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作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因其耐寒性较差的生理特性,广泛分布于全球低纬度地区。东南亚地区作为目前现生棕榈科植物重要的分布中心之一,关于该区棕榈化石的记录却寥寥无几。本研究报道了越南北部横蒲盆地渐新世Dong Ho组的棕榈叶片化石。依据扇形肋掌状叶、脊突明显、叶柄无刺以及气孔双生等形态特征,通过对比现生掌状棕榈和相关已发表的棕榈化石,将其定为一个化石新种Sabalites colaniae A.Song, T.Su,T.V.Do et Z.K.Zhou sp.nov.。综合研究区其他古生物学和古气候研究,以及棕榈化石的发现,揭示了越南北部渐新世气候温暖湿润的特征。 本数据包括作者拍摄或测量的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数据表格,可用于后续研究、科学传播等工作。
苏涛
西昆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该区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向北扩张以及内陆干旱化过程。然而,该地区的地层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对西昆仑地区夏拉甫迭组进行了孢粉分析。结合孢粉组合和大化石,以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夏拉甫迭组沉积于上新世,而非前人报道的早白垩世。剖面孢粉组合以耐旱草本和灌木为主,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较低,表明上新世西昆仑地区就已经变得寒冷干旱。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新生代6600万年青藏高原的隆升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气候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如何驱动东亚气候环境变化,并影响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还缺乏深入认识。我们通过对青藏高原不同抬升地形进行了一系列的气候、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模拟,并与植物化石数据结合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羌塘板块松潘—甘孜板块在渐新世以后(2300万年)的隆升,显著改变亚洲的冬季风系统,促使东亚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中国东部植被从干旱型、半干旱转向湿润型,造就了现今东亚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格局。这一转变也解释了为什么从中新世开始中国东部被子植物属的快速分化和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该研究还启发我们不能简化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只有正确认识了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的复杂过程,才能深入理解其对东亚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驱动机制。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数据为作者拍摄及绘制的原创数据。分辨率高。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青藏高原对亚洲新生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青藏高原的昆虫化石记录仍然缺乏,这限制了我们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认识。蜡蝉科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大多数物种具有鲜艳的颜色和细长的头部。蜡蝉科化石被发现于始新世至中新世的北半球地区,亚洲新近纪的化石记录较少。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始新世中期的蜡蝉科一新形态种。该标本处于侧压状态,为亚洲最早的蜡蝉科化石记录。根据蜡蝉科的现代分布和其他古生物证据,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中部始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海拔相对较低。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文章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 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 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以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的落叶灌丛, 叶形普遍微小. 通过共存分析法和叶相-气候分析法重建古气候, 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时有着较现今高的温度和降水, 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 古海拔重建表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与现代相近. 在亚洲中部干旱化的大背景下, 该地区在新生代晚期以来的逐渐干旱导致了植被由灌丛向荒漠的转变, 植物区系成分也随之发生改变.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Øerst.)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木林县的中中新统嘎扎村组,而我们最近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芒康盆地的上始新统拉屋拉组发现的高山栎组叶片化石,表明该组植物的起源时间至少比之前认识的提前了近20Myr。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该组植物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地区的分布区扩张和群落中生态位的转变,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叶片至少在晚始新世时已出现适应局部区域特殊的高寒干旱生境的特征;之后随着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后期的全球降温,逐步寒化旱化的生境使其叶片的较强适应性得以发挥,并通过稳定选择表现出叶片形态演化迟滞。此外,综合已有的化石记录和高原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在不晚于晚始新世起源于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部分类群沿冈底斯山脉和之后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其余类群向东和东南 方向扩散,并在横断山地区的群落中成为优势类群。这种扩散路线与之前认为的高山栎组“北上路线”相反,也进 一步验证了冬青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Ilex Loudon)的东亚起源假说。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本数据是研究团队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获得的青藏高原西部夏达错过去2000年的GDGTs数据和脂肪酸数据记录。夏达错湖芯采于2014年夏季,采样点(33.392°N、79.363°E,4373m)水深约19米。湖泊沉积物中叶腊脂肪酸和GDGTs的提取采用超声波萃取法,化合物的提取和测试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进行。沉积物中叶腊脂肪酸化合物的检测仪器为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器(GC-FID,型号: Agilent 7890A)。GDGTs化合物的测试仪器为HPLC-APCI-MS (Agilent 1200 HPLC+6100 MS),采用3根色谱柱串联的方法进行测试,色谱柱型号为(Hypersil GOLD Silica, 100 mm× 2.1 mm, 1.9 μm),硅胶柱串联有效的分离了5-甲基bGDGTs异构体和6-甲基bGDGTs异构体。本数据可以提供晚全新世高原西部人类活动的气候环境背景,为理解过去2000年青藏高原西部气候变化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为气候模拟提供边界条件。
侯居峙, 李秀美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对现有的虹吸排水流速公式计算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验证修正的流速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1)现有的虹吸计算公式仅适用于低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对于高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误差较大,相对误差最大超过90%;(2)修正后的虹吸计算公式适用于各种扬程的虹吸排水系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一般误差在20%以内;(3)因此,推荐使用提出的虹吸排水流速计算的修正公式。
郑俊
1)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再加上内动力扰动、构造隆升强烈,致使青藏高原地区山地灾害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地处山地地区的农村聚落带来极大威胁,村落灾害脆弱性和综合风险防范能力逐步成为乡村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议题。2)本数据来自2021年6月-9月期间在林芝市朗县朗镇拖麦村、巴宜区林芝镇帮纳村、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察隅县竹瓦根镇学尼村、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然乌村、八宿县白玛镇珠巴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且被访人员主要以熟悉家庭情况的成年人为主。3)问卷设计以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典型性、具体性为原则,面向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周边村落个体设计了《青藏高原居民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及社会脆弱性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信度和效度,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存在问题。在问卷调查正式开始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的讲解和调查技能培训。4)调查共完成问卷231份,分别为拖麦村35份、帮纳村24份、雪瓦卡村21份、背崩村38份、学尼村16份、然乌村72份和珠巴村25份,问卷有效率为98.6%。
周强, 陈睿山, 刘峰贵, 李万志, 李生梅, 陈琼, 高海辛
裸大麦,西藏称青稞,它是西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其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种植上限最高。就全自治区而言,常年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占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海拔4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30—50%。在海拔4200—4500米的高寒农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70—90%。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农业点,裸大麦几乎是唯一的农作物。西藏裸大麦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性,适应高原气候条件,自海拔1000多米至4500米左右广大的农区、农牧交错区都有分布,目前种植的上限达到4750米,是西藏作物分布的最高上限。1974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四川进藏,沿途进行了线路考察。在昌都地区察雅县吉塘区调查野生大麦时,藏族社员提供了半野生小麦的情况,它是一种在形态上很象小麦,而在成熟时穗轴断裂的一种小麦,一般是做为田间杂草混杂在青稞与小麦田间。采集了植株标本和种子。当考察队到达西藏自治区农科所时,得知自治区农科所程天庆、董玉鳌同志1962年曾在山南地区隆子县三安曲林采集到一种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它和我们在西藏其它地区采集到的材料同属于一个类型。随后,在日喀则地区农科所,谭昌华同志讲他在仁布县也看到过这种在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除了上述地区,这一年的考察中,还在山南加查县、贡嘎县、隆子县附近发现了这种野生小麦。目前已知的分布地区包括了澜沧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隆子河流域。
路季梅
西藏的农业集中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河谷农区的耕地面积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75%,粮食产量占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小麦、裸大麦(西藏称青稞)是西藏自治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积的80%以上,而河谷农区的小麦、裸大麦,又占全自治区小麦、裸大麦播种面积的75%和总产的82%。河谷农区处于北纬28-31°之间,海拔在2700—4100米范围内,属于高原温带气候,土壤、水利条件较好,作物产量较高。但是解放前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亩产仅百余斤。解放后,特别是1972年以来,在河谷农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促进了耕作制度的变革,粮食产量显著上升。1975年全区粮食总产比1965年增长50%以上,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长1.5倍以上。1977年全区冬麦播种面积近70万亩,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冬小麦种植范围已由原来的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扩展到海拔41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西藏高原已由历史上的春麦区,发展成为春麦、冬麦兼种区。1977年河谷农区冬小麦的平均亩产超过了400斤,裸大麦、春小麦的平均亩产亦达300斤,各地还出现了一批小麦、棵大麦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最高亩产量达到1673斤。
路季梅
一定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条件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西藏高原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极为复杂,高原气候与土壤产生明显的空间变化,因而耕地与作物分布具有很大的地区性。西藏境内有着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高大山脉,构成高原的基本骨架。高山之间分布着辽阔的高原,并有许多低山、丘陵、湖盆与河谷镶嵌其间,全区总的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拾升,东南部的海拔较低,西部、北部的海拔较高。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矗立在南部和西部的中印、中尼、中锡、中不、中巴边界上,全长2400公里,山体宽200-30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构成了青藏高原南部的天然屏障。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气侯温暖湿润,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气候温凉干燥,南坡、北麓形成两个不同的气侯区域。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河流深切,为高山峡谷地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下,气候暖热、湿润。土壤类型丰富,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等,土壤呈酸性至中性反应,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含氮量较高,质地较粗,通透性好。地表径流丰富,水利灌溉条件较优。但由于地形限制,土地大多因坡度大于25度而不能利用,多为森林所覆盖。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沿河谷地上,面积很有限。
路季梅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现有的虹吸排水技术应用到高海拔地区效率低下,通过改进,提出了变管径高扬程虹吸排水技术,解决高海拔低气压地区滑坡深部排水问题。开展12组变管径虹吸排水试验来验证理论流速计算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虹吸流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误差误差在5%以内;不同的变管径方案使得虹吸流速提升15%-116%,可见变管径可显著增强虹吸管的排水能力,尤其是对于高扬程虹吸管。
郑俊
为系统调查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昆虫物种,分析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101)在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使用陷阱法、网扫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等方法采集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代表性昆虫类群,录入昆虫标本信息,拍摄昆虫图片和视频资料。本数据集包含自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西藏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林芝市、米林县地区采集的11272份昆虫标本信息。其中包括采集地、采集时间、经纬度、海拔、分类学名称等信息,实体标本保存于国家动物博物馆。
梁红斌
本次野外观测一共完成对鲜水河断裂带区15个MT测点的野外测量工作,后续与部分老的数据集融合后,用于对鲜水河断裂带道孚至石棉段的三维电性结构研究工作。本次野外观测采用的MTU-5A仪器,每个测点记录时间超过40个小时,每个测点包含1个tbl文件,用于记录野外测量的电极距、数据饱和点数量等信息,以及三个时间序列文件,文件后缀名分别是TS3,TS4和TS5。数据后处理采用的是SSMT2000软件,数据质量可靠,可以用于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区的三维电性结构。
陈小斌
数据主要为开展昆仑山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岩浆型矿床和伟晶岩矿床研究。斑岩型矿床,重点厘定成矿的深部过程和前部响应,进而明确成因模式和成矿规律;矽卡岩型矿床,重点确定热液流体的运移及演化过程与成矿之间的联系;铜镍硫化物矿床,重点查明岩浆同化混染地壳的位置和方式,进而揭示硫化物的熔离过程;伟晶岩型矿床,重点阐明岩浆-热液转换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行为,进而揭示伟晶岩中Li、Be、Nb、Ta等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本次获取的实验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实地的科考样品的采集,分别在夏日哈木、肯德科克、大红柳滩等矿区针对采集的矿石岩石样品进行元素、同位素和年代学的测试。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砂垫层常用于布置在棚洞结构顶部保护公路铁路不受落石灾害的威胁。为了提高冲击能常使用较厚的垫层,这使得施工成本增加。本研究将土工格栅作为加筋材料,在不增加砂层厚度的同时提高砂垫层的抗冲击性能。为了研究不同的格栅加筋位置和层数对冲击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室内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在合适位置的土工格栅能够降低冲击力,分散砂层中的冲击应力,降低板的振动同时增加冲击时间。本试验中,砂垫层距离底部三分之一的位置为最优的加筋位置。同时,格栅距离砂层顶面要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一定的能量吸收能力。当砂垫层的厚度较薄时,多层土工格栅加筋砂垫层要谨慎使用。数据内容包括:落石冲击力、砂垫层底部的冲击应力、砂垫层底板板的变形。冲击力由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加速度与质量相乘所得;冲击应力由力传感器获得;板的变形由板底加速度传感器获得。
姜清辉
该数据集为基于10Be约束的青藏高原东部流域尺度侵蚀速率,数据集提供了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经纬度以及侵蚀速率。数据收集整理于已发表的期刊文章,且不同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流域尺度的侵蚀速率的空间部分特征往往与河流地貌特征(如陡峭指数)、气候以及构造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系统的数据集能够为区域范围内侵蚀速率的主控因素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使量化气候与构造在区域范围内对地表过程的贡献成为可能。
张会平
本数据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樟木口岸地质灾害滑坡牛顿力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北斗卫星监测平台在实验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到的6个监测点的牛顿力实时变化原始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6-2022.2。通过6个点的牛顿力监测,可以及时获取深部牛顿力的实时变化,数据同步反馈给实验分析中心,分析中心同步绘制牛顿力变化曲线,基于滑坡牛顿力预警准则系统智能判定测点区域是否存在滑坡灾害,若发生牛顿力突降则根据突降变化程度及时反馈给当地管理部门。此数据可作为滑坡是否发生的判据,本系统可为活动断层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陶志刚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滑坡灾害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戴福初利用谷歌地球独立解译完成;采用遥感解译-现场验证-再解译-再验证等方法,经过7次系统解译最终形成本数据文件,累计对超过5000处滑坡开展了现场验证,具有较高的精度;4)本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戴福初
为了查明亚洲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中科院地环所以树轮、湖沼、石笋、黄土等为载体,从不同方面对其演化进行深入研究。树轮组在新疆尉犁县阿拉干采集了树轮样品并得到树轮的宽度数据;湖沼组在喀什盆地采集湖沼沉积物并得到137Cs-210Pb、LOI、δ18O数据;石笋组在青藏高原琼果洞采集的石笋,获得了碳氧同位素、测试年代、元素测试数据;综合组获得了龙木错、当惹雍错湖泊泥炭XRF、多参数据和新疆罗布泊、西藏龙木错粒度,喀什、龙木错湖泊泥炭磁化率,昭苏TOC数据;黄土组获得了新疆肖尔布、昭苏、清水河黄土OSL Ages、MS、碳位素数据。为亚洲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
李强, 蓝江湖, 谭亮成, 刘星星, 宋友桂
藏南地区的古近系海相地层发育较好,含丰富的有孔虫和其他海相生物化石。基于对西特提斯域内(主要为地中海地区)大有孔虫分类学和地层学的研究,西方学者们在1998年建立了古新统—始新统大有孔虫生物地层。与位于东特提斯域内西藏相比,地中海地区古新世的大有孔虫发育相对较差。因而,基于西特提斯大有孔虫建立的生物地层精度较低。本次研究对藏南古汝地区下古近系碳酸盐岩沉积地层进行详细的剖面测量和高密度样品采集,在大有孔虫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藏南地区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在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结合碳同位素地层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 本次研究共实测7条剖面,剖面位置处于东经89°11′~89°13′,北纬28°3′~28°7′之间;高程范围为4643~5380 m。经实验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对所测地层时代进行了初步判断。P2剖面为覆于晚白垩系地层之上的灰岩层序,代表了研究区最早古新世的沉积;P1剖面为一套下古新统巨厚灰岩沉积;E2剖面为古新统顶部,接近古新统/始新统界线;E1、E3、E3s和E4剖面的时代大致为始新世早期;E4剖面顶部的灰绿色泥灰岩和红色泥页岩代表了研究区最晚的海相地层。 我们计划对这些剖面中的有孔虫进行详细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研究,建立高分辨率的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同时,我们还要分析大有孔虫组分和丰度上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有孔虫在早古近纪的演化过程。对于剖面中的砂岩地层,我们要进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所获得的年龄与生物地层学数据相互印证,并进一步探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影响下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张清海
本次数据主要是对抗滑桩结构的力学性能的数据采集,包括承载力、位移、钢筋与钢绞线的应变、以及预应力的监测,并用此来分析此结构的抗弯以及抗剪各项性能指标,优化结构设计;本次实验主要是对抗滑桩构件进行缩尺,并用MTS机器对其进行四点弯曲加载来完成的,数据是依托力传感器、位移计、应变片、光纤监测以及锚索测力计通过静态应变采集仪进行采集得到的,其中由于端头铁块对预应力传递分散的作用,尚未完整地监测出在加载全过程预应力的变化情况,其余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得出相应规律。该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得出相应规律,对于这种预应力钢绞线抗滑桩应用提供了一些设计上的依据。
姜清辉
本次研究首次报道了采自聂拉木县亚来西II号剖面(GPS坐标:28°24′3.52″N, 86°5′55.08″ E)志留系普鲁组和申扎县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GPS坐标:31°4′ 11″N, 88°41′08″E)中的介形类动物群。介形类化石通过“热酸解法”获取,其中聂拉木亚来西II号剖面和申扎县查果罗马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分布获得1050和2460枚介形类壳体。聂拉木亚来西II号剖面志留系普鲁组中产介形类19属32种,生物组合面貌揭示出普鲁组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至普里道利世。申扎地区查果罗马组层型剖面顶部产介形类19属,其中包括一个新种Bairdiacypris xainzaensis n. sp.,生物组合特征揭示出其形成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生物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单。
宋俊俊
生物地层是古生代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泰国西部地区在早古生代位于滇缅马地体之上,古地理亲缘关系与我国的滇西保山以及西藏羌塘地体非常密切。而在此之前此地区的奥陶纪重要生物门类的生物地层序列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早古生代标准化石的收集和识别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滇缅马地块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盆地演化进程,并和我国青藏地区进行对比。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Tha Manao组(滇缅马地块,奥陶系大坪阶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GPS坐标:14°25′57″ N, 99°7′23″ E)采集和鉴定了大量的古生代化石,主要包括牙形类Drepanoistodus pitjanti、Erraticodon patu、Protopanderodus nogamii、头足类Wutinoceras sp.、Armenoceras sp.、Wadema sp.。据此Tha Manao组的时代可以确定为弗洛晚期到达瑞威尔早期。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单。
陈中阳, 李文杰, 李超, 方翔
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自类乌齐县向东至江达县一线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较好。前人对这一地区泥盆-石炭系地层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地层学研究。作为依据的腕足类、珊瑚等大化石虽然较为丰富,但分辨率和精度较低。以妥坝乡和乌青纳村附近地层为例,包括泥盆系上部的卓戈洞组以及石炭系下部的乌青纳组等。本次科考对昌都市卡若区妥坝乡诺玛村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和沉积、地化采样工作,这段地层据内部地质调查资料属于泥盆系至石炭系跨界线地层,这项研究对于提高这一地区生物地层对比精度以及全球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研究具有潜在意义。目前仅提供基于野外描述的剖面地层柱状图和照片,根据牙形刺生物地层资料,大致可将泥盆-石炭系界线确定在该剖面141m至188m之间。
王秋来
泰国西部的古生代地层出露完整,但是研究程度较为薄弱。研究区奥陶系古生物学和地层研究进展异常缓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框架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Tha Manao组(滇缅马地块,奥陶系大坪阶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GPS坐标:14°25′57″ N, 99°7′23″ E)采集和鉴定了大量的古生代化石,主要包括头足类和牙形类等,初步的建立的生物组合限定了该组的时代为大坪期,并可以于华南的红花园组进行对比。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柱状图和野外剖面照片。
陈中阳, 李文杰, 李超, 方翔
碳循环受全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各储库碳通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地质历史中重要转折期,海相碳酸盐岩δ13C常出现大幅度的偏移,碳同位素的正向偏移与有机碳大规模埋藏或初级生产力提高有关。国内奥陶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时, 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中奥陶世大坪期Tha Manao组共采集100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碳循环过程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100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李文杰, 陈中阳, 李超, 方翔
华南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重建海洋碳循环之前, 尚需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阿里地区双点达坂剖面月牙湖组共采集201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北羌塘/松潘甘孜地块石炭纪早期的碳循环过程(TICE 事件)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201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陈吉涛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循环元素,存储着人体健康情况的信息。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的分析。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健康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健康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分析。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白细胞的相关指标可以反映系统性氧化应激炎症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呼吸系统炎性指标。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由气道细胞产生,其浓度与炎症细胞数目高度相关联,是一种简便、无创的生物学指标,能有效地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每次访视时,使用特氟龙气袋收集受试者约5升的呼出气,随后使用Thermo NOx气体分析仪测量呼出气中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含量以表征呼吸系统炎性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的影响。
宫继成
本参数集在野外科考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区及横断山区重要公路沿线观察到的泥石流灾害链、滑坡灾害链对线路工作的影响参数进行了集成。区域范围涉及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波密、八宿、日喀则、阿里等地区,以及中印通道亚东裂谷区域。数据生产来源与方式为根据野外科考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加工而成。本参数集主要根据野外现场调查确定灾害及灾害链发生的位置、类型、重大公路工程破坏情况等信息,再整理成表格和shp文件。希望本数据能够为青藏高原道路工程防灾减灾提供帮助。
邓宏艳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性指标。 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时,使用MIR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用力呼气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等肺功能指标。使用德国Vicorder心血管检测仪测量心率(Heart rate, 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 AIx)、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等心血管功能指标。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的影响。
宫继成
本数据采用由滑坡崩塌灾害致灾因子、滑坡崩塌易发性模型,暴露人口和人口伤亡率四大模块共同构成的喜马拉雅山周边及亚洲水塔区多灾种人口综合风险评估模型。致灾因子模块包括DEM、坡度、降雨、气温、积雪覆盖度、GDP、植被覆盖度因素。滑坡灾害崩塌易发性模型是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概率值。人口暴露度模块是利用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性值与人口数据叠乘。人口伤亡率模块是基于滑坡崩塌灾害历史伤亡人口与同时期滑坡崩塌灾害暴露人口的比值得到。最后,代入2020年人口数据,计算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性不同等级下的暴露人口,并与历史时期滑坡崩塌灾害人口伤亡率相乘,评估2020年喜马拉雅山周边及亚洲水塔区多灾种人口综合风险。
王瑛
数据内容包含塔西南地区阿尔塔什剖面古地磁样品天然剩磁、热退磁和磁化率各向异性,该数据主要用于阿尔塔什剖面磁性地层学工作。结合同位素测年的结果,根据地磁场极性倒转在岩石或沉积物中的记录与标准极性柱对比建立阿尔塔什剖面年代框架。课题组成员在2020年-2021年主要采用钻机以1 m为间隔在剖面上钻取古地磁定向样品(回到实验室加工成2 cm圆柱体),个别地区采集定向手标本样品(回到实验室加工成2 cm*2 cm*2 cm的立方体)。古地磁实验测试仪器包括两部分:1.岩石超导磁力仪,用于测量古地磁样品的剩磁及岩石磁性参数;2.MFK卡帕桥,用于测量地质样品的磁化率及磁化率各向异性。以10 m间隔选取样品首先完成测试,共298件,其中221件获得稳定剩磁,成功率为74%。根据初步古地磁学结果建立塔西南地区阿尔塔什剖面的年代框架;全部古地磁学结果完全测试后,结合准确的同位素年代,将建立塔西南地区高精度磁性地层序列。
郑洪波
2020年夏季采集了西藏自治区26个湖泊湖水,主要位于藏南和阿里东部地区,同时,2020年10-11月采集了可可西里地区3个湖泊的湖水数据。将采集的湖水样品装入塑料瓶内,部分样品利用碱度试剂盒现场滴定获得CO32-和HCO3-离子浓度,其余样品放置冰箱冷藏保存,带回实验室后,利用ICP-OES测试主要阳离子K+, Na+,Ca2+,Mg2+离子浓度,利用阴离子色谱仪测试HNO3-,SO42-、F-和Cl-离子浓度,分析误差小于10%。
孟先强
平原人群入藏后往往出现高原反应。为深入解析高原反应及高原习服过程中的基因组表达谱变化模式。基于mRNA转录组测序方法,我们目前已获得46个个体入藏前(采集地:重庆)的转录组测序数据。 我们首先采集46名平原汉族个体的外周血样本,并用红细胞裂解液(Tiangen)处理外周血,4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提取白细胞,使用TRIzol法提取每个样本的总RNA,然后使用Poly(A)捕获法构建了46个文库。Poly(A)+ mRNA文库用oligo(dT)珠从每个样本的1 g总RNA中分离。RNA-seq文库的构建按照TruSeq RNA文库制备方案进行,并使用Novaseq平台对46个RNA文库进行双端测序,测序结果为150-bp reads的fastq文件,每个样本数据量均超过6.0 Gbp。 平原人群入藏前的转录组数据,可作为入藏后的基线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平原人群入藏前后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入藏前后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注释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的生物学功能,可深入解析高原反应及高原习服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及功能调控网络机制。
孔庆鹏
通过半定量采集方法,于2020年夏季在西藏羌塘腹地中的22个湖泊和羊卓雍错流域开展了底栖动物研究工作。通过沿岸和深水区群落的混合取样获得了西藏高寒湖泊底栖动物的相对丰度数据。本数据结果表明,在挑拣出来的6420头底栖动物中,共鉴定出28种底栖动物,隶属于3门7纲,其中主要底栖类群为钩虾和摇蚊,少数湖泊优势种为水龟虫。该数据提高了西藏底栖动物的识别精度和认知范围,将为高原湖泊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唐红渠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样品采集时间为2021年5-6月、9-10月。 数据采样点位于西藏拉萨市西藏大学纳金校区和西藏林芝市西藏农牧学院。搭建临时环境污染监测站点,使用Thermo气体分析仪、GRIMM 11-D便携式气溶胶粒径谱仪、FMPS粒径谱仪、AE-33黑碳检测仪等仪器,在线监测臭氧(O3)、二氧化氮(NO2)、颗粒物(PM)、超细颗粒物(UFP)、黑碳(BC)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使用Vantage Vue无线自动气象站在线监测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已删除仪器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值,并进行标定。清洗后的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 本数据为综合评估大气污染对西藏地区人群健康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宫继成
该数据为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昌盆地、会理盆地、楚雄盆地晚白垩世-早新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本次研究采集的所有碎屑锆石样品均为砂岩,样品的粉碎及锆石挑选工作在廊坊市诚信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完成;锆石U-Pb定年是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进行的,随机选择至少200个锆石颗粒粘附在双面粘合剂上,并用环氧树脂将其注入激光样品靶中。测试中使用的激光束斑直径为28μm,频率为10HZ,激光能量密度为4.0 J/cm2。
张会平
基于长时间序列MODIS积雪产品,采用隐马尔可夫随机场(Hidden Markov Random Field, HMRF)建模框架,制备了青藏高原2002-2021年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逐日无云积雪数据集。该建模框架将MODIS积雪产品的光谱信息、时空背景信息,以及环境相关信息以最优形式进行整合,不仅填补了云层遮挡引起的数据空缺,而且提高了原始MODIS积雪产品的精度。特别地,本数据集在环境背景信息中引入了太阳辐射能量对积雪分布的影响,有效改进了地形复杂山区的积雪识别精度。通过与实测雪深、Landsat-8 OLI识别的积雪分布对比分析,本数据集精度依次为98.31%和92.44%,并且在积雪转化期、海拔较高、太阳辐射较多的阳坡提升效果显著。本数据集改善了原始MODIS积雪产品时空不连续和在地形复杂山区精度较低的问题,能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黄艳, 许嘉慧
本数据为柴达木盆地生物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相关数据,在新生代,波动的气候条件是如何影响区域湿度水平的,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这套数据主要是基于典型剖面的古生物、沉积地层、生物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探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气候和生物响应。上传数据主要是通过对于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地层对比、古生物化石、生物标志物和碳酸盐氧同位素研究获取的数据。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1978-2016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132个湖泊(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1978-2016年的湖冰物候(开始结冰日、完全结冰日、开始融化日、完全融化、冰期、完全结冰期)。数据集利用模型和遥感结合的方式获取物候信息,首先基于MOD11A2提取的全湖平均湖面温度率定改进的湖泊半物理模型(air2water)生成日尺度长时序湖面温度序列,再利用MOD10A1雪覆盖产品获取湖冰物候提取的温度阈值。与现有研究结果和数据集对比,相关性(R方)高于0.75。该数据集结合遥感技术和数值模型的优势,为大时空尺度上分析青藏高原湖泊水-气交换、水热平衡及湖泊中生物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
郭立男, 吴艳红, Zheng Hongxing, 张兵, 迟皓婧, 范兰馨
北祁连黑山-宽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22个,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20%。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22.3±2.6Ma至175±18Ma,裂变径迹长度范围为11.17±2.26μm至13.63±1.93μm。基于该数据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黑山-宽滩山地区经历了5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包括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中中新世。其中,新生代之前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可能与中生代亚洲大陆南缘汇聚事件的远程效应有关,表明北祁连地区是新生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构造薄弱带;新生代早期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对应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新生代早期就已经影响到现今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暗示了先存构造薄弱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下会快速复活;中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北祁连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碎屑锆石U-Pb数据8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这些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潜在源区北山-黑山-宽滩山和北祁连地区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红柳峡剖面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物源来自于北部的北山-黑山-宽滩山地区,疏勒河组物源来自于南部的北祁连地区。该结果表明北祁连地区在中中新世显著抬升,暗示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林秀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二年度(2020年底至2021年)采集的动物标本、组织样本、DNA条码样品等实体样品信息。所有数据按课题、子课题整理,文件夹按课题号、子课题号命名。每个文件夹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或多个标本信息表,1个或多个组织样品信息表。每个信息表包含子课题编号、物种、采集地、采集时间、采集人、样品类型、保存方式等信息。
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共享平台
本数据集在卫星影像识别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区及其周边区域观察到的泥石流灾害链、滑坡灾害链进行编目、拍照;并填写数据表格、科考日志文件及分布图。本数据集学科范围: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信息技术系统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本数据主要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灾害及灾害链发生的位置、类型等信息,再整理成表格与生成矢量数据、科考日志等原始数据。野外科考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波密、八宿、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南亚通道亚东、聂拉木、陈塘村、吉隆、普兰等南北向裂谷区域。
邓宏艳
本数据库包括青藏高原坡度、坡向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下载的分辨率为30m*30m的数值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表面分析功能,提取出了青藏高原的坡度和坡向信息。该数据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均符合标准,质量优良可靠。该数据作为工程地质条件之一,是进行青藏高原重大工程扰动灾害、重大自然灾害的发育规律研究及易发性、危险性及风险分析的基础数据。
祁生文
多灾种易发性综合分区专题图展示了多灾种易发性的空间分布,和地区上的灾种组合模式,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地震灾害易发性、冻土冻融灾害易发性、暴雨洪水灾害易发性组成。数据主要由遥感数据输入易发性评价模型计算生成,输入数据包括灾害编目、地形地貌数据、气候数据、地质数据。数据主要包含专题图一份和作图所用的易发性栅格与矢量数据(.shp),其中栅格数据(.tif)栅格大小为0.01度,约1200m。数据将可以在宏观上为青藏高原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资料。
唐晨晓, 张国明, 刘连友
该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160个湖泊(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1978-2017年的连续日尺度湖面温度(MOD11A1的日间湖温、MOD11A1的夜间湖温、基于MOD11A1日均湖面温度、基于模型的湖面温度)。数据集生产过程首先改进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半物理湖表水温模型(air2water)以实现冰期与非冰期连续模拟,并以MOD11A1产品提取的全湖平均表面温度作为模型的率定数据。数据集与4个湖泊的实测湖面温度相比相关性大于0.9,均方根误差小于2.5℃。该数据集为认知青藏高原湖泊水热平衡、水生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郭立男, 吴艳红, 郑红星, 张兵, 文梦宣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