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寺大隆林区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青海云杉样地盖度数据

该数据是祁连山天老池小流域青海云杉样地截留桶上方的fisheye照片,样地经纬度为38.44N,99.91E,海拔高度为2793m,于2011年7月22日拍照所得。 照片DSC_0008——DSC_0097 分别对应截留桶1号至90号上方Fisheye相片,相机位于截留桶正上方,镜头离地1m。 用于估算青海云杉林的盖度或LAI,用Gap Light Analyzer 软件处理图片。

2013-08-02

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老池流域水位数据集(2011)

该数据为2011-2012年的水位数据,用水位记录仪观测。2011年从7月14日至9月9日观测,每五分钟记录一次;2012从6月4日至7月10日观测,每十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内容为孔内部温度和大气压,数据为日尺度数据。数据需用HOBO软件打开。

2013-08-01

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老池流域草地气象站20cm蒸发皿蒸发数据集(2012)

2012年5月25日—2012年9月8日在祁连山天老池流域3100m草地气象站观测,仪器为20cm蒸发皿,口径为20厘米,高10厘米的金属的圆盆,盆口成刀刃状,为防止鸟兽饮水,器口上部套一个向外张成喇叭状的金属丝网圈。测量时,将仪器放在架子上,器口离地70厘米,每日放入定量清水,隔24小时后,用量杯测量剩余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即为蒸发量。 数据为2012年5月25日—2012年9月8日的日蒸发量。

2013-08-01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灌木截留及蒸腾数据集(2012)

该数据包含三部分数据,即灌木持水实验、灌木截留实验和灌木蒸腾实验数据。 灌木持水实验:选择鬼箭锦鸡、金露梅两种灌木类型,分别摘取两种植被的枝叶,称其鲜重,进行持水试验,完成后测枝、叶饱和重,枝、叶风干重,枝、叶干重,最后得出数据为枝、叶及总持水量。 灌木截留实验:同样选择鬼箭锦鸡、金露梅两种灌木,对两种灌木进行调查,分别在其下方布设了30个承雨杯,在每次降雨过后对其测量,得到穿透雨量,观测时间为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9月10日。 灌木蒸腾实验:2012年7月14日金露梅,8月5日鬼箭锦鸡,8月15日吉拉柳,测量时根据每天的天气状况,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

2013-08-01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10天周期不同海拔降雨数据集

本试验选择了五个不同的海拔带,其海拔、经纬度分别为海拔3650米,经纬度99°55'24E,38°24'60"N;海拔3550米,经纬度99°55'28E,38°25'11"N;海拔3450米,经纬度99°55'38E,38°25'68"N;海拔3350米,经纬度99°55'37E,38°25'11"N;海拔3050米,经纬度99°55'42E,38°25'54"N。 在2011年5月31日至8月31日,自然降雨的情况下用雨量筒每隔十天分别对五个样点测量一次总降雨量。 要对比不同海拔降雨量的差异还得结合本项目在2011年草地气象站观测的降雨量数据。

2013-08-01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数据集

该数据为2011年至2012年的观测数据。 在海拔2800m青海云杉样带内设置30m×30m青海云杉林冠截留样地,在离样地50m左右的河道空旷地上布设有一台型号为DSJ2(天津气象仪器厂)虹吸式雨量计对林外降雨量及降雨特征进行观测。林内穿透雨采用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相结合。自动观测主要通过截留样地内布设的穿透雨收集系统实现,该系统由集水槽和自动记录仪组成。两根400cm×20cm的集水槽通过与DSJ2虹吸式雨量计相连接,通过自动记录仪连续记录林下穿透雨的变化特征。由于样地内青海云杉林林冠结构的空间变异性,在样地中还布设有人工观测的标准雨量筒对林内穿透雨进行观测。90个直径为20cm的雨量筒按照3m的间隔布设在样地中。每次降水事件结束且林内穿透雨停止后,雨量筒内的水量将会清空,并用雨量杯量取桶内穿透雨量。

201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