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方式:
杨斌. “数字山地”框架下的山地本体及数字化分类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 2009.
文献信息 | |
标题 |
“数字山地”框架下的山地本体及数字化分类研究 |
年份 | 2009 |
出版社 |
成都理工大学 |
摘要 |
“数字山地”提出源于“数字地球”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的建立旨在促进山地学和可持续山地发展,为协调山地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信息和方法支持,从而为山地资源的开发、山地环境的保护、山地灾害的防治、山地安全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山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山地灾害监测评价、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山区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山地是个多要素、多层次、多资源和多领域的复杂巨系统,对山地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建设科学合理的“数字山地”平台。源于此,本文提出了山地本体的科学概念,旨在用形式化语言形式去表达山地的概念、属性、内涵及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并建立“数字山地”中山地概念化本体模型,还对山地本体的逻辑结构和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层本体结构下空间数据集成方案。最后在山地本体框架体系下,对山地岩性特征进行了分类,并基于多因子数据对山地数字化分类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运用本体理论思想对山地的认知层次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山地本体概念的表达形式,分析了空间本体、领域本体与山地本体的联系与区别。并从“数字山地”建设角度出来,探讨了“数字山地”中山地本体的概念分类体系、语义场及其特征,从面向本体的山地空间数据库构建形式角度探讨数据库的构建过程。 (2)在详细分析本体及地理本体的逻辑语言和结构的基础上,从空间数据与描述逻辑两个内在因素方面对山地本体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山地本体概念化逻辑结构原型。并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山地三维空间关系分析方法,最后基于本体建模理论构建了山地本体概念化模型。 (3)详细总结了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的概念、类型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比较了现有三种基于本体结构下的不同集成构架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架构下的三层本体集成方案。利用此方案,设计了一种面向“数字山地”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体系,并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了分类方法研究。 (4)利用Hutchinson算法将等高线地形数据生成1:25万四川省DEM数据,分别提取出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坡度、坡向、地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以及沟壑密度7个因子数据,并对这7类因子进行了分类方法研究。在针对于沟壑密度的提取过程中,总结建立了一套提取沟壑密度的空间数据模型,并选取四川省122个县作为试验样区,提取出四川省沟壑密度因子图层。 (5)针对GIS分类数据中存在的空间数据投影信息多样性问题,总结了一套空间数据投影转换的新方法,并以北京54坐标向西安80坐标转换为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说明。该方法先根据不同坐标系下4个相应坐标点的对应坐标值,在用Delphi语言开发的七参数转换软件中求取坐标转换的七参数值,并在ArcGIS平台下实现坐标系统的转换。 (6)建立一套由相对高程、绝对高程、坡度和地面粗糙度四因子综合分析的山地与非山地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四川省山地面积,对山地与非山地范围的界定提出了一种新的划分方法。同时采用山地综合评价公式,对山地地貌等级特征进行特征分类。并选取了相对高程、坡度、地面粗糙度、沟壑密度和地面起伏度5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AHP)和多因子加权法,提取出7类不同的山地地势起伏类型。采用两两组合叠加分析法,对地貌类型数据和地势起伏类型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50种不同类型的山地综合类型数据,实现了山地数字化分类新方法研究。 |
此文献未收录 PDF(如何提交?) |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