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和8月28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RCD30相机,开展了光学航空遥感飞行试验。RCD30相机焦距80mm,有RGB和近红外四个波段。上游葫芦沟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GSD为6—19厘米。经过处理,得到tif影像及影像外方位元素。
肖青, 闻建光
2012年8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RCD30相机,开展了光学航空遥感飞行试验。RCD30相机焦距80mm,有RGB和近红外四个波段。样带地区飞行绝对航高5200米,GSD为6—19厘米。经过处理,得到tif影像及影像外方位元素。
肖青, 闻建光
2012年8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RCD30相机,开展了光学航空遥感飞行试验。RCD30相机焦距80mm,有RGB和近红外四个波段。上游天姥池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GSD为8—19厘米。经过处理,得到tif影像及影像外方位元素。
肖青, 闻建光
本数据集为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于2012年8月1日获取,地点在黑河上游地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天顶角观测,V极化与H极化信息;飞机8:30(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2:30降落。飞行历时5小时。在观测期间,飞行高度1000m左右,飞行速度220-250km/hr左右。 原始数据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地理位置KMZ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包括V极化与H极化两个数据文件,分辨率300 m,每个数据文件包含所观测TB值和对应扫描波束ID、入射角、位置、时间标记(UTC)和其他飞行姿态信息。KMZ文件给出38.5入射角下飞区域行1公里网格TB值分布数据。飞机前和结束时微波辐射计分别进行了“热”和“冷”辐射校正。微波辐射计数据应考虑电磁波干扰影响,V极化TB值受电磁波干扰较强,H极化受影响较小。
车涛, 高莹, 李新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阿柔草场2013年11月10日-14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以及同步测量的地表温湿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3cm,5cm,10cm,15cm,20cm六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10日-14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0.6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和dt85上的传感器测量,其中dt80上接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dt85上接的探头测量1cm,3cm,5cm,10cm,15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3. 数据大小:16.7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2007年10月19日-25日期间,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天然草场开展了多频率、多极化、多角度的地基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包括X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20日-25日),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20日-25日),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19日-24日),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20日-24日),主要观测目标为地表的冻融状态对微波亮温的影响。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冻/融土的微波辐射传输正向模型和参数反演算法提供基础数据。 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连续观测在阿柔样方1开展,地表类型为干枯状天然草地。地面实况观测数据包括自记观测和人工观测两部分: 1)自记观测:温度探头获得的0cm、5cm、10cm、15cm和20cm土壤温度数据,观测时段为2007年10月21日-25日;TDR探头获得的浅层(0-5cm)、5cm、10cm、15cm及20cm土壤水分,观测时段从2007年10月19日-21日,两者观测时间步长均为5分钟; 2)人工观测:包括手持式外红温度计测量的地表辐射温度;玻璃管温度计测量的0cm、5cm、10cm、15cm和20cm土壤温度;针式温度计测量的0-5cm平均土壤温度,测量时间步长为30分钟,观测时段为2007年10月19日-21日。
白云洁, 曹永攀, 郝晓华, 晋锐, 李弘毅, 李新, 李哲, 秦春, 王维真
2008年4月5日-8日期间,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平整裸土(N38º03.639';E100º26.793';2998m)开展了多频率多极化多角度的地基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包括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6日-8日),C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8年4月7日-8日),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5日-8日)及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5日)。主要观测目标为地表的冻融状态对微波亮温的影响。 该场地为平整裸土,初始含水量较干约14%,后经人工均匀浇水,含水量可达30%左右。土壤水热观测场布置在微波辐射计观测场东侧,包括5cm土壤温度自动观测(10分钟观测步长);5cm,10cm,20cm和30cm土壤温度人工观测(采用针式温度计,1小时观测步长);5cm,10cm,20cm和30cm土壤水分自动观测(10分钟观测步长)。本数据可为发展冻/融土壤的微波辐射传输正向模型和微波遥感反演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7个文件,分别为: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C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土壤温度自动观测数据,温度人工观测数据,土壤水分自动观测数据。其中水分数据和温度数据都以Excel表格存贮。
曹永攀, 车涛, 郝晓华, 晋锐, 李哲, 王维真, 吴月茹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胡芦沟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葫芦沟地区分为两个不同高度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肖青, 闻建光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天姥池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上游天姥池地区分为两个不同高度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肖青, 闻建光
2012年8月25日,在黑河上游样带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样带地区飞行绝对航高5200米(地面最低点:2660米,地面最高点:4307米),平均点云密度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肖青, 闻建光
2012年8月28日,在黑河中上游的祁连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祁连地区飞行绝对航高为4800米,地面最高点为3009米,地面最低点为2726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6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肖青, 闻建光
2008年3月30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的K&Ka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地面同步观测,为积雪微波辐射特性及参数反演,尤其是干湿雪的判别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雪特性分析仪观测,参数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样地BG-A进行。 2)积雪参数观测,包括雪深观测、飞机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温度观测、分层的雪深温度观测、雪粒径观测、雪密度观测。该观测分别在5个样地BG-A、BG-B、BG-F、BG-H、BG-I进行。其中BG-A测量10个点,BG-B测量6个点,BG-F测量12个点,BG-H测量21个点,BG-I测量20个点。具体测量方法和使用的仪器如下:在每一个测量点挖积雪剖面,自上而下每10cm均匀分层,如果最后剩下的深度超过10cm而不足15cm则以一层划分。分别测量每层的厚度、雪粒径、密度、温度。每层厚度有塑料直尺量出;雪粒径有手持显微镜人工读数;每一层随机测量三次;密度由每层的环刀采取雪样计算得到;温度由针式温度计测量得到,每一层积雪温度由同时测量的两个针式温度计的平均值决定。并且同时在I样地和H样地于飞机过境时同步测量雪表面温度。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白艳芬, 白云洁, 盖春梅, 顾娟, 郝晓华, 李弘毅, 李哲, 梁继, 马明国, 舒乐乐, 王建华, 王旭峰, 吴月茹, 徐瑱, 朱仕杰, 历华, 常存, 马忠国, 姜腾龙, 肖鹏峰, 刘艳, 张璞, 车涛
2007年10月17日夜间,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23:04BJT。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正方形,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与卫星过境同步,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采用Hydra probe水分仪测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土壤盐分(s/m)及土壤电导率(s/m);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正向模型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白云洁, 曹永攀, 李新, 王维真, 王旭峰
EO-1 ( Earth Observing Mission) 是美国NASA面向21世纪为接替Landsat7而研制的新型地球观测卫星,于2000年11月21日发射升空。EO-1卫星轨道与Landsat7基本相同,为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705km,倾角98.7°,比Landsat7差1min过赤道。EO-1上搭载了3种传感器,即高级陆地成像仪ALI(Advanced Land Imager)、大气校正仪AC (Atmosp heric Corrector)和高光谱成像光谱仪(Hyperion),Hyperion传感器是第一台星载高光谱图谱测量仪,该高光谱数据共有242个波段,光谱范围为400~2500nm,光谱分辨率达到10nm,地面分辨率为30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EO-1 Hyperion数据6景。覆盖范围和获取时间分别为:张掖市区加密观测区+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4景,时间为2007-09-10、2008-05-12、2008-05-20、2008-07-15;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2景,时间分别为2008-03-17,2008-03-22。 产品级别为L1级,未经过几何校正。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EO-1 Hyperion遥感数据集由王建研究员和北师大通过购买获得。 (备注:“+”代表同时覆盖)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08年3月15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进行Envisat ASAR同步观测,主要目的是研究利用主动雷达数据反演积雪参数方法。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34BJT。 观测内容包括 1)雪特性分析仪观测数据,观测变量包括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观测数据在BG-B、BG-D、BG-E、BG-F内获取,雪特性分析仪数据统一存放在雪特性分析仪文件夹中。 2)积雪参数观测数据,观测变量包括雪表面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分层积雪温度 (针式温度计)、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量)、雪密度(铝盒式测量)、雪深(尺子)以及ASAR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温度 (手持式红外温度计)。积雪参数观测在分别样方BG-H、BG-D、BG-E、BG-F进行。 3)积雪光谱观测数据,采用新疆气象局光谱仪在样方BG-H15进行ASAR同步光谱观测试验。同时利用自制不同粒径雪样筛,通过筛子筛选积雪,人工制造不同粒径的雪层结构,测量其表面光谱特性,并对雪层的粒径的长短轴以及形状进行了观测。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白艳芬, 白云洁, 盖春梅, 郝晓华, 李弘毅, 梁继, 舒乐乐, 王旭峰, 徐瑱, 马明国, 曲伟, 任杰, 常存, 窦燕, 马忠国, 刘艳, 张璞
2008年3月17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的EO-1 Hyperion和Landsat TM卫星地面同步积雪参数观测,可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积雪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积雪参数观测,观测变量包括:雪深(尺子)、分层雪深温度(针式温度计)、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以及卫星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该观测在样方BG-A、BG-E、BG-F、BG-H进行。 2)雪特性分析仪观测,观测变量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观测在样地BG-A、BG-E和BG-H进行,此外还在冰沟寒区水文气象观测站进行了连续25小时的定点观测。 3)积雪光谱观测(由新疆气象局ASD光谱仪测量),观测点位置见GPS记录文件。 4)积雪反照率观测(总辐射表)。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白艳芬, 白云洁, 盖春梅, 郝晓华, 梁继, 舒乐乐, 王旭峰, 徐瑱, 朱仕杰, 马明国, 常存, 窦燕, 马忠国, 姜腾龙, 肖鹏峰, 刘艳, 张璞
2008年5月25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机载微波辐射计(L&K波段)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测量内容主要为地表土壤温度、地表粗糙度和探地雷达。 1. 土壤温度:扁都口样带1、扁都口样带2、扁都口样带3、扁都口样带4、扁都口样带5、扁都口样带6、扁都口样带7测量了土壤温度。 2. 粗糙度测量:采用粗糙度板和照相机测量。处理结果:数据中文件名中含有“result”字段的文件为粗糙度的处理结果,第一列为表面高度均方根高度,其实只有一个值,所以该列数据都相同;第二列为距离,第三列为相关函数值。当相关函数值为1/e时的距离值为相关长度;单位为:cm。由于地表粗糙度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所以在该天前后的样方内的地表粗糙度都可以采用今天的数据。存在问题:从数据看,由于测量人员经验不足,某些照片效果不好。通过人工读取照片上的地表起伏剖面,得到1cm间隔的地表起伏高度值,写入记事本文件。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地表的粗糙度中的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3. 探地雷达 同时测量探地雷达和TDR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 (1)粗糙度照片和预处理数据 (2)土壤温度同步数据 (3)样方和样带坐标点数据 (4)探地雷达数据 (5)微波辐射计数据 数据都处理为Excel格式和记事本文件存储。
白云洁, 曹永攀, 车涛, 杜自强, 郝晓华, 王之夏, 吴月茹, 柴源, 常胜, 钱永刚, 孙小青, 王锦地, 姚冬萍, 赵少杰, 郑越, 赵英时, 李笑宇, Patrick Klenk, 黄波, 李世华, 罗震
本数据集包括激光式雨滴谱仪(PARSIVEL)获取的上游试验的不同类型降雨的雨滴谱资料,包括降水粒子粒径信息和其下落末速度的信息。此外利用滴谱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对应X波段的双偏振雷达参数:差分反射率ZDR和差分传播相移常数 KDP。 滴谱仪取样面积:5400mm^2,液体粒子的直径范围:0.2-5mm,固体粒子的直径范围为:0.2-25mm。 观测地点在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N39.06°,E100.44°,3002m);观测时间从2008年3月14日开始到2008年4月14日结束,采样间隔时间为30秒。
楚荣忠, 赵果, 胡泽勇, 张彤, 贾伟
本数据集为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和红外热像仪传感器于2008年04月1日下午获取,地点在冰沟-阿柔飞行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后视35度观测,获取双极化(H和V)信息。飞机12:48(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6:35降落。13:20-13:58在冰沟摄区工作,观测了8-2、8-6、8-11和8-17四条航线,飞行高度50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4:04-15:27完成预定的阿柔10条航线飞行任务,15:33-15:53加飞了6-2、6-3和6-4线,飞行高度41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6:12飞过7-9水库定标线,航高100m,但水面结冰,完成观测。 原始数据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红外热像仪数据和GPS数据。其中微波辐射计L波段属非成像观测,由文本文件记录瞬时观测获得的数码值,GPS数据记录飞行时的经纬度以及飞机姿态参数等,热像仪波长范围7.5-13微米,视场角24×18º,320×240像元。使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时需要根据定标系数将记录的数码值转换为亮温值(定标系数文件与原始观测数据归档在一起)。同时,通过微波辐射计和GPS各自的时钟记录,可以将微波观测与GPS记录联系起来,给微波观测匹配地理坐标信息。由于微波辐射计观测分辨率较粗,数据处理中一般忽略飞机的航偏、翻滚以及俯仰效应。根据使用目标及飞行相对航高(H),在定标和坐标匹配后,还可以将观测信息栅格化,L和K波段的分辨率(x)与观测足迹(footprint)可以认为一致,参考分辨率为:L波段,x=0.3H。经过以上各步处理后,可以获得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产品。红外热像仪数据需要进行几何校正并镶嵌才能使用,但该日热像仪数据不完整且几何变形大,目前还难以使用。
王树果, 王旭峰, 车涛, 赵凯, 金吉南, 肖青, 刘强
2008年3月24日在冰沟流域开展的高光谱(PHI)航空地面同步观测,为积雪遥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本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雪特性分析仪观测,观测变量包括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BG-A样地进行。 2)积雪参数观测,包括飞机过境时(11:11-12:35BJT)同步的雪表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分层雪深温度(针式温度计),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雪密度(铝盒方式)。该观测分别在BG-A1、BG-A2、BG-B、BG-D、BG-E、BG-F5个样地进行。每个样点内有3个随机采样单元(ESU),例如E-1样点内,分为1、2和3ESU。 3)积雪反照率观测(总辐射表)。该观测在样地BG-A1进行。 4)积雪光谱观测(新疆气象局ASD光谱仪),该观测在样地BG-A11进行。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盖春梅, 顾娟, 郝晓华, 李弘毅, 李哲, 梁继, 马明国, 舒乐乐, 王建华, 王旭峰, 吴月茹, 徐瑱, 朱仕杰, 梁星涛, 刘志刚, 曲伟, 任杰, 方莉, 历华, 常存, 窦燕, 马忠国, 姜腾龙, 肖鹏峰, 刘艳, 张璞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