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WRF4.1.1模式制备的青藏高原高分辨率大气-水文模拟数据集,格点数为191*355,空间分辨率9km,覆盖范围如图1所示,时间分辨率为3h,模拟时采用的主要参数化方案包括:Thompson微物理方案、RRTM长波辐射方案、Dudhia短波辐射方案、MYJ边界层方案、Noah陆面过程方案。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0年,变量包括:降水(Rain),地面2m高度的温度(T2)和湿度(Q2),地表温度(TSK)、地面气压(PSFC)、地面上10m风场的纬向分量(U10)、地面上10m风场的经向分量(V10)。地表向下的长波通量(GLW)、地表向下短波通量(SWDOWN)、地表热通量(GRDFLX)、感热通量(HFX)、潜热通量(LH)、地表径流(SFROFF)、地下径流(UDROFF)等。该数据可有效支撑青藏高原地区区域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研究。
孟宪红, 马媛媛
中亚的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冰川加速融化,是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在评估该地区的脆弱性、影响性和适应性时,急需高分辨率的气候预估数据集。为此,我们对来自CMIP5的三个偏差订正后的全球气候模式(MPI-ESM-MR、CCSM4和HadGEM2-ES),在中亚地区开展了9千米的动力降尺度,继而生产了一个中亚高分辨率气候预估数据集,将其命名为HCPD-CA(High-resolution Climate Projection Dataset in Central Asia)。它的历史时段是1986-2005,未来时段是2031-2050,排放情景是RCP4.5。这个数据集有4个静态变量和10个常被用于驱动生态和水文模型的气象要素。静态变量有地形高度(HGT, m)、土地利用类型(LU_INDEX, 21 categories)、陆地水体(LANDMASK, 1代表陆地, 0代表水体)和土壤类型(ISLTYP, 16 categories)。10个气象要素是日降水量(PREC,mm/day)、2米日平均/最高/最低温(T2MEAN/T2MAX/T2MIN,K)、2米日平均相对湿度(RH2MEAN,%)、10米日平均维向和经向风(U10MEAN/V10MEAN,m/s)、日平均向下短波/长波辐射(SWD/LWD,W/m2)和日平均地表气压(PSFC,Pa)。评估结果显示:这个数据产品在描述中亚各个气象要素的平均态上有很高的质量,这保证了其可用性。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升温剧烈(年均温升高1.62-2.02℃),向下短波和长波辐射显著增强,其他气象要素变化很小。HCPD-CA数据集可被用于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亚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在生态和水文系统上。
邱源
泛第三极区域数据集呈现海量、零散等特征,现有数据集种类较多,覆盖范围广,涉及水文、生态、大气以及灾害等多个领域,但这些数据集来自不同平台,在尺度、数据格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数据的可利用性较差,不利于科研人员展开泛第三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无法发挥出这些数据集的巨大潜力。本研究采用来自多个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使用数据集成、数据融合等集成方法生产更高质量和更新年份的泛第三极综合数据集。根据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数据科学内容进行集成。对部分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产生数据质量更高、年份更新的创新性数据产品,更好地服务于陆面过程模型等研究中。泛第三极数据集根据自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别采用泛第三极流域边界和泛第三极国家边界获取数据,统一采用罗宾逊(Robinson)投影格式。获得了多源集成的包含基础数据集、冰冻圈数据集、水文大气数据集、生态数据集、灾害数据集和人文地理数据集共六类数据集。 (1)基础数据集包含边界数据集、30米土地覆被数据、植被功能数据、30米SRTM数字高程数据和HWSD土壤质地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基础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2)冰冻圈数据集包含冻土数据集、冰川分布数据、冰湖分布数据和积雪深度数据。其中,冻土数据集又包含冻土分布数据、冻土水热分带数据、冻土指数数据和冻土表面粗糙度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冰冻圈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3)水文大气数据集包含河流湖泊数据集、蒸散发数据集和大气数据集。河流湖泊数据集包含河流数据和湖泊数据,蒸散发数据集包含MODIS蒸散发数据、土壤蒸发数据、水体冰雪蒸发数据和冠层截流蒸发数据,大气数据集包含ERA5-Land再分析数据集中的地表热辐射数据、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降水数据、气压数据、温度数据和风场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水文大气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4)生态数据集包含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和植被蒸腾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生态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5)灾害数据集包含滑坡数据和地震区划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灾害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6)人文地理数据集则包含交通道路数据、铁路机场数据、人口密度数据、主要国家人均GDP数据、收入水平数据和世界遗产分布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人文地理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泛第三极综合数据集将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利,避免相关研究在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重复劳动,节省研究者宝贵的时间,并且在陆面过程模型、水文模型和生态模型等科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泛第三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泛第三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李虎, 潘小多, 李新, 盖春梅, 冉有华
吉尔吉斯斯坦西天山Kara-Batkak冰川气象站(42°9'46″N,78°16'21″E,3280m)。 观测数据包括逐时气象要素(小时雨量(mm)、瞬时风向(°)、瞬时风速(m/s)、2分钟风向(°)、2分钟风速(m/s)、10分钟风向(°)、10分钟风速(m/s)、最大风速时风向(°)、最大风速(m/s)、最大风速时间、极大风速时风向(°)、极大风速(m/s)、极大风速时间、分钟内极大瞬时风速风向(°)、分钟内极大瞬时风速(m/s)、气压(hPa)、气压最高(hPa)、气压最高出现时间、气压最低(hPa)、气压最低出现时间)。 气象观测要素,经过积累和统计,加工成气候资料,为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军事、水文、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
霍文
本数据是通过建立长江黄河源WEB-DHM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气温、降水、气压等作为输入数据,以GAME-TIBET数据作为验证数据,模拟输出的5km逐月水文数据集,包括格网径流与蒸发(若蒸发小于0,则表示凝华;若径流小于0,则表示当月降水小于蒸发)。数据是基于WEB-DHM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气温、降水、气温等(源自itp-forcing和CMA)为输入数据,以GLASS、MODIA、AVHRR为植被数据,SOILGRID及FAO为土壤参数建立起的模型,并通过对径流、土壤温湿度的率定与验证获得的1998-2017年长江黄河源5公里逐月格网径流与蒸发。若asc无法在arcmap中正常打开,请将asc文件前5行顶格。
王磊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敦煌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敦煌西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3.709E,40.348N,海拔99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2m、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2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2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2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2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由于采集器故障,1.23-1.24数据丢失;由于塔体倾斜,3.17-5.24部分数据异常或丢失;由于程序故障,空气湿度采集错误;(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包括近地面气温、近地面气压、近地面空气比湿、近地面全风速、地面向下短波辐射、地面向下长波辐射、地面降水率共7个要素。数据为NETCDF格式,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水平空间分辨率为0.1°。可为中国区陆面过程模拟提供驱动数据。 该数据集是以国际上现有的Princeton再分析资料、GLDAS资料、GEWEX-SRB辐射资料,以及TRMM降水资料为背景场,融合了中国气象局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制作而成。详细过程请参阅参考文献。原始资料来自于气象局观测数据、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已去除非物理范围的值,采用ANU-Spline统计插值。精度介于气象局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之间,好于国际上已有再分析数据的精度。
阳坤, 何杰, 唐文君, 卢麾, 秦军, 陈莹莹, 李新
中亚野外气象站观测数据集包括中亚10个野外气象站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辐射、土壤热通量、日照时间和土壤温度等实地观测数据。10个野外站涵盖农田、森林、草地、沙漠、荒漠、湿地、高原、山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本数据集由地面气象观测站收集到的气象原始数据经筛查和审核后,进行格式转换后获得。数据质量良好。中亚地区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频繁,本数据集的建立对于开展长期的中亚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中亚地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已经在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研究中获得了应用。
李耀明
1、数据内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气压、风速、平均总辐射、总净辐射值及水汽压日平均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由美国campel高山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其中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型号HMP155A;风速风向仪型号:05103-45;净辐射仪:CNR 4 Net Radiometer four component;大气压力传感器:CS106;雨量筒:TE525MM。自动气象站每隔10分钟自动采集一次数据,每日采集完自动统计计算得出日均值气象数据。 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自动连续获取。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气象站设置在冰川中部,气象数据可为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型冰川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刘婧
CMADS V1.0(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 Version 1.0) 版本数据集引入STMAS同化算法技术,利用数据循环嵌套、重采样,模式推算及双线性插值等多种技术手段而建立。CMADS数据集按照SWAT模型输入驱动数据格式进行了格式整理与修正,使SWAT模型可直接使用该数据集而不需要任何格式转换。CMADS系列数据集同时建立了两种格式的数据(.dbf和.txt),方便其他它模型应用人员及气象分析人员调用与分析。CMADS数据源介绍:气温、气压、比湿、风速驱动数据采用了2421个国家级自动站和业务考核的39439个区域自动站2008年1月以来地面基本气象要素逐小时观测数据以及相应时期的台站信息(台站经纬度、海拔高度),利用多重网格三维变分方法(STMAS),在NCEP/GFS背景场基础上制作地面基本要素分析场;其中,中国区域以外,只对NCEP/GFS背景数据做地形调整、变量诊断,并插值到分析格点;中国区域以内,利用STMAS算法,将经过前处理的NCEP/GFS背景数据和自动站观测融合,并与中国区域以外的数据进行拼接。降水:由多卫星与地面自动站降水融合而成。其中,中国区域以外采用NCEP-CPC制作的CMORPH卫星融合降水产品,中国区域采用CMORPH产品为背景场融合中国降水自动站观测制作的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辐射:基于DISSORT辐射传输模型,获取来自FY2E卫星一级产品实时反演太阳短波辐射产品。主要以ISCCP资料为背景数据,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式DISORT对FY2D/E标称图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出分析格点上的地面入射太阳总辐射辐照度。CMADSV1.0系列数据集空间覆盖整个东亚(0°N-65°N,60°E-160°E), 空间分辨率分别为CMADS V1.0版本: 1/3°,CMADS V1.1版本: 1/4°,CMADS V1.2版本: 1/8°及CMADS V1.3版本: 1/16°,以上分辨率均为逐日(CLDAS同化场基本分辨率为1/16°,保证了CMADS数据集最高分辨率达1/16°),时间尺度为2008-2016年。 本页发布的数据集为CMADSV1.0版本数据集(空间分辨率:1/3°。时间分辨率:逐日。空间覆盖范围:东亚(0°N-65°N,60°E-160°E)。提供要素:日平均2米温度,日最高\低2米温度,日累计24时降水量,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气压,日比湿度,日相对湿度,日平均10米风速,提供数据格式:dbf及txt。该驱动数据已在我国多个流域进行了驱动验证,效果表现良好。 数据集元数据介绍 CMADS--SWAT驱动数据总体存放路径说明: 数据集分为专门驱动SWAT模型的子数据驱动集与其他模型使用的数据驱动集 1)专门驱动SWAT模型的子数据集路径为:CMADS-V1.0\For-swat\ 2)专门其他模型使用的子数据集路径为:CMADS-V1.0\For-other-model\ CMADS--SWAT驱动数据各子集文件路径及名说明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路径 1)CMADS的SWAT子数据驱动集(For-swat文件夹内),包含Station\与Fork\子目录。 其中Station\目录下为SWAT模型需要的所有输入数据(逐日)。以上输入数据分别位于以下目录: Relative-Humidity-58500\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Precipitation-58500\ 日累计降水量(mm) Solar radiation-58500\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2) Tmperature-58500\ 日最高、最低2米气温(℃) Wind-58500\ 日平均10米风速(m/s)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命名格式 中国大气数据同化SWAT模型数据集(CMADS)的SWAT子集文件命名: 数据集代码由要素代码:R、P、S、T、W+维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组成(经纬度网格数提取参见CMADS数据集使用手册.pdf)。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命名格式实体文件的内容描述: 数据集时间尺度:2008年-2016年间共9年数据文件 空间分辨率:1/3度 时间分辨率:逐日 要素数据存放格式:dbf 索引表存放格式:txt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索引表: 其中Fork\目录下为SWAT模型需要的所有站点索引表。以上输入数据索引表均可用以下索引表索引: PCPFORK.txt 降水索引表 RHFORK.txt 相对湿度索引表 SORFORK.txt 太阳辐射索引表 TMPFORK.txt 温度索引表 WINDFORK.txt 风速索引表 CMADS其他模式驱动数据子集路径 CMADS的SWAT子数据驱动集(For-other-model文件夹内),包括常规模型需要的所有气象输入数据(逐日)。以上输入数据分别位于以下目录: Atmospheric-Pressure-txt\ 日平均大气压强(hPa) Average-Temperature-txt\ 日平均2米气温(℃) Maximum-Temperature-txt\ 日最高2米气温(℃) Minimum-Temperature-txt\ 日最低2米气温(℃) Precipitation-txt\ 日累计降水(mm) Relative-Humidity-txt\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Solar-Radiation-txt\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2) Specific-Humidity-txt\ 日平均比湿(g/kg) Wind-txt\ 日平均10米风速(m/s) For-other-model 子集文件命名: CMADS_V1.0_PRS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大气压强(hPa) CMADS_V1.0_TMP_AVG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2米气温(℃) CMADS_V1.0_TMP_MAX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最高2米气温(℃) CMADS_V1.0_TMP_MIN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最低2米气温(℃) CMADS_V1.0_24h_PRE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 24h 累计降水(mm) CMADS_V1.0_RHU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CMADS_V1.0_SOR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 2 ) CMADS_V1.0_SHU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比湿(g/kg) CMADS_V1.0_WIND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10米风速(m/s) 数据存储信息 存储格式和读取:数据集存储格式分为SWAT子集文件(dbf文件),及其他模式数据集(txt文件)。 数据集附属说明文档: metadata:元数据文档(CMADS_META_C.pdf)。 description:说明文档(CMADS_DOCU_C.pdf)。 数据总量:33.6GB 占用空间:35.2GB 时间范围:2008年-2016年 时间分辨率:逐日 地理范围描述:东亚 最西经度:60°E 最东经度:160°E 最北纬度:65°N 最南纬度:0°N 台站数量:58500站 空间分辨率: 1/3°×1/3°网格点 垂直范围:无
孟现勇, 王浩
CMADS V1.1(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 Version 1.1) 版本数据集引入STMAS同化算法, 利用数据循环嵌套,模式推算等多种技术手段而建立。CMADS V1.1数据集按照SWAT模型输入驱动数据格式进行了格式整理与修正,使SWAT模型可直接使用该数据集而不需要任何格式转换。CMADS V1.1数据集同时建立了两种格式的数据(.dbf和.txt),方便其他它模型应用人员及气象分析人员调用与分析。CMADS数据源介绍:气温、气压、比湿、风速驱动数据采用了2421个国家级自动站和业务考核的29452个区域自动站2009年1月以来地面基本气象要素逐小时观测数据以及相应时期的台站信息(台站经纬度、海拔高度),利用多重网格三维变分方法(STMAS),在NCEP/GFS背景场基础上制作地面基本要素分析场;其中,中国区域以外,只对NCEP/GFS背景数据做地形调整、变量诊断,并插值到分析格点;中国区域以内,利用STMAS算法,将经过前处理的NCEP/GFS背景数据和自动站观测融合,并与中国区域以外的数据进行拼接。降水:由多卫星与地面自动站降水融合而成。其中,中国区域以外采用NCEP-CPC制作的CMORPH卫星融合降水产品,中国区域采用CMORPH产品为背景场融合中国降水自动站观测制作的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辐射:基于DISSORT辐射传输模型,获取来自FY2E卫星一级产品实时反演太阳短波辐射产品。主要以ISCCP资料为背景数据,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式DISORT对FY2D/E标称图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出分析格点上的地面入射太阳总辐射辐照度。本页发布的数据集为CMADS V1.1版本空间分辨率: 1/4°,时间分辨率:逐日,时间尺度为2008-2016年。空间覆盖范围:东亚(0°N-65°N,60°E-160°E)。提供要素:日平均2米温度,日最高\低2米温度,日累计24时降水量,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气压,日比湿度,日相对湿度,日平均10米风速,提供数据格式:dbf及txt。 CMADS V1.1元数据介绍 CMADS V1.1--SWAT驱动数据总体存放路径说明: 数据集分为专门驱动SWAT模型的子数据驱动集与其他模型使用的数据驱动集 1)专门驱动SWAT模型的子数据集路径为:CMADS-V1.1\For-swat\ 2)专门其他模型使用的子数据集路径为:CMADS-V1.1\For-other-model\ CMADS V1.1--SWAT驱动数据各子集文件路径及名说明 CMADS V1.1--SWAT驱动数据子集路径 1)CMADS V1.1的SWAT子数据驱动集(For-swat文件夹内),包含Station\与Fork\子目录。 其中Station\目录下为SWAT模型需要的所有输入数据(逐日)。以上输入数据分别位于以下目录: Relative-Humidity-104000\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Precipitation-104000\ 日累计降水量(mm) Solar radiation-104000\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2) Temperature-104000\ 日最高最低2米气温(℃) Wind-104000\ 日平均10米风速(m/s) CMADS V1.1--SWAT驱动数据子集命名格式 中国大气数据同化SWAT模型数据集(CMADS)的SWAT子集文件命名: 数据集代码由要素代码:R、P、S、T、W+维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组成(经纬度网格数提取参见CMADS数据集使用手册.pdf)。 CMADS V1.1--SWAT驱动数据子集命名格式实体文件的内容描述: 数据集时间尺度:2008年-2016年间共9年数据文件 空间分辨率:1/4度 时间分辨率:逐日 要素数据存放格式:dbf 索引表存放格式:txt CMADS V1.1--SWAT驱动数据子集索引表: 其中Fork\目录下为SWAT模型需要的所有站点索引表。以上输入数据索引表均可用以下索引表索引: PCPFORK.txt 降水索引表 RHFORK.txt 相对湿度索引表 SORFORK.txt 太阳辐射索引表 TMPFORK.txt 温度索引表 WINDFORK.txt 风速索引表 CMADS V1.1其他模式驱动数据子集路径 CMADS V1.1的SWAT子数据驱动集(For-other-model文件夹内),包括常规模型需要的所有气象输入数据(逐日)。以上输入数据分别位于以下目录: Atmospheric-Pressure-txt\ 日平均大气压强(hPa) Average-Temperature-txt\ 日平均2米气温(℃) Maximum-Temperature-txt\ 日最高2米气温(℃) Minimum-Temperature-txt\ 日最低2米气温(℃) Precipitation-txt\ 日累计降水(mm) Relative-Humidity-txt\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Solar-Radiation-txt\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2) Specific-Humidity-txt\ 日平均比湿(g/kg) Wind-txt\ 日平均10米风速(m/s) 数据存储信息 存储格式和读取:数据集存储格式分为SWAT子集文件(dbf文件),及其他模式数据集(txt文件)。 数据集附属说明文档: metadata:元数据文档(CMADS_META_C.pdf)。 description:说明文档(CMADS_DOCU_C.pdf)。 数据总量:45GB 占用空间:50GB 时间范围:2008年-2016年 时间分辨率:逐日 地理范围描述:东亚 最西经度:60°E 最东经度:160°E 最北纬度:65°N 最南纬度:0°N 台站数量:104000站 空间分辨率: 1/4°×1/4°网格点 垂直范围:无
孟现勇, 王浩
数据集综合了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大气、水文和土壤的长期监测数据。数据有三种分辨率,包括0.1秒、10分钟、30分钟、24小时不等。 野外的大气边界层塔(PBL)所使用的温湿度和气压传感器由芬兰的Vaisala公司生产,风速风向传感器由美国的MetOne公司生产,辐射传感器由美国的APPLEY公司和日本的EKO公司生产,气体分析仪由美国的Licor公司生产,土壤含水量、超声风速仪和数据采集器等由美国的CAMPBELL公司生产。定期(每年2-3次)由专业人员对观测系统进行维护,对传感器进行标定和更换,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下载和整编,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气象观测规范。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时间连续序列,质量控制包括剔除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马耀明
该数据集包含昆莎冰川末端观测点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日值。 观测时间从2015年10月3日至2017年9月19日。利用自动气象站(Onset公司),每2小时记录一条数据。 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连续时间序列。通过计算得到每日均值指标数据。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质量控制包括剔除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
张寅生
青藏高原东北部1957-2009年0.25度气候数据集,包含降水、最高和最低气温、风速四个气象要素值,时间分辨率为逐日。 数据集包含2400个文本文件,每个文件里有降水(第一列)、最高(第二列)和最低(第三列)气温、风速(第四列)。每个文件名含有经纬度,每个文件代表相应网格点(0.25*0.25度)的四个气象要素值。 本数据是由高原东北部81个气象站观测资料网格化形成。考虑了气象条件随高程的变化。 网格化方法和步骤如下: 从气象局数据共享网(http://data.cma.cn)下载原始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降水、风速。之后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所用的原则为1)去除小于0,大于150mm逐日降水;小于-50°C,大于50°C逐日气温;小于0m/s风速;2)画出年序列降水、气温和风速,检查不正常的逐年变化,并通过台站迁移记录进行质量控制。对有非正常变化,但有台站迁移记录的数据,通过修改台站名称,对数据进行分段,如西宁站(52866)1996年出现不正常气温变化,通过记录发现西宁站在1996年后迁移,因此将1996年前的记录记为虚拟台站52867数据,1996年之后的仍记录为52866站的数据。如果数据出现异常变化,但没有台站迁移记录,则将异常变化的数据剔除,如1975年之前的德令哈站数据。有些台站有迁移记录,但数据没有异常变化,即假定迁移前后的台站仍处于相同的气候环境下,因此台站名称和数据记录没有任何改变。 质量控制后开始内插,其方法为1)计算日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得出气温随海拔高度递减率为4.3°C/km,其决定系数R2为0.65。暖湿季(5-9月)逐日平均降水量随海拔高度有一个不显著的增加(0.5mm/km,R2为0.1)。冷干季(10-4月)逐日平均降水量不随海拔变化。风速也随海拔高度有一个不显著的增加,其增加率为0.4m/s/km,R2为0.1。气温和风速随海拔的变化率用在整个时间段里,而降水随海拔递增率只用在暖湿季,冷干季递增率为0。2)空间内插时利用Synographic Mapping System (SYMAP,Shepard, 1984)方法。这个方法在内插时考虑台站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台站之间的角度以表示台站的密集程度。将距离和角度综合为一个权重,用在内插中。距离近且台站之间的夹角大的台站赋予大权重。3)将台站的经纬度、气象要素值、海拔、随海拔的变化率和权重同时考虑,内插出目标网格的值。内插时最大的搜索范围为周围55个台站,最小的搜索范围为周围4个台站。4)综合暖湿和冷干季节的降水,形成整个时段的降水序列。5)在方法测试期,留出了部分台站以检查网格化后的数据。6)验证通过后,所有的81个台站均用在最终网格化过程,并形成本套数据集。 Shepard, D. S., 1984: Computer Mapping: The SYMAP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Spatial Statistics and Models, G.Gaile and C. Willmot, Eds., Reidel 133-145.
兰措
本数据集包含从200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纳木错台站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总辐射等日值。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连续的时间序列。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剔除了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该数据的服务对象为从事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候、冰川、冻土等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人员。主要应用于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寒区水文过程以及冻土学等学科领域。 测量参数的单位和精度如下: 空气温度,单位:℃,精度:0.1℃; 空气相对湿度,单位:%,精度:0.1%; 风速,单位:m/s,精度:0.1m/s; 风向,单位:°,精度:0.1°; 气压,单位:hPa,精度:0.1hPa; 降水,单位:mm,精度:0.1mm; 总辐射,单位:W/m2,精度:0.1W/m2。
汪远伟, 邬光剑
本数据集包括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藏东南站,大气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风向、净辐射、气压等的日平均数据。 该数据服务对象为从事气象、大气环境、生态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 其中各种气象要素的单位如下:气温℃;降水mm;相对湿度%;风速m/s;风向°;净辐射W/m2;气压hPa;可入肺颗粒物μg/m3。 所有数据均是原始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日平均值。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加工过程中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缺失数据用空值。 2015年由于台站观测探头老化问题,风速数据只保留后8个月数据。
罗伦
本数据集包含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5-2016年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总辐射、P2.5浓度等日平均值。 数据服务对象为从事青藏高原气象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 其中降水数据是人工雨量桶观测,蒸发数据为Φ20mm蒸发皿观测,其它均为半小时的观测值处理后得到的日均值。 所有数据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采集,在加工生成数据时,剔除了一些明显的误差数据。
马耀明
在2012年中游试验期间,利用Vaisala和长丰两种GPS探空仪开展CASI/SASI、TASI、WIDAS等航空飞行前后的探空观测,获取风温湿压等特征大气廓线数据。该数据用于支持航空遥感影像和卫星影像的大气校正工作,同时也可以支持气象分析。 观测地点: 黑河中游五星村、高崖水文站,上游阿柔超级站。 五星村释放点坐标为:38°51′11.9″N,100°21′48.8″E,海拔,1563米。 高崖水文站释放点坐标为:39°8′7.2″N,100°23′59.0″E,海拔,1418米 阿柔超级站释放点坐标为:38°03′17.9″N,100°27′28.1″E,海拔,2991米。 测量仪器: Vaisala无线探空仪RS92-SGP和北京长峰声表面波公司GPS探空仪。 测量时间: 2012年6月29日至8月2日航空飞行同步时观测。详见数据集中的表1. 数据内容: 风、温、湿、压等要素的大气廓线数据,观测频率为2秒钟1次,观测高度10000-30000米。详见数据集中的表1。
谭俊磊, 马明国, 韩辉邦, 于文凭, 胡荣海, 赵静, 汪艳
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发的一套近地面气象与环境要素再分析数据集。该数据集是以国际上现有的 Princeton 再分析资料、GLDAS 资料、GEWEX-SRB 辐射资料,以及 TRMM 降水资料为背景场,融合了中国气象局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制作而成。其时间分辨率为 3 小时,水平空间分辨率 0.1°,包含近地面气温、近地面气压、近地面空气比湿、近地面全风速、地面向下短波辐射、地面向下长波辐射、地面降水率,共 7 个要素(变量)。 各变量的物理意义: | 气象要素||变量名||单位||物理意义 | 近地面气温 ||temp|| K || 瞬时近地面(2m)气温 | 地表气压 || pres|| Pa || 瞬时地表气压 | 近地面空气比湿 || shum || kg/ kg ||瞬时近地面空气比湿 | 近地面全风速 || wind || m /s || 瞬时近地面(风速仪高度)全风速 | 向下短波辐射|| srad || W /平方米 || 3 小时平均 (-1.5hr ~ +1.5hr) 向下短波辐射 | 向下长波辐射||lrad ||W /平方米 ||3 小时平均 (-1.5hr ~ +1.5hr) 向下长波辐射 | 降水率||prec||mm/hr ||3 小时平均 (-3.0hr ~ 0.0hr) 降水率 更多信息,请参见随数据一同发布的《User’s Guide for 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最新版本(01.06.0014)的主要变化有: 1. 将数据延伸到 2015 年 12 月(短波和长波数据例外,只到 2015 年 10 月,2015 年 11-12 月的数据系根据 GLDAS 数据插值得到,误差可能会偏大); 2. 设定风速最小值为 0.05 m/s; 3. 修正了之前辐射算法中的一个 bug,使我们的短波和长波数据在晨昏时段更合理。 4. 修正了降水数据的 bug,更改涉及的时段是 2011-2015 年。
阳坤, 何杰
1.数据概述:本数据集是根据WRF模型模拟输出后数据加工后形成CLM模型输入数据集,并在CLM模型模拟的输出数据。 2.数据内容:输入数据是大气强迫数据,包括2m气温、地表气压、2m水汽混合比、辐射、风场和降雨等。输出10层土壤温度、潜热、感热、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等数据。 3.时空范围:输入时间为一小时平均数据,输出为月平均数据。空间范围为青藏高原,包括黑河流域上游区域。
罗立辉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