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甘孜XS黄土剖面的磁化率数据集,我们按照5cm间隔对剖面顶部的10m进行了磁化率分析,共获得磁化率数据200组。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将样品风干研磨后放入无磁塑料盒,再使用英国产的 Bartington MS2 磁化率仪完成。该数据反应了该高原东部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序列的低频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对于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记录研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利用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数据,获取了整个青藏高原近50年(1970s~2021)共15期湖泊观测数据,对大于1平方公里湖泊的数量及面积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湖泊数量从1970年代的1080个增加到2021年的~1400个。相应地,湖泊面积从1970年代的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021年的5万平方公里,净增加了1万平方公里。青藏高原湖泊并非持续单调地增加。在1970s至1995年间,大部分湖泊呈现萎缩状态;但在1995年之后,除2015年外,青藏高原湖泊的数量和面积总体呈现出持续增加趋势。流域尺度上,除雅鲁藏布流域外,均在扩张。
张国庆
1)数据内容:青藏高原钩虾分布图;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西藏地区的钩虾物种名录及其分布基础数据库:包括经纬度、海拔,运用ArcView软件制作青藏高原钩虾分布图;3)数据质量描述:样品的采集和经纬度、海拔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分析人员均经过实验室的严格培训;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综合分析西藏地区钩虾分布数据、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从进化、遗传的视角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钩虾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钩虾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西藏地区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5)图例信息:褐色圆圈代表天山分布点;粉色圆圈代表青藏高原面上雅鲁藏布江以北分布点,其分化时间约为2-4个百万年;绿色三角代表雅鲁藏布江以南分布点,其分化时间约为4-6个百万年;黄色圆圈代表喜马拉雅分布点,其分化时间约为3个百万年;橙色正方形代表横断山分布点,其分化时间约为5-7个百万年;蓝色圆点为青藏高原东部分布点。
侯仲娥
结合对青藏高原的野外实地调查,并参考已有文献资料,本数据集归纳了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包括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四地的蝮亚科蝮蛇物种名录,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共有蝮蛇24种,隶属于8属,分布的物种数占中国的蝮蛇物种数67%,有7种为该区域内的特有物种。在川、滇、黔、藏四个地区,以云南分布的蝮蛇物种数量最多,达13种;西藏和重庆分布的物种数量最少,仅有7种。数据集可以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编目提供重要的资料。
郭鹏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侧约8m处,架高2.5m;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12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1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其中两块(Gs_2、Gs_3)埋设在棵间,一块(Gs_1)埋设在植株下面;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12m处,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上;另有四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分别架设在冠层上方和冠层内,冠层上方安装在12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冠层内安装在0.3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高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 、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冠层上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和冠层下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D_up、PAR_D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018.9.17-11.7由于采集器的问题,气象梯度部分的数据缺失;由于采集器通道问题,平均土壤温度TCAV数据在11月7日后数据不正确。(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李新,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1) 数据内容:包括青海沙蜥、荒漠沙蜥、丽斑麻蜥和密点麻蜥四种蜥蜴的形态和繁殖生活史数据,及室内外的活动体温、选择体温、耐受高温、耐受低温等生理生态数据,有助于了解及分析典型蜥蜴的生理生态特征。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13至2019年期间对青藏高原及泛第三极典型蜥蜴的室内外实验,记录蜥蜴在野外的生理生态指标数据,及收集怀孕蜥蜴的繁殖生活史数据。3) 数据质量描述:蜥蜴室内外数据的收集人员均为研究生,进行过严格培训,以确保所收集数据的质量。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典型蜥蜴为对象,围绕气候变化对蜥蜴热调节行为及繁殖生活史等方面的影响为主题,获取气候变化条件下蜥蜴的生理生态变化特征,有助于模拟分析气候变暖环境下蜥蜴分布和种群变动的响应趋势。
曾治高
1)数据内容:准噶尔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包含纲、目、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拉丁名、种中文名、国家、省、市县分布地;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07至2019年间对准噶尔盆地和干旱荒漠区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3)数据质量描述:标本的调查、采集和鉴定人员均为专业人员,样品的采集和经纬度、海拔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综合分析准噶尔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数据,可以为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编目提供重要资料,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郭宪光
思茅盆地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属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三江构造域。在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早新生代地层,因而是恢复该区域和高原东南侧的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思茅盆地出露最完整的早新生代地层位于景谷县小景谷镇,主要包括勐野井组、等黑组和勐腊组的沉积地层。前人对思茅盆地沉积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钾盐的勐野井组,但现阶段各位学者对该组的沉积时间尚存在重大争议。而勐野井组中下部因植被覆盖以及村落建设无法获取完整的剖面。通过对获取的361.86米厚的、囊括整个勐野井组地层的岩芯进行系统热退磁分析工作,初步获得了本区域白垩纪-古新世的高分辨率磁性年代学结果。
颜茂都
使用的气候模式是由英国气象局与英国大学联合开发的快速海- 气耦合模式( FAMOUS). FAMOUS模式中的大气模式水平分辨率为5°×7.5°, 垂直方向有11层; 海洋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为2.5°×3.75°, 垂直方向有20层. 大气和海洋每天耦合一次, 无通量调整. 试验包括晚始新世(LE, ~40Ma BP,试验名称orog_40ma_4xCO2_sea_3d_**100yr_mean.nc)和现代(PD, ~0Ma BP,试验名称orog_0ma_4xCO2_sea_3d_**100yr_mean.nc)两组.海陆分布数据主要取自全球海岸线基础数据集(缩写为Gplates, 网址为http://www.gplates.org/), LE试验中对欧洲和亚洲地区参考一些区域地质证据(如Popov等, 2006)进行了适当修正. 对于古地形和古海深主要利用某些地质时期已有的重建结果(Herold等, 2008;Huber和Goldner, 2012), 并参考大量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综合重建(Liu等, 2017). 重建的地形主要考虑了极地、落基山、安第斯山、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 LE中主要修正了落基山 (Fan和Carrapa, 2014)和青藏高原(例如, Wang等, 2014; Ding等, 2014; Rowley和Currie, 2006; DeCelles等, 2007; Polissar等, 2009)古地形. 在重建青藏高原古地形时还考虑了其古纬度的变化(Besse等, 1984; Chatterjee等, 2013; Wei等, 2013). 同时, 参考新生代大气CO2变化(Beerling和Royer, 2011), 试验LE中大气CO2浓度取为工业革命前的4倍,试验PD中大气CO2浓度取工业革命前值。所有试验都被积分了1000年,使用了每个试验最后100年的平均结果。
李新周
1)数据内容:泛第三极地区主要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数据,包含城镇化指标、经济产业指标、人口指标和社会指标四大类,涵盖城镇化率、人口总数、最大城市中的人口、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群中的人口、GDP、预期寿命等指标;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提取出泛第三极65个国家和地区,其他未进行加工;3)数据质量描述:部分数据1960-1992年数据出现缺失;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可用于城镇化及其他社会经济分析。
李广东
本数据集为中亚阿姆河上游喷赤河干流Nijnii水文站-1967-2017年逐月径流量数据。该站位于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处的干流处。资料来源于塔吉克斯坦水文气象局,资料按照该国的水文观测规范和质量控制流程处理,资料时段为1967年-2017年,水文站点位置 北纬37.193121°,东经 68.590218°,海拔高度328m,径流量的单位是m3/s,该数据可以用于中亚山区水资源评估等科学研究和水利工程等服务。
尚华明
吉尔吉斯斯坦西天山Kara-Batkak冰川气象站(42°9'46″N,78°16'21″E,3280m)。 观测数据包括逐时气象要素(气温(℃)、气温最高(℃)、气温最高出现时间、气温最低(℃)、气温最低出现时间、0.1mm小时雨量(mm)、0.5mm小时雨量(mm)、瞬时风向(°)、瞬时风速(m/s)、2分钟风向(°)、2分钟风速(m/s)、10分钟风向(°)、10分钟风速(m/s)、最大风速时风向(°)、最大风速(m/s)、最大风速时间、极大风速时风向(°)、极大风速(m/s)、极大风速时间、分钟内极大瞬时风速风向(°)、分钟内极大瞬时风速(m/s)、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水气压(hPa)、露点温度(℃)、气压(hPa)、海平面气压(hPa)、气压最高(hPa)、气压最高出现时间、气压最低(hPa)、气压最低出现时间)。 气象观测要素,经过积累和统计,加工成气候资料,为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军事、水文、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
霍文
1)数据内容:包含纲、目、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拉丁名、种中文名、国家、省、分布地;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00至2019年间对青藏高原及泛第三极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淡水甲壳动物钩虾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3)数据质量描述:样品的采集和检测人员均经过实验室的严格培训。样品采集过程中,低温保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样品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采用重复测定,确保检测数据的质量。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以青藏高原湖泊中的优势类群钩虾为研究对象,围绕气候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这一主题,获取青藏高原及泛第三极湖泊水系中钩虾的物种数量、分布、以及遗传数据。
侯仲娥
时空连续的积雪覆盖面积对陆表能量水分交换、山区水文、陆面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以及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云的大量存在,造成光学遥感积雪覆盖面积中严重的数据空缺。本数据集采用Terra和Aqua双星MODIS观测,以及FY-2E和FY-2F VISSR双星观测,获取受云影响较小的积雪覆盖 度(亚像元积雪覆盖),并根据时序信息补充剩余云像元的积雪覆盖度,最终得到无云积雪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0.005度(约500 m)和中国地区的0.05度(约5 km)空间分辨率逐日积雪覆盖度。
蒋玲梅
本数据集是2017年青藏高原冰川数据,使用了210景Landsat8 OLI卫星多光谱遥感数据,时间从2013年至2018年,90%来源于2017年,85%的Landsat8 OLI数据成像于冬季。冰川数据是青藏高原净冰川覆盖范围,不包括表碛物覆盖部分。数据格式是TIFF,可以为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冰川水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数据内容: Value是冰川斑块在系统中自动生成的编码。 格网单元:30m 数据的投影方式:Albers等积圆锥投影。 数据加工方法:基于210景Landsat8 OLI卫星多光谱遥感数据,校正、镶嵌为假彩色合成影像(RGB:654),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参考波段比值法结果,结合SRTM DEM V4.1数据与Google Earth和HJ1A/1B卫星同一年不同季节的影像,剔除了山体阴影、季节性积雪的影响,参考我国第一期和第二期冰川编目数据,剔除了非冰川区的陡崖、裸露基岩等,综合提取净冰川专题矢量数据,不包括冰川末端位置不清的表碛物覆盖区域,冰川边界数字化精度为半个像元(15m)。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基于多数据源、参考多方法结果、综合专家经验知识人-机互动方法提取获得的山地冰川数据更准确。具体数据提取方法详见参考文献: Ye, Q., J.Zong,L.Tian et al. (2017). Glacier chang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erived from Landsat imagery: mid-1970s – 2000 – 2013. Journal of Glaciology,63(238), 273-87. DOI:10.1017/jog.2016.137。 原始遥感资料数据精度:30m 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冰川边界数字化精度控制在半个像元之内(15m)。 项目来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9070302),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资助(2019QZKK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30748, 91747201)、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资助(XXH13505-06)。
叶庆华
首先,搜集各个国家的分行业用水数据,主要数据来源为FAO AUASTAT数据库、太平洋研究所学者Gleick的数据资料、各个国家统计和文献资料。由于数据的年份不一致,为了得到一致的数据,将数据年份全部统一到2015年。对于2013-2017年离2015年较近的年份的数据,直接使用这些年份的数值作为2015年用水。对于其他年份数据,搜集各个国家不同年份用水数据对应的GDP、人口、气温、降水、灌溉面积、二氧化碳排放、夜间灯光指数、煤炭产量、城镇人口,分别建立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和这些因子之间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各个国家2015年分行业的用水进行估算。
贾绍凤
中亚野外气象站观测数据集包括中亚10个野外气象站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辐射、土壤热通量、日照时间和土壤温度等实地观测数据。10个野外站涵盖农田、森林、草地、沙漠、荒漠、湿地、高原、山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本数据集由地面气象观测站收集到的气象原始数据经筛查和审核后,进行格式转换后获得。数据质量良好。中亚地区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频繁,本数据集的建立对于开展长期的中亚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中亚地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已经在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研究中获得了应用。
李耀明
1)数据内容:高分辨率西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格点数据库 投影:Polar Stereographic Projection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高分辨率冰芯代用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降水和蒸发数据和极地气候模式RACMO2.3输出结果,利用改进的类克里格插值方法,建立了西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格点数据集 3)数据质量描述:精度优于再分析资料。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数据库可用于水文学、气候学及冰川学等学科领域,比如:气候模式(CMIP5及 CESM等)的验证,西南极冰盖物质平衡长时间尺度变化评估研究。
王叶堂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胡杨与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35E,41.9903N,海拔874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2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8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28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100cm、160cm、200cm和24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100cm、160cm、200cm和24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28m、RH_2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28m)(单位:米/秒)、风向(WD_28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Ts_160cm、Ts_200cm、Ts_24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Ms_160cm、Ms_200cm、Ms_24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p、PAR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 由于采集器内部电池供电不足,导致1月6日至9日,11月10日至12月14日间数据间断出现一些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李新,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本数据集是基于MODIS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得到,通过改进不同下垫面下的不同积雪提取算法,提高了积雪范围识别精度,同时利用隐马尔科夫去云算法和SSM/I雪水当量结合,最终生成完全无云的逐日积雪面积产品。取值范围: 1:积雪;0 非积雪。空间分辨率为0.005 度(约500m),时间范围是2000年2月24日至2019年12月31日。 数据格式为geotiff,推荐使用Arcmap或python +GDAL打开和处理数据
郝晓华
本数据为RCP4.5情景下的月干燥指数数据集(Aridity Index, AI)。AI数据为降水与潜在蒸散发的比值。本数据由14个模式平均计算得到。这14个模式分别为:CanESM2;CCSM4;CNRM-CM5;CSIRO-Mk3-6-0;GISS-E2-R;HadGEM2-CC;HadGEM2-ES;inmcm4;IPSL-CM5A-LR;MIROC5;MIROC-ESM-CHEM;MIROC-ESM;MPI-ESM-LR;MRI-CGCM3。空间分辨率为全球2度*2度,时间分辨率为2020年1月-2099年12月。该数据集即可用于中亚大湖区未来干湿变化情景分析,也可用于全球其他区域在未来情景下的干湿过去和格局的分析。
华丽娟
曲靖盆地位于云南省东部,盆地整体呈南北走向,为狭长型的断陷盆地。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小屯组、蔡家冲组以及茨营组。这些沉积物是用来探讨该地区早新生代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东南向逃逸和变形及印度季风形成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此前该区域地层的宏观年代框架主要由生物化石所限定,而高分辨、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年代学工作并未开展,从而限制了对云南始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厚约300 m的曲靖盆地渐新世地层钻孔进行古地磁测试,结合蔡家冲组顶部火山凝灰岩锆石U-Pb年代(35.49±0.78 Ma)测试分析结果,初步获得了曲靖盆地渐新世以来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率磁性年代学结果。
颜茂都
本数据集来自藏南的定日和岗巴地区浅海含大有孔虫碳酸盐岩剖面,样品时代为约5600万年(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处)。在定日地区,我们研究了两个平行剖面(13ZS剖面和10-11TM剖面),在岗巴地区,我们研究了一个剖面(11TMG)。在13ZS剖面上,我们分析了碳酸盐岩全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和碳酸钙含量,以及大有孔虫壳体上原位碳同位素组成和元素含量。在10-11TM剖面上,我们分析了全岩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在11TMG剖面上,我们分析了碳酸盐岩全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在这些数据中,全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是通过气体同位素质谱仪获得(MAT251),锶同位素是通过热电离质谱(TIMS)获得,碳酸钙含量通过酸溶法获得,原位碳同位素组成通过二次离子质谱获得(SIMS),原位元素含量通过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获得(LA-ICPMS)。在这些数据中,原位碳同位素数据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John Valley教授的实验室,其余数据均来自德国不来梅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相关实验室。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在Gondwana Research, GSA Bulletin 和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上共发表了3篇论文。
张清海
本数据集包含从2017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纳木错台站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总辐射等日值。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连续的时间序列。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剔除了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该数据的服务对象为从事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候、冰川、冻土等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人员。主要应用于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寒区水文过程以及冻土学等学科领域。 测量参数的单位和精度如下: 空气温度,单位:℃,精度:0.1℃; 空气相对湿度,单位:%,精度:0.1%; 风速,单位:m/s,精度:0.1m/s; 气压,单位:hPa,精度:0.1hPa; 降水,单位:mm,精度:0.1mm; 总辐射,单位:W/m2,精度:0.1W/m2。
王君波, 邬光剑
本数据包含陆面过程模式CLM 4.0的38个关键参数,涉及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关键参数的详情请参见说明文档。本数据使用两种分辨率:全球1度(f09网格),黑河流域0.1度。针对蒸散发(ET)、土壤水体积含水量(VSM)、冻融过程(FT)三个目标,分别进行逐个格点的参数优化。用于优化的ET、VSM、FT的数据均来自同一项目的其他课题。经过评估,逐格点优化可以减小ET模拟误差达23%,减小VSM误差52%,减小FT误差34%。但由于是单目标优化,上述三个改进量不可兼得。通过分析上述逐格点优化参数的空间分布,能够为进一步改进陆面模式提供支持。优化参数也可直接应用于陆面过程模式模拟,直接用数值替换CLM源代码中的对应部分即可。
龚伟
数据包含索尔库里盆地中-晚始新世850米天然剖面的79块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水文和植被等信息,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分析精度为: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通过索尔库里剖面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可以重建始新世以来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青藏高原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古气候效应。
孙继敏
东南亚国家及澜湄流域水资源研究基础数据集(1901-2010)收集整理了东南亚国家及澜湄流域主要的水文气象数据,气象数据包括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等,数据来源于全球广泛使用的CRU TS v. 4.03(Climatic Research Unit Time-Series Version 4.03),数据格式为nc,时间分辨率为逐月,时间长度为1901年1月至2018年12月。水文数据包括水文模型模拟得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数据来源于GLDAS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数据格式为nc,时间分辨率为逐月,时间长度为1979年1月至2019年2月。
CRU,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数据包含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剖面~4000米新生代沉积物的孢粉和微体炭屑数据。沉积物中的孢粉和炭屑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植被组合变化和野火演化等信息,是目前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气候代用指标。花土沟沉积物样品经破碎和孢粉提取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按照孢粉统计标准和炭屑的粒径形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孢粉分析,发现早期为相对湿润的环境,到了中后期随着全球变冷,该地区气候变得相对干冷,植被中耐旱类型增多,植被类型变得简单。通过对花土沟剖面的高分辨率微体炭屑的数据,可以重建柴达木盆地早渐新世以来的古火演化及其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
苗运法
积雪面积比例(fractional snow cover, FSC)是定量描述单位像元内积雪覆盖面积(Snow Cover Area SCA)与像元空间范围的比值。本数据集涵盖区域为北极地区(北纬35°至北纬90°),使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采用的初始数据为MOD09GA 分辨率为1000m的全球地表反射率产品,数据制备时间为2000年2月24日至2019年11月18日。方法为:在训练样本区域,使用Landsat 8地表反射率的数据和SNOMAP算法制备FSC的参考数据集,将该数据集作为训练样本区域FSC真值,从而建立训练样本区域FSC与基于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的雪被指数NDSI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使用该模型,将MODIS全球地表反射率产品作为输入,制备北极地区积雪面积比例时序数据。该数据集可为区域气候模拟、水文模型等提供积雪分布的定量信息。
马媛, 李弘毅
第三极地区近期冰川变化因其对下游水资源供给的重要意义而成为周边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第三极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产品基于获取于2000年的SRTM和2015年前后ASTER立体像对,在第三极地区范围内选了40余个典型冰川区来进行相应时段冰川表面高程估算。本产品共计估算了第三极地区超过14000条冰川2000-2015s时段内的表面高程变化,调查面积约占整个第三极地区冰川面积的25%。数据的覆盖范围为除阿尔泰山以外的整个第三极地区,空间分辨率为30m。
陈安安
云南地区沉积的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是用来探讨该地区早新生代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东南向逃逸和变形及印度季风形成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精细年代控制,使得云南地区早新生地层划分混乱、地层年代并不清楚。位于云南省北部的曲靖盆地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小屯组、蔡家冲组以及茨营组。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钻孔岩芯相结合的方式,本研究小组在曲靖盆地获得了总厚度达251米的小屯组和蔡家冲组拼接地层,通过顶部火山凝灰岩层U-Pb年代学(35.49 ±0.78 Ma)和蔡家冲哺乳动物化石群(晚始新世)的年龄控制,磁性地层学揭示出小屯组底部的年龄为46.2 Ma,蔡家冲组顶部应< 36.2 Ma,两组地层的年代界线为41.2 Ma。但因蔡家冲盆地整体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较弱,地层变形程度小,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平坦,导致无法获取连续的蔡家冲组的顶部以及上覆茨营组的地层样品。通过在盆地中心开展的连续钻探任务,共取得320.1米岩芯,首次获得了贯穿整个茨营组与蔡家冲组的沉积序列。其中,茨营组(0-216.3 m)岩芯整体岩性为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并夹有数层煤层;而下部的蔡家冲组(216.3-305.5 m)则以灰白、灰绿色泥灰岩为主;小屯组(305.5-320.1 m)的岩性则以红色泥岩为主。
颜茂都
本数据集来源于中国长时间序列雪深数据集,利用三江源边界进行提取形成三江源雪深数据集。取值范围:0-100 cm。时间分辨率:逐日。空间分辨率为0.25 度(约25km),时间范围是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雪深数据基于星载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生产,使用了三个不同的被动微波传感器数据,它们分别是SMMR,SSM/I和SSMI/S。由于不同的传感器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因此,首先对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了交叉订正,然后再基于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梯度法制作中国长时间序列雪深数据集。头文件信息可参考数据集header.txt。
戴礼云
思茅盆地出露最完整的早新生代地层位于景谷县小景谷镇,主要包括勐野井组、等黑组和勐腊组的沉积地层。由于新生代晚期周边地区山体隆升俯冲产生向斜构造导致勐野井组顶部、等黑组以及勐腊组暴露于地表,但勐野井组中下部因植被覆盖以及村落建设无法获取完整的剖面;而前人对思茅盆地沉积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钾盐的勐野井组,但现阶段各位学者对该组的沉积时间尚存在重大争议。通过对该组段开展的连续钻探任务获取了连续且完整的勐野井组地层高分辨序列,并获得了361.86米岩芯。其中,勐野井组(0-353.3 m)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泥质粉沙岩、泥岩组合,而下覆的曼岗组(353.3-361.86 m)则为一套灰白色砂岩。
颜茂都
该数据包括湄公河流域网格尺度的未来人口和GDP基于SSP2情景的预估数据。数据来源于跨领域国际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提供的全球空间分辨率为5分(约10km)的人口预估数据和空间分辨率0.5度(约50km)的GDP预估数据。采用空间插值的方法从5分的人口预估数据升尺度得到0.25度的人口预估数据,从0.5度的GDP数据降尺度得到0.25度GDP预估数据。ISIMIP提供的数据经过良好的数据质量检测和控制,数据插值之后没有进一步验证。该数据可用于湄公河流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刘星才
该数据集记录了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7-2018年气象数据集,数据时间分辨率为天。包含如下基本气象参数:气温(距地面1.5米,半小时观测一次,单位:摄氏度)、相对湿度(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风速(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米/秒)、风向(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度)、气压(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hPa)、降水量(24时一次,单位:毫米)、水汽压(单位:Kpa)、蒸发(单位:毫米)、向下短波辐射(单位:W/m²)、向上短波辐射(单位:W/m²) 、向下长波辐射(单位:W/m²) 、向上长波辐射(单位:W/m²) 、净辐射(单位:W/m²)、地表反照率(单位:%)。 数据采集地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场,经度:79°42'5";纬度:33°23'30";海拔:4264米。 数据从阿里站自动气象站直接下载,其中降水数据是自动雨雪量计和人工观测校正得到每天的降水量,其它均为半小时的观测值经平均得到逐日均值。 观测仪器型号:温度和湿度:HMP45C空气温湿度探头;降水:T200-B雨雪量仪传感器;风速和风向: Vaisala 05013风速风向传感器;净辐射:Kipp Zonen NR01净辐射传感器;气压:Vaisala PTB210大气压传感器。采集器型号:CR 1000,采集时间:30分钟。 本数据表是由专人根据观测记录进行加工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在加工生成数据表时,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
赵华标
青藏高原湖泊广布,近年来呈现普遍扩张的趋势。掌握这些湖泊的水位及水量变化信息对认识区域水文-气候交互机制及其演变规律意义重大。本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52个大、中型湖泊2000 - 2017年的水位、水量变化,面积-水位关系曲线等信息,多数湖泊的水位及水量变化时间分辨率在月尺度或旬尺度。本数据基于多源测高卫星数据和Landsat光学影像制作,将光学影像观测到的湖泊岸线变动转化为水位信息(简称光学水位),并且借助光学水位移除了多源测高水位之间系统偏差。野外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光学水位的精度在0.1 - 0.2 m,与测高水位精度相当,测高水位的不确定性用同一周期内有效水面足迹点高程的标准差表示,已经包含在数据集中。本数据集可以应用于水资源和水安全管理,湖泊流域水文分析,水量平衡分析等,尤其在湖泊溢流洪水监测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李兴东, 龙笛, 黄琦, 韩鹏飞, 赵凡玉, 荣田佳秀
The data include daily precipitation (Precip) amount and daily mea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2M) over the Pan Third Pole region. The data is downscaled by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3.7.1). The boundary and initial condition come from the fifth-generation global reanalysis product by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ERA5. The seasonal cycle and summer mean of precipitation over Tibet is well reproduced in comparison to the in situ observations.
Tinghai Ou
北极圈大河流域内缺乏一套长时间序列的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本数据提供了北极主要大河流域的逐日降水,数据集的范围为北纬45°至76.15°,使用的元数据包括:GSOD的1980-2015年气象站点数据,ERA-interim 1980-2018年降水数据,方法为:对站点数据进行风速修正,将其使用空间插值方法获得一套高分辨率的插值降水格点数据,使用改进后的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Mapping),以插值降水数据作为背景数据,对ERA-interim数据进行频率订正,最终得到订正后的ERA-interim降水格点数据。可为北极大河流域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套新的降水资料。
雷华锦, 李弘毅
青藏高原地温分布图是基于程国栋(1984)提出的多年冻土稳定型划分指标(表1),利用统计模拟的年变化深度地温数据划分的。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融合2010年左右233个钻孔年变化深度处的年平均地温数据和遥感积雪日数、GLASS叶面积指数、SoilGrids250m的土壤沙粒含量、土壤粘粒含量、土壤粉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体密度数据产品、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输出的二版土壤湿度产品和融合了近4万区域自动气象站和FY2/EMSIP降水产品的融合产品。估计得到了代表2010年代的青藏高原1km分辨率年冻土稳定性分布图。数据格式为Arcgis Raster。
冉有华
本数据集是1990年至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要素数据集,记录了青藏高原25年来每五年的年降雨量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数据为tif栅格格式,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年降雨量单位为0.1毫米。该数据来源于青藏高原上的气象站点日观测数据,通过时间聚合计算和空间插值处理生成,该数据集作为一种重要的气候要素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的年际降雨量变化与气候变化,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背景,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杜云艳, 易嘉伟
数据是根据《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数字化而来,将图集中的60幅图件一一进行数字化(多边形属性),然后进行投影、匹配、拼接,最后为每个多边形赋植被属性,植被属性包括:vege_id(植被群系编号),新编号,植被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型编号,植被型,植被型组编号,植被型组,植被大类,以及相应的英文属性信息。 《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由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主编,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共同编制,于2001年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此图集是我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40多年来继《中国植被》等专著出版后又一项总结性成果,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本图件。它详细反映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反映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面地质的密切关系。由于此图集属于现实植被图图种,故反映出我国植被近斯的质量状况。 此图集为四开本,280页,包括1:1,000,000 分幅的中国植被类型图60幅、1:10,000,000 的中国地势图、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区划图各1幅,附中英文对照图例。 此图集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基本图件,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与监测等必不可少的科学资料和重要依据。植被图是现存植被空间分布在地图上的具体表达,百万分之一中国植被图是迄今为止以全国为对象的最详细、精确的植被图。数据收集时间为2011-2012年,可以服务于从事植被生态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本数据仅限于研究所内部交流。 图件采用 Albers投影,其参数如下: · 坐 标 系:大地坐标系 · 投 影:Albers正轴等面积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 · 南标准纬线:25°N · 北标准纬线:47°N · 中央经线:105°E · 坐标原点:105°E与赤道的交点 · 纬向偏移:0 · 经向偏移:0
侯学煜
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括1998-2017年青藏高原逐年的气温和降水格点数据,是进行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性数据。数据来源及加工:源数据来自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础资料专项最新整编的中国地面高密度台站(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气温和降水日值资料,对缺测站点进行预处理之后,利用ANUSPLIN软件的薄盘样条法 (TPS,Thin Plate Spline)进行空间插值,生成青藏高原及200km缓冲区空间分辨率1km的年值格点数据。数据应用:该数据可用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中。
丁明军
本数据集是2000-2018年青藏高原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年内最大值数据(NDVI-AM)。数据为栅格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250米,栅格数据值域为[-1,1]。可用于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草地退化等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也可以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该数据是基于MODIS中分辨传感器MOD13系列的陆地2级标准数据产品计算的(https://modis.gsfc.nasa.gov/data/dataprod/mod13.php)。该2级产品数据是对原始的MODIS原始数据集进行加工后生成的特定应用数据产品。NDVI-AM数据根据其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珊格数据,计算每个像元NDVI的年内最大值而加工生成的。
杜云艳, 易嘉伟
试验所采用的区域气候模式(RCM)是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RegCM4 (Giorgi et al., 2012),模拟区域为联合区域气候降尺度协同试验第二阶段东亚(CORDEX Phase II East Asia)的推荐区域,覆盖整个中国及其周边的东亚地区。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为25 km,模式垂直方向是18层,层顶高度为10 hPa,模式的参数设置按照Gao et al. (2016, 2017),并根据韩振宇等 (2015) 更新了中国土地覆盖数据,以可以地描述下垫面植被状况。RegCM4所需的初始和侧边界条件由CMIP5全球气候模式HadGEM2-ES的模拟结果提供(RCP4.5情景),数据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要素。
高学杰
本数据集是1990年至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要素数据集,记录了青藏高原25年来每五年的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数据为tif栅格格式,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年平均气温单位为0.1摄氏度。该数据来源于青藏高原上的气象站点日观测数据,通过时间聚合计算和空间插值处理生成,该数据集作为一种重要的气候要素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变化与气候变化,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背景,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杜云艳, 易嘉伟
本数据集是1990年至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土地资源要素数据集,记录了青海、西藏两省15个地级单元建成区用地每五年的面积占比变化情况。数据为excel文件,空间分辨率为地级行政单元尺度。该数据是根据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计算每个地级单元面积内的建成区面积占地级单元面积的比例得到,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发展过程及演变机制研究,并为研究青藏高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杜云艳, 易嘉伟
南北极海冰数据集原始数据由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NSIDC)通过遥感数据生成,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与image格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25km,时间分辨率为日。数据内容是南北极的海冰范围及海冰密集度。本研究工作通过对南北极海冰的范围与海冰密集度后处理后生成netcdf格式产品。产品数据包含1979-2019年南北极海冰范围与海冰密集度数据,其时间分辨率为逐日,覆盖范围为南极与北极,水平空间分辨率为12.5km,海冰范围矩阵中数据值为1表示该网格为海冰,海冰密集度用0-1000表示,该网格值除以10即为该网格海冰密集度值。
叶爱中
该数据为中国逐月平均温度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1901.1-2021.12。数据格式为NETCDF,即.nc格式。数据单位为0.1 ℃。该数据集是根据CRU发布的全球0.5°气候数据集以及WorldClim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通过Delta空间降尺度方案在中国地区降尺度生成的。并且,使用496个独立气象观测点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可信。本数据集包含的地理空间范围是全国主要陆地(包含港澳台地区),不含南海岛礁等区域。数据坐标系统建议使用WGS84。
彭守璋
本数据集是1990年至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要素数据集,记录了青海西藏两省15个地级单元湿地、草地、林地、沙地四种类型用地每五年的面积占比变化情况。数据为excel文件,空间分辨率为地级行政单元尺度。该数据是根据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计算每个地级单元面积内的湿地、草地、林地和沙地的面积占地级单元面积比例得到,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生态要素的变化分析研究,可以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杜云艳, 易嘉伟
高质量的多年冻土图是多年冻土环境效应研究和寒区工程应用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是在系统整编青藏高原2005-2015年共237个钻孔位置年变化深度年平均地温测量数据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融合了这些地面观测与遥感冻结指数、融化指数、积雪日数、叶面积指数、土壤容重、高程和高质量的土壤水分再分析资料, 集合模拟了代表2005-2015年的青藏高原1km分辨率年平均地温分布图。10折交叉验证表明,模拟的年平均地温的均方根误差约为0.75 °C, 偏差约0.01 °C。基于高海拔多年冻土稳定性分类体系,利用年平均地温,划分了多年冻土的热稳定类型。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115.02 (105.47-129.59) *104 km2, 其中, 极稳定型(<-5.0 °C)、稳定型(-3.0~-5.0 °C)、亚稳定型(-1.5~-3.0 °C)、过渡型(-0.5~-1.5 °C)和不稳定型(>-0.5 °C)多年冻土面积分别为0.86*104 km2, 9.62*104 km2, 38.45*104 km2, 42.29*104 km2和23.80*104 km2。该数据集可用于寒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并可作为多年冻土现状的数据基准,用于评估未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变化。关于该数据更详细的方法等信息可参考《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论文(Ran et al., 2020)。
冉有华, 李新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