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低纬度多年冻土带,近几十年来,其多年冻土带迅速退化,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热融湖塘的形成。这样的湖泊由于能够调节碳循环、水和能量通量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一地区的热融湖塘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所知,这阻碍了我们对多年冻土的响应及其碳反馈对气候变化的理解。本数据集基于200余景Sentinel-2A影像,结合ArcGIS、NDWI和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通过GEE自动提取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提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热融湖塘边界。在2018年热融湖塘数据集中,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共有121,758个热融湖塘,面积为0.00035-0.5 km²,总面积为1730 km² 。本次热融湖塘编目数据集为青藏高原水资源评价、多年冻土退化评价、热喀斯特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陈旭, 牟翠翠, 贾麟, 李志龙, 范成彦, 母梅, 彭小清, 吴晓东
青藏高原的水土资源匹配数据,由站点气象数据(2008-2016年,国家气象数据共享网)经过彭曼公式计算得出的潜在蒸散发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的不同土地类型,根据下垫面影响系数计算现有土地利用下的蒸散发量;以及气象数据中的站点降雨数据插值得到的降雨数据,根据两者差值得到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实际降雨与现有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需水量之间的差值来反映水土资源的匹配性,数值越大匹配性越好。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的空间分布能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农牧业资源情况做铺垫。
董凌霄
据根据科学考察编制的中国沼泽图解译的1970年代的青藏高原湿地格局以及由landsat TM(30m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解译的2000年代青藏高原湿地格局。 70年代中国沼泽图解译,2006-2009年landsat TM影像目视解译: a) 全区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参考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和实际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建立不同湿地类型的解译标志。 b) 根据建立的解译标志,采用人工目视的方法初步提取面积大于10 km2的湿地(不包括永久性、季节性河流和河床)。 c) 根据解译结果,配合研究区90m分辨率地形图以及研究区范围内湿地斑块调查的实际情况,人工进行斑块修改和补充。 70年代数据根据长春地理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编制的中国沼泽图解译获得。 2000年代湿地数据来源于landsat TM(30m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 数据质量良好。
周才平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