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巨量固体碎屑物质是记录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类型松散沉积物是固体碎屑物质差异输运的直接反映,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沉积总量,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剥露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数据集共包括雅鲁藏布江流域松散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图集、厚度空间分布图集和沉积总量估算表等三类图表数据集,以遥感解译与地质填图为主要技术方法,全面厘清了雅鲁藏布江全流域范围内(16个复合子流域)松散沉积物的类型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并依据全流域松散沉积物厚度实测数据初步估算了沉积总量。巨量松散沉积物也是流域内滑坡、泥石流、洪沙灾害的重要物质来源,查明其空间展布规模与总量不仅对揭示沉积物源汇过程中记录的地表环境变化、区域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键信息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洪沙灾害预警与防治、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林志鹏, 王成善, 韩中鹏, 白雅俪格, 王新航, 张建, 马星铎, 胡太宇, 张晨敬
基于沉积物中蕴含的孢粉组合开展过去植被及气候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孢粉学家积累的地层孢粉数据是开展大陆乃至全球尺度植被和气候时空格局重建的重要基础,而年代框架和孢粉名称标准化的地层孢粉数据集是开展重建研究的前提。作者通过孢粉数据收集、孢粉类型统一化、年代模型标准化以及时间窗口插值,获得了中国全新世孢粉数据集。本数据集共包含254个地层样点,217个花粉类型。本数据集中的样点在森林草原过渡带密度较高,而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布较少,但仍能均匀涵盖我国不同植被和气候类型。时间上涵盖11.5~0 cal. ka BP期间的每100年时间窗口,但可用的样点在全新世中期(约8~2 cal. ka BP)富集,在早和晚全新世较少。本数据集是来源于论文:Cao, X., Tian, F., Herzschuh, U., Ni, J., Xu, Q., Li, W., Zhang, Y., Luo, M., Chen, F., 2022. Human activities have reduced plant diversity in e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two millennia, Global Change Biology (accepted),详细信息在本文中有详细介绍。
曹现勇, 田芳, 倪健, Ulrike Herzschuh
本数据包含5个湖泊岩心(昂仁金错、异龙湖、郭扎错、邦达错、公珠错)共计50个14C测年数据。湖泊沉积物岩心的年龄控制是依靠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定年完成的。本批次样品的化学处理和分析测试在美国迈阿密Beta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完成,测试时间为2018年-2022年,测试流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数据表包括湖泊岩芯样品编号,实验室测样编号,测年样品深度,14C测年结果,测年误差及校正后结果等。良好的年代学控制是开展古环境重建工作的基础。
侯居峙, 吴铎
综合利用站点观测输沙量、气象及遥感观测资料,改进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降雨-融雪径流侵蚀力计算方案,并基于改进的RUSLE模型完成重点侵蚀区“一江两河”坡面侵蚀量的计算,获得了2001-2015年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坡度因子、植被覆盖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以及土壤侵蚀速率的空间分布。该数据集可解析年楚河流域“水少沙多”和拉萨河流域“水多沙少”的现象,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王莉, 张凡
本数据集是基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区1114个样点的土壤调查数据,重点考虑了古气候在估算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中的重要作用,在综合了气候(古气候和现代气候条件)、植被、土壤(土层厚度和土壤理化属性等)和地形等因素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重新评估得到的青藏高原3m深度土壤碳储量。结果集表明当前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普遍低估了青藏高原冻土碳库大小,模型中缺乏对古气候影响的考虑是导致模拟偏差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模型模拟土壤碳循环应该将古气候的作用考虑在内。
丁金枝
全面认识青藏高原现代孢粉与植被、气候及人类土地用的关系,是定量重建过去植被、气候及人类扰动强度的基础。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项目组开展网格状的表层土壤样品采集和植被调查工作,共采集700余个表层土壤样品。该数据集是阶段性完成的318个样品的孢粉百分比数据,这些样点已经能够涵盖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区域,也能够涵盖高原的常见植被类型。该数据集可以用于构建孢粉与植被及气候的转换函数。
曹现勇
本数据包括星云湖湖泊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数据和岩心年代数据,第一列:岩心深度,第二列:岩心年龄框架(Cal yr BP),第三列:碳酸盐氧同位素数据。其中星云湖岩心长745cm,年龄为14ka,碳酸盐氧同位素数据共计149个。利用星云湖湖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重建了过去14ka以来该区域的夏季降水记录。重建结果表明星云湖流域早全新世夏季降水较高;中全新世以来夏季降水逐渐降低,主要受到夏季太阳辐射控制。
吴铎
该数据集包括8种牧草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气候土壤适宜性区划和气候土壤地形适宜性区划数据集。该数据集可为草地恢复与畜牧业平衡管理进行人工草地建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采用气候指标模型和最大熵模型,利用近40年气温、降水资料及海拔高程数据,通过构建的每种牧草的气候适宜性指标,考虑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形因素,建立西藏牧区8种牧草适宜性种植区划。8种牧草为高寒地区重要的牧草资源,通过野外调查确保了气候适宜指标的准确性,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和土壤地形因子,确保了牧草种植区划数据集的实用性。人工草地建植是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手段,也是草地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合理科学的草种建植是基础,牧草种植区划数据集在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和草地科学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周华坤, 石明明, 周秉荣, 苏文将, 孙玮婕
该数据集包括8种牧草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气候土壤适宜性区划和气候土壤地形适宜性区划数据集。该数据集可为草地恢复与畜牧业平衡管理进行人工草地建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采用气候指标模型和最大熵模型,利用近40年气温、降水资料及海拔高程数据,通过构建的每种牧草的气候适宜性指标,考虑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形因素,建立青海牧区8种牧草适宜性种植区划。8种牧草为高寒地区重要的牧草资源,通过野外调查确保了气候适宜指标的准确性,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和土壤地形因子,确保了牧草种植区划数据集的实用性。人工草地建植是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手段,也是草地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合理科学的草种建植是基础,牧草种植区划数据集在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和草地科学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周华坤, 苏文将, 周秉荣, 石明明, 赵慧芳
本数据集在专题实施期间(2019-2021年)通过野外实地采集了喜马拉雅山区中段典型堰塞坝溃决洪水沉积物样品,数据内包含样品编号,采样点经纬度等字段数据,通过对样本数据处理,测试分析,得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高能洪水规模如水深、流速等随时间变化的相关参数。模拟结果可以为开展相应流域的洪水动态过程分析提供参考,并初步揭示了雅鲁藏布高能古洪水对大峡谷的“构造瘤”模式提供了直接的侵蚀动力来源,可能导致了印度洋洋流的改变,并可能对下游恒河平原的古人类造成过灾害性的破坏。
刘维明
本数据包含:喜马拉雅山区30m山洪综合风险数据、30m山洪危险性数据、30m山洪承灾体数据、30m山洪易损性分布数据。数据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得到研究区内山洪灾害综合风险指标分布、各行政村山洪危险性指标分布、山洪承灾体指标分布、山洪易损性指标分布,形成喜马拉雅山区山洪灾害综合风险分布数据。本数据有助于对山洪灾害的空间变化特点和分布规律的分析,山洪灾害风险的分区划分对于防汛应急部门的防汛管理和防汛部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王中根
本数据集包含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山洪防治区分布数据、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山洪分区分布数据、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重点防治区分布数据。各项数据均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得到研究区内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害类型、成因、经度、纬度、数量、分布及因灾遇难人数信息,以及研究区内山洪分区分布、防治区范围分布和重点防治区分布数据,形成喜马拉雅山区历史山洪灾害分布数据集。
王中根
青海省生态资源消耗数据集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三个尺度的2000-2019年生态资源消耗数据,根据青海省实际情况,生态资源消耗主要指农牧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生态资源量。生态资源消耗量计算是基于粮食产量数据、牲畜存栏量数据和畜产品产量数据,结合人类占用净初级生产力(HANPP)的评估方法,将生物量数据转换为碳含量数据,进而测算出生态资源消耗量。生态资源消耗量数据是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直接揭示人类农牧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
胡云锋
本数据集包含喜马拉雅山区水系网数据和小流域分布数据。水系网数据是根据海河版全国6级河网数据数据按喜马拉雅山区范围掩膜提取得到,为矢量数据。水系可用来确定流域面积,计算水系的特征参数如河网密度、河系发育系数、河系不均匀系数等,也可用作洪水汇流路径演算。小流域分布数据为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小流域分布数据,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得到研究区内小流域汇流时间分布,形成喜马拉雅山区小流域汇流时间分布数据。
王中根
本数据集分两次采集于羌塘地区(2020.11-2020.12)及阿尔金地区(2021.11-2022.01)。其中包含了361台短周期地震仪在2020.11-2020.12时间段内所记录到的4个主动源信号,及6个近震事件和2个远震事件。与315台短周期地震仪在2021.11-2022.01时间段内所记录到的5个近震事件和2个远震事件(其中包含了2021.12.19日青海茫崖5.3级地震)。在完成数据预处理后(去均值,去尖灭,去线性),对于每一个地震事件,我们从地震发震时刻开始,并固定宽度1500s对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数据进行切取(即每个地震事件数据时间范围为[发震时刻,发震时刻+1500s])。对于记录到的主动源信号,由于节点仪器记录的是一个月的连续信号,所以根据起爆时间和位置,截取了每个仪器记录到的信号,从发震时刻开始截取200s的地震记录。时间矫正后,对每炮数据进行去均值、去线性趋势、尖灭处理。
李伦
1)数据内容: 古地磁数据能够建立花土沟剖面古地磁年代框架,粒度、磁学指标以及地球化学指标能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数据来源为实验数据。 古地磁数据:采用小型汽油钻钻取2x2x2厘米的圆柱形样品,在磁屏蔽室内用低温超导磁力仪进行测量。 磁学数据:将野外采集样品用研钵磨成细颗粒装入2x2x2无磁塑料盒内,用卡帕桥磁化率仪、脉冲磁力仪和旋转磁力仪进行测试。 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分析分解的样品。在分析前,按照兰州大学的标准程序,用热过氧化氢去除有机物,然后用盐酸去除碳酸盐。 地球化学数据:取少量样品用玛瑙研钵进行捣碎并研磨成粉末状,后用20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以保证样品达到测试标准。待完成所有样品研磨过筛后,将样品轻放在载玻片的凹槽中并进行刮平至与载玻片周围齐平,用PANalytical X’Pert Pro MPD 多晶 X 射线衍射仪作为测试仪器。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1篇为Ni文章。
聂军胜
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的构造演化历史、认识高原风化剥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厘清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思茅盆地、剑川盆地和曲靖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基于磁性地层学、辅以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或生物地层学的系统年代学研究,据此完善或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其南北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精确限定: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年代为~8.1-3.7 Ma;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1.8-21.5 Ma;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河湖相沉积地层为~42.7-3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7-36 Ma;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年代为>112-63 Ma。以上年代学结果的相关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古地磁实验在磁屏蔽室中利用热退磁仪和超导岩石磁力仪完成;碎屑锆石及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完成。本数据集为后续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支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理论成果。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新生代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构造、环境、气候等信息,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历史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剑川盆地、曲靖盆地和思茅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野外地质考察,确定了一些出露发育良好的研究剖面。依靠GPS、地质罗盘等工具,对相关研究剖面进行了构造、地貌、岩性等方面的调查测量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图件的绘制,具体涉及: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本数据集为后续开展相关地层年代学、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该数据提供了截止2021年度的中巴经济走廊和天山山脉泥石流分布,是基于历史资料收集、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结合数字地形图(DEM)和地质图,得到最新的中巴经济走廊(国外段)的泥石流分布数据,数据信息可靠性好,数据可以作为泥石流分布规律、泥石流危险性、风险计算的基础数据。泥石流流域的提取主要采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方法,考虑到DEM的精度限制,结合Google Earth影像进行必要的人工校正。
苏凤环
本数据为天山地区主要交通干道G217和G30典型泥石流沟物质物理性质数据,此数据为研究区典型泥石流灾害点的详细情况,包括流域参数、沟道参数、泥石流堆积体物质物理参数;这些数据可结合雨量数据可进一步开展该地区泥石流活动雨量阈值等研究内容。字段包括泥石流流域面积、沟宽、沟长、纵比降,以及冰湖面积、泥石流堆积体物质的物理性质等。堆积体物理性质数据通过激光粒度仪等实验设备获取,饱和渗透系数通过三轴实验获取。
陈宁生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