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产品 / 按文献浏览 / 1997—2004年浙江省金衢盆地湿地动态变化分析和生态健康评价

1997—2004年浙江省金衢盆地湿地动态变化分析和生态健康评价

引用方式:

虞湘. 1997—2004年浙江省金衢盆地湿地动态变化分析和生态健康评价[D]. 浙江大学, 2011.

文献信息
标题

1997—2004年浙江省金衢盆地湿地动态变化分析和生态健康评价

年份 2011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撑功能,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湿地变化规律,研究影响湿地变化与其制约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针对湿地的研究,类型上多数都侧重于自然湿地,对人工湿地(人工沼泽、水田、水塘等)的关注较少,研究内容上多限于湿地的景观和生态特征,评价研究缺乏全面性,研究尺度上多限于地方湿地如生态保护区、某一条河流或湖泊沿岸等,缺少宏观或流域上进行的研究,研究方法比较简单。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金衢盆地为研究区,运用3S技术手段,分析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湿地生态影响评价体系及模型,对该地区的湿地生态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最后通过模拟和分析,探讨浙江省金衢盆地内湿地的制约因子和变化驱动力,并提出改善湿地环境促使湿地与人类城市共同健康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结论主要如下: 1.金衢盆地湿地面积动态变化规律 1997年-2000年水田面积减速较快,而库塘与河流面积都有所增加。2000年-2004年水田和库塘面积都有所增加。高程为0-50m之间的水田面积从1997至2000增加,至2004年又略有减少;高程为50-100m之间的水田面积逐年减少;其它高程范围内的水田面积都符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坡度等级为1的水田面积在逐年上升,其它坡度等级的水田面积符合1997>2004>2000的规律。比较不同地力水平的水田面积变化规律可知,2等田面积变化规律为2000<1997<2004,三等田面积变化规律为2000<2004<1997,4等田面积变化规律为2004<1997<2000,,5等田面积变化规律为1997<2000<2004,各不相同。比较不同土壤类型的水田面积变化规律可知,石灰(岩)土的年间变化规律是2000>2004>1997,潮土的年间变化规律是2004>2000>1997,水稻土、红壤、黄壤、粗骨土的年间变化都是1997>2004>2000年;紫色土的年间变化规律是2004>1997>2000。 2.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构建了基于突变理论的PSR模型,结果表明突变理论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客观、科学的反映出湿地的生态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所有县市及全金衢盆地的总体评价结果1997年的得分都明显高于2004年的得分。各个县市的排名在盆地内几乎稳定,如建德、磐安始终居于第一,而金华和龙游始终具有最好的湿地环境状态,而只有少数县市例外,其排名有较大变动,如衢州、永康、兰溪、义乌。从金衢盆地湿地得分年平均变化值图中可以看出,市的湿地环境状态下降速度普遍比县要高,东部的县市普遍比西部的县市要高,盆地中央三角洲地区到盆地两端山区的湿地质量下降速度呈现从慢变快又重新变慢的特征。工业基础较雄厚的除金华以外普遍都较高。 3.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自然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动力源,地势和坡度为主要自然因素,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强度的自然潜力。人口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其次,工业总量和农业总量与湿地变化的相关性较大。最后,政策也是湿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总体上来说,对于工业基础较强、特别是高污染企业较多的县市,每年的工业总产值增加较快的,尽管各有不同程度的环境保护项目和环保工作指标,湿地生态质量下降速度依然比较大;对于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在提出工业振兴和农业产业化政策之后,湿地生态质量也都有较大的降幅;对于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在其不再对经济有较多量的需求而更加关注对竞争力等质的提高,同时更加注重政府形象和居民生活时,其环境质量下降才会减缓。

PDF 此文献未收录 PDF(如何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