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是由NASA和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合作建的立全球三维图形数据项目。2000年2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的SRTM系统对地球北纬60°至南纬57°之间进行了雷达影像数据采集,获取了覆盖全球80%以上的陆地表面的雷达影像数据。经过两年多的处理,制成了数字地形高程模型。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SRTM分幅图和镶嵌图两种数据,其中分幅图为SRTM第4版数据由CGIAR-CSI(国际热带农业中心, http://srtm.csi.cgiar.org/)处理,相对于前几个版本具有很大提高包括:1)使用了大量的插值算法,2)使用了更多的辅助DEM数据来填补空白点和空白区,3)相较与第三版数据又偏移了二分之一个像元。镶嵌图是在分副图的基础上通过拼接获得的。 分副图共包括srtm_56_04,srtm_56_05,srtm_57_04,srtm_57_054幅图,数据是用16位的数值表示高程数值的(-/+/32767米),最大的正高程9000米,负高程(海平面以下12000米)。空数据用-32767标识。每5度经纬度方格划分一个文件,共分为24行(-60至60度)和72列(-180至180度)。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获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旨在面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数据整理与服务,图集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黑河流域背景介绍及基础数据集。 黑河流域产业结构图是图集社会经济篇中一幅,比例尺1:2500000,正轴等积圆锥投影,标准纬线:北纬 25 47 数据源:黑河流域社会经济数据、2010年黑河流域道路数据、2008年100万黑河流域行政边界数据、2009年黑河流域居民点数据、2009年10万河流数据
该数据集来自中科院寒旱所颜长珍等人完成的张掖市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该数据是基于2005年前后的Landsat TM和ETM遥感数据通过人工判读的方法产生的。该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有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5个二级类,覆盖甘肃省张掖市五县一区。分类标准采用中国科学院自1986年以来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数据类型为矢量多边形;以Shape格式存储;数据范围覆盖张掖市。
调查植物样地,可反映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分布、植物群落的衰退演替及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揭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受损过程,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塔里木河流域环境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塔里木河下游9个监测断面,依据不同断面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差别,在各监测断面沿垂直于河道的方向设置植物样地。因各断面植被长势不同,设置样地的大小和个数不相等。其中,5m×5m 的样地布设于草本群落的段面;30m×30m 的样地布设在植被生长稀疏或基本无草本植物的段面,以15m 为间隔设置4个15m×15m 的乔灌木样方;50m×50m 的样地布设在乔、灌、草植被都占一定比例的段面。在50×50m的每个样地中,再以25m为间隔设置4个25m×25m的样方,记录每种乔木(或灌木)的个体数、盖度、胸径、基径、高度和冠幅等指标;同时,在每个样方内设置4个5m×5m的小样方,记录每种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盖度、高度等指标,并以GPS进行定位,记录每个样地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数据内容包括: 1. 2000,2002-2007年植物样地调查数据统计 word文档 2. 2000年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调查表(阿克墩、亚合甫马汗、英苏、阿布达勒、喀尔达依断面植被盖度、郁闭度、根重等) excel表 3. 2002年8月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调查表(阿克墩、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和十道班断面植物个体数、冠幅、株高、密度和盖度等数据) excel表 4. 2003年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调查表(塔河下游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和依干不及麻断面植物个体数、冠幅、株高、密度和基径以及阿克墩断面草本生物量数据) excel表 5. 2004年9月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调查表(塔河下游亚合甫马汗、英苏、阿布达勒、喀尔达依、吐格买莱、阿拉干、依干不及麻和考干断面植物个体数、冠幅、株高、基径(或胸径)、盖度和生物量数据) excel表 6. 2005年7月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调查表(塔河下游9个监测断面和台特玛湖植物个体数、冠幅、株高、基径(或胸径)以及盖度等数据,阿克墩断面草本生物量数据) excel表 7. 2006年7月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调查表(塔河下游9个监测断面植物个体数、冠幅、株高、基径(或胸径)以及阿克墩断面草本生物量数据) excel表 8. 2007年7月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调查表(塔河下游9个监测断面植物个体数、冠幅、株高、基径(或胸径)以及阿克墩断面草本生物量数据) excel表
该数据集是将沙漠专题地图的图形数据建立的我国第一个1∶10万沙漠空间数据库,重点反映我国沙漠的地理分布、面积大小、沙丘的流动性与固定程度。按照系统设计要求及有关标准,将输入数据进行标准化,统一转换为各类数据输入的标准格式。建库以交付系统运行。 本项目以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图的Coverage和2000年TM数字影像信息,进行解译、提取、修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以1:10万比例尺专题图成图要求,对我国的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进行了专题制图。1∶10万全国沙漠分布图可以使用户在从事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工作时节省大量的数据录入和编辑工作。数字地图能非常方便地转化为版式地图 数据集属性如下: 分为e00和shp两个文件夹: 文件夹内各省沙漠分布图名称与省份对照表 01 Ahsm 安徽省 02 Bjsm 北京市 03 Fjsm 福建省 04 Gdsm 广东省 05 Gssm 甘肃省 06 Gxsm 广西壮族自治区 07 Gzsm 贵州省 08 Hebsm 河北省 09 Hensm 河南省 10 Hljsm 黑龙江省 11 Hndsm 海南省 12 Hubsm 湖北省 13 Jlsm 吉林省 14 Jssm 江苏省 15 Jxsm 江西省 16 Lnsm 辽宁省 17 Nmsm 内蒙固自治区 18 Nxsm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 Qhsm 青海省 20 Scsm 四川省 21 Sdsm 山东省 22 Sxsm 陕西省 23 Tjsm 天津市 24 Twsm 台湾省 25 Xjsm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6 Xzsm 西藏自治区 27 Zjsm 浙江省 28 Shxsm 山西省 1、数据投影: Projection: Albers False_Easting: 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05.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1.000000) 2、数据属性表:area(面积) perimeter(周长) ashm_(序列码) class(沙漠编码) ashm_id(沙漠编码) 3、沙漠编码:流动沙地 2341010 半流动沙地 2341020 半固定沙地 2341030 戈壁 2342000 盐碱地 2343000 4:文件格式:全国、分省及县级沙漠图的数据类型为矢量型的shapefile和E00 5:文件命名: 基于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数据组织在Windows NT的文件管理层面上进行,文件和目录名采用英文字和数字的复合名称,分省沙漠图以省、区名拼音+SM构成,如甘肃省沙漠分布图即为GSSM。旗、县沙漠图为省区名拼音+xxxx,xxxx为旗、县代码后四位数值,如兰州沙漠图命名为GS0101。省、区和旗、县的分幅切割以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运行系统中的行政区划数据文件为据。
2004年7月16日至8月6日,中科院寒旱所组织在黑河上游大野口流域开展了一次遥感试验,获取了14个剖面的土壤调查数据、排露沟流域1:5000 比例尺的DEM、典型地物的光谱数据和大平顶TM和QuickBird卫星的地面同步观测数据。主要包括: 1)典型地物光谱测量数据 该数据主要包括了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简称临泽站)附近的沙枣树、二白杨、柽柳、树皮、麻黄、沙、苜蓿地、玉米地、棉花地和盐碱化土地的光谱和排露沟流域金鹿梅、草地、苔草、剑叶荆棘儿、高寒草甸、土壤和岩石的光谱。 2)土壤剖面调查数据 在排露沟流域依据海拔和植被类型共设置了12个土壤剖面,另外还在排露沟林前气象站和临泽气象站各设置土壤剖面1个,共测量了14个剖面的土壤含水量、容重、粘砂含量及土壤光谱,排露沟林前气象站和临泽气象站的剖面还测量了土壤的导热和导水参数。 3)典型地物生物物理参数野外测量数据 包括临泽站附近玉米、棉花、小松树、苜蓿和麻黄的叶面积指数测量数据,排露沟流域不同高度带的叶面积指数数据和植被叶片光合作用特性数据(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片蒸腾速率,叶温)及相应的环境因子数据(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空气水含量、大气压、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4)大平顶卫星遥感地面同步试验 在排露沟流域旁一块相对平坦的草地区(大平顶)进行了TM和QuickBird卫星遥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2004年7月27日,在大平顶设置了150m×150m 的样方以15米为间隔进行了光谱、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的测量,获取了TM和QuickBird卫星过境时刻的地物光谱、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数据。
该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仇保铭、高前兆、彭期龙等编绘,由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出版(仇保铭等, 1988)。草场主要分为十一大类:沼泽草场类、低湿草甸草场类、平原荒漠草场类、平原半荒漠草场类、荒漠河岸疏林灌丛草场类、山地荒漠草场类、山地半荒漠草场类、山地草原草场类、山地草甸草场类、山地灌丛草甸草场类、附带草场类。属性字段包括:草场代码、类型和子类。
植被功能型(PFT)是根据植物种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资源利用方式而对宠大的植物种进行的组合,每一种植被功能型共享相似的植物属性,是将植物种的多样性简化为植物功能和结构的多样性。植被功能型已经被用于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GVM)中,用以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黑河流域1公里植被功能型图是基于黑河流域1公里土地覆盖图(MICLCover的黑河流域子集),利用Bonan et al(2002)提出的植被功能型气候规则划分的。气候数据利用何杰和阳坤,发展的中国区域1981-2008年的0.1度大气驱动数据。 该图可用于黑河流域的陆面过程模型等相关研究中。
一、数据概述 在《黑河流域交叉集成研究的模型开发和模拟环境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陈仁升在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RReDC)提供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黑河的数据情况及其他辐射模式的参数化方案,通过1km分辨率DEM、黑河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制备了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三种数据集。 二、数据处理过程 1)数据源 流域基础数据主要包括DEM数据,以及由此生成的坡度和坡向数据。模型采用Alberts等积圆锥投影),格网大小为1km*1km,共411×562个网格,即实际计算面积约为23*10^4 km^2。计算年份为2002年,时间分辨率为1h。 使用了两套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一套是1°*1°每6h的瞬时资料,主要为臭氧和可降水量数据。另一套是基于192*94格网的一天4次同化资料(为每6h平均数值),主要为总云量和降水率资料。应用两套数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总云量随时间的变化较为剧烈,瞬时资料无法控制天气的总体变化。但利用6h平均值资料,也无法控制6h之内的天气变化。 2)方法 A.晴空水平面太阳入射短波辐射模型。晴空水平面直接辐射的计算主要考虑瑞利散射、气溶胶吸收、水汽吸收、臭氧吸收和不均匀混合气体(O2、CO2等). B.任意地形条件下晴空太阳入射短波辐射模型。根据立体几何的原理并结合本模型前面有关水平面短波辐射的算法,设计了一个考虑山坡自身遮蔽效应的短波辐射的简单算法。 C.实际天气任意地形条件下太阳入射短波辐射计算。利用希腊气象与大气物理研究所的Harry D K博士提供的Ver4Fortran源代码的基础上计算获得。 D.空间插值采用基于三角网格的立体插值法,第一套资料的时间插值采用线性插值,对第二套资料随时间变化的处理,统一概化为6h以内数值一致。 具体算法描述请参阅:陈仁升, 康尔泗, et al. (2006). "任意地形实际天气条件下小时入射短波辐射模型――以黑河流域为例." 中国沙漠(05). 3)数据验证 采用位于山区的西水、中游临泽和下游额济纳旗3个自动气象站的总辐射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西水总辐射计算结果相对较差,实测值与计算值的R2=0.71,在实测总辐射较小的情况下,计算值多数偏大。临泽和额济纳旗总辐射实测与计算对比结果较好,R2分别为0.90和0.91。 4)结论 采用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和遥感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任意地形实际天气条件下,大范围、长时间、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入射短波辐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区。所建立的模型仅仅利用流域的DEM数据,以及由此生成的坡度和坡向数据,其他资料均为再分析资料,因而极易推广应用。高山区天气随时变化,模型在高山区计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总云量资料时空分辨率较低的缘故,同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时空尺度不一致也部分导致对比结果较差。
1999年4月,Landsat 7发射升空,作为对Landsat系列的补充与增强,其携带的传感器为ETM+,它的各波段参数接近于Landsat 5,但增加了分辨率为15m的全色波段,热红外波段的分辨率提高到60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ETM+数据85景。数据获取时间分别为1999-07-07, 1999-09-23(2景), 1999-10-18, 1999-11-26, 2000-01-20, 2000-04-20, 2000-05-06(2景), 2000-05-20, 2000-06-14(2景), 2000-07-07(2景), 2000-07-08, 2000-08-10, 2000-10-02, 2000-10-11, 2000-10-13, 2001-05-25, 2001-07-03, 2001-08-20(2景), 2001-10-23, 2002-05-03, 2002-05-28, 2002-06-13, 2002-06-29, 2002-07-24, 2004-12-11,2005-07-23, 2005-09-09, 2005-10-09, 2006-05-07, 2006-05-21, 2006-06-24,2006-07-26, 2006-08-25,2006-12-01, 2007-08-12,2008-01-05, 2008-02-06,2008-03-25, 2008-05-10,2008-05-19, 2008-05-28,2008-06-04, 2008-07-15(2景), 2008-07-22,2008-08-16(4景), 2008-08-30, 2008-09-08, 2008-09-15, 2008-09-17, 2008-10-01, 2008-10-10(2景), 2008-10-19(3景),2008-10-26(3景), 2008-11-02, 2008-11-04(4景),2008-11-18,2008-11-20(4景),2008-11-27(3景), 2008-12-04, 2008-12-06, 2008-12-13(3景)。
水库是指用坝 、堤、水闸、堰等工程,于山谷、河道或低洼地区形成的人工水域,它是用于径流调节以改变自然水资源分配过程的主要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黑河流域修建了众多水库,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方便用户制图需要,我们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制备了黑河流域水库分布图,水库位置和形状主要以Google Map图像为基准通过人工解译获得,基本上表现了黑河流域2010年前后的水库分布现状。
该数据集包括ASTER GDEM数据及其镶嵌图。 ASTER Global DEM(简称ASTER GDEM)是美国是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和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于2009年6月29日联合发布的全球数字高程数据产品, 该DEM数据是根据NASA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TERRA的观测结果完成,是由ASTER(Advanced Space 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 meter)传感器搜集的130万个立体像对数据制作,其覆盖范围超过了地球99%陆地表面。该数据的水平精度30米(置信度95%),高程精度为7-14米(置信度95%)。该数据是第三个全球范围内的高程数据,较之以前的SRTM3 DEM和GTOPO30数据有明显的提高。 我们从NASA数据网站上(http://wist.echo.nasa.gov/api)下载了黑河流域的数据,并通过本数据中心重新分发。本中心分发的数据完全保留了数据的原貌,没有对数据进行任何修改。用户如需详细了解ASTER GDEM的制备过程,请参考本元数据连接的数据文档,或直接访问http://www.ersdac.or.jp/GDEM/E/3.html or from https://lpdaac.usgs.gov/阅读与ASTER Global DEM 相关的文档. ASTER GDEM在分发是被分割为若干1×1度的数据块,分发格式为zip压缩格式,每个压缩文件包括三个文件,文件命名格式如下: ASTGTM_NxxEyyy_dem.tif ASTGTM_NxxEyyy_num.tif reademe.pdf 其中xx为起始纬度,yyy为起始经度。_dem.tif为dem数据文件,_num.tif为数据质量文件,reademe为该数据说明文件。 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数据,在分幅ASTER GDEM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将分数SRTM数据进行拼接制备了黑河流域ASTER GDEM镶嵌图,该数据保留了ASTER GDEM的全部原始特征,没有经过任何重采样处理。 本数据包括两个文件: Heihe_ASTER_GDEM_Mosaic_dem.img Heihe_Aster_GDEM_Mosaic_num.img 数据采用Erdas image格式存储,其中_dem.img文件是dem数据文件,_num.img是数据质量文件。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帮助信息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