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是2017年8月-9月于阿里地区采集的典型地物光谱测量数据。高光谱数据使用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FieldSpec 4测量。进行光谱测量时基本为光线稳定的晴天,测量时记录了云量情况。测量前使用白板进行校准;并使用GPS记录经纬度坐标;记录了测量的植被类型;同时测量了周围土壤的光谱数据。地物光谱仪记录的DN值为.asd格式文件,可使用ViewSpecPro软件读取,并利用EXCEL结合白板数据转换为反射率。光谱数据用于提取不同植被类型光谱特征、植被分类、反演植被覆盖度等。
刘林山, 张炳华
1)数据内容: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估算地块尺度土壤水蚀模数,利用土壤保持量衡量生态系统减少降水导致土壤侵蚀的能力,表征植被作用引起的水蚀减少量,即实际地表覆盖条件下与极度退化状态下土壤水蚀量的差值。依据上述过程做出30年(1990-2020年,每5年一期)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图,包含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数据集两部分。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该图集基于生态系统类型数据、MODIS的NDVI产品、1:100万土壤属性数据、气象插值与高程等数据,采用降水贮存量法估算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以生态系统水文调节效应衡量其涵养水分的能力, 即与裸地相比涵养水分的增量。 3)数据质量:数据时间分辨率5年,空间分辨率1000m,可满足青藏高原高精度生态系统评估研究需求。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统计结果表明,近30年,青藏高原水源涵养功能量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降低的总体分布格局。土壤保持量整体呈现波动中增加趋势,西部与南部大部分区域土壤保持功能量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南部减小趋势明显,东部地区呈现增加趋势。
曹巍, 黄麟
本数据为基于WRF模式4.1.2版本和WRFDA同化系统4.1.2版本建立的中亚区域再分析资料,变量包含气温、气压、风速、降水、辐射。再分析的建立使用了循环同化的方式,每6小时使用3DVAR同化一次,同化的资料包括常规大气观测和卫星辐射资料。其中常规资料主要来源为GTS,来源包括人工站、自动站、探空和飞机报,观测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速和湿度。卫星观测包括反演数据和辐射数据,反演数据主要为极轨气象卫星(NOAA-18、NOAA-19、METOP-A和METOP-B)反演的云导风,并重采样到54km水平分辨率;辐射数据包含了MSU、AMSU和MHS等微波辐射和HIRS红外辐射数据。模拟采用双层嵌套的方式,水平分辨率分别为27公里和9公里,垂直方向共38层,模式层顶为10hPa。模式的侧边界条件由ERA-Interim再分析逐6小时的分析场提供,模式使用的物理方案为Thompson微物理方案,CAM辐射方案,MYJ边界层方案、Grell对流方案和Noah陆面模式。本资料覆盖区域包括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个国家以及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伊萨克湖等中亚地区的湖泊,可用于该区域的气候、生态、水文等方面的研究。以中亚地区台站观测的降水为参照,本数据的模拟效果和融合降水产品MSWEP相似,优于ERA5和ERA-Interim。
姚遥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发展区之一,尤其到了清朝,该区土地覆被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整理、校正该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1726年田亩数据,以期为揭示青藏高原典型河谷农业区耕地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本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本数据包含河湟谷地1726年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1726年河湟谷地耕地数据主要来自于成书于乾隆二十年的《西宁府新志》、《循化厅志》《甘肃新通志》。县域行政界线的确定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牛汉平主编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搜集耕地数据后将原始田亩数据进行校正,将历史耕地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现代单位(km2),后采用网格化模型将耕地数据进行空间化。
刘峰贵, 罗静
包括典型冰川(浪卡子县枪勇冰川:东经90.23°,北纬28.88°,海拔4898米,地表覆被为基岩;申扎县甲岗山冰川:东经88.69°,北纬30.82°,海拔5362米,地表覆被为碎石和杂草)水下20cm左右,绝对压力和水体温度。该自动水位计的数据采用USB离线获取的方式收集,初始记录时间为2021年6月19日20时00分,记录间隔为10分钟,2021年9月18日11:00现场下载数据。数据完整。
张东启
2020年8月份,对西藏藏北和三江源地区牧户的牧草供给和补饲进行了调研。 西藏藏北包括204份样本,调研区域包括拉萨市当雄县、那曲市色尼区、巴青县、索县、比如县、嘉黎县、班戈县、安多县、尼玛县、措勤县、改则县、噶尔县、日土县、普兰县、札达县。调研的指标包括承包的草地面积、禁牧面积、草蓄平衡草地面积、牲畜数量等。 青海三江源地区牧户调研样本数共224份,调研区包括果洛州玛沁县、甘德县、玛多县、久治县、班玛县、达日县和玉树州的囊谦县、杂多县、玉树县、称多县。调研的指标包括牲畜饲养的外购饲料和自产饲料数量等。
范玉枝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启动区,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垦研究既是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具体途径,也能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性信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江两河”是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典型农业区之一,也是西藏近 300 年来土地开垦活动最剧烈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充分挖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重建该地区过去300 年的耕地分布格局,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有重要意义。1730年耕地数据主要来源于《铁虎清册》。将资料中记载的土地面积换算成现代亩制单位,某几个缺失的县用该地区的人均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计算得到。
刘峰贵, 顾锡静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雪冰吸光性杂质数据集包含9条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老虎沟12号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仁龙巴冰川,白水河1号冰川,以及帕米尔地区的Golubin冰川,Abramov冰川,Syek ZapadniyI并处和No.354冰川)的黑碳与粉尘浓度数据,及其吸光截面(MAC)数据。雪冰黑碳数据利用DRI 2015 model热光碳分析仪测试获得,粉尘数据利用称重法获得。采样以及实验过程均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数据可用于雪冰反照率以及气候效应研究。
康世昌
基于环境敏感区指数(ESAI)方法,计算获得2021年阿拉伯半岛栅格荒漠化风险数据。ESAI方法考虑土壤,植被,气候和管理质量,是监测荒漠化风险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根据ESAI指标框架,选择了14个指标计算四个质量领域,每个质量指数均由几个指标参数计算获得。参考前人研究,确定每个参数分类及其阀值。然后,根据每个类别在荒漠化的敏感性中的重要性以及与荒漠化过程的开始或不可逆转的退化关系,把每个类别分配了1(最低敏感度)和2(最高敏感度)之间的敏感性得分。关于如何选取指标以及与荒漠化风险和得分相关性,在Kosmas的研究中提供了更全面的描述。主要指标数据集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土壤数据,欧空局的土地覆盖数据和AVHRR数据。所有栅格数据集重采样到500m并合成年度值。尽管验证综合评估指数存在困难,但根据ESAI值的时空比较,对荒漠化风险进行了间接验证,包括对ESAI与稀疏植被和草地转变关系的定量分析和分析ESAI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验证结果表明阿拉伯半岛的荒漠化风险数据精度可靠。
许文强
本数据为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青土湖沉积物记录,包含QTH01和QTH02两个湖泊剖面的沉积物指标。石羊河流域位于100°57'~104°57' E,37°02'~39°17' N,流域全长300余公里,总面积4.16×104km2。流域地处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模式。现代气候学研究表明,该区域水文变化剧烈,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数据中所涉及的两个剖面QTH01和QTH02,地理坐标39°03′N 103°40′E,海拔1309m。剖面深度分别为692cm(QTH01)和736cm(QTH02)。AMS14C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均在北京大学测年实验室进行,在兰州大学预处理实验室进行预处理。测年样品尽量避开植物根系较多的层位和砂层。 使用OxCal v4.4.2和 IntCal20 大气廓线校准了放射性碳 14C 日期。利用 X'Pert Pro MPD测定了沉积物矿物成分,沉积物粒度通过Mastersizer 2000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以上实验均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完成。粒度数据QTH01和QTH02剖面均以2cm为间隔取样测量,矿物数据QTH01以10cm为间隔取样测量,QTH02以20cm为间隔取样测量。粒度和矿物含量的波动展现了石羊河中下游全新世以来显著的气候变化,全新世早期(11.0 - 7.4 cal. kyr BP)气候相对干旱;全新世中期(7.4 - 4.7 cal. kyr BP)处于气候适宜期;在全新世晚期(4.7 - 0 cal. kyr BP)干旱化趋势明显,1.6 cal. kyr BP后这种干旱化变得加剧。
李育
1)数据内容:柴达木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包含纲、目、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拉丁名、种中文名、国家、省、市县、镇乡等分布地;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07至2021年间对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区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3)数据质量描述:标本的调查、采集和鉴定人员均为专业人员,样品的采集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数据,可以为西北荒漠区及亚洲中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编目提供重要资料,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郭宪光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南亚: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中亚:土克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斯坦;西亚: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的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排放网格化清单。排放清单来源于IIASA网络公开的数据集,通过使用ArcGIS软件技术将排放清单处理为50km*50km的网格数据集,其质量可以保证。该数据可用于模型工作者对于第三极区域气候及空气质量的进一步研究。
吴清茹
本数据集包含了中国第三极地区(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的2019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排放网格化清单。排放清单来源于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课题组排放清单数据库,通过使用ArcGIS软件技术将排放清单处理为1km*1km的网格数据集。排放计算的基础数据基于公开数据搜集、卫星观测数据、文献搜集等方式,以排放因子法进行计算,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及其它行业统计年鉴。该数据可用于模型工作者对于第三极区域气候及空气质量的进一步研究。
吴清茹
1)数据内容:草地围栏工程内外对比土壤理化性质数据集,包含样方编号、草地类型、调查县、调查地点、工程类型、采样时间、工程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经度(°E)"、"纬度(°N)"、"海拔(m)"、"pH (0-15cm)"、"pH(15-30cm)"、"SOM (0-15cm(‰))"、"SOM(15-30cm(‰))"、"TN(0-15(‰))"、"TN(15-30(‰))"、"TP(0-15(‰))"、"TP(15-30(‰))" 2)数据来源:实地采样数据 3)数据质量:质量较高 4)数据应用前景:青藏高原草地围栏工程将在保护草地、恢复区域植被生产力上获得显著成效,工程的实施为区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保障了当地农牧民收入与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此外,工程的实施保证并支持了藏区牧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实现了牧区草地保护与牧民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这对维护西藏社会全面稳定,促进西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洪江涛, 王小丹
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情景下4个CMIP6模式2015-2100年的模拟结果。选取标准为这四个模式水平分辨率均小于1°,且均有日数据。从原始模拟结果中提取了8个代表极端气候的变量,分别是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TXx)、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TNx)、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TXn)、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TNn)、连续干旱日数(CDD)、连续湿润日数(CWD)、降水强度(SDII)和强降水日数(R20mm)。数据时间分辨率为年,空间范围为青藏高原地区,时间范围为2015-2100年。
张冉
该数据主要为中国科学院藏东南站2014年4月架设位于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阿日村,然乌中湖边的气象站的气温数据,地理位置96.7699E, 29.4364N,3920m. 仪器探头型号为HMP155A,探头距离地表2m,下垫面为高寒草甸,部分原始数据有缺失,通过同样位于该地的通量站以及附近的四道班气象站和气象局的然乌站进行矫正,插值得到。 该数据为区域内少有的可共享数据,该数据可作为区域气候、河流、湖泊、冰川、生态等的背景基础数据。 数据使用时,文章中应该体现中科院藏东南站,更高精度的数据可以和数据作者联系。
罗伦
此数据集是基于中科院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经过裁剪、拼接等操作得到的198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数据生产制作是利用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得到的矢量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森林、灌木林、草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表面、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这10个一级类型。可以分析祁连山区域历史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年雁云
数据为青藏高原地区FY-4A地面太阳辐射产品,包括GHI\DNI\DIF.FY4地表太阳入射辐射反演算法涉及的通道包括成像仪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的6个通道:CH1(0.45-0.49微米)、CH2(0.55-0.75微米)、CH3(0.75-0.90微米)、CH4(1.36-1.39微米)、CH5(1.58-1.64微米)、CH6(2.1-2.35微米)。算法依赖的回归模型需要事先通过辐射传输模拟和统计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定义了地表太阳入射辐射与成像仪多通道辐射观测之间的回归关系式,是太阳观测几何与最重要影响参数(云、气溶胶、水汽含量、地表反照率、地表海拔高度等)的函数。算法利用FY-4卫星成像仪通道1至通道6的短波辐射观测,来获取大气和地表的瞬时状态参数信息,同时由地表高程数据获取地表海拔高度信息。在确定瞬时的大气和地表状态后,结合太阳角度和观测角度,根据事先建立的回归模型数据,进行多维线性插值,获取地表太阳入射辐射反演产品。
申彦波, 胡玥明, 胡丽琴
1) 数据内容:2021年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泛第三极钩虾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567条遗传数据运用BEAST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基于青藏高原3180条分布数据,包括经纬度、海拔,运用ArcView、Maxent软件构建LGM、Mid-Holocene、现在、和未来时期的预测分布图;3) 数据质量描述:样品的采集和经纬度、海拔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分析人员均进过实验室的严格培训;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发现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包括丰富的钩虾物种多样性,但大多数物种还没有正式描记和发表,有待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该研究为西藏地区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侯仲娥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门源盆地乱海子湖泊岩芯的年代和孢粉数据。课题组采用AMS14C方法对LHZ18岩芯9个年代样品进行测试,测年材料为植物残体和富含有机质的全岩样品,AMS14C定年样品在美国Beta实验室和兰州大学完成测试。孢粉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孢粉鉴定统计在光学生物显微镜下进行,地层孢粉样品共计140个,表土孢粉样品10个。孢粉结果主要包含乔木、灌木、草本和水生植物等科属的粒数。
黄小忠, 张军, 王涛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新生代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图(1张)及泛第三极新生代气候古地理图(3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基于2019-2020年我国高分一号及二号数据,采用深度学习分类方法,结合人工目视解译修正,生产出青藏工程走廊冻融灾害分布数据。数据地理范围为青藏公路西大滩至安多段沿线40km范围。数据包括热融湖塘分布数据及热融滑坡分布数据。该数据集可为青藏工程走廊冻融灾害的研究工作及工程防灾减灾提供数据基础。 青藏公路西大滩至安多段沿线40km范围冻融灾害空间分布基于国产高分二号影像数据自制。首先,利用深度学习方法从高分二号数据中提取泥流阶地区块;然后,利用arcgis进行人工编辑。在制作过程中,规定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同时由专人负责质量审查。
牛富俊, 罗京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青藏公路G109、青藏铁路以及新藏公路G219国道沿线地质灾害、路面病害以及桥涵病害调查数据集,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2日--2020年8月19日,2021年7月26日--2021年8月15日。调查对象为南亚通道及喜马拉雅山区工程。调查的病害类型主要包括冻融诱发的地质灾害(落石、危岩体、泥石流冲沟及碎屑坡)、路面裂缝类病害、松散类病害、坑槽类病害、路基变形类病害以及桥涵病害等等。采用人工调查的方法,观察各类病害破损情况,按要求详细记录路面、桥涵以及地质灾害各种破坏类型的数量(范围)、破坏程度及所在位置。该数据集可为全面了解南亚通道及喜马拉雅山区工程冻融病害情况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李国玉
1)数据内容:过去千年(850AD~1850AD)11个模式集合年平均200 hPa和850 hPa纬向风速(反映高、低层西风)、HadCM3模式月平均850 hPa经向风速(反映季风环流),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为1000~1200AD,小冰期为1400~1600AD;2)数据来源: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3阶段(PMIP3)多模式试验逐月数据,加工方法:多模式等权重算术平均,气候平均,3)数据应用:用于古气候变化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燕青, 江南萱, 王会军
1967-2020年湖水表面温度(LSWT, 下社站); 1994-2020年湖冰冰厚和和结冰期(下社站); 1956-2020年流域径流(布哈站); 1956-2020年水位(下社站); 1956-2020年湖泊面积 ( 根据2001-2020年Landsat数据提取的湖泊面积和实测的湖泊水位建立面积-水位关系,从而利用实测水位数据估算无Landsat影像年份的面积); 1958-2019年气温(刚察站); 1958-2019年降水量(刚察站)
张国庆
本数据为“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数据中的生态供给NPP数据集。该数据集基于植被光合作用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VPM)模型遥感反演生成,其中,VPM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 模型是一个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通量观测数据发展起来的光能利用率模型,模型的主要遥感驱动数据是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与LSWI(Land Surface Water Index)时间序列数据。NPP数据集的时间尺度为2000-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500 m,空间范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该数据集表现出良好的模拟能力,可用于“一带一路”地区及其中个别国家的生态供给量、生态承载力等的准确估算,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动态研究。
胡云锋
该数据集于2021年5月底至6月在青藏高原野外考察期间使用无人机航拍所得,航片数据量为 3.4 GB,共包含330余张无人机航片。拍摄地点主要位于西藏的拉萨、林芝,云南省的大理、怒江,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州市地区的道路沿线、居民点及其周边地区。所拍航片主要反映拍摄时点当地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设施农业用地分布、植被覆盖度等信息,航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等空间位置信息,不仅可以为土地利用分类提供基础验证信息,而且还能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为大尺度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遥感影像反演等工作提供参考。
吕昌河, 张泽民
1. 冰湖面积数据(1960s-2020年) 该数据包含基于1960s的Korona KH-4和2016-2020年的Sentinel-2和Sentinel-1等卫星绘制的不丹喜马拉雅冰湖面积。 2. 冰湖潜在溃决洪水灾害等级 该数据包含面积大于0.05平方公里(n=278)不丹喜马拉雅冰湖潜在溃决洪水灾害等级。 数据详细处理流程请见论文。
Sonam Rinzin, 张国庆
数据包括4种:CryoSat-2 L1B Baseline D 提取的244个湖泊水位 (2010-2020年);ICESat-2 ATL13 提取的356个湖泊水位 (2018-2020年);Sentinel-3A SRAL L2 提取的125个湖泊水位 (2016-2020年);Sentinel-3B SRAL L2 提取120个湖泊的水位 (2018-2020年)。数据包括日期、十进制日期、水位、标准差以及每个湖泊的地理位置。数据详细处理流程请见论文。
许凤林, 张国庆
土地资源供给能力是决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该数据集包括:(1)青藏高原耕地资源供给能力数据;(2)青藏高原草地资源供给能力数据。耕地资源供给能力是基于西藏统计局主要农产品产量,归纳关键节点粮食、肉、蛋、奶畜产品产量;草地资源供给能力是基于西藏统计局草地面积和牲畜数量数据,结合野外采样数据与气候数据,依据地上生物量模型,计算关键节点典型县域草地平均生物量与总生物量。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土地供给能力空间差异,对青藏高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有重要意义。
杨艳昭
1) 数据内容:2000-2020五期青藏高原生态资产价值量数据集,每5年一期。内容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固碳、生物多样性等潜在生态资产流量。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以土地利用数据产品为基础,加工方法详见说明文档。 3) 数据质量描述:2000-2015年数据评价已发布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2020年数据为土地利用数据产品预测值。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自然资源和资产管理提供空间位置指引。
刘焱序
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综合计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由分类走向综合的关键技术环节。在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承载限制性、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的基础上,依据“适宜性分区—限制性分类—适应性分等—警示性分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由分类到综合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构建了具有平衡态意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三维四面体模型。以10公里格网为基础,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研究,定量模拟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指数,以1为平衡态意义,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支撑。
封志明, 游珍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为亚洲主要河流提供水资源。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BC气溶胶对辐射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进而对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气候环境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排放的黑碳气溶胶经大气环流可被传输至高原内部,并沉降到雪冰表面,对降水和冰川物质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分别在青藏高原5个台站架设黑碳仪,使用Aethalometer在线测量大气黑碳含量,数据时间分辨率:逐日.这对评估黑碳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影响和大气污染物的跨境传输提供数据基础。此数据是先前发布的《青藏高原大气黑碳含量5个站点观测资料(2018)》和《青藏高原大气黑碳含量5个站点观测资料(2019)》的更新。 5个站点信息如下: 纳木错:30°46'N, 90°59'E, 4730 m a.s.l 珠峰站:28.21°N, 86.56°E, 4276 m a.s.l 藏东南:29°46'N, 94°44'E, 3230 m a.s.l 阿里站:33.39°N, 79.70°E, 4270 m a.s.l 慕士塔格:38°24’N, 75°02’E, 3650 m a.s.l
王茉
该数据为新疆西昆仑成矿带矿产分布图,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 昆仑-阿尔金金属矿产成矿条件与成矿远景预测项目成果(西安地调中心);2. 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项目成果(西安地调中心);3. 中国矿产地质志新疆矿产成矿系列图(新疆地勘局);4. 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项目成果(西安地调中心)。该矿产分布囊括西昆仑岩石地层和侵入岩时空结构,重点收集了该区域大中小型各类矿产87个,详细标注了矿床地理位置和矿床成因类型,展示了该区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对下一步资源远景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张江伟, 高永宝
食物消费是决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食物消费数据是基于西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城镇与农村主要食物种类与消费量,如粮食、肉、蛋、奶的消费量;结合典型县域问卷调研数据,统计整理典型县域食物消费种类与数量数据。该数据集包括:(1)青藏高原城镇与农村食物消费数据;(2)青藏高原典型县域消费数据。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食物消费的空间差异,对青藏高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有重要意义。
杨艳昭
该数据包含了南亚五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网格尺度的未来水资源未来预估数据(2010-2100年)。数据来源于跨领域国际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中DBH模型的输出结果,将多个气候模式的气象数据作为输入,并最终获取了高排放情景下(RCP8.5)的各个模式的平均值。采用空间插值的方法从0.5度的水资源量数据降尺度得到0.25度水资源量预估数据。ISIMIP提供的数据经过良好的数据质量检测和控制,数据插值之后没有进一步验证。该数据可用于南亚五国水资源评估。
刘星才
冰盖表面融化是影响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的主要原因,同时冰雪的反射率较高,冰盖表面融化会造成辐射能量收支差异,进而影响海-陆-气之间能量交换。高分辨率冰盖表面融化产品的生成,对研究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本数据集基于微波辐射计与光学反照率产品,对微波辐射计当日、冬季(12-次年2月)平均和1月平均进行波段合成,利用Gram-Schmidt方法将微波辐射计波段合成数据与MODIS GLASS反照率产品融合,使其空间分辨率从25 km提高至0.05˚。然后基于微波辐射计当日与冬季亮温差值的阈值法对降尺度结果提取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得到1985年、2000年、2015年格陵兰冰盖表面0.05˚ 每日融化产品。该数据集0.05˚ 的空间分辨率高于目前国内外已发布数据集,凸显了辐射计和反照率数据对表面融化的响应,空间细节特征更加清晰,保持了原辐射计产品的动态范围,有效地抑制了辐射计噪声。该数据集的数据类型为整型,其中1代表融化,0代表未融化,255代表冰盖以外掩膜区域,数据集以“*.nc”格式存储。
魏思怡, 刘岩
本数据是锆石和铌钽铁矿U-Pb年龄。采集5件样品(T-5为片麻状正长花岗岩、T-1为正片麻岩、T-3和T-5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9为Li-Be矿化的伟晶岩),破碎后手工淘洗分离出重砂矿物,经磁选和电磁选后,在双目镜下挑出铌钽铁矿(约500粒)和锆石(大于1000粒)。选取代表性铌钽铁矿和锆石制靶后通过显微镜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采用BSE对铌钽铁矿内部结构进行研究。锆石U-Pb年代学在西安地调中心的193 nm激光剥蚀系统(New Wave)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完成。铌钽铁矿U-Pb年代学测试在中国地质科学院S155激光剥蚀系统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完成。T-5锆石15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900±9 Ma;T-1锆石20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899±7 Ma;T-3和T-5样品的锆石21和14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82±5 和475±5 Ma。T-9铌钽铁矿12个测点加权平均年龄为472±8 Ma。该数据厘清阿尔金造山带Li-Be成矿时代,为下一步该地区的Li-Be找矿提供方向。
高永宝, 张江伟
此数据包含1992年-2020年时间段的中亚,南亚和中南半岛地区的空间分辨率为300m土地覆盖数据,包含10个一级类别,由原数据的二级类别合并而来。数据基于欧空局的1992年-2020年时间段地表覆盖产品 CCI-LC,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等地类进行修正。基于清华大学全球土地覆被数据(FROM-GLC,30m栅格)、美国NASA的MODIS全球土地覆被数据(MCD12Q1,500m栅格)、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全球耕地数据(GFSAD30,30m)、日本全球林地数据的(PALSAR/PALSAR-2,25m)的一致区获取训练样本,应用谷歌地球数字引擎及其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待修正区域进行机器判别,获得修正的土地覆被产品。应用2019年和2020年的谷歌地球高清影像,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变化区域的精度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验证,三种地类分别抽取了1200个、共计3600个,相比 CCI-LC数据,本修正产品在该变化区域的精度提升了11%到26%。
许尔琪
该数据集是刘勇勤课题组从2010年以来多次野外采样积累的数据汇总而成,包括青藏高原12个冰川的冰芯和雪坑微生物丰度数据(5409条记录)和38个冰川的溶解性有机碳和总氮数据(2532条记录,包括冰芯、雪坑、表面冰、表面雪和冰前径流等生境)。所采样的冰川覆盖范围广,气候条件多样,多年平均气温从-13.4℃(古里亚冰川)到2.9℃(朱溪沟冰川),多年平均降水量从76.9毫米(15号冰川)到927.8毫米(24K冰川)。这些数据可为研究冰川碳氮循环和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退缩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刘勇勤
基于台站历史逐日最高温数据以及再分析资料数据集,发展了一个基于一阶自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逐日最高温统计降尺度模型,并由全球气候模型(CNRM-CM6-1)的 IPCC CMIP6 情景数据驱动该统计降尺度模型,预估中亚65个台站2015-2100年5种热浪指数(热浪事件数 (HWM),热浪频数(HWF), 热浪强度(HWM), 热浪最大持续时间(HWD),热浪振幅(HWA))的未来变化情景。最终获得2015-2100年四种排放情景下(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中亚65个台站热浪变化情景数据集。
范丽军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对云南省武定县己衣镇江西坟遗址的人骨骨胶原进行研究产生的碳氮同位素数据,可以用来初步分析武定县江西坟遗址人类食谱结构,揭示当地古代人群的生业模式情况。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提供,利用酸-碱-酸实验流程和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Finnigan DELTAplus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获取。3) 数据质量:9.38KB数据量。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探索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在揭示云南地区史前生业模式发展历程中的研究潜力。
马敏敏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对青藏高原林芝地区立定遗址文化层堆积剖面进行研究产生的古DNA数据,包括4个层位10个堆积物古DNA样本的HiseqX宏基因组预测序数据。可以用来初步分析林芝立定遗址堆积物古DNA记录的物种组成的历时性变化,揭示当地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Pair-end建库测序方法和illumina HiseqX测序平台检测获取。 3) 数据质量:20.3MB数据量,Q30>85%。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探索遗址堆积物古DNA在揭示青藏高原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研究潜力。
杨晓燕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我们对15个番鸭大脑、肺、肝等组织,10个珍珠鸡大脑、心、肾等组织,12个猪肝组织,8个猪肌肉组织,45个狗脑、肝、脾等组织提取总RNA,利用illumina 2000平台开展双端测序,获得转录组重测序数据。本数据集包含1个数据信息表(excel)和90个转录组原始数据(fastq)。数据信息表记录样本采集时间、采集地、测序时间等基本信息。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主要家养动物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环境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彭旻晟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我们对采集自中国广东省、海南省、浙江省、湖南省、贵州省的50个番鸭血液提取总DNA,利用illumina 2000平台开展双端测序,获得50个番鸭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本数据集包含1个数据信息表(excel)和50个基因组原始数据(fastq)。数据信息表记录样本采集时间、采集地、测序时间等基本信息。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番鸭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环境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彭旻晟
本数据集包括藏东南站、阿里站、慕士塔格站、珠峰站和纳木错站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PM2.5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气溶胶PM2.5细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的浓度特性数据以每5 min获取一组数据的频率进行产出,能实现小时、昼夜、季节和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分析,这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位置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当地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该数据为已发布数据《青藏高原不同站点气溶胶颗粒PM2.5浓度数据集(2018和2019)》的更新。
邬光剑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4000m的氧分压仅为海平面60%左右。高原缺氧对于人类生存是一个强烈的选择压力,大部分高原非适应性个体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增多症)和红细胞积压(Hematocrit, HCT)水平升高。高原藏族遗传背景单一,长期高海拔环境对高原适应相关基因有正选择作用,造成不同海拔梯度在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存在稳定连锁遗传差异,适于研究高海拔适应性表型与基因型间的关联。本研究采用DNA微阵列(DNA Array)的方法,对比了150例高原藏族及非藏族东亚人的男性全基因组芯片数据,每个样品获取约70万位点(包括核基因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分型结果,分析其差异SNPs、基因及信号通路,并检测高原藏族男性为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产生的分子水平的适应性进化特征。该数据有助于从核基因组角度解析藏族人群的遗传适应性,通过与高原周边人群数据的比较,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高原土著男性的适应性进化。为研究人类及生物进化、探究高低海拔人群的分子水平差异性、不同地理环境人群的同源关系和低氧对于基因的选择作用等提供基础的遗传参考数据。
孔庆鹏
为研究藏族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我们采集了阿里(n=211)、昌都(n=119)和林芝(n=117)的男性藏族个体共447个。首先,通过SNP分型的方法,确定了每个样本的单倍群归属。其次,采用ABI 3130XL,用荧光标记引物对8个STR位点进行检测,以进一步研究该人群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的藏族人群以D类群为主(阿里54.50%、林芝64.10%、昌都67.23%),其中D-P47的频率最高(阿里29.39%、林芝51.28%、昌都55.46%),D-N1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昌都10.92%、林芝11.97%、阿里21.33%。其次是O-M117(平均频率25.28%),其中阿里最高(29.86%)、其次是林芝(26.50%)和昌都(15.97%)。此外,相比于其他两个群体,阿里藏族群体中还有着较多的欧亚西部组分,如R-M17(1.42%)、R-M343(1.42%)、以及J类群,这反映了欧亚西部人群对藏族人群的遗传影响。本数据及和去年发布的拉萨藏族Y染色体数据相整合,能够实现不同藏族人群的遗传结构的比较,进而通过系统发育以及溯祖分析,能够揭示不同藏族人群的群体历史。
孔庆鹏
1)本数据是依据最新的22个CMIP6耦合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计算的Aridity Index(干燥指数)数据;2)计算公式为P/PET(降水与潜在蒸散发的比值),PET的计算依据PM公式;3)包括SSP2-4.5与SSP5-8.5两种情境的中亚大湖区1900年1月到2100年12月的月数据,分辨率为1度*1度;4)该数据可用于分析未来中等以及高排放情境下中亚大湖区干湿格局分布以及演变过程的预估。该数据已进行3个月滑动处理。
华丽娟
中亚西亚野外气象站观测数据集(2019-2020)包括哈萨克斯坦(5个站),吉尔吉斯斯坦(1个站),塔吉克斯坦(3个站),乌兹别克斯坦(1个站),伊朗(2个站)共12个野外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月数据,涉及21个观测指标:月平均气温(TA)、月平均气压(PA)、月平均相对湿度(RH)、月总降雨量(Pr)、月平均风速(WS)、月平均风向(WD)、0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1)、5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2)、10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3)、15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4)、20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5)、40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6)、60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7)、100cm月平均土壤温度(TS8)、月总太阳总辐射(SR)、月总反射辐射(GR)、月总紫外辐射(UVR)、月总净辐射(NR)、月总光合有效辐射(PAR)、月总土壤热通量(HF)、月总日照时长(SD)。 12个野外站涵盖农田、森林、草地、沙漠、荒漠、湿地、高原、山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资料时间长度从2019年10月开始,至2020年12月。本数据集由地面气象观测站收集到的气象原始数据经筛查和审核后,进行格式转换后获得,数据质量良好。中亚地区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频繁,本数据集的建立对于开展长期的中亚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中亚地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已经在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研究中获得了应用。
李耀明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