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设计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和温度补偿算法,研制了一种能在野外高频率、高精度自动记录DBH的记录仪,并通过云平台实时评估树木生长动态。数据集是应用研发的树木径向生长自动观测仪在甘肃祁连山站、北京森林站进行野外测试和示范收集的数据,数据表包括人工测量对照值、不同站点不同树号采集Vi(位移)、Ri(树木周长)和Ci(树木直径)的测量值。通过计算获得树木胸径变化动态,推进我国植被生态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服务于国家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服务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及对脆弱生态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需求,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张琳, 高立瑶, 吴冬秀
数据为青藏高原人口与城镇化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人口普查数据,包括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数据主要字段包括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在GIS平台下,通过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和人口数据连接,构建空间数据库。其中,涉及人口的数据质量精确到人。数据主要服务于青藏高原人口地理、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有且仅有普查年份的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相对精确。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开放,将陆续更新。
戚伟
黑河大满站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示范数据集数据是植物物候观测仪在黑河大满站搜集的玉米物候观测数据集,植物物候观测仪可通过基于多光谱成像仪和无线传输模块的物候观测硬件系统采集物候图像,通过在线计算与可视化的图像管理、物候信息处理和系统控制软件,实现对植物个体和群落尺度关键物候期的自动识别。通过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采集的数据可以计算植被绿度指数、NDVI指数等指标,可以监测植物关键物候期变化过程,可以反映植被物候变化规律。
宋创业, 高立瑶, 吴冬秀
最大冻结深度是季节冻土热状态的重要指标,由于全球变暖,季节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不断下降。发布了中国西北五省、西藏和周边地区1961-2020年每10年的最大冻结深度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1km。该数据集是采用2001-2010年的最大冻结深度实测数据和空间环境变量构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模拟了1961-2020年中国西北、西藏和周边地区的最大冻结深度。验证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空间泛化能力,最大土壤冻结深度的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980s、1990s、2000s和2010s四个时期模拟结果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7、0.83、0.73和0.71。预测结果的百分位区间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于该数据集,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最大土壤冻结深度不断下降,其中,青海的下降速率最快,平均每十年下降0.53 cm。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高山亚洲和第三极等地区季节冻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王冰泉, 冉有华
基于遥感的全球表层土壤水旬度数据集(RSSSM,2003~2020)是在世界11种常用的全球微波遥感土壤水数据产品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融入了9个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质量影响因子完成。数据空间分辨率是0.1度,时间分辨率为旬。原数据覆盖2003~2018年,现更新至2020年。RSSSM数据集的时间连续性突出,除冰雪和水体外实现空间全覆盖。通过全球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可证明RSSSM数据集较已有的常用全球或区域长时间序列表层土壤水产品具有更高的时空格局精度。此外,虽然RSSSM数据是基于遥感的,未融合任何降水资料,但其年际变异与降水量(如GPM IMERG降水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的时间变异均可较好地吻合。RSSSM数据还可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化、农田灌溉、植被恢复等人类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数据为tiff格式,压缩后的数据量为2.48 GB。 数据论文于2021年发表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陈永喆, 冯晓明, 傅伯杰
剑川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最主要的新生代盆地之一,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水系和构造时空演化的关键区域。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从下至上依次出露宝相寺组、双河组和剑川组。双河组整合覆盖在宝相寺组之上,而与上覆剑川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利用LA-ICP-MS共测得12件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宝相寺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200-320Ma、390-490Ma、690-920Ma、920-1120Ma和1700-2000Ma多个年龄峰值区间(与上覆地层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双河组几乎全部集中于35-45Ma和200-280Ma,剑川组相对双河组增加了720-900Ma年龄峰值区间,表明剑川盆地宝相寺组与上覆地层之间(41Ma左右)发生了重大物源变化。宝相寺组物源来自可可西里板块、松潘-甘孜板块、北羌塘板块、义敦地体和扬子板块西缘,双河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剑川组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西缘、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在宝相寺组沉积期间可能存在一个连接青藏高原与红河的古水系,但该水系于41Ma左右瓦解。物源和水系的重大改变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抬升和始新世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
冯盈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采用植物-生境分类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的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历时近10年,1988年才完成了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辅以航、卫片校核,汇编完成县级1:50000或1:100000草地类型图,并缩编成1:1000000全国草地资源图。该数据集为三江源1990年代1km×1km栅格的草地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b. 数据的时间范围: 1990年代 c. 数据的空间范围、投影方式: 空间范围:三江源地区 投影参数: ProjectedCoordinateSystem: WGS_1984_Albers Projection: Albers false_easting: 0.0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0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_WGS_1984 Datum: D_WGS_1984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Angular Unit: Degree d. 数据类型(文献、属性、矢量、栅格、文本等): 栅格(GeoTIFF)
施建军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地区新生代剥蚀过程的时间约束能为高原隆升过程及该区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供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较低(~100℃),能够记录地壳浅部发生的剥露过程。在藏南乌郁盆地及周边地区采集了14个岩体和沉积物样品,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外探测器法进行裂变径迹测年。获得的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在44.8-11.7Ma,且都通过卡方检验。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组分年龄在36-13.4Ma。综合研究发现岩体、岩屑的裂变径迹年龄都主要集中于早-中中新世(23-12 Ma),指示该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了显著的岩石剥露事件。推测该剥露事件由同时期的强烈侵蚀、剥蚀造成,可能与高原中部拉萨-羌塘块体的强烈隆升或者藏南气候的急剧湿润有关。本研究主要发现为藏南乌郁地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强烈剥蚀。
何鹏举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20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20年5月31日-9月22日,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19次观测。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19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9年5月17日-9月23日,其中LAI自6月11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20次观测(LAI为15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大田玉米2018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8年5月26日-9月26日,其中LAI自5月31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22次观测(LAI为20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17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7年5月15日-9月21日,其中LAI自6月6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21次观测(LAI为17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16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6年5月19日-9月5日,其中LAI自5月30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18次观测(LAI为9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2000-2020年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空间组分数据集的数据源主要包括HJ‒1A/B、GF-1/2、ZY‒3等国产卫星影像以及Landsat TM/ETM+/OLI系列卫星影像数据。其中,国产卫星影像辅以Google Earth影像生产不同地理分区的组分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数据,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分区测试与校正模型算法参数,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Landsat TM/ETM+/OLI系列卫星影像及辅助数据获取归一化人居地密度指数(Normalized Settlement Density Index, NSDI),采用密度分割法且经过人工交互解译修正后,获取城市建成区矢量边界。应用NSD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和青藏高原矢量边界生产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城市绿地空间组分原始数据,经校正和精度评价后,生成2000-2020年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空间组分数据集。 数据产品的分辨率为30 m,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存储格式。地理坐标系为WGS84,投影坐标系为Albers,数据存储格式为Geotiff,数据单位为百分比(值域范围0~10000),比例因子为0.01。 为了更准确地量化城市土地覆盖变化,选取了多个典型城市取样,对数据集进行了验证,具体验证方法及精度见已发表的成果。 数据可用于分析和揭示青藏高原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和未来情景模拟,以期为青藏高原建设环境宜居城市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匡文慧, 郭长庆, 窦银银
该数据集包含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阿柔站研制双波段闪烁仪通量观测数据。北塔为接收端,南塔为发射端。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高寒草地。北塔的经纬度是100.4712°E,38.0568°N,南塔的经纬度是100.4572°E,38.0384°N,海拔高度约3033m。双波段闪烁仪的有效高度13.0m,光径长度是2390m。 近红外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双波段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200Hz,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其中近红外闪烁仪观测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双波段闪烁仪观测数据为2020年7月14日至2020年12月30日。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将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检验和处理,计算光强方差;(2)根据光强方差,计算空气折射指数的结构参数;(3)根据空气折射指数的结构参数,计算气象结构参数;(4)根据气象结构参数,计算感热和潜热通量。观测中出现错误以-6999填充。 发布数据的说明: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_LAS:近红外闪烁仪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Var_LAS: 近红外闪烁仪光强方差,Var_MWS: 微波闪烁仪光强方差,Var_OMS: 双波段闪烁仪光强方差,H:感热通量(单位:W/m2), LE:潜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施生锦,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10月20日至2020年12月7日期间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混合林站植物液流仪数据(101.1346°E,41.9900°N),研究区位于黑河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胡杨林,海拔874m。根据胡杨林的不同高度及胸径,选取样树安装研制的植物液流仪,每棵样树安装两组,高度为1.3m。 植物液流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探针之间的温度差,时间为10分钟。发布的数据为每10分钟的温差数据Delta_T(℃),液流速率V(cm/h)和每天的蒸腾量T(mm/d)。首先根据探针之间的温度差计算液流速率和液流通量,然后根据观测点的胡杨林面积和树木间距,计算蒸腾量T。同时对计算之后的速率和通量值进行后处理:(1)剔除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2)缺失的数据用-6999标记;(3)因探针故障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并剔除确认有问题的数据。 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iao et al. (2015)。
刘绍民, 施生锦,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研制中尺度土壤水分测定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剔除及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乔云峰, 刘绍民, 徐自为
该数据包含了2020年8月31日至2020年12月22日的监测数据(中间由于降雨和田间灌溉,设备收回,会导致部分时段数据中断)。本仪器安装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站综合试验站(山东禹城),监测时段内下垫面类型为冬小麦和夏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东经116°22’,北纬36°40’,海拔23m。将地面平整之后,设备直接安放在地面上,使得设备与地面完全接触。 数据采样间隔为1小时一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App进行远程设定,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手动采集),设备主要采集3组不同规格电极通过土壤介质后所得的频率值。数据处理程序为:设备采集的不同频率值通过物联网上传到云平台,系统对一次采集的数据进行异常数据剔除,对剩余数据取平均值,以及归一化处理等操作,通过系统标定函数转换为不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体积含水率。
乔云峰, 刘绍民
1)数据内容包含65国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2)基础数据源为2014~2016年的MODIS MOD13Q1产品,空间分辨率250m;24个半月降雨侵蚀力比例;上级子课题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MOD13Q1产品计算得到3年平均的24个半月植被覆盖度栅格数据,然后按土地利用类型计算土壤流失比例,进一步利用24个半月的降雨侵蚀力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B因子栅格图。3)MOD13Q1遥感植被数据侧重进行了去云预处理,计算的B因子按地类进行统计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最终取得的数据质量良好。4)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B因子反映了地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65国的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
章文波
1)数据内容为65国平均降雨侵蚀力R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2)数据源为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发布的基于全球站点数据,基于此生成的0.5°×0.5°网格日降雨数据,从而计算了65国降雨侵蚀力R因子。3)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2358个气象站1986-2015年日降雨数据计算R值,对建立CPC数据源计算的R值进行复核修订,最终取得的数据质量良好。4)降雨侵蚀力R因子作为CSLE模型的动力因子,其数据可分析65国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空间格局分析,对于研究土壤侵蚀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章文波
木里煤矿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典型工矿区,以木里煤矿为例,在区域的划定上,我们采取其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坐标界限对其进行裁剪,得到一个矩形区域,并将其作为木里煤矿的矿区范围。我们采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资源环境与数据中心提供的全国1km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其中2000、2005、2010年三期的数据生产制作是以各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2015、2020年两期以Landsat8 OLI/TIRS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均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裁剪出木里矿区,得到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数据格式为栅格TIF,分辨率为1km。
刘振伟, 陈少辉
陆表水域是陆地水循环中的重要载体。卫星遥感是陆表水体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陆地水域时空演变可揭示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的影响规律,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陆表水域有重要的意义。SSWMF全国逐月无缝陆表水域数据集是基于联合多源光学和雷达卫星观测、适用于大范围陆表水域动态监测方法SSWMF提取得到,输入数据包括MODIS、Landsat8、Sentinel 2的地表反射率数据和Sentinel 1的后向散射系数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平台计算得到。验证表明数据集的总体精度为92.39%。本数据集覆盖全国及周边区域,时间步长为每月,空间分辨率为30米。联合多星光学和雷达遥感的大范围陆表水域数据集可为湖泊水体动态、区域水旱灾害监测、水资源调查等提供帮助。
杨永民
本数据为黑河中游大满站(38.85551N,100.37223E)制种玉米2015年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克/株)、叶面积指数以及株高(厘米)的地面连续观测数据集。地面观测在3块样地开展:其中,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根的鲜重和干重)的观测,植被覆盖度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法进行观测,叶面积指数采用LAI 2200进行观测,株高采用卷尺进行观测。观测时间段为2015年5月10日-9月21日,其中LAI自5月25日开始,观测参数在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整个生长期共开展了21次观测(LAI为18次)。该数据集可为地表植被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基础。
耿丽英, 车涛
激光雷达、多光谱和热红外数据是水文、生态、环境监测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2020年黑河中游天地一体化综合观测试验无人机观测数据。数据集包括2020年8月16日至21日的无人机遥感数据,无人机平台为大疆精灵4-多光谱版。包括大满超级站(8月16日至21日)、花寨子站(8月19日)、湿地站(8月21日)的激光雷达数据,激光扫描系统为Tovos DroneScan,扫描频率30万点/秒,点密度100点/平方米,扫描精度5厘米;大满超级站(8月18日)、花寨子站(8月19日)、湿地站(8月21日)的多光谱数据,数据集包括5个波段影像,分别为蓝(450nm±16nm)、绿(560nm±16nm)、红(650nm±16nm)、红边(730nm±16nm)、近红外(840nm±26nm)波段;以及湿地站和花寨子站对应生成的NDVI和反射率数据产品,以上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约为0.2m;此外,还包括花寨子站(8月18日和19日)、湿地站(8月21日)的热红外数据,热红外通道的波长范围:7.5-13.5μm,成像系统灵敏度(NEDT)< 50MK,最高帧率:30HZ,场景范围(高增益):640×512: -25°至135℃,336×256: -25°至100℃,场景范围(低增益):-40°至550℃。
晋锐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Xiaodan Wu, Kathrin Naegeli, Valentina Premier, Carlo Marin, Dujuan Ma, Jingping Wang, Stefan Wunderle. (2021). Evaluation of snow extent time series derived from AVHRR GAC data (1982-2018) in the Himalaya-Hindukush. The Cryosphere, 15, 4261–4279. 在这篇文章中,分别基于地面站点数据、Landsat数据和MODIS积雪产品,首次在长时间尺度上(1982-2018)对AVHRR GAC 积雪产品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该产品的精度/准确性在长时间序列上的一致性,以及该产品与Landsat和MODIS积雪数据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并揭示了影响AVHRR GAC积雪产品精度的主要因素。
吴小丹
西藏自治区生态资源消耗数据集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三个尺度的2000-2019年生态资源消耗数据,根据西藏自治区实际情况,生态资源消耗主要指农牧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生态资源量。生态资源消耗量计算是基于粮食产量数据、牲畜存栏量数据和畜产品产量数据,结合人类占用净初级生产力(HANPP)的评估方法,将生物量数据转换为碳含量数据,进而测算出生态资源消耗量。生态资源消耗量数据是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直接揭示人类农牧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
闫慧敏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40m塔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为水浇地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923E, 40.3574N,海拔480m。 自动气象站安装在40m塔上,采集频率为30s,且10min输出一次。观测要素包括7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3m、5m、10m、15m、20m、30m、40m),朝向为正北;7层风速(3m、5m、10m、15m、20m、30m、40m),风向(10 m),朝向为正北;气压(安装在防水箱内);雨量(3 m);四分量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4 m),朝向为正南;红外表面温度(8 m),支臂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湿度探头埋设在气象塔正南方1.5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深度为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 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埋设深度为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平均土壤温度埋在地下2, 4cm;土壤热流板埋设在地下6 cm处。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0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 自动气象站发布的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空气温度(Ta_3m, Ta_5m, Ta_10m, Ta_15m, Ta_20m, Ta_30m, Ta_40m)(℃),相对湿度(RH_3m, RH_5m, RH_10m, RH_15m, RH_20m, RH_30m, RH_40m)(%),风速(Ws_3m, Ws_10m, Ws_15m, Ws_20m, Ws_30m, Ws_40m)(m/s),风向(WD)(°),气压(Press)(hpa),降水(Rain)(mm),四分量辐射(DR、UR、DLR、ULR、Rn)(W/m2),光合有效辐射(PAR)(umol/s/m2),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土壤热通量(Gs)(W/m2)、 多层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多层土壤温度(Ts_2cm 、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平均土壤温度TCAV(℃)。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Guo et al.(2020),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刘绍民, 肖青, 徐自为, 柏军华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集中在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展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本次科考共采集209个共500份当地主要驯化动物绵羊、鸽子、黄牛、山羊、鸡等物种血液样品。本数据集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本数据集还包含采样个体外观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杨维康, 徐峰
观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于2019年建设的塔吉克斯坦帕米尔高原冰川观测站,包含空气温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雪深等数据。资料时间段为2019年1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运用MS Office处理所得*.xlsx格式,数据质量较好,此数据可为研究冰川消融及其水文特征、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潜在影响提供参考。气象观测要素,经过积累统计,加工成气候资料,为天气预报和经济活动提供珍贵的数据支持。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军事、水文、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部门领域。
霍文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10m塔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水浇地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涡动相关仪的采集频率是10Hz,架高为5 m,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5 cm。 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对原始采集的10Hz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处理后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4)剔除夜间弱湍流的观测数据(u*小于0.1m/s)。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涡动相关仪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K),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三级(质量标识0:(Δst <30, ITC<30); 1: (Δst <100, ITC<100); 其余为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Guo et al.(2020),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刘绍民,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10m塔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为水浇地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 自动气象站安装在10m塔上,采集频率为30s,且10min输出一次。观测要素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5 m),朝向为正北;风速(10 m),风向(10 m),朝向为正北;气压(安装在防水箱内);雨量(10 m);四分量辐射(5 m),朝向为正南;土壤温湿度探头埋设在气象塔正南方1.5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深度为0cm、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 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埋设深度为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平均土壤温度埋在地下2, 4cm;土壤热流板(3块)埋设在地下6 cm处。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0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 自动气象站发布的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空气温湿观测(Ta_5m,RH_5m)(℃,%),风速(Ws_10m)(m/s),风向(WD)(°),降水(Rain)(mm),四分量辐射(DR、UR、DLR、ULR、Rn)(W/m2),地表辐射温度(IRT1、IRT2)(℃),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W/m2)、 多层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多层土壤温度(Ts_2cm 、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平均土壤温度TCAV(℃) ,气压(Press)(hpa)。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Guo et al. (2020),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刘绍民, 徐自为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is vit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predicting future climate change. Multiple GPP product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based on different methods, but their performances vary substantially when validated against GPP estimates from eddy covariance data.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GPP dataset at moderate spatial (500 m) and temporal (8-day) resolutions over the entire globe for 2000–2016. This GPP dataset is based on an improved light use efficiency theory and is driven by satellite data from MODIS and climate data from NCEP Reanalysis II. It also employs a state-of-the-art vegetation index (VI) gap-filling and smoothing algorithm and a separate treatment for C3/C4 photosynthesis pathways. All these improvements aim to solve several cri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GPP products. With a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when validated against in situ GPP estimates, this dataset offers an alternative GPP estimate for regional to global carbon cycle studies.
张尧
中亚的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冰川加速融化,是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在评估该地区的脆弱性、影响性和适应性时,急需高分辨率的气候预估数据集。为此,我们对来自CMIP5的三个偏差订正后的全球气候模式(MPI-ESM-MR、CCSM4和HadGEM2-ES),在中亚地区开展了9千米的动力降尺度,继而生产了一个中亚高分辨率气候预估数据集,将其命名为HCPD-CA(High-resolution Climate Projection Dataset in Central Asia)。它的历史时段是1986-2005,未来时段是2031-2050,排放情景是RCP4.5。这个数据集有4个静态变量和10个常被用于驱动生态和水文模型的气象要素。静态变量有地形高度(HGT, m)、土地利用类型(LU_INDEX, 21 categories)、陆地水体(LANDMASK, 1代表陆地, 0代表水体)和土壤类型(ISLTYP, 16 categories)。10个气象要素是日降水量(PREC,mm/day)、2米日平均/最高/最低温(T2MEAN/T2MAX/T2MIN,K)、2米日平均相对湿度(RH2MEAN,%)、10米日平均维向和经向风(U10MEAN/V10MEAN,m/s)、日平均向下短波/长波辐射(SWD/LWD,W/m2)和日平均地表气压(PSFC,Pa)。评估结果显示:这个数据产品在描述中亚各个气象要素的平均态上有很高的质量,这保证了其可用性。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升温剧烈(年均温升高1.62-2.02℃),向下短波和长波辐射显著增强,其他气象要素变化很小。HCPD-CA数据集可被用于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亚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在生态和水文系统上。
邱源
Satellite-retrieved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to monitor the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However, several issues, including low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gridded datasets and high uncertainty of the individual retrievals, limit the applications of SIF. In addition, inconsistency in measurement footprints also hinders the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from eddy covariance (EC) flux towers and satellite-retrieved SIF. In this study, by training a neural network (NN) with surface reflectance from th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and SIF from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OCO-2), we generated two global spatially contiguous SIF (CSIF) datasets at moderate spatiotemporal (0.05∘ 4-day) resolutions during the MODIS era, one for clear-sky conditions (2000–2017) and the other one in all-sky conditions (2000–2016). The clear-sky instantaneous CSIF (CSIFclear-inst) shows high accuracy against the clear-sky OCO-2 SIF and little bias across biome types. The all-sky daily average CSIF (CSIFall-daily) dataset exhibits strong spatial,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dynamic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daily SIF from OCO-2 and the 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2 (GOME-2). An increasing trend (0.39 %) of annual average CSIFall-daily is also found, confirming the greening of Earth in most regions. Si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atellite-observed SIF and CSIF is mostly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al down-regulation on SIFyield, the ratio between OCO-2 SIF and CSIFclear-inst can be an effective indicator of drought stress that is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nd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By comparing CSIFall-daily with GPP estimates from 40 EC flux towers across the globe, we find a large cross-site variation (c.v. = 0.36) of the GPP–SIF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ghest regression slopes for evergreen needleleaf forest. However, the cross-biome variation is relatively limited (c.v. = 0.15). These two contiguous SIF datasets and the derived GPP–SIF relationship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GPP across biomes and climate.
张尧
观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于2017年建设的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梯度气象观测试验站,包含各气象要素的梯度数据。资料时间段为2019年11月18日—2021年10月8日,运用TOA5合并工具及MS Office等处理所得*.xlsx格式,数据质量较好,此数据可为开展帕米尔高原和中巴经济走廊地表辐射与能量收支规律研究提供支持,为陆面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红其拉甫气象站在我国帕米尔高原,海拔4600m,靠近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资料及其珍贵。
霍文
观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于2016年建设的乌鲁木齐白杨沟乌拉斯台地区中天山草地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站(分别为中天山草地生态系统监测站、中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站与中天山山顶草地站),站内有辐射观测系统、梯度探测系统以及涡动相关系统,包含辐射、土壤与各气象要素数据。资料时间段为2019年9月1日—2021年10月13日,运用Eddrpro、LoggerNet、TOA5合并工具及MS Office等处理所得*.xlsx格式,数据质量较好,此数据可为开展草地与森林下垫面地表辐射与能量收支研究规律研究提供支持,为陆面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霍文
地表土壤水分(SSM)是了解地球表面水文过程的关键参数。长期以来,被动微波(PM)技术一直是在卫星遥感尺度上估算SSM的主要选择,而另一方面,PM观测的粗分辨率(通常>10 km)阻碍了其在更细尺度上的应用。虽然已经提出了定量研究,以缩小基于卫星PM的SSM的规模,但很少有产品可供公众使用,以满足1km分辨率和全天候条件下每日重访周期的要求。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中国开发了一种具有所有这些特征的SSM产品。该产品是通过在36 km处对基于AMSR-E和AMSR-2的SSM进行降尺度生成的,涵盖了2003-2019年间两台辐射计的所有在轨时间。MODIS光学反射率数据和在多云条件下填补空白的每日热红外地表温度(LST)是降尺度模型的主要数据输入,以实现SSM降尺度结果的“全天候”质量。4月至9月期间,这一开发的SSM产品的每日图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准完全覆盖。在其他月份,与最初的每日PM观测值相比,开发产品的全国覆盖率也大大提高。我们根据2000多个专业气象和土壤水分观测站的现场土壤水分测量结果对该产品进行了评估,发现该产品的精度在晴空到多云的所有天气条件下都是稳定的,无偏RMSE的站平均值在0.053 vol到0.056 vol之间。此外,评估结果还表明,开发的产品在1km分辨率下明显优于广为人知的SMAP Sentinel(主被动微波)组合SSM产品。这表明,我们开发的产品在改善未来水文过程、农业、水资源和环境管理相关调查方面可能带来的潜在重要效益。
宋沛林, 张永强
吉尔吉斯斯坦西天山Kara-Batkak冰川气象站(42°9'46″N,78°16'21″E,3280m)。 观测数据包括逐时气象要素(小时雨量(mm)、瞬时风向(°)、瞬时风速(m/s)、2分钟风向(°)、2分钟风速(m/s)、10分钟风向(°)、10分钟风速(m/s)、最大风速时风向(°)、最大风速(m/s)、最大风速时间、极大风速时风向(°)、极大风速(m/s)、极大风速时间、分钟内极大瞬时风速风向(°)、分钟内极大瞬时风速(m/s)、气压(hPa)、气压最高(hPa)、气压最高出现时间、气压最低(hPa)、气压最低出现时间)。 气象观测要素,经过积累和统计,加工成气候资料,为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军事、水文、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
霍文
温湿指数(THI)1973年由奥利弗(J.E.Oliver)提出,其物理意义是湿度订正以后的温度。它考虑了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综合影响,是衡量区域气候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参考已有关于生理气候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面向青藏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需求,研制了青藏高原(3000米以上)温湿指数及其适宜性分区结果(包括不适宜、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与高度适宜)。
封志明, 李鹏, 林裕梅
该数据集主要包括北温带湖泊在1985-2020年间4个时段的结冰观测频率值(ICO),以及湖泊所在位置、面积、高程等信息。其中,4个时间段分别为1985-1998(P1)、1999-2006(P2)、2007-2014(P3)以及2015-2020(P4),目的是提高计算时段内的“有效观测”次数,进而提高准确度。4个时段的ICO由各个时段内所有Landsat影像统计的“结冰”次数与“有效观测”次数的比值计算,其他的湖泊信息通过表格中的“Hylak_id”列与HydroLAKEs数据集相对应。此外,该数据仅保留了P1-P4均观测有效,且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约为3万个。该数据集可以反映近几十年来湖泊结冰情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详见论文)
王欣驰
为收集青藏高原特殊种质资源,并挖掘影响特殊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依据遗传标记信息,选择具有优异位点的个体绵羊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扩繁和世代选育,培育特殊种质资源的家系。2021年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704)在青海海北广泛收集青海藏羊和青海细毛羊样品,在乐都农业试验站及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继续组建并扩充第一、二核心群。本数据集包含1050份组织样本基本信息,包括品种、采集地、采集时间、性别、组织类型、保存方法等。
赵凯
为解析大额牛基因组特征、驯化以及种群历史、种群遗传多样性特征、种群分化特征,以及大额牛优秀肉质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2021年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703)在云南省昆明市、文山苗族自治州调查独龙牛、高峰牛遗传资源,采集心肝脾肺肾各脏器组织样品。为大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参考,促进我国高端肉牛产业的发展。 本数据集包含个体照片、组织样品信息表,信息表记录品种、采集地、采集时间、样品类型、取样部位等基本信息。
李艳
为掌握高原农牧象虫以及相关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及寄主信息,建立高原农牧天敌昆虫的DNA条形码快速鉴定体系,评估天敌资源现状,提出天敌昆虫可持续利用建议。子课题2019QZKK05010606在青藏高原开展重点农牧区、大宗作物相关象虫以及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天敌昆虫物种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天敌资源现状评估和可持续利用评估。2020年期间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农牧交错区、农林交错区,农区与牧区腹地,开展农牧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关键类群调查,进行标本采集、样品采集,生物学信息与生态环境信息收集等,按照标准和规范系统整理天敌昆虫标本,并有效保藏,开展物种形态鉴定并获取DNA条形码信息,整合物种地理分布、寄主信息、生态图片等信息,构建天敌物种多样性信息库;对天敌资源现状进行评估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刘宁
为掌握高原农牧象虫以及相关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及寄主信息,建立高原农牧天敌昆虫的DNA条形码快速鉴定体系,评估天敌资源现状,提出天敌昆虫可持续利用建议。子课题2019QZKK05010601在青藏高原开展重点农牧区、大宗作物相关象虫以及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资源调查,天敌昆虫物种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天敌资源现状评估和可持续利用评估。2020年期间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农牧交错区、农林交错区,农区与牧区腹地,开展农牧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等天敌昆虫关键类群调查,进行标本采集、样品采集,生物学信息与生态环境信息收集等,按照标准和规范系统整理天敌昆虫标本,并有效保藏,开展物种形态鉴定并获取DNA条形码信息,整合物种地理分布、寄主信息、生态图片等信息,构建天敌物种多样性信息库;对天敌资源现状进行评估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乔格侠
子课题(2019QZKK05010411)以野牦牛、藏羚和棕熊种群调查监测为核心内容,开展系统而持续的野外考察工作,查清它们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等,开展适宜栖息地评估。分别选取其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根据生境类型、气候、海拔等因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分别采用总体计数法、可变距离样线法或固定宽度样线法进行考察。同时针对棕熊的极低遇见率,结合访谈法进行。考察区域主要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其他州县该三种动物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以期掌握青海省境内的野牦牛、藏羚、棕熊分布和五年的种群动态情况。本数据集包含2021年在青海调查牦牛、藏羚和棕熊拍摄的照片和视频。
陈振宁
为描述青藏高原重要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分析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种群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高原鼠兔对鸟类的影响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意义,为探讨高原物种的适应与进化机制、构建种群暴发预测预警体系,正确认识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及时有效的种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子课题(2019QZKK05010410)2021年集中在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果洛州、海南州调查高原鼠兔,共采集200份高原鼠兔脾、肺等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照片。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曲家鹏
利用卫星追踪技术,子课题(2019QZKK05010409)对黑颈鹤中部越冬种群开展追踪工作。通过脚扣法捕捉黑颈鹤后,我们采取脚环式方法固定追踪器,大大提高了追踪的成果率以及获取的数据量。电量理想的情况下,采样频率可以加快到半个小时一个点。获取更精细的追踪数据。相关结果,显示黑颈鹤对越冬地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初步的分析发现黑颈鹤的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具有强连接线,但也存在着幼体在不同度夏地活动的特征。强的迁徙连接性,预示着黑颈鹤更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伤害。本数据集包含黑颈鹤生境照200张、黑颈鹤幼鸟活动数据1276条。黑颈鹤幼年个体卫星追踪数据信息表记录经纬度、日期、高度、速度、温度等信息。
伍和启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平原地区的特有种和关键物种,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样化的物种形成。这些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同时,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是很好的研究高原适应和适应性进化的材料,比较高原与其他低海拔平原近缘种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学的分析,能够帮助解析高原适应的机制,初步探索表观修饰在高原适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2021年集中在青海省共采集16个动物的组织样本共计112份。本数据集包含一个样品信息表,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为探讨高原旗舰物种的高原适应性进化问题,对青海玛多县和拉脊山地区16个高原鼢鼠、鼠兔个体开展ChIP-seq测序转录组测序,每个个体产生15Gb数据,共600Gb。数据以fastq格式存储。
吕雪梅
为评估家栖鼠类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评估后续潜在生态影响和风险,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控和生态保护措施提供全新的依据。子课题(2019QZKK05010303)2021年在西藏拉萨、青海海西州、四川成都调查高原境内家栖鼠类物种组成、种群特征、分布范围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并采集家栖鼠类样品。共采集80份大家鼠、小家鼠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含1个组织样品信息表,记录采集地、采集时间、物种、样品类型等信息。
靖美东
为描述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和外来动物造成的危害,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子课题(2019QZKK05010302)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及周边共采集30份美洲牛蛙、泽陆蛙、多疣狭口蛙种质资源。本数据集包含1个标本信息表、1个组织样品信息表、生境照、标本照。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李义明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