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时序S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S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基于红光波段和蓝光波段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盐分的原理;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能很好的反映土壤的盐分程度,可用于定量化评价盐渍化土壤。
彭燕
通过不同层次的旅游点、旅游线和旅游区的考察,形成景点、景区、廊道和重要的旅游交通节点、旅游村、旅游城镇等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等的照片、视频数据,记录旅游发展状况,发现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并形成相应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思路;数据来源为无人机、行车记录仪和摄像机、手机、GPS,并按照景区、数据类别分成不同文件夹;数据资料经过多次核对,确保真实无误;本数据可为青藏高原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可追溯的依据。
时珊珊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时序地表温度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利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存档的Landsat数据和实用单通道算法反演得到;3)数据质量描述:root-mean-square error(RMSE)约为1.23K。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地表温度是一个常用的陆地表面参数,该数据集可为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产品支撑。
张兆明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也能反映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荒漠带土壤剖面照片集(2019-2021)反映了该区域不同取样点的土壤剖面特征。本数据集土壤剖面照片均来源于2019年至2021年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荒漠带植被与土壤调查。该数据集对于解析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土壤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成壤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秦树高
本数据是研究团队综合利用Sentinel-1 SAR数据,AMSR-2微波辐射计数据以及MODIS LST产品所生产的青藏工程走廊区域高分辨土壤冻融数据集。基于新提出的算法,本产品提供月尺度100m空间分辨土壤冻融状态检测结果,并通过气象站点和土壤温度站点进行精度验证。基于青藏工程走廊地区的4个气象站点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升轨和降轨Sentinel-1的土壤冻融检测结果的整体准确率分别为84.63%和77.09%。基于那曲土壤湿度/温度监测站点进行精度验证,升轨和降轨结果的平均整体精度为78.58%和76.66。该产品弥补了传统土壤冻融产品空间分辨率不足(>1km)的问题,为青藏工程走廊区域高分辨率土壤冻融监测提供了可能。
周欣, 刘修国, 周俊雄, 张正加, 陈启浩, 解清华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MODIS时序光合有效辐射分数(FPAR)产品、地表总初级生产力产品(GPP)产品、Npp产品、蒸散发产品(ET)和叶面积指数(LA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FPAR产品和LAI产品来自第六版MODIS Terra MOD15A2H产品集,GPP和NPP产品均来自MODIS Terra MOD17A2H产品集,蒸散发产品来自MODIS Terra MOD16A2;通过USGS网站下载,利用GDAL插件进行拼接和转投影得到;3)数据质量描述:每种产品均有相应的质量文件,标识了云、雪、无效值等,以有效位编码方式存储。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在森林、农业、生态等领域长时序信息挖掘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贡成娟
中亚咸海流域农业水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潜力数据集采用分布式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耦合模拟手段,分别计算中亚主要流域子流域尺度的降水量和径流深,预估未来中亚农业水资源供给量。研究区域涉及额尔齐斯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三个主要流域,占中亚地区总面积的36%,共划分1100个子流域,构建考虑冰川积雪冻融过程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HEQM模型。模型历史气象数据驱动采用基于压缩感知在傅里叶系数域的气象数据融合方法,实现NECP和ECMWF数据融合,生产高时空分辨率(0.45度)的1901~2014年长序列日降水和气温数据;并利用全球径流数据库(GRDC)中年径流数据序列(含22个站点1940-2000年)对HEQM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实现对研究区水资源变化的准确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5个GCM模式日降雨和气温数据序列的中位数,构建未来气候序列并驱动率定好的HEQM模型,实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流域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预估。数据提供了历史三个时间段2000s(2000-2004)、2010s(2005-2009)和2015s(2010-2014)、以及未来RCP4.5和RCP8.5两个排放情景两个时间段2040s(2040-2070)和2070s(2071-2099),空间分辨率为0.5°乘以0.5°。数据集可为中亚主要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水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张永勇, 刘玉, 杨鹏
针对泥石流淤积体开展掺入不同类型固化剂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工程意义,不仅可以弥补以往对泥石流淤积体固化特性研究不足的缺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泥石流抢险救援难度大、及时地疏通交通要道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泥石流淤积体的固化特性,课题中中南大学开展室内泥石流淤积体固化实验,研究不同级配、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泥石流淤积体在不同类型及不同掺入量的水泥固化剂作用下的承载力变化规律,为更好地处理抢险救援提供参考依据。
苏娜
该数据集包含了青海湖千户里小流域的高寒草甸观测的季节性冻土土壤活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高频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刚察县,处于沙柳河流域的支流上游,处于河谷东侧,海拔高度介于3565-3716m,海拔落差151 m,是典型的高寒草甸下垫面,观测点的经纬度为E100°15,37°25'N。 10层土壤水分SM(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10层土壤温度ST(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及10层土壤介电常数EC(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数据1-10编号对应相应(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的土壤深度。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初步质量控制,将整理后的将数据30分钟存储,命名规则为:数据日期。 数据观测时段为2018年11月5日至2011年12月21日。2020年下半年数据缺失较多。时间分辨率半小时。该数据集可为率定土壤水热模型,及土壤活动层动态刻画提供数据支撑。
李小雁, 王佩
泥石流磨蚀特性是防治工程耐久性设计的关键参数,本项目选取5种碎石级配、4个固相比、3种泥石流浆体黏度、2种泥石流速度和2种混凝土强度共44组工况,采用自行研制的泥石流磨蚀试验装置进行泥石流磨蚀试验,考查了混凝土损失率、磨蚀量速率及表面形貌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混凝土的损失率与磨蚀量速率均随着碎石级配编号(大颗粒碎石含量增加)、泥石流固相比与泥石流粘度增加而增大。通过执行研制的泥石流磨蚀试验装置,据此开展混凝土材料的泥石流磨蚀试验,获得泥石流磨蚀试验结果,得到不同混凝土材料的泥石流磨蚀系数
焦朋朋, 苏娜, 徐林荣
本数据包含泥石流块石冲击力实验数据,是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泥石流块石冲击力模型试验产生的冲击介质屈服应力、冲击介质颗粒粒径、块石冲击力等数据;数据采集地点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展泥石流块石冲击力模型试验获得数据,使用的主要仪器包括HAAKE旋转流变仪MARS40/60、高清摄像机、QSY8301-01压电传感器等,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
刘清华, 苏娜, 徐林荣
数据采集于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的碎屑流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在该试验系统的基础上,预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仪、激光位移传感器、冲击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微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摄像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
张仕林
该数据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平台搭建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基坑处理、滑槽施工、支撑液压安装以及主体结构施工,该试验平台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
张仕林
研究了黏粒含量、宽高比、上游来流流量、初始含水率等不同控制因素对堵沟型崩滑物源溃决的影响,通过对堰塞体溃决过程分析,将堰塞体溃决模式分类。归纳总结不同溃决模式坝体轮廓纵向演化规律,测算流深、流速、侵蚀速率,分析不同溃决模式条件下坝体时空演化进程,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溃坝泥石流重度、洪峰流量、建立堰塞坝溃坝流量放大系数的数学模型,选取研究区两个堵溃点以及银杏坪沟一个堵溃点进行验证,但由于堰塞坝溃决的复杂性,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张友谊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坡面物源总量及动储量占流域内物源总量比例较大,为震后泥石流物源的重要来源。课题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坡度、草本植被密度组合条件下坡面物源起动模式,揭示坡面物源降雨起动敏感性因素排序,建立了根系固土力学模型,分析了坡面物源失稳破坏力学机制,同时对比了工程经验法与RUSLE模型对坡面物源动储量的估计结果,并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坡面复绿草本植被对坡面物源渗流场的影响。
张友谊
针对“宽缓”、“窄陡”型泥石流沟道物源,以现场调查及室内岩土体力学参数试验为基础,利用室内模型实验,研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沟道松散物质起动的机制。通过数据分析,拟合建立沟道物源动储量模型,为震区类似泥石流沟预测预警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结构类型堆积体的起动侵蚀起动过程各不相同:细粒土在后方径流开始后在前缘出现细沟,逐渐发展为拉槽,贯穿至后缘;粗粒土径流开始后前缘坍滑,呈溯源侵蚀的特点;上细下粗土率先在土层分界处形成凹槽,并逐渐向后缘延伸;上粗下细土于前缘部分先形成细沟,其后面层的粗粒土滑动,铲刮前缘细粒土。 (2)泥石流起动瞬间,粗颗粒主要以滑动、跳跃、滚动三种形式起动,细粒土中粗颗粒的起动运移形式以滚动和跳跃为主;粗粒土中粗颗粒以滑动起动为主;上细下粗土前期汇流粗颗粒起动以滚动及跳跃为主,后期为滑动为主;上粗下细土中粗颗粒起动以滑动为主。 (3)雨强越大,径流量越大,下切侵蚀越强烈。侵蚀曲线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大侵蚀深度一般出现坡体陡缓变化处。 (4)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结果,结合分维理论,建立了“宽缓”型沟道物源动储量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
张友谊
课题组人员针对典型“宽缓型”沟道泥石流沟-汶川七盘沟、“窄陡型”沟道泥石流沟-北川青林沟支沟开展了现场野外调查工作。通过选取七盘沟典型沟道堆积体进行现场颗粒筛分试验测定,并对沟道形态及典型沟道断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描述,发现了宽缓型沟道物源具有“宽级配、弱固结、易分层”的特征;除此之外通过选取青林沟支沟沟道泥石流堆积体样本进行现场颗粒筛分试验测定,并完成试验土样的黏粒含量、孔隙率及其抗剪强度的测定。
张友谊
通过自行研制泥石流冲击试验装置(南非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21/05607),开展泥石流冲击试验,获得泥石流冲击试验数据。数据主要在枣庄学院完成,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利用该科学装置建造汶川强震区七盘沟泥石流,系统实施了泥石流冲击模型试验,获得了约27万个测试数据,为深入开展七盘沟泥石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数据包括了泥石流冲击拦挡墙试验数据、泥石流冲击时程变化特性数据、泥石流冲击信号变化特征数据。 数据可以用于分析泥石流在不同条件(如浆体粘度、固相比、碎石级配等)对冲击特性的影响,主要分析了
焦朋朋
1)数据内容 室内堰塞体失稳模型实验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省汶川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地。主要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含水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试验水槽等。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 2)数据来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加工方法:实验土样根据堰塞体的实际颗粒组成情况,用筛析机 筛分出不同粒径的试验土,然后按重量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按预定尺寸堆积,并在固定位置埋设传感器。打开阀门至恒定流量 0.25 L/s,与此同时开 启含水率传感器和两台高速摄像机进行观测,直到 坝体破坏,剩余坝体稳定为止。实验结束后,对全部实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数据进行室内实验,采用相关分析仪器采集得到,真实可靠。 4)可为揭示强震区宽缓和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提供数据支持;获得的冲刷最大深度、冲击力、磨蚀力和冲淤体积等数据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余斌
在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拦截泥石流灾害后,对灾害坡面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借助地形重构软件如Context Capture 建立坡面三维模型后,对防护过程进行显式瞬态动力反演计算分析,通过LS-DYNA计算软件计算获得结构的各个部件的力学响应历程,从而获取钢丝绳拉力、钢柱内力、系统缓冲距离、系统残余防护高度、消能器变形量、钢柱变形等数据,为防护系统性能评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为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齐欣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