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数据集以2015年为基准年,分别选取人口密度、高危人口分布、GDP为评价指标,完成34个关键节点高温热浪暴露度评估。暴露度是指灾害发生时某地区可能受到灾害影响的程度,在极端高温发生时,人类与经济是受高温热浪影响最为明显的两类因素。其中将高危人口分别定义为年龄小于五岁的儿童及大于65岁的老人,评估采取等权重叠加方法,为消除单位差异影响,在评估前对各指标层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此次评估结果空间分辨率为100m,范围覆盖泛第三极34个关键节点区域。
葛咏, 杨飞, 刘庆生
UHSLC提供了具有两个质量控制级别(QC)的潮汐测量数据。 其中快速交付(FD)数据是在数据收集的1-2个月内发布的,并且只接收关注于大级别转移和明显异常值的基本QC。GLOSS/CLIVAR(以前称为WOCE)“快速”海平面数据是按小时、每天和每月的价值进行分配。这个项目得到了NOAA的气候和全球变化计划的支持。其中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名称“h######dat”,其中“h”表示每小时的海平面数据,而“###”表示站点号码,每个站点都存在一个文件。UHSLC数据集是GLOSS数据流。在UHSLC数据库中有许多潮汐记录,但骨干是光缆核心网(GCN)——全球300个验潮站的全球集合,它是全球原位海平面网络的基础。该网络被设计成在各种时间尺度上提供全球沿海海平面变化的均匀分布采样。
董文, University of hawaii sealevel center (UHSLC)
基于全球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全球灾害事件及损失数据、全球潮位观测数据以及34个关键接诶单区域的DEM数据、海岸线分布数据、土地覆盖信息、人口及其他相关数据,以百米网格为评估单元,提取并计算每个单元里与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相关的指标,如节点潮位历史强度、风暴历史到达频次、历史损失、离岸线的距离等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数,利用加权方法综合上述各指标得到风暴潮危险指数。最后对风暴潮危险指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0-1之前的危险指数值,以此来评价各评估单元风暴潮危险性的高低,并可用于进行风暴潮危险等级评估。数据集包括“一带一路”沿线34个节点中有风暴潮灾害危险的11个节点的危险性评估结果图。
葛咏, 李强子, 董文
此数据集以1984-2018年全球地表水数据(WOD)为基础,选取了降水、地形、土地利用类型几个指标,结合ArcGIS中的空间分析方法,构建评估了34个关键节点在极端降水条件下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性等级。34个关键节点百里级危险性评估数据集评估了“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在极端降水事件下的洪涝灾害危险性,为当地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以便在洪涝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从而可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降低洪涝灾害所带来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葛咏, 李强子, 李毅
历史极端降水导致地表淹没范围数据集评估了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在极端降水下地表被淹没的范围,为当地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以便在极端降水发生前进行预警,降低极端降水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此数据集以极端降水阈值集和极端降水识别数据为基础,确认发生极端降水的时间节点和区域,再到NASA网站上下载对应时间和地区的淹没范围产品,利用ArcGIS空间分析结合连接以上数据,构建了34个关键节点历史极端降水导致地表淹没范围数据集。 数据主要包括34个关键节点(万象、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中老泰柬铁路、亚历山大港、仰光、关丹、加尔各答、华沙、卡拉奇、叶卡捷琳堡、叶卡捷琳堡等区域)
吴骅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卫星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土壤相对湿度指数是表征土壤干旱的指标之一,是土壤相对湿度与田间持水量的比值,能直接反映作物可利用水分的状况。土壤湿度数据由SMAP遥感土壤水分数据产品通过降尺度方法得到,田间持水量数据来源于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详细计算公式与方法可参见:《农业干旱等级国家标准》标准号:GB/T 32136-2015。数据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4个关键节点区域。
吴骅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卫星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相对湿润度指数为某时间段的降水量与同时期潜在蒸散量之差除以潜在蒸散量。
葛咏, 吴骅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到的冷热程度,受温度、风速和湿度的影响。该数据的空间范围覆盖泛第三极区域34个关键节点(万象、仰光、加尔各答、华沙、卡拉奇、叶卡捷琳堡、吉大港、塔什干等地区);空间分辨率为100m。 数据处理过程:以气象站点监测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基于Humidex指数计算体感温度,再使用基于高程校正的温度插值方法获得整个区域1km格网化数据,并将其降尺度为100m。高温热浪危险性数据集主要以强度为评价指标。空间范围、空间分辨率与体感温度数据集一致,时间分辨率为年。 判断高温热浪的标准为:体感温度连续3天超过29℃的天气过程判断为一次高温热浪。
杨飞, 武夕琳, 殷聪
本数据集的数据源为Landsat-5卫星的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第1、2、3波段。Landsat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卫星由北向南运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卫星每天绕地球14.5圈,每圈在赤道西移159km,每16天重复覆盖一次。本数据集主要覆盖孟加拉国达卡市,基于2010年的Landsat-5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本数据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下载,利用ArcGIS对数据进行波段合成,最终得到了TIFF格式的达卡区域2010的30米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葛咏, 杨飞
本数据为中亚大湖区2017年逐6小时分辨率常规和卫星资料。其中常规资料包含中亚大湖区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的地面台站和探空站点观测,观测要素包含气温、气压、风速和湿度,每个时次的站点数平在600个左右,站点间距离在10-100km之间;卫星资料来源于极轨气象卫星(NOAA-18、NOAA-19、METOP-A和METOP-B)反演的云导风,并重采样到30km水平分辨率。云导风通过追踪示踪云的移动来估计风速,由示踪云的高度确定风场高度。本数据全部来源于全球电信系统Geostationary Tether Satellite(GTS),经过质量控制剔除了质量较差的观测资料。该数据可应用于中亚大湖区的资料同化,也可用于检验和评估模式对中亚大湖区的数值模拟。
姚遥
本数据总结了2016年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现状。本数据来源于中亚五国统计年鉴,包括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生产面积、GDP、农业GDP占总GDP比重、工业GDP占总GDP比重、森林面积等六个要素。详细的统计了中亚五国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的情况。通过统计可以看出中亚五国六个要素之间各有侧重。本数据为项目提供了基础数据,便于后续分析中亚生态与社会的情况,为项目数据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刘铁
数据集包含2000年,2010年,2018年青藏高原县级理论载畜量数据和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7年县级超载程度。基于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 模拟的NPP数据计算了产草量数据(1km分辨率),按照县行政区域尺度,计算县域产草量,并根据载畜量计算标准(NY/T 635-2015)计算得到县域范围内的理论载畜量。基于县级实际载畜量数据,计算了超载程度。数据将为草地恢复、管理和利用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莫兴国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卫星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相对湿润度指数为某段时间的降水量与同时段内潜在蒸散量之差再除以同时段内潜在蒸散量得到。降水量数据来自TRMM/GPM卫星降水数据降尺度,潜在蒸散量的估算采用Thornthwaite方法。详细算法请参考《气象干旱国家标准》(GB/T 20481-2017)。数据仅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4个关键节点区域。
吴骅
此数据集以百米级危险性评估数据集和百米级脆弱性评估数据集为基础,分别赋予危险性和脆弱性不同的权重(其中危险性权重为0.8,脆弱性权重为0.2),相加计算获得了34个关键节点百米级的风险评估数据集。该数据集评估了“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在极端降水事件下的洪涝灾害风险,为当地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以便在洪涝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从而可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降低洪涝灾害所带来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葛咏, 李强子, 李毅
阿姆河流域人工绿洲格局图包括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数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遥感与GIS重点实验室生产,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数据生产费用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30101资助”。阿姆河流域人工绿洲格局图是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TM、ETM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去云、镶嵌与裁剪、拼接、阴影处理等预处理,借助eCognition软件进行面向对象的地类分类,实现软件自动分类和人工信息提取相结合,最后对分类结果进行人工检查与修正。绿洲内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湿地、灌丛、滩地和未利用地。数据验证方式为野外实地验证和高精度影像验证两种方式,解译精度达到85%。
许文强
本数据集是藏猪转录组数据,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个个体,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也是3个个体,用口蹄疫病毒进行攻毒,攻毒浓度是ID50,所有样品都是藏猪的脾脏样品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试验进行和样品采集都在兰州的兰兽研。编号分别是Z1-Z6,每个数据分为R1和R2,表示的是双头测序的结果,Z1-Z3为对照组个体结果,Z4-Z6为实验组个体。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到在口蹄疫病毒对藏猪机体进行攻击时其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情况,找到在对抗口蹄疫病毒时启动的免疫基因和免疫通路,为藏猪抵抗口蹄疫病毒的能力找到相关的基因和通路,在今后家猪育种过程中增加对于口蹄疫的免疫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段子渊
分别于2014年4月和2016年5月在黄河源区(黄河沿以上)采集的21个湖泊(7个非热融湖塘,14个热融湖塘),在加拿大维多利亚Inno Tech Alberta实验室通过Delta V Advantage Dual Inlet/HDevice system 测试氢氧同位素丰度,同位素丰度表达为δ(‰)形式(相对于维也纳平均海水丰度) 测试误差:δ18O: 0.1‰,δD: 1‰ ,数据还包括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中 Landsat 2017影像数据提取得到的湖泊面积和湖泊流域面积。 通过的长期气象资料数据(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基于水量平衡及同位素质量守恒模型(模型参数也包括在数据集中)对湖泊水文信息,包括蒸发/入流比例(E/I)和湖泊流域产水量(WY)进行估算。
万程炜
青藏高原农业活动强度数据集是基于县级农业统计数据,包括逐年耕地面积、农林牧渔劳动力、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粮食作物总产量、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构建以农业投入指数和产出指数为一级指标,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劳动生产率等10个指标为二级指标的农业活动强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得青藏高原县级农业投入和产出指数。基础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核准与校正,具有较高可信度。数据集包括的1980s-2015年青藏高原县级投入产出指标和投入、产出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藏高原农业生产活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刘玉洁
本数据集基础数据源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网站,NOAA卫星是气象观测卫星,可提供逐小时、逐日到逐年时间分辨率不等的气象数据,观测站基础观测数据可提供包括温度、降水、露点、风速等在内的气象环境信息。本数据集主要覆盖泛第三极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关键节点区域。数据处理主要步骤如下:首先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T 29457-2012》中对高温热浪的定义,基于基础气象数据,判断高温热浪发生情况,进而统计得到高温热浪发生频次,最后依据高温热浪持续时间及发生强度整理得到历史高温热浪灾害事件数据集。该数据集有助于明确各研究区极端高温灾害的发生情况,为判断各地区高温热浪强度提供参考资料和有力依据。
葛咏, 刘庆生
青藏高原由于高云覆盖,通常用来监测湖泊面积的光学遥感影像数据,如Landsat只能用来监测湖泊年尺度面积变化,而对湖泊季节变化研究了解较少。使用Sentinel-1 SAR数据,对青藏高原大于50平方公里湖泊月尺度面积进行了提取。研究显示,湖泊的季节变化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模式,面积较大的湖泊(> 100 km2)在8-9月达到峰值,而较小的湖泊(50-100 km2)面积在6-7月达到峰值。封闭湖泊面积的季节峰值更突出,而外流湖的季节峰值更平缓。冰川补给湖相对于非冰川补给湖显示了延迟的面积峰值。同时,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如西风、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也影响着湖泊面积的季节变化。此研究为监测湖泊面积年内变化弥补了空白。
张宇, 张国庆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19年我们选取云南地区品种猪可作为低海拔参考,采集2只品种猪脑区RNA组织样品提取总RNA,建库并做转录组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322G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家养动物适应高原极端环境提供基础数据,为探索该地区主要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彭旻晟
泛第三极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其增温速率为全球的2倍以上,并且受到了西风和季风协同作用的影响。该地区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将深刻的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然而现有产品对泛第三极地区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估算仍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产品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包括AVHRR NDVI,MODIS 反射率数据,多种气候变量(温度、降水、辐射、VPD)以及大量野外实测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反演获得了泛第三极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汪涛
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已经作为单独的风暴路径存在于其他机构。 IBTrACS将这些数据集合并到一个全球TC数据库中。目的是克服数据可用性问题,通过直接与所有区域专门气象中心和其他国际中心和个人合作,创建全球最佳轨道数据集,将多个中心的风暴信息合并成一个产品,并将数据存档供公众使用。 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方案已批准IBTrACS作为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的官方归档和分发资源。 IBTrACS 包含最完整的全球历史热带气旋集,结合来自许多热带气旋数据集的信息 , 通过在一个地方提供来自多个源的风暴数据,简化机构间比较, 提供流行格式的数据以方便分析, 检查风暴库存、位置、压力和风速的质量,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在集中位置提供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以帮助我们了解全球热带气旋的分布、频率和强度。IBTrACS的主要目的是支持科学研究工作。
葛咏, 李强子, 董文
2015年百米尺度的人口格网数据,每个格网表达该范围内的人口总的数量。该数据来源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地球数据研究所,对该数据进行投影转换、裁剪等处理加工得到“一带一路”沿线34个关键节点区域的百米尺度的人口格网数据。该数据是以行政单元的人口普查数据,通过空间尺度转换得到规则的百米尺度的人口格网数据,每个格网人口是按各行政单元人口和多源辅助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方法计算得到。人口数据可用于诸多领域,包括城市规划、选举、风险评估、灾害救援、疾病防控、减贫扶贫等。注:该数据仅为初始数据,后续将结合人口普查、建筑物以及GIS遥感等数据进一步加工处理得到更加精确的人口格网数据。
葛咏, 凌峰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卫星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某一时段降水量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以百分率表示。 该数据集以GPM IMERG Final Run(GPM)日值降雨资料为基础,计算对应地区的降水量,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等级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干旱的分布特征,空间分辨率200m。 数据的区域为泛第三极34个关键节点(阿巴斯、阿斯塔纳、科伦坡、瓜达尔、孟巴、德黑兰、万象等地区)。
吴骅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19年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共采集200份当地主要驯化动物血液或、组织、粪便样品。本数据集包含新疆和田地区绵羊、番鸭、家鸽、家鸡、家鸭、家鹅、家驴、山羊、黄牛、家犬等物种的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本数据集还包含采样个体外观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徐峰
本数据集基础数据源提供逐小时、逐日到逐年时间分辨率不等的气象数据,观测站基础观测数据可提供包括温度、降水、露点、风速等在内的气象环境信息。本数据集主要覆盖泛第三极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关键节点区域。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为:首先从众多基础气象数据中筛选得到日最高温度数据;综合日最高温相对湿度关系,基于气象站露点温度数据,完成日相对湿度计算。该数据集对评价关键节点区域的高温天气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有力参考。
葛咏, 刘庆生
1)数据内容包括2019年哈萨克斯坦17个小流域2.5米分辨率土壤水蚀模数数据集(2019年),数据单位为t/(hm2·a)。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 (A=R•K•LS•B•E•T)方法,在面图层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盖度FVC、轮作分区抽样调查单元的基础上,分别计算17个抽样单元土壤水蚀模数,评估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空间数据运算(包括图表链接及转换、矢栅转换、重采样等),将区域专题图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DEM转换为抽样单元的R、K、LS因子;通过半月FVC、NPV、半月降雨侵蚀力权重、其他地类B因子表分别计算抽样单元内各地类的B因子;通过遥感解译结果、工程措施因子表,计算抽样单元工程措施因子值;通过耕作分区图及耕作措施表获取抽样单元内耕作因子值,进而计算各抽样单元内土壤侵蚀模数。17个小流域的选取依据泛第三极地区抽样单元布设图。 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模数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勤科
气象数据是一组反映天气的数据,气象数据可分为气候资料和天气资料。本数据集主要包含了气象数据中的降雨数据以及气温数据(数据集中pre代表降雨、T2代表气温)。该数据集来自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提供的CRU(Climate Research Unit)全球格网数据(http://www.cgiar-csi.org/)。CRU数据集通过对中亚365个地区的观测站点资料插值得到,在中亚地区有较高的准确度。本数据集利用CRU通过Arcgis批量裁剪的方式得到中亚五国的降雨以及气温数据。数据格式:GeoTIFF;空间分辨率:0.5°;时间尺度:月尺度。该气象数据应用十分广泛,可与不同领域资源相融合,在交通运输、新能源、农业、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和服务、公共管理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粮食等领域的开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CRU
根据已获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筛选从而得到的候选基因,大部分与生理发育相关,为研究候选基因的具体调节机制,因此进行对应的功能验证试验。因此通过获得相应的转基因小鼠,并对其纯合型和野生型样本的相应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计22份组织样本,包括大脑、骨髓、肌肉组织)。之后通过对此批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完善对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为了解物种在不同地区适应性遗传机制,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提供有力的资料。
李艳
尼泊尔西部低喜马拉雅地区广泛发育的详细记录喜马拉雅山隆升历史及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演化等信息的新生代沉积地层,为研究高原隆升动力学机制及气候环境效应提供了契机。根据在该地区近10条剖面的野外详细探勘考察,发现该区新生代典型地层主要由印度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坦森群和喜马拉雅山前陆盆地沉积的西瓦里克群组成,其中坦森群厚度2000-3000m不等,自下而上的新生代地层包括了阿米莱组(Amile)、巴颜斯喀提组(Bhainskati)、杜姆里组(Dumri);西瓦利克群(Siwalik)可达4000m-6000m,主要由下、中和上西瓦里克组成。对其中出露较好的Butwal 剖面(309m,包括阿米莱组和巴颜斯喀提组上部地层)、Tulsipur 剖面(357m,包括阿米莱组顶部和巴颜斯喀提组地层)、Kalyan 剖面(1161m,包括巴颜斯喀提组上部和杜姆里组地层) 三个新生代地层典型剖面进行了1m间距的高精度古地磁年代学以及环境代用指标样品采集。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层时代及当时的古环境信息,可以探讨高原南北季风和干旱事件是否耦合同步,对揭示它们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张伟林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19年集中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共采集406份当地主要驯化动物血液或、组织、粪便等样品。本数据集包含青海碌曲县绵羊、家猪、牦牛、家鸡、猫、山羊等物种的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本数据集还包含采样个体外观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田菲
为了解析蔓菁如何、何时进入青藏高原,探讨蔓菁在青藏高原传播与驯化与早期人类活动的高原定居和古丝绸交流之间的关系,2018年6月,课题组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对青海省囊谦县的蔓菁自交F1代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De Novo组装,得到组装基因组大小为409.69 Mb,Contig N50为1.21 Mb。这一结果可为研究植物扩散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遗传基础。同时,这项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工驯化和人类选择对蔓菁的遗传分化的影响,以及蔓菁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段元文
该数据集是2019年咸海流域不同水体的多参数数据,用于获取湖泊基本理化指标数据,为后续湖泊现代观测研究作准备。 数据观测时间为2019年7月26日,一天的水化学特征。测量仪器为YSI EXO2水质多参数测量仪。仪器在每次测量之前都根据湖面海拔高度和当地气压进行校正,测量的时间间隔定为1s, 投放速度较慢,保证高连续性地获取数据;得到的原始数据包括了水面以上暴露在空气中的测量数据,在后期处理中予以剔除。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
吴敬禄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农牧业调控区划图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综合考虑地形(海拔、坡度)、植被类型和盖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和农业发展方向,提出了青藏高原面向生态保护的农牧业调控分区方案,将青藏高原划分为8个区(3个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农牧业限控区、5个农业适度发展区)和23个小区,分区命名采用保护+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方式。该分区图旨在有效保护生态大基础上,适度发展青藏高原农牧业,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吕昌河, 刘亚群
蔓菁基因组序列,经过Hi-C测序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实现将初步组装的基因组草图中的大部分序列定位到染色体,并能够确定这些序列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和方向,为获得高质量的序列图谱奠定重要的基础。故课题组通过该技术把蔓菁基因组序列草图中的序列分别划分到同该物种染色体数目一致的群组(Group)中,并且确定每一群组中所有序列的顺序(Order)及方向(Orientation),之后可以结合参考蔓菁基因组、转录组组装序列(EST序列)、近缘物种及遗传图谱数据对划分群组的准确性及序列之间的顺序和方向进行评估。
段元文
1)数据内容包括2019年巴基斯坦15个小流域2.5米分辨率土壤水蚀模数数据集(2019年),数据单位为t/(hm2·a)。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 (A=R•K•LS•B•E•T)方法,在面图层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盖度FVC、轮作分区抽样调查单元的基础上,分别计算15个抽样单元土壤水蚀模数,评估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空间数据运算(包括图表链接及转换、矢栅转换、重采样等),将区域专题图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DEM转换为抽样单元的R、K、LS因子;通过半月FVC、NPV、半月降雨侵蚀力权重、其他地类B因子表分别计算抽样单元内各地类的B因子;通过遥感解译结果、工程措施因子表,计算抽样单元工程措施因子值;通过耕作分区图及耕作措施表获取抽样单元内耕作因子值,进而计算各抽样单元内土壤侵蚀模数。15个小流域的选取依据泛第三极地区抽样单元布设图。 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模数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勤科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19年我们对在巴基斯坦、泰国地区采集的21只本地家鸡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建库并做基因组重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140G基因组重测序原始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家养动物适应高原极端环境提供基础数据,为探索该地区主要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李艳
本数据为锡尔河中游塔吉克斯坦境内的Akjar水文站2018年日径流量数据。资料来源于塔吉克斯坦水文气象局,资料按照该国的水文观测规范和质量控制流程处理,该数据可以用于中亚山区水资源评估等科学研究和水利工程等服务。(水文站名称:Akjar;河流:锡尔河(Sir-darya);位置:40.666667°N/ 70.733333°E;海拔高度:367m;资料时段:2018.01.01-2018.12.31;资料要素:日径流量;单位:m3/s)
尚华明, 塔吉克斯坦水文气象局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et PrimaryProductivity,NPP)反映的是植物固定和转化光能为化合物的效率,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累积有机物数量,是由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中减去自养呼吸(Autotrophic Respiration,RA)后的剩余部分,也称净第一生产力。NPP作为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而且也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数据是2016年8天合成的1km分辨率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产品,采用光能利用率(GLOPEM)模型算法通过多种卫星遥感数据(Landsat、MODIS等)反演得到的多种尺度栅格数据产品,该数据也是判定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
刘铁
HBV水文模型是半经验式水文模型的代表之一,它广泛地应用于流域径流模拟、基于HBV模型对印度河上游六个子流域逐日分辨率的径流进行了模拟:1)通过最新的驱动数据计算出1980-2013年逐日分辨率的径流数据;2)HBV半经验式水文模型较适用于高山寒区的模拟情景;3)方便与实测径流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下游合理的水文预报,防御水文灾害。研究水文规律和实际生产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张寅生
该数据集由2018-2019年青藏高原5次野外考察期间无人机航拍所得,数据大小为77.6 GB,包括11600余张航片。航片共分5次拍摄,拍摄时间为2018.07.19-2018.07.26、2018.09.09-2018.09.16、2019.04.24-2019.05.10、2019.07.06-2019.07.20、2019.09.01-2019.09.07。拍摄地点主要包括拉萨、日喀则、那曲、山南、林芝、昌都、迪庆、甘孜、阿坝、甘南、果洛等地区主要城市间的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区。航片较为清晰的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植被分布状况、草地退化情况、植被覆盖度、河流湖泊分布等信息,航片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可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解译工作提供了较好的验证信息,还可用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工作,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照信息。
吕昌河, 刘亚群
为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群体演化历史和局部适应遗传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种质遗传资源库。我们对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采集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14份马属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包括藏马、藏家驴、平原家驴、家马平原地方品种。测序产生了一批基因组学数据,为追溯该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马属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李艳
径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径流数据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中亚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数据为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流量,来源于中亚各国水文气象局。时间尺度为2015年的年均数据。本数据为项目提供了基础数据,便于分析中亚生态水文水资源的情况,为项目数据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刘铁
1)又叫蒸腾蒸发量,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本数据集是中亚地区蒸散发月数据;2)Modis数据,以能量平衡法进行计算;3)站点盘蒸发验证;4)蒸散是植被及地面整体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总通量,主要包括植被蒸腾、土壤水分蒸发及截留降水或露水的蒸发,作为能量平衡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蒸散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还影响大气环流,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刘铁
参考奥利弗(J.E.Oliver)于1973年提出的温湿指数计算公式,基于年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得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温湿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评价。在对温湿指数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气温以及相对湿度的区域特征及差异,参考温湿指数生理气候评价标准,可以将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程度分为不适宜、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和高度适宜5类。
封志明, 林裕梅
本数据集包括三江源地区环境介质中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数据。样品采集于2018年5月,采样范围包括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样品经索氏提取-净化-浓缩等前处理步骤制备后,由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进行测定。目标化合物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添加Mirex和PCB-30作为回收率标志物。样品测试时的内标为PCNB和PCB-209。经计算样品回收率普遍在60%-101%之间。
龚平, 王小萍
包含生物质燃烧源污染物SO2、NOX、VOCs、NH3、OC、EC、CO2、CH4的排放及Hg的排放,可为了解第三极区域的排放状况提供数据依据,也可为模型模拟提供输入数据。基础数据基于公开数据搜集、卫星观测数据、文献搜集等方式,以排放因子等方法结合ARCGIS等处理软件,建立了3km*3km的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清单。清单中的数据来自于世界粮食和农作物组织数据库,MODIS卫星数据和科学文献,其质量可以保证。该数据可用于模型工作者对于第三极区域气候及空气质量的进一步研究。
王书肖, 冯新斌
本数据集收集了斯里兰卡南部海域2013年9月到2014年5月的波浪潮位数据,斯里兰卡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核心节点,是我们石油运输的生命线必经节点,该海域的波浪观测数据对了解该海域波浪特性、保障货船和海上护航编队航行安全有重要意义。数据通过布防在海底压力式传感器获取,通过异常值的剔除等质量控制数段,保证数据可靠性。该数据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灾害评估、船只通过性安全评估和研究该海域波浪特性有重要意义。
罗耀
1)数据内容:种植结构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农作物种类种植比例上的问题,一般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他经济类作物为辅,本数据描述10M分辨率的灌区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布。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哨兵数据,随机森林法。3)数据质量描述:Kappa系数80%。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各种水文生态模拟分析的基础数据,精细计算农业蒸散、农业需水、下渗、灌溉需求,农业结构达到田块级别,为了能够推动农业种植健康发展,调整和优化各因素,并明确各要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5)种植结构是在GEE平台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并结合采集的样本点数据计算得出的,为了区分方便,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将每一种相似作物类型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计算完的.tif结果再用分区统计的方式链接到提取的耕地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表示作物类型的字段保留下来,即max字段,每个阿拉伯数字对应的作物类见说明文档。
刘铁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