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盖的表面高程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冰盖的高程变化被认为是评估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长期的冰盖表面高程变化的时间序列是对理解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的基础数据。将微波雷达卫星测高的观测数据连接起来可以建立目前最长的冰盖表面高程时间序列。但是,已有的任务间偏差改正方法在交叉标定不同的观测任务时仍然有误差残留。我们通过对常用的平面拟合模型进行修改,通过任务间偏差和升降轨道偏差的同时约束改正来确保不同任务间表面高程时间序列的自洽和连贯。基于这种方法,我们使用Envisat和CryoSat-2数据构建了2002-2019年间的南极冰盖高程变化时间序列。该时间序列是月均的格网数据,格网的空间分辨率为5-km。使用机载和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对结果评估发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将任务间偏差改正的精度提高40%。使用解算得到的高程时间序列,结合由密实化模型得到的表面过程造成的冰盖体积变化,我们发现冰动力过程使得阿蒙森海沿岸区域的冰盖成为南极冰盖体积损失最大的区域,而表面过程则主导了托腾冰川、毛德皇后地、伊丽莎白公主地和别林斯高晋海沿岸等冰盖的体积变化过程。西南极的冰体积损失超过了东南的体积积累。在2002–2019期间,南极冰盖的体积以初始速率−68.7 ± 8.1 km3/yr,加速度−5.5 ± 0.9 km3/yr2加速损失。
张保军, 王泽民, 杨全明, 柳景斌, 安家春, 李斐, 耿红
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之一,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 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变得愈加脆弱。 因此如何准确估算蒸散发、 掌握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 进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维持粮食产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基于华北平原及周边的8个通量站点,并结合气象及遥感数据,对华北平原农田区域的蒸散发进行估算,并生产了年限为1982-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1/12°,时间分辨率为8天的蒸散发数据集。该模型在交叉验证试验中表现良好, 说明其空间泛化能力较强,适用于区域蒸散发模拟。
雷慧闽
新的北半球多年冻土图利用基于规则的GIS模型融合了新的多年冻土范围(Ran et al., 2021b)、气候条件、植被结构、土壤和地形条件以及富冰和富含有机质多年冻土图(yedoma)。与之前的多年冻土图不同,根据多年冻土与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复杂交互作用,我们将北半球多年冻土分为五种类型:气候驱动型、气候驱动型/生态系统改造型、气候驱动型/生态系统保护型、生态系统驱动型和生态系统保护型。除去冰川和湖泊,北半球这五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3.66×106km2、8.06×106km2、0.62×106km2、5.79×106km2和1.63×106km2。北半球81%的多年冻土区受到生态系统的改造、驱动或保护,表明生态系统在北半球多年冻土稳定性中的主导作用。气候驱动的多年冻土只占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19%,主要分布在高北极和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
冉有华, M. Torre Jorgenson, 李新, 金会军, 吴通华, 李韧, 程国栋
充分了解中国温带半干旱草地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可以提高我们对全球半干旱区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区域内13个站点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结合气象及遥感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生产了年限为1982-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8天的长序列中国温带半干旱草地蒸散发数据集。该数据集在站点实测数据的验证和流域水量平衡的对比中,均表现较好。(详细过程请参阅参考文献)
雷慧闽
公里级、空间完整(无缝)的地表温度产品在全球变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基于遥感观测反演的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融合从热红外和微波观测反演的地表温度,是获取具有一定精度、空间完整地表温度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作者发展了反演中国区域1km、无缝地表温度的方法框架,并生成了相应的数据集(2002-2020). 首先采用基于查找表的AMSR-E/AMSR2 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反演得到AMSR-E/AMSR2 地表温度,之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对AMSR-E/AMSR2 地表温度进行降尺度,得到1km 地表温度,最后使用多尺度卡尔曼滤波融合AMSR-E/AMSR2 1km地表温度和MODIS地表温度,生成1km无缝地表温度数据集。 地面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该LST的均方根误差(RMSE)约为3K,空间分布于MODIS LST、CLDAS LST的一致性较好。
程洁, 董胜越, 施建成
本数据集来源于根河生态保护区复杂地形混交林精细光学遥感试验,实验地点位于根河生态站(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附近,数据获取时间为2016年8月7日9点-17点(北京时间),采样间隔为0.5小时。测量设备为FLIR T440成像仪,通过图像监督分类提取了光照叶片、阴影叶片、光照树干、阴影树干、光照背景和阴影背景共六种组分的亮度温度。经过反射项贡献的去除和发射率校正最终得到六个组分的辐射温度。本数据集有望应用于热红外建模、组分温度反演、蒸散发估算等方面。
卞尊健, 曹彪, 历华, 杜永明, 范闻捷, 肖青, 柳钦火
海冰表面的积雪控制着能量收支,影响海冰的生长和消融,具有重要的气候作用。积雪厚度作为积雪的重要属性之一,对于理解气候变化、估算海冰参量等具有重要意义。被动微波数据可以获取逐日半球尺度的积雪厚度观测数据,但是原先提出的估算方法会产生明显的低估,限制了该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且鲁棒的线性回归公式,通过引入低频信号明显改进了被动微波反演积雪厚度的效果,并且基于AMSR-E,AMSR-2和SSMIS被动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应用该方法生成了2002—2020年逐日南极海冰表面积雪厚度数据集。采用7年的机载Operation IceBridge (OIB) 飞行计划获取的积雪厚度测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采用垂直极化下37和19 GHz的亮温计算得到的极化梯度率(gradient ratio, GR),即GR(37/7),是用于南极海冰表面积雪厚度估算的最优极化梯度率,均方根偏差约为8.92厘米,相关系数为-0.64,并获取了相应的线性回归公式系数。GR(37/19)用于基于SSMIS的积雪厚度估算,用来填补AMSR-E和AMSR-2之间的观测空白。不同辐射计估算的积雪厚度进行了一致性校正。基于高斯误差传递法估算的积雪厚平均不确定度约为3.81厘米,占积雪厚度的12%左右。与Australian Aantarctic Data Centre发布的实测数据对比发现提出的方法明显优于原有的方法,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偏差约为5.64厘米和13.79厘米,而原有方法的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偏差约为-14.47厘米和19.49厘米。与Antarctic Sea Ice Processes and Climate 计划发布的船载观测数据对比发现提出的方法略优于原有方法(均方根偏差分别为16.85厘米和17.61厘米),并且该方法在海冰生长期和融化期有着相似的精度,表明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消融季。基于该套数据,我们发现2002—2020年在南极所有海域和季节内海冰表面积雪厚度均呈现降低趋势。该数据可以进一步用于再分析数据的评估,海冰厚度估算和气候模式等方面。
沈校熠, 柯长青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地表能量平衡研究的关键参数,被广泛用于气象、气候、水文、农业和生态等领域研究。卫星(热红外)遥感作为获取全球和区域尺度LST信息的重要手段,容易受到云层覆盖和其他大气条件的影响,导致LST遥感产品时空不连续,极大限制了LST遥感产品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本数据集的制备首先基于经验正交函数插值方法,利用Terra/Aqua MODIS 地表温度产品重建理想晴空条件下的LST,然后使用累积分布函数匹配方法融合 ERA5-Land再分析数据获取全天候条件下的LST。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原始MODIS遥感产品的时空信息以及再分析数据中的云影响信息,缓解了云层覆盖对LST估算的影响,最终重建得到较高质量的全球0.05°时空连续的理想晴空和全天候LST数据集。 本数据集不仅实现了时空无缝覆盖,并且具有良好的验证精度。重建的理想晴空LST数据在全球17种土地覆盖类型实验区内,平均相关系数(R)为0.971,偏差(Bias)为-0.001 K至0.049 K,均方根误差(RMSE)为1.436 K至2.688 K。重建的全天候 LST 数据与地面站点实测数据的验证结果:平均 R 为 0.895,Bias为0.025 K 至 2.599 K, RMSE为4.503 K至7.299 K。 本数据集的时间分辨率为逐日4次,空间分辨率为0.05°,时间跨度为2002年-2020年,空间范围覆盖全球。
赵天杰, 余沛
按照雅安-昌都,昌都-林芝,林芝-拉萨等分区段,分组分段对川藏铁路新线、川藏公路沿线10km范围内泥石流开展野外调查,填写泥石流调查表,拍摄照片。基于调查的泥石流数据,为川藏交通廊道孕灾背景特征和分布规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该数据详细调查了泥石流危害方式和对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危害方式;进而在区域尺度、重点路段和典型灾害等不同尺度,沿川藏铁路新线开展泥石流为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估,为川藏铁路的选线提供支撑。
陈华勇, 杨东旭, 柳金峰, 陈兴长
本地表粗糙度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地面同步观测,分别覆盖(1)70 km×12 km 典型试验区(南北航线)的30个样区以及(2)165 km×5 km复杂试验区(东北—西南航线)的8个样区。数据分别于2018年9月17日、2018年9月18日和2018年9月20日获取,试验测量了每个样区中典型地物的东西(或平行垄)方向和南北(或垂直垄)方向的粗糙度。地表粗糙度以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进行表示,其中均方根高度是垂直方向上粗糙程度的度量,自相关长度作为粗糙程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度量。本数据集经过土壤表面高度数字化、斜度校正、周期校正、粗糙度计算等步骤处理得到。
郭鹏
本数据集包含了全球77个冰川水化学要素(Na+、K+、Mg2+、Ca2+、TDS)的平均浓度、高亚洲典型冰川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及高亚洲八个山系的冰川年径流量。本数据集来自数据集提供者对高亚洲19条冰川的实地监测,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以及文献作者向数据集提供者私下共享的数据资料。本数据集可用于评估气候变暖对冰川侵蚀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可用于评估气候变暖驱动的冰川消融对下游生态系统和元素循环的潜在影响。
李向应
喜马拉雅地区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全球范围内的七级以上地震波形数据(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数据包括台站名称、位置,地震事件目录(地震目录来自USGS)筛选出的各个事件到达10个台站的清晰地震波形。波形数据裁剪为P波到达前100S-后300S,格式为SAC格式,头段中含有台站信息,事件信息及方位角等信息。以“台网.台站名.通道.分量.D.年份.儒略日-时分.000000.event”形式命名。
白玲
This is a dataset of shrubline shifts and recruitment including 24 willow shrubline plot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1) Shrub recruitment series; 2) Climatic sensitivity of shrub recruitment; 3) Shrubline shifts and their potential drivers.
Yafeng Wang, Eryuan Liang
青藏高原现有、在建、规划的重大水电梯级开发工程现状基础数据集(2020)包括青藏高原2020年已建设完成、在建设中和已规划的水电站。青藏高原现有、在建、规划的重大水电梯级开发工程现状基础数据集(2020)数据内容包括电站名称、河流名称、上级河流名称、建设地点、装机容量及年发电量。数据以Excel文件储存,格式为xlsx,可直接打开使用。数据通过人工整理加工,制成表格,采取一人录入一人检查的方式,确保数据质量。
杨丽虎
全新世单独轨道参数变化模拟结果(2019-2020)数据集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模式(水平分辨率:大气与陆面模块约为2°、海洋与海冰模块约为1°),开展考虑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空间分辨率为2°;空间范围:北:50°N,南:20 °N,西:60 °E,东:130°E;地域范围为:欧亚大陆;时间范围为全新世。模拟结果可用于分析全新世单独轨道参数变化影响下欧亚大陆西风季风等变化的分析研究。
张冉
三江源地区土地沙漠化分布数据集源自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数据,本数据基于遥感影像、辅助数据等多源数据集成得到。主要使用和参考的数据包括:1)遥感影像数据:选取Landsat提取6 ~ 9月份影像作为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监测的主要数据源,共选择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五期影像监测土地沙漠化, 2)辅助数据:地形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等辅助数据是沙漠化土地解译过程中的重要数据;3)沙漠化指征体系,以风蚀速率、流沙面积占地百分比、植被覆盖度为三个主要指标;4)三江源地区面积为382312 km2,该数据集是从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分布数据中将三江源部分裁切出来,以便单独开展三江源地区的研究分析;5)本数据格式为Shapefile格式。推荐使用arcmap打开数据。
南维鸽
典型矿产开发工程区域水环境数据包含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周边水样检测数据集(2019)、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周边沉积物及土样检测数据集(2019)。数据第一行为经纬度、元素名称,第二行为元素含量单位,第一列为样点编号。数据获取方式为2019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早子沟金矿、大水金矿、忠曲尾矿库周边相关流域采集的水体、沉积物、土壤样品,水样采用美国热电公司iCAP SQ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海光光学AFS-2202E型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分析,土壤和沉积物采用IEEXRF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分析,主要分析K、Ca、Na等常量元素和Cr\Ni\Cu\Zn等微量元素含量。数据格式为xlsx,数据质量可靠,可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的水环境综合效应评估。
程昊
典型矿产开发工程区域土地覆被数据包含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被数据集(2000)、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被数据集(2010)、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被数据集(2020)。数据格式为shape file文件,空间分辨率为30m,包含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地表、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十大类,时间分辨率为年。数据来源于GlobeLand30(全球地理信息公共产品,http://www.globallandcover.com/),经过镶嵌和整编处理获得。源数据的数据精度评价由同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完成,数据的总体精度超过83.50%。该数据集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可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的土地覆被综合效应评估,在矿产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程昊
典型矿产开发工程区域社会经济数据包含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数据集(1949、1953、1965、1970、1978-2018)、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经济社会数据集(2000-2017)、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经济社会数据集(2000-2017)。数据第一行为经济社会指标,第二行为指标单位,第一列为年份。数据来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年鉴、合作市统计年鉴、玛曲县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整理加工,制成表格,采取一人录入一人检查的方式,确保数据质量。数据格式为xlsx,精度为年,可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的经济社会综合效应评估。
程昊
本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多频多角度地基微波辐射计与雷达主被动协同观测试验。试验地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昕元牧场(115.93°E, 42.04°N),数据获取于2018年夏季。数据集包含四个部分,即:亮温数据、后向散射数据、土壤数据和植被数据。微波亮温数据由RPG-6CH-DP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得到,包含三个微波波段(L, C和X)的水平和垂直极化亮温,观测入射角变化范围为30-65° (2.5°间隔),数据测量时间间隔为0.5小时。主动微波数据由地基雷达(GBSAR)观测得到,包含了L和C波段四种极化(VV, VH, HH, HV)下的后向散射系数,观测入射角变化范围为30-65°(2.5°间隔)。土壤数据包含地表粗糙度和6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1 cm, 3 cm, 5 cm, 10 cm, 20 cm, 50 cm),采样间隔为10分钟;植被数据为草地的植被含水量。 试验观测时间从2018年8月18日持续到9月25日,数据涵盖的草地多频多角度微波亮温、后向散射系数以及土壤和植被等相关配套数据为陆表微波辐射散射建模与验证、主被动微波亮温降尺度、土壤水分反演算法发展和验证提供了重要资料。
赵天杰, 胡路, 耿德源, 施建成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