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Struthio 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 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百万年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李志恒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21年期间在六盘山地区开展的综合考察试验。六盘山科考在大湾站、径源站、六盘山站、隆德站等多地实施,其中大湾站主要布署CFL-06型风廓线雷达、HT101型云雷达、MRR-2微雨雷达、DSG5型雨滴谱仪、三维风速仪、C12激光云高仪,径源站主要布署QFW-6000型微波辐射计、HMB-KPS型云雷达、DSG5型雨滴谱仪、CL51激光云高仪,六盘山站主要布署HT101型云雷达、MRR-2微雨雷达、OTT型激光雨滴谱仪、云凝结核(CCN)计数器、三维风速仪、FM120雾滴谱仪、C12激光云高仪,隆德站主要布署RPG-HATPRO-G4型微波辐射计、CFL-06型风廓线雷达、HT101型云雷达、MRR-2微雨雷达、OTT型激光雨滴谱仪、C12激光云高仪,同时开展自动气象站、铁塔(和尚铺)和X波段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彭阳县),以及梯度站等观测,可为高原系统东移对下游的影响研究,以及为揭示高山地区大气边界层和自由大气交换过程对气溶胶、云、雾和降水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付丹红
沱沱河源区植被类型图是基于 319 个地面采样点数据结合随机森林(RF)分类方法进行创建的。随机森林分类器的16个输入变量包括了Landsat-8的可见光、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值及其反演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等。根据研究区的植被特征及多年冻土模拟的需要,该图对高寒沼泽草甸(alpine swamp meadow)、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高寒草原(alpine steppe)和高寒沙漠(alpine desert )等4种植被类型进行了分类。图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 m,可以提供更细节的植被类型的位置信息。
邹德富, 赵林, 刘广岳, 杜二计, 胡国杰, 李智斌, 吴通华, 吴晓东, 陈杰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21年期间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综合考察试验。三江源科考以先进的空中国王飞机观测为主,机载观测系统包括气溶胶、云粒子谱仪和图像仪观测,观测要素包括IP探头降水粒子浓度及图像、CIP探头云粒子浓度及图像、CAS探头云和气溶胶粒子数据、Hotwire_LWC探头液水数据、CAPS Summary 气溶胶、云、降水综合数据、AIMMS探头常规气象要素、PCASP-100探头气溶胶粒子数据。地面观测包括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和X波段雷达,其中雨滴谱仪主要观测等效体积直径、粒子下降速度,微波辐射计主要观测温度、湿度、水汽和液态水等,X波段雷达主要观测强度,速度,谱宽等,可为西风-季风协同影响对三江源云降水过程的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付丹红
本数据为东南亚地区2015年的地表类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米,数据类型为NetCDF,变量名为“land cover type”。该数据基于FROM-GLC数据加工而成,通过对原始影像的拼接、裁剪得到覆盖东南亚的地表类型数据,剔除东南亚地区不存在的雪冰等下垫面类型并重新整合图例。修改下垫面类型编码生成包含东南亚的地表类型数据。该数据提供耕地、森林、草地、灌木、湿地、水体、不透水面、及裸地共8种下垫面的信息。数据总体精度为71% (Gong et al., 2019),可为水文模型、区域气候模式等提供东南亚地区的下垫面信息。
刘俊国
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自类乌齐县向东至江达县一线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较好。前人对这一地区泥盆-石炭系地层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地层学研究。作为依据的腕足类、珊瑚等大化石虽然较为丰富,但分辨率和精度较低。以妥坝乡和乌青纳村附近地层为例,包括泥盆系上部的卓戈洞组以及石炭系下部的乌青纳组等。本次科考对昌都市卡若区妥坝乡诺玛村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和沉积、地化采样工作,这段地层据内部地质调查资料属于泥盆系至石炭系跨界线地层,这项研究对于提高这一地区生物地层对比精度以及全球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研究具有潜在意义。目前仅提供基于野外描述的剖面地层柱状图和照片,实际的生物年代地层资料尚未完善,有待后续补充。
王秋来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20年期间在祁连山南北坡开展的综合考察试验,空中观测以空中国王飞机为主,地基考察包括自动气象站、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云雷达、探空秒数据等,其中自动气象站观测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雨滴谱仪观测要素包括粒子谱、降水强度等,微波辐射计观测要素为大气温度、湿度廓线,云雷达观测要素主要为定点垂直观测数据,并开展气溶胶、雨水、冰雹、土壤样品采集,可为揭示西风-季风对祁连山云降水过程和大气水循环的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付丹红
2018-2021年高山冰缘带植物功能性状分解数据库是项目组于2018-2021年对青藏高原冰缘带科学考察的系列成果之一。数据库包含青藏高原冰缘带植物物种名录,及野外实测和依据《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青海植物志》、《横断山区维管植物》等资料收集的植物根、茎、叶、花、果等关键性状信息。数据为研究高山冰缘带的功能多样性、物种适应性、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孙航
通过收集祁连山及周边地区树轮宽度年表数据,建立区域树轮年表网络。在此基础上,利用点对点面域气候重建方法,重建了祁连山地区近 200 年5-8 月标准化降水蒸腾指数(SPEI)的变化历史,空间分辨率为 0.5*0.5度。 本数据集中包含的格点全都通过了树轮气候学研究中常用的检验,例如误差缩减量(RE)、效率系数(CE) 和相关系数等。 该数据可用于分析祁连山及周边地区过去 200 年干旱的时空变化。
邓洋
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集(2019)由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三专题六的科考队于2019年8月野外调查完成,空间跨度为:北纬36.02°- 38.07°,东经91.45°- 100.84°。数据集覆盖了森林、灌丛、草地、荒漠和农田等植被类型,共48个样地。数据集由四部分组成,包括样地信息、乔木层样方、灌木层样方和草本层样方。其中乔木层数据2条,灌木层数据63条,草本层数据101条。调查条目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分盖度,物种平均高度,灌丛平均冠幅和群落总盖度。
黄永梅, 霍佳璇, 任梁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和动物演化历史的一个关键区域。为了适应上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环境的干旱化,化石裂腹鱼类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演化出了异常粗大的骨骼。然而,人们对于这种骨骼增粗现象(pachyostosis)的性质仍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特征及其生理学机制,对伍氏献文鱼进行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学工作,并识别出了一些新的信息:脑腔前部分叉的嗅束通道、韦伯氏器上发达的第3髓上骨、第5尾前椎支持众多尾鳍短鳍条以及第2尾前椎上一个附加的髓弓(棘)。此外,发现献文鱼骨骼的增粗存在差异性:该现象仅见于内骨骼,外骨骼(膜质骨)一般未见增粗;在成组增粗的内骨骼(如肌间骨:上髓弓小骨和上肋小骨)中,腹侧骨骼较背侧增粗更为明显。伍氏献文鱼匙骨后缘有一个显著而独特的位于胸鳍上方的“肩突”(humeral process), 对比现生鲤科鱼类咀嚼活动中相关肌肉和骨骼的联动关系,认为这个“肩突”的出现与伍氏献文鱼咽颌骨骼(第五角鳃骨)增粗以及研磨坚硬的食物有关。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吴飞翔
作为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哈尔滨所产人类颅骨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的多样化和现代智人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然而,由于该化石并非通过系统发掘所获取,寻回过程也较为曲折,其所属地层年代较难界定。通过x射线荧光(XRF)、稀土元素(REE)、锶同位素(Sr)等一系列地球化学分析,我们对哈尔滨颅骨出处的岩层进行检测,将其地层信息的限定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新近发现的中更新世—全新世哺乳动物和人类化石具有与之非常相似的XRF元素分布模式、稀土元素富集模式和Sr同位素组成。哈尔滨头盖骨鼻腔内附着的沉积物87Sr/86Sr比值为0.711898,符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江桥附近钻探的岩心测量值的变化范围,这里正是最初的(抗战时期)建筑工人施工发现哈尔滨人头盖骨的地方。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哈尔滨头盖骨可能来自哈尔滨地区上黄山组上部,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所处年代介于138 ~ 309 ka。铀系法测年结果表明,这枚颅骨年龄大于146 ka。本研究得到的多条线索一致支持了哈尔滨人颅骨来自于哈尔滨地区中更新世晚期的理论。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为未系统恢复的人类化石的定位和年代确定提供可靠的证据,并有可能应用于其他没有明确来源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倪喜军
豫鼠是一类具有豪猪类型的头骨和松鼠类型下颌的啮齿动物,属于啮齿目梳趾鼠超科。现生的梳趾鼠类物种多样性较低,仅有4属5种,并且地理分布上局限于北非和东非。梳趾鼠类化石种类的多样性则较高,目前已知的至少有37属,在始新世至中新世时期(约5600万–530万年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家李传夔先生于1975年依据采自河南渑池的化石标本,建立了豫鼠属及其模式种豚豫鼠。目前已知豫鼠分布于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的12个化石地点,共有9个种和少量未定种,时代集中出现在中始新世早期到晚期(约4800–3800万年前),通常被视为中国古近纪哺乳动物地层年代约束的标准化石之一。 研究团队在调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沉积发育和六盘山构造隆升的过程中,从寺口子组-清水营组地层中发现了新的豫鼠化石标本。新发现的豫鼠化石是已知所有豫鼠种类中个体最大、齿冠最高、齿尖齿脊最粗壮的一个种,因此被命名为粗壮豫鼠。该新种的牙齿特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表明它的时代应该属于晚始新世。与粗壮豫鼠相同的层位还发现有安氏脊齿鼷鹿类,该化石的大小和形态上与蒙古阿尔丁鄂博地点的安氏脊齿鼷鹿几乎完全一致。蒙古阿尔丁鄂博动物群的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晚始新世,因此安氏脊齿鼷鹿在寺口子组-清水营组地层的出现,进一步说明该套地层存在晚始新世化石层位。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前人报道过的豫鼠属化石进行系统厘定,对豫鼠属的属征及其模式种——豚豫鼠的种征进行详细修订。该团队还试图估算豫鼠的体重,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豫鼠的体重可能在485–880克之间,介于现生的鼢鼠和巨松鼠之间。通过将粗壮豫鼠新种与其他已知的豫鼠种类进行比较,从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豫鼠属呈现出颊齿逐渐增大、齿冠高度增加、体重增长的演化趋势。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李强
自从飞行的能力演化以来,蝙蝠类经历了大规模的适应辐射和扩散。蝙蝠化石在大多数大陆的始新世早期就已为人所知。然而,直到现在,早始新世的蝙蝠化石还没有在亚洲大陆被报道过。在这里,我们报道了来自中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早始新世的2枚蝙蝠牙齿化石,是亚洲已知的最早蝙蝠化石记录,可能是目前公认的最为原始的蝙蝠臼齿。这些牙齿兼具现代蝙蝠的共有衍征和在其他胎盘哺乳动物中发现的原始性状,因此对蝙蝠的牙齿演化史的重建有着一定的意义。准噶尔盆地的蝙蝠牙齿化石表明,这类基干翼手目Onychonycteridae科的牙齿特征非常进步,但其头后部分的骨骼解剖学特征却比其他始新世蝙蝠更为基干。与两类基干蝙蝠类群,中亚地区早始新世的基干类型蝙蝠的发现,进一步提示这一区域是早期蝙蝠过渡类型的演化中心,这一观点在其它有胎盘哺乳类,如啮齿目和兔形目中得到证实。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倪喜军
本数据集是一个包含10年(2010-2019)的全球日尺度地表土壤水分数据集,分辨率为36 km,采用EASE-Grid2投影坐标系,数据单位为m3/m3. 数据集采用Yao et al.(2017,2021)发展的土壤水分神经网络反演算法,将SMAP的优势传递到FY-3B/MWRI,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SMAP标准土壤水分产品为训练目标,以FY-3B/MWRI的亮温为输入,最终输出长时序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水分精度和SMAP接近,达到5%左右。( 全球14个密集观测站网的验证精度 )。
姚盼盼, 卢麾, 赵天杰, 武胜利, 施建成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19-2021年期间在林芝地区开展的云降水物理过程外场观测试验,观测仪器包括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微雨雷达和雨滴谱仪,其中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要素包括定点垂直观测、RHI扫描观测、体扫观测数据,微雨雷达观测要素包括粒子谱、液态含水量、降水强度等,雨滴谱仪观测要素包括粒子谱、降水强度等,该数据集可为藏东南区域云降水物理过程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趋势,以及对西风-季风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付丹红
喜马拉雅造山带岩浆岩单矿物电子探针数据集主要以吉隆地区岩石单矿物主量数据为主,单矿物测试点大于200。岩石为淡色花岗岩。测试的单矿物以长石、石榴子石、白云母和黑云母为主。单矿物电子探针使用Cameca SXFiveFE electronmicroprobe等。数据还未发表,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主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淡色花岗岩熔体的岩石成因。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喜马拉雅造山带翁波地区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定年数据集主要以翁波地区锆石定年为主,锆石定年样品为28件。岩石主要为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锆石定年测试方法为LA-ICPMS。数据来自正在接受阶段的文章。数据发表的文章均为SCI或NI期刊,包括《Geology》、《BSA Bulletin》以及《Journal of Petrology》等,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主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测试分析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形成时代。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土壤蒸发(E)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 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叶面积指数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