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植被类型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CASI飞行同步植被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集(2012年7月8日)

植被叶绿素含量的测量是为了获取不同EC站点以及不同类型植被叶绿素的含量,并实现遥感反演的叶绿素产品的真实性检验。 观测仪器: 野外采样,室内丙酮萃取法测量。 测量方式: 为了分析株高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根据玉米株高记录选择不同的样方进行采样,总共选择了11个玉米样方。为了比较不同植被类型的叶绿素含量,又选取了通量矩阵内EC1下的三种蔬菜类型以及湿地的芦苇样方。总共选取了19个不同的样方进行分析,所采样方交于河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进行叶绿素萃取,分别提取出所选样方的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的含量。 数据内容: 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的含量 观测时间: 2012年7月8号

2017-08-25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通量观测矩阵核心试验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

在2012年中游航空遥感试验开展期间,对黑河中游核心观测区利用航飞CASI数据结合地面调查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土地覆盖数据。 分类方法: 基于CASI航空遥感数据,采用分层分类方法对该区域进行分类。树木、草地、裸地+建筑用地类别:综合运用基于像素与基于对象的分类方法。各种农作物类别:对于难以区分的类别,通过结合地面调查点,目视解译得到。 数据内容: 土地覆盖类型,包括玉米、韭菜、白杨、菜花、菜椒,土豆,青笋,果园,西瓜,四季豆,梨园,阴影,非植被和未分类14种地表类型。 观测地点: 黑河中游核心观测区,5*5矩阵。 观测时间: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2年6月25日。

2017-08-25

黑河祁连山天老池流域草地土壤蒸散发数据集(2013年)

本数据为祁连山天老池小流域亚高山草原草地的土壤蒸散发数据。 用自制的Lysimeter来观测土壤的蒸散发,为流域蒸散发模型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实验共布设了六个重复试验,观测亚高山草原草地在整个生长季的土壤蒸散发变化。每天8:00和20:00利用精度为1g的电子称对内桶进行称量,如遇到降雨情况,观察渗漏桶内是否有渗漏水,如果有渗漏水应同时测量渗漏桶内渗漏水量。 观测仪器:1)标准20cm直径雨量筒量雨器。2)自制Lysimeter(直径30.5cm,桶高28.5)。3)电子天平(精度1g),用于观测自制Lysimeter的重量变化。

2014-01-26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机械组成数据集

在2012年6月-2012年8月共采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及不同地形的土样共137个,每个样点的土层分0-10cm、10-20cm和20-30cm三层取样,海拔在2700-3500m之间,植被类型分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地和干草原五种类型,在采样的同时利用手持GPS记录每个采样点的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地形曲率、植被类型、土壤厚度、最大根系深度等。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的测量方法为将样品装入信封中在105℃的条件,放入烘箱中烘干24小时,取出后放置30分钟称重,称重结果与环刀体积的比值即为土壤容重,单位g/cm3。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机械组成的测量采用了比重计法,机械组成包括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含量。

2013-08-16

黑河流域1:100万植被类型图(2001)

该数据是对《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黑河流域部分的数字化,《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是由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主编(侯学煜,2001),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共同编制,是我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40多年来继《中国植被》等专著出版后又一项总结性成果,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本图件。它是根据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开展植被调查所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影像等现代技术所获得的材料以及有关地质学、土壤学和气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它详细反映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反映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面地质的密切关系。该图集属于现实植被图图种,反映我国植被近期的质量状况。

201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