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设计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和温度补偿算法,研制了一种能在野外高频率、高精度自动记录DBH的记录仪,并通过云平台实时评估树木生长动态。数据集是应用研发的树木径向生长自动观测仪在甘肃祁连山站、北京森林站进行野外测试和示范收集的数据,数据表包括人工测量对照值、不同站点不同树号采集Vi(位移)、Ri(树木周长)和Ci(树木直径)的测量值。通过计算获得树木胸径变化动态,推进我国植被生态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服务于国家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服务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及对脆弱生态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需求,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张琳, 高立瑶, 吴冬秀
数据为青藏高原人口与城镇化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人口普查数据,包括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数据主要字段包括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在GIS平台下,通过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和人口数据连接,构建空间数据库。其中,涉及人口的数据质量精确到人。数据主要服务于青藏高原人口地理、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有且仅有普查年份的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相对精确。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开放,将陆续更新。
戚伟
黑河大满站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示范数据集数据是植物物候观测仪在黑河大满站搜集的玉米物候观测数据集,植物物候观测仪可通过基于多光谱成像仪和无线传输模块的物候观测硬件系统采集物候图像,通过在线计算与可视化的图像管理、物候信息处理和系统控制软件,实现对植物个体和群落尺度关键物候期的自动识别。通过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采集的数据可以计算植被绿度指数、NDVI指数等指标,可以监测植物关键物候期变化过程,可以反映植被物候变化规律。
宋创业, 高立瑶, 吴冬秀
最大冻结深度是季节冻土热状态的重要指标,由于全球变暖,季节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不断下降。发布了中国西北五省、西藏和周边地区1961-2020年每10年的最大冻结深度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1km。该数据集是采用2001-2010年的最大冻结深度实测数据和空间环境变量构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模拟了1961-2020年中国西北、西藏和周边地区的最大冻结深度。验证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空间泛化能力,最大土壤冻结深度的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980s、1990s、2000s和2010s四个时期模拟结果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7、0.83、0.73和0.71。预测结果的百分位区间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于该数据集,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最大土壤冻结深度不断下降,其中,青海的下降速率最快,平均每十年下降0.53 cm。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高山亚洲和第三极等地区季节冻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王冰泉, 冉有华
基于遥感的全球表层土壤水旬度数据集(RSSSM,2003~2020)是在世界11种常用的全球微波遥感土壤水数据产品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融入了9个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质量影响因子完成。数据空间分辨率是0.1度,时间分辨率为旬。原数据覆盖2003~2018年,现更新至2020年。RSSSM数据集的时间连续性突出,除冰雪和水体外实现空间全覆盖。通过全球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可证明RSSSM数据集较已有的常用全球或区域长时间序列表层土壤水产品具有更高的时空格局精度。此外,虽然RSSSM数据是基于遥感的,未融合任何降水资料,但其年际变异与降水量(如GPM IMERG降水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的时间变异均可较好地吻合。RSSSM数据还可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化、农田灌溉、植被恢复等人类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数据为tiff格式,压缩后的数据量为2.48 GB。 数据论文于2021年发表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陈永喆, 冯晓明, 傅伯杰
剑川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最主要的新生代盆地之一,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水系和构造时空演化的关键区域。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从下至上依次出露宝相寺组、双河组和剑川组。双河组整合覆盖在宝相寺组之上,而与上覆剑川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利用LA-ICP-MS共测得12件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宝相寺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200-320Ma、390-490Ma、690-920Ma、920-1120Ma和1700-2000Ma多个年龄峰值区间(与上覆地层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双河组几乎全部集中于35-45Ma和200-280Ma,剑川组相对双河组增加了720-900Ma年龄峰值区间,表明剑川盆地宝相寺组与上覆地层之间(41Ma左右)发生了重大物源变化。宝相寺组物源来自可可西里板块、松潘-甘孜板块、北羌塘板块、义敦地体和扬子板块西缘,双河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剑川组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西缘、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在宝相寺组沉积期间可能存在一个连接青藏高原与红河的古水系,但该水系于41Ma左右瓦解。物源和水系的重大改变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抬升和始新世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
冯盈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采用植物-生境分类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的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历时近10年,1988年才完成了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辅以航、卫片校核,汇编完成县级1:50000或1:100000草地类型图,并缩编成1:1000000全国草地资源图。该数据集为三江源1990年代1km×1km栅格的草地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b. 数据的时间范围: 1990年代 c. 数据的空间范围、投影方式: 空间范围:三江源地区 投影参数: ProjectedCoordinateSystem: WGS_1984_Albers Projection: Albers false_easting: 0.0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0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_WGS_1984 Datum: D_WGS_1984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Angular Unit: Degree d. 数据类型(文献、属性、矢量、栅格、文本等): 栅格(GeoTIFF)
施建军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地区新生代剥蚀过程的时间约束能为高原隆升过程及该区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供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较低(~100℃),能够记录地壳浅部发生的剥露过程。在藏南乌郁盆地及周边地区采集了14个岩体和沉积物样品,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外探测器法进行裂变径迹测年。获得的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在44.8-11.7Ma,且都通过卡方检验。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组分年龄在36-13.4Ma。综合研究发现岩体、岩屑的裂变径迹年龄都主要集中于早-中中新世(23-12 Ma),指示该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了显著的岩石剥露事件。推测该剥露事件由同时期的强烈侵蚀、剥蚀造成,可能与高原中部拉萨-羌塘块体的强烈隆升或者藏南气候的急剧湿润有关。本研究主要发现为藏南乌郁地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强烈剥蚀。
何鹏举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20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20年5月31日-9月22日,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19次观测。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19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9年5月17日-9月23日,其中LAI自6月11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20次观测(LAI为15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大田玉米2018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8年5月26日-9月26日,其中LAI自5月31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22次观测(LAI为20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17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7年5月15日-9月21日,其中LAI自6月6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21次观测(LAI为17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16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6年5月19日-9月5日,其中LAI自5月30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18次观测(LAI为9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2000-2020年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空间组分数据集的数据源主要包括HJ‒1A/B、GF-1/2、ZY‒3等国产卫星影像以及Landsat TM/ETM+/OLI系列卫星影像数据。其中,国产卫星影像辅以Google Earth影像生产不同地理分区的组分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数据,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分区测试与校正模型算法参数,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Landsat TM/ETM+/OLI系列卫星影像及辅助数据获取归一化人居地密度指数(Normalized Settlement Density Index, NSDI),采用密度分割法且经过人工交互解译修正后,获取城市建成区矢量边界。应用NSD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和青藏高原矢量边界生产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城市绿地空间组分原始数据,经校正和精度评价后,生成2000-2020年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空间组分数据集。 数据产品的分辨率为30 m,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存储格式。地理坐标系为WGS84,投影坐标系为Albers,数据存储格式为Geotiff,数据单位为百分比(值域范围0~10000),比例因子为0.01。 为了更准确地量化城市土地覆盖变化,选取了多个典型城市取样,对数据集进行了验证,具体验证方法及精度见已发表的成果。 数据可用于分析和揭示青藏高原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和未来情景模拟,以期为青藏高原建设环境宜居城市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匡文慧, 郭长庆, 窦银银
该数据集包含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阿柔站研制双波段闪烁仪通量观测数据。北塔为接收端,南塔为发射端。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高寒草地。北塔的经纬度是100.4712°E,38.0568°N,南塔的经纬度是100.4572°E,38.0384°N,海拔高度约3033m。双波段闪烁仪的有效高度13.0m,光径长度是2390m。 近红外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双波段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200Hz,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其中近红外闪烁仪观测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双波段闪烁仪观测数据为2020年7月14日至2020年12月30日。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将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检验和处理,计算光强方差;(2)根据光强方差,计算空气折射指数的结构参数;(3)根据空气折射指数的结构参数,计算气象结构参数;(4)根据气象结构参数,计算感热和潜热通量。观测中出现错误以-6999填充。 发布数据的说明: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_LAS:近红外闪烁仪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Var_LAS: 近红外闪烁仪光强方差,Var_MWS: 微波闪烁仪光强方差,Var_OMS: 双波段闪烁仪光强方差,H:感热通量(单位:W/m2), LE:潜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施生锦,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10月20日至2020年12月7日期间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混合林站植物液流仪数据(101.1346°E,41.9900°N),研究区位于黑河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胡杨林,海拔874m。根据胡杨林的不同高度及胸径,选取样树安装研制的植物液流仪,每棵样树安装两组,高度为1.3m。 植物液流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探针之间的温度差,时间为10分钟。发布的数据为每10分钟的温差数据Delta_T(℃),液流速率V(cm/h)和每天的蒸腾量T(mm/d)。首先根据探针之间的温度差计算液流速率和液流通量,然后根据观测点的胡杨林面积和树木间距,计算蒸腾量T。同时对计算之后的速率和通量值进行后处理:(1)剔除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2)缺失的数据用-6999标记;(3)因探针故障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并剔除确认有问题的数据。 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iao et al. (2015)。
刘绍民, 施生锦,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研制中尺度土壤水分测定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剔除及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乔云峰, 刘绍民, 徐自为
该数据包含了2020年8月31日至2020年12月22日的监测数据(中间由于降雨和田间灌溉,设备收回,会导致部分时段数据中断)。本仪器安装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站综合试验站(山东禹城),监测时段内下垫面类型为冬小麦和夏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东经116°22’,北纬36°40’,海拔23m。将地面平整之后,设备直接安放在地面上,使得设备与地面完全接触。 数据采样间隔为1小时一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App进行远程设定,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手动采集),设备主要采集3组不同规格电极通过土壤介质后所得的频率值。数据处理程序为:设备采集的不同频率值通过物联网上传到云平台,系统对一次采集的数据进行异常数据剔除,对剩余数据取平均值,以及归一化处理等操作,通过系统标定函数转换为不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体积含水率。
乔云峰, 刘绍民
1)数据内容包含65国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2)基础数据源为2014~2016年的MODIS MOD13Q1产品,空间分辨率250m;24个半月降雨侵蚀力比例;上级子课题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MOD13Q1产品计算得到3年平均的24个半月植被覆盖度栅格数据,然后按土地利用类型计算土壤流失比例,进一步利用24个半月的降雨侵蚀力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B因子栅格图。3)MOD13Q1遥感植被数据侧重进行了去云预处理,计算的B因子按地类进行统计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最终取得的数据质量良好。4)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B因子反映了地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65国的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
章文波
1)数据内容为65国平均降雨侵蚀力R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2)数据源为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发布的基于全球站点数据,基于此生成的0.5°×0.5°网格日降雨数据,从而计算了65国降雨侵蚀力R因子。3)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2358个气象站1986-2015年日降雨数据计算R值,对建立CPC数据源计算的R值进行复核修订,最终取得的数据质量良好。4)降雨侵蚀力R因子作为CSLE模型的动力因子,其数据可分析65国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空间格局分析,对于研究土壤侵蚀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章文波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