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PROBA(Project for On-Board Autonomy)小卫星是欧空局于2001年发射的一颗最小的对地观测卫星,CHRIS(Compact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是搭载在PROBA平台上最主要的成像光谱分光计,具有五个成像模式,以其卓越的光谱空间分辨率及多角度的优势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对陆地、海洋及内陆水体进行成像。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获取高光谱和多角度数据的星载传感器,空间分辨率高,光谱范围宽,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方面能收集到丰富的信息。黑河流域目前共有PROBA CHRIS数据23景。 覆盖范围和获取时间分别为:阿柔加密观测区4景,时间分别为2008-11-18,2008-12-05,2009-03-29,2009-05-22;扁都口加密观测区1景,时间为2009-07-13;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7景,时间分别为2008-11-19,2008-11-26,2008-12-06,2009-01-10,2009-03-04,2009-03-30,2009-03-31;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2景,时间分别为2008-10-23,2009-06-08;临泽地区1景,时间为2008-06-23;民乐1景,时间为2008-10-22;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7景,时间分别为2008-04-30,2008-05-09,2008-06-04,2008-07-01,2008-07-19,2009-05-31,2009-08-10。 产品级别为L1级,未经过几何校正。除阿柔加密观测区2009-03-29和2009-05-24的影像只有4个角度以外,其余每景影像均有5个角度的不同影像。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PROBA CHRIS遥感数据集通过“龙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322)获取(详细信息参见数据使用声明)。
PRISM(The Panchromatic Remote-sensing Instrument for Stereo Mapping)是搭载在ALOS卫星上的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传感器。它具有独立的三个观测相机,分别用于星下点、前视和后视观测,沿轨道方向获取立体影像,星下点空间分辨率为2.5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ALOS PRISM数据4景。获取时间和覆盖范围分别为:阿柔加密观测区1景,时间为2008-03-19;海潮坝1景,时间为2008-03-19;扁都口加密观测区1景,时间为2008-04-17;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临泽站加密观测区1景,时间为2008-04-22。 产品级别为LB2级,经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ALOS PRISM遥感数据集通过Takeo Tadono博士、施建成教授和叶庆华研究员从JAXA获得。 (备注:“+”表示同时覆盖)
北京一号小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实用型对地观测小卫星,于2005年10月27日发射,运行在近地轨道686km处,它具有多光谱中分辨率(32米,600Km幅宽)及全色高分辨率(4米,24Km幅宽)双遥感器独立运行。其中MSI传感器的影像星下点分辨率为32m,视场角为22.06°,轨道高度为686km,轨道倾角为98.1725°,焦距为150mm,CCD像元大小为7μm。影像波段范围包括:近红外波段:760nm-900nm,红波段:630nm-690nm,绿波段:520nm-620n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北京一号多光谱遥感数据11景,覆盖黑河流域上、中游。获取时间分别为:2007-10-21,2007-11-19,2008-01-09,2008-03-03,2008-04-04,2008-04-16,2008-05-01,2008-05-16,2008-07-01,2008-07-06,2008-07-08 影像产品级别为2级,经过系统几何校正。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北京一号多光谱遥感数据集通过“龙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322)获得(详细信息参见数据使用声明)。
高级沿轨扫描辐射计(AATSR)是搭载在欧空局ENVISAT卫星上的先进的跟踪扫描辐射计传感器,它是众多反演海表温度(SST)的高精度且稳定的红外辐射计中的一种,精度可达到0.3K,同时也可以用来记录气象数据。AATSR是一个多通道的成像辐射计, 它的主要目标是以高精度和稳定性提供全球海洋表面温度,用来进行监测地球的气候变化。黑河流域目前共有ENVISAT AATSR影像38景。 获取时间分别为2008-05-17(2景),2008-05-27(2景),2008-05-30(2景),2008-06-02(2景),2008-06-12(2景),2008-06-15(2景),2008-06-18(2景),2008-06-21(2景),2008-07-04(2景),2008-07-07,2008-07-10,2008-07-17,2008-07-20,2008-07-23,2008-07-26,2008-08-02,2008-08-05,2008-08-08,2008-08-11,2008-08-14,2008-08-21,2008-08-24,2008-08-27,2008-08-30,2008-09-06,2008-09-12,2008-09-15,2008-09-18,2008-09-25。 产品级别为L1B级,经过辐射校正,未经过几何校正。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Envisat AATSR遥感数据集通过中欧“龙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322)获得(详细信息参见数据使用声明)。
青藏高原冻土图(1:300万)(李树德和程国栋,1996)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今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多年从事冻土考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及前人研究论文、文献、并详细研究与参阅了航空像片、卫星影像及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童伯良 等,1983)、祁连山地貌图(1:100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85)、青藏高原自然景观图(1:300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0)、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图(1:300万)(李炳元和李吉均,199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天河-雅砻江调水区冻土遥感图(1:50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95)、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和米德生,1988),在100万航测地形图上进行编绘,然后缩编成1:300万青藏高原冻土图。后经由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卓铜等数字化完成。 数据包括: 1)数字化的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图 2)青藏高原冻土图扫描图 数字化后的冻土分布图中的冻土类型包括: 0,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季节冻土 1, permafrost;多年冻土 2, island permafrost;岛状多年冻土 3, continuous permafrost;片状多年冻土
中国冰冻圈是指中国范围内,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冻结部分。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对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建立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一方面是满足地球系统科学的需要,为研制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冻土、冰川以及雪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模型提供参数与验证数据;另一方面系统整理和抢救宝贵的冰冻圈数据,为其提供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的管理与分析工具。 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包含三个不同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其中青藏高原基础数据库主要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范围在东经70—105°,北纬20—40°之间,主要包含以下类型的数据: 1、冰冻圈数据。包括: 冻土类型; 积雪深度分布; 第四纪冰川遗迹图; 2、自然环境与资源。包括: 水文:地表水; 基础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 地表特性:植被类型; 气象站观测数据: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 3、社会经济资源: 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象台站分布图; 4、高原冻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型(Fgmodel):预测了2009年、2049年和2099年的多年冻土分布数据。 详情请查看数据中的文档“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设计.doc”、“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字典.DOC”、“数据库-青藏高原.DOC”和“数据库-青藏高原 附表.DOC”。
研究区位于天山北麓中段部分,西起新疆塔城 地区的乌苏市、东到昌吉州的木垒县,东西长约 500 km。天山北坡植被垂直带可分为高山座垫植被( >3400 m)、高山亚高山草甸带(3400~2700 m)、中山 森林带(2700~1720 m)、森林草原过渡带(1720~ 1300 m)、半荒漠带(1300~700 m)和典型荒漠带 ( <700 m) 。 选择天山北坡根据垂直植被带特点,选取不同海拔、不同植被带和不同沉积年代的5个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取得的5个中晚全新世剖面来计算孢粉复合分异度 指数,并尝试利用该指数来解释孢粉多样性,再结合 粒度、磁化率、烧失量等多项分析的数值整合来探讨 该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环境特征。 数据包括: 1.大西沟剖面孢粉粒数资料(8-110厘米共52层的孢粉粒数,3640±60aB.P-890±60aB.P) 2.小西沟剖面孢粉粒数资料(0-90厘米共38层的孢粉粒数,3240±60 aB.P) 3.桦树窝子剖面孢粉粒数资料(0-106厘米共52层的孢粉粒数,2170±185aB.P-450±155aB.P) 4.四厂湖剖面孢粉粒数资料(10-84厘米共19层的孢粉粒数,1000±50aB.P-665±65aB.P) 5.东道海子剖面B孢粉粒数资料(0-190厘米共64层的孢粉粒数,4500±310aB.P-305±130aB.P) 数据的详细说明请参考文献“新疆天山北坡地区中晚全新世古生物多样性特征”。
本次冰湖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 and United Nation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 的联合支持。 1、冰湖编目参考Landsat4/5(MSS、TM),SPOT(XS),IRS-1C/1D(LISS-III)等遥感数据,反映了该地区2004年面积大于0.01 km2的冰湖现状。 2、冰湖编目覆盖:Yamuna basin、Ravi basin 、Chenab basin、 Satluj River Basin等流域 3、冰湖编目内容包括:冰湖编目、冰湖类型、冰湖宽度、冰湖朝向、冰湖距离冰川长度等属性 4、投影参数: Projection: Albers Equal Area Conic Ellipsoid: WGS 84 Datum: WGS 1984 False easting: 0.0000000 False northing: 0.0000000 Central meridian: 82° 30’E Central parallel: 0° 0’ N Latitude of first parallel: 20° N Latitude of second parallel: 35° N 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数据文档及报告
中国西部地区长期干湿指数序列(AD1500-BP2000)原始资料是近十几年来公开发表的西部地区干湿/旱涝/降水代用资料,包括树木年轮、冰芯、湖泊沉积、史料文献等多种代用序列共50余条。 在广泛收集的西部地区干湿变化代用资料集的基础上,明确了西部地区干湿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气候分区,提取不同分区的代用资料信息综合出了西部地区长期干湿指数序列。该数据包括近四百年西部地区五个主要特征气候分区的10年分辨率的干湿指数序列和近五百年其中三个区域的高分辨率(年分辨率)干湿指数序列。 数据包括近四百年西部地区五个主要特征气候分区(干旱区、高原主体、新疆北部、河套地区、高原东北)的10年分辨率的干湿指数序列和近五百年其中三个区域(高原东北、河套地区、新疆北部)的高分辨率(年分辨率)干湿指数序列。 数据的详细说明参考:西部干湿指数序列数据介绍.doc数据文档
中纬度亚洲地区存在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简称季风区)和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内陆干旱区(包括青藏高原北部高寒干旱区,简称西风区)。根据对近年来新发表的气候变化记录证据梳理总结,发现西风区在中— 晚全新世气候湿润,与亚洲季风在早— 中全新世强盛的格局显著不同。过去千年的西风区中世纪暖期干旱,而小冰期相对湿润,与此相对,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则显示季风降水在中世纪暖期时整体处于高值,在小冰期处于低值段。在近百年,尤其是近50 a,西北干旱区湿度增加,而季风影响范围内的西北东部和华北等地变得更干。不仅如此,在分属西风和季风影响区的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年代际— 百年尺度上降水变化也表现出反相位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亚洲中部西风带控制区在现代间冰期从数千年到年代际的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存在不同于季风区的湿度(降水)变化模式,称之为现代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集成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兰州大学陈发虎教授,项目运行时间为2006.1-2009.12。 该项目汇交了数据包括: 1. 中东亚干旱区全新世湿度集成曲线数据和12个湖泊各自的湿度数据(11000-0 cal yr BP):包括Lake Van、Aral Sea、Issyk-Kul、乌伦古海、博斯腾湖、巴里坤湖、Bayan Nuur、Telmen Lake、Hovsgol Nuur、居延泽、Gun Nuur和Hulun Nuur。 2. 中东亚干旱区过去1000年湿度集成曲线数据和5个研究点各自的湿度数据(1000-2000):包括Aral Sea、Guliya、博斯腾湖、苏干湖、巴丹吉林沙漠。 数据格式:excel表。
GAME/ Tibet 项目于1997 年夏季在安多(Amdo) 站作过短期预试验观测( PIOP) 。1998 年5~9 月, 安排了连续5 个加强观测期( IOP) , 每个IOP 约一个月。中、日、韩三国80 余名科学工作者分批赴青藏高原,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各项观测试验计划顺利完成。并且从1998 年9 月加强观测结束后,5 个自动气象站(AWS) 、1 个自动气象综合观测站( PAM) 、1 个边界层塔及辐射综合观测站(Amdo) 及9 个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站一直连续观测至今, 取得了连续8 年零6 个月(从1997 年6 月开始) 极其珍贵的资料。 试验区设在藏北那曲地区的一个150 km ×200 km 的区域内(图1),同时在青藏公路沿线的D66,沱沱河和唐古拉山口(D105) 也建立了观测点。包括高原草甸、高原湖泊、荒漠化草原等不同下垫面上, 设置了以下观测站(点):(1) 两个包括大气和土壤的多学科综合观测站:安多(Amdo) 和那曲(NaquFx) 。这两个站含有多分量辐射观测系统、梯度观测塔、湍流通量直测系统、土壤温湿度梯度观测、无线电探空以及作为卫星资料地面真值利用的地面土壤湿度观测网和多角度光谱仪观测等;(2) 6 个自动气象站(D66 、沱沱河、D105 、D110 、Naqu 和MS3608) 。每个测站都有风、温、湿、压、辐射、地表温度、土壤温湿度和降水等观测;(3) 设在那曲北和南各约80 km 处的PAM( Portable Automated Meso - net) 站(MS3478和MS3637) 有类似于上述两个综合观测站(Amdo和NaquFx) 的主要项目, 同时有风、温、湿的湍流观测;(4) 9 个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点(D66 、沱沱河、D110 、WADD、NODA、Amdo 、MS3478、MS3478和MS3637) , 每个测站都包含有6 层土壤温度和9 层土壤湿度测量;(5) 一个设在那曲以南的三维多普勒雷达站和邻近(约100 km) 区域内的7 个加密雨量站( Precipitation gauge) , 辐射观测系统主要研究高原云与降水系统, 并作为TRMM 卫星一个地面真值站。 GAME-Tibet项目力求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加强观测试验和长期监测,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地气相互作用以及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 GAME/ Tibet 项目2000 年结束后, 已加入GEWEX(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试验) 与CL IVAR (气候变化和预测) 两个大型国际计划联合组织的“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 ”, 开始执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 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 Tibet ) 数据内容分为Prephase Observation Preriod (POP)1997年和IOP1998年 一、POP1997年数据内容: 1、Precipitation Guage Network (PGN) 2、Radiosonde Observation at Naqu 3、Analysis of Stable Isotope for Water Cycle Studies 4、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 5、Large-Scale Hydrological Cycle in Tibet (Link to Numaguchi's home page) 6、Portable Automated Mesonet (PAM) [Japanese] 7、Ground Truth Data Collection(GTDC) fo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8、Tanggula AWS ( D105 station in Tibet ) 9、Syamboche AWS (GEN/GAME AWS in Nepal) 二、IOP1998年数据内容: 1、Anduo (1)PBL Tower 、(2)Radiation 、(3)Turbulence SMTMS 2、D66 (1)AWS (2)SMTMS (3)GTDC(4)Precipitation 3、Toutouhe (1)AWS(2)SMTMS(3)GTDC 4、D110 (1)AWS (2)SMTMS (3)GTDC(4)SMTMS 5、MS3608 (1)AWS (2)SMTMS (3)Precipitation 6、D105 (1)Precipitation (2)GTDC 7、MS3478(NPAM) (1)PAM (2)Precipitation 8、 MS3637 (1)PAM (2)SMTMS (3)Precipitation 9、NODAA (1)SMTMS (2)Precipitation 10、WADD (1)SMTMS (2)Precipitation (3)Barometricmd 11、AQB (1)Precipitation 12、Dienpa( RS2 ) (1)Precipitation 13、Zuri (1)Precipitation(2)Barometricmd 14、Juze (1)Precipitation 15、Naqu hydrological station (1)Precipitation 16、MSofNaqu(1)Barometricmd 16、Naquradarsite (1)Radarsystem(2)Precipitation 17、Syangboche[Nepal](1)AWS 18、Shiqu-anhe(1)AWS(2)GTDC 19、Seqin-Xiang(1)Barometricmd 20、NODA(1)Barometricmd(2)Precipitation(3)SMTMS 21、NaquHY(1)Barometricmd(2)Precipitation 22、NaquFx(BJ)(1)GTDC(2)PBLmd(3)Precipitation 23、MS3543(1)Precipitation 24、MNofAmdo(1)Barometricmd 25、Mardi(1)Runoff 26、Gaize(1)AWS(2)GTDC(3)Sonde
蒙古共和国冻土及冻土分区图是从《蒙古共和国国家地图集》(Sodnom and Yanshin, 1990)数字化而来。 该数据集描述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分布与一般属性以及蒙古共和国特有的低温现象。具体数字化了两个图版。第一个图版的比例尺是1:12,000,000,描述了四个一般的冻土区,包括:(1)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2)岛状和稀疏岛状多年冻土;(3)零星多年冻土;(4)季节冻土。第二个图版的比例尺是1:4,500,000,描述了14个不同的地形类型,地形类型根据高程、年平均气温、多年冻土厚度和融化深度,以及季节冻土的冻结深度划分。6类蒙古共和国特有的低温现象的位置也包括在内,分别为:多年生冻胀丘(pingo)、冰锥、热喀斯特、冻土滑坡(detachment failures)、融冻泥流、冷生夷平(cryoplatation processes)作用。 数据的格式为ESRI shapefiles,用户也可通过美国冰雪数据中心下载(https://nsidc.org/data/ggd648)。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帮助信息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