布江、长江源、黄河源、雅砻江、岷江、澜沧江流域选取了14个流量站观测日流量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拟定与验证。日尺度纳西效率系数达到0.7以上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实际蒸发模拟同气象局公开的站点观测基本一致。模型模拟出1998-2017年水循环过程,经过验证之后,给出全青藏高原空间0.01度日尺度实际蒸发(包含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时空分布。
叶爱中
通过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水文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收集了水文气象及、土地利用及DEM等基础数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 distributed time-variant gain model)进行建模,以100平方千米阈值将青藏高原划分成10937个子流域。在黑河、雅鲁藏布江、长江源、黄河源、雅砻江、岷江、澜沧江流域选取了14个流量站观测日流量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拟定与验证。日尺度纳西效率系数达到0.7以上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模型模拟出1998-2017年水循环过程,给出全青藏高原空间0.01度日尺度径流时空分布。
叶爱中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