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灌丛


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灌丛林下蒸散发数据(2013)

此数据集为葫芦沟流域4种典型灌丛群落林下地表蒸散数据。观测时段为2013年7月16日-8月23日,为日尺度数据。数据内容包括降水数据、及lysimeter观测到的蒸发、下渗数据。该数据集可用来分析高寒灌丛及森林的蒸散数据。 数据质量信息:数据质量高,日蒸散数据观测完整。 数据源描述:试验选择小型蒸渗仪尺寸为内径25 cm、深度30 cm的小型蒸渗仪进行冠层下草地蒸散量。灌丛林下蒸散每个灌丛样地内布设两个Lysimeter,移栽试验每种灌丛各一个Lysimeter。在布设时将内桶中放置与桶等高的未被扰动的原状土柱,将外桶埋入到土壤中,在埋设时保证外桶高出地面0.5-1.0 cm,内桶外沿设计宽约2.0 cm的挡雨板,以防止地表径流进入Lysimeter蒸渗仪。在附近气象站点内同时布设有Lysimeter测量草地蒸散量,在青海云杉林样地也布设内径25 cm、深度30 cm的小型蒸渗仪测量其林下蒸发量。所有Lysimeter每天20:00时准时进行称重(电子天平感量1.0 g,约相当于0.013 mm蒸发量),观测时做好防风处理,保证测量的精度。 数据加工方法:蒸渗仪方法主要通过质量守恒来计算蒸散发量,依据Lysimeter蒸渗仪设计原理,蒸散量主要是通过连续两天内质量差别确定,由于每天都对其称重,通过水量平衡进行计算。

2015-01-07

黑河上游灌丛降水截留降水特征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2年度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高寒灌丛降水截留数据中降水特征数据。观测日期从2011年10月2日至2012年9月24日。观测内容有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与穿透雨发生次数。观测数据有自记雨量计结合人工雨量计记录。

2014-06-21

葫芦沟典型灌丛降水截留数据集(2012)

2012年生长季4种典型灌丛群落在试验期间内观测到的降水茎干流、穿透雨量。数据内容:试验日期;茎干流量;穿透雨量,截留量。 观测方法:穿透水使用直径为15 cm,高度10 cm的圆形铁制容器测量。由于金露梅、沙棘和鬼箭锦鸡儿灌丛不能进行单株观测,因此对样地冠层郁闭度进行测定后,每个样地放置9个接水器,使不同郁闭冠层下均有接水器。这种观测穿透雨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收集灌丛下面不同部位的穿透雨。由于观测难度大且草本植被少,忽略了灌丛下草本的截留作用。高山柳是以茎干为中心,茎干附近,冠辐边缘和冠辐中间各放一个,每3个容器夹角为120°摆放。每种灌丛选取6株进行树干茎流观测。单株生灌丛在所有枝下茎上进行测定,丛生灌丛树干茎流采用标准枝法,即对所选灌丛的每一枝进行基径测量,取得基径平均值后,选择与基径平均值相当的树干作为标准枝。在灌丛所有枝下茎干上,使用聚乙烯塑料软管剖开,直接卡在灌丛茎干上,用塑料胶布和玻璃胶粘好固定,将该塑料管直接接入树干茎流收集瓶,瓶口粗细和塑料管一致,避免降雨和穿透雨进入收集瓶,使用前经过人工试验可以精确地收集树干茎流。为减少测定过程中由于蒸发造成的误差,在雨后及时测量的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如夜间降雨,第2天清晨取样。 数据处理:穿透雨量乘以1.78(20 cm和15 cm不同口径的折算系数),换成标准20 cm下对应的穿透雨量(mm)。每个树干茎流收集瓶实测水量除以该标准枝投影面积得到该枝树干茎流量,标准枝上的树干茎流量乘以整个灌丛的枝数即可得到整个灌丛的树干茎流量。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灌丛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可分为3个部分: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 IC=P-SF-TF 式中:P为林外降雨量;TF为穿透雨量;SF为树干茎流量;IC为灌层截留量。根据所测穿透雨雨树干茎流数据,利用上式得到截留量。

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