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为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昌盆地、会理盆地、楚雄盆地晚白垩世-早新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本次研究采集的所有碎屑锆石样品均为砂岩,样品的粉碎及锆石挑选工作在廊坊市诚信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完成;锆石U-Pb定年是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进行的,随机选择至少200个锆石颗粒粘附在双面粘合剂上,并用环氧树脂将其注入激光样品靶中。测试中使用的激光束斑直径为28μm,频率为10HZ,激光能量密度为4.0 J/cm2。
张会平
基于长时间序列MODIS积雪产品,采用隐马尔可夫随机场(Hidden Markov Random Field, HMRF)建模框架,制备了青藏高原2002-2021年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逐日无云积雪数据集。该建模框架将MODIS积雪产品的光谱信息、时空背景信息,以及环境相关信息以最优形式进行整合,不仅填补了云层遮挡引起的数据空缺,而且提高了原始MODIS积雪产品的精度。特别地,本数据集在环境背景信息中引入了太阳辐射能量对积雪分布的影响,有效改进了地形复杂山区的积雪识别精度。通过与实测雪深、Landsat-8 OLI识别的积雪分布对比分析,本数据集精度依次为98.31%和92.44%,并且在积雪转化期、海拔较高、太阳辐射较多的阳坡提升效果显著。本数据集改善了原始MODIS积雪产品时空不连续和在地形复杂山区精度较低的问题,能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黄艳, 许嘉慧
本数据为柴达木盆地生物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相关数据,在新生代,波动的气候条件是如何影响区域湿度水平的,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这套数据主要是基于典型剖面的古生物、沉积地层、生物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探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气候和生物响应。上传数据主要是通过对于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地层对比、古生物化石、生物标志物和碳酸盐氧同位素研究获取的数据。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1978-2016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132个湖泊(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1978-2016年的湖冰物候(开始结冰日、完全结冰日、开始融化日、完全融化、冰期、完全结冰期)。数据集利用模型和遥感结合的方式获取物候信息,首先基于MOD11A2提取的全湖平均湖面温度率定改进的湖泊半物理模型(air2water)生成日尺度长时序湖面温度序列,再利用MOD10A1雪覆盖产品获取湖冰物候提取的温度阈值。与现有研究结果和数据集对比,相关性(R方)高于0.75。该数据集结合遥感技术和数值模型的优势,为大时空尺度上分析青藏高原湖泊水-气交换、水热平衡及湖泊中生物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
郭立男, 吴艳红, Zheng Hongxing, 张兵, 迟皓婧, 范兰馨
北祁连黑山-宽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22个,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20%。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22.3±2.6Ma至175±18Ma,裂变径迹长度范围为11.17±2.26μm至13.63±1.93μm。基于该数据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黑山-宽滩山地区经历了5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包括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中中新世。其中,新生代之前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可能与中生代亚洲大陆南缘汇聚事件的远程效应有关,表明北祁连地区是新生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构造薄弱带;新生代早期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对应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新生代早期就已经影响到现今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暗示了先存构造薄弱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下会快速复活;中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北祁连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碎屑锆石U-Pb数据8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这些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潜在源区北山-黑山-宽滩山和北祁连地区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红柳峡剖面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物源来自于北部的北山-黑山-宽滩山地区,疏勒河组物源来自于南部的北祁连地区。该结果表明北祁连地区在中中新世显著抬升,暗示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林秀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二年度(2020年底至2021年)采集的动物标本、组织样本、DNA条码样品等实体样品信息。所有数据按课题、子课题整理,文件夹按课题号、子课题号命名。每个文件夹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或多个标本信息表,1个或多个组织样品信息表。每个信息表包含子课题编号、物种、采集地、采集时间、采集人、样品类型、保存方式等信息。
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共享平台
本数据集在卫星影像识别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区及其周边区域观察到的泥石流灾害链、滑坡灾害链进行编目、拍照;并填写数据表格、科考日志文件及分布图。本数据集学科范围: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信息技术系统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本数据主要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灾害及灾害链发生的位置、类型等信息,再整理成表格与生成矢量数据、科考日志等原始数据。野外科考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波密、八宿、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南亚通道亚东、聂拉木、陈塘村、吉隆、普兰等南北向裂谷区域。
邓宏艳
本数据库包括青藏高原坡度、坡向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下载的分辨率为30m*30m的数值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表面分析功能,提取出了青藏高原的坡度和坡向信息。该数据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均符合标准,质量优良可靠。该数据作为工程地质条件之一,是进行青藏高原重大工程扰动灾害、重大自然灾害的发育规律研究及易发性、危险性及风险分析的基础数据。
祁生文
多灾种易发性综合分区专题图展示了多灾种易发性的空间分布,和地区上的灾种组合模式,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地震灾害易发性、冻土冻融灾害易发性、暴雨洪水灾害易发性组成。数据主要由遥感数据输入易发性评价模型计算生成,输入数据包括灾害编目、地形地貌数据、气候数据、地质数据。数据主要包含专题图一份和作图所用的易发性栅格与矢量数据(.shp),其中栅格数据(.tif)栅格大小为0.01度,约1200m。数据将可以在宏观上为青藏高原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资料。
唐晨晓, 张国明, 刘连友
该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160个湖泊(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1978-2017年的连续日尺度湖面温度(MOD11A1的日间湖温、MOD11A1的夜间湖温、基于MOD11A1日均湖面温度、基于模型的湖面温度)。数据集生产过程首先改进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半物理湖表水温模型(air2water)以实现冰期与非冰期连续模拟,并以MOD11A1产品提取的全湖平均表面温度作为模型的率定数据。数据集与4个湖泊的实测湖面温度相比相关性大于0.9,均方根误差小于2.5℃。该数据集为认知青藏高原湖泊水热平衡、水生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郭立男, 吴艳红, 郑红星, 张兵, 文梦宣
数据内容:细料坝溃决流量变化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试验数据来自于水科院溃决模型试验。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采集、监测各项数据。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目的为模拟坝体透水管涌溃坝,对溃决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溃决发生及发展过程。本次试验的溃坝模式为坝体透水管涌溃坝,初始管涌位置位于坝体左侧中部位置,发生管涌时模型库内蓄水高度为4.6m,水面距坝顶0.4m。可将溃坝过程分为7个阶段。
谢定松
数据内容:不同干密度土料的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数据,确定渗透性及破坏水力比降(渗透稳定性)。 数据来源:通过管涌型土料在不同干密度下的渗透与渗透稳定试验,数据内容包括渗流量、水头、时间。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科院渗流试验室。根据级配及制样厚度试验干密度,进行渗透稳定试验。 采集时间:2020.8.1-2020.8.20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数据均来自于各个测压管、渗压计、秒表、量筒,各仪器每年均送检。
谢定松
数据内容:不同细颗粒量土料的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数据,确定渗透性及破坏水力比降(渗透稳定性)。 数据来源:通过管涌型土料在不同级配下的渗透与渗透稳定试验获取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渗流量、水头、时间。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科院渗流试验室。根据级配及试验干密度,进行不同细颗粒量土料的渗透稳定试验。 采集时间:2020.8.1-2020.8.20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数据均来自于各个测压管、渗压计、秒表、量筒,各仪器每年均送检。
谢定松
重建雅江流域堵江灾害链的过程,对深入认识自然状态下冰-河-湖水文地貌体系的自然属性及其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为科考过程中获取的数字地表高程模型,数据来源为无人机倾斜摄影,由实时差分GPS(RTK)控制点校正;垂直分辨率5cm、水平分辨率20cm。该数据可以用于辅助识别曼曲典型河段溃决洪水沉积物(溃决洪水丘陵、砾石丘、巨砾心滩等)的空间展布以及堰塞坝体的位置,获取断面高程,是恢复溃决洪水规模的第一手资料。
赵志军, 曹喜林
流域内的水量平衡可以通过单个湖泊的水位波动体现,而区域湖泊水位的一致性波动则可以反映区域有效水分的变化。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的多代用指标来重建过去的有效水分,缺少对区域有效水分变化的定量研究。青藏高原及东中亚地区典型湖泊区域全新世有效水分连续模拟结果数据集是基于湖泊能量平衡模型、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及瞬态气候演变模型,以构建的虚拟湖泊为载体,连续且定量地展示了青藏高原青海湖、沉错、班公错等以及东中亚地区青土湖、呼伦湖、岱海等湖泊区域全新世有效水分变化。模拟结果为探究千年尺度上湖泊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育
本数据库包含西南高山峡谷21世纪以来的报道和调查的约800种大型真菌的1,487条分布记录,涉及4省39县,分别是青海(10条记录)、四川(949条记录)、西藏(448条记录)和云南(80条记录)。数据资料主要来自项目长期野外工作的积累及国内著名植物相关网站,如横断山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数据集包括本地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名、属名、科名、目名、纲名,以及分布省和分布县信息。本数据初步摸清了西南高山峡谷区域大型真菌的多样性现状及其分布,为大型真菌保护、规划以及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孙航
该数据为2020年西藏26个湖泊70个点位浮游植物数据,采样时间为8-9月,采样方式为常规浮游植物采样方式,样品采集1.5升,后经鲁哥氏液固定,静止沉淀后虹吸浓缩后,利用倒置显微镜镜检结果。数据包括硅藻、绿藻、蓝藻、甲藻、裸藻、隐藻、棕鞭藻、黄藻、褐藻和轮藻等10个门类,共计77种/属不同浮游植物的密度数据。该数据为原始数据,未经过处理,单位为个/L。该数据可以用于表征这些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的组成、丰度,也可用于计算这些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张民
青藏高原灾害编录包含了多种历史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类型信息,范围西至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东至青海省,南至喜马拉雅山山麓,北至阿尔金山山麓。数据的生产是由大量人工遥感解译、实地考察、收集地调数据与开源数据结合完成的。数据以矢量点的形式储存,主要内含属性表注明灾害类型、坐标等信息。本数据可以应用于研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灾害评价工作。本数据共包含23536条数据,泥石流数据由于参考了地调数据,大多沿路分布,无人区则数据较少。
唐晨晓
该数据集是实测数据,通过2019-2021年三年的野外调查获得,共59个样点,590个样方。包含了祁连山地区14个典型县(阿克塞、大柴旦、德令哈市、都兰县、刚察县、高台县、格尔木市、皇城镇、茫崖市、门源县、祁连县、山丹县、肃南县、乌兰县)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地生长状况,指标有物种多样性,优势物种,可食牧草、毒杂草、可食牧草干重和毒杂草的干重,该数据集将可食牧草和毒杂草分开调查可为计算有效的载畜量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彭泽晨
该数据来源于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科考队于2020年开展野外调查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资料,调查区域涉及四川、西藏318沿线的农田生态系统集中区县,包括四川的理塘、巴塘,西藏的八宿、林芝、日喀则的江孜、白朗等区域,记录地物对象包括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以及部分区域的露地蔬菜、设施大棚;飞行高度一般在50-300m,分辨率较高,拍摄设备为大疆御2Pro,图片自带GIS经纬度、海拔等信息,可用于卫星遥感的地面参考或校正数据。
伍小刚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