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时间为2020年01月-12月,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22.3GB。
陈亮, 王建萍
该数据集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1981-2016)”的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017-2019年的数据。 该数据集描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融合了 CMA、GLDAS、ITP-Forcing、MERRA2、TRMM五套再分析降水产品和卫星降水产品, 并结合流域内9个国家气象站和166个水利部雨量筒的观测降水制作而成,时间范围为1981-2019年,时间分辨率为3 h,空间分辨率为5 km,单位是mm/h。该数据将为雅江流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可用于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领域。具体使用信息请看随数据一同上传的说明文档。
汪远伟, 王磊, 李秀萍, 周璟
全球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主要集中于大陆拼合和裂解的重大时期。本数据统计了中国的典型铌钽锆铪矿床,利用这些矿床的 铌铁矿或相关的锡石、独居石取代锆石作为U-Pb定年矿物获得45个成矿年龄数据统计。第一个成矿期为元古代,白云鄂博与稀土共生的铌成矿作用发生于中元古代(1.4~1.3 Ga),在桂北元宝山、黔东梵净山等地发现的铌钽成矿作用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约820 Ma),是华南最早发生的铌钽成矿作用;古生代铌钽矿床较少,但其规模较大,福建南平为代表的华南古生代稀有金属伟晶岩(约400~380 Ma)代表了加里东期陆内构造运动的产物; 与古特提斯构造运动及中亚造山带后碰撞有关的早中生代三叠纪成矿分布面广(约250~200 Ma),而且直接反映了我国数量众多的花岗伟晶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晚中生代铌钽成矿作用代表了我国最重要的大规模铌钽成矿期,集中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约160~120 Ma,最晚到90 Ma),是华南“燕山期成矿大爆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新生代(主要为渐新世到中新世)大规模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发生高分异结晶作用,导致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发生,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我国这一时期的铌钽资源会愈加显著。非常有意义的是,我国近一半的钽资源形成于三叠纪(花岗伟晶岩为主),而铌资源除了白云鄂博之外,近60%是晚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结晶分异的产物。
王汝成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锂辉石的主微量元素数据,透锂长石、铌铁矿族矿物的主量元素数据,铌铁矿族矿物和锡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中部的普士拉淡色花岗岩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矿物主量元素数据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矿物微量元素数据以及铌铁矿族矿物和锡石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确定普士拉淡色花岗岩体的锂成矿特征,赋存于锂辉石(-透锂长石)型伟晶岩;另外,通过数据可以限定锂成矿伟晶岩形成时代为中新世(~ 25–23 Ma)。
刘晨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量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夏如富Nb-Ta-W氧化物矿物主量数据,铌铁矿族矿物、锆石、独居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中部夏如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数据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铌钽钨氧化物矿物主量数据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铌铁矿族矿物、锆石以及独居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确定了夏如成矿作用时代,确定夏如岩体花岗质伟晶岩的铌钽含量达到边界品位。
谢磊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直接相关。然而,全球和我国现有土壤信息大多源于历史土壤调查,较为粗略、陈旧,不能满足应对粮食安全、水资源紧缺、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和区域性问题的需要。中国疆域辽阔,土壤景观复杂多样,人为活动强烈,建立高精度土壤信息网格在科学上和应用上均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获得的5000多个代表性土壤剖面样点,采用预测性土壤制图范式,利用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对成土环境条件进行精细刻画和空间分析,研发自适应深度函数拟合方法,集成先进的集合式机器学习方法,在高性能并行计算环境下生成了我国系列土壤属性(土壤有机碳、PH值、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砾石含量(>2mm),砂粒、粉粒、粘粒、土壤质地类型、容重、土体厚度等)高分辨率三维栅格分布图,并估算了不确定性的空间分布。与现有土壤图和相关土壤数据集相比,本研究结果大幅提高了现有制图的准确性和精细度,并提供了空间预测的不确定性信息,更好地表征了我国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该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第1版高分辨率国家土壤信息网格,也是对全球数字土壤制图计划(GlobalSoilMap.net)的重要贡献,预期在土壤资源、农业、水文、生态、气候、环境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土壤监测与管理、土壤功能评价、陆面过程模拟和法庭土壤物证溯源等。
刘峰, 张甘霖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班戈南部新吉乡地区闪长岩-花岗岩和安山岩-英安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数据结果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研究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洋大洋闭合过程及随后的拉萨-羌塘地块碰撞过程岩浆作用、中北部拉萨地块白垩纪地壳新生和再造过程。同时本数据还附带提供所有样品锆石CL图像及透反射照片,锆石选点位置,方便参照对比,也为研究区域同时期岩浆岩年代学、锆石成因等提供依据。 锆石U-Pb年龄仪器:laser-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获得,锆石Hf同位素仪器:Neptune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MC–ICP–MS), connected by a Geolas-193 laser ablation system,全岩主微量元素由国家实验中心(地科院)测得,其中主量元素:(XRF; AXIOS–PW4400),微量元素:ICP-MS; PerkinElmer NexION 300D。
王伟
本数据包括绿柱石主微量元素数据,绿柱石主量元素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绿柱石微量元素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本文以该带的错那和珠峰地区通过分析获得的数据,归纳总结了绿柱石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限定了这些地区中绿柱石的矿物学分类、化学特征,判别了这些地区的绿柱石对成岩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对比各地区绿柱石中Cs/Na和Mg/Fe的含量,探明其演化程度以及与热液活动的相关性,体现库曲地区锂成矿潜力。
谢磊
本数据是锡石的U-Pb年龄。样品采集自滇西松山锡矿中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中锡石矿物,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锡石开展了U-Pb年代学研究,两件锡石样品的207Pb/206Pb - 238U/206Pb谐和年龄分别为76.6 ± 1.5 Ma和79.6 ± 3.6 Ma,说明松山锡矿锡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与临沧花岗岩主体侵位时间(三叠纪)明显不同。结合地质特征和前人年代学成果,本文认为该地区存在明显的晚白垩世锡的成矿事件,本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应围绕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岩体和围岩中的断裂展开。
李晓峰
此数据集包括全岩主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独居石和锆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拉轨岗日穹隆。岩石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独居石和锆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数据质量高。这些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淡色花岗岩浆形成于多个阶段,且来自于不同源区,为岩浆形成机制提供了关键限定。
刘小驰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金云母40Ar/39Ar定年数据,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东部然巴穹窿边部。金云母氩同位素使用阶段加热方法,利用ArArCALC软件计算坪年龄及等时线年龄;全岩主量元素采用X荧光光谱(XRF)进行分析;全岩微量元素采用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进行测试;采用MC-ICP-MS获得Sr-Nd同位素组成。获得的数据表明,金云母坪年龄为13.1±0.18Ma,与反等时线年龄一致;超钾质熔融物来自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来源深度较浅,应为尖晶石稳定区。
刘志超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锆石主量元素数据,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康巴穹窿。全岩主量元素采用X荧光光谱(XRF)玻璃熔片法进行分析;全岩微量元素采用混合酸溶法溶样后,用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进行测试;锆石主量元素采用电子探针分析;全岩Sr-Nd-Hf同位素成分分析采用四极杆型ICP-MS测定三元素准确含量,再经MC-ICP-MS测定其同位素比值。获得的数据表明,康巴淡色花岗岩由经历了强烈结晶分异作用的高演化岩浆结晶而成,在成岩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热液出溶,并在热液流体作用过程中该岩浆体系的各同位素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迁移,还明显受到来自围岩的混染。
刘志超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斜长石主量元素数据,碱性长石主量元素数据,白云母主量元素数据,电气石主量元素数据,独居石微量元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亚东地区的告乌岩体。全岩主量元素采用X荧光光谱(XRF)玻璃熔片法进行分析;全岩微量元素采用混合酸溶法溶样后,用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进行测试;矿物主量元素采用电子探针分析;矿物微量元素成分通过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和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获得。获得的数据表明,告乌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均表现出高演化岩浆的特征。
刘志超
本数据是独居石和锆石U-Pb年龄。采集碳酸岩和伟晶岩3件样品(2018KL06为碳酸岩、2018KL101为碳酸岩附近的含电气石伟晶岩、2018KL08-2为含绿柱石伟晶岩),破碎后手工淘洗分离出重砂矿物,经磁选和电磁选后,在双目镜下挑出独居石(约500粒)和锆石(大于1000粒)。选取代表性独居石制靶后通过显微镜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采用BSE对独居石内部结构进行研究。U-Pb年代学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室的193 nm激光剥蚀系统(New Wave)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完成。2018KL06碳酸岩获得17个测点的反向不一致线交点年龄为18.2±0.3 Ma,而其中的9个测试点具有完全谐和的年龄平均值为18.15±0.22 Ma;2018KL101号样品的独居石获得15个谐和性大于90%测点的年龄平均值为19.39±0.36 Ma;2018KL08-2号样品的锆石20个测点的年龄平均值为197.5±1.4 Ma。分别是新生代和中生代(19~18 Ma和200 Ma),其中早期含绿柱石伟晶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关闭后的伸展阶段,而新生代含氟碳铈矿碳酸岩-伟晶岩组合,与新生代陆内走滑伸展事件相关,表明帕米尔构造结伸展走滑启动的时间可能在19 Ma。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表明在帕米尔地区有望在稀有、轻稀土找矿上获得突破。
王威
本数据是独居石U-Pb年龄。样品采集自与铅锌矿密切共生的淡色脉体,破碎后手工淘洗分离出重砂矿物, 经磁选和电磁选后, 在双目镜下挑出独居石(约500粒)。选取代表性独居石制靶后通过显微镜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采用BSE对独居石内部结构进行研究。U-Pb年代学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室的193 nm激光剥蚀系统(New Wave)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Neptune)上完成。21个测点获得谐和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的206Pb/238U表面年龄平均值为99.25±0.78 Ma(MSWD=1.60),这一年龄代表了与铅锌矿成矿密切相关的淡色脉体的结晶年龄,确定该矿床的形成与白垩纪岩浆岩演化晚期的热液有关。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及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认为在甜水海—喀喇昆仑分布的巨型铅锌矿带,受控于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沉积盆地及白垩纪岩浆岩,该成矿带具有重大找矿潜力。
王威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样品采集自云南西部昌宁-孟连结合带北端癞痢头山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认为初始岩浆以陆壳成分为主并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起源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混合,代表了保山-思茅地块陆陆后碰撞阶段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具备成矿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徐恒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昆仑-帕米尔地区的4个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限定岩浆源区分别为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与新生地壳物质的混合,变质火成岩与变质沉积岩的混合,以及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为进一步理解区域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
尹继元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自治区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时间为2013年01月-12月,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73.6GB。
陈亮, 王建萍
降雨侵蚀力是量化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高精度的降雨侵蚀力数据是了解目前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关键,同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参考。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1-min稠密降水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格点降水资料,经过订正、重构和检验等步骤,构建了一套新的青藏高原1950~2020年逐年降雨侵蚀力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目前青藏高原精度最高、时间序列最长的降雨侵蚀力数据集。
陈悦丽
本数据集为1948-2018 干旱指数AI年数据集,空间覆盖范围为60S-60N,180E-180W,空间分辨率为0.5°,时间分辨率为逐年。其基于Penman–Monteith model 计算潜在蒸散发(PET),其中用到的风速、相对湿度、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地表气压数据来自于GLDAS,气温数据来自CPC,降水数据也来自于CPC。GLDAS资料分为两段,第一段来自于GLDAS_NOAH10_M V2.0系列,覆盖时间段为1948-2015年;第二段来自于GLDAS_NOAH10_M V2.1,覆盖时间段为2000-至今,我们利用2000-2014年的重合数据段进行拼接,将这一时期两套数据的风速、相对湿度、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地表气压数据平均值相减,得到差值,将差值加到V2.1的数据集中,从而计算PET。
于海鹏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