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流域的雪隆囊滑坡,重建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以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作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参考,以此设计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与传感器布设图,在物理模型斜坡中设置了一个特殊节理,布设的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所测方向为斜坡倾向方向;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郭明珠利用CAD软件绘制完成。3)本数据为后续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提供参考。
郭明珠
课题获取了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典型重大滑坡(扎农滑坡、宗绒村滑坡、下归洼滑坡)的滑带土与基岩物理力学指标。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主要通过大型直剪试验获得。获取的物理力学指标为后续的物理模型试验、揭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滑带土抗剪强度实验采用大型直剪仪,考虑不同含水率共计3组。大型直剪试验分别针对3个典型滑坡,制作了不同含水率下的重塑的滑带土试件,得到不同含水率下滑带土抗剪强度-法向压力关系曲线,进而得出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姚爱军
气温是重要的外动力环境要素之一。收集研究区三江流域内典型区域10处气象观测站点五道梁、沱沱河、曲麻莱、那曲、玉树、丁青、昌都、巴塘、得荣、丽江的气温日值数据,对收集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分类计算等加工程序,获得研究区关键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外动力环境因素2000-2020年时序数据集,通过该数据集,可反映三江流域关键区2000-202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规律及趋势,了解影响青藏高原滑坡的外动力因素气温的变化情况。
刘明浩
课题获取了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典型重大滑坡(扎农滑坡、宗绒村滑坡、下归洼滑坡)的基岩物理力学指标。基岩的物理力学指标主要通过点荷载试验得到,获取的物理力学指标为后续的物理模型试验、揭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典型滑坡岩块的强度实验采用点荷载仪,每组试件不少于15件,共计5组。点荷载试验的岩石样共有五种,分别为灰岩、蛇绿岩、云母片麻岩、闪长岩和片岩,其中闪长岩为圆柱状径向加载,其余均为不规则岩样,实验结果进行了尺寸修正,实验状态为天然含水量状态。
姚爱军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现有的虹吸排水技术应用到高海拔地区效率低下,通过改进,提出了变管径高扬程虹吸排水技术,解决高海拔低气压地区滑坡深部排水问题。开展12组变管径虹吸排水试验来验证理论流速计算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虹吸流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不同的变管径方案使得虹吸流速提升15%-116%,可见变管径可显著增强虹吸管的排水能力,尤其是对于高扬程虹吸管。
郑俊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对现有的虹吸排水流速公式计算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验证修正的流速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1)现有的虹吸计算公式仅适用于低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对于高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误差较大,相对误差最大超过90%;(2)修正后的虹吸计算公式适用于各种扬程的虹吸排水系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一般误差在20%以内;(3)因此,推荐使用提出的虹吸排水流速计算的修正公式。
郑俊
本数据是金沙江白格滑坡测斜监测数据,主要考虑滑坡深部变形监测。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布置了三个监测剖面,共7个钻孔,总共600多米,钻孔竖向分布。采用现场人工监测方法,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表明,部分钻孔已形成剪切带。结合现场宏观变形和地质钻口柱状图分析,形成的剪切带的位置跟现场地质情况吻合,证明了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对剪切带位移进一步分析,变形未收敛。通过对该数据的分析确定白格滑坡裂缝区深度范围和监测预警,同时为滑坡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陈菲
我们对碧土地区北澜沧江构造内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展开花岗岩岩石构造属性研究,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其中主量元素采用PW4400型X荧光仪全岩分析,测定10种元素氧化物含量;微量元素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进行测试,ICP-MS由日本东京安捷伦公司制造,型号为Agilent 7700x,分析方法同张鑫等。根据对标准样品GBPC-1de分析结果,分析误差<5%。同位素测试实验采用型号为Neptune Plus的MC-ICP-MS双聚焦磁式质谱仪。实验检测依据为GB/T 17672—1999。
王世锋
针对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的17.9万km2的区域,通过Sentinel-1升降轨,以及Palsar-1升轨三种SAR数据进行InSAR变形观测,根据获取的InSAR变形图像,结合地貌和光学影像特征进行综合解译。共识别得到海拔4000m以下的活动性滑坡949处。需要注意的是,因不同SAR数据的观测角度、敏感度和观测时相的差异,同一滑坡用不同数据解译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滑坡的范围、边界方面需要借助地面和光学影像进行修正。滑坡InSAR识别比例尺的概念与传统空间分辨率不同,主要依靠变形强度,因此一些规模较小,但与背景相比变形特征突出,整体性强,与地物具有逻辑空间关系的滑坡也能得以解译(配合SAR的强度图、地形阴影图、光学遥感影像为地物参照)。本次最小解译区域可达几个像素,如参考怒江沿江公路解译了一处只有4个像素的公路边坡滑坡。
姚鑫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第一课题“冰冻圈关键参数多尺度观测与数据产品研制”、冰川、积雪、冻土变化与影响及应对 (2019QZKK0201)以及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XDA20000000)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寅生课题组发展了青藏高原地区降尺度雪水当量产品。该数据采用亚像元时空分解算法对青藏高原0.05°逐日积雪深度数据集(2000-2018)进行降尺度,并且采用雪深衰减模型补充反演微波探测不到的薄雪区域的雪深值。最后基于积雪密度格网数据,将积雪深度数据转换为雪水当量数据。
闫大江, 张寅生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时序S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S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基于红光波段和蓝光波段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盐分的原理;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能很好的反映土壤的盐分程度,可用于定量化评价盐渍化土壤。
彭燕
通过不同层次的旅游点、旅游线和旅游区的考察,形成景点、景区、廊道和重要的旅游交通节点、旅游村、旅游城镇等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等的照片、视频数据,记录旅游发展状况,发现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并形成相应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思路;数据来源为无人机、行车记录仪和摄像机、手机、GPS,并按照景区、数据类别分成不同文件夹;数据资料经过多次核对,确保真实无误;本数据可为青藏高原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可追溯的依据。
时珊珊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时序地表温度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利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存档的Landsat数据和实用单通道算法反演得到;3)数据质量描述:root-mean-square error(RMSE)约为1.23K。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地表温度是一个常用的陆地表面参数,该数据集可为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产品支撑。
张兆明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也能反映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荒漠带土壤剖面照片集(2019-2021)反映了该区域不同取样点的土壤剖面特征。本数据集土壤剖面照片均来源于2019年至2021年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荒漠带植被与土壤调查。该数据集对于解析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土壤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成壤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秦树高
本数据是研究团队综合利用Sentinel-1 SAR数据,AMSR-2微波辐射计数据以及MODIS LST产品所生产的青藏工程走廊区域高分辨土壤冻融数据集。基于新提出的算法,本产品提供月尺度100m空间分辨土壤冻融状态检测结果,并通过气象站点和土壤温度站点进行精度验证。基于青藏工程走廊地区的4个气象站点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升轨和降轨Sentinel-1的土壤冻融检测结果的整体准确率分别为84.63%和77.09%。基于那曲土壤湿度/温度监测站点进行精度验证,升轨和降轨结果的平均整体精度为78.58%和76.66。该产品弥补了传统土壤冻融产品空间分辨率不足(>1km)的问题,为青藏工程走廊区域高分辨率土壤冻融监测提供了可能。
周欣, 刘修国, 周俊雄, 张正加, 陈启浩, 解清华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MODIS时序光合有效辐射分数(FPAR)产品、地表总初级生产力产品(GPP)产品、Npp产品、蒸散发产品(ET)和叶面积指数(LA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FPAR产品和LAI产品来自第六版MODIS Terra MOD15A2H产品集,GPP和NPP产品均来自MODIS Terra MOD17A2H产品集,蒸散发产品来自MODIS Terra MOD16A2;通过USGS网站下载,利用GDAL插件进行拼接和转投影得到;3)数据质量描述:每种产品均有相应的质量文件,标识了云、雪、无效值等,以有效位编码方式存储。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在森林、农业、生态等领域长时序信息挖掘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贡成娟
中亚咸海流域农业水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潜力数据集采用分布式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耦合模拟手段,分别计算中亚主要流域子流域尺度的降水量和径流深,预估未来中亚农业水资源供给量。研究区域涉及额尔齐斯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三个主要流域,占中亚地区总面积的36%,共划分1100个子流域,构建考虑冰川积雪冻融过程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HEQM模型。模型历史气象数据驱动采用基于压缩感知在傅里叶系数域的气象数据融合方法,实现NECP和ECMWF数据融合,生产高时空分辨率(0.45度)的1901~2014年长序列日降水和气温数据;并利用全球径流数据库(GRDC)中年径流数据序列(含22个站点1940-2000年)对HEQM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实现对研究区水资源变化的准确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5个GCM模式日降雨和气温数据序列的中位数,构建未来气候序列并驱动率定好的HEQM模型,实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流域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预估。数据提供了历史三个时间段2000s(2000-2004)、2010s(2005-2009)和2015s(2010-2014)、以及未来RCP4.5和RCP8.5两个排放情景两个时间段2040s(2040-2070)和2070s(2071-2099),空间分辨率为0.5°乘以0.5°。数据集可为中亚主要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水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张永勇, 刘玉, 杨鹏
针对泥石流淤积体开展掺入不同类型固化剂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工程意义,不仅可以弥补以往对泥石流淤积体固化特性研究不足的缺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泥石流抢险救援难度大、及时地疏通交通要道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泥石流淤积体的固化特性,课题中中南大学开展室内泥石流淤积体固化实验,研究不同级配、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泥石流淤积体在不同类型及不同掺入量的水泥固化剂作用下的承载力变化规律,为更好地处理抢险救援提供参考依据。
苏娜
该数据集包含了青海湖千户里小流域的高寒草甸观测的季节性冻土土壤活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高频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刚察县,处于沙柳河流域的支流上游,处于河谷东侧,海拔高度介于3565-3716m,海拔落差151 m,是典型的高寒草甸下垫面,观测点的经纬度为E100°15,37°25'N。 10层土壤水分SM(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10层土壤温度ST(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及10层土壤介电常数EC(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数据1-10编号对应相应(5cm、10cm、20cm、40cm、80cm、100cm、120cm、140cm、160cm和180cm)的土壤深度。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初步质量控制,将整理后的将数据30分钟存储,命名规则为:数据日期。 数据观测时段为2018年11月5日至2011年12月21日。2020年下半年数据缺失较多。时间分辨率半小时。该数据集可为率定土壤水热模型,及土壤活动层动态刻画提供数据支撑。
李小雁, 王佩
泥石流磨蚀特性是防治工程耐久性设计的关键参数,本项目选取5种碎石级配、4个固相比、3种泥石流浆体黏度、2种泥石流速度和2种混凝土强度共44组工况,采用自行研制的泥石流磨蚀试验装置进行泥石流磨蚀试验,考查了混凝土损失率、磨蚀量速率及表面形貌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混凝土的损失率与磨蚀量速率均随着碎石级配编号(大颗粒碎石含量增加)、泥石流固相比与泥石流粘度增加而增大。通过执行研制的泥石流磨蚀试验装置,据此开展混凝土材料的泥石流磨蚀试验,获得泥石流磨蚀试验结果,得到不同混凝土材料的泥石流磨蚀系数
焦朋朋, 苏娜, 徐林荣
本数据包含泥石流块石冲击力实验数据,是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泥石流块石冲击力模型试验产生的冲击介质屈服应力、冲击介质颗粒粒径、块石冲击力等数据;数据采集地点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展泥石流块石冲击力模型试验获得数据,使用的主要仪器包括HAAKE旋转流变仪MARS40/60、高清摄像机、QSY8301-01压电传感器等,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
刘清华, 苏娜, 徐林荣
数据采集于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的碎屑流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在该试验系统的基础上,预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仪、激光位移传感器、冲击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微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摄像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
张仕林
该数据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平台搭建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基坑处理、滑槽施工、支撑液压安装以及主体结构施工,该试验平台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
张仕林
研究了黏粒含量、宽高比、上游来流流量、初始含水率等不同控制因素对堵沟型崩滑物源溃决的影响,通过对堰塞体溃决过程分析,将堰塞体溃决模式分类。归纳总结不同溃决模式坝体轮廓纵向演化规律,测算流深、流速、侵蚀速率,分析不同溃决模式条件下坝体时空演化进程,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溃坝泥石流重度、洪峰流量、建立堰塞坝溃坝流量放大系数的数学模型,选取研究区两个堵溃点以及银杏坪沟一个堵溃点进行验证,但由于堰塞坝溃决的复杂性,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张友谊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坡面物源总量及动储量占流域内物源总量比例较大,为震后泥石流物源的重要来源。课题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坡度、草本植被密度组合条件下坡面物源起动模式,揭示坡面物源降雨起动敏感性因素排序,建立了根系固土力学模型,分析了坡面物源失稳破坏力学机制,同时对比了工程经验法与RUSLE模型对坡面物源动储量的估计结果,并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坡面复绿草本植被对坡面物源渗流场的影响。
张友谊
针对“宽缓”、“窄陡”型泥石流沟道物源,以现场调查及室内岩土体力学参数试验为基础,利用室内模型实验,研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沟道松散物质起动的机制。通过数据分析,拟合建立沟道物源动储量模型,为震区类似泥石流沟预测预警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结构类型堆积体的起动侵蚀起动过程各不相同:细粒土在后方径流开始后在前缘出现细沟,逐渐发展为拉槽,贯穿至后缘;粗粒土径流开始后前缘坍滑,呈溯源侵蚀的特点;上细下粗土率先在土层分界处形成凹槽,并逐渐向后缘延伸;上粗下细土于前缘部分先形成细沟,其后面层的粗粒土滑动,铲刮前缘细粒土。 (2)泥石流起动瞬间,粗颗粒主要以滑动、跳跃、滚动三种形式起动,细粒土中粗颗粒的起动运移形式以滚动和跳跃为主;粗粒土中粗颗粒以滑动起动为主;上细下粗土前期汇流粗颗粒起动以滚动及跳跃为主,后期为滑动为主;上粗下细土中粗颗粒起动以滑动为主。 (3)雨强越大,径流量越大,下切侵蚀越强烈。侵蚀曲线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大侵蚀深度一般出现坡体陡缓变化处。 (4)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结果,结合分维理论,建立了“宽缓”型沟道物源动储量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
张友谊
课题组人员针对典型“宽缓型”沟道泥石流沟-汶川七盘沟、“窄陡型”沟道泥石流沟-北川青林沟支沟开展了现场野外调查工作。通过选取七盘沟典型沟道堆积体进行现场颗粒筛分试验测定,并对沟道形态及典型沟道断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描述,发现了宽缓型沟道物源具有“宽级配、弱固结、易分层”的特征;除此之外通过选取青林沟支沟沟道泥石流堆积体样本进行现场颗粒筛分试验测定,并完成试验土样的黏粒含量、孔隙率及其抗剪强度的测定。
张友谊
通过自行研制泥石流冲击试验装置(南非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21/05607),开展泥石流冲击试验,获得泥石流冲击试验数据。数据主要在枣庄学院完成,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利用该科学装置建造汶川强震区七盘沟泥石流,系统实施了泥石流冲击模型试验,获得了约27万个测试数据,为深入开展七盘沟泥石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数据包括了泥石流冲击拦挡墙试验数据、泥石流冲击时程变化特性数据、泥石流冲击信号变化特征数据。 数据可以用于分析泥石流在不同条件(如浆体粘度、固相比、碎石级配等)对冲击特性的影响,主要分析了
焦朋朋
1)数据内容 室内堰塞体失稳模型实验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省汶川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地。主要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含水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试验水槽等。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 2)数据来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加工方法:实验土样根据堰塞体的实际颗粒组成情况,用筛析机 筛分出不同粒径的试验土,然后按重量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按预定尺寸堆积,并在固定位置埋设传感器。打开阀门至恒定流量 0.25 L/s,与此同时开 启含水率传感器和两台高速摄像机进行观测,直到 坝体破坏,剩余坝体稳定为止。实验结束后,对全部实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数据进行室内实验,采用相关分析仪器采集得到,真实可靠。 4)可为揭示强震区宽缓和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提供数据支持;获得的冲刷最大深度、冲击力、磨蚀力和冲淤体积等数据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余斌
在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拦截泥石流灾害后,对灾害坡面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借助地形重构软件如Context Capture 建立坡面三维模型后,对防护过程进行显式瞬态动力反演计算分析,通过LS-DYNA计算软件计算获得结构的各个部件的力学响应历程,从而获取钢丝绳拉力、钢柱内力、系统缓冲距离、系统残余防护高度、消能器变形量、钢柱变形等数据,为防护系统性能评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为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齐欣
本数据为关于四川省北川地区、云南省鲁甸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影像信息数据,可用于构建山体震裂崩塌遥感影像的解译识别标志,揭示山体震裂崩塌形成的一般形式,评估具体山体震裂崩塌的危险等级;数据可结合DEM数据用于挖掘山体震裂崩塌的发育机制等。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研究山体震裂崩塌的智能识别理论及形成机制,为寻找其他相似类型震裂崩塌物源提供指示意义。本项目部分原始数据可用于全面了解鲁甸区域山体震裂崩塌危险性等。
韩征
通过对扎西康矿集区岩浆热液锡钨多金属成矿系统结构的精细解剖,结合地物化研究进展及矿物指示意义,集成了矿集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物元素示踪”的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组合。①中比例尺重磁等地球物理技术手段查明穹窿深部结构及隐伏岩体顶界面,圈定成矿有利地质体和重点工作区;②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和大比例大地电磁测深联合约束矿化有利部位;③钻孔原生晕测量及闪锌矿等找矿矿物学研究反演深部找矿前景;④成矿地质模型综合圈定深部找矿靶区,实施钻探验证。
张林奎
综合扎西康矿集区各类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总结了矿集区岩浆热液型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 1)依据面积性重磁资料圈定低重力、低磁异常区,并结合大地电磁剖面测量获得高阻异常区,综合预测、定位岩体; 2)利用低密度、弱磁异常和视电阻率等值线扭曲变化部位定位穹窿幔部; 3)依据低重力异常带、视电阻率等值线密集变化的陡倾梯度带综合圈定盖层中发育的张性断裂带; 4)结合成矿模型,在岩体与幔部的交汇部位,结合张性断裂发育程度,综合预测深部矿体。
梁生贤
本数据集为西藏扎西康矿集区实测剩余重力剖面数据,用于研究矿区密度结构。数据为LCR-G型重力仪实测获取,采集于2018年6月~10月。重力剖面测量参照《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2017)》执行,各项参数(仪器参数、检查率和检查结果)符合要求。重力工作以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系统作为本次重力工作的起算点,绝对重力值引自国家重力基本点,布格重力改正范围167.3 km,地形改正密度2.67g/cm3,剩余重力异常利用GMS3.0软件计算得到。
梁生贤
本数据集为西藏扎西康矿集区大地电磁实测结果数据,频率范围320~0.001 Hz,用于研究采集区域5000 m以浅的电性结构。数据为V5-2000仪器实测获取,每个测点形成一个“.plt”格式的文件,该格式包含了测点位置(经纬度)、观测时间、测量参数以及测量结果等。全部测点的野外布极方式均为北南-东西的“十”字型,数据采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大地电磁测探法技术规程(DZ/T 0173-1997)》执行,各项参数(仪器参数、检查率和检查结果)符合要求。利用该数据集较清晰地刻画了扎西康矿区5000m以浅的电性结构,为研究区内的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梁生贤
本数据集为西藏扎西康矿集区音频(10400~1.02 Hz)大地电磁实测结果数据,用于研究采集区域1000 m以浅的电性结构。数据为V5-2000仪器实测获取,每个测点形成一个“.plt”格式的文件,该格式包含了测点位置(经纬度)、观测时间、测量参数以及测量结果等。全部测点的野外布极方式均为北南-东西的“十”字型,数据采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DZ/T 0305-2017)》执行,各项参数(仪器参数、检查率和检查结果)符合要求。利用该数据集较清晰地刻画了扎西康矿集区电性结构,为研究成矿作用、预测找矿靶区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梁生贤
原位微区S同位素分析采用单点模式,为了解决分析过程中硫同位素比值的Down Hole分馏效应(Fu et al., 2016),选择采用大束斑(44 μm)和低频率(2 Hz)的激光条件,单次分析约剥蚀100个激光脉冲。同时配备了信号平滑装置(Hu et al., 2015),确保在低频率条件下获得稳定的信号。激光能量密度固定5.0 J/cm2。氮气被引入等离子体降低多原子离子干扰。硫同位素质量分馏采用SSB方法校正。为避免基体效应,黄铁矿采用黄铁矿参考物质PPP-1校正;黄铜矿样品采用国家黄铜矿标准物质GBW07268的粉末压片校正;以上样品δ34Sv-CDT推荐值请参考(Fu et al., 2016)。测试过程中,实验室内部磁黄铁矿参考物质SP-Po-01(δ34Sv-CDT=1.4±0.4 ‰),黄铜矿参考物质SP-CP-01(δ34Sv-CDT=5.5±0.3 ‰)和国际硫化银标准物质IAEA-S-2(δ34Sv-CDT=22.58±0.39 ‰)和IAEA-S-3(δ34Sv-CDT =-32.18±0.45 ‰)作为质量监控样品被重复分析,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载金黄铁矿的原位δ34S值为1.06‰~ 2.41‰,板岩中不载金黄铁矿的δ34S值为8.19‰~ 15.86‰,表明与成矿相关的硫来自深源,而不是围岩地层。
张林奎
氢、氧同位素组成测试由北京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利用MAT-253质谱仪分析测试完成。首先将H、O同位素测试的样品在双目镜下进行挑选提纯,纯度达到99%以上,研磨至200目。本次氢同位素分析采用锌还原法测定,在低温下烘干去除吸附水和次生包裹体,加热至600℃从样品中提取原生流体包裹体的水,然后用Zn置换出水中的H并对H2进行质谱分析,氢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1%。氧同位素采用硅酸盐及氧化物矿物中氧同位素组成的五氟化溴法测定,在500~680℃的真空条件下使 BrF5与样品反应,对产生的O2进行质谱分析,氧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0.2%。H-O同位素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地壳或地幔的活化,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不同流体混合作用是控制含金硫化物沉淀的关键机制。
张林奎
云母Ar-Ar测年技术将选取的白云母样品粉碎、过筛、手工淘洗、重液分离、磁力分选和显微镜检查等获取白云母单矿物,选纯的矿物(纯度>99%)用超声波清洗。清洗后的样品被封进石英瓶中送核反应堆中接受中子照射。照射工作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游泳池堆”中进行的,使用B4孔道,中子流密度约为2.65×1013n cm-2S-1。照射总时间为1440分钟,积分中子通量为2.30×1018n cm-2;同期接受中子照射的还有用做监控样的标准样:ZBH-25黑云母标样,其标准年龄为132.7±1.2Ma,K含量为7.6%。样品的阶段升温加热使用石墨炉,每一个阶段加热10分钟,净化20分钟。质谱分析是在多接收稀有气体质谱仪Helix MC上进行的,每个峰值均采集20组数据。所有的数据在回归到时间零点值后再进行质量歧视校正、大气氩校正、空白校正和干扰元素同位素校正。中子照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同位素校正系数通过分析照射过的K2SO4 和CaF2来获得,其值为:(36Ar/37Aro)Ca =0.0002398,(40Ar/39Ar)K=0.004782,(39Ar/37Aro)Ca =0.000806。37Ar经过放射性衰变校正;40K衰变常数λ=5.543×10-10年-1;计算的J值为0.003283。主成矿期热液载金绢云母40Ar-39Ar年龄为16.03±0.31 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中新世,明显不同于特提斯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中主要金矿床(形成于始新世)。
张林奎
在对扎西康矿床精细结构解剖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地球物理探测及解译,结合浅表地球化学特征,运用扎西康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模型和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矿产预测工作,圈定扎西康54线附近的深部找矿靶区1处。青木竹深部靶区位于错那洞祥林地区北西部。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信息,在青木竹地区深部圈定了一处铍-锡-钨多金属找矿靶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在青木竹一带具有较高的铅、锌、锑、银衬值累加异常,显示该地区具有铅锌等低温元素异常。同时,地质填图工作在青木竹地表发现了数条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宽度1-5m不等,充填石英、铁锰碳酸盐及金属硫化物,表明青木竹存在着受断裂控制的脉状铅锌锑多金属矿化体,与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具有相似的成矿特征。根据错那洞穹窿伸展带向北西向延伸正好可以到达青木竹深部。
张林奎
错那洞Sn-W-Be矿床位于藏南地区,是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首例与中新世淡色花岗岩有关的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白云母和锡石-硫化物脉中金云母Ar-Ar年龄分别为15.4Ma和15.0Ma,矽卡岩中的锡石U-Pb年龄为14.3Ma。含锡淡色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14.9Ma和15.3Ma。上述成岩和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锡钨成矿在成因上与中新世淡色花岗岩有关。矽卡岩型W-Sn-Be的主要成矿机制是水岩反应,锡石-石英脉和锡石-硫化物脉成矿的机制是氧逸度升高、降温和降压引起的流体沸腾,萤石-石英脉沉淀机制是岩浆热液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流体混合和稀释作用。错那洞穹隆石榴石片岩独居石U-Pb年龄表明在38-26 Ma时发生折返和退变质,并形成少量的伟晶岩脉(34Ma)。错那洞穹隆主要形成于21-18 Ma,是STDS伸展拆离和第二期淡色花岗岩(21Ma)岩浆底辟的共同作用。18-16 Ma,南北向裂谷导致高喜马拉雅的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最晚期的含锡淡色花岗岩(16Ma)和控矿断裂系统。含锡淡色花岗岩的高分异演化、流体出熔和岩浆热液流体的共同作用形成错那洞锡多金属矿床。喜马拉雅地区有大量的与错那洞相似的穹隆构造和中新世高分异含锡淡色花岗岩,这个地区有望成为一条新的锡钨稀有金属成矿带。
张林奎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3 部分组成。 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夕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后期侵入有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 祥林铍锡多金属矿位于错那洞穹隆北部,矿区内发育多条南北向、北东向张性断裂。 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和断层破碎带内新发现了铍锡多金属工业矿体。 通过错那洞穹隆北部祥林矿区的构造与蚀变填图,矿化类型可初步划分为夕卡岩型、 锡石 石英脉型、 锡石 硫化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 夕卡岩型矿体赋存在穹隆幔部的夕卡岩化大理岩内,矿化以铍、锡、钨为主,锡品位变化较大。 锡石-石英脉型矿体受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矿化以锡、铍、 钨为主, 矿石品位相对较富。 锡石-硫化物型矿体受大理岩内的层间滑脱构造控制,富锡,而铍、 钨相对较贫。结合矿体特征研究和矿床类型总结,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找矿标志和方向,即锡石-硫化物型铍锡多金属矿和锡石-石英脉型铍锡多金属矿铍、锡、钨品位相对较富,为今后主攻的矿床类型。
张林奎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和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体(GHC)顶部,一般受滑脱断层控制。这些前构造、同构造和后构造淡色花岗岩的年龄可用于限制分离结构(如藏南分离系统,STDS)的活动。对喜马拉雅东部STDS活动时间的研究比较稀少。在这项研究中,测量了在中国西藏山南市洛扎、库局、肖战和错那洞四个地区,受STDS和NHGD影响的同构造和后构造淡色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结果表明,受STDS影响的洛扎地区最古老的同构造的二云母花岗岩为24 -25 Ma,因此STDS活动的时间在或略早于25 Ma。最年轻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含地区石榴石的白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 18.4 Ma。最古老的未变形后构造淡色花岗岩(不受 STDS 影响)是肖站白云母花岗岩,其年龄为 17.4 Ma 。因此,STDS活动的结束可以限制在18.4-17.4 Ma。 STDS包括三种形式:NHGD(STDS的北延伸)中的滑脱断层,GHC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序列之间的内部STDS,以及同形klippes底部的外部STDS。本文对上述三种滑脱带的活动时限进行了综合总结。基于这项工作,该地区STDS向北延伸(塑性变形)时间被认为是28-17 Ma。 GHC的折返主要受顺序剪切控制。第一,GHC顶部的藏南逆冲断层系统(STDS的前身)在45-28 Ma向南逆冲;然后,GHC 中部的高喜马拉雅断层在 28-17 Ma 形成向南延伸的韧性逆冲断层;最后,GHC底部的主中逆冲断层在17-9 Ma向南逆冲。
张林奎
锆石和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微量元素含量利用LA-ICP-MS同时分析完成。GeolasPro激光剥蚀系统由COMPexPro 102 ArF 193 nm准分子激光器和MicroLas光学系统组成,ICP-MS型号为Agilent 7700e。激光剥蚀过程中采用氦气作载气、氩气为补偿气以调节灵敏度,二者在进入ICP之前通过一个T型接头混合,激光剥蚀系统配置有信号平滑装置(Hu et al., 2015)。每个时间分辨分析数据包括大约20-30 s空白信号和50 s样品信号。锆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24 µm和频率为5Hz,激光能量为80 mJ。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91500 (1062±4 Ma, (Wiedenbeck et al., 2004)) 作为外标同位素校正,采用GJ-1 (608.5±0.4 Ma, (Jackson et al., 2004)) 和Plešovice (337.1±0.4 Ma, (Sláma et al., 2008))作为监控样品。独居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16 µm和频率为2 Hz,激光能量为80 mJ。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44069 (424.9±0.4 Ma, (Aleinikoff et al., 2006))作为外标进行同位素校正,采用Trebilcock (272±4 Ma, (Tomascak et al., 1996))作为监控样品。锆石和独居石微量元素含量处理均采用玻璃标准物质NIST610作为外标进行分馏校正。测试值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仪器稳定,数据准确可靠。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ICPMSDataCal (Liu et al., 2010)完成。锆石样品的U-Pb年龄谐和图绘制和年龄加权平均计算采用Isoplot/Ex_ver3.75(Ludwig, 2012)完成。结果表明,受藏南拆离系(STDS)影响的洛扎地区,最古老的同构造二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4~25 Ma,因此STDS活动的时间处于或略早于25 Ma。最年轻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地区含石榴石的白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 18.4 Ma。最古老的未变形后构造无色花岗岩(不受 STDS 影响)是 17.4 Ma 的肖站白云母花岗岩。因此,STDS 活动的结束时间可以限制在 18.4-17.4 Ma。 STDS包括三种形式:NHGD(STDS的北延伸)中的滑脱断层,GHC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序列之间的内部STDS,以及同形走断裂底部的外部STDS。
张林奎
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温度测试在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及ZEISS偏光显微镜下完成。仪器的温度可测试范围为−196 - +600 °C。在−120~−70 °C温度区间的测定精度为±0.5 °C、在−70~+100 °C区间精度为±0.2 °C,在100~500 °C区间精度为±2 °C。采用美国 FLUID INC公司提供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样品对冷热台进行了温度标定。测试过程中,升温速率一般为1~5 °C/min,含CO2 包裹体相变点附近升温速率为0.2 °C/min,水溶液包裹体相变点附近的升温速率为0.2~0.5 °C/min,保证了相转变温度数据的准确可靠。西藏明赛矿区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用于反推金成矿时的流体盐度、压力以及限定金的沉淀时的流体温度。
张林奎
土壤水分是地气交互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是全球观测系统提出的关键气候变量之一;植被光学厚度是微波辐射传输过程中衡量植被衰减特性的物理量,在表征植被水分与生物量动态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数据集使用多通道协同反演算法获取SMAP观测的土壤水分与植被光学厚度。该算法利用参数间的自约束关系与通道间的理论转换关系进行地表参数反演,反演过程不依赖于其他辅助数据,并适用于多种不同载荷配置。本数据集的土壤水分反演结果包含了融化期的土壤水分含量与冻结期的液态水含量;同时反演了水平和垂直两个极化的植被光学厚度,是全球第一套具有极化差异的L波段植被光学厚度产品。 本数据集基于国际土壤水分观测网络、美国农业部及研究室自建发布的共19个土壤水分密集观测站网(其中包含9个SMAP核心验证站点以及SMAP尚未使用的10个密集观测站点)以及被广泛使用的土壤气候分析网络SCAN进行验证,结果发现MCCA土壤水分反演结果精度优于其它SMAP产品。
赵天杰, 彭志晴, 姚盼盼, 施建成
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样机研制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天魔沟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工作,示范应用中的测试报警数据及应用报警数据信息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数据给出的是测试和应用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由于泥石流微波雷达为结果导向型监测,即其监测结果直接给出是否发生了泥石流,而不是发生泥石流的相关条件,因此本数据主要用于对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研发过程中对目标识别能力的判定。 数据可用于泥石流微波雷达研制参考。
段江年
泥石流监测预警通信与管理用多模通信单元样机研制中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测试工作,测试中的传感器状态信息、通信终端状态信息、产品上线离线信息以及报警信息等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记录给出的是测试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相关数据包含测试地的4g网络信号,可用于对通信网络数据的判断;其它数据可为泥石流监测通信设备研制作参考。
段江年
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样机研制过程中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测试工作,测试中的报警数据信息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数据给出的是测试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由于泥石流微波雷达为结果导向型监测,即其监测结果直接给出是否发生了泥石流,而不是发生泥石流的相关条件,因此本数据主要用于对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研发过程中对目标识别能力的判定。 数据可用于泥石流微波雷达研制参考。
段江年
照片包含每日(2021.7.25-2021.8.6)科考灾害点和工作照,及每个灾害点的调查表(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对每天所记录的灾害点在地图上进行标识,转化为KMZ格式,在GIS上分析科考区域灾害点的分布。灾害点分布发现,在北线沿途及科考县域内灾害点较少,而在南线沿途及科考县域内灾害点较多。在科考过程中发现有风沙点、山地侵蚀点等,也做出了记录。尤其在喜马拉雅山周边峡谷沟壑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在羌塘高原地区(高原面上)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灾害点照片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灾害特点,是研究当地灾种的直观资料,进而对当地的灾害类型、分布和防灾减灾措施具有基础性意义。
周强, 牛百成, 华却才让, 李春花, 张生鹏, 马明福, 高海辛, 陈英明, 丁元慧, 高原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