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1日在冰沟流域开展的雪参数测量,为积雪遥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本数据集。观测内容包括:1)分层雪温度(针式温度计),雪粒径观测(手持式显微镜),雪密度观测(铝盒方式测量),雪表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等积雪参数观测。该测量在BG-Z区分3组分别在3个样地进行,每个样地测量4个点,每个点测量4组数据。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预处理数据包含3个子文件夹,分别为不同样方的积雪特性测量数据,除雪特性外,还包括了各个测量点的剖面照片。
2013-10-10
2008年3月22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的高光谱卫星EO-1 Hyperion地面同步观测,为积雪遥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本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1)雪表面比辐射率观测(便携式比辐射率测定仪测量),测量位置为冰沟寒区水文气象观测站旁。2)雪特性分析仪观测,参数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BG-A样区进行,测量时间为北京时间(BJT)2008年3月2日11:20-13:53。3)积雪参数观测,该观测分别在BG-A、BG-B、BG-C、BG-D、BG-E、BG-F6个样地进行。测量变量包括卫星分层雪深温度(针式温度计测量),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测量),雪密度(铝盒方式测量),卫星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4)除了卫星同步外,当天还开展了高光谱航空遥感试验,由于高光谱仪器出现问题,没有完成整个航带的飞行。因此只有部分小组在飞机过境时刻测量了地表红外温度(BG-D、BG-E、BG-B、BG-F)。 5)新雪反照率观测(利用便携式反照率表),测量位置在样方A2外的东侧。6)积雪光谱观测(便携式光谱仪:新疆气象局和南京大学提供),有GPS数据记录文件。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3-10-10
在试验预试验期间(2007年11月11日-16日),根据冰沟流域地形特征,按照平坦地、阴坡、阳坡和半阴坡(包括早上向阳和下午向阳)等不同地形分布共计布设51个花杆,每根花杆高度为两米,记录了每根花杆裸露在地表外的高度。在加强试验期(2008年3月2日至4月6日),在冰沟流域内开展了10次花杆观测,观测积雪覆盖后花杆裸露的高度,通过与裸地的高度计算差值得到花杆处的雪深。花杆观测采用人近距离观测和望远镜辅助观测两种手段,精确到厘米,2008年试验期共计10次观测,详细日期分别为:3月2日,3月4日,3月9日,3月16日,3月19日,3月21日,3月23日,3月29日,4月1日,4月6日。花杆数据可以研究山区积雪空间异质性特征,也为监测冰沟流域内积雪积累与消融过程提供依据。文件包含2个文件,一个是原始数据,一个是经预处理的雪深数据。
2013-10-07
中国冰冻圈是指中国范围内,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冻结部分。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对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建立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一方面是满足地球系统科学的需要,为研制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冻土、冰川以及雪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模型提供参数与验证数据;另一方面系统整理和抢救宝贵的冰冻圈数据,为其提供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的管理与分析工具。 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包含三个不同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其中青藏高原基础数据库主要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范围在东经70—105°,北纬20—40°之间,主要包含以下类型的数据: 1、冰冻圈数据。包括: 冻土类型; 积雪深度分布; 第四纪冰川遗迹图; 2、自然环境与资源。包括: 水文:地表水; 基础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 地表特性:植被类型; 气象站观测数据: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 3、社会经济资源: 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象台站分布图; 4、高原冻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型(Fgmodel):预测了2009年、2049年和2099年的多年冻土分布数据。 详情请查看数据中的文档“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设计.doc”、“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字典.DOC”、“数据库-青藏高原.DOC”和“数据库-青藏高原 附表.DOC”。
2011-03-20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