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包含西藏墨脱地区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29°18’N,95°19’E,海拔1305.0米)的大气气溶胶PM10, PM2.5 和PM1数据以及环境空气温湿度。观测仪器为GRIMM-180 环境颗粒物分析仪,观测时间为2021年4月8日至2021年5月22日,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0秒,仪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已经剔除。在观测期间,由于受南亚季风影响,空气湿度较大,观测场地周边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本数据集为研究藏东南地区大气粉尘气溶胶物理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和来源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二(2019QZKK0602)。
黄建平, 张镭, 田鹏飞, 史晋森
数据集包含西藏墨脱地区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29°18’N,95°19’E,海拔1305.0米)的大气气溶胶在450nm、550nm和700nm波段处的散射系数数据。观测仪器为积分浊度计,观测时间为2021年4月8日至2021年5月22日,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0秒,仪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已经剔除。在观测期间,由于受南亚季风影响,空气湿度较大,观测场地周边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本数据集为研究藏东南地区大气粉尘气溶胶物理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和来源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二(2019QZKK0602)。
黄建平, 张镭, 田鹏飞, 史晋森
数据集包含西藏墨脱地区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29°18’N,95°19’E,海拔高度1305.0米)的大气黑碳气溶胶浓度的逐小时数据。观测仪器为AE31,观测时间为2021年4月9日至2021年5月20日,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已经剔除。在观测期间,由于受南亚季风影响,空气湿度较大,观测场地周边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本数据集为研究藏东南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物理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和来源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二(2019QZKK0602)。
黄建平, 张镭, 田鹏飞, 史晋森
青藏高原被全球碳气溶胶高排放区域包围,周边排放的黑碳棕碳可传输到高原。吸光性黑碳和棕碳具增温效应,其沉降在冰雪表面亦会加速冰川及积雪融化。目前对该区域棕碳研究较少,棕碳组分与光学关联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青藏高原开展大气黑碳、棕碳研究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意义。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开展观测,获得大气黑碳、棕碳的气溶胶光学吸收特征。揭示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下黑碳、一次棕碳二次棕碳气溶胶光学吸收的空间差异。
朱崇抒
青藏高原牧区由于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燃料来源单一等特点,区域内的主要燃料为干燥的牦牛粪。牦牛粪被收集并制成粪饼,风干后堆积存放,使用时多在铸铁炉灶内燃烧,其释放的黑碳类颗粒物,是广大牧区除了机动车外唯一的黑碳气溶胶排放源。本数据集测定了青藏高原典型牧区牦牛粪燃烧排放单颗粒的形貌、粒径和元素组成,采样点包括那曲地区当雄县和拉萨市达孜县,外场采样位置为民居烟囱口,颗粒物被采集至聚碳酸酯滤膜上,实验室内借助计算机控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牧区牦牛粪燃烧排放的环境单颗粒包括黑碳聚集体、焦油球粒子、含有重金属元素的碳质颗粒、矿物尘和可溶盐类粒子等,本数据集包括具有统计意义的各类型粒子的数量百分含量、单颗粒粒径、形貌因子(长宽比、圆度和形状系数等),既是人为活动影响大气环境基础数据的有效补充,也对评估高原本地源含碳气溶胶的光学特征、辐射效应、健康效应和环境影响研究,具有潜在的意义。
胡塔峰, 吴枫, 朱崇抒, 戴文婷, 王启元, 张宁宁
本数据集包含两台部署在祁连山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红外相机及环境参量数据集。本设备部署在祁连山保护区寺大隆附近,时间跨度(2020.8-2021.10)。由于设备维护,光照不足等,部分数据不连续,但两台设备的数据可互为补充,可以重建出2020.8-2021.10祁连山保护区内观测点的全部信息。 两台设备有一台设备配备了红外相机,采集到4994张照片,可与上述传感器照片相互匹配后,或者拍照前后的生态因子信息。由于单个压缩文件较大,故采用分卷压缩,需要将三个压缩文件都下载后方可解压缩。 1. 祁连山保护区内出没的野生动物以及温度、湿度、光照、压强以及网络信号强度信息。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传感器数据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温度精度正负0.1度,湿度精度正负0.5%,照片数据分为触发和定时两种,触发数据一般由出没在红外相机视野内的野生动物触发;定时拍照数据根据电池电量情况动态调节,采集间隔在1-12小时之间;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保护区内的环境温度,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可用于分析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共存分析以及分布的限制因子等。
乔慧捷
1) 数据内容(包含的要素及意义):数据包含气温(℃)、降水(mm)、相对湿度(%)和风速(m/s)和辐射(W/m2)四个指标的日值。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气温、相对湿度、辐射和风速为日均值,降水为日累计值;数据采集地点为色季拉山东坡林线附近:29°39′25.2″N,94°42′25.62″E,4390m;下垫面为自然草地;采集器型号:Campbell Co CR1000,采集间隔时长:10分钟。数字化自动采集数据。气温和相对湿度仪器探头为HMP155A;风速传感器为05103;降水为TE525MM;辐射为Li200X。 3) 数据质量描述: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原始数据为10分钟一个的平均值,降水为10分钟的累积值;分别通过算术平均或求和得到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风速。由于传感器限制,冬季降水量可能有一定的误差。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此数据是已有数据《色季拉山气象数据(2007-2017)》和《中科院藏东南站色季拉山东坡林线基本气象数据(2018)》的更新,数据时间尺度跨度大,方便大气物理、生态、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家或研究生使用。每年会不定期更新此数据。
罗伦
1)数据内容:纳木错2019年水位日变化数据,观测点坐标为东经90.96°,北纬30.77°,海拔4730米,下垫面为高寒草原。(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人工读水位尺的方式测量,原始观测数据,由专人根据观测记录进行加工和质量控制。(3)数据质量描述:由于该数据是采用人工读水尺的方式获得,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较大,部分时段数据缺失,数据不连续。(4)数据应用前景:该数据可应用于湖泊水文、高寒区水文过程等科研领域。
王君波
本数据由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观测获得,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0.77°,东经90.96°,海拔4730m,下垫面为高寒草原。数据集要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按照三个测量深度(分别为0、10和20厘米)进行测量。时间范围为2019年2月2020年12月。数据质量方面:已经通过噪点控制、图示检查。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监测期间数据稳定、连续性较好。同时,本数据应用前景广泛,可服务于如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等背景的研究生和科学家。
王君波
地点: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4村凯玛村; 坐标:东经 92°6′19″、北纬 31°16′35″; 下垫面类型:高寒草甸,紧邻一个小村落和那曲河 数据要素:向上短波辐射、向下短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净辐射传感器温度、短波净辐射、长波净辐射、反照率、净辐射传感器温度、短波净辐射、长波净辐射、反照率、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0cm)、土壤温度(10cm)、土壤温度(20cm)、土壤温度(30cm)、土壤温度(100cm)、土壤温度(150cm)、土壤温度(200cm)、土壤温度(250cm) 、土壤体积含水量、大气压、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速、风向、太阳辐射、净辐射。 数据来源:那曲站自动气象站,所有数据都是日值数据、原始数据未加工。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真实、完备、准确。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提供科研人员原始数据,为各种科学试验提供基础气象数据。
次仁曲宗
该数据集包含了怀来站的大孔径闪烁仪通量观测数据。怀来站分别架设了BLS450和zzlas型号的大孔径闪烁仪,北塔为zzlas的接收端和BLS450的发射端,南塔为zzlas的发射端和BLS450的接收端。观测时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是玉米。北塔的经纬度是115.8023E,40.3596N,南塔的经纬度是115.7825E,40.3522N,海拔高度约480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14m,光径长度是1870m,采样频率是1min。 大孔径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主要的质量控制步骤包括:(1)剔除Cn2达到饱和的数据;(2)剔除解调信号强度较弱的数据;(3)剔除降水时刻的数据;(4)剔除稳定条件下的弱湍流的数据(u*小于0.1m/s)。 关于发布数据的几点说明:(1)怀来站LAS数据以BLS450为主,缺失时刻由zzlas观测补充,两者都缺失则以-6999标记。(2)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 :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H_LAS :感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由于供电问题,产生一些数据缺失。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Guo et al. (2020),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刘绍民,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蒸渗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为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 蒸渗仪的采集频率是1Hz,发布数据为10min输出数据。蒸渗仪为圆柱形结构,表面积为1m2,土柱埋深1.5m,蒸散量观测精度为0.01mm。蒸渗仪安装有两台,一台保持裸土(lysimeter_1),另一台在生长季(5月10日-9月15日)为玉米下垫面(lysimeter_2)。蒸渗仪内还安装有土壤温湿度探头、土壤水势探头和土壤热流板。土壤温度传感器埋设深度为5cm、30cm、50cm、100cm、140cm;土壤水分传感器埋设深度为2cm、10cm、20cm、40cm;土壤热流板埋设在地下10 cm处;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深度为30cm和140cm处。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或超量程数据,则由-6999标示;(2)删除了维护期间造成的观测异常的数据;(3)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 蒸渗仪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称重质量(I.L_1_WAG_L_000(Kg)、I.L_2_WAG_L_000(Kg)),渗漏质量(I.L_1_WAG_D_000(Kg)、I.L_2_WAG_D_000(Kg)),土壤热通量(Gs_1_10cm、Gs_2_10cm)(W/m2),多层土壤水分(Ms_1_5cm、Ms_1_10cm、Ms_1_30cm、Ms_1_50cm、Ms_1_100cm、Ms_2_5cm、Ms_2_10cm、Ms_2_30cm、Ms_2_50cm、Ms_2_100cm)(%),多层土壤温度(Ts_1_5cm 、Ts_1_30cm、Ts_1_50cm、Ts_1_100cm、Ts_1_140cm、Ts_2_5cm 、Ts_2_30cm、Ts_2_50cm、Ts_2_100cm、Ts_2_140cm)(℃),土壤水势(TS_1_30(hPa)、TS_1_140(hPa)、TS_2_30(hPa)、TS_2_140(hPa));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刘绍民, 朱忠礼, 徐自为
本数据由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观测获得,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0.77,东经90.96,海拔4730m,日尺度,降水量数据经过校正处理。数据集要素包括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总辐射、气压。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29日。监测期间数据稳定、连续性较好,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对认知该区域局地气候变化的情况有重要帮助,同时,本数据应用前景广泛,可服务于如大气科学、水文学、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等背景的研究生和科学家。
王君波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和青海用水量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西藏水资源公报》和《青海水资源公报》,统计尺度为市级单元尺度,包括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西州等市级单元,西藏的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和林芝等市级单元;变量包括年农田灌溉用水量、林牧渔畜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城镇公共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量、总用水量等。该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刘兆飞, 姚治君
1,数据内容包含:年、月、日、小时、经度、纬度、高度、水汽通量的经向(uq)和纬向(vq)分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热带印度洋海洋大气综合科学考察关键断面GPS气象探空数据,通过相对湿度、风场、气压和高度计算水汽通量; 3,数据质量描述:垂向1秒间隔连续观测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通过掌握热带印度洋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研究印度季风雨带的变化特征,同时为季风和西风协同作用的分布特征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王东晓
该气象数据为位于中科院藏东南站观测场内(94.738286°E, 29.76562°N,3326m)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和气压等基本气象数据,下垫面为林间草地。原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为10 min,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通过计算算术平均值得到,降水量为日累计值。气象站架设于2006年底,2020年8月对各探头进行了更换,使用时请注意,更新前后各仪器探头型号如下:温湿度探头型号由HMP45C更换为HMP155;气压探头型号由PTB220更换为PTB110;风速传感器型号由034B更换为0513,雨量筒传感器型号没有改变均为RG13H。 该数据可供从事气象、大气环境或生态等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使用(注意:使用时必须在文章中标明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Station for integrated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alpine environment,CAS)
罗伦
冠层微细立体结构三维观测仪(CanoMIS)示范数据集包含了CanoMIS在张掖大满站、祁连山生态站、沈阳清原站、北京市区等采集的玉米、向日葵、云松、千金榆、水曲柳、胡桃楸、桃树、鸡树条等代表性植物标准枝数据。CanoMIS安装到云台上,架设到地面或者生态观测塔上,通过操作终端计算机访问CanoMIS,对感兴趣标准枝进行原位采样,获取无背景干扰的标准枝二维强度图像和距离图像(三维图像),解决了传统成像技术易受背景干扰和丢失距离信息难以量化的问题,为标准枝原位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王新伟
数据采集地点包括甘肃祁连山森林站和党寨林场(2020年8月),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西北沟及东侧(2020年10月)。数据采集要素有树种、胸径(cm)、树芯质量(g)、树芯长度(cm)、生材密度(g/cm^3) 。对树木1.3米处用生长锥进行了钻芯取样,树芯质量由电子天平测量得到,树芯长度由游标卡尺测量得到,树木生材密度数据通过测量计算得到。活立木密度观测仪收发天线放置在树木两侧,输入树种、胸径后每棵树采集5次数据,分别对每棵树5次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后保存测量结果。
吴方明
叶面积指数,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用来反映植物叶面数量、冠层结构变化、植物群落生命活力及其环境效应,为植物冠层表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描述提供结构化的定量信息,并在生态系统碳积累、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植物、大气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平衡,植被遥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数据来源于项目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叶面积指数仪(基于半球图像),定时、定点、自下向上拍摄林冠的半球图像,并通过无线网络上传。本数据采集为原始的半球图像,需进一步处理才可计算叶面积指数,可使用Hemiview等软件处理。
苏宏新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5月子子课题3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开展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本次科考共采集当地滩羊耳组织156份、山羊耳组织44份、藏羊耳组织25份,共计225份。同时记录了个体的体长、体高、体重、出生日期、采集日期、年龄、性别等信息,拍摄了个体照片,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饲养方式、饲养食物情况等信息。
田菲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