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2012)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 (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字段9: 8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沉积物古DNA是散布于古环境样品中的生物古DNA,不同于直接从古代动物骨骼、植物遗存内提取的古DNA, 古环境DNA主要是从冰川、 冻土、 湖泊沉物、 泥炭沉积物、 遗址文化层、 牙结石、 粪便化石等环境样品中提取得到的混合了多物种的古DNA。 这些DNA随着生物的遗留物质( 包括: 遗体、 毛发、 粪便和尿液等) 进入环境, 在环境中迅速降解, 缓慢变性, 最终吸附在矿物等颗粒上或者被微生物整合到自身基因组上而长期保存, 进而形成了古环境DNA。沉积物DNA是一种新兴的古DNA分析技术,考古遗址沉积物可追踪相关遗址DNA保存状况及可能存在的人类,弥补了人类化石一般可遇而不可求的缺憾,极大的扩大了研究对象,打开了研究旧石器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对发现夏河人下颌骨的白石崖溶洞遗址地层沉积物古DNA进行系统取样和分析。
张东菊, 付巧妹
建立在碳、 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基础上的古食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You are what you eat),即动物组织器官的化学组成与其生前饮食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元素同位素比值的检测可直接揭示古代人与动物食物结构,进而探讨先民生业与家畜驯养研究的手段。骨骼胶原蛋白与牙齿釉蛋白在埋藏过程中不易污染却可以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其蛋白质氨基酸及元素的组成与含量相对固定,是古食谱分析的主要对象。对青藏高原西南部云南怒江石岭岗遗址人骨和动物骨的胶原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董广辉, 任乐乐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对古人在此区域的活动历史尚不清楚。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目前已对藏东南林芝地区具文化层的考古遗址进行系统测年,获得33个碳十四年代数据。
杨晓燕, 王彦人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 对古人什么时间进入到这一地区以及如何在当地活动并不清楚。对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和林芝地区的25处文化层和3处墓葬进行系统调查和取样。
杨晓燕, 王彦人
该数据集包含2003-2019年江苏省十大湖泊(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石臼湖、滆湖、阳澄湖、白马湖、邵伯湖和淀山湖)的水位、面积和水量变化,为研究江苏省近年来的湖泊水文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十大湖泊的水位数据基于Envisat/RA-2、Cryosat-2、ICESat、ICESat-2测高卫星获得;面积数据基于Landsat TM/OLI光学影像采用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对水位数据完整的四个湖泊(洪泽湖、高邮湖、滆湖和太湖),根据水位和面积结果估算了2003-2019年的水量变化。 与实测水位对比,卫星测高获取的所有湖泊的水位都有显著的一致性(α = 0.05),平均绝对误差为0.168 m。 该数据集提供了2003-2019年江苏省十大湖泊的水位、面积和水量变化,可以为江苏省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柯长青, 常翔宇, 蔡宇, 夏文韬
不同大气环流系统输送的水汽同位素存在差异,而青藏高原降水受季风和西风环流影响,响应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湖泊沉积物中叶蜡氢同位素提供了一种手段可用于恢复过去降水信息。作者提供的青藏高原东西部不同湖泊(青海湖、令戈错、班公湖)沉积物稳定氢同位素记录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西部降水同位素变化,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夏季风和西风急流对青藏高原水汽的影响,也为重建过去青藏高原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侯居峙
XRF数据能够快速、无损、高分辨率的得到常量和微量地球化学的相对丰度,用于重建故环境变化。本数据包括达则错和江错XRF 多元素数据,湖泊岩心年龄深度数据,可用于重建过去两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在达则错和江错两个湖泊中,Ti、K、Fe、Si等元素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经多指标对比分析认为:Ti和其他造岩元素主要是受流域内径流条件的影响,可以用于重建流域内近两万年以来的水文条件变化。
侯居峙
1)数据包含利用班公湖湖泊岩心深度,年龄,生物标志化合物GDGTs重建的温度记录,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流域的年均温变化。目前高原多数古气候记录为定性半定量,定量记录十分有限,制约了对高原气候变化机制的深入理解。选择青藏高原西部最大湖泊班公错作为研究区,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重建了 16 ka BP以来该地区年均气温变化。2)该记录利用湖泊沉积物GDGTs进行重建。3)数据详实可靠。4)本研究不仅为了解青藏高原西部地区过去气候变化提供资料,也为讨论高原气候变化机制、验证区域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供依据。
侯居峙, 王明达
数据是南迦巴瓦短周期密集台阵近震波形,里面包含原始的地震波形、预处理后的地震波形。原始数据是根据4个近震事件(河北唐山5.2级、新疆霍城5.4级、西藏波密4.2级与4.0级)截取的地震波形,波形长度是P波前120s至P波后1800s。预处理包括再次截取波形(-20-100s),带通滤波(河北唐山与新疆霍城用的频带范围0.1-1Hz,西藏波密0.1-2Hz),去线性,去均值,ZNE分量旋转到ZRT分量。数据质量较好。可以利用近震波形分析地下岩石圈精细结构
沈旭章
1)数据包含多个湖泊岩心共计40个14C测年数据。多数湖泊沉积物岩芯的年龄控制是依靠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定年完成的。数据表包括湖泊岩芯样品编号,实验室测样编号,样品深度,14C结果,测年误差及校正后结果。湖泊岩心年代框架是进行古气候重建的基础。2)所有14C数据均在美国测试中心(Beta analytic inc)完成,实验室操作严格按照标准流程。3)本40个测年数据质量良好。4)该数据已经发表,为青藏高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侯居峙
本数据为华北板块西南缘中晚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碎屑锆石数据,该数据为实验数据。野外采集超过5kg砂岩标本,采用重液和磁性分离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锆石并制靶,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单颗粒锆石 LA-ICP-MS 微区定年测试分析。样品采集、前处理以及实验过程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结果显示锆石年龄范围在254-2700Ma之间,主峰值年龄分别为~320Ma、~1765Ma和~2495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沉积学数据认为~320Ma的峰值年龄可能源自华北板块北缘;这也暗示在上石盒子组时期古地形为北高南低。华北板块西南缘中-晚二叠世碎屑锆石数据反映的物源信息能够为重建华北板块当时的古地理提供数据支撑。
梁积伟
地表向下辐射(SDR)包括短波向下辐射(SWDR)和长波向下辐射(LWDR),对能源和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东亚-太平洋(EAP)地区缺乏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可靠SDR数据,利用下一代地球静止卫星Himawari-8开发了2016至2020年、时空分辨率为10min/0.05°的短波和长波数据集。SDR产品充分考虑了云、高气溶胶背景和地形效应对SWDR的影响。与云和地球辐射能系统(CERE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下一代再分析(ERA5)和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GLASS)等辐射产品对比,新SDR产品不仅分辨率明显更高,而且产品精度也更优。在精度方面,新SWDR的每小时和每日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4.9和31.5 Wm-2,远小于CERES(分别为121.6和38.6 Wm-2)、ERA5(分别为176.6和39.5 Wm-2)和GLASS(每日36.5 Wm-2)。同时,新LWDR每小时和每日值的RMSE分别为19.6和14.4 Wm-2,与CERES和ERA5相当,在高海拔地区甚至更优。
胡斯勒图, 王天星, 杜艺涵
该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阿木错(AMC)、班戈错(BGC)、帕隆4号冰川(PL4)、玉珠峰冰芯(YZF)的可培养细菌菌落图片,可以体现菌落的颜色、透明度等基本信息。附有一个表格信息,包括菌落来源地的经纬度,水深及颜色等。 这些细菌从青藏高原冰雪、湖水等生境中分离得到,菌落表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可能与细菌适应青藏高原强辐射、低温、寡营养的环境有关,通过不同的色素产能等来适应恶劣环境。菌落是通过湖水平板涂布,在低温(4℃)培养(培养基为R2A等)分离,确定无污染、为单菌落之后获得。得到的单菌落后续会进行16S rRNA全长测序,通过97%的相似度确定其是否为新的种;如果该序列与最相似菌株的序列相似度低于97%,会进行全基因组测区,确定该菌株在相应的属、科甚至门类中的系统发育关系,确定该菌株是否具有新的发育地位,补充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多样性。
刘勇勤
本工作的目的为在以往青藏高原东部布设的三维大地电磁测深台阵的基础上,在东构造节附近进行高分辨率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观测,以揭露区域岩石圈深部结构,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与深部电性构造的关系,并研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深部流变学状态。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关键地区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浅部响应》专题”南迦巴瓦关键区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浅部响应“任务中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具体包含从墨脱背崩乡到波密倾多镇约200km的长度范围内,采集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台站数据文件共30个,数据坐标文件1个。数据质量总体良好,有效频率范围约为100Hz-2000s,但受局部干扰影响,有部分台站中频1Hz以后存在不理想的频点;此外,区域地形、覆盖复杂,地下自然电场较强,数据存在着较强的三维畸变效应。
金胜
本数据包括第二次青藏高原野外综合科学考察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内容包括科考途中自然保护区采集样方的样地照片,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像,植被情况,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区内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类数据。此外,影像数据还包括科考的样品采集过程和社区调查中科考队员入户调查以及与当地保护部门访谈的影像资料。数据来源于无人机和相机拍摄,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佐证和参考。
苏旭坤
本数据集为全球高精度高程控制点数据集,包含各个高程控制点地理定位,高程,采集时间等信息。 从卫星激光测高数据中提取的激光足印高程的精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有效载荷仪器噪声、激光足迹中的地形起伏等,导致精度不确定。该数据集通过评估标签和测距误差模型所构建的筛选准则对ICESat卫星从2003年到2009年的测高观测数据进行筛选提取,以期地形测图或依赖良好高程信息的其他科学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全球高程控制点。经验证,平地(坡度<2°)、丘陵(2°≤坡度<6°)、山地(6°≤坡度<25°)区域的高程精度分别满足0.5m、1.5m、3m的精度要求。
谢欢, 李彬彬, 童小华, 唐鸿, 刘世杰, 金雁敏, 王超, 叶真, 陈鹏, 许雄, 柳思聪, 冯永玖
思茅盆地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属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三江构造域。在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早新生代地层,因而是恢复该区域和高原东南侧的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此前的研究开展了连续钻探任务,获取了连续且完整的勐野井组地层高分辨序列,并获得了361.86米岩芯。目前对250米长的小景谷岩芯的部分样品开展了磁化率、非磁滞剩磁与饱和等温剩磁的测量,获得了高、低频磁化率(χlf)、SIRM和ARM等重要磁性参数,将为今后开展勐野井组的古气候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颜茂都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