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微量元素数据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ICP-MS完成测定。锆石微量均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由LA-ICP-MS完成测定。同批次测定的国际标样和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全流程空白低,数据质量准确可靠。云蒙山和房山岩体的二氧化硅含量显示较宽的范围52%至75%,从中性岩到花岗岩。并且显示了较高的Fe3+/ΣFe比值,分布在0.3至0.6之间。基于原位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计算得出云蒙山和房山锆石Ce4+/Ce3+ = (100 - 1000),(Eu/Eu*)N = (0.5 - 0.1),与智利和德兴斑岩铜矿类似,显示了较高的氧逸度。而来自利国和房山岩体的2.5 Ga继承锆石Ce4+/Ce3+ = (10 - 200),(Eu/Eu*)N = (0.1 - 0.4),显示了较低的氧逸度。通过搜集数据发现,高氧逸度的岩体广泛分布在华北。这些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熔融和地幔楔的熔融相混合,而高氧逸度特征主要继承于氧化的地幔楔,主要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大量氧化性流体、物质带入地幔楔所造成。
张哲坤
我们对中国东部73件<110 Ma板内玄武岩进行了双稀释剂法+TIMS/MC-ICP-MS进行全岩Cr同位素组成分析,这些玄武岩的Cr同位素显示出较大的同位素组成差异,总体变化为-0.292±0.02‰到0±0.03‰,远大于地幔的组成范围。结合分离结晶模型,我们论证了它们的Cr-Mg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并不可能是铬铁矿/尖晶石结晶的结果,我们认为导致这些玄武岩Cr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因为主要是由于俯冲古太平洋物质所导致的局部地幔发生了氧化,形成了高氧逸度的地幔,从而形成了Cr同位素局部不均一的地幔源区。该数据对理解板块俯冲过程导致的深部氧循环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沈骥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Z020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87科129属150种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1800年耕地数据来源于《铁虎清册》,在《清册》中,并未记录有现代行政单元中拉孜县和谢通门县的数据,因此要对这两个县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1900年耕地数据来源于《拉萨市志》等县志。将资料中记载的土地面积换算成现代亩制单位,某几个缺失的县用该地区的人均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计算得到。青藏高原海拔高差大、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启动区,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垦研究既是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具体途径,也能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性信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江两河”是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典型农业区之一,也是西藏近 300 年来土地开垦活动最剧烈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充分挖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重建该地区过去300 年的耕地分布格局,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有重要意义。
陶娟萍, 王宇坤
湖泊盐度是湖泊水环境的重要参数,是水资源的重要体现,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数据基于实测获取的青藏高原湖泊盐度数据,其中盐度以实用盐度单位(psu)进行表征,该盐度值使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比电导率(SpC)转换得到。使用Arcgis软件将测量数据转化为空间矢量.shp格式,得到实测盐度空间分布数据文件。该数据可作为地区湖泊环境、水文、水生态、水资源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以及相关研究参考。
朱立平
本数据包含1800年、1900年两期河湟谷地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1800年、1900年河湟谷地耕地数据主要来自于成书于乾隆二十年的《西宁府新志》、《循化厅志》《甘肃新通志》。县域行政界线的确定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牛汉平主编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搜集耕地数据后将原始田亩数据进行校正,将历史耕地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现代单位(km²),后采用网格化模型将两期耕地数据进行空间化。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发展区之一,尤其到了清朝,大兴移民屯田后,该区土地覆被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整理、校正该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1800年、1900年田亩数据,运用网格化的方法将其分配在空间上,恢复了1800年、1900年河湟谷地的耕地空间格局,以期为揭示青藏高原典型河谷农业区耕地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本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罗静, 吴致蕾, 陈琼
本数据集提供青藏高原124个湖泊实测水质参数,湖泊总面积为24,570 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53% 。实测湖泊水质参数包括水温、盐度、pH、叶绿素a浓度、蓝绿藻(BGA)浓度、浊度、溶解氧(DO)、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和水体透明度(SD)。测量方法中,盐度使用电导率是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比电导率(SpC)转换得到,叶绿素a和蓝绿藻(BGA)浓度使用总藻类荧光传感器测量,温度使用温度传感器测量,pH使用pH传感器测量,溶解氧(DO)使用光学溶解氧传感器测量,fDOM使用荧光传感器测量,单位是硫酸奎宁单位(QSU),浊度使用浊度传感器测量,以Formazin比浊法为单位(FNU)。上述传感器测量获取的参数均使用YSIEXO或HACH多参数水质仪测量,测量时,传感器位于湖面以下约10-20厘米处。湖泊水体透明度使用塞氏盘测量法进行测量。
朱立平
本数据集是2020年8月三江源地区典型地物高光谱测量数据。使用大疆M600搭载Cubert S185高光谱成像仪拍摄。包括2020年在三江源区域观测的典型地物高光谱测量数据。高光谱拍摄当天为晴天,飞行前进行了白板校准;并使用差分GPS记录经纬度坐标,用于几何精确校准。无人机高光谱相机记录的dn值,可使用Spectronon Pro软件转换为反射率。高光谱数据用于提取不同植被类型光谱特征、植被分类、反演植被覆盖度等。
刘林山, 谷昌军, 崔伯豪, 魏博
数据为2019年7月-8月专题组在雅江下游河谷、尼洋河流域获取的典型景观、地貌和沉积地层照片,以及黄土、河流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主要包括:(1)尼洋河下游14C样品采样及年代;(2)尼洋河下游OSL年代学结果;(3)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XRF;(4)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磁化率 ;(5)尼洋河下游浪欧黄土粒度;(6)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和尼洋河流域元素。照片主要展示了冰川、河流、湖泊等景观,以及滑坡面、冰川剪切面、沉积相等。
曹泊, 高红山
1) 数据内容:数据集主要包括西藏部分湖泊及河段的典型水质参数指标(TN:总氮;TP:总磷;COD:化学需氧量;TOC:总有机碳);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野外采得水样后经密封、遮光、冷冻存储,并在有效时间内送国重实验室进行室内实验分析检测;3) 数据质量描述:水样在存储时间内密封完整,遮光处理较好,并在有效时间内由专业实验人员检测完毕;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目前西藏地区关于湖泊的实测资料较少,该数据集包括的湖泊大多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因此该数据集对于今后西藏地区湖泊水质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宋春桥
广东河台金矿绿泥石、毒砂、闪锌矿、磁黄铁矿的EPMA数据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与成矿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检测。将选好的岩石样品制备探针片用于EPMA的实验数据采集,加速电压15 kV, 束流15 nA, 束斑直径5 μm, ZAF校正法。绿泥石电子探针分析所采用的标样为: 磷灰石(P)、金红石(Ti)、硬玉(Al、Na)、铁铝榴石(Fe)、蔷薇辉石(Mn)、橄榄石(Mg)、透辉石(Ca、Si)和钾长石(K)。
焦骞骞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是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地质系地质流体实验室进行,研究采用英国产Linkam THMS 600型地质用冷-热台,并与Olympus BX 51显微镜相连。测试前,使用合成的CO2-H2O(CO2融化温度为–56.6°C) and H2O (冰点温度为0 °C,超临界温度为374.1°C)流体包裹体对冷热台进行校正。测温时,使用的温度范围为-180 – 400 °C,冰点温度(Tm-ice)、CO2相融化温度(Tm-CO2)、CO2水合物融化温度(Tm-Cl),及CO2相均一温度(Th-CO2)的测试精度为± 0.2 °C,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Th)的测试精度为± 2 °C。 根据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采用软件“FLUIDS”计算流体包裹体的等容线(Bakker, 2003)。将水溶液流体包裹体看作为H2O-NaCl体系,并使用“BULK”软件,根据均一温度和盐度计算流体密度(根据Bodnar 等, 1993的经验状态方程)。然后根据Bodnar and Vityk, (1994)的经验状态方程,使用“BISOC”软件来计算等容线。对于含CO2流体包裹体,将其视作H2O-NaCl-CO2体系,使用“Flincor”软件(Bowers and Helgeson, 1983)和Brown and Lamb (1989)的等式来计算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温压条件。 激光拉曼测试是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地质系地质流体实验室进行,使用的仪器为英国产的RM2000 Renishaw型激光拉曼光谱仪,用于分析单个流体包裹体中的气体和流体的成分。使用Ar原子激光器,波长514nm,物镜放大倍数为50倍,使用的光栅为1800 gr/mm。
邓腾
2020年,白云母的挑选在河北省诚信服务有限公司完成,采用常规方法将样品粉碎至20目以上,并在双目镜下从每个样品中挑选出200 mg左右的白云母,白云母的纯度大于99%。挑选出来的样品首先送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9-2反应堆B4孔道进行中子照射,用纯铝铂纸将白云母样品包成6 mm大小的球形,封闭于石英玻璃瓶中,并用0.5 mm厚的Cd皮包裹,照射时长为30小时,快中子通量为2.2576×1018。同时对纯物质CaF2和K2SO4进行同步照射,得出校正因子为:(36Ar/37Ar)Ca=0.000271,(39Ar/37Ar)Ca=0.000652,(40Ar/39Ar)k=0.00703。照射后的样品经冷却,装入样品架中经密封去气后,装入系统。 样品DY02被送往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Ar-Ar定年测试,测试采用的仪器为RGA10型质谱仪,详细的测试过程见Hall and Farrell (1995)。质谱仪记录5组Ar同位素信号,信号强度单位为Mv,每个三次测试就测一次空白样,数据处理的详细方法见Nomade 等 (2005)。样品14JM14和14JM15则被送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Ar-Ar定年测试,试采用的仪器为Argus VI型质谱仪,详细的测试过程见Qiu 等 (2015),数据处理的详细方法见Koppers (2002)
邓腾
归一化植被指数结合了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在研究植被长势、地物分类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数据集为2020年6-10月的黑河流域典型站点无人机遥感NDVI(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2 m。NDVI数据获取流程为将无人机拍摄后的单幅影像通过Pix4D mapper进行拼接,并由Pix4D mapper自动进行拼接和影像的植被指数计算。
刘绍民, 周纪, 金子纯, 王子卫
收集、整编与集成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地理条件、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医疗卫生、自然资源等数据信息。(1980-2019 年气象数据(气温、气压、风速、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空气湿度),青藏高原大气含氧量、太阳辐射、400万数字地貌数据集、土壤侵蚀、青藏高原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数据集、西藏、青海自然灾害、医疗资源、经济数据、青藏高原水资源量数据(1990、1995、2000、2005、2010年)等)
信忠保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参量之一。本数据集为2020年6-10月逐月的黑河流域典型站点无人机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飞行使用大疆M600 pro无人机搭载WIRIS Pro Sc热像仪,分别以湿地内的SD站、绿洲内的DM站和荒漠内的HZ站为中心,观测了地表温度获取了地表亮温图像,无人机的飞行高度约300m,热像仪的像素为336x256,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0.4m。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为改进的单通道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地表亮温数据,最终得到0.4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数据。
刘绍民, 周纪, 王子卫
青藏高原的生长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问题,其对于评价不同的生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于“原西藏高原”是否存在及其范围。沉积学证据和物源分析表明,地形生长最早于白垩纪出现于羌塘地体和北拉萨地体。然而,古生物学和古高程证据则显示高原中部接近现今状态的地形高度特征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争论,我们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体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由于地壳增厚通常导致地形抬升和地势起伏变化,从而加速剥蚀,因此裂变径迹记录的冷却事件往往是地壳增厚的有力间接证据。中生代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为40.1±2.6至129±6.3 Ma,其峰值年龄为~45 Ma和100-120 Ma;始新世花岗岩裂变径迹年龄为38.3±1.3 Ma和27.4±1.6 Ma。未校正封闭径迹长度为9.26±0.39至14.11±0.24 μm,其与年龄的对应关系呈现典型的“boomerang”趋势,揭示区域性冷却时间早于100 Ma。HeFTy热历史反演结果揭示了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早白垩世(140-100 Ma)冷却过程揭示了高原中部地壳增厚,可能由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平俯冲导致,此时在羌塘地体中部和南部形成了高原雏形;第二阶段,始新世—渐新世高原中部逐渐形成了接近现今高度的原西藏高原。高原中部新生代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其无明显的东西向变化,因此下地壳流模型可能难以解释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相反,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离散均匀分布模式符合陆壳俯冲和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型。结合区域变形特征,原西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包括上地壳短缩、陆壳俯冲和深部地幔拆沉。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羌塘盆地的沉降史和折返史以及它们对青藏高原早期演化的贡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作者选取11个复合地层剖面重建了羌塘盆地中生代的沉降史,并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对第一阶段冷却进行了约束。综合相分析、生物地层学、古环境解释和古水深估算,建立了11个贯穿盆地的复合剖面。回溯沉降计算结合前人对沉积物源和变形时间的研究,表明中生代羌塘盆地的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北羌塘为后前陆盆地。南羌塘为碰撞前陆盆地。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来自金沙江缝合带的冲断带负荷推动了后前陆复合盆地的发育。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晚期(120.9~84.1 Ma)和古近纪-始新世(65.4~40.1 Ma)。热历史模拟结果记录了早白垩世的快速降温,中生代羌塘盆地沉降的终止和折返的开始,表明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2)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白云岩”问题一直备受沉积学界的关注。但在目前实验室条件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仍然无法自然形成低温原生白云石,因此关于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疑。微生物诱导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原生白云石的形成,但是关于其控制机制仍然不清楚,同时大量的微生物诱导原生白云石的例证集中在现代环境与实验室条件下,关于深时地层中的相关报道非常有限。本次研究以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旺1井钻孔中获取到的晚中新世牛堡组中纹层状白云岩层为研究对象,纹层状白云岩的岩相学特征来自薄片观察,古水体特征分析来自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微观尺度的白云石形态学,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来自扫描电镜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来自矿物学,成岩特征与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石为原生沉积,因而保留了大量原始沉积特征。白云石氧同位素值介于-3.2 to -1.76 ‰之间,碳同位素值介于-2.62 to -3.78 ‰之间,重建的古水体氧同位素平均值为-3.87‰,整体表明其形成于强蒸发环境。纹层状白云岩由富有机质层与硅酸盐碎屑层互层组成,白云石呈现纳米球粒状特征,直径约为80-100nm,空间上可见其特定的吸附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并可见明显的聚集与形态生长特征。这可能表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对低温白云石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这与现今在实验室中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为揭示原生白云石在深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详细的研究案例。
文一雄, 李亚林, 韩中鹏
本数据集包含总悬浮颗粒物吸收ap;藻类颗粒物吸收aph;非色素颗粒物吸收ad。总悬浮颗粒物吸收数据即为有机与无机颗粒物吸收之和。颗粒物吸收的测定均采用积分球,采用投射与反射法结合计算而得,测量范围为350-800 nm,已经换算所得的吸收值。点位数据包括英文代码、中文具体对应湖泊名称、经纬度数据。以上数据经科研人员反复核验,真实有效,可用性强。可直接与湖泊水色遥感反演结合,作为反演建模与验证数据集,用以推算西藏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
周永强
2017年,利用重力采样器在青海湖均匀采集了27个表层沉积物,取顶部1cm为表层,取回实验室后冷冻干燥并研磨成粉末状。测试有机碳氮含量之前需要用1mol/L的盐酸搅拌反应10小时以上,使碳酸盐被完全去除,再烘干研磨,有机碳氮在元素分析仪上测试。总无机碳含量是将全岩粉末样品用红外光谱测试碳酸盐含量,再反算为总无机碳含量。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组成了湖泊的总碳含量,两者含量接近,表明青海湖无机碳埋藏和有机碳埋藏通量相当。
孟先强
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随后的构造演化过程被认为是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之前青藏高原的最重要的事件。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对羌塘地体安多地区的晚白垩世花岗岩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对处布日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主微量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两个样品的锆石U-Pb结果显示形成时代为73-74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浆岩具有高的SiO2,K2O,Na2O,Al2O3和全碱含量,属于高钾钙碱性的花岗岩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图和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图显示岩浆岩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的富集,以及明显的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高场强元素的亏损特征。通过对岩石学、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处布日岩浆岩的岩石成因为幔源岩浆和下地壳来源的熔体的不同程度混合熔体,然后经历了明显的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处布日岩浆岩的产生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后的岩石圈的拆沉有关
贺海洋
本数据包含海南岛变沉积岩碎屑锆石Hf同位素数据,2017年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仪器为Neptune Plus MC-ICP-MS和RESOlution M-50 激光剥蚀系统。激光参数斑束45 μm,重复率8 Hz,能量80 mJ。He作为载气并加入少量氮气以提高样品信号。Penglai锆石作为标样用于测试中,其176Hf/177Hf为0.2828906 ± 10 (2σ, Li 等, 2010b)。分析点与U-Pb定年分析点为同一位置或者同一颗锆石的附近位置。具体分析方法见Wu 等, (2006a)。
邹少浩
南羌塘地体晚中生代岩浆弧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长期俯冲以及随后的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有关,然而从大洋岩石圈俯冲到陆陆碰撞的地质演化过程并不清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对南羌塘地体木地姜雅地区的火山岩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青藏高原中部双湖县木地姜雅地区的两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数据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14 Ma,阿布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76-75 Ma。(2)去申拉组火山岩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被地壳物质混染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与向北俯冲的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的板片回转有关。(3)阿布山组火山岩原始岩浆可能为地壳熔体和软流圈地幔的混合熔体,与拉萨-羌塘碰撞区域的岩石圈拆沉有关。
贺海洋, 李亚林
南岭地区湘南-赣南-粤北-闽西南近东西向的岩浆岩活动带在年龄、成因、动力学背景等方面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以福建西南部永定地区的大坪辉长岩脉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镜下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其开展了斜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以及Sr-Nd同位素比值的测试工作,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由ICP-MS分析获得。全岩主微元素数据由XRF分析获得, Sr-Nd同位素组成由MC-ICP-MS分析获得。获得同位素年龄为184.0±6.5Ma,表明岩浆活动为早侏罗世。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碱高钾的特点,无Nb,Ta的正异常,(87Sr/86Sr)i初始值变化在0.7080~0.7090之间,εNd(t)值在-3.6~-3.0之间,显示辉长岩脉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未经历过壳源物质的AFC作用。该地区同时发育有双峰式火山岩及A型花岗岩,表明在早侏罗世包括永定在内的该岩浆带处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软流圈上涌,加热EMI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分别形成了藩坑组玄武岩和永定大坪辉长岩脉。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数据真实可靠。
王锦荣
近年来,稀有金属因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而备受国内外关注。铌和钽作为重要的稀有资源,在我国华南地区有着多期次、多类型的成矿事件。2020-2021年间选取最近在福建永定大坪发现的特大型花岗斑岩型钽铌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对钽铌矿物进行U-Pb年代学研究。钽铌矿物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由LA-ICP-MS分析获得,钽铌矿物主量元素由EMPA分析获得。从而为确定该矿床的成矿年龄和类型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大坪钽铌矿的成矿年龄为183 Ma左右,该年龄与成岩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型钽铌成矿事件。此外,大坪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型钽铌矿在成矿时间和类型上是对华南钽铌成矿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为华南未来的钽铌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锦荣
本数据为广东阳春盆地鹦鹉岭矿床花岗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数据,以及锆石原位U-Pb同位素定年、Hf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数据,以及锡石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数据。全岩样品为采自鹦鹉岭矿床的花岗岩,包括钾长石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锆石单矿物选自钾长石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锡石选自风化的含矿花岗岩。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别由XRF、ICP-MS分析获得,F含量由离子电极分析获得,Cl含量由离子色谱分析获得,Sr-Nd同位素组成由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原位U-Pb年龄、微量元素数据及锡石的U-Pb年龄数据均由LA-ICP-MS分析获得。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由LA-MC-ICP-MS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高级别SCI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讨论鹦鹉岭岩体的岩石成因及花岗岩岩浆作用与钨锡成矿作用的关系。
张丽鹏
最近的研究表明,俯冲的富钙碳酸盐可以溶解在板块来源的流体中,并向上迁移进入浅部地幔楔(75-120 km),而富镁碳酸盐可以进入更深处(即地幔过渡带,~410 km),并发生熔化进入对流的上地幔。然而,富镁碳酸盐岩是否能进入俯冲带流体中并进入深部地幔楔(>120km)中仍然未知,如果这是真的,将对示踪深部碳的循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了大别造山带毛屋超镁铁质岩体(古老地幔楔片)中石榴单斜辉石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Mg和O)和放射成因同位素(锆石U-Pb)的综合研究。全岩和矿物微量元素特征以及锆石U-Pb年龄结果揭示了毛屋石榴单斜辉石岩是受到俯冲的含金红石榴辉岩相古特提斯洋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或超临界流体交代的产物。随后,该交代地幔楔在华南和华北地块之间的三叠纪碰撞期间发生了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及全岩和交代锆石中高的Th/U比值,缺少振荡分带,可以推测在峰值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下(5.3-6.3gpa和~800°C)大洋俯冲板片来源的交代介质是超临界流体而不是熔体(160~190公里)。丰富的碳酸盐矿物包裹体(包括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和交代锆石高的δ18OVSMOW值(高达12.2‰),表明超临界流体溶解了大量的沉积碳酸盐岩。此外,全岩具有明显低于正常地幔值(-0.25±0.07‰)的δ26Mg值(-0.99‰-0.65‰),意味着溶解碳酸盐不仅含有方解石,而且还含有一定量的白云石(约占交代超临界流体的1-10 wt.%)。因此,俯冲板块来源的超临界流体中溶解的富镁碳酸盐可以有效地改变深部地幔楔的镁同位素组成。我们的研究是对板块俯冲过程中碳酸盐行为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沈骥
数据包含尖晶石和熔体的微量元素分析,尖晶石分配系数,橄榄石和石榴石的微量元素分析及其分配系数等,数据来自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可以更好的理解微量元素在硅酸盐熔体和尖晶石之间的分配。合成的大颗粒镁铝尖晶石与大面积熔体共存体系,进而利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手段,精确获得了尖晶石与共存熔体中微量元素含量数据,从而约束了这些微量元素高温高压条件下在尖晶石与硅酸岩熔体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反推矿物形成的温压条件等关键信息。
刘丽萍
羌塘地体保存了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生长发育的重要记录,但对其变形和冷却历史仍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中羌塘地体东段的鄂斯玛地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并对该地区的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段在120~110 Ma和55~38 Ma期间经历了构造变形和快速冷却。结合前人对西段变形和冷却历史的研究,重建了中羌塘地体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来的早期时空地质演化。西段150~130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与班公湖-怒江大洋板块向北的平板俯冲有关。东段(120~110 Ma)和西段(110~70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受拉萨-羌塘斜向会聚的控制。东段和西段55~38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与印度欧亚碰撞导致羌塘地体向北俯冲有关。
毕文军, 韩中鹏, 李亚林
数据包含配制的不同摩尔浓度(0.5 ~ 5.5 mol/L)的标准离子蒸馏水和K2CO3水溶液,测定了K2CO3浓度,采集了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并探讨了K2CO3摩尔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P-T条件下的光谱特征。 结果证实了O-H拉曼拉伸模式可以作为测定碳酸盐岩浓度的内标,尽管有一些显著的差异,不同实验室建立的相对拉曼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C-O对称拉伸模式和O-H对称拉伸模式。本研究建立了此类的第一次校准,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马云璐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敦煌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敦煌西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3.709E,40.348N,海拔99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2m、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2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2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势(SWP_5cm,SWP_2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2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表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两湖地区恰规错、懂错、越恰错、格仁错、错那、诺尔玛错、达则错、赛布错、巴木错、戈芒错、乃日平错、蓬错、达如错、木地达拉玉错、错鄂、江错、果忙错和张乃措等18个湖泊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数据。具体包括Al,Ba,Be,Ca,Fe,K,Mg,Mn,Na,P,Sr,Ti,V,Zn,Cr,Co,Ni,Cu,As,Mo,Cd,Sb,Tl,Pb, TOC和TN数据。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ICP-AES,ICP-MS和元素分析仪完成,重复测量标准差在5%以内。该数据集反映了两湖地区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用于湖泊沉积物-湖水盐度定量重建转换方程的建立,评估湖泊生态风险与识别人类活动的影响。
孙伟伟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大野口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大野口排露沟,下垫面是林缘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86E,38.556N,海拔270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8m处;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8m和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和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包含了2019年度,在色林错和纳木错周遭地区,共21个湖泊的底栖动物数据,采样主要在沿岸带使用底拖网和深水区使用Ekman采集器,将两种途径获取的材料整合之后,给出了各个湖泊底栖动物数据相对丰度,主要湖泊底栖种类分别为湖沼钩虾、水龟虫和摇蚊幼虫,但是螺类以及介形类出现频率较低,可能与采样点设置有关。该数据进一步将不同类型的底栖划分为21个分类单元,提高了识别精度和认知范围,将为高原湖泊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唐红渠
XRF和ICP-MS方法分析全岩地球化学组成、TIMS全岩Nd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松辽盆地亚碱性中-基性火山岩与I型流纹岩属于同一岩浆系列,其在整个盆地断陷演化过程中皆广泛发育;随着岩石圈减薄和盆地伸展程度加剧,中-基性火山岩表现出碱性OIB型特征,并与A型流纹岩组成典型的双峰式组合。松辽盆地火山岩组合的演化特点与北美盆岭省新生代火山岩组成类似,反映了地幔源区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到软流圈地幔的逐渐转变,这一过程与伸展背景下盆地演化以及岩石圈减薄等密切相关。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济南辉长岩LILE(如:Sr 、Ba和K)和LREE富集,HFSE亏损,无明显的Eu异常。Sr-Nd-Pb同位素分析表明济南辉长岩源自富集的岩石圈地幔(EM1型),可能是碳酸岩流体长期交代岩石圈地幔的结果。La/Sm-La具有弱相关性暗示济南辉长岩是EM1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锆石U-Pb年龄127.8 ±2.8 Ma是济南辉长岩所有矿物完成结晶的年龄。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胶北地区玲珑金矿区和苏鲁造山带昆嵛山-文登地区中-基性脉岩主要由辉绿岩和闪长岩构成,SiO2含量变化较大,从45.5~60.7 wt.%, 锆石U-Pb年龄~108-118 Ma。这些中-基性脉岩具有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特征,高MgO和Mg#,Cr和Ni含量。在胶北地区,中-基性脉岩主要有辉绿岩、煌斑岩和闪长岩,SiO2含量整体上略低于苏鲁造山带出露的中-基性岩脉,而MgO含量相对较高。这些中-基性脉岩都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富集LILE和LREE和Pb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 Ta。两个地区的中-基性岩脉都具有富集型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但相比于苏鲁造山带,胶北地区的基性岩具有更富集的Sr-Nd-Pb特征。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本数据为广东阳春盆地石菉铜钼矿床埃达克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数据,以及锆石U-Pb同位素定年、Hf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数据,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数据。全岩样品为采自石菉矿床的酸性侵入岩,包括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锆石单矿物选自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辉钼矿选自含金属成矿的石英脉和矽卡岩中的辉钼矿脉。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别由XRF、ICP-MS分析获得,F含量由离子电极分析获得,Cl含量由离子色谱分析获得。锆石原位U-Pb年龄及微量元素数据均由LA-ICP-MS分析获得,原位Hf同位素组成由LA-MC-ICP-MS分析获得。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组成由ICP-MS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期刊Acta Geochimica,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约束石菉侵入岩和矿床的形成时间及地球化学特征。
张丽鹏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119个表土的磁学、粒度、元素、色度和有机碳同位素等5类数据;5个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磁学、粒度、元素和色度等5类数据;36个风成沉积物的年代学数据;46个不同沉积物的物源数据;21个不同沉积物的Sr-Nd同位素数据;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2型磁化率仪测定,无磁滞剩磁使用LDA-5型交变退磁仪和JR-6A旋转磁力仪测定,等温剩磁使用ASCIM-10-30型脉冲强磁仪和JR-6A旋转磁力仪测定;粒度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元素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色度使用CM-700d分光光度计测定;有机碳同位素使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测定;光释光年代使用Risø TL/OSL DA-20C/D型释光分析仪测定,碳十四年代和Sr-Nd同位素的测定方法详见科考报告正文。该数据集信息丰富,真实可靠,为认识青藏高原南部雅江流域地表粉尘理化性质、物源及古粉尘长时间尺度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2“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2019QZKK0602)。
夏敦胜, 杨胜利, 杨军怀, 王树源, 凌智永, 王飞
青藏高原南部扎日南木错湖一处湖相沉积物剖面的光释光与碳十四年代数据,该数据使用全自动光释光测年仪与加速质谱对样品进行测试,其中光释光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进行,碳十四测年实验在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该数据揭示了扎日南木错湖在过去5千年至2千年间的湖泊演化过程。并且,证明了光释光年龄在该处相较碳十四年龄更加合理。除此之外,在研究青藏高原腹地“古泛湖”的演化过程与该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向军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糜署岭岩体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岩,而暗色包体主要是闪长岩质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暗色包体和寄主岩体基本同时形成。相比暗色包体,石英二长岩具有低Mg值,低Cr和Ni含量,高Th/U比值。石英二长岩源自扬子陆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暗色包体形成于来自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岩浆与来自地壳部分熔融的酸性岩浆的混合。来自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石的锆石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可以区分成三类,记录着复杂的岩浆混合过程。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1)2019年6月17日,中国西南部四川盆地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随后,长宁震源区周边发生了4起大于5.0 Ms的地震事件,其中3起发生在一周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中等规模地震的发生机制,我们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技术,在震源区周围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同时建立了三维高分辨率速度模型。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3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8818个地震事件的53487个P波和52527个S波到时间。结果表明,长宁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震源深度约5~10km,形成一个陡倾角的断层面。大多数地震都在低Vp、低Vs和高Vp/Vs异常带的下方,反映了那里存在流体。这些结果表明,长宁主震和其他中等规模地震可能与流体降低了断层面有效正应力的影响有关。这些流体可能与印度板块向地幔过渡带的深俯冲导致大地幔楔中的热湿地幔上涌有关。在巩县群和兴文群下方约10km深处,观察到一条明显的高低速过渡带,与该区深部地震探测揭示的滑脱层吻合较好。这些结果表明,构造对比可以控制主震的产生和余震的扩展。 (2)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发生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目前尚不清楚大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幔结构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44047个远震P波到达时间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P波上地幔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在深度小于150km时,郯庐断裂带以西出现高波速异常,而断裂带以东出现低波速异常。沿断裂带显示出强烈的横向不均质性。在郯庐断裂带西北部230~470km深处,存在明显的低波速异常,可能反映了热湿地幔的上涌,而在东部,高波速异常是十分清晰的,可能反映了拆沉的欧亚岩石圈(下降流)。地幔转换带既有高波速异常,也有低波速异常,大范围的高波速异常可能反映了滞留的太平洋板块。在1668年郯城地震的震源下,上地幔至地幔转换带深度出现了间歇性的低波速异常,反映了热湿地幔上涌流。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郯城地震是受岩石圈拆沉引起的热湿地幔上涌流体的影响。在郯庐断裂带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滞留的太平洋板块上方的大地幔楔可能发生复杂的地幔对流,包括上升流和下降流。 (3)汶川地震后, 为认识发震机理, 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丰富的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 野外观测与研究工作, 获得了有意义研究成果. 近震成像获得的地壳结构显示, 以汶川主震震中为界, 龙门山断 裂带南北两侧波速存在明显差别, 以南地区为明显低波速异常, 而以北地区为显著横向不均匀性, 这也许可以解 释汶川地震的余震为何向东北方向延伸. 汶川主震发生在高低波速异常的边界, 且其下方存在低波速高泊松比异 常. 这一结果表明, 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形成的高温高压导致了部分熔融或流体作用, 降低了断层面处的有效正应力, 因而诱发了汶川地震. 远震成像获得的上地幔结构显示, 龙门山断裂带处于松潘甘孜地块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向四川盆地下方的高波速异常的过渡区, 且这种结构延伸至200~300 km深度, 而在地 幔转换带中的高波速异常与缅甸弧下方的上地幔高波速异常相连接, 说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印度板块深俯冲而形 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低波速异常所代表的热湿上涌等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认为汶川地震不 仅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 而且还受上地幔异常结构的影响. 另外, 汶川地震还可能与下地壳流、地壳缩短和紫坪铺 水库触发等动力学过程有关.
雷建设, 张冰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区,绝大部分具经济规模的稀有金属矿床均与高演化的富Li-F花岗岩有成因联系。大坪花岗斑岩位于南岭构造带最东缘福建省永定地区,与区内Nb-Ta矿床形成有关。该岩体SIMS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86.7 ± 1.2 Ma和190.7 ± 1.1 Ma,是华南少见的早侏罗世(200‒180 Ma)侵入的花岗岩侵入体,也是华南最早报道的早侏罗世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全岩主微元素数据由XRF分析获得,Hf-O同位素组成由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由LA-ICP-MS、SIMS分析获得。 大坪花岗斑岩具高钾低镁、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并显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硅(72.81% ~ 76.44%)、高10000×Ga/Al比值、高FeOT / MgO和高的Zr + Nb + Ce + Y含量、亏损高场强元素和Eu负异常明显等。全岩体系低的Zr/Hf、Nb/Ta比值,指示岩浆具有较高的分异演化程度,Nb2O5和Ta2O5均含量达到了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工业品位。花岗斑岩中锆石Hf‒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比较亏损的Hf同位素与比较均一的O同为素组成(εHf(t) = ‒2.4 ~ 3.4, δ18O =6.0 ~ 6.6‰)。结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坪花岗斑岩源区主要来源于软流圈地幔,并有约20 ~ 30%壳源岩浆的加入,在成岩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分离结晶。晚期富氟的流体出熔并向上迁移可能对于Nb和Ta的再次富集与分异具有重要作用。大坪花岗斑岩与闽西南地区同时期的火山岩,如藩坑组双峰式火山岩,在空间上可与前人提出的“南岭山脉早侏罗世发育的东西向裂谷岩浆岩带(OIB型玄武岩、辉长岩和A型花岗岩组合)”相对应,是该裂谷带向东的延伸。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期刊,数据真实可靠。
王锦荣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南秦岭武当地区基性岩墙群存在两期不同的侵位时代,~460 Ma以及~220 Ma,远小于前人的获得的~680-650 Ma的结果。两期基性岩脉表现为相似的主量元素特征,但是截然不同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早古生代的岩浆富集LREEs,LILEs以及HFSEs,具有EMII型地幔同位素特征,显示来自于类似OIB的富集地幔源区。早中生代的基性岩脉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亏损LREEs,LILEs以及HFSEs,具有DM型地幔同位素特征,表明来自于软流圈地幔源区,第二类相比于第一类岩脉有更高的Rb,Ba,K含量,同时具有EMI型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的源区包含了显著的扬子板块下地壳岩石贡献。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柏家庄岩体以出现白云母并呈过铝质为特征;Ba vs. Zr明显正相关,锆石微量元素中molar (REE+Y)与molar P呈1:1线性关系,以及岩石低的氧逸度条件及大量继承锆石的出现,表明柏家庄岩体为S型花岗岩;低的CaO/Na2O比值指示其源区为变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西秦岭S型花岗岩可分为高Sr低REE (Group A) 和低Sr高REE (Group B)两类,源区不一致熔融 (主要为熔融的云母/斜长石含量比),即白云母水质熔融和脱水熔融能很好解释二者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即Group A具有高的Eu/Eu*值,CaO含量,低的Nb, Ta含量以及低的锆石和独居石饱和温度,相较于Group B。 然而Rb与(87Sr/86Sr)i, 以及P2O5与εNd(t)之间为负相关,暗示不一致熔融无法解释柏家庄岩体较大的Sr-Nd同位素变化。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南秦岭佛坪穹窿的混合岩类记录了多期部分熔融事件。混合岩的原岩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混合岩记录了晚三叠世的年代学特征(平均年龄为214-211Ma),第二种混合岩同时记录新元古代以及晚三叠世的年龄特征。混合岩的矿物组合特征显示含有大量的富铝矿物,锆石U-Pb年代学记录复杂(2907-187Ma),而混合岩锆石的核部含有一些古老锆石记录,包括一些太古代以及新元古代的年代学记录,边部的年代学记录为晚三叠至早侏罗世(224-187Ma)。五龙岩体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代学特征指示其结晶年龄为219-192Ma,且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其中低Mg#花岗岩类(Mg#<50)按照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具有高Sr/Y比值特征(Sr/Y>40),第二组花岗岩类具有正常的Sr/Y比值特征(Sr/Y<40)。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XRF和ICP-MS方法的全岩地球化学组成、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早中生代宝鸡岩体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从花岗闪长岩到钾长石花岗岩,随着SiO2含量的升高,MgO、FeOT、TiO2、CaO、P2O5等含量降低。结合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花岗闪长岩主要来自于地壳部分熔融,并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二长闪长岩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高的Mg#和MgO含量,来自于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钾长石花岗岩具有演化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来自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XRF和ICP-MS方法的全岩地球化学组成、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侵位于北秦岭地体北缘的牧护关和蟒岭两个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9.3–77.0 wt.%),低Mg#值(0.21–0.38),富集LREE,Th,U和Pb元素,亏损HFSE,且存在Eu的负异常。根据蟒岭岩体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r/Y、(Dy/Yb)N和(La/Yb)N比值,较低的SiO2含量和不明显的Eu的负异常,所以推测蟒岭岩体二长花岗岩的来源比牧护关岩体二长花岗岩更深。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浆来源,且均来源于不均一的岩浆源区。锆石U-Pb定年结果可以分为两类:(1)岩浆锆石(153-140 Ma);(2)继承锆石可以分为五个群组,分别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来源于北秦岭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与古老的基底物质的混合。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较低的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也支持了华北南缘基底物质的参与。数据来源于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赋矿围岩主量元素测试委托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有限公司完成,微量元素测试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在2017-2020期间完成。实验中选取新鲜、无蚀变或蚀变较弱的岩石样品,去除表皮后,将样品无污染粉碎至200目。主量元素测试时采用偏硼酸锂熔融,X荧光光谱仪分析完成(方法代码为ME-XRF26d),检测元素含量范围在0.01%~100%之间,分析精度优于5%。微量元素测试测试时采用仪器Perkin-Elmer Sciex ELAN 6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完成,分析精度优于5%。 此数据可为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日后在地球化学模型分析中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数据发表在《地球科学》EI 核心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储存。
朱昱桦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