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内容:金沙江11.03白格滑坡堰塞湖泄流洪水对下游地区受灾影响考察报告 数据来源:实地调查(路线:巴塘县巴曲河(又称巴楚河)汇口处至梨园水库库区)。 数据质量描述:从受损桥梁、受损乡镇(水文站)和古堰塞湖三方面对金沙江下游地区受灾情况分析。对于受损桥梁,从经纬度、洪痕高程、桥面高程、桥梁类型、冲毁情况等方面进行记录分析;对于受损乡镇、水文站,通过走访调查对河道两岸受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对古堰塞湖,结合实地调查情况以及Google earth地图对古堰塞湖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对于相机拍摄的河滩的卵石和泥沙粒径的级配图,将典型区域内的卵石粒径概化成椭圆状,并提取各不同大小卵石的概化粒径,最后可绘制出卵石粒径级配曲线。
张新华
本课题以西藏重要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矿(集)区前期勘查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深部岩浆、构造、流体蚀变与矿化体系发育特征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以有效解剖重点矿区成矿系统结构。重点对形成于洋壳俯冲末期至陆陆软碰撞阶段的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控矿构造与岩浆-矿化-蚀变体系耦合关系进行精细解剖;同时,对其成矿系统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找矿预测示范。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走滑构造转换阶段形成的北衙斑岩铜金成矿系统进行三维结构解剖,以实现对其成矿过程的精准把握并有效实现深部矿体的定位预测。利用传统矿床学与非传统钾、镁同位素等手段分别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岩浆、热液演化-流体运移-金属沉淀机制和成矿流体运移过程进行解剖,建立矿床岩浆-流体演化模式,实现找矿预测。最后,基于甲玛-驱龙矿集区、朱诺、雄村矿集区、扎西康-错那洞矿集区、多龙矿集区勘查成果,综合集成各重点矿(集)区成矿系统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并形成示范
王立强
数据内容:堰塞坝溃口最终底高程经验公式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文献检索建立的包含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数据库。 采集方式:通过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及拟合。 数据质量描述:为了解决堰塞坝溃口最终底高程赋值的问题,基于收集的堰塞坝数据库中的坝高和溃口深数据,结合Briaud于2008年提出的漫顶溃决堤坝坝体侵蚀度分类方法,将堰塞坝分为高、中、低三类侵蚀度,并对不同侵蚀度堰塞坝的坝高及溃口深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出不同侵蚀度堰塞坝溃口深经验公式,进而对堰塞坝溃口最终底高程进行确定。
张新华
该数据集包含2013年至2020年间逐年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NPP-VIIRS夜光数据影像。基于国家极地轨道(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 NPP) 卫星可见光近红外成像辐射计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IIRS)月平均夜光影像数据,将生物量燃烧引起的不稳定夜间灯光从人类活动引起的稳定夜光信息中分离后,合成得到逐年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为500 m,栅格数据类型为Geotiff。栅格像元值为辐亮度,单位为10−9 W∙cm−2∙sr−1。该数据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夜光影像在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对小规模的、零散分布的、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城镇信息识别能力,可进一步应用于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的人类活动相关研究。
袁笑甜, 贾立, 蒋敏
基于对矿床蚀变、矿化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背景、地球物理测量、高光谱测量等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铁格隆南、甲玛、北衙、朱诺、扎西康-错那洞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其中地球化学模型涉及数据均为业内认可的实验室完成,地球物理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所建立的矿床勘查模型可以较好地指导日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为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立强
该数据集包含1992年至2020年间逐年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夜光辐亮度数据影像。数据集通过建立DMSP-OLS夜光遥感数据DN值和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辐亮度对应关系校正1992年至2013年的DMSP-OLS稳定光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并基于NPP-VIIRS夜光数据模拟合成2013年以后的DMSP-OLS稳定光夜光数据构建而成。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约1km),数据类型为GEOTIFF。栅格像元值为辐亮度,单位为10−9 W∙cm−2∙sr−1。该数据集可用于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的人类活动相关研究,如人类活动时空变化分析。
袁笑甜, 贾立, 蒋敏
数据内容:基于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堰塞坝特征规律统计分析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文献检索建立的包含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数据库。 采集方式:通过excel、origin等数据分析软件及绘图软件对堰塞坝数据库基础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基于建立的大型堰塞坝数据库,对国内外堰塞坝的分布、诱因、寿命、形态、溃决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一些特征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如堰塞坝地质成因和寿命关联性分析、堰塞坝诱发因素和地质成因关联性分析。
张新华
西藏甲玛斑岩型铜矿区由于正在进行的开发工作和自身复杂陡峭起伏的地形条件,导致野外施工极其困难且干扰较大。本文尝试使用大功率张量CSAMT技术,探索该方法在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和强干扰地区应用情况,验证该技术在矿区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是否可行。试验表结果明,大功率张量CSAMT系统提供的大电流,既大幅提高了信噪比,又保证了大收发距下获取有效信号,同时张量数据较好地刻画了深部地质体的各向异性。此外,试验结果还显示当发射电流达到60A,收发距为25km左右仍可保证接收到足够强的电场信号,能够保证测深曲线无近场效应、可以使有效探测深度达到3km。二维反演结果与钻探成果大致吻合,表明大功率张量CSAMT技术能够获得接近真实的地下电性结构特征。本项试验研究综合表明该方法在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和强干扰矿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这项研究不仅对青藏高原找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其他地区深部矿产勘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贺日政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13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结合矽卡岩成矿模型,通过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结合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特征,预测了甲玛矿区的矽卡岩有利成矿区和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参考。
贺日政
数据内容:包含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数据库 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合并汇编整理。 数据质量描述:对于历史发生的堰塞坝案例从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定性描述包括国家、堰塞坝名称、形成时间、滑坡类型、诱发因素、坝体类型、溃决机理等;定量描述包括滑坡方量、堰塞坝方量、坝高、坝长、坝宽、堰塞湖长、堰塞湖容积、堰塞坝寿命、溃口深度、溃口顶宽、溃口底宽、溃决时间、洪峰流量、伤亡人数等。
张新华
数据内容:本数据以2018年白格滑坡为例,进行了典型滑坡堵江数值模拟 数据来源:本次数值模拟数据来自于计算机软件(运用中科院山地所开发的Massflow)采集并记录。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主要为图像jpg及视频gif文件,通过视频剪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应用成果:以最新的堵江滑坡为案例进行典型滑坡堵江数值模拟,将对类似地层和坡体结构发育而来的深切河谷区域的堵江滑坡灾害效应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徐奴文
数据内容:本数据为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进行的碎屑流与梳子坝相互作用的模拟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数值模拟数据来自于计算机软件(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采集并记录。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主要为图像文件,通过视频剪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应用:揭示了碎屑流冲击梳子坝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阶段:初始冲击阶段、抬升阶段、堆积阶段和沉积阶段,分析了不同相对柱间距的梳子坝对不同形状颗粒的拦截效率。
徐奴文
数据内容:本数据包含以2018年白格滑坡为例,进行的碎屑流沿斜坡向下运移堆积过程的模拟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数值模拟数据来自于计算机软件(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采集并记录。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主要为图像及视频gif文件,通过视频剪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应用成果:以最新的堵江滑坡为案例进行碎屑流沿斜坡向下运移堆积过程的模拟,将对类似地层和坡体结构发育而来的滑坡灾害效应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徐奴文
本数据集为非洲萨赫勒地区1990-2020年每5年1期的30m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产品。该产品基于一套集合机器学习和多元数据融合的土地覆盖分类协同框架,利用谷歌地球引擎 (GEE) 云计算平台,将监督土地覆盖分类和现有多个主题土地覆盖图融合生产而成。分类体系采用FROM_GLC分类体系,包括耕地、森林、草地、灌丛、湿地、水体、不透水面和裸地共8大类。该数据集经过大量萨赫勒区域全季节样本验证,数据集整体准确率在75%左右,变化区域检测的准确率在70%以上,也与粮农组织和现有的土地覆盖图有很好的相似性。该数据集可为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
俞乐
冰川物质平衡是表征冰川积累和消融量值的重要冰川学参数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联系气候和冰川变化的纽带,是冰川对所在地区气候状况的直接反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的物质收支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物质上的收支变化又可以引起冰川运动特征及冰川热状况的改变,进而导致冰川末端位置、面积和冰储量的变化。监测方法即在冰川表面设置固定标志花杆,定期监测冰川表面相对于花杆顶点的距离,以计算冰雪消融量;在积累区定时定点开挖雪坑或钻孔取样,测量雪层密度,分析雪-粒雪-附加冰层位特征,计算雪层积累量;再将单点监测结果绘到大比例尺冰川地形图上,按净平衡等值线法或等高线分区法计算整条冰川的瞬时、季节(如冬季和夏季)及年度的物质平衡分量。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不同代表性冰川年物质平衡数据,单位为毫米水当量。
邬光剑
数据包含珠西沟冰川径流的钾、钠、钙、镁、氟离子、氯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等指标,涵盖了大部分无机溶解组分。上述阴阳离子分别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等仪器测得,检测限低于0.01mg/L,误差低于10%;本数据可以用于反映珠西沟流域硫化物氧化、碳酸盐岩溶解和硅酸盐岩风化等化学风化过程对河水溶质的贡献,进而精准计算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和硅酸盐岩风化速率,最终为评估冰川作用对岩石化学风化及其碳汇效应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邬光剑
冰川是西部山区河流的补给水源,是西部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工、农、牧业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冰川既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又是山区形成严重自然灾害的发源地,如突发性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和冰崩等。冰川水文监测是研究冰川融水特征、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冰川表面消融与径流关系、冰面产流和汇流过程、及冰川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诱发的洪水和泥石流计算和预报的基础。目前主要以在流域出山口建立水文监测站,开展实地监测为主。本数集为4条代表性冰川的月值径流数据 (珠西沟冰川、帕隆4号冰川、老虎沟冰川、七一冰川)。通过雷达或压力式水位计测量冰川融水相对水位变化,通过实地径流断面测流与相对水位建立径流曲线,计算每条冰川的径流总量,径流单位为m3/s。
杨威, 李忠勤, 王宁练, 秦翔
数据内容:堰塞坝溃决水位、流速监测及弗劳德数与流量过程分析数据。 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主要在四川大学、成都市儒仪仪器有限公司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高速摄像机、波高仪、电子测压管、压力传感器、机械计时器等。采集时间为2021年。 采集方式:通过多部高速摄像机、波高仪、总水头压力传感器、机械计时器等仪器观测野外大比尺堰塞坝溃决试验过程。 数据质量描述:在野外试验中布置相关传感器,并进行实时过程动态观测,共观测了6个大比尺试验工况,包括400个点位的水位及流速观测,进而通过流速与水位计算弗劳德数及流量过程并分析。
牛志攀
数据内容:堰塞坝溃决渗透浸润线坐标监测及渗透浸润程度分析数据。 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主要在四川大学、成都市儒仪仪器有限公司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高速摄像机、波高仪、电子测压管、压力传感器、机械计时器等。采集时间为2021年。 采集方式:针对室内试验,通过电子测压管、压力传感器、高速摄像机观测堰塞坝溃坝过程中渗透发展演进过程。 数据质量描述:执行不同结构堰塞坝稳定性模型试验在室内试验开展,按照14个工况要求级配将堰塞坝体堆筑在水槽底板上,多部摄像机布置观测,清水流入水槽冲刷堰塞坝直至溃坝结束过程中,观测浸润过程坐标,记录过程中浸润坐标随时间变化过程。
牛志攀
数据内容:三江流域堵江滑坡空间分布、发育机理以及点数据库 采集方案:首先开展GoogleEarth遥感解译,然后进行野外现场验证,结合现场验证完善解译标志后再进行详细解译,并采集包括滑坡源区、运动区、堆积区在内的规模和各项地貌数据,然后再针对堵江滑坡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揭示三江流域堵江滑坡工程地质分类和成因机制。 采集地点:青藏高原三江地区、四川大学 采集时间:2018.10.01-2021.10.31
邓建辉, 赵思远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