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5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机载微波辐射计(L&K波段)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测量内容主要为地表土壤温度、地表粗糙度和探地雷达。 1. 土壤温度:扁都口样带1、扁都口样带2、扁都口样带3、扁都口样带4、扁都口样带5、扁都口样带6、扁都口样带7测量了土壤温度。 2. 粗糙度测量:采用粗糙度板和照相机测量。处理结果:数据中文件名中含有“result”字段的文件为粗糙度的处理结果,第一列为表面高度均方根高度,其实只有一个值,所以该列数据都相同;第二列为距离,第三列为相关函数值。当相关函数值为1/e时的距离值为相关长度;单位为:cm。由于地表粗糙度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所以在该天前后的样方内的地表粗糙度都可以采用今天的数据。存在问题:从数据看,由于测量人员经验不足,某些照片效果不好。通过人工读取照片上的地表起伏剖面,得到1cm间隔的地表起伏高度值,写入记事本文件。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地表的粗糙度中的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3. 探地雷达 同时测量探地雷达和TDR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 (1)粗糙度照片和预处理数据 (2)土壤温度同步数据 (3)样方和样带坐标点数据 (4)探地雷达数据 (5)微波辐射计数据 数据都处理为Excel格式和记事本文件存储。
白云洁, 曹永攀, 车涛, 杜自强, 郝晓华, 王之夏, 吴月茹, 柴源, 常胜, 钱永刚, 孙小青, 王锦地, 姚冬萍, 赵少杰, 郑越, 赵英时, 李笑宇, Patrick Klenk, 黄波, 李世华, 罗震
本数据包括上游寒区水文试验中阿柔样方1(A1),阿柔样方2(A2),阿柔样方3(A3),阿柔样带1(L1),阿柔样带2(L2),阿柔样带3(L3),阿柔样带4(L4),阿柔样带5(L5)和阿柔样带6(L6)中各采样点的粗糙度测量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阿柔各样方在预试验期时为3Grid×3Grid,加强试验期时扩展为4Grid×4Grid,每个Grid均为30m×30m;阿柔各样带为南北向朝向,样带上各采样点间距为100m。相片命名规则如下,以A3-1EW为例,表示阿柔样方3(A3)中的1号采样点东西向的粗糙度板测量照片。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微波遥感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粗糙度数据通过数码照相采集,然后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 粗糙度数据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本数据集按照每个样方和样带分别组织,共包括9个文件夹,分别为:ARou_SampleArea1,ARou_SampleArea2,ARou_SampleArea3,ARou_SampleLine1,ARou_SampleLine2,ARou_SampleLine3,ARou_SampleLine4,ARou_SampleLine5和ARou_SampleLine6。
曹永攀, 车涛, 韩旭军, 晋锐, 李新, 李哲, 王树果
本数据集为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和红外热像仪传感器于2008年04月1日下午获取,地点在冰沟-阿柔飞行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后视35度观测,获取双极化(H和V)信息。飞机12:48(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6:35降落。13:20-13:58在冰沟摄区工作,观测了8-2、8-6、8-11和8-17四条航线,飞行高度50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4:04-15:27完成预定的阿柔10条航线飞行任务,15:33-15:53加飞了6-2、6-3和6-4线,飞行高度41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6:12飞过7-9水库定标线,航高100m,但水面结冰,完成观测。 原始数据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红外热像仪数据和GPS数据。其中微波辐射计L波段属非成像观测,由文本文件记录瞬时观测获得的数码值,GPS数据记录飞行时的经纬度以及飞机姿态参数等,热像仪波长范围7.5-13微米,视场角24×18º,320×240像元。使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时需要根据定标系数将记录的数码值转换为亮温值(定标系数文件与原始观测数据归档在一起)。同时,通过微波辐射计和GPS各自的时钟记录,可以将微波观测与GPS记录联系起来,给微波观测匹配地理坐标信息。由于微波辐射计观测分辨率较粗,数据处理中一般忽略飞机的航偏、翻滚以及俯仰效应。根据使用目标及飞行相对航高(H),在定标和坐标匹配后,还可以将观测信息栅格化,L和K波段的分辨率(x)与观测足迹(footprint)可以认为一致,参考分辨率为:L波段,x=0.3H。经过以上各步处理后,可以获得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产品。红外热像仪数据需要进行几何校正并镶嵌才能使用,但该日热像仪数据不完整且几何变形大,目前还难以使用。
王树果, 王旭峰, 车涛, 赵凯, 金吉南, 肖青, 刘强
本数据包括上游寒区预试验时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中各采样点的粗糙度测量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扁都口各样方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均为30m×30m。 粗糙度数据通过数码照相采集,然后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 粗糙度数据文件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微波遥感算法提供基本数据。
曹永攀, 钞振华, 车涛, 秦春, 吴月茹
本数据为2008年6月23日,在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的针对PROBA CHRIS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样方调查、粗糙度、BRDF、鱼眼相机测量LAI。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高光谱遥感反演生物物理参数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1. 样方调查: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数据存储:Excel格式表格。调查内容:GPS位置、物种、数量、高度、物候、盖度、叶绿素。(1)GPS点号,用GARMIN GPS 76记录。(2)物种采用人工识别的方法。(3)数量采用人工数的方法。(4)自然高度用卷尺测量,4-5个重复。(5)物候采样用人工估计的方法。(6)盖度采用50cm×50cm的网格,网格大小为5cm×5cm,人工估计的方法。(7)叶绿素含量用SPAD 502 叶绿素仪测量,多个重复。 2. 粗糙度测量:自制粗糙度板和照相机。处理后数据为文本格式。 3. BRDF观测:ASD FieldSpec光谱仪,350~2500 nm;参考板信息:20%参考板;北师大2008年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存储方式: 处理后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是文本格式。 4. 鱼眼相机测量LAI:佳能EOS40D相机和佳能EF15/28鱼眼镜头以及相机支架观测对象:狼毒、牧草。拍摄方法:大部分照片为从上向下拍摄,较高的作物拍摄时采取从下向上拍摄,特殊情况下,比如光线太强时,采取向下倾斜45度拍摄。具体拍摄情况见数据说明文档。存储方式:该数据包括拍摄的原始照片,以及用can_eye5.0软件处理以后的结果。原始照片格式为JPG,处理结果文件格式为Excel表格。 本数据集包括: (1)阿柔样方2波谱仪观测数据 (2)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多角度观测数据 (3)阿柔样地2和阿柔样地3粗糙度照片 (4)鱼眼相机观测数据 (5)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样方调查记录表
曹永攀, 丁松爽, 郝晓华, 董建, 屈永华, 余莹洁
2008年3月14日至3月17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测量了3种典型地表类型的18.7GHz和36.5GHz微波亮度温度辐射特征。主要观测的参数和使用的仪器有:18.7GHz和36.5GHz辐射亮温(地基微波辐射计);土壤温度(热敏电阻);土壤重量含水量(微波炉烘干法);地表粗糙度(米格板)。 具体内容如下: 2008年3月14日在扁都口(38°15'44.13"N;100°55'35.34"E)选取了典型地物——麦茬地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入射角为20度至70度,步长为5度。 辐射计的观测时间为2008年3月14日11:00至24:00。 2008年3月16日在扁都口(38°15'23.17"N 100°58'37.84"E)选取了典型地物——油菜茬地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入射角为20度至70度,步长为5度。辐射计的观测时间为10:00至21:30。 2008年3月17日在扁都口(38°18'8.28"N 101° 3'27.22"E)选取了典型地物——深翻地进行了变角度的短时观测,方位角设置为240度至300度(相对于车头方向),步长为10度,入射角设置为40度至70度,步长为5度。辐射计的观测时间为北京时间17:26至19:20。 亮温数据有两种格式:一种是仪器自带软件可以打开的格式,后缀为.BRT,需要用北京师范大学车载微波辐射计(TMMR:Truck Mounted Microwave Radiometer)自带软件打开,需要使用该软件的用户可以向数据联系人索取;另外一种是文本文件(ASCII格式),可以用任何一种文本浏览软件打开。这两种文件格式中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文本文件中按列依次为:年、月、日、时、分、秒、6.925GHz(h)、6.925GHz(v)、10.65GHz(h)、10.65GHz(v)、18.7GHz(h)、18.7GHz(v)、36.5GHz(h)、36.5GHz(v)、高度角、方位角。由于6.925GHz和10.65GHz的故障问题没有参加试验,故数据中,该四列的值均为0。 同种地表类型地表粗糙度大致相同,所以本数据集中的粗糙度数据可以作为扁都口地区该时期典型地表类型地表粗糙度的参考值。测量工具采用米格板和照相机,通过人工读取照片上的地表起伏剖面,得到1cm间隔的地表起伏高度值,写入记事本文件。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地表的粗糙度中的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 数据中已经给出了地表粗糙度的结果,可以用记事本或者microsoft office 软件打开。单位为:cm 。 含水量测量方法是:取0-1cm、1-3cm、3-5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 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2008年3月14日和2008年3月16日还同时采用TDR测量了表层含水量,14日采用的是寒旱所的hydra prob,测量了12:00至17:00的土壤含水量;16日采用了hydra probe和HH2同时测量土壤含水量,其中hydra probe垂直插入土壤,测量的是地表0~5cm的含水量,HH2水平插入地表,这时测量值可能受空气影响,所以比hydra probe的测量值低很多。地表温度采用的是热敏电阻温度计,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 (1)地表辐射亮温数据 (2)地表温度数据 (3)土壤含水量数据 (4)地表粗糙度数据
常胜, 梁星涛, 潘金梅, 彭丹青, 张勇攀, 张志玉, 赵少杰, 赵天杰, 郑越, 殷小军, 张志玉
在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测量地表粗糙度数据。 测量内容: (1)2008年5月24日进行了ASAR与MODIS同步观测,在花寨子荒漠样地2开展了地表粗糙度的测量。 (2)2008年5月30日进行了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飞行同步,在花寨子荒漠样地1测量了地表粗糙度。 地表粗糙度采用照相法测量粗糙度。测量仪器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制的粗糙度板、数码相机和罗盘。测量对象为花寨子荒漠样地1和花寨子荒漠样地2。沿着样地两条对角线等间隔采样测量,每次测量包括东西向和南北向,每张照片上具有测量标示。
徐瑱, 舒乐乐, 王建华
本数据包括上游寒区水文试验区峨堡加密观测区预试验时峨堡样方1和峨堡样方2中各采样点的粗糙度测量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峨堡各样方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均为30m×30m。 粗糙度数据通过数码照相采集,然后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 粗糙度数据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曹永攀, 钞振华, 车涛, 秦春, 吴月茹, 晋锐
2008年6月7日,2008年6月18号和2008年6月25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测量了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粗糙度,该数据可为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土壤水分微波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 本数据包括临泽草地站样方A(芦苇地),样方B(盐碱地)及样方C(盐碱地)中各采样点的粗糙度测量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表面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草地站各样方均为4Grid×4Gid,120m长×120m宽正方形。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微波遥感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粗糙度数据由粗糙度板测量,通过数码照相采集,然后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该数据由曹永攀负责处理。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粗糙度数据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曹永攀, 盖春梅, 王树果, 王旭峰, 吴月茹, 冯磊, 余凡, 王静
本数据包括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各样带和样点中各采样点的粗糙度测量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粗糙度数据通过数码照相采集,然后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 粗糙度数据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曹永攀, 王建, 王维真, 王旭峰, 梁星涛, 张勇攀, 赵天杰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纯林,样地大小为100m×100m。 该数据应用中科院寒旱所自制的粗糙度测量板和数码相机,在整个超级样地内选取了41个格网点,其中有25个角点和16个中心点(代表16个超级样地的子样方),每个位置观测2次,并拍照。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微波遥感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b包括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表面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 相片处理是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 粗糙度数据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白云洁, 曹永攀, 车涛, 陈玲, 屈永华, 周红敏
2008年6月3日至6月13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白杨林样方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土壤剖面;土壤分层:0-5cm,0-5cm,10-20cm,20-40cm,40-60cm共计5层,带照片。观测项目: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观测方法与采样数量:土壤水分用环刀法(环刀体积50cm^3) ,每层2个重复;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每层1次;土壤温度用美国6310针式土壤温度计(15cm),每层2个重复。数据存储:Excel。测量时间:2008-06-03。 2.表层土壤水分;观测项目:土壤水分。 土壤分层:0-5cm。观测方法与采样数量:土壤水分用环刀法(环刀体积50cm^3),每个点1次;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每个点2个重复。测量点数:13个。数据存储:Excel。测量时间:2008-06-04。 3.LAI;测量仪器:TRAC。数据存储:Excel。测量时间:2008-07-20。 4.粗糙度。测量仪器:寒旱所遥感室自制的粗糙度板和普通数码相机。样本数:18个。测量路线:白杨树样方示意图。doc。数据存储:JPG图片。 5.每木调查;科属:二白杨。观测项目与观测仪器:坐标(皮尺),胸径(皮尺),树高(TruPulse200激光测距测高仪),冠幅(皮尺)。样本数:408个。数据存储:Excel。调查时间:2008年6月5日-13日。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坐标.xls。
白艳芬, 丁松爽, 郝晓华, 潘小多, 钱金波, 宋怡, 汪洋, 王之夏, 朱仕杰
该数据集是基于全站仪测量得到的超级样地16块子样地的角点、地基LiDAR基站设置点和每株林木树干基部点的大地坐标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 全站仪数据采集时间自2008年6月3日至2008年6月12日,分两组进行,各采用1台全站仪,型号分别为TOPCON602、 TOPCON7002。对超级样地内总计1468棵青海云杉进行了坐标测量,并对所有的子样地角点和地基LiDAR基站点上设置的标桩的顶点进行了定位。这些定位结果是该数据集的主要数据内容。另外,2008-06-03,2008-6-4,2008-6-11用差分GPS Z-MAX对所有的标桩顶点进行了定位,通过手工测量每个标桩的高度,计算得到了标桩下地表的高度,最终生成了每棵树的地表三维坐标位置和超级样地地形图。这些数据组成该数据集的辅助数据。 本数据集可为建立真实三维林分场景,为各种三维森林遥感模型的发展与校正提供翔实的地面观测数据,同时为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参数提取提供地面验证数据。
过志峰, 梁大双, 王强, 张颢, 陈尔学, 刘清旺
超级样地由16块子样地组成,为了对样地内的每株林木定位和方便地基雷达观测基站点的定位,需要测量子样地角点及预设地基雷达基站点的大地坐标。这些点及每株林木的定位是采用全站仪测量的。由于全站仪测量的是相对坐标,若要得到大地坐标,需要在超级样地周围利用差分GPS(DGPS)高精度地测量至少1个参考点。另外,我们还用DGPS观测了子样地所有角点的大地坐标,该测量结果可形成对全站仪测量结果的校验。该数据集是基于DGPS测量得到的所有定位结果数据,不包括全站仪的定位结果。 测量时间是2008年6月1日至13日,采用法国泰雷兹(THALES)差分GPS测量系统,型号Z-MAX。观测方法是使用两台GPS接收机进行同步静态测量,一台为基站,设置在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旁边(该基站点的WGS大地坐标是采用Z-MAX经多站观测引自张掖市内的1个一级水准点)。另一台为流动站,放置在超级样地观测点上。每个点的观测时长为10、15、20、25、30分钟不等,具体时长根据卫星信号情况而定,信号差时多测量几分钟。采用仪器自带的处理软件进行事后差分处理得到最终的定位结果。定位结果采用WGS大地坐标系统。 首先在超级样地旁边的开阔区测量了6个临时控制点,为全站仪测量超级样地内的林木位置提供参考点。然后在超级样地16块子样地的每个角点上安置流动站,测量了子样地角点坐标,共得到41个点的观测值。该数据集存储了这47个点的定位结果。 该数据仅限于项目使用,不对外共享。
刘清旺, 白黎娜, 陈尔学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