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约占青藏高原陆地面积的46%,是冰冻圈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年冻土埋藏较深,其分布难以通过地表观测直接获取,因此,研究多年冻土分布往往依赖于地面观测。该数据集基于多种观测方法,包括:钻孔勘察、坑探、土壤温度和探地雷达,获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点尺度信息,并归档形成首个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存在性数据集(v1.0)。数据集包含626条信息,覆盖不同海拔、坡向和气候状态。同时,根据观测方式和数据质量,对数据的置信度进行了分类,为不同研究目的使用该数据提供了参考。该数据为多年冻土分布提供了本底信息,可用于多年冻土模拟验证和未来气候变暖下多年冻土退化评估。
曹斌, 张廷军, 吴青柏, 盛煜, 赵林, 邹德富
基于2015年夏季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提取覆盖“一带一路”范围内的典型样点该影像的光谱特征值。波段包括band (0.45 - 0.51μm)、band (0.53 - 0.59μm)、band (0.64 - 0.67μm)、band (0.85 - 0.88μm)、band (1.57 - 1.65μm)、band (2.11 - 2.29 μm)、band (10.60 - 11.19 μm)和band (11.50 - 12.51 μm)等八个,同时基于“一带一路”区域土地利用数据(V1.0)(2015)提取了每个样地的土地覆被/利用类型(10个)。数据包括excel格式和shp格式,shp数据文件为光谱特征数据集每个样地的空间分布及光谱信息。
许尔琪
基于最新发布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存在性证据数据集,利用统计模型计算得到了1公里分辨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概率分布图。该图考虑了气温、积雪和植被这三个多年冻土分布控制性因素,因此能够准确地反应青藏高原冻土的空间异质性。根据1000多个实测资料验证和与已有多年冻土图的对比结果显示,该图的整体分布精度为82.5%,卡帕系数可达到0.62,在多年冻土下界表现出了更好的分类效果。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面积约为1.54 (1.35–1.66) 百万平方公里, 约占陆地面积的 60.7 (54.5– 65.2)% 。多年冻土面积 约为 1.17 (0.95–1.35)百万平方公里,约占46 (37.3–53.0)%。
曹斌
依据多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包括有欧空局全球陆地覆盖数据(ESA CCI-LC,300m栅格)、清华大学全球土地覆被数据(FROM-GLC,30m栅格)和美国NASA的LP DAAC 中心的MODIS全球土地覆被数据(MCD12Q1,300m栅格)等3个土地覆被产品数据。个别类别土地覆被数据包括有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全球耕地数据(GFSAD30,30m)、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全球林地数据(PALSAR/PALSAR-2,25m)、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 EC)的全球水体数据(GSWD,Global Surface Water Data)和中山大学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提取的全球城市用地数据(GULM,Global Urban Land Map)。构建了“一带一路”区域LUC分类系统以及其余数据分类系统的转换规则,构建土地覆被分类置信度函数和地类融合规则,进行土地覆被产品融合与修正,完成了“一带一路”核心国家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V1.0)。
许尔琪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1 )(HWSD). 中国境内数据源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南京土壤所所提供的1:100万土壤数据。 该数据可为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数据格式:grid栅格格式,投影为WGS84。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EF_DEPTH(土壤参考深度); AWC_CLASS(19.5); AWC_CLASS(土壤有效水含量); PHASE1: Real (土壤相位); PHASE2: String (土壤相位); ROOTS: String (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 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 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 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 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 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 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 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 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 具体属性值代表何意义请参考文件夹下说明文档*.pdf及数据库*.mdb。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aa
该数据集提供1978年10月24日到2012年12月31日逐日的中国范围的积雪厚度分布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25km。用于反演该雪深数据集的原始数据来自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SMMR(1978-1987年),SSM/I(1987-2008年)和AMSR-E(2002-2012)逐日被动微波亮温数据。由于三个传感器搭载在不同的平台上,所以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不一致性。通过对不同传感器的亮温进行交叉定标提高亮温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然后利用车涛博士在Chang算法基础上针对中国地区进行修正的算法进行雪深反演。具体反演方法参考“数据说明文档”。 该数据集包含EASE-Grid和经纬度两种投影方式,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文件夹中:ease-grid_rar(数据仅到2010年)和lon-lat_rar。两种投影的数据都逐年打包,文件命名方式为:传感器名称简写+年份,如ease-grid_rar目录下的SR1985表示用SMMR亮温数据反演的1985年的雪深;SI1990表示用SSM/I亮温数据反演的1990年的雪深;AE2005表示用AMSR-E亮温数据反演的2005年的雪深,这些数据的投影方式都是EASE-Grid。lon-lat_rar目录下,上面的数据集名称解释相同,只是其投影方式为经纬度投影。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数据文档。
车涛, 李新, 戴礼云
该数据集分析了2018-2019年全球典型洪水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及损失情况。2018年,全球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共109起,死亡人口1995人,受灾人口总数达126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约为45亿美元,在全球近30年中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全球洪灾事件发生次数上半年较下半年多,5月至7月发生频次较高。因此,以2018年美国弗罗伦斯飓风洪水、2018年尼日利亚尼日尔河洪水及2018年中国山东寿光洪水等三个典型灾害事件为案例,从灾害背景、致灾因子、受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蒋梓杰, 蒋卫国, 武建军, 周红敏
全球台风路径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29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路径点的数据,包含时间、经纬度、中心气压、风速风力、未来移向、未来移速、风力等级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央气象台台风网(http://typhoon.nmc.cn/web.html),使用python抓取了网页发布的台风路径数据,并将抓取的excel数据表整理导成shapefile形式,按照台风风力等级划分标准赋予每一个路径点风力等级; 可以应用于基于台风路径点的移动情况、风速风力等的特征、影响分析。
陈怡婷, 杨华, 武建军, 周红敏
本数据集是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覆被数据,数据为栅格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300米,包含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城市用地等22个大类,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该数据来自欧空局CCI-LC项目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产品。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有22个大类。数据的生产融合多种卫星数据资料,包括MERIS FR/RR,AVHRR,SPOT-VGT,PROBA-V等。经验证,该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在70%以上,当然精度会在不同的地区和覆被类型上存在差异。
杜云艳
此数据集包含2018全年及2019上半年全球重大林火案例数据,包括2018年11月美国加州林火、2018年7月希腊阿提卡区林火及2019年3月中国山西省林火3个案例数据。具体数据包括:监测范围的火烧强度数据及灾前灾后植被指数变化数据。该数据集主要用于描述2018-2019上半年全球重大林火事件的发生、发展、影响及恢复,数据主要来源于NASA官网和EM-DAT数据库,在EXCEL和ArcGIS中运用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来源可靠,处理方法科学严谨,可有效运用于全球(林火)灾害案例分析研究。
杨雨晴, 宫阿都, 武建军, 周红敏
此数据集是对近30年全球的强震(Mw≥5)活动性水平进行分析,并将其进行空间化呈现,可以得到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活动性水平高的分布区域,将2018年强震分布与其进行对比,得到2018年全球强震活动的分布特征。强震原始数据来自USGS,对其进行局部密度计算作为频度信息,对所有震例的震级进行全球范围的插值,之后对频度和震级进行相乘作为其强震活动性水平。该数据集为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约为80km。该数据集可以在全球尺度上对强震的活动水平强弱分析提供参考,对全球地震危险性分析、防震减灾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辅助意义。
陈晋, 唐宏, 武建军, 周红敏
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3种分辨率(0.25度、0.75度和2度)青藏高原多年平均月温度递减率(单位:℃/m)网格数据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高程标准差和相关性阈值动态检测不同分辨率网格内MODIS地温-海拔样本的有效性来获得局部可靠的温度递减率 数据质量描述:基于青藏高原113个站点的1980-2014年间日平均气温观测,对ERA-Interim气温数据应用0.75度气温递减率产品进行日平均气温的空间降尺度,使其验证误差(均方根误差)由~4℃降低到~2℃。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数据集可应用于多种再分析资料的气温降尺度。
张凡, 张宏波
本数据集是2011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覆被数据,数据为栅格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300米,包含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城市用地等22个大类,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该数据来自欧空局CCI-LC项目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产品。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有22个大类。数据的生产融合多种卫星数据资料,包括MERIS FR/RR,AVHRR,SPOT-VGT,PROBA-V等。经验证,该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在70%以上,当然精度会在不同的地区和覆被类型上存在差异。
杜云艳
该数据集是通过青藏高原矢量边界对中国湖泊图裁剪而来,湖泊数据库的内容是经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用遥感分析得到的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2015年湖泊的数据。湖泊编码的依据是湖泊分类,湖泊的分类体系不是层次分类,而是根据不同指标形成多重性平行式的。中国湖泊编码目前采用8位数字,第一、二位表示湖泊所在省区代号;第三、四、五位表示该省区内湖泊的顺序号;第六位表示湖泊属于内外流域和湖面面积的大小;第七位表示湖水水量亦即湖泊的容积。
杜云艳
中蒙俄经济走廊气象站基础气象数据集包括风速、风向、降水量、气温及雪深。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站点散布在走廊周围,站点数量为29个。该数据集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国家环境信息中心(NCEI)小时/亚小时观测数据集提取得到。各个数据除了包括数据本身之外,还包括数据质量评估结果、数据获取方式等信息。此外,各个站点降水量数据由4个检测设备共同获取组成,以确保数据稳定性。雪深数据包括雪深度和等效水深尺寸,即雪融化后成水的深度。
李生宇, 范敬龙
数据包含了2019年3月发生于南半球的热带气旋“伊代”的路径数据,以及由其引发的南部非洲洪灾受淹范围的数据,是2019年全球重大热带气旋灾害的重要数据源补充。热带气旋路径数据整理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监测数据,使用ArcGIS软件读取经纬度坐标获得;南部非洲洪灾的受淹范围数据是中科院遥感所基于高分三号卫星影像提取的。 数据可用于热带气旋“伊代”的路径分析、受影响情况分析和灾损评估等。
陈怡婷, 杨华, 武建军, 周红敏
结合Landsat影像(4215景)、地形图,利用半自动水体提取及人工目视检查编辑,完成了过去60多年来(1960s, 1970s,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详细的中国湖泊(大于1平方公里)数量与面积变化研究。从1960s到2020年,中国湖泊总数量(≥ 1 km^2)从2127个增加到2621个,面积从68537 km^2扩张到82302 km^2 。
张国庆
高分二号(GF-2)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搭载有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星下点空间分辨率可达0.8米。 该数据集为2017年的6景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文件夹列表为: GF2_PMS1_E100.5_N37.2_20171013_L1A0002678101 GF2_PMS1_E100.5_N37.4_20171013_L1A0002678097 GF2_PMS1_E100.6_N37.6_20171013_L1A0002678096 GF2_PMS2_E100.3_N37.4_20170810_L1A0002534662 GF2_PMS2_E100.5_N36.7_20170805_L1A0002526723 GF2_PMS2_E100.7_N37.2_20171013_L1A0002672923 GF2_PMS2_E100.7_N37.4_20171013_L1A0002672921 文件命名规则:卫星名称_传感器名称_中心经度_中心纬度_成像时间_L****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本数据集是建立在青藏高原基础上的高原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观测数据,用于量化粗分辨率卫星和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模型产物的不确定性。青藏高原土壤温湿度观测数据(Tibet-Obs)由四个区域尺度的原位参考网络组成,包括寒冷半干旱气候的那曲网络,寒冷潮湿气候的玛曲网络和寒冷干旱的阿里网络,以及帕里网络。这些网络提供了对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和地表水文气象条件的代表性覆盖。 - 时间分辨率:逐时 - 空间分辨率:点测量 - 测量精度:土壤水分,0.00001;土壤温度,0.1℃;数据集尺寸:标称深度为5,10,20,40和80厘米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统计值 - 单位:土壤水分,cm ^ 3 cm ^ -3; 土壤温度, ℃
Bob Su, 阳坤
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有效评价,特别是对未来降水量的预测,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制定适应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数据是基于RegCM4.6模型和HadGEM2-ES的未来四种不同碳排放浓度(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未来2007-2099年空间分辨率为0.25度,时间分辨率分别为3小时,逐日和逐年的多套中国西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陕西5省)气候预测。这些数据表明,在RCP8.5情景下,未来中国西北地区近地表气温将持续变暖,到21世纪末,气温将变得更为显著,超过6℃,未来的降水量将继续增加,到21世纪末将增加100毫米;极端气候指数夏季高温天数将继续增加,这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的高温将更加频繁,相比之下,连续干燥日将减少。
潘小多, 张磊
在高寒网各野外站和泛第三极地区境外台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基础上,建立泛第三极地区气象、水文及生态要素系列数据集;通过重点区域的强化观测与样地和样点验证,完成气象要素、湖泊水量与水质、地上植被生物量、冰川冻土变化等数据产品的反演;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制建立多站联网的气象、水文、生态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联网数据实时获取与远程控制及共享。 2018年中国高寒地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网络水文数据集,主要收集:祁连山站、藏东南站、珠峰站、玉龙雪山站、纳木错站、阿里站、慕士塔格等七个站 点逐日实测水文(径流、水位、水温等)数据。
朱立平, 彭萍
该数据集是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发的一套中国区域近地面气象与环境要素再分析数据集中提取得到。该数据集是以国际上现有的 Princeton 再分析资料、GLDAS 资料、GEWEX-SRB 辐射资料,以及 TRMM 降水资料为背景场,融合了中国气象局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制作而成。其时间分辨率为 3 小时,水平空间分辨率 0.1°,包含近地面气温、近地面气压、近地面空气比湿、近地面全风速、地面向下短波辐射、地面向下长波辐射、地面降水率,共 7 个要素(变量)。 各变量的物理意义: 气象要素 变量名 单位 物理意义 近地面气温 temp K 瞬时近地面(2m)气温 地表气压 pres Pa 瞬时地表气压 近地面空气比湿 shum kg/ kg 瞬时近地面空气比湿 近地面全风速 wind m /s 瞬时近地面(风速仪高度)全风速 向下短波辐射 srad W /平方米 3 小时平均 (-1.5hr ~ +1.5hr) 向下短波辐射 向下长波辐射 lrad W /平方米 3 小时平均 (-1.5hr ~ +1.5hr) 向下长波辐射。 降水率 prec mm/hr 3 小时平均 (-3.0hr ~ 0.0hr) 降水率。 更多信息,请参见随数据一同发布的《User’s Guide for 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阳坤
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与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态系统可持续承载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单位为人/平方公里。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数据基于VPM模型模拟的NPP数据和FAO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生产与贸易数据计算得到;以NPP数据为基础结合CCI-CI土地利用数据与各类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生物量配比参数得到ANPP数据,作为生态供给量;以农林牧生产与贸易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口数据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生态消耗标准,然后将国家尺度数据空间栅格化;将空间栅格化的生态供给量数据与人均生态消耗标准相除得到空间栅格化的生态承载数据。
闫慧敏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长江源区人工采集的土地覆盖及植被类型地面验证点数据集。数据采集中,以用地类型相对较为均一、完整的斑块作为主要采集对象,在区分其他用地类型及植被类型时相对较易识别和辨识,在地物验证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每个样地首先利用差分GPS仪记录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海拔(0.1米)、采集时间等位置信息,然后以人工目视识别的办法记录主要用地类型和性质、特征、建群种等属性信息,以便回实验室验证和核对。最后,对每个样地拍摄不少于1张的景观照片。在本次采集中,90%以上的样点采集了2张及以上实景照片,以便于在土地利用分类及植被类型提取中进行验证和核查。最后,通过与Google地图的位置核对,数据经过了两轮检验和核查,保证了验证点属性的绝对正确性。
王旭峰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8月黄河源区(扎陵湖北面)人工采集的土地覆盖及植被类型地面验证点数据集。数据采集中,以用地类型相对较为均一、完整的斑块作为主要采集对象,在区分其他用地类型及植被类型时相对较易识别和辨识,在地物验证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每个样地首先利用差分GPS仪记录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海拔(0.1米)、采集时间等位置信息,然后以人工目视识别的办法记录主要用地类型和性质、特征、建群种等属性信息,以便回实验室验证和核对。最后,对每个样地拍摄不少于1张的景观照片。在本次采集中,90%以上的样点采集了2张及以上实景照片,以便于在土地利用分类及植被类型提取中进行验证和核查。最后,通过与Google地图的位置核对,数据经过了两轮检验和核查,保证了验证点属性的绝对正确性。
王旭峰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可可西里人工采集的土地覆盖地面验证点数据集。数据采集中,以用地类型相对较为均一、完整的斑块作为主要采集对象,在区分其他用地类型及植被类型时相对较易识别和辨识,在地物验证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每个样地首先利用差分GPS仪记录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海拔(0.1米)、采集时间等位置信息,然后以人工目视识别的办法记录主要用地类型和性质、特征、建群种等属性信息,以便回实验室验证和核对。最后,对每个样地拍摄不少于1张的景观照片。在本次采集中,90%以上的样点采集了2张及以上实景照片,以便于在土地利用分类及植被类型提取中进行验证和核查。最后,通过与Google地图的位置核对,数据经过了两轮检验和核查,保证了验证点属性的绝对正确性。
王旭峰
该数据集包含2014年07月23日至2014年08月18日在黑河下游混合林站和超级站观测的热像仪组分温度数据。观测地点坐标分别为101.1335E、41.9903N和101.1374E、42.0012N,海拔约874m。在混合林站和超级站分别使用Testo890-2(热红外图像:640 × 480,可见光2048 × 1536)和Testo875-2i(热红外图像:160 × 120,可见光640 × 480)热像仪,以通量塔为中心,在10m高度处,拍摄塔周围的地表亮温和可见光图像。在混合林站的观测方向为东北、东、东南、西南和西北,在超级站的观测方向为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观测时间范围主要为晴空日期的10:00至16:00;各次的观测时间为整点和MODIS、Landsat 8过境时;8月4日的拍摄为配合航空飞行,观测间隔约为10min。
李明松, 马晋
1)数据内容包含青藏高原地区1992年、2005年、2015年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300米。2)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采用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CSLE)计算获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公式中包含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因子、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降雨侵蚀力因子由青藏高原各站点降雨数据插值获得;土壤可蚀性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采用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坡长因子、坡度因子通过30m高程数据计算后重采样得到;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由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降雨侵蚀力比例计算得出,其中植被覆盖度是由MODIS的植被指数产品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3)通过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的差异变化比较,符合实际变化规律,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和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章文波
本数据集为基于蒸散发互补方法建立的中国地表蒸散发产品(v1.5),输入数据包括CMFD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气温、气压,以及GLASS地表发射率和反照率、ERA5-land地表温度和空气湿度、NCEP散射辐射率等。本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982年-2017年,空间范围为中国陆地区域。本数据集可为研究长时间尺度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 陆地实际蒸散发 (Ea),单位: mm month-1。 时间分辨率为逐月; 空间分辨率为0.1°; 数据类型:NetCDF; 本数据仅为陆地实际蒸散发,不含水面。
马宁, Jozsef Szilagyi, 张寅生, 刘文彬
1)数据内容包含泛第三极65国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栅格数据。2)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采用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CSLE)计算获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公式中包含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因子、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65国降雨侵蚀力因子由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发布的日降雨量产品计算获得;土壤可蚀性因子采用250mSoilGrid网格土壤数据计算;耕作措施因子利用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利用和降雨侵蚀力比例计算;工程措施初稿暂未考虑,暂时取值为1;坡长因子、坡度因子通过30m高程数据计算后重采样得到;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由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降雨侵蚀力比例计算得出,其中植被覆盖度是由MODIS的植被指数产品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65国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章文波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 Chen, F.H., Dong, G.H., Zhang, D.J., Liu, X.Y., Jia, X., An, C.B., Ma, M.M., Xie, Y.W., Barton, L., Ren, X.Y., Zhao, Z.J., & Wu, X.H. (2015). 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Science, 347, 248–250. 数据整理自论文内Supplementary Materials中的表格数据。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各地的53处遗址的动物骨骼、植物遗骸及其它人工制品进行了分析,发现自从大麦(Barley)产生后,人类就开始迁移到海拔高达4700米的地区定居。该研究显示,史前人类是在距今3600年以后全球气候转冷的大背景下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扩张的,其关键的促进因素是农业技术革新而不是气候变化。 数据集包含4个数据表,数据表名称和内容分别为: Data list:数据列表; t1:Calibrated radiocarbon dates and domesticated plant and animal remains from sites investigated on the NETP(青藏高原东北部研究的遗址的校准的放射性碳年代和驯化动植物遗骸); t2:Radiocarbon dates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放射性碳年代); t3:OSL dates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光释光年代)。 数据详细信息参见附件:Supplementary Materials.pdf,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pdf。
陈发虎
1)数据内容包括泰国18个小流域5米分辨率2017年的土壤水蚀模数数据。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 (A=R•K•LS•B•E•T)方法,在面图层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盖度FVC、轮作分区抽样调查单元的基础上,分别计算40个抽样单元土壤水蚀模数,评估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空间数据运算(包括图表链接及转换、矢栅转换、重采样等),将区域专题图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DEM转换为抽样单元的R、K、LS因子;通过半月FVC、NPV、半月降雨侵蚀力权重、其他地类B因子表分别计算抽样单元内各地类的B因子;通过遥感解译结果、工程措施因子表,计算抽样单元工程措施因子值;通过耕作分区图及耕作措施表获取抽样单元内耕作因子值,进而计算各抽样单元内土壤侵蚀模数。18个小流域的选取依据泛第三极地区抽样单元布设图。 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勤科
数据包含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钻孔180米沉积岩心的碳酸盐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水文和植被等信息,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罗布泊钻孔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分析精度为: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通过罗布泊钻孔的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数据,可以重建塔克拉玛干沙漠更新世以来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变率、和影响因素。青藏高原野外地质考察照片数据集,主要为野外考察过程中拍摄的野外工作照以及地质剖面照片。
刘卫国
通过野外调查、监测、采样和室内检测,测定了巴尔喀什湖流域水、土化学指标。通过不同水样的水化学指标分析,初步研究了该区域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类型明显不同,河水的主要化学类型为Ca-HCO,反映了岩石风化作用;湖水主要化学类型是Na-SO4和Na-Cl,反映了长期的蒸发作用影响。
吴敬禄
水资源估算的主要思路是使用径流系数和径流影响因子(气候、地形、土地利用、土壤)建立机器学习模型,然后再将模型估算的径流系数还原成径流深,进一步计算水资源量。基于全球公开数据资料,建立径流系数和地形、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的机器学习模型,估算“一带一路”地区多年径流系数,根据2015年的降水资料,计算2015年的径流量,再根据各个国家的面积,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水资源量。生成了“一带一路”地区高分辨率的径流系数分布图,为“一带一路”地区水资源评价、跨境水分配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贾绍凤
该数据集包含2014年07月22日至2016年07月19日在黑河下游混合林站和超级站观测的组分温度数据。测量地点坐标分别为101.1335E、41.9903N和101.1374E、42.0012N,海拔约874m。所使用的红外辐射计型号为SI-111,数采为CR800。混合林站使用两支传感器分别观测光照胡杨(南侧)和阴影胡杨(北侧)的组分温度。两支传感器架设高约5m,距目标约1m,水平观测。超级站使用两支传感器分别观测裸土和柽柳的组分温度。观测裸土的传感器架设高度约2m,观测天顶角约45°;观测柽柳的传感器架设高度约1m,距被测目标约0.5m,水平观测。
周纪, 李明松, 马晋
黑河流域上游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饱和导水率,颗粒分析,入渗率,以及采样点位置信息。 1、数据为2014年针对2012年补充取样,用环刀取原状土; 2、该土壤容重为土壤干容重,采用烘干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原状环刀土样在烘箱中以105℃恒温24小时,土壤干重除以土壤体积(100立方厘米),单位:g/cm3 。 3、土壤孔隙度,根据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关系得到;, 4、土壤入渗分析数据集,数据为2013-2014年野外实验测量数据。 5、入渗数据是用“MINI DISK PORTABLE TENSION INFILTROMETER”进行测量,得到一定负压下的近似饱和导水率。 6、土壤粒度数据是在兰州大学西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度实验室进行测量。测量仪器为马尔文激光粒度仪MS2000。 7、饱和导水率是依据依艳丽(2009)的定水头发自制仪器进行测量。使用马利奥特瓶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定水头;同时最后将当时测量的Ks转化为10℃时的Ks值进行分析计算。 8、土壤含水量数据是用ECH2O进行测量,包括5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 9、水分特征曲线采用离心机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环刀原状土放入离心机,分别用转速0,310,980,1700,2190,2770,3100,5370,6930,8200,11600测量每次的转子重量得到。
贺缠生
数据集包括以下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根系丰度、总氮(N)、总磷(P)、总钾(K)、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可交换H+、Al3+、Ca2+、Mg2+、K+、Na+、土层厚度、土壤剖面深度、砂、淤泥和C。铺设部分、岩石碎片、体积密度、孔隙、结构、稠度和土壤颜色。提供了质量控制信息(QC)。 分辨率为30弧秒(赤道处约1公里)。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由8层记录,深度为2.3 m(即0-0.045-0.091、0.091-0.166、0.166-0.289、0.289-0.493、0.493-0.829、0.829-1.383和1.383-2.296 m),以便于在普通土地模型和社区土地模型(CLM)中使用。 数据采用NetCDF格式存储,数据文件名称及其说明如下: 1.THSCH.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CH 2.PSI_S.nc: Saturated capillary potential of FCH 3.LAMBDA.nc: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dex of FCH 4.K_SCH.nc: Saturat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CH 5.THR.nc: Residual moisture content of FGM 6.THSGM.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GM 7.ALPHA.nc: The inverse of the air-entry value of FGM 8.N.nc: The shape parameter of FGM 9.L.nc: The pore-connectivity parameter of FGM 10.K_SVG.nc: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GM 11.TH33.nc: Water content at -33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field capacity 12.TH1500.nc: Water content at -1500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permanent wilting point
戴永久, 上官微
中亚地区风速数据集,为tif格式。其空间范围涵盖里海在内的中亚五国地区,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该数据由GLDAS全球三小时同化数据提取获得。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空间分辨率为0.25°,时间范围为:2017年平均值。可以利用该数据进行中亚五国的大尺度输沙通量计算,进而估算沙丘的潜在移动速度等参数。该数据集可为中亚地区沙漠油气田与绿洲城镇风沙灾害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高鑫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 Yao, T., Thompson, L., & Yang, W. (2012).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Nature Climate Change, 1580, 1-5.,数据整理自论文内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中的表格数据。 此论文通过对82条冰川退缩、7090条冰川面积减少和15条冰川质量平衡变化的调查,总结了近30年来的冰川状况。 数据集包含8个数据表,数据表名称和内容分别为: Data list:数据列表; t1:Distribution of Glaciers 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分布面积); t2:Data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glacial area reduction in each basin(分析各流域冰川面积减少的数据和方法列表); t3:Glacial area reduction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基于遥感影像得出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过去30年中冰川面积减少情况); t4:Glacial length fluctuation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过去30年中冰川长度波动数据); t5: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glaciers for recent mass balance measurement 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冰川质量平衡测量方法的详细信息); t6:Recent annual mass bala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TP(青藏高原不同区域近年来每年质量平衡数据); t7:Mass balance of Long-time series for the Qiyi, Xiaodongkemadi and Kangwure Glaciers in the TP(青藏高原七一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抗物热冰川质量平衡长时间序列数据)。 数据详细信息参见附件: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pdf,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pdf。
姚檀栋
1)数据内容包含青藏高原地区1992年、2005年、2015年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0米。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CSLE)计算青藏高原4000余个调查单元的土壤侵蚀量。按土地利用对青藏高原范围进行土壤侵蚀量插值。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对土壤侵蚀量进行分级,得到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图。3)通过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的差异变化比较,符合实际变化规律,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和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属性表中代码含义:Value值1,2,3,4,5,6分别代表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BL代表各侵蚀强度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章文波
该数据集记录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1961-2016年谷物产量数据。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electronic files and web site.)。这些数据由粮农组织通过年度调查问卷收集,并由官方二级数据进行补充。官方二级数据包括国家部委网站的官方国家数据、国家出版物和各国际组织报告的相关国家数据。 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谷物产量(公吨),谷物产量(千克每公顷)。
徐新良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南部(西藏地区)土壤总汞的浓度和空间分布信息。本项目共在西藏采集表层土壤样品239个,采用湿法消解和原子荧光法测定其总汞含量,方法检出限为1.8 ng/g。使用标准土壤(GB GSS-2)作为实验参考物质,获得的实验回收率为84-103%,该数据质量经过了严格控制。该数据集将作为青藏高原土壤汞污染状况及背景值的参考数据集,同时可用于评估南亚跨境污染物传输对青藏高原影响的基础数据。
王小萍
根据UN comtrade 原油资源(2709)国际贸易数据,经整理后,提取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个关键时间点,进行空间化后,在arcgis 10.2 软件平台制成flow map。从中亚的石油贸易关系来看,优先保证欧洲国家的石油出口是中亚石油出口的主要方向,2006年之前向欧洲的出口量占中亚出口量的90%以上。从出口量与贸易关系来看,中亚地区自苏联解体以来,一直寻求出口多元化,建立更广泛的贸易关系,出口国从1993年的3个增加到2016年的18个。1995年之前中亚仅有少量石油出口,出口量不足100万吨,1996年-2013年石油出口量迅速增加并达到峰值。
杨宇, 何则
该数据集记录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1990-2015年森林面积相关数据。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electronic files and web site.)。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提供有关森林覆盖率的详细信息,并对调整后的森林覆盖率进行估算,目前的调查采用统一的森林定义。该数据能够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森林资源丰富程度,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数据集包含1个数据表:森林面积(平方公里)。
徐新良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该地区湖泊冰期物候和持续时间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用作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地球三极环境变化对比研究。但由于其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缺乏对湖泊冰物候的常规现场测量。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归一化差雪指数(NDSI)数据,以500米的分辨率对湖泊冰进行了监测,填补了观测空白。利用传统的雪图算法对晴天条件下的湖泊日冰量和覆盖范围进行检测,利用湖泊表面条件的时空连续性,通过一系列步骤对云层覆盖条件下的湖泊日冰量和覆盖范围进行重新确定。通过时间序列分析308个大于3km2的湖泊确定为湖冰范围和覆盖的有效记录,形成每日湖冰范围和覆盖数据集,包括216个湖泊,可以进一步获取四个湖冰物候参数:开始冻结(FUS),完全冻结(FUE),开始融化(BUS),完全融化(BUE),和92个湖泊,可获取两个参数,FUS和BUE。
邱玉宝
使用Sentine-1 SAR 数据对青藏高原黑河流域野牛沟冻土进行监测。采用2014~2018年野牛沟区域Sentine-1 SAR影像,利用了基于分布式雷达目标的小基线集时序InSAR(DSs-SBAS)冻土形变监测方法,结合SAR后向散射系数,MODIS地表温度和Stefan模型,估算了研究区活动层厚度。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在0.8米至6.6米之间,平均值约为3.3米。对开展大范围、高分辨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利明
全球雪深数据集采用被动微波遥感反演方法制作,数据覆盖时间从1980年到2018年,时间分辨率为逐日,覆盖范围为全球,空间分辨率为25,067.53 m。遥感反演方法采用动态亮温梯度算法,算法考虑积雪特性在时空和空间上的变化,建立了不同频率亮度温度差与实测雪深在空间和季节上的动态关系。长时间序列星载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数据来自SMMR、SSM/I和SSMI/S三个传感器。为保证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在雪深提取之前对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进行了交叉订正。通过实测站点的验证表明全球雪深数据相对偏差在30%以内。数据据每一天存放一个txt文件,每个文件由文件头(投影方式)和1383*586的雪深矩阵组成,每个雪深代表一个25,067.53m*25,067.53m的格网。该数据的投影方式为EASE-Grid,下面是每个文件的文件头,将其加到每个文件的前面可以将数据在arcgis中显示。 ncols 1383 // 数据矩阵共1383列 nrows 586 // 数据矩阵共586 xllcorner -17334193.54 //矩阵x方向左下角网格的角落点坐标 yllcorner -7344787.75 //矩阵y方向轴左下角网格的角落点坐标 cellsize 25,067.53 //每个网格的大小 NODATA_value -1 //缺省值
车涛, 李新, 戴礼云
本技术框架旨在探索气候变化对外温动物的物种适合度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研究获取动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活史参数;然后利用微气候模型和全球升温数据,获取当前和本世纪末的微气候数据;再利用生物物理模型计算成体体温和胚胎发育温度,构建生活史机制模型,计算全年繁殖母体的能量收支及存活后代的总能量,评估各区域外温动物的受胁程度。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构建两种繁殖模式物种的分段生活史机制模型,从而能动态地计算各个生活史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并结合能量代谢和胚胎发育的模型计算各个生活史阶段的能量动态。
曾治高
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大面积冻土退化、热融滑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以青藏高原黑河流域俄博岭的冻土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利用机器学习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研究区内热融滑塌信息,结果表明2009年至2019年研究区热融滑塌数量从12条增至16条,总面积由14718.9平方米增至28579.5平方米,增加了近两倍。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结合在冻土热融滑塌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江利明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