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历史数据,从青藏高原地区各市州的历年统计年鉴中收集整理,经过电子化后提取汇总而成;该数据包含了青藏高原范围内部分区县1995-2018年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是重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指标,青藏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为主,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灌溉以自然降水为主,人工灌溉所覆盖的区域较少,该数据对于分析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水资源利用、水足迹等有重要意义,数据以县为单位进行的统计,其结果可到县域尺度。
何秀林
利用驱龙矿区完成的MT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处理获得的三维模型并综合MT全阻抗数据反演显示了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的5km以浅三维电性结构特征。驱龙矿区高阻体等值面显示以电阻率200Ω•m为界限,电阻率大于200Ω•m的高阻异常主要反映了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 ,小于200Ω•m低阻异常主要反映第四系沉积地层与叶巴组流纹岩、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利用了驱龙矿集区内的电阻率结构并结合收集到的部分钻井资料和物性资料,利用GOCAD软件构建了驱龙矿集区三维地球物理模型。与甲玛矿集区三维模型星相比,由于受到资料限制,驱龙矿集区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稍微差一些。但也是到目前为止提供的唯一个三维地球物理模型。该模型有助于驱龙矿集区的开发与利用。
贺日政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测深11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并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三维地质模型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构建的矽卡岩成矿模型,结合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和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结构,预测了甲玛矿区的层状矽卡岩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三维建模技术示范。
贺日政
数据内容:竹巴笼大桥桥梁损毁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建立的洪水演进模型进行计算。 采集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检索以及数值模型模拟综合进行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通过构建二维溃坝洪水演进计算模型对“11.0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溃坝后的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并以金沙江下游的竹巴笼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抗力和山洪破坏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对桥梁的损毁过程进行探究,阐明了洪水演进过程中竹巴笼大桥的损毁过程,并得到了估算桥梁致灾水位的计算公式。
张新华
数据内容:基于洪水演进模型的白格下游岸坡冲刷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以白格堰塞坝下游225公里的河道范围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建的洪水演进模型进行计算。 采集方式:走访调查金沙江竹巴笼段左岸的受灾情况。为与实际考察成果对比分析,故截取金沙江竹巴笼老桥至国道G318线竹巴笼大桥约2km河段,对其洪水淹没及河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坝址下游0-225km长河道为研究区域,采用分段演算方法模拟了溃坝洪水的演进过程,通过不同河段水文站的实测水文数据,率定了相应河段的糙率系数,并得到了各河段的洪水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截取金沙江竹巴笼老桥至国道G318线竹巴笼大桥约2km河段,对其洪水淹没及河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以巴楚河汇口至竹巴笼河段的受损公路及房屋淘刷侵蚀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验证。
张新华
数据内容:以白格为例、基于溃决机理建立的堰塞坝漫顶溃坝数值模型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Visual Studio Code平台构建的数值模型。 采集方式:基于白格堰塞坝基本参数,通过建立的模型进行计算。 数据质量描述:首先基于前人已提出的溃坝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再依据实际的白格溃决过程,将白格溃坝数值模型需要的输入参数代入进行计算,得到白格堰塞坝的溃决模拟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过程对比分析以进行验证。
张新华
密集短周期地震观测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且高密度空间采样的被动源地震观测手段,能获得矿集区下的速度与界面结构特征。采用 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主频1-2Hz ),分多次,在矿集区内部及周边布设观测,台站间距100m-200m-500m-1000m,观测约2个月,采用率100sps 或 200sps,连续记录。数据格式为miniseed,数据文件长度为1小时;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内置锂电池供电,需要采用人工交替替换布设方式工作。整体分为三次布设,时间分别在2019年6月-2019年7月、2019年9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2020年9月,采集到的数据量约800G,数据完备性达到86%。
贺日政
利用被动源地震学直接对矿集区系统地开展成矿背景探测研究,在甲玛-驱龙矿集区内布置了20个宽频带地震观测点。观测周期为12个月多。成面状布设的宽频带地震仪器为加拿大Nanomatrics Horizon 和英国CMG-3TDE一体宽频带地震仪。数据格式为miniseed。在开始实际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前,在江西省抚州市对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所用到的地震计、数字采集器、GPS天线、持续供电系统等进行了施工前检测测试,确保仪器在野外工作中能正常工作。台址大多选择在环境干扰尽可能小的地点,以尽可能地减小人为或自然界其它震动所带来的信号干扰,但是因在矿集区内开展观测,有些观测点无法避免。考虑到工区位于我国西藏地区,光照较强和干扰大等实际情况,为在减少仪器风险的基础上保障尽可能获得优质连续的波形记录,我们采用了挖坑建设台基的方法,为每一台仪器建立了规格统一的台基。首先,在拟布设台站的位置挖一个直径80-90 cm,深约80 cm的大坑,在挖坑前确保地下土质为原土而不是回填土,挖坑时以挖到基岩为最佳。其次,等坑挖好以后,布置一个已经预制好的厚约20cm和直径约30cm的水泥墩,然后准备一个容积为200 L的大塑料桶,对桶底进行挖孔,并最大限度地将挖孔后的桶底插入水泥墩中,然后在水泥墩的四周用水泥或原位土壤夯实,并在桶顶高出地面部分合适的位置打孔作为线缆出入口。当地震计放入大桶后,再用一个小桶倒置扣在地震计上,确保地震计与小桶孤立。最后,在倒置的小桶和正立的大桶间用高强度海绵填充,固执。好处有二:一是可以隔离地震计且确保内部的温压条件稳定;二是可以确保大桶内的环境稳定,降低背景噪声。在安装地震计前,首先应水泥墩表面干结,确保地震计支撑脚和安装面的良好接触。之后用地质罗盘进行精准定向,并用塑料尺子和记号笔等工具在水泥面上作好标记,画出指向线,指向线最好通过地震计将要摆放的中心位置。等确定好方位后,将地震计放于画好的方位刻度线上,转动地震计使其底部的铜指针与指向线一致(铜指针指向东)。需注意罗盘定向时易受铁磁质性物体影响,因此,定向时应将罗盘稍远离传感器、铁质工具等。再次,将相应的线连接在地震计上,并在水泥面上绕着仪器缠几周。最后,调节传感器脚螺丝,使气泡居中并锁死螺丝。本次宽频流动地震台站观测采用连续波形记录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样率为100sps,并采用GPS连续信号接收方式进行定位和授时校钟。
贺日政
铁格隆南矿床是中国西藏中西部羌塘地体南部多龙斑岩区内的一个大型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矿床以侵入侏罗纪砂岩的多期花岗闪长斑岩(GP)侵入体为中心。第1期和第2期GP与黑云母和绢云母蚀变有关,而第3期和第4期GP则出现在受绢云母和高级泥质蚀变影响的矿床中浅部(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叶蜡石)。绢云母蚀变普遍存在于矿床的深部,取代黑云母蚀变,并赋存斑岩期黄铜矿-硼镍黄铁矿±辉钼矿矿化。高级泥质蚀变与浅成热液阶段的高硫化(铁闪锌矿、铁闪锌矿、斑铜矿和二长岩)矿化有关,叠加了矿床浅部的绢云母和黑云母蚀变。铁龙南热液系统顶部风化有一层表生氧化富集带,被剥露,并被安山岩和砾石覆盖。从深层绢云母蚀变中取样的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20.9±0.8 Ma,这与之前报告的热液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21.1±0.6 Ma、辉钼矿Re-Os年龄为121.2±0.6 Ma和119.0±1.4 Ma,以及GP 1和2锆石U-Pb年龄为121.5±1.5、120.2±1.0 Ma(LAICP-MS结果)一致,和118.7±0.9 Ma(SIMS结果)。第3阶段GP 3得出的CA-ID-TIMS锆石U-Pb年龄为119.9±0.2 Ma,这限制了斑岩岩浆热液事件的年龄。斑岩系统随后被剥落、风化,并被高级泥质蚀变和高硫化矿化的离散阶段叠加。明矾石事件的两个脉冲产生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116.3±0.8 Ma和111.7±1.0 Ma,代表了铁龙南主要的浅成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第一次明矾石脉冲年龄与年轻斑岩(GP4)年龄116.2±0.4 Ma(锆石LA-ICP-MS年龄)一致。斑岩浅成热液矿床的风化和剥露一直持续到~110 Ma安山岩和安山岩后砾石覆盖。安山岩在108.7±0.7 Ma时受到较年轻的弱热液蚀变的影响,受白云母40Ar-39Ar年龄的限制。另一个贫瘠明矾石的40Ar-39Ar年龄为100.6±2.0 Ma,可能代表了最年轻的热液事件。铁龙南矿床在~120~100ma的长寿命离散热液活动与班公-怒江缝合带的长期构造岩浆事件相一致。铁格隆安离散的浅成热液成矿事件比斑岩成矿事件年轻,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浅成热液矿床类似。铁格隆安的~10 m.y剥露历史比低海拔热带气候区~1–2 m.y.斑岩矿床的典型和快速侵蚀历史要慢,并且在安第斯地区的特定突然抬升脉冲期间。铁龙南的缓慢剥露被认为是西藏中西部白垩纪干旱气候环境、相对平坦的地形和缓慢抬升条件的综合结果。 实验委托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惰性气体实验室完成;数据质量良好,样品在环磨机中粉碎,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干燥至-40+60目时过筛。从散装部分中挑选出合适的矿物颗粒。样品用铝箔包裹,并与类似老化的样品和中子通量监测器一起堆放在辐照舱中(Fish Canyon Tuff Sani din(FCs),28.201±0.046Ma)这些样品于2017年7月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核反应堆进行了辐照,辐照地点为8E中通量点的134 MWH。对16个中子通量监测器位置的分析(n=54)产生的J值误差小于0.5%。
杨超, 王立强
浦桑果是一个以矽卡岩为主的高品位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GMB)中唯一的大型铜铅锌钴镍矿床;与该矿床有关的岩浆岩记录较少,其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清楚。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们提供了该矿床中釜山果黑云母花岗闪长岩(PBG)和釜山果闪长玢岩(PDP)的锆石U–Pb年龄以及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数据。 委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完成; 对新鲜岩石样品进行无污染粉碎至200目,用于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值锆石U-Pb定年:将锆石用双面胶粘到载玻片上,盖上PVC环,然后将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充分混合注入PVC环中。树脂完全固化后,将样品靶从载玻片上剥离,研磨抛光,然后在显微镜和阴极荧光摄影下对靶上的样品进行反射光和透射光摄影。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反射光和透射光照片,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锆石测年域。数据结果良好。
李壮, 王立强
甲玛矿区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由三部分组成:1)矽卡岩型主矿体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2)莫古朗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3)象背山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 矽卡岩型主矿体预测资源量主要根据为钻孔工程控制矿体部分进行外推所形成的原334级别的资源量,矿体资源量的估算所采用的小体重、铜品位(0.72%)等数据与矽卡岩型主矿体相关矿石特征保持一致,估算结果为199万吨。莫古朗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北东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3km2,靶区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112922473.2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264351509.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79.3万吨。象背山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南西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2km2,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329733308.3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771905674.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231.6万吨。三个不同矿(化)段估算资源量合计为199+79.3+231.6=509.9万吨。数据结果质量良好,达到了提交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500万吨的目标。
王立强
铁格隆南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的多龙斑岩区。矿化主要由侏罗纪沉积砂岩和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斑岩脉的几个阶段组成,侵入时间为123至116 Ma。热液蚀变以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叠加石英-白云母-黄铁矿和黑云母蚀变带为特征。斑岩-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1期)矿化与黑云母蚀变有关。斑岩-黄铜矿-斑铜矿(阶段2)和铜绿石(阶段3)矿化与约121 Ma形成的石英-白云母-黄铁矿蚀变有关。浅成热液成矿作用由黄铁矿明矾石(阶段4)、黄铜矿-斑铜矿-二长岩(阶段5)和田南特-钠玄岩(阶段6)组成,在~116 Ma和~112 Ma处由明矾石-高岭石角砾岩和矿脉组成。流体成分与白云母有关,平均δ18O为8.9‰,δD为−56‰,表明岩浆水来源。与石英脉平衡的流体δ18O组成从6.7‰下降到2.3‰,这可能是水-岩同位素交换的结果。石英流体包裹体δD值介于−50到−84‰部分低于白云母蚀变液中获得的值,这可能是流体包裹体破裂过程中H分馏的结果。超热阶段流体成分平衡与明矾石产率δ18O−1.2至2.7‰,δD−71至−51‰,n=11,与δ18O介于−2.5和2.9‰,δD介于−72和−51‰. 这表明明矾石和Ⅰ型高岭石是岩浆和高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晚期Ⅱ型和Ⅱ型III高岭石(填充明矾石和石英脉)流体δ18O和δD值沿着岩浆和低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之间的混合线绘制,可能是在侵蚀和高原沉降之后。斑岩矿化硫化物1期黄铜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5.8和0.9‰,平均流体δ34SH2S=−2.5‰(n=10),而第2阶段黄铜矿从−8.7至−3‰,平均δ34SH2S=−5.6‰(n=5)。硫化物阶段2的流体δ34SH2S值低于阶段1,表明黄铜矿-斑铜矿矿化形成于比黄铜矿-黄铁矿矿化更高的氧化条件下。明矾石的δ34S值在11到18.3‰(n=8)之间,伴生硫化物4级黄铁矿的δ34S值在−32.2至5.4‰。明矾石-黄铁矿对中的S同位素不平衡可能是由于后期硫化物侵位过程中的快速冷却和逆行S同位素交换。浅成热液矿化硫化物阶段4 S平衡黄铁矿(−14.9至−9.5‰),第5阶段黄铜矿(−11.6至−8.2‰)和第6阶段(−5.4至−2.6‰)显示δ34S值增加,表明超热流体成分向更多还原条件演化。 实验委托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女王同位素研究中心、加拿大纪念大学微量分析实验室完成,实验数据质量良好。从东西剖面和几个其他钻孔中采集代表性岩芯样本。分离黑云母(n=1)、白云母(n=5)、石英(n=13)、明矾石(n=10)和高岭石(n=12)进行O和H同位素分析,分离明矾石(n=10)、黄铁矿(n=5)和硫砷铜矿(n=4)进行常规矿物S同位素分析;制备了八个抛光薄片,用于黄铁矿(n=16)和黄铜矿(n=10)的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杨超, 王立强
德明顶是一个研究较少的后碰撞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部。本文提供了德明顶黑云母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数据。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中新世黑云母斑岩的加权平均206 Pb/238 U年龄为20.36±0.46Ma(MSWD=2.6,n=21)。中新世黑云母斑岩具有较高的SiO_2、K_2O和Al_2O_3含量,并表现出类似埃达克岩的特征。这些岩石具有较高的Sr/Y比值,低HREE丰度的分馏REE模式,与HfSE相比在LILE中富集,(87 Sr/86 Sr)I值为0.7059~0.7062,εNd(T)值为−2.35~−1.67,(-206 Pb/204 Pb)I值为18.50~18.55。这些特征与冈底斯带的其他中新世阿达克岩状侵入岩相似。我们认为黑云母斑岩与东部冈底斯带其它中新世含矿岩类侵入岩具有相同的岩石成因,其成因来源于俯冲改造、变质变质的西藏下地壳的重熔和交代西藏地幔的水化镁铁质岩浆的混合。黑云母斑岩中的锆石只有极小的负Eu异常(Eun/Eun*>0.3),具有较大的Ce~(4+)/Ce~(3+)比值(平均值113)、10,000~*(Eun/Eun*)/Y(3.94~8.14>1)、Ce/Nd(9-58,平均值30)、(Ce/Nd)/Y(0.008~0.127>0.003)、Dy/Yb(0.15-0.24,<1);0.3),表明黑云母斑岩具有相对的水化和氧化作用。因此,黑云母斑岩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富集的侵入体,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数据来源: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数据结果良好。
张泽斌, 王立强
本次研究基于对前人资料整理和地球物数据的再解译,识别出具有深部岩体特征的隐伏深成侵入,综合高精度遥感影像提取环形构造重新建了多龙矿集区域成模式。自晚侏罗世始,在羌塘南缘早期弧岩浆作用下,多龙矿集区一带开始发生弧岩浆作用,形成OIB型基性侵入岩,同时深部岩体在地壳上部形成。岩浆不断上侵,导致铁格山地区和鹫山地区的隆起,伴随形成表岩浆和鹫山地区的隆起。随着浆持续侵位,地表脆性岩石破裂形成围绕深部体发育的一系列环构造和围绕侵入中心的放射状构造,其交切部位形成应力薄弱地带,为后期浅斑岩浆位和成矿提供空间初始条件。 本文所涉及物探及化探内容均委托地质队完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工作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提交多龙矿集区深部找矿靶区。
王立强, 宋扬
对甲玛矿区科研深钻JMKZ-1开展地球物理测井,查明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根据测井曲线划分岩性界面,确定矿(化)体深度和厚度,结合地面物探资料解译深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岩体、矿(化)体及构造的分布特征。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科研深钻JMKZ-1未下套管的1080m以下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测井参数包括三侧向电阻率、极化率、磁化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和井温等。通过多种参数相结合,基本查明了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确定了矿(化)体深度和厚度,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了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从全孔段来看,岩性变化由下向上由花岗斑岩-矽卡岩-硅化角岩变化,含矿性由下部花岗斑岩局部弱矿化-巨厚矽卡岩型矿体-上部局部角岩型矿体。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了含矿斑岩由深部向上侵位过程中,在深部斑岩型矿化形成斑岩型矿体或矿化体,向上侵位在和角岩的接触面形成矽卡岩型巨厚富矿体,侵位过程中挤压岩层导致角岩内裂隙发育,含矿热液沿裂隙运移在角岩中形成局部角岩型矿体。
贺日政
数据内容:不同坡度条件下坝体溃决过程中的基本参数数据 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合并汇编整理。 数据质量描述:基于蒋先刚关于不同底床坡度坝体溃决的物理模型试验,对坝体溯源侵蚀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种溯源侵蚀模式,探究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因子;此外,尝试对每一时刻的溃口下切速率和下游坡脚变化速率进行量化,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下游坡坡角的计算公式,从而实现对溯源侵蚀的计算,为项目后期的计算分析提供基础。
张新华
数据内容:白格堰塞坝基础资料 数据来源:文献检索、实地调查(白格堰塞坝现场)、机构调研(甘孜水文局、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相结合。 采集方式:实地调查中使用相机拍摄现场照片;查阅相关机构馆藏资料获取白格堰塞坝基础资料。 数据质量描述:通过机构调研获取了详实的水文数据,包括在甘孜水文局查取巴塘、岗拖水文站以及坝前水位流量变化情况资料。这些资料将对进一步深入分析青藏高原溃决洪水的分析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
张新华
泛萨赫勒地区地表水体范围及面积数据集包含了泛萨赫勒地区23个国家内地表水体(≥1km2)在21年间的变化情况。首先,基于全球地表水体范围栅格数据集(Global surface water extent dataset,GSWED),通过建立面积大小和观测频率的掩膜排除GSWED原始数据中由于动态阈值所产生的误分类,获取改进后的地表水体数据集。随后,对改进后的地表水体数据进行对象化处理,再结合河网数据(Global River Widths from Landsat,GRWL)以及湖泊数据(HydroLAKES)进行人工修订和整理。最后,基于修订整理后的地表水体数据,统计生成泛萨赫勒地区的水体范围和面积变化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矢量文件(.shp),地理坐标系为WGS84。与原始的栅格数据集相比,该数据集在减少了数据的冗余的同时,将地表水体从像元尺度上升到对象尺度,在地学分析中更具实际意义。数据在空间范围上覆盖了萨赫勒以及西非地区,为该地区的地表水资源评估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吕云哲, 蒋敏, 贾立
在三维空间中综合已揭露浅部地质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深部预测,既能深化浅部认识,还能减少地球物理多解性带来的困扰,成为深部成矿预测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 以北衙金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通过收集钻孔、勘探线剖面、化探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三维建模平台中建立了万硐山矿段三维地质模型;基于建模结果,综合地表、浅部和深部重力资料,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成矿潜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筛选出隐伏断裂、斑岩体和青天堡组砂岩3 种成矿有利要素,对应建立了成矿有利区三维体模型(sgrid). 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源信息综合方法,对3 种成矿控制要素的有利成矿区域取交集,圈定了万硐山矿段海拔1 100~900 m 内深部靶区,为周边同类型矿段深部靶区预测提供了参考.
周放, 王立强
数据内容:红石岩、一把刀、小岗剑库容曲线及溃口流量过程线数据 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合并汇编整理。 数据质量描述:通过文献检索,对四个典型堰塞湖进行了数据汇编,包括:云南鲁甸红石岩堰塞湖、四川德阳市绵竹县小岗剑(上)堰塞湖、四川德阳市绵竹县一把刀堰塞湖。汇编的基本参数包括:坝顶高程、坝高、坝宽等基本参数以及泄流槽参数、堰塞坝级配、库容曲线、溃口流量过程线等参数,并进行了总结分析。可对青藏高原的堰塞湖参数提供参考。
张新华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